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认识与实践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5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觉经验而存在的东西。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本质是先验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 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 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 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 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 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 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 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 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 忆起来。
笛卡尔认为: 一切知识都是由观念构成的,这些 观念一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通过感官 从外界得来的,带着个别性和偶然性, 而且常常会欺骗人们,因此单凭感性经 验不能形成无可怀疑的科学知识;第二 类是人们由理性直观得到的,如数学的、 形而上学的公理,一看就知道,清楚明 白,无可怀疑,这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第 三类是人们凭空虚构的,如飞马之类, 没有客观有效性,当然不能成为科学。 笛卡尔认为第二类观念是普遍必然的, 不可能来自个别的、偶然的感性经验, 只能是理性自身固有的“天赋观念”。
2、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理解认识的本质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认识不同于意识。 第二,认识的基本规定性是反映或摹写特性。 第三,认识具有能动性。表现在如下两点: 认识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认识具有创造性。表现如下: ☺ 认识不仅能够反映客体的现象,而且还能够运用一系列科学 的思维方法透过现象反映客体的本质和规律; ☺ 认识不仅能够对客体的现状进行摹写或复制,而且能够创造 出观念的理想客体,认识过程不仅是摹写过程而且是信息的 选择、建构过程; ☺ 认识不仅能够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
实 践 是 认 识 的 来 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登高山,不 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 知地之厚也。”
——荀子
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 更远些,那是因为我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从书本上得到的间 接经验是否也是通 过实践得到的?
牛顿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 也是直接经验,归根结 底也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宝贵经验。
1、认识的发生
认识的发生包括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两种形式。 (1)认识的种系发生 认识的种系发生亦称认识的系统发生或认识的原始 发生,是指人类主体的认识发生过程。随着人类脱离动物 界,人类的反映形式最终摆脱动物的心理反映形式,而形 成专属于人的高级的反映形式。即人类认识的发生。(参 见意识的起源) (2)认识的个体发生 认识的个体发生是指在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人 在其出生以后,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成熟,以及接受教 育、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等等,所经历的从儿童的前 认识水平发展到成人的认识水平的过程。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对认识本质的揭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 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特点: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是 消极、直观的反映论,它把认识的主体看成是一 种消极的生物性的存在物,把认识过程看成是人 脑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事物刺激的过程,并且 认为这一过程是简单的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过程。 从古代哲学的“流射说”、“影像说”、 “蜡块 说”,一直到近代哲学的“白板论”、“感觉论” 等都属于这种反映论。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 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 的需要,这种需要就 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 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第二,实践不断为认识的发展提供新的物
质手段和条件。
光谱分析仪
宇 宙 探 测 器
第二节 认识的本质
主要内容: • 一、旧哲学关于认识本质的不同观点 •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 学揭示
一、旧哲学关于认识本质的不同观点
1、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
(1)唯心主义先验论对认识本质的界定
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思想、感觉到物”
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先于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第二, 缺乏辩证的观点,即离开辩证法来 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它不能辩证地看待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只强 调物质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认识对物质 的能动反作用;它将认识过程看成是机械的、一 次完成的过程,而没有看到认识过程是包含着主 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等的矛盾运 动过程,是复杂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由原子构成的物体表面有一些流射物
(从物体中流溢出的自由原子),统称为影
像,影像从物体飞出,透过空气,并促使相 近的空气改变其分子的排列,进而又使相邻 的空间产生同样的过程,如此递进,只达感 官。感官为什么可以接受物体的影像呢?因 为感官具有大小不同的孔道,外物的影像若 瞳孔道相结合,则形成感觉,不合则不能接 受影像,也就无从感知。
射电望远镜
第三,实践不断推动着人的认识能力的提
高。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 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 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 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 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 改造世界。” ——毛泽东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缺乏实践的观点,即离开实践考察认识 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它把认识的主体理解为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只是被动 地反映世界的人,而不懂得认识的主体是积极从事实践活动 的社会性的人;把客体仅仅理解为人的消极直观的对象,而 没有看到客体还是实践的对象;只看到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之间具有认识关系,而没有看到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首先 具有实践关系,因而看不到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 认识看成是照镜子似的、直观的、被动的反映。 正是由于缺乏实践的观点,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抹煞 了认识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成为消极、直观的反映 论。
儿童认识能力的发生
阶 段 特 点 动作–感知思维阶段(0—2岁) 儿童没有掌握语言和符号, 只能思考自己动作所触动的 事物,只能在动作中思考。 想象–具体思维阶段(前运算 相对具体性;思维的不可逆 阶段)(3岁后) 性,缺乏守恒结构;自我中 心性。 具体运算阶段 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 的事物支持。 符号–运算思 (7 – 11岁) 维阶段 思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 (7 – 15岁) 形式运算阶段 开始,可以利用语言文字, (12 – 15岁) 在头脑中想象、重建事物和 过程来解决问题。
(2)唯物主义反映论对认识本质的揭示
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物到感觉和思想” 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反映。 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理解包括三层涵义: 其一,认识的唯一对象和来源是不依赖于人 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没有客观世界这 一被反映者,就没有认识。 其二,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 界的主观映象。 其三,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先验论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和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主张认识是人的头脑里固有 的,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 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如孟轲、王阳明。 • 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认识是某种客观精神
赋予的。如柏拉图。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它夸大了主体 的能动性,否认了认识的客观来源,将认识看 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和彻底的科学的可 知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的原则, 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一方面,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并把实践当作 了全部认识论的基础。 另一方面,它将辩证法贯穿在了反映论之中。 再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彻底的科学的可知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可知论及旧唯物主 义的可知论有着本质的区别。这表现在,辩证唯物主义认 识论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可知论,是以实践为基础 的科学的可知论。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主张人的认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
本质和规律。 不可知论主张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 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除了知觉而外,我们对任何事物 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观念。……当人 们问:知觉还是寓存于一个物质的 实体中,还是寓存于一个非物质的 (精神的)实体中时,我们甚至不 懂得这个问题的含义,那么如何还 可能加以答复呢?” ——休谟:《人性论》
• 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
认为由水、土、火、气四 种元素构成的物体经常流溢出一些微 粒状的流射物,与另外的物体的孔道 相接。每一物体都有孔道,孔道是物 体中接受外界影响的极小的通路,流 射和孔道各有大小的差别,流射太大 或孔道太小,抑或相反,都不能产生 作用。外物的流射粒子流入人的感觉 器官,同感觉器官中的孔道相接就产 生了关于这个事物的感觉。
(2)实践产生了认识发生的现实可能性
• 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使认识的发生成为现实可能 性的前提条件:主体和客体的分化、人所特有的 认识能力的形成、语言和符号系统的产生、必要 的物质条件和手段等。
望 远 镜
(3)实践使认识的产生由可能转化为现实 主体
实 践
客体
毛泽东曾指出:“你要有 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 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尝一尝。”
• “即使我们能够把我们这一直 观提升到最高程度的清晰性, 我们也不能借此而进一步知悉 自在对象本身的性状。” • “自在的对象本身会是什么, 这决不会通过对它们那惟一被 给予了我们的现象的最清晰的 知识而被我们知道。”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 它把人的感觉或知觉当作了客观事物与人的认识 之间的屏障,并在客观事物和人的感觉或知觉之 间划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它不理解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 证统一,从而夸大了人的认识能力的非至上性, 否认了人具有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怀疑认识的 可靠性。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感 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 下的痕迹就是感觉。
约翰 · 洛克的“白板说”: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 翰 · 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 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任 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们的标记、 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 就形成了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
(3)认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的关系 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具有“重演”关 系,即认识的个体发生以简略、概括、浓 缩的形式再现了认识的种系发生过程。这 种关系表明:认识的种系发生对认识的个 体发生在方向和过程上具有制约和决定作 用。
2、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1)实践产生了认识发生的迫切需要,使认识的 发生成为必要 实践需要 农牧业生产 丈量土地 建筑、手工业 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改革开放 认识产生 天文学、历法 数学 力学 生态科学 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
第八章 认识与实践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第二节 认识的本质 • 第三节 认识的结构
第一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要内容: •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 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
大地是球形吗?
哥伦布
麦哲伦
航海实践
提示: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是指导作用。从 指导结果来看,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有两 种: 第一,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 用。 第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误导和 阻碍作用。
贝克莱的唯心主义经 验论的认识论理论可 以概括为三个相互联 系的命题: “物是观念的集合” “存在就是被感知” “对象和感觉原是 一种东西”
孟轲: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不而 知者,其良知也。” “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我 固有之也”。
• 王阳明“知是心之本体, 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 知孝,见兄自然知悌,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 隐。” ——《传习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