福柯与尼采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批判规训与惩罚与论道德的
- 格式:doc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15
08022060 张永猛由《规训与惩罚》看药家鑫案选题意义:福柯的名著《规训与惩罚》中对惩罚方式和规训方法做了经典阐释,现代社会仍然在进行着规训与惩罚。
药家鑫一案牵动了不少人的心,判罚结果没有出乎大众的意料。
面对人性,惩罚没有留情,为了规训,惩罚仍然不会顾及人性。
药家鑫已经死了,但是为什么会判死刑,却没有更合乎逻辑的答案。
本选题希望能从福柯思想中得到些启示,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法律和道德体系。
研究综述: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中把“规训与惩罚”看作是人对人的驯顺、塑造和统治形式,也从中探察出权力的性质及演变历史,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与规训和惩罚相关的政治、法律、权力、观念和科学技术问题。
使人们对“权力压抑”、“生命权力”、“顺从身体”、“隐秘权力”,以及“权力清空”等问题都产生耳目一新的认识。
下面从综合研究、权力及权力理论、规训、监狱等几个研究方面简要介绍学者近些年对福柯及其《规训与惩罚》的介绍、解读、评价、运用等方面的论述。
一、综合研究。
对《规训与惩罚》的综合研究一般是对福柯思想的总结概述。
张之沧的《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载《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4期),从酷刑与惩罚、、规训与监狱、权力的微观分析等方面阐述了福柯的思想,分析较全面。
《“知识—权力”与规训社会——对福柯〈规训与惩罚〉的解析》(《学理论》2009年05期)一文,作者杨岚从“知识——权力”的连带关系、规训社会及规训社会的运作等方面对《规训与惩罚》做了解析。
她认为“福柯在对现代权力的运作进行分析时,始终脱离不了知识这一因素。
”总之,能够结合福柯思想体系宏观综合论述的成果不是很多见。
二、权力及全力理论方面。
对《规训与惩罚》权力理论方面的研究,国内成果颇丰。
王冬梅的《福柯的微观权力论解读》通过理论和实践溯源、多视角审视下的微观权力论、现代社会的规训权力的解读,认为“福柯的社会权力理论,是对传统的政治学视野中狭义的权力内涵的一种解放,将权力场域拓展到社会结构的每一个角落,将权力关系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毛细血管。
简述福柯及其批判思想[摘要] 作为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福柯的著作和生活对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福柯及其批判思想,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后现代主义思潮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福柯思想简述一、福柯及其著述福柯(1926—1984)这位巴黎高师(ENS)毕业的思想巨匠,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世界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和生活对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84年6月25日福柯逝世时,有人把他的逝世与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逝世相提并论,认为这两个事件都标志了一个时代的死亡。
福柯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采取了批判的态度,认为启蒙运动将理性同解放和进步等同是不恰当的,认为现代性实际上是一种控制和统治的形式,主体和真理都是这种统治的造物。
福柯的主要贡献在于对现代性、人本主义的批评以及对知识、权力、话语的分析。
福柯汲取营养的思想家主要有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德勒兹、巴塔耶,但是尼采关于求真意志与权力意志的论述以及系谱学的方法对福柯的影响最为突出。
福柯希望“对我们的历史时代进行批判,即揭示知识、理性、社会制度和主体性的现代形式,认为这些看似必然的东西实际上是在一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而且具有权力和控制的结构”[1]。
在疯癫、医学、犯罪和性议题上,福柯以他的视角进行了卓越的研究。
福柯的主要著作有《知识考古学》、《词与物》、《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事物的秩序》、《性史·认知的意志》、《性史·快感的享用》、《性史·关注自我》、《赫克林·巴宾:最近发现的19世纪法国阴阳人自传》、《死亡与迷宫:雷蒙·罗素的世界》等,福柯还编辑了《我,皮埃尔·希维尔,杀害了我的母亲、姐妹和兄弟:一个19世纪的弑亲案例》另外有福柯的访谈录编成的《权力的眼睛》等。
福柯的前期著作,主要关注了知识、权力、话语的问题,并且指出作为知识主体的“人”是历史的,但是在他后期的代表作《性史》第二、三卷和一些访谈中,福柯重新关注到主体,并指出伦理主体的塑造,生活风格的养成和生存艺术是从现代性中获救的希望。
规训:现代社会的权力技术与策略——解读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张景兰【摘要】后现代思想大师福柯的名著《规训与惩罚》,通过对18世纪到19世纪西方社会对犯罪的惩罚形式的变化轨迹的历史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赖以组织与存在的政治技术--"规训"的强大而微妙的作用,并揭示出西方现代社会的监狱式组织结构,深刻地反思了现代理性带来的人类生存困境,从而解构了启蒙主义所塑造的现代性神话.福柯对知识、真理与权力的共谋与同构关系的揭示,更是道出了现代知识生产机制的隐秘真相.他的微观权力理论则是对马克思的阶级、经济权力理论的补充和修正,也是对整体革命理论、二元对立思维的质疑.【期刊名称】《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07(028)002【总页数】4页(P88-91)【关键词】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权力;知识;微观权力【作者】张景兰【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中文系,江苏,连云港,222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3“规训”(discipline)是米歇尔·福柯对西方现代社会结构进行解剖的著作《规训与惩罚》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是其对权力-知识理论建构的中心词。
福柯通过18世纪到19世纪对犯罪的惩罚形式的变化轨迹的历史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赖以组织与存在的政治技术——规训的强大而微妙的作用。
规训即规范化训练,社会组织通过监视、训练、检查等手段按照规范塑造个人。
这其实是现代社会无处不在、人们习焉不察的现象。
然而,福柯以其独特的历史分析与哲学思考,从监狱的产生过程中、从知识话语与社会机构的相互作用中,发掘了现代社会权力网络中的隐秘策略与技术,揭示出在国家权力、阶级权力之外存在的所谓权力的微观物理学,并指出知识与权力的同构关系;同时也对西方现代主流话语诸如人道、真理、自由等作了强有力的解构。
一、监狱的诞生福柯的研究受尼采的影响,从主流话语之外即文化边界研究入手,对各种被社会或科学视为变态、反常、异己的现象——疯癫、疾病、犯罪、性等作出了全新的考察与分析,揭示出对这些边缘话语认定与实践的内在压迫机制和权力操纵。
福柯思想概说米歇尔·福柯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
他在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精神病学、医学上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他受到很多学术思想的影响,但是他的思想又很难归纳到哪个确定的学派。
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既力图发现被传统掩盖的结构本身又有破坏结构的特点。
因此他既是法国60年代的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又是后结构主义的伟大先驱。
准确的说,福柯实际是法国当代思想界一大异类,他的思想无法归类于20世纪法国三大思想思潮(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任何一类。
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s)对他有一个经典评论:“……一个非历史的历史学家,一个反人本主义的人文科学家,一个反结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
”福柯的思想虽然非常复杂,但是其中依然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就是借助尼采主义揭示、批判、打破和逃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禁锢。
1983年,福柯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时说:“简单地说,我是一个尼采主义者。
借助于尼采著作,我试着尽最大可能在许多方面看看在这个或那个领域能够做些什么。
”当然福柯并不仅仅局限于尼采主义。
他思想的丰富性和独创性是毋庸置疑的。
他主要吸收了尼采的敢于向传统挑战的造反精神和求索精神,从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边界”研究,例如“疯癫”、“性”等领域。
他的主要著作有《疯癫与文明》、《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性史》等。
其中的考古学、系谱学的方法论,他的话语实践分析和权力——知识理论,他对许多领域的开拓性研究等,对西方甚至全世界的学术研究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疯癫《疯癫与文明》是福柯基于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
他在这部著作中全面考察了从文艺复兴到“今天”,造型艺术、文学和哲学中所体现的疯癫对于现代人的意义。
它的独特性就在于,之前从没有过对于疯癫这种现象的客观性论述,它处在被根本排斥的地位。
福柯本人对《疯癫史》作了一个内容提要:“在蛮荒状态下不可能发现疯癫,疯癫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
《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A History of Insanity in the Age of Reason米歇尔·福柯(Paul-Michel Foucault)著一、福柯简介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1926—1984)是二十世纪后现代主义大师,被誉为“继萨特之后法国最为深刻的思想巨人”[1]。
他1948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学校哲学系,后攻读心理学与精神病理学学位。
曾任教于克莱蒙—菲兰特文学院、巴黎大学文森学院,1970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思想系统史(History of Systems of Thought)教授,直至逝世。
他涉猎甚广,大多数研究致力于考察具体的历史,发掘被遗忘的边缘领域如疯癫,疾病,犯罪和性等。
他的主要代表作有:《疯癫与文明》(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1961)、《临床医学的诞生》(The Birth of the Clinic 1963),《词与物》(The Order of Things 1966),《知识考古学》(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1969),《规训与惩罚》(Discipline and Punish 1975),《性史》三卷(History of Sexuality,3 volumes:Introduction,The Uses of Pleasure,and Care of the Self 1976-1984)。
其中,博士论文《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他运用“考古学”研究方法的开山之作。
该书是福柯对西方传统理性主义批判的开端,对于理解福柯的后现代思想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二、《疯癫与文明》概述福柯的理想是要在“‘伟大的尼采式求索的光辉照耀下’,展开一系列‘文化边界’研究,以被拒斥的历史体验来批判现代西方文明” [2]273-274;在这本书中他将被常人当作自然现象或疾病的疯癫变成了一种文明现象,论述了理性时代的疯癫史。
读《规训与惩罚》有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读《规训与惩罚》有感,感谢您的阅读!读《规训与惩罚》有感1972年至1974年间,米歇尔.福柯完成了《规训与惩罚》的写作。
当时正值法国极左翼运动的衰退阶段,而此前的几年,福柯一直积极地参与到法国毛派运动中,他甚至组织了"监狱信息小组",尝试推行他的政治理想:摧毁一种简单的、基本的意义形态,即关于善与恶的意识形态 . 《规训与惩罚》被称为是关于"现代道德谱系"的论著,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并发展了尼采的《论道德的谱系》中的观点与论辩方法。
如果说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通过重审古希腊至中世纪道德传统的变迁,恶狠狠地批判了基督教将人"奴隶化"的伪道德;那么福柯则是通过回顾古典时期至现代以来惩罚方式的演化,揭露了现代道德的标杆——人道主义的伪善。
尼采尚且呼唤人类回归酒神信仰以摆脱成为"病人"的困境,而福柯却拒绝建立任何单一的意义形态,他指引我们看见的是一张无可遁逃的权力罗网。
《规训与惩罚》采取的是谱系学研究方法,通过援引史料,追溯17世纪以来欧洲尤其是法国刑罚方式的演变,打破线性的刑罚史,从细枝末节中呈现出历史的多义性和复杂性;同时,又借助分析具体的规训机制(学校、工厂)与惩罚机制(如断头台、监狱),使权力运作方式具象化,从而检视现代社会中权力的运作机制。
书的开头分别引用了一次公开处决的报道和一份少管所的作息表,并置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罚方式。
这两份史料相隔八十年,在这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段内,西方的"惩罚体制在重新配置",其中最明显的变化之一是"作为一种公共景观的酷刑消失了".相较于古代直接施加于肉体的惩罚,现代刑法体系的惩罚对象发生了变化:肉体—灵魂。
伴随着科学话语对司法体系的渗入,犯罪行为被解释、定义、区分,导致"新的事实真理体系"的建立。
福柯后期的系谱学理论分析作者:陈子衡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17期【摘要】福柯在1969年发表了《知识考古学》以后,将研究向度深化到了“知识—权力—伦理”当中的“权力”层面,福柯本人将其称为“系谱学”的研究。
本文将以福柯中后期的两本著作——《规训与惩罚》和《性经验史》为例,以其在两本著作当中不断深化的“权力”理论为基点,展开对其中体现的“系谱学”叙事模式的分析,这种“重构某种话语诞生”的微观史学模式消解了过去的宏大叙事,对20世纪80年代西方史学领域新文化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福柯;系谱学;权力;史学理论;史学方法【中图分类号】B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177-03【本文著录格式】陈子衡.福柯后期的系谱学理论分析——以《规训与惩罚》和《性经验史》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177-179.一、“系谱学”(généalogie)概念分析“系谱学”概念来源于尼采,福柯在《尼采、系谱学、历史学》一文中对尼采《论道德的谱系》一书中的系谱学理论做了一个概括阐述。
尼采的系谱学为福柯提供了考古学研究方向、对象和模式的灵感,他提出了ursprung(起源)和herkunft(出身)两个概念之间的对立:前者指代19世纪批判史学和20世纪新史学领域存在的一个现象,即历史学家试图“给历史事实之上赋予一个合理化的形式,用一个先验进程来定义人类实际生活经验”[1],这个进程可以是黑格尔历史哲学当中的绝对精神、兰克学派的“历史主义”和自然神论的进步史观等等,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史观;后者体现的就是拆解前者这种建立在所谓“社会科学化”的史学理论上的总体进程,系谱学应该是研究herkunft,即“如何出生”的,这种系谱学的研究本质上是实在的,是对真正的历史的解放,即描述权力关系和各种因素下知识、话语是如何形成的,但是这些标志性的话语实践是断裂的、偶然的,各个话语实践、认识型乃至权力关系之间是共时的,而非线性的、历时的。
空间、权力与知识:福柯的地理学转向何雪松内容提要 福柯是将空间议题置于社会理论架构之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本文评述福柯关于知识、权力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论述,从而展现福柯地理学转向的基本理论脉络。
关键词 空间 权力 知识 福柯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厄里(John Urry)宣称:“20世纪社会理论的历史也就是时间和空间观念奇怪的缺失的历史”,①且空间的缺席尤盛。
确实,很长时间以来,社会理论对空间的认识乏善可陈,地理学的想象力似乎在社会理论中蒸发,后现代地理学家索加(S oja)称此为历史决定论下空间性的失语,即时间(或历史)消解了空间。
②对社会生活的历史情境的过分强调掩盖或扼杀了社会理论的空间想象力。
尽管经典社会理论家涂尔干、马克思和齐美尔都涉及空间这一要素,但对空间的较为详细的讨论则要到1970年代以后,社会理论的演进呈现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地理学转向或曰空间转向,即将空间概念带回社会理论的架构之中或曰以空间思维审视社会。
一方面,吉登斯、布迪厄等社会学家在现代性架构下认识到空间与社会的互动对于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后现代社会理论家试图以一系列的地理学概念和隐喻来探索日益复杂和分化的社会世界。
福柯是后者的代表性人物,他旨在由此颠覆历史决定论和扭转空间在经典传统社会理论中颇受轻视之境遇。
学界对福柯的空间阐述已有所论述,③但对其关于知识和权力的空间化的讨论尚嫌不足。
本文正是试图从这一特定层面进一步厘清福柯地理学转向之理论意涵。
地理学转向的缘由与空间隐喻的滥觞空间的隐喻在福柯的论述中不断呈现。
他在一次访谈之中进行如此回应:“人们常指责我迷恋于这些空间的概念,我确实对它们很着迷。
但是,我认为通过这些概念我确实找到了我追寻的东西:权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一旦知识能够用地区、领域、移植、移位、换位这样的术语来描述,我们就能够把握知识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和播撒权力的效应的过程。
存在着对知识的管理、知识的政治、权力的关系,它们是穿越知识的途径,当人们对它们进行再现的时候,能够指引人们通过区域、地区和领土这样的概念来思考支配的方式。
“知识—权力”与规训社会—对福柯《规训与惩罚》的解析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是一本关于现代监狱和刑罚制度的著作,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关于“权力”和“知识”的理论框架,其中“知识—权力”的概念成为了福柯以及现代社会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的阐述,探讨“知识—权力”如何成为规训社会的核心,并探讨其中的一些问题。
福柯认为,监狱的出现标志着现代社会开始构建一个全新的知识—权力体系,这个体系建立在两个层面上:知识作为权力的生产力,以及知识作为权力的执行者。
在这个知识—权力体系中,“规训”成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和策略,它通过不断的惩罚和奖励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安定。
在这个意义上,“知识—权力”不仅是一种控制和支配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对社会建设的推动力量。
福柯指出,“规训”作为现代监狱的核心策略,是通过不断的奖惩机制来控制个体行为的一种技术。
而这种技术是建立在“正常”和“异常”的二元对立基础上的,即只有被视为“正常”者才有资格享受社会赋予的奖励,而被视为“异常”者则被排斥在社会之外,并受到严厉的惩罚。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制定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同时也推动了这个知识—权力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在福柯的理论中,“知识—权力”不仅是一种单向支配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权力作为一种关系,不仅是支配和驱使,同时也是一种相互制约和协调的关系。
因此,在这个知识—权力体系中,权力不是被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而是被广泛地分散在各个领域中,并通过一种复杂的交汇关系来相互支撑和制约。
这个过程中,知识不断推进着权力的运作和发展,同时也被权力所制约和影响。
然而,福柯的这种理论并没有得到所有学者的认同,一些人认为福柯过于强调了知识和权力之间的紧密联系,忽视了其中的一些问题。
例如,福柯没有考虑到知识本身可能存在误导和偏见,因而导致其产生的权力不是完全合理和公正的。
此外,福柯关注的主要是权力的实践和运作,而对于权力的起源和根源缺乏深入的探讨,这也是一些学者反对福柯的理由之一。
文化研究和后结构主义理论与后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抵抗社会性”对日常生活重要意义的研究根植于欧洲批判理论传统,文化研究和后结构主义都继承了这一视角并对日常生活中的“抵抗”进行了严肃思考。
“社会性”在此处指未被社会正式接纳的某些因素。
以福柯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权力分析、以费斯克为代表的文化研究媒介分析和德赛都的日常生活分析都对抵抗的场所、条件及其效果进行了论述。
抵抗的意义不仅在于反抗体制所带来的压迫,还在于它使文化多元性得以彰显,同时也拓展了社会实践的含义,因此抵抗的视角对后现代日常生活来说意义重大。
一、导言欧洲的批判思想在本文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强调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
对日常生活激进变革的可能性的严肃探索,从乔治·齐美尔对日常生活(比如社会性和时尚)的现象学分析开始,然后超现实主义者在巴黎生活中考察了梦想与现实的混合,直至语境主义者的研究,他们从对巴黎公社(1871)的分析中走出来,开始关注现时的生活实践。
日常生活在某些方面具有反对全球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带来的变革的要素,同时也灵活地吸取了同质化的总体趋向,并把这些趋向与过去联系起来。
本雅明在探讨由城市资本主义所塑造的文化经验时,也试图将之与其他时代和空间联系起来,目的是击破现时固有的那种明显的统一性。
二战之后,列夫斐尔(Henri Lefebvre, 1977)融合各种思潮,提出了一种日常生活的辩证法。
虽然科层化(bureaucratisation)、消费主义和物化成了战后文化的主流,但超越性与越界性的因素仍然隐匿于日常生活之中。
可以用社会学方法分析社会性与公共交流的形式,它们包含了对日常生活的循规蹈矩和政治生活(自发的)的批评要素。
日常生活成了他研究的基础,其目的是批判、质疑并挑战社会的分化倾向、原子化倾向和(学术的)专门化倾向。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也始于此:可以在被批判的现实中找到批判的标准。
一个著名的例子便是阿多诺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在这篇文章里,他使用历史哲学的方法对奥斯维辛以后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敏锐而多层次的观察,对此既满怀疑虑又饱含期待。
福柯的知识权力论福柯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20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理论家和思想家,被誉为“当代思想大师”,是“继萨特之后法国最为深刻有力的思想巨擘”。
作为后现代主义群体中的领军人物,他的思想怪异、与众不同,却博大精深、影响广泛。
其思想影响最大的是那独特的权力论。
在西方,福柯甚至被称为权力哲学家。
福柯出生于一个医生之家,但他拒绝家庭使其成为医生的期望而成为一个抨击现代医疗制度和实践的批评家。
福柯青年时期学习优异,顺利考入法国最著名的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心理哲学。
在他的老师阿尔都塞的影响下,福柯1950年加入法国共产党,但3年后他又退出。
1961年福柯发表了他的学位论文《疯颠与文明》。
随后1963年他又发表了《诊疗制度的诞生》。
这两本书都是对现代医疗制度和诊疗程序的攻击。
这一攻击开始了福柯毕生对整个现代文明中各种各样官僚体制的不满。
在福柯看来,每个人从生下来都受到各种各样官僚体制的控制和摆布并最终使个人变得温顺驯服,如医院、监狱、军队和学校等。
1969 年福柯当选为法兰西学院教授,第二年春法国教育部长正式任命福柯为法兰西学院思想体系史教授。
这是福柯学术生涯中的大事,也是法国哲学界和文化界的大事。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现当代的西方政治哲学家,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在权力问题上最为关注的是统治权的问题,尤其是国家权力的问题。
由谁掌握统治权,如何运用统治权,如何保护、巩固统治权,一直是权力理论的焦点,从而成为西方政治理论的“话语霸权”。
福柯的权力论则完全不同于西方政治哲学的这种传统。
他独辟蹊径,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考察、说明权力问题,从而在西方思想界引起巨大的反响。
在福柯看来,传统的政治理论并没有很好地理解、把握权力的问题。
他指出:直到19 世纪,我们才开始明白剥削的本质,然而直至今天却未能全面地理解权力的本质。
人们通过马克思的理论认识到了资本家剥削的本质是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但是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有效地说明权力的本质。
后现代法学的知识谱系近20年来,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涌现了大量冠以“后现代”(postmodern)名称的法学著作。
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Costas Douzinas和Ronnie Warrington 的《后现代法学》,Mary Joe Frug的《后现代女权主义法学》,Gary Mida 的《后现代法学运动》,以及Douglase Litowitz的《后现代哲学与法律》.可见,后现代主义法学在当代西方社会已经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法学流派,是一股新兴的法学思潮。
它是20世纪中叶以来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影响法学的发展,从而导致学科交融研究的结果。
后现代主义法学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后现代思想家开始关注政治和法律的问题。
例如福柯(M. Foucault)后期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1975)研究了现代监狱制度的诞生,他指出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是规训(discipline)权力与知识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运作的产物。
1989年后现代哲学家德里达(J. Derrida)在《卡多佐法律评论》上发表了《法律的力量》(The Force of Law)。
在这篇文章中德里达回应了各种对他的解构主义的指责,并且集中阐释了他的正义理论。
后现代思想家的法学观点得到了法学界的热烈反应,随后就出现了一大批研究后现代主义者法学思想的作品,如英国学者Alan Hunt和Gary Wickham出版了《福柯与法律》一书,使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集中阐述了福柯的法学思想。
在专题性的研究文章方面,出现了一些研究福柯、德里达等后现代哲学家的法学思想的文章。
其二,从法学的自身发展来说,20世纪上半叶西方法学界经历了三足鼎立的法学流派(即新自然法学、社会法学、分析法学)的纷纷扰扰,最终使得法学研究走向了多元化的道路。
在这种自由宽容的法学研究氛围中,美国的批判法学运动异军突起。
70年代以来,罗伯特。
昂格尔、邓肯。
肯尼迪的批判法学的矛头直指传统的法学研究范式,传统法学的一些重大的问题从而被揭示出来,诸如法律与意识形态、法学与知识社会学、法学与语言学等等具有后现代色彩的法学课题逐渐获得深入的研究。
资本主义全景敞视主义的治安—规训社会福柯《规训与惩罚》解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读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并特别关注其中关于“资本主义全景敞视主义的治安—规训社会”的论述。
福柯,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他的这部作品在探讨现代社会权力运行机制及个体如何被规训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概述福柯如何从历史的角度揭示了惩罚制度的演变,以及全景敞视主义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成为一种新型的权力技术,进而规训和塑造个体的行为。
本文将概述福柯对于惩罚制度历史变迁的剖析。
福柯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惩罚方式从公开、残酷的肉体惩罚逐渐转变为隐蔽、心理层面的规训。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刑罚形式的变化,更是权力运行机制的根本变革。
通过深入剖析这一转变过程,福柯揭示了权力如何通过隐蔽的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实现对个体的全面控制。
本文将重点关注福柯对于全景敞视主义治安的论述。
全景敞视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权力技术,通过监视、观察和记录等手段,实现对个体的全方位监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权力技术被广泛应用,不仅限于监狱、学校等机构,还渗透到家庭、工作场所等私人领域。
本文将分析全景敞视主义如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常态,以及它对个体自由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福柯对于规训社会的批判。
在福柯看来,规训社会通过隐蔽的权力技术实现对个体的全面控制,导致个体的自由被剥夺,社会关系被扭曲。
本文将分析福柯如何提出这一批判,并探讨其对于理解现代社会权力运行机制和个体自由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对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中关于“资本主义全景敞视主义的治安—规训社会”的论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文也将为后续的深入分析提供基础,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福柯对于现代社会权力运行机制和个体自由的深刻洞察。
二、福柯的规训理论福柯在其经典之作《规训与惩罚》中,提出了规训社会(Panopticon society)的概念,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全景敞视主义如何渗透并塑造社会秩序。
第28卷第3期Vol.28No.3周口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ZhoukouNormalUniversity2011年5月Ma2011y福柯与尼采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批判———《规训与惩罚》与《论道德的谱系》的主题分析2张典1,()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1.15009;2.00433摘要:福柯和尼采批判了现代工具理性对人的规训这种异化现象。
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可以看做对尼采《论道德的谱系》的第2章整体思想的一个继承和发展,尼采在这一部分主要谈基督教的良知的心理学,福柯以尼采的分析为基础,将尼采的思考运用到欧洲现代社会的分析,福柯指出:欧洲古典时期的社会是全景敞视主义的规训社会,现代监狱是对全景敞视主义规训机制的深化,规训社会不断生产出受规训的个体。
关键词:福柯;尼采;社会异化现象批判()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9476201103008704---表现人的非理性之力的本能,如仇恨欲、征服欲、破坏欲、性欲、嫉妒等,尼采将其艺术化为酒神精神;在尼采看来,本能是人的有限性的一种表征,人不能根除本能,本能是一种超本能可以成为积极的建设性力量,也可以成为善恶的力量,破坏性力量,关键看人怎样去引导本能。
在《论道德的谱系》中,尼采将理性区分为以日神精神为代表的高贵的理性精神以及以物化为导向的工具理性精神。
尼采认为,从现代启蒙精神的科学精神分化出来的技术精神是一种中性力量,技术如果与高贵者道德结合,技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积极解放的技术如果与一种工具理性的物化精神结合,技术自由力量;就会成为禁锢人自由的规训力量。
欧洲近代开始的启蒙运动的主流是工具理性盛行,工具理性代表了一种对自然去魅但在这个过程中自然逐渐成为技术加工的原材的启蒙精神,料,有生命力的自然被人类杀死。
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认为,教士道德是现代西方虚——监狱的诞生》规训与惩罚—中面对的问题是福柯在《启蒙现代性中工具理性造成的物化、异化问题,其基本历史论道德的谱系》整体思想的继承和发观可以看做是对尼采《展。
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主要分析了道德的不同谱系提出了理性精神与代表非理性精在文明发展中的不同作用,神的本能的对立统一的二元论,文明离不开作为文明赖以生长的土壤的酒神精神。
尼采区分了作为文明尺度的两种不同理性:代表高贵的理性精神的日神精神与代表物化精神的工具理性精神;现代欧洲的虚无主义主要是工具理性成为文明创造的主流形态,教士道德是工具理性盛行的直接原因之一。
尼采分析中有两点对福柯的启发是关键的:不同的道德教士道德对本谱系支配着文明的不同的生产和再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引申出现代工具理性对人能的规训与惩罚的关系,的规训的异化、物化问题。
福柯从尼采的分析中直接转化出《规训与惩罚》的基本历史观:不同的权力谱系生产出不同的工具理性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
他认为,教士道德个体人格,以及不同的权力谱系对人行使的规训形式。
无主义、社会、是一种最古老的精神,第一个教士道德的典型代表是苏格拉一底—柏拉图主义,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基督教教士道德,这种精神在现代性启蒙运动中以变相的形式存在于人群中。
——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主义———设定了一个完教士道德—善的彼岸理念世界作为此岸现象世界的统治力量,在教士道体现人的本能的酒神精神是一种具有原罪德的评价尺度下,的毁灭性力量,教士道德对酒神精神就是一种规训与惩罚的关系。
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批判教士道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认为教士道德是造成现代欧洲的虚无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士道德阻止了人的健康的自然观和本能观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提出成熟的谱系学历史观,在西方历史中存在两种贯穿始终的绝然不同其谱系学视野中,的道德观:高贵者道德与教士道德,高贵者道德的代表是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希腊悲剧精神的体现者,教士道德的代表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主义者。
为了分析高贵者道德和教士道德的区别,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承接了《悲剧的诞生》中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样一个具有辩证关系的范畴,将其扩展到更广义的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关系范畴。
本能和文明的二元论是尼采思考道德的谱系的出发点,在尼采哲学中,的建立,尼采批判工具理性精神,倡导健康的日神精神和酒收稿日期:20110226--()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第3批特别资助项目“早期尼采的哲学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201003252,作者简介:张典(男,湖北天门人,副教授,复旦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西方文艺理论、西方美学和西方哲学。
1970-)88周口师范学院学报会活得自由、轻松、旷达、高贵、尊严、人性等。
2011年神精神。
在尼采看来,只有复活这两种精神,欧洲才能走出目前的虚无主义。
当下西方的工具理性和虚无主义盛行主西方人陷入到物神崇拜,这样的物要是西方人杀死了自然,神是死掉了的自然的产物,体现人的本能的肉身在这种物神崇拜中是一种具有原罪的肉身。
尼采认为,教士道德使西方两千年在文明的创造上走入现代性启蒙运动面对的是中世纪的宗教迷信,启蒙了误区,理性在破除偶像崇拜的过程中,高贵的日神和酒神精神在启尼采思考资本主义启蒙运动中的两面:以拿破仑和伏尔以歌德对立于康德,前者是高贵者的代表,后泰对立于卢梭,者是一种奴隶道德的代表。
尼采看到,现代资本主义启蒙运动的总体形态是卢梭和康德的道德占居了主流形态。
卢梭的绝对平等观念成为极权主义社会的根源,是一种暴力精这种精神是基督教教士道德的现代变种。
康德道德律的神,绝对律令是建立在对人的本能的非自然的理解之上的,康德3]55蒙运动中并没有真正复活,在基督教统治的两千年历史中,敌视感官,。
康德也是现代性启蒙运动中教士道德的代表[复活这种高贵的日神和酒神精神仅仅出现过几次可能性,但都被教士道德的实践者阻止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是走出这种误区的一次尝试,但这次尝试被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阻止了;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的欧洲古典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也是一次复活高贵日神和酒神精神的尝试,但被卢梭和康德为代表的教士道德阻止了;在19世纪后半叶的现代主义运动中,欧洲在面对非理性的本能问题时,解决方案基本上是失败的,技术与体现自然和人的物化的工具理性结合,工具理性遏制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复活,使欧洲丧失了走出虚无主义的可能性。
二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对教士道德进行了心理学诊断,在第2章“‘负罪’、‘良心谴责’及同类”中,尼采主要批判基督教教士道德面对本能问题的主要方式。
在《论道德的谱系》中,尼采对教士为什么成为社会的权力阶层进行了心理学诊断,尼采指出,教士行使权力主要利用了人的“负罪”心理,主要由于本能与人的“坏的良知”之一的“负罪”心理紧紧联系在一起,教士就利用了人的本能有罪的这种心理[1]216。
尼采在1872年出版的《悲剧的诞生》中区分两种“负罪”心理:古希腊是英雄的、男人的、积极的“负罪”;犹太-基督教是闪族的女人的“原罪”,相应地对赎罪的态度就不同[2]38-39。
基督教教士道德界定的“原罪”是人的“坏的良知”的主要心理特征之一,尼采认为“坏的良知”是宗教最肥沃的土壤,尼采批判了西方的基督教,正是基督教将西方的“坏的良知”发展到精美的高度,尼采细细剖析了基督教中“坏的良知”的精神谱系,揭示这其中潜藏着怎样的人格心理学。
“坏的良知”就是原罪、圣灵、惩罚、内疚、良心谴责、罪恶、忏悔、怨恨、报复、末日审判、理念世界,等等,这是一整套令人环式精神错乱的体系,使人们的基本的自然本能内在化为罪感。
古希腊积极的“负罪”是一种积极承担罪行的精神,这是一种英雄伦理,普罗米修斯是积极“负罪”精神的体现者,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的灾祸辩护,既为人类的罪过辩护,也因此而为蒙受的苦难辩护,他亲身经受了那隐匿于事物中的原始冲突,也就是说,他亵渎与受苦了。
尼采的积极的“负罪”也就是使人的自然本能还原到一种自然状态,通过竞赛、友谊、馈赠、节制、尺度、虔敬、挚爱、公义、人性、诚挚、力的充盈,等等,将对人不好的自然本能排解掉,而不是将自然本能放在“原罪”的领域断罪,这样人就不会产生内疚、良心谴责这样的深度记忆,而是不断在外在超越中克服“负罪”心理,人就尼采主要思考了现代性启蒙运动中,酒神精神被杀死了,这种杀死酒神精神的根本动力就是来自基督教的教士道德,功利主义、世俗化、工具理性盛行等,与基督教的教士道德有深厚的关系。
尼采批判了启蒙运动中的这一个方面,但尼采并不是对启蒙运动的所有方面进行批判,尼采认同伏尔泰和歌德的启蒙精神,认为他们是启蒙精神中高贵者道德的代表,但他们并没有成为启蒙现代性精神中的主流力量。
尼采区分了启蒙现代性中文明积累的两种不同走向,教士道德是以对人的非自然的惩戒的基础上,教士需要人有记忆,高贵者道德对人“负罪”心理的克服是建立在外向综合的基础上,高贵者需要人善于遗忘。
尼采认为教士道德是建立在人类一种最古老的残忍的心理学之上的,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指出:“也许在人的整个史前时期根本不存在比人的记忆术更为阴森可怖的东西了。
‘人烙刻了某种东西,使之停留在记忆里:只有不断引起疼痛的东西才不会被忘记。
’———这是人类心理学的一个最古老(可惜也是最持久)的原理。
有人还想说,在这个世上,只要哪里还有庄重、严厉、机密,只要哪里的人和民众还生活在暗淡的阴影中,曾经一度被普遍地许诺、担保、赞誉的那种恐怖的残余就会继续起作用:过去,那最漫长、最深沉、最严酷的过去,每当我们变得‘严厉’起来的时候,它就会对我们大喊一声,从我们心底喷涌而出;每当人们认为有必要留下记忆的时候,就会发生流血、酷刑和牺牲;那最恐怖的牺牲和祭品(诸如牺牲头生子),那最可怕的截肢(例如阉割),那些所有宗教礼仪中最残酷的仪式(所有的宗教归根结底都是残酷的体系),———所有这一切都起源于那个本能,它揭示了疼痛是维持记忆力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人类的‘记忆力’越差,他们的习俗就越是可怕。
……想想古老的德国刑罚,比如石刑(据说是用石磨盘砸罪人的头)、磔刑(这是惩罚术王国中德国天才的原始发明和专长!)、钉木刺、‘四马分尸’、油煎或酒煮(14世纪和5世纪还在用此刑)、广泛使用的剥皮(‘刀切皮’)、胸前割肉,还有给罪犯涂上蜂蜜,放在太阳下暴晒,让蚊蝇叮咬。
借助这些刑罚人们终于记住了五、六个‘我不要’,人们就此许下诺言,以便能够享受社团生活的好处……确实!借助于这种记忆,人们终于达到了‘理性’!———啊!理性,严厉,控制情感,所有这些意味着深思熟虑的暗淡的东西,所有这些人类的特权和珍品,它们的代价有多高啊!在这些‘好东西’背后有多少血和恐怖啊!”[1]190尼采在这里提出了理性对人的本能的征服的过程,理性史是血迹斑斑的历史,他批判的理性还是指基督教教士道德1第3期张典:福柯与尼采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批判89的一种变种,指出康德、黑格尔的理性充满强烈的教士气,尼“采对康德的批判:在义务和权利的领域里开始出现了一批、‘、‘,如‘负罪’义务’义务的神圣’等等,它们的萌道德概念,芽就像地球上所有伟大事物的萌芽一样,基本上是长期用血浇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