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宗教改革时期教育
- 格式:ppt
- 大小:1017.50 KB
- 文档页数:31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与文学变革1.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宗教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由马丁·路德等人发起,旨在对当时堕落的天主教会进行重建和改革。
1.1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质疑了天主教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和做法,并于1517年发布了《九十五条论纲》,提出了批判性思考和对信仰的个人直接负责。
1.2 宗教战争与新教派系的形成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冲突和战争。
这些冲突导致新教派系的形成,如路德宗、加尔文主义、英国国教等。
1.3 效应与影响•宗教改革为基督宗教带来了变化,促进了个人信仰自由和福音传播。
•宣传和教育手段的改进,如印刷术的普及,加快了思想传播和宗教改革的推广。
•宗教改革影响了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
在政治方面,宗教改革使国家权力与宗教权威之间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在社会方面,宗教改革促进了私人财产的产生和积累;在文化方面,新兴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开始反映新的信仰观念。
2. 文学变革文艺复兴时期不仅见证了宗教改革运动,也是欧洲文学迎来巨大变革的时代。
2.1 文艺复兴个人主义与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个人自由和独立思考,并强调对人类经验的研究和理解。
•人文主义运动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并重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2.2 文学形式与题材•古希腊罗马古籍翻译成本地语言,丰富了当时欧洲各国的文学资源。
•诗歌、戏剧、散文等文学形式繁荣发展,作品更加关注个人情感和体验,呈现出更加真实和细腻的描绘。
2.3 文学大师与作品•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米高·安哥洛: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以其叙事史诗《神曲》而闻名。
3. 宗教改革与文学变革的交叉影响宗教改革和文学变革在很大程度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
3.1 宗教主题在文学中的体现宗教问题成为当时文学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主题之一,作者开始表达对天主教会的批评或者探讨信仰自由等相关议题。
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大学的变迁作者:易红郡曾咏柳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21年第05期摘要:宗教改革时期,欧洲各国大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英国大学也不例外。
它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年轻贵族和平民子弟进入大学;牛津和剑桥大学出现了一批由私人捐建的新學院;被称为英国“第三所大学”的律师学院的产生;为捍卫国教会的正统性,英国王室加强了对大学的干预;英国大学课程的世俗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导师制开始成为英国大学各学院的特有标志等。
宗教改革无疑推动了英国大学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但它引发的宗教和政治冲突也使大学不可避免地付出了代价。
关键词:宗教改革;英国大学;民族化;世俗化;变迁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1)05-0101-091534年英国通过《至尊法案》以后,“很快就建立起了政治司法权与教会司法权之间的紧密联系,而曾在英格兰极具势力的教会,从那时起就臣属于君主了。
1532年,教会已经失去了它曾在整个国家拥有的对神职人员的审判权,而在1538年,由于修道院的解散,教会连其财产也失去了。
这些变革都伴以对于教育体系的重新认识”[1](P146)。
英国宗教改革对大学教育影响极大,从这时起英国大学的命运便与国家和教会交织在一起,大学不只是教会的教育机构,它们开始适应统治阶级对教育的需要。
“……宗教改革运动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君主和主教的事情,而是与大学密切相关。
由于教会和大学几个世纪以来的紧密关系,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纯世俗的大学,教会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也会引起大学相应的变化。
”[2]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大学出现了诸多变化,如大学生人数的波动、大学社会构成的变化、新的学院相继建立、律师学院的产生、王室对大学的干预、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导师制度的推广等。
一、大学生人数的波动宗教改革对英国大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大学生人数波动较大。
宗教改革前牛津和剑桥大学每年招生150人左右,宗教改革后每所大学每年招生300至400人,到英国内战时则上升为400至500人,这一数字在19世纪以前是最高的[3](P33)。
七年级上册历史9课知识点框架第一课:人类的起源
1.了解人类的起源和演化;
2.掌握不同人类种类的特征;
3.理解人类智力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第二课:文明的起源
1.探究农业和手工业的起源;
2.认识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文明;
3.了解古代文明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第三课:青铜时代
1.明白青铜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2.了解青铜文明所创造的文化遗产;
3.认识青铜铸造和商业交流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第四课:古代中国
1.掌握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2.了解早期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3.认识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课:古希腊
1.了解古希腊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
2.掌握古希腊的艺术、哲学和科学成就;
3.理解古希腊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第六课:古罗马
1.了解古罗马的政治、法律和社会制度;
2.掌握古罗马的艺术、建筑和科学成就;
3.认识古罗马对现代世界的重要影响。
第七课:中世纪
1.探究中世纪的文化和文明;
2.了解欧洲中世纪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发展;
3.认识中世纪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第八课:文艺复兴
1.理解文艺复兴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认识文艺复兴时期对艺术和文化的推动;
3.了解文艺复兴对现代世界的影响和启示。
第九课:宗教改革
1.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
2.认识宗教改革对欧洲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3.理解宗教改革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启示。
以上为七年级上册历史9课知识点框架,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并对现代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新课程导学第10课欧洲宗教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自主梳理】一、中世纪的天主教会1、基督教的概况①派别:基督教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与东正教、是现在基督教的三大派别。
②分布:天主教分布在,东正教分布在拜占庭帝国和欧洲东部,新教是宗教改革以后从天主教中分离出来的新教派。
③信仰核心:2、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天主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①在社会生活方面,从国王到农奴,人人都是,从出生到去世,每一件事情都受到的控制和影响②经济方面,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③政治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高高在上,下面有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等。
由于当时各国王权软弱,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巨大的。
3、天主教会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渐趋衰弱,近代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天主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①思想: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是堕落行为。
天主教会的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②经济:资本主义进入时期,无论是国内发展还是海外掠夺都需要作支撑,天主教会阻碍的强化;另外,教会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持奢靡的生活,从西欧各国搜刮了巨额财富。
③政治:教会非常残酷,将反对他的人斥为并建立了残酷迫害进步人士和对教会不满的人。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原因:一是德意志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二是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宗教改革前夕,德国处于状态,罗马教廷利用德意志的分裂,把它当做重要的搜刮对象,从那里劫走大量财富,人们称德国为三是教皇兜售“赎罪券”是直接原因。
2、开始标志:马丁路德的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单元(章)教学设计
太原市进山中学郭慧敏授课时间:2010年月日至月日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1 页(总页)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
太原市进山中学郭慧敏授课时间:年月日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2 页(总页)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第 3 页(总页)
第 4 页(总页)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第5 页(总页)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第6 页(总页)
第7 页(总页)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第8 页(总页)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第9 页(总页)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第10 页(总页)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第11 页(总页)
第12 页(总页)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
测的目标与用时
预设与达标效果
第14页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试用)
第15 页(总页)。
第7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包括从中世纪沿袭下来的以及在反宗教改革运动中由耶稣会创办的)三种类型。
这三种教育势力交织在一起,相互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对当时及其后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在性质上和程度上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1.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的特征(1)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斗争,复兴的内容主要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非基督教的世俗学科。
实质上,复兴古代文化只是口号,文艺复兴不仅仅是复兴,而且是新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发展,古典文化成为表达新文化的媒介。
(2)人文主义的特征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化。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所共有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主要体现为以下特征:①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文主义文化的核心是提倡人道,肯定人的价值、地位、尊严。
②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③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
④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人文主义世界观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有鲜明的反映。
2.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狭窄,后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则比较宽泛。
(1)前期人文主义教育①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以古罗马文化复兴为先导,崇拜人文学科,强调世俗性,强调人性的解放。
一些不同于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世俗学校建立起来了,教师为世俗人士,教授的也是世俗的人文学科,打破了教会对教育领导权的垄断。
教育中注重人的天性和自由,采用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科目和课程,与教会压制体罚不同的教育方法。
主要代表人物有弗吉里奥、维多里诺、格里诺等人。
第9课欧洲宗教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3、简述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本课要求:识记天主教会的特殊地位和对社会发展阻碍的表现;识记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影响;识记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影响;识记英国国教建立的过程并分析其特点;识记天主教会为重振声威而采取的措施和产生的影响;分析宗教宽容实行的背景、概况及对宗教改革运动的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德意志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难点:西欧各国宗教改革的实质历史作用第一课时一、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本目分别叙述了基督教的派别、分布及信仰核心,到13世纪初占据了西欧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支配地位,以及天主教会对社会发展的阻碍。
1、基督教的概况①派别:基督教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是现在基督教的三大派别。
(基督教的发展基本线索:公元1世纪产生;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11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13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②分布:天主教分布在欧洲西部,东正教分布在拜占庭帝国和欧洲东部,新教是宗教改革以后从天主教中分离出来的新教派。
③信仰核心:“原罪”“救赎”“原罪”:“原罪”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之源,人类无法自救。
人类的原罪与吃有关。
因为嘴馋的缘故,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
据说禁果原本有两种,一种是智慧果,另一种是生命果。
亚当夫妇吃了智慧果,顿时变得聪明———并且为自己的裸体感到羞耻,于是采摘来树叶遮挡住私处。
这反而暴露了他们的盗窃行为。
上帝马上就发现了他们的变化———怎么穿上衣服了?他们也就再没有机会继续吃生命果了。
否则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救赎”:上帝差遣他的儿子耶稣来到世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赎了罪,凡信仰上帝,都能得就,死后永生设问:为什么中世纪后期西欧的反封建斗争矛头直指天主教会?2、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天主教进入全盛时期。
推动宗教改革减少极端宗教思潮对社会的影响宗教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社会稳定和人们的信仰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极端宗教思潮的出现却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为了减少这些极端宗教思潮对社会造成的冲击,推动宗教改革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努力的方向之一。
本文将就如何推动宗教改革以减少极端宗教思潮对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
一、加强教育教育是塑造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要减少极端宗教思潮的影响,就需要加强对公民的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应该以开放、包容、文明、理性的态度引导公民正确理解宗教,了解宗教内涵,提高公民的宗教素养。
同时,还应注重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公民的科学精神,使人们能够辨别谣言与真相,提高对宗教的理性看待和思考。
只有通过全面的教育,才能使公民对极端宗教思潮产生免疫力,不受其影响。
二、强化宗教管理为了减少极端宗教思潮的传播,国家和政府应加强对宗教的管理。
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宗教管理机制,明确宗教组织的合法地位和管理职责,规范宗教活动的举办和传播。
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宗教组织的监督,确保宗教组织不利用宗教信仰活动从事违法犯罪行为,遏制极端宗教思潮的产生和蔓延。
同时,政府还应积极开展宗教文化交流,促进不同宗教之间的相互理解,以减少极端宗教思潮的传播。
三、建立宗教对话平台为了消除宗教之间的误解和疑虑,建立宗教对话平台是非常必要的。
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可以促进宗教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从而减少极端宗教思潮的产生。
政府可以发起和组织宗教对话活动,邀请来自不同宗教的代表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交流意见,寻找共同点,并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只有通过宗教对话,才能建立起和平稳定的宗教环境,进一步减少极端宗教思潮对社会的影响。
四、加强社会参与要减少极端宗教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政府、宗教组织、学术界、媒体以及公民个人都需要参与到推动宗教改革的进程中来。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仅供参考)一、单项选择。
1.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着重(D)。
A.文雅教育B.职官教育C.书吏教育D.科学教育2.雅典的初等学校全由(A)办理。
A.私人B.企业C.W家D私人和国家共同3.古代西方第一部以教育为题材的系统著作是(C)。
A.《理想国》B.《法律篇》C.《论演说家的培养》D.《政治学》4.丙欧中世纪早期教育具有明显的(D)。
A.科学性B.民主性C.平等性D.宗教性5.丙欧中世纪后期产生的城市学校是一种(C)学校。
A.等级性B.贵族型C.世俗性D.宗教性6.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A)的教育。
A.世俗封建主B.教会封建主C.资产阶级D.城市平民7.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B)、天文、音乐等。
A.物理 B.几何 C.化学D.生物8.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次(C)的文化革命。
A.奴隶主阶级B.封建阶级C.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9.在文艺复兴时期众多人文主义考屮,倡导“公共、平等、普遍的教育”的是(C)。
A.拉伯雷B.蒙旦C.莫尔D.维多里诺10.斯图谟是宗教改革运动屮(B)派的著名教育家。
A.天主教B.路德C.卡尔文D.耶稣会11.斯图谟创立的新型古典文科中学采用(A)教学制度。
A.分级B.不分级C.不分班D.混合班级12.路德派新教提侣的小学是以(D)子女为教育对象的。
A.贵族B.上流社会C.资产阶级D.下层劳动人民13.夸美纽斯第一次赋予直观教学以(A)为理论基础。
A.感觉论B.系统论C.信息论D.控制论14.卢梭是反对(B)教育的一位伟大的旗手。
A.奴隶B.封建C.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15.赫尔巴特的教学代表作是(C)。
A.《大教学论》B.《爱弥儿》C.《普通教育学》D.《理想国》16.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C)。
A.《理想国》B.《爱弥儿》C.《林哈德与葛笃德》D.《巨人转》17.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建立(A)。
A.阿卡德米学园B.吕克昂学园C.雅典大学D.亚历山大大学18.《论演说家的培养》是(C)的教育著作。
外国教育史练习题第一章远古及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习题一、名词解释1.教育起源于劳动说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3.教育的生物起源说4.青年之家5.《吠陀经》6.楔形文字二、填空题1.外国教育史是以自古迄今的外国教育理论和()及其()为研究对象的。
2.在原始社会的教育过程中,传递()经验和传递()传递()经验,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3.在东方文明古国,()学校设立在国王所在地的皇宫里,()学校设在大寺庙里。
4.文士学校是在古代()国出现的一种学校;古儒学校是在古代()国出现的一种学校。
5.奴隶制社会与原始社会教育最本质的区别是()、()和()完全脱节。
三、选择题1.主张“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是()A.孟禄B.达尔文C.利托尔诺D.汤姆逊2.主张“教育心理起源说”的是()A.利托尔诺B.沛西.能C.孟禄D.汤姆逊3.学校教育产生在人类的()A.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晚期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4.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最早发生于人类社会的()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四、判断题(认为对的,打“√”;认为错的,打“ⅹ”)1.外国教育史是以欧州教育发展为中心的。
()2.一般认为,教育首先起源于劳动,并为生产劳动服务。
()3.教育起源于儿童无意识的模仿。
()4.动物界存在着教育现象,例如大猫教小猫捉老鼠。
()5.学校是在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
()6.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完全脱离,这是奴隶社会教育与原始社会教育的最本质的区别。
()五、简答题1.为什么说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2.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东方文明古国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东方文明古国学校教育的类型有哪些?5.东方文明古国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六、论述题1.简述外国教育史的历史分期和发展主线。
2.怎样正确理解“教育起源”问题?3.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形式、内容与基本特征。
4.简述古代东方国家学校的类型及其教育特征。
宗教改革引发的社会变革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运动,它不仅改变了宗教的面貌,还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场改革始于 16 世纪,以马丁·路德、加尔文等宗教改革家为代表,对当时的天主教会进行了批判和改革。
宗教改革首先在思想领域带来了重大的冲击。
在中世纪,天主教会在欧洲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对人们的思想和精神生活进行严格的控制。
然而,宗教改革家们挑战了这种权威,强调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联系,主张“因信称义”,即个人通过内心的信仰而不是通过教会的中介来获得拯救。
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使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的思考和判断,激发了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
在政治方面,宗教改革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它打破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统一权威,使得各国君主能够更加独立自主地管理自己的国家和教会事务。
一些国家的君主借此机会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例如,英国国王亨利八世通过宗教改革,建立了英国国教会,加强了自己对国内宗教和政治事务的控制权。
经济方面,宗教改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主教会在中世纪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宗教改革导致了教会财产的重新分配。
许多教会的土地被没收并出售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贵族,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和资源。
同时,新教强调勤奋工作和节俭生活,这种价值观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积累。
教育领域也因宗教改革而发生了变化。
新教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能够阅读圣经,以便直接与上帝交流。
因此,新教国家普遍重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建立了更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
这不仅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也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更多的人才。
社会结构方面,宗教改革也带来了一定的调整。
传统上,天主教会的神职人员处于社会的上层,享有特权和崇高的地位。
宗教改革后,新教简化了宗教仪式,减少了神职人员的特权,使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
在文化方面,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新教和天主教在教义、仪式和艺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促使了不同地区和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