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工艺学
- 格式:ppt
- 大小:3.79 MB
- 文档页数:77
第1篇一、玻璃工艺学的起源玻璃工艺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人类就开始了玻璃的制造。
古埃及人最早利用当地的石英砂、石灰石和木炭等原料,通过高温加热制成了一种被称为“古埃及玻璃”的器皿。
随后,玻璃工艺逐渐传播到希腊、罗马等地,形成了独特的玻璃文化。
二、玻璃的原料玻璃的主要原料包括石英砂、石灰石、长石、纯碱和硼砂等。
这些原料在玻璃制造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1. 石英砂:石英砂是玻璃的主要原料,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约占玻璃成分的70%。
石英砂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化学稳定性和透明度。
2. 石灰石:石灰石在玻璃制造中起到稳定剂的作用,可以降低玻璃的熔点和粘度,提高玻璃的透明度和强度。
3. 长石:长石是玻璃的助熔剂,可以降低玻璃的熔点,提高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4. 纯碱:纯碱是玻璃的熔剂,可以降低玻璃的熔点,提高玻璃的透明度和化学稳定性。
5. 硼砂:硼砂在玻璃制造中起到提高玻璃耐热冲击性的作用。
三、玻璃的制造玻璃的制造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配方:根据玻璃的种类和性能要求,确定原料的配比。
2. 熔融:将配好的原料在高温下熔融,熔融温度一般为1400℃左右。
3. 成形:将熔融的玻璃液通过冷却、拉伸、吹制等方法,使其成为所需形状的玻璃制品。
4. 退火:将成形的玻璃制品在退火炉中加热至一定温度,保持一段时间,以消除内应力,提高玻璃的强度和稳定性。
5. 精加工:对玻璃制品进行切割、磨光、抛光等精加工,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四、玻璃的加工玻璃的加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切割:使用切割机将玻璃制品切割成所需尺寸。
2. 磨光:使用磨光机对玻璃制品表面进行磨光处理,提高其透明度和光洁度。
3. 抛光:使用抛光机对玻璃制品表面进行抛光处理,使其达到镜面效果。
4. 热处理:通过热处理改变玻璃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如提高玻璃的强度、耐热冲击性等。
5. 化学处理:通过化学处理改变玻璃的表面性能,如增加防污、防雾等功能。
广义的玻璃包括单质玻璃、有机玻璃和无机玻璃,狭义的玻璃仅指无机玻璃。
玻璃具有良好的光学和电学性能,较好的化学稳定性,有一定的耐热性能,透明而质硬,可以用多种成型方法和加工方法制成形状多变、大小不一的玻璃制品,并且可以通过调整玻璃的化学组成改变其性能,以满足不同使用条件的需要。
制造玻璃的原料易于获得,价格低廉。
因此,玻璃制品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轻工、交通、医药、化工、电子、航天等各个领域。
一.平板玻璃概况平板玻璃是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极为重要的原材料和生活资料。
机制平板玻璃自 20 世纪问世以来,有诸多的生产方法,如:有槽法、无槽法、平拉法、对辊法和格拉威伯尔法,总称为传统工艺。
采用上述方法生产的平板玻璃统称为普通平板玻璃。
1957 年,英国人匹尔金顿 (Pilkington) 发明了浮法工艺 (PB 法 ) ,并获得了专利权。
匹尔金顿公司于 1959 年建厂,生产出质量可与磨光玻璃相媲美的浮法玻璃,拉制速度数倍乃至十数倍于传统工艺,生产成本却相差无几。
1963 年美国、日本等玻璃工业发达的国家,争先恐后地向英国购买 PB 法专利,纷纷建立了浮法玻璃生产线,在极短的时间内,浮法玻璃取代了昂贵的磨光玻璃,占领了市场,满足了汽车制造工业的要求,使连续磨光玻璃生产线淘汰殆尽。
随着浮法玻璃生产成本的降低,可生产品种的扩大 (O . 5 ~ 50ram 厚度 ) ,又逐步取代了平板玻璃的传统工艺,成为世界上生产平板玻璃最先进的工艺方法。
1975 年,美国匹兹堡公司 (PPG) 发明了新浮法 (LB 法 ) ,并获得了专利权。
浮法工艺的出现,使世界平板玻璃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 1960 年的 434 万 t 增长到 1990 年的2300 万 t ,折合 2mm 厚玻璃 46 亿 m 2 ,平均年增长率%,其中浮法玻璃约占 80 %, 1994 年世界平板玻璃的产量约为 2500 ~ 2600 万 t 。
玻璃工艺学课件玻璃工艺学课件玻璃工艺学是一门研究玻璃制造和加工技术的学科,它涵盖了从原材料选择到成品制作的各个环节。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关于玻璃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以及各种加工技术等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玻璃工艺学的重要内容。
1. 玻璃的基本知识玻璃是一种非晶态的无机物质,由硅酸盐和其他氧化物组成。
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但也可以添加其他元素来改变其性质。
玻璃的制造过程通常包括原料的配比、熔化、成型和退火等步骤。
了解玻璃的基本知识对于理解其加工技术至关重要。
2. 玻璃的成型技术玻璃的成型技术是玻璃工艺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常见的成型技术包括吹制、拉伸、压制和注塑等。
吹制是一种常用的玻璃成型技术,通过将玻璃坯料加热至可塑状态后,利用吹气的方式将其吹制成所需的形状。
拉伸是一种将玻璃坯料拉伸成细丝或薄片的技术,常用于光纤制造。
压制是一种利用模具将玻璃坯料压制成所需形状的技术,常用于制作玻璃容器。
注塑是一种将熔融的玻璃注入模具中成型的技术,常用于制作复杂形状的玻璃制品。
3. 玻璃的装饰技术玻璃装饰技术是玻璃工艺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玻璃装饰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如烧花、烤彩、贴花、雕刻等。
烧花是一种将花纹或图案烧制在玻璃表面的技术,常用于制作玻璃器皿。
烤彩是一种将彩色颜料烤制在玻璃表面的技术,常用于制作彩色玻璃窗。
贴花是一种将花纹或图案贴在玻璃表面的技术,常用于制作玻璃饰品。
雕刻是一种利用工具将玻璃表面进行雕刻的技术,常用于制作玻璃雕塑。
4. 玻璃的热处理技术热处理是玻璃工艺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热处理可以改变玻璃的物理性质,如增加其强度和耐热性。
常见的热处理技术包括钢化、淬火和退火等。
钢化是一种将玻璃加热至高温后迅速冷却的技术,使其表面形成压应力,提高其强度和耐冲击性。
淬火是一种将玻璃加热至高温后迅速冷却的技术,使其整体形成压应力,提高其耐热性。
退火是一种将玻璃加热至适当温度后缓慢冷却的技术,以消除内部应力和改善玻璃的物理性质。
第一节概述1.物质的玻璃态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着三种聚集状态,即气态,液态和固态。
固态物质又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存在,即晶体和非晶体(无定形态)。
玻璃态属于无定形态,其机械性质类似于固体,是具有一定透明度的脆性材料,破碎时往往有贝壳状断面。
但从微观结构看,玻璃态物质中的质点呈近程有序,远程无序,因而又有些象液体。
从状态的角度理解,玻璃是一种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聚集状态。
对于“玻璃”的定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曾有过几种不同的表述。
1945年,美国材料试验学会将玻璃定义为“熔化后,冷却到固化状态而没有析晶的无机产物”。
也有将玻璃定义扩展为“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经过熔融,在降温冷却过程中因粘度增加而形成的具有固体机械性质的无定形物体”。
我国的技术词典中把“玻璃态”定义为;从熔体冷却,在室温下还保持熔体结构的固体物质状态。
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提出上述定义‘是多余的限制’。
因为,无机物可以形成玻璃,有机物也可以形成玻璃,显然早期的表述并不合适。
另外,经过熔融可以形成玻璃,不经过熔融也可以形成玻璃,例如,经过气相沉积,溅射可得到非晶态材料,采用溶胶-凝胶法也可以得到非晶态材料,可见后期的表述也并不妥当。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玻璃的含义有了很大的扩展。
因此,有人把具有下述四个通性的物质不论其化学性质如何,均称为玻璃。
这四个通性是;(1)各相同性。
玻璃的物理性质,如热膨胀系数,导热系数,导电性,折射率等在各个方向都是一致的。
表明物质内部质点的随机分布和宏观的均匀状态。
(2)介稳性。
熔体冷却成玻璃体时并没有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仍然有自发转变为晶体的倾向,因而,从热力学的观点看,处于介稳状态。
但常温下玻璃的粘度非常大,自发转变为晶体的速度非常慢,所以,从动力学的观点看,它又是非常稳定的。
(3)固态和熔融态间转化的渐变性和可逆性。
玻璃态物质由熔体转变为固体是在一定温度区间(转化温度范围)进行的,性质变化过程是连续的和可逆的,它与结晶态物质不同,没有固定的熔点。
《玻璃工艺学》笔记DOC第一章玻璃的结构与性质第一节玻璃的定义与通性一、玻璃外观:即不同于液体,也不同于固体,透明或半透明,断裂时呈贝壳状。
结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无定形物质。
性质:冷却时不析晶,凝固时又硬又脆.狭义:熔融物在冷却过程中不发生结晶的无机物质。
广义:呈现玻璃转变现象的非晶态固体。
【玻璃的定义】玻璃是由熔体过冷所得,随着粘度逐渐增大而固化,具有较大脆性和硬度. 宏观性能类似于固体,微观结构上具有近程有序,远程无序的无定形物质。
结构特征:局部原子具有类似于晶体的有序排列,宏观上原子排列类似于液体无序.即“近程有序,远程无序”二、玻璃的通性1.各向同性2.介稳性3.无固定的熔点4.从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时物化性质随温度变化的连续性与可逆性5.物理、化学性质随成分变化的连续性第二节玻璃结构:离子或原子在空间的几何配置以及它们在玻璃中形成的结构形成体一.玻璃结构学说(一)晶子学说1.理论依据:兰德尔1930年提出微晶学说,微晶和无定形两部分组成,有明显的界限。
列别捷夫玻璃在520℃退火时,玻璃折射率变化反常,在500℃之前呈线性分布,在520~ 590之间,突然变小,因为石英在573℃的晶型转变,故推断玻璃中存在高分散石英微晶(晶子)聚集体.2.观点硅酸盐玻璃的结构是由各种不同的硅酸盐和SiO2的微晶体(晶子)所组成的。
晶子是带有晶格极度变形的有序区域,不具有正常晶格构造。
晶子分散在无定形介质中,过渡是逐渐完成的,无明显界线。
3.意义:第一次提出玻璃中存在微不均匀性和近程有序性。
(二)无规则网络学说1.理论依据1932,查哈里阿森硅胶中存在1~10nm的不连续颗粒,图谱中有明显小角散射.玻璃中均匀分布,故结构是连续的、非周期性的.方石英具有清晰的、周期性的衍射峰,说明晶体排列有周期性的.衍射带中主峰位置一致,说明结构单元一致[SiO4],石英玻璃与方石英中的原子间距相等.计算得知玻璃中Si-O间距1.62A,而方石英中为1.60A.2.基本观点:成为玻璃态的物质与相应的晶体结构一样,也是由一个三度空间网络组成,这种网络由离子多面体(四面体或三角体)构筑而成,晶体结构网由多面体无数次有规则、重复构成,而玻璃体结构中多面体缺乏对称性和周期性的重复。
玻璃工艺学课件玻璃工艺学课件玻璃工艺学是一门涉及玻璃制造和加工技术的学科,它探讨了玻璃的成分、制造过程、加工方法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的知识。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控制材料的成分和制造工艺,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玻璃产品。
一、玻璃的基本成分和制造过程玻璃是由硅酸盐类物质熔融后迅速冷却而成的无定形固体。
其基本成分包括二氧化硅、氧化钠、氧化钙等。
制造玻璃的过程主要包括原料准备、熔化、成型和退火等步骤。
1. 原料准备:根据所需玻璃的特性和用途,选择适当的原料,并进行粉碎、混合等处理。
2. 熔化:将混合好的原料放入玻璃熔炉中,加热至高温,使其熔化成液体。
3. 成型:熔融的玻璃通过吹制、浇铸、拉伸等方式进行成型,制成各种形状的玻璃制品。
4. 退火:为了消除内部应力,提高玻璃的强度和耐热性,制成的玻璃制品需要进行退火处理。
二、玻璃的加工方法除了制造过程外,玻璃工艺学还涉及到玻璃的加工方法。
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可以改变玻璃的形状、表面特性以及性能。
1. 磨削:磨削是一种常见的玻璃加工方法,通过使用磨料和磨具对玻璃表面进行磨削,可以获得平滑的表面和精确的尺寸。
2. 切割:切割是将玻璃切割成所需形状的方法。
常用的切割工具包括切割刀、切割机等。
3. 雕刻:雕刻是将玻璃表面进行刻痕、纹理等处理的方法。
通过雕刻,可以为玻璃制品增添独特的艺术效果。
4. 热处理:热处理是通过加热和冷却等过程改变玻璃的性能。
常见的热处理方法包括钢化、淬火等。
三、玻璃的应用领域玻璃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居、汽车、光学等领域。
在建筑领域,玻璃可以用于窗户、门、幕墙等部位,提供采光和景观效果。
在家居领域,玻璃可以用于制作家具、装饰品等。
在汽车领域,玻璃被用于汽车的前后挡风玻璃、车窗等。
在光学领域,玻璃可以制作光学镜片、光纤等。
四、玻璃工艺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玻璃工艺学也在不断发展。
一方面,新的材料和工艺不断涌现,使得玻璃的性能和应用领域得到了拓展。
第1篇一、课程概述玻璃工艺学是一门研究玻璃材料的生产、加工和应用技术的学科。
它涉及玻璃的物理、化学、力学以及加工工艺等多个方面。
本课件旨在介绍玻璃的基本原理、生产工艺、加工技术以及应用领域,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玻璃工艺学知识。
二、课程内容第一部分:玻璃的基本原理1. 玻璃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玻璃是一种非晶态固体,由熔融的硅酸盐、氧化物或金属氧化物冷却固化而成。
- 分类:按成分分为硅酸盐玻璃、硼酸盐玻璃、磷酸盐玻璃等;按用途分为建筑玻璃、光学玻璃、器皿玻璃等。
2. 玻璃的物理性质- 热稳定性:玻璃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但温差过大时易破裂。
- 透明度:玻璃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但颜色、成分等因素会影响其透明度。
- 机械强度:玻璃的机械强度较低,但通过加工可提高其强度。
3. 玻璃的化学性质- 化学稳定性:玻璃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不易与酸、碱反应。
- 玻璃的腐蚀:玻璃在特定条件下会被腐蚀,如硫酸、硝酸等。
第二部分:玻璃的生产工艺1. 玻璃的原料- 硅砂:提供硅元素,是玻璃生产的主要原料。
- 石灰石:提供钙元素,用于降低玻璃的熔点。
- 长石:提供铝、钠、钾等元素,调节玻璃的性质。
2. 玻璃的生产过程- 熔制:将原料在高温下熔融,形成玻璃液。
- 熔化:将玻璃液在高温下加热,使其达到熔融状态。
- 拉制:将熔融的玻璃液拉成细长的玻璃棒。
- 烧结:将玻璃棒在高温下烧结,形成玻璃板。
3. 玻璃的冷却- 快速冷却:通过水冷或风冷,使玻璃迅速固化,减少内应力。
- 缓慢冷却:通过自然冷却或缓慢加热,使玻璃均匀冷却,减少内应力。
第三部分:玻璃的加工技术1. 切割- 机械切割:使用切割机将玻璃切割成所需尺寸。
- 热切割:使用火焰或激光将玻璃切割成所需尺寸。
2. 磨光- 机械化磨光:使用磨光机将玻璃表面磨光。
- 手工磨光:使用砂轮、磨棒等工具手工磨光。
3. 抛光- 机械化抛光:使用抛光机将玻璃表面抛光。
- 手工抛光:使用抛光布、抛光膏等工具手工抛光。
硼氧反常:纯B2O3玻璃中加入Na2O ,各种物理性质出现极值的现象。
硼反常:在钠硅玻璃中加入氧化硼时,性质变化曲线出现极值的现象。
玻璃:玻璃是一种具有无规则结构的非晶固体,其原子不象晶体在空间作长程有序的排列,而近似于液体具有短程有序长程无序的排列。
积聚作用:和非桥氧发生结合中与多余电荷的作用解聚作用:提供多余的氧原子,使原有的桥氧变成非桥氧,使硅氧网络发生断裂网络外体氧化物:不能单独生成玻璃,不参加网络体,处于网络之外。
若是“游离氧”的提供者,起断网作用;若是断键的积聚者,起积聚作用。
网络生成体氧化物:能单独生成玻璃,在玻璃中能形成各自特有的网络体系。
起骨架作用。
网络中间体氧化物:不能单独生成玻璃,作用介于网络生成体氧化物与网络外体氧化物之间。
当配位数≥6时,处于网络之外,作用与网络外体氧化物相似;当配位数为4时,能参加网络,起补网作用。
玻璃的热历史:指玻璃从高温液态冷却,通过转变温区和退火温区的经历。
玻璃的通性:1.各向同性2.亚稳性3.无固定熔点4.性质变化的连续性5.性质变化的可逆性为什么有亚稳性?1.玻璃由熔体急剧冷却得到,由于冷却速度快,粘度急剧增大,质点来不及作有规则的排列。
系统内能不是处于最低值,而是处于亚稳态。
(热力学观点看,玻璃态不稳定)2.常温下,玻璃粘度远远大于析晶粘度,玻璃析晶必须克服很大的析晶势垒,玻璃结晶速度非常小,即析晶可能性很小,因此常温下玻璃能够稳定存在。
(动力学观点看,玻璃态稳定)为什么无固定熔点?1.物质由熔体向固态玻璃转变时,随着温度降低,熔体的粘度逐渐增大,最后形成固态玻璃,此凝固过程中,相应温度变化范围宽。
2.在此温度变化范围内,始终没有结晶,即没有新晶相形成而产生突变,形成熔点。
玻璃的结构:指玻璃中质点在空间的几何配置、有序程度及它们彼此间的结合状态。
主要的玻璃结构学说:晶子学说、无规则网络学说、凝胶学说、五角对称学说、高分子学说一.晶子学说:晶子学说论点是玻璃是由无数晶子所组成, 这些晶子不同于微晶, 是带有点阵变形的有序排列区域, 分散在无定形介质中, 且从晶子到无定型区的过的过度是逐步完成的, 两者间并无明显界限。
玻璃工艺学玻璃工艺学,顾名思义,是研究玻璃制作技艺和工艺的学科。
它主要探讨的是玻璃的特性、性质以及制作过程中的技术要点等。
玻璃工艺学不仅包括玻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还包括对玻璃的作用力学、热处理和表面性质的研究。
在玻璃工艺学中,研究的重点之一是玻璃的成分和结构。
从化学角度来看,玻璃是一种非晶体材料,由硅酸盐或硅酸盐替代物提供的硅氧键构成。
根据不同的配方和加工技术,可以制得各种不同用途的玻璃,如平板玻璃、光纤、玻璃器皿等。
在玻璃工艺学中,还研究玻璃的熔化和成型技术。
玻璃的熔化需要高温,一般在1200℃到1600℃之间。
熔化玻璃后,需要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成型。
常见的成型方法有吹制、拉伸和挤压等。
吹制是将熔化玻璃注入到铜质模具中,然后用气压将其吹成制定的形状。
拉伸是将玻璃棒加热至软化状态,然后通过外力拉伸成细丝或纤维。
挤压则是在熔融状态下将玻璃压入特定的模具中。
玻璃工艺学还研究玻璃的加工和装饰技术。
在加工方面,通过切割、磨削和打磨等方法,可以将玻璃加工成各种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制品。
在装饰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印刷、雕刻、烧绘和镀膜等。
这些技术使得玻璃制品可以具有各种不同的外观和特性,满足不同的需求和应用。
除了以上提到的内容,玻璃工艺学还涉及到玻璃的应用和性能评估等方面。
玻璃作为一种优质、耐用且易于加工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光电子、生物医药等领域。
对于不同的应用领域,需要评估玻璃的特性,包括透明度、强度、抗冲击性、耐腐蚀性等。
这些评估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实验来完成。
总的来说,玻璃工艺学对于了解玻璃的性质和制作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玻璃的成分、结构以及加工和装饰技术,可以更好地利用玻璃材料的优点,满足人们对于各种各样玻璃制品的需求。
玻璃工艺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材料科学、化学、物理、机械工程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它的研究范围广泛且具有深度,可以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探索玻璃的特性和制作工艺。
下面将继续介绍玻璃工艺学的其他方面。
《玻璃工艺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玻璃工艺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授课对象:_____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玻璃的基本性质、组成、结构、制备工艺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玻璃工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玻璃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玻璃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玻璃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
掌握玻璃的组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熟悉玻璃原料的种类、性质和选用原则。
掌握玻璃的熔制、成型、退火等主要生产工艺过程及原理。
了解玻璃的深加工技术和应用领域。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玻璃的性能要求进行合理的配方设计。
能够分析玻璃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能够初步设计玻璃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
具备一定的玻璃性能测试和分析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玻璃的概述1、玻璃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明确玻璃的定义和特点,了解玻璃与晶体的区别。
熟悉玻璃的分类方法,如按照成分、用途、性能等进行分类。
2、玻璃的发展历程回顾玻璃的发展历史,从古代玻璃到现代玻璃工业的演变。
介绍国内外玻璃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玻璃的组成与结构1、玻璃的组成介绍玻璃中常见的氧化物成分,如 SiO₂、Na₂O、CaO 等。
讲解玻璃组成对性能的影响规律。
2、玻璃的结构阐述玻璃结构的两种主要学说:晶子学说和无规则网络学说。
分析玻璃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三)玻璃的物理化学性质1、玻璃的物理性质讲解玻璃的密度、折射率、热膨胀系数、热导率等物理性质。
分析影响物理性质的因素。
2、玻璃的化学性质介绍玻璃的化学稳定性、耐酸碱性等化学性质。
探讨提高玻璃化学稳定性的方法。
(四)玻璃原料1、主要原料介绍石英砂、纯碱、石灰石等主要原料的性质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