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 格式:ppt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31
2023年军队文职招录《教育学》模拟卷及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40题)1.抗日战争时期,为强化学校训育,国民政府规定在中等以上学校中推行A.专任制B.导生制C.导师制D.辅导制2.先秦墨家所倡导的最具特色的教育内容是A.政治教育B.科技教育C.艺术训练D.军事训练3.主张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福禄贝尔C.赫尔巴特D.赞可夫4.运动技能的表征方式是A.命题B.语义网络C.命题网络D.产生式系统5.世界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实施了A.补偿教育B.义务教育C.终身教育D.回归教育6.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C.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D.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7.在一项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题目的选项X和选项Y的被选率都是35%。
研究者在分析研究结果时,把符合其意向的选项X表述为“高达35%”,而把不符合其意向的选项Y表述为“仅占35%”。
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研究的A.客观性原则B.创新性原则C.公共性原则D.伦理原则8.学生一旦在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新信息做出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测,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生成更丰富的理解。
这一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是A.同化B.顺应C.平衡D.重组9.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具有较强群众性和普及性特点的教育是A.人文主义教育B.新教教育C.天主教教育D.耶稣会教育10.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B.孟子C.许慎D.朱熹11.某班教师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了一系列学习竞赛活动。
结果如教师所料,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
但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之间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日趋严重。
上述事实表明,教育A.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正向隐性功能B.既有负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C.既有正向隐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D.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12.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实践活动称为( )A.教育B.教学C.德育D.智育13.下列选项中,属于运动技能的是A.摇头B.系鞋带C.心算D.作文14.“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观点的提出者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15.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要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并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这种要求属于教育目的层级中的( )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C.课程目标D.教学目标16.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问题,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3条影响至今的基本原则是A.基础性、顺序性和整合性B.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C.基础性、连续性和整合性D.基础性、连续性和顺序性17.我国教师就身份特征看是()。
《中外教育管理史》作业一、填空题1.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制度上的重大变化表现为______。
2. 西汉著名的儒家学者董仲舒提出的三大文教政策是______,______,以及选用贤能。
3. 唐朝所有学校中以______和______等级最高,为贵胄学校,学生多为皇族宗亲、外戚及宰相等大臣子弟。
4. 儒家经学典籍《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指《__》、《__》、《诗》、《礼》、《书》。
5. 朱熹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在他所编写的教材中,《____》成为具有长期影响力的蒙学教材。
6. 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我国建立了新的教育行政三级管理体制,中央设______;各省设提学使司,各县设______。
7. 古希腊有一种专门招收18岁以上青年的军事预备役学校,这种教育机构称为______。
8. 中世纪大学最早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______和______。
9. 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由罗伯特•雷克斯创办的主要招收贫民子弟的学校称为______10. 1833年法国教育部长基佐主持制定了《______》,并于同年向全国颁布实行。
11. 中世纪大学出现的时候并没有采取学校的形式而是借助了______的形式,这样做是为了抵御教会与政府的压力,保证学术的自治和自由。
12. 中世纪大学有两种教学基本方式:______和______。
13. 601年,英国颁布《______》,该法令硬性规定贫穷儿童必须充当学徒,这是英国在国家管理教育与劳动问题上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14. 1898年在法国设立的______,是法国第一所职业技术学校。
15. 荀子提出了_________与_________相结合的教育管理组织原则。
16.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在崇儒兴学的前提下,儒、_________、_________三家并用。
17. 中国古代的书院兴盛于宋朝,它有三项基本任务,即讲学、________和_______。
第五章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中世纪西欧的教育从公园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MilddleAges),这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西欧中世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
一、西欧中世纪早期(五世纪末至十一世纪)的教育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封建主和农奴是封建社会两个主要的阶段,他们之间的敌对的阶级矛盾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而使封建教育也带有明显的等级性特征浓厚的宗教性成为西欧封建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一)教会学校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校1、修道院学校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
就其发生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
未来准备将来担任僧职的贵族和僧侣子弟,自幼入院并住宿于修道院内而学习的,称内学;不准备担任僧职的人,则不住院内而学习的,称为外学。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2、主教学校主教学校又称大教堂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3、堂区学校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二)世俗教育在西欧中世纪,除了教会学校之外,随着封建国家的建立,也出现了适应中世纪社会和生活的世俗教育。
世俗教育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宫廷学校、骑士教育1、宫廷学校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曾招聘有学识的僧侣,对帝王、王族和大贵族的子弟进行教育,教以“七艺”、拉丁语和希腊语,培养他们担任治理封建国家的官吏,这就是欧洲大陆上的宫廷学校2、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结合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法兰克王国在9世纪后期,就确立了封爵制度,国王以下依次为公爵、伯爵、子爵、男爵,最低一级的封建主是骑士骑士教育的实施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它通常分为三个阶段:(1)从出生至7~8岁,这个阶段为宗教教育阶段;(2)7~8岁以后,这个阶段通常称为“礼仪教育阶段”;(3)从21岁,被称为“侍从教育阶段”教育内容: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被称为“骑士七艺”综观骑士教育的全部内容,都在于灌输服从与效忠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训练勇猛作战的本领,但却非常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二、西欧中世纪后期(十一世纪至十四世纪)的教育十至十一世纪时,修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提高,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交往开始活跃起来。
《外国教育史》课程习题第一章习题一、名词解释1.教育起源于劳动说 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3.教育的生物起源说4.青年之家 5.《吠陀经》 6.楔形文字二、填空题1.外国教育史是以自古迄今的外国教育理论和( )及其( )为研究对象的。
2.在原始社会的教育过程中,传递( )经验和传递( )传递( )经验,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3.在东方文明古国,( )学校设立在国王所在地的皇宫里,( )学校设在大寺庙里。
4.文士学校是在古代( )国出现的一种学校;古儒学校是在古代( )国出现的一种学校。
5.奴隶制社会与原始社会教育最本质的区别是( )、( )和( )完全脱节。
三、选择题1.主张“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是( )A.孟禄 B.达尔文 C.利托尔诺 D.汤姆逊2.主张“教育心理起源说”的是( )A.利托尔诺B.沛西.能C.孟禄D.汤姆逊3.学校教育产生在人类的( )A.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晚期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4.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最早发生于人类社会的(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四、判断题1.外国教育史是以欧州教育发展为中心的。
( )2.一般认为,教育首先起源于劳动,并为生产劳动服务。
( )3.教育起源于儿童无意识的模仿。
( )4.动物界存在着教育现象,例如大猫教小猫捉老鼠。
( )5.学校是在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
( )6.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完全脱离,这是奴隶社会教育与原始社会教育的最本质的区别。
( )五、简答题1.为什么说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2.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东方文明古国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东方文明古国学校教育的类型有哪些?5.东方文明古国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六、论述题1.简述外国教育史的历史分期和发展主线。
2.怎样正确理解“教育起源”问题?3.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形式、内容与基本特征。
4.简述古代东方国家学校的类型及其教育特征。
第7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包括从中世纪沿袭下来的以及在反宗教改革运动中由耶稣会创办的)三种类型。
这三种教育势力交织在一起,相互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对当时及其后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在性质上和程度上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1.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的特征(1)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斗争,复兴的内容主要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非基督教的世俗学科。
实质上,复兴古代文化只是口号,文艺复兴不仅仅是复兴,而且是新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发展,古典文化成为表达新文化的媒介。
(2)人文主义的特征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化。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所共有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主要体现为以下特征:①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文主义文化的核心是提倡人道,肯定人的价值、地位、尊严。
②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③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
④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人文主义世界观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有鲜明的反映。
2.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狭窄,后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则比较宽泛。
(1)前期人文主义教育①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以古罗马文化复兴为先导,崇拜人文学科,强调世俗性,强调人性的解放。
一些不同于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世俗学校建立起来了,教师为世俗人士,教授的也是世俗的人文学科,打破了教会对教育领导权的垄断。
教育中注重人的天性和自由,采用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科目和课程,与教会压制体罚不同的教育方法。
主要代表人物有弗吉里奥、维多里诺、格里诺等人。
宗教改⾰主要讨论问题:宗教改⾰如何引发⽂艺复兴宗教改⾰的背景宗教改⾰本来⼀次思想的⼤变⾰,但也引发了社会、政治、军事的⼤冲突,其出现与当时的许多背景因素有关系。
1.原⽂圣经的发⾏1453年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逃亡到西欧的学者们带来了⼤量的古典,其中包括希腊⽂原⽂的圣经。
伊拉斯谟校订出版了《新约圣经》的希腊⽂原⽂版。
马丁路德研究希腊⽂圣经,认识到圣经⾥⾯讲的是“因信称义”,⽽不是拉丁⽂翻译的“因信成义”,这对他是很⼤的触动。
2.印刷术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引进带来了信息⾰命,推动了宗教改⾰的迅猛发展。
宗教改⾰以前,圣经只能由圣职⼈员阅读。
⼀般信徒⽆法阅读圣经,只能完全听信各地神⽗对经典与教义的解释。
然⽽在1456年古腾堡在美茵兹的印刷⼚印刷了⼀本拉丁⽂圣经,之后更多的⼈能够⾃⼰阅读圣经,⾃⼰思考,带来对教会解释的质疑。
马丁·路德等宗教改⾰者的⽂章通过印刷发⾏迅速传递到各地,宗教改⾰的思想迅速传播。
3.⼈⽂思想在15世纪出现了⼈⽂主义的思想,重视教育,重视思考、研究,这对宗教改⾰和同时期的⽂艺复兴运动都有很⼤的影响。
当时的⼈⽂主义并没有怀疑神的意思,但确实带来了对教会传统、对教会权柄的质疑。
⼈⽂主义发展到后来对神产⽣怀疑,不过那要到启蒙主义时期才渐显端倪。
4.教会的腐败中古世纪的⼈民主要的⼼灵依靠都是宗教,对于外在的教会礼规⾮常重视。
随着⼯商的发展,教会也坐拥庞⼤的教产,这样的富裕使神职⼈员的道德松懈,教会中的丑闻不断的发⽣。
许多的⾼级神职⼈员的职位都是以⾦钱⽽不是道德换来的。
有时教会为了纾解财政⽅⾯的负担,经营酒店赌场,公然贩卖赎罪券并声称能以之赎回炼狱之刑。
⼀些⾼级神职⼈员甚⾄卷⼊性丑闻,其中教宗亚历⼭⼤六世的私⽣活和其于1501年10⽉30⽇主持的栗⼦宴会可以算是性丑闻的代表事件。
虽然意⼤利本⼟因为⽂艺复兴时期的经济蓬勃发展,以及圣伯尔纳定等教⼠的努⼒,并未对天主教义与教会产⽣太多的不满,但是在意⼤利之外的地区,逐渐对代表意⼤利⼈势⼒的天主教会⾼层产⽣不满,特别是在1418年天主教会⼤分裂结束之后,更加深了这样的情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