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48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与新教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宗教信仰和教会体制产生了质疑,进而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也就是新教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宗教改革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改革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当时,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已经达到了巅峰,教会成为了欧洲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中心。
然而,教会的腐败和滥权现象也日益严重,许多人开始质疑教会的教义和行为。
同时,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也促使人们对传统信仰进行了反思。
人们开始追求个人的思想自由和宗教信仰的个性化。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重要的人物如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等开始发起宗教改革运动。
马丁·路德是德国的一位神学家和修道士,他对教会的贪婪和腐败现象感到不满,并于1517年公开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批评教会的种种不正之风。
这一行动被认为是宗教改革的开端。
路德主张信仰的个人化,强调信徒可以通过信仰上帝而获得救赎,而不是依赖教会的仪式和教义。
约翰·加尔文是瑞士的一位神学家,他在宗教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加尔文提出了“预定论”的思想,认为人的得救与否早已被上帝预定,与个人的行为无关。
这一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人们开始关注个人的内心信仰,而不是仅仅依赖教会的仪式。
宗教改革不仅影响了教会的组织结构和教义,也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教的兴起使得欧洲的宗教版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统治者纷纷转变信仰,从而导致了欧洲的宗教分裂。
宗教改革也催生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冲突,如德国的三十年战争和英国的清教徒革命。
这些战争对欧洲的政治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和宗教自由奠定了基础。
宗教改革还对文化和思想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教的兴起促使人们开始翻译和传播圣经,使得宗教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普及。
同时,新教的个人主义和强调信仰的个性化也为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第七章⽂艺复兴与宗教改⾰时期的教育第七章⽂艺复兴与宗教改⾰时期的教育⽂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场伟⼤的⽂化⾰命运动。
⽂艺复兴最先发⽣于意⼤利,后传⾄北欧,并引发了北欧地区宗教改⾰运动,⽽北欧的宗教改⾰运动,并导致了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运动。
⼈⽂主义⽂化和宗教改⾰是⽂艺复兴运动在思想领域的两⼤重要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促进西⽅世界⾛向⽂明具有重要的和根本推动作⽤,⽽反宗教改⾰则是天主教会对历史进步的⼀种反动,实际上也是他们寻求更好⽣存的惟⼀选择。
与之相应,⽂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致可分为⼈⽂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三种类型。
这三种教育势⼒形成了当时欧洲教育的复杂局⾯。
第⼀节⼈⽂主义教育⼀、⽂艺复兴运动及其⼈⽂主义特征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严密禁锢下,古希腊、罗马的⽂化被埋没了近千年的时间。
⾄14世纪,欧洲的⼈⽂主义者点燃了呼唤⼈性解放的⽕炬,在沉寂良久的欧洲⼤地上,掀起了⼀个研究和复兴古代⽂化的热潮。
它以急风暴⾬之势,砸开了禁锢古希腊、罗马⽂化的枷锁,使它重新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把欧洲的学术⽂化思想推向了⼀个空前繁荣的时代。
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艺复兴”。
⽂艺复兴运动不是偶然出现的,也不是⼀个单纯的复古运动,它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和更新的历史内容。
⾃10世纪以后,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业和商业逐步发展起来。
到了14世纪,在意⼤利某些城市中形成了最早的资本主义的萌芽。
15世纪以后,许多国家封建社会内部,由于⽣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都先后产⽣了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场⼿⼯业和从事中介活动的商业、银⾏业。
这样,就从中世纪市民阶层中形成了最初的资产阶级。
与此同时,农村中⾃给⾃⾜的⾃然经济也开始解体。
15世纪末,新航线的开辟和新⼤陆的发现,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更加⼴阔的活动空间,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是,由于当时的欧洲尚处于封建时代,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地主阶级和教会势⼒千⽅百计地阻挠和压抑资本主义的⾃由发展。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名词解释一、快乐之家【答案要点】(1)维多里诺是文艺复兴时期影响较大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在孟都亚创办了“快乐之家”宫廷学校,成为当时欧洲最好的宫廷学校和欧洲大陆人文学校的范例,被认为是人文主义学校的发源地。
(2)快乐之家学校环境优美,招收贵族子弟和部分天才贫苦学生,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即“受过良好教育的完全公民”。
在教育内容上,古典学科和古典语为中心,广泛涉猎其他知识,教育方法上反对死记硬背,体罚,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启发式教学。
二、人文主义教育【答案要点】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文化标志,表现在教育方面就是人文主义教育。
其内涵是: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宣扬人的思想解放与个性自由;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经历了意大利和北欧人文主义的发展,以人文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贵族性和宗教性为特征。
人文主义教育复兴了古典的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完人的教育理想,要求培养具有资产阶级绅士的品质。
三、耶稣会学校【答案要点】耶稣会设立的学校称为耶稣会学校。
出于培养精英以控制未来的统治阶层考虑,耶稣会集中力量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但不重视初等教育。
在教学内容上:中等教育和大学预科以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文法、古典文学等人文学科为主;高等教育则主要是哲学和神学。
在教育管理上:耶稣会学校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
在师资准备上:高水平的师资也是耶稣会学校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教学方法上:耶稣会的教学方法富有成效,采用了寄宿制和全日制,学生依成绩分班,采取班级授课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讲授、阅读、写作、背诵、辩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学校提倡温和纪律、爱的管理,强调师生间的亲密关系,很少使用体罚。
耶稣会学校的许多措施都为后世所继承,成为人类宝贵的教育经验。
但是,不管它的制度、方法多么完善,组织管理多么周密,师资水平多么高,这些都服从于一个目的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这一目的是逆历史潮流的。
第六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学习本章应在全面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概况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人文主义教育的一般特征;维多里诺、埃拉斯谟、拉伯雷、蒙旦和莫尔等人文主义者的教育思想要点,以及人文主义教育的历史意义。
教学时数:6学时考研大纲:1.人文主义教育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北欧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2.新教教育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张;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
3.耶酥会与天主教教育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一、有关的几个概念界定1.文艺复兴欧洲从14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期,是文艺复兴时期。
实际上,文艺复兴绝不是古代文化艺术的“再生”,而是新兴资产阶级借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艺术、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来摆脱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冲破神学的思想牢笼,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的新的思想文化。
因此,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是一次新文化运动。
2.人文主义世界观humanism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人性)第一,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文主义者反对中世纪教会把人视为上帝的渺小的创造物,人必须服从神,神的权威至高无上等谬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价值、力量和智慧,认为人是上帝的“杰作”,是造物中“完善的典型”,人的理想非常高贵,人的力量无穷无尽,人的洞察力宛若神明。
第二,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第三,肯定现实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
人文主义者反对教会站在“原罪”说的立场上,要求蔑视人生,放弃尘世享乐的禁欲主义说教,认为禁欲违反了人的本性。
在他们看来,追求自由平等和享受现世的幸福,是发自人们本性的自然要求,必须按照人性的自然要求去生活,去追求正常的享乐。
第四,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人文主义者对教会利用神的权威愚昧人们的蒙昧主义极为不满,主张发展人们的理性和智慧,认为理性是快乐的源泉、知识就是力量。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欧洲现代教育变迁作者:郭璟来源:《新课程·教师》2017年第02期(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摘要: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以人为本,促进了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而宗教改革中提出“因信称义”等教义,以路德、加尔文为代表的新教倡导教育的改革,客观促进了西方近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宗教改革对欧洲近代教育影响更加的深远。
关键词: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欧洲近代教育一、文艺复兴与欧洲现代教育首先是意大利,一方面出现了大量的世俗学校,另一方面涌现出大量的人文主义教育家。
如以维多里诺,他把学校称为“快乐之家”,主张学校的环境优美、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提倡通才教育,并把古典学科作为课程的中心;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与基督教信仰的形成。
在尼德兰,人文主义教育表现得更为突出。
代表性的教育家伊拉斯谟,他的重要的教育思想是对封建主义和经院主义的教育的批判。
他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巨大作用并提出“一个国家的主要希望,在于它对青年的适当的教育”。
同时他比较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和正确的教育方法,认为教育在青年的头脑中播下虔诚的种子;使青年热爱学习自由学科;为生活做好准备;掌握基本礼仪。
在英国,人文主义教育教育家莫尔,主张所有的儿童均应平等受到良好的教育;重视劳动教育,第一次在教育史上提出把教育和劳动结合起来;成人也要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教育。
尽管人文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体现,但他们呈现出了一定的共通性。
1.人本主义。
都主张尊重儿童的天性,主张通过教育来促进儿童的发展。
2.古典主义。
都提倡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典籍中汲取思想,为当时的教育实践所用。
3.世俗性。
人文主义教育更加关注的是今生而非来世,体现浓厚的世俗精神。
4.宗教性。
虽然抨击天主教会,主张用人文精神改造宗教,并没有提出推翻甚至消灭宗教。
5.贵族性。
由于文艺复兴的性质并非大众运动,因而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
2003年第11期(总第286期)教育研究EDUCAT IONAL RES EARCHN o.11,2003Gener al,No.286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欧洲大学的变迁贺国庆 [摘 要]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传统大学造成以下影响:冲击了中世纪大学占垄断地位的经院主义课程;加快了大学世俗化的进程;大学由国际性机构转变为民族性的机构;学术自由的萌芽。
中世纪欧洲大学变迁的史实表明,虽然大学改革最终完成于19世纪初,但实际上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近代大学已具雏形。
[关键词]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中世纪大学;现代大学;变迁[作者简介] 贺国庆,河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河北保定 071002) 在国内外国教育史教材或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中,中世纪大学是无法回避且着墨较多的章节或重点;19世纪初源于德国的大学现代化运动也曾是研究的热点;18世纪欧洲少数大学萌发的现代化趋势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然而,从14世纪初到17世纪这段时间,欧洲大学的发展鲜为人知,几乎成为研究的盲区,中世纪大学怎样过渡到现代大学,不仅研究成果较少,而且在认识上也有明显的误区或偏差。
有人把这段时间比喻为大学发展的“冰河期”,还有人认定大学在这二三百年间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不仅落后于时代前进的步伐,而且对科学和学术毫无贡献。
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本文将对此作出探讨。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与近代的过渡时期,它从14世纪初到17世纪初历时三百年,史家又把这一时期称为现代早期,其间在16世纪,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欧洲传统教育的变革,这种变革对中世纪大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文艺复兴与大学中世纪后期,欧洲大学日趋保守,由经院哲学把持的大学课堂几乎拒绝一切新知识,大学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14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冲击下,各国大学先后发生了相应的变革。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一)人文主义教育1.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1)特点为强调世俗性和人性的解放,注重人的自由和天性,代表人物为维多利诺(孟都亚宫廷学校“快乐之家”)、弗吉里奥、格里诺等;(2)“快乐之家”的教育实践包括如下特点①学校注意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②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传授广泛的教学内容;③要求学校具有优美的环境;④强调师生之间的和谐气氛;⑤注重启发诱导,讲求兴趣;⑥反对体罚、压制;2.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特点为强调宗教和道德,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代表人物伊拉斯谟(尼德兰,《论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莫尔等;3.法国人文主义教育:代表人物是拉伯雷(《巨人传》);4.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①人本主义②古典主义③世俗性④宗教性⑤贵族性;(二)新教教育1.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路德派教育的特点是把教会置于国家权力之下办教育,代表人物是马丁.路德、梅兰克顿(拉丁文法中学的改革,被誉为“无与伦比的德意志人的伟大导师”)、斯图谟(斯特拉斯堡文科古典中学的实践)、布根哈根(初等学校的建立);路德主张(1)国家应重视教育,掌握教育权,重视对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管理;(2)国家应推行普及、义务的教育;(3)建立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国家教育体系;2.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张:加尔文教派的活动中心是在瑞士的日内瓦,加尔文认为所有人民的教育应由教会负责,教育本质上是宗教性的,其改革特点有(1)强调教育对个人、社会和宗教的意义;(2)提倡免费教育并进行了实践,创办了免费学校;(3)重视人文科学的价值;(4)学习古典文科中学的管理方式,创办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日内瓦学院;3.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英国的宗教改革又不同于前两者,它形成了国家和教会联合起来的特点,国家和教会两者在最高权力上是平等一致的关系,主要改革有①加强对教师的管理;②教育目标开始转向培养绅士,教育具有一定的世俗性,但还是以古典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③加强英语教学;(三)天主教教育——耶稣会派的教育改革,反对宗教改革而兴起,代表人物西班牙的罗耀拉;1.耶稣会学校:分初、高两级,高级部之上还有神学部;2.耶稣会学校的组织管理与教学方式:和中世纪没很大区别;。
第六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一节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一、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人文主义这个词实际上很晚才出现,它来自与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就已经使用过这个词了。
德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哲学家将人类统称为Humanity,当时的人文主义者称他们自己为humanista。
而Humanism这个词却一直到1808年才出现。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
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而作为历史概念的人文主义,则指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主要被用来描述14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比较先进的思想。
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
(李明德著.西方教育思想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二、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一)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意大利前期的人文主义教育佛吉里奥的《论绅士教育》阐明:他的博雅教育思想,要求培养充满世俗精神与身心俱健的人。
维多里诺是佛吉里奥思想的具体实践者。
欧洲宗教改革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作者:夏永桃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年第08期[摘要] 16世纪至17世纪基督教在欧洲进行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包括马丁·路德的改革、加尔文在日内瓦的宗教改革、英国亨利八世的改革等。
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经济上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精神文化上,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的局面,发展了人文主义,为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宗教改革尤其对大学形成冲击,推动其改革,并对高等教育的世俗化和国家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宗教改革;高等教育;世俗化[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8-0013-03 ; ;宗教改革在直接导致罗马天主教会分裂为旧教与新教以及新教教义产生的同时,还引发了西方社会思想领域的巨大变革,尤其表现在教育思想领域。
本文试图以宗教改革背景、改革内容为基础,重点探讨宗教改革对欧洲高等教育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宗教改革的历史演进宗教改革可以追溯到14世纪英国主教兼皇家神学顾问、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威克里夫所代表的市民阶级的宗教改革,以及15世纪的约翰·胡斯所领导的捷克的宗教改革,而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是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领导的两场宗教改革运动。
这两场运动作为新兴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是市民阶级反封建、反正統天主教神学的一种斗争形式。
这一时期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近现代文明产生了很大影响,被恩格斯称为“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
这场来势凶猛,规模巨大的宗教改革运动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第一,文艺复兴的推动作用。
在思想文化领域,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做了充分准备。
文艺复兴确定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的尊严、人的高贵、人的伟大,颂扬人的价值。
人文主义者一方面批判禁欲主义,赞美渴望幸福的人生观。
另一方面,人文主义者主张人权,反对神权,批判中世纪教会的无知蒙昧和封建等级制度,倡导个人的自由、平等与欲望与科学求知的理论,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对天主教神权产生极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