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GCSF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 更新版
- 格式:ppt
- 大小:9.79 MB
- 文档页数:34
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中国专
家共识(2020版)
同步放化疗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模式,而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同步放化疗期间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容易诱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感染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严重影响了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和生存,并增加医疗费用。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化疗和放疗等骨髓抑制性治疗方式引起的主要不良事件,根据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的减少程度,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 5.0)将其分为4级,1级为:1.5×109 /L≤ANC<2.0×109 /L;2级为:1.0×109 /L≤ANC<1.5×109 /L;3级为:0.5×109 /L≤ANC<1.0×109 /L;4级为:ANC<0.5×109 /L。
目前,我国临床应用rhG-CSF基本存在延迟用药和提前用药的情况,PEG-rhG-CSF平均半衰期为47h,每周期仅需注射1次,1次注射可以维持药效12天。
因此,在非特殊情况下,患者在肿瘤同步放化疗期间可考虑预防性使用PEG-rhG-CSF。
并且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医师分会制定了PEG-rhG-CSF专家共识,供大家参考。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要点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是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的长效剂型,是在rhG-CSF的氨基酸序列N末端共价结合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而形成的一种蛋白质。
2012年中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CFDA)批准PEG-rhG-CSF上市。
1 药理特征PEG-rhG-CSF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长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聚乙二醇(PEG)是一类无毒的水溶性中性多聚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
PEG-rhG-CSF 通过与特异性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作用于造血干/祖细胞,刺激粒系单核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同时激活终末细胞。
PEG-rhG-CSF主要通过中性粒细胞胞吞作用清除,血浆清除率与中性粒细胞计数直接相关。
在PEG-rhG-CSF的药代动力学未观察到性别差异。
老年患者(年龄>65岁)的药代动力学与年轻患者(年龄<65岁)相比也未观察到差异。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对PEG-rhG-CSF的药代动力学无影响,安全性较好。
2 临床应用PEG-rhG-CSF是防治肿瘤放/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的有效药物,广泛应用于常规放/化疗、剂量密集性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外周血干细胞(PBSC)动员及移植后造血功能的重建。
PEG-rhG-CSF比传统rhG-CSF临床应用更加方便、稳定、高效。
2.1 PEG-rhG-CSF在肿瘤放化疗后粒细胞减少及缺乏症中的预防应用2.1.1 一级预防预防性使用PEG-rhG-CSF可减少FN的发生风险、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对于接受高FN风险化疗方案的患者,无论治疗目的是治愈、延长生存期或是改善疾病相关症状,均建议其预防性使用PEG-rhG-CSF。
2.1.2 二级预防若在前一个化疗周期中患者发生FN或剂量限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缺乏症,则下一个化疗周期可以考虑预防性使用PEG-rhG-CSF。
2024聚多卡醇硬化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中国专家共识脉管异常类(vascular anomaly, VA)疾病泛指脉管系统存在结构和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临床表现复杂,既可以累及皮肤软组织,也可以累及多个脏器系统;既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同时累及毛细血管、静脉、动脉及淋巴管。
根据生物学分类,VA分为血管源性肿瘤和脉管畸形[1],国际脉管性疾病研究学会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VA现代分类系统。
硬化疗法已逐渐成为VA的主要治疗手段,其最早记录千1835年,是指将硬化剂注入病灶管腔内,利用药物化学作用直接导致蛋白质变性,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发生内皮剥脱胶原纤维收缩使病灶管腔最终转化为纤维条索,从而清除病灶[2].硬化剂指引起病变管腔内皮细胞不可逆性损伤并导致管腔纤维化闭塞的制剂,分为渗透型硬化剂、化学型硬化剂及清洁剂型硬化剂3种类型,其中,清洁剂型硬化剂-聚多卡醇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硬化剂之一,在VA治疗中取得满意的疗效。
为指导和规范聚多卡醇的临床应用,由中国血管瘤血管畸形协作网发起,联合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血管瘤与脉管畸形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妇儿介入学组相关领域专家,经多次讨论,并基千现有文献资料及经验总结制定出《聚多卡醇硬化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中国专家共识》,重点关注聚多卡醇在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硬化治疗中的相关问题。
1、聚多卡醇1.1药物概述聚多卡醇为非离子化合物,化学名称为。
-异十三浣基-w-经基-聚(氧-1 / 2-亚乙基),分子式为C12H25(OCH2CH2) nO H,当n=9时,分子量约为600,其在室温下是一种黏稠液体,熔点为15~21°(,可与水混溶,p H值为6.0~8.0室温下密度为0.97g/cm3[3].聚多卡醇最早千1936年作为局部麻醉药物[4],之后被用千个人护理产品制作[3]。
1963年,聚多卡醇首次用千治疗下肢静脉曲张[S],之后被推广至静脉类疾病的硬化治疗。
中国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肿瘤化疗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减少是细胞毒类化疗药物主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其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患者感染风险增加相关[1,2]。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 FN)通常被定义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ANC)低于0.5×109/L,或ANC低于1.0×109/L且预计在48 h内将低于0.5×109/L,同时患者单次口内温度≥38.3 ℃或≥38.0 ℃且持续1 h以上,或腋温>38.5 ℃持续1 h以上[3]。
患者出现FN后可能导致化疗药物剂量降低或治疗延迟从而降低临床疗效,也可出现严重感染,甚至死亡。
还可能会增加诊断和治疗的费用进而导致医疗花费增加。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是一种人工合成的促进中性粒细胞增殖、分化、激活的细胞因子,主要用于细胞毒类化疗药物治疗后出现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rhG–CSF主要分为每日使用的rhG –CSF和每周期化疗仅使用一次的聚乙二醇rhG–CSF。
聚乙二醇rhG–CSF 具有长效特性,由聚乙二醇分子与rhG–CSF共价结合而成,其药效学特性及防治FN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方面与短效rhG–CSF基本一致[4,5,6,7,8]。
基于循证医学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对已经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在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基础上加用rhG–CSF可以显著缩短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抗生素的应用时间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9],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FN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10],降低感染相关死亡率。
预防性使用rhG–CSF可减少FN的发生风险、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解读国内外多个权威机构发布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规范化管理指南,包括推荐预防性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但很少涉及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PEG-rhG-CSF 内容。
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首次发布《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中国专家共识》(2020 版),为国内放疗医师提供建议和参考。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共识执笔专家——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王军教授对共识内容进行权威解读。
2011年国内首个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上市,开启了中国长效保护时代,历经九载,我们终于迎来了国内首个《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作为执笔专家,请您简单介绍下共识制定背景。
王军教授:同步放化疗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而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同步放化疗期间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易诱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感染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和生存,并增加医疗费用。
同时,这也为临床放疗医师处理这些不良反应带来很大挑战。
国内外多个权威机构发布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规范化管理指南,包括推荐合理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培非格司亭)可以有效的降低化疗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
但很少涉及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PEG-rhG-CSF内容,并未解决放疗医师临床实践困惑。
在国内,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津优力)开展了在同步放化疗领域的探索性研究,为长效制剂在同步放化疗领域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由此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组织国内权威专家参照相关指南和最新临床研究,制定了《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为国内放疗医师临床实践提供建议和参考。
2022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种病因未明、主要累及大脑皮质、脑干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进行性肌萎缩(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PMA)、进行性延髓麻痹(progressive bulbar palsy,PBP)和原发性侧索硬化(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PLS)4种临床类型。
ALS是运动神经元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一般中老年发病多见,我国ALS发病年龄高峰在50岁左右,并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少数患者可20岁左右即发病。
临床以进行性发展的骨骼肌无力、萎缩、肌束颤动、延髓麻痹和锥体束征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ALS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或)行为障碍等额颞叶受累的表现。
约10%的ALS患者为家族性,目前已发现多个基因与之关联。
ALS的早期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的生物学确诊指标。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确定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范围是诊断的关键步骤,根据患者所出现症状、体征的解剖部位,通常将受累范围分为脑干、颈段、胸段和腰骶段4个区域。
详细的病史询问、细致的体格检查和规范的神经电生理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影像学等其他辅助检查在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一、临床检查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在脑干、颈段、胸段、腰骶段4个区域中寻找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证据,是诊断ALS的基础。
(一)病史病史是证实疾病进行性发展的主要依据。
ALS早期临床表现通常不对称,多从某一部位开始发病,之后逐步在该区域内扩展,逐渐扩展到其他区域。
病史询问时,应从首发无力的部位开始,追问症状由一个区域扩展至另一个区域的时间过程。
注意询问吞咽情况、构音障碍、呼吸功能以及有无认知和(或)行为障碍、感觉障碍、大小便障碍等。
(二)体格检查在同一区域,同时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体征,是诊断ALS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