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六团首战
- 格式:doc
- 大小:391.00 KB
- 文档页数:4
新四军的前身及其组成与发展经过概况第一、新四军前身——内战时期:第一次大革命期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这支和共产党血肉相关的、大部分团营连干部是共产党员、并且全部政治工作是在共产党领导之下的部队,参加了北伐,卓著勋绩,功高威远。
大革命失败后,整个资产阶级叛变了革命,投降了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独立的来领导这个革命,由叶挺、周恩来、贺龙等同志组织举行了南昌暴动——大革命退兵的一战,继续保持中国反帝传统。
从此,由国共合作进到共产党单独领导,继续深入这个革命到农村中去,进行深入的土地革命,并创建工农武装。
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暴动失败以后,带一千多农民到井岗山与朱德同志会合.组织红军第四军,并建立根据地,高举红旗,开展游击战争.这是大革命以后的第一时代的游击战争(从一九二七年南昌暴动开始,到一九三O年彭德怀同志进攻长沙为止:嗣后即转为大规模的工农红军和苏维埃运动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国内战争).一九三四年苏维埃运动和土地革命受着损失以后,红军主力部队举行万里长征,留在以江西为中心的各个游击区域单独奋斗,坚持阵地。
从一九三四年到抗战爆发二年零八个月,算三年,这就是新四军产生的最近的历史(主力部队九万八千人开始长征。
留下的主力师——二十四师三个团,每一连有一架机关枪。
每一个团有重机枪迫击炮,计留在福建、江西、广东交界地方的武装游击队有三千多枝枪,以江西为中心)。
当时在江西组织了中央分局来主持。
长征军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日离开,国民党于是年二月以大兵围剿,图彻底肃清中央苏区。
红二十四师主力被包围,游击队被歼灭,于是退出苏区,转到南岭山脉,重新组织游击战争。
当时方志敏负责赣东北游击区,黄道负责闽北区域,粟裕负责浙江区域,闽东由叶飞负责,闽西游击区域山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负责,湘赣由谭云宝负责,湘鄂赣由傅秋涛,钟期光、张藩负责,赣南由陈毅、项英负责。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可是顽固派认为这个合作,只能是和西北朱毛率领的有组织有纪律的真正红军合作,而拒绝和南方游击队合作,并且进攻更加厉害;从一九三七年春天三月至五月,是清剿最严重的时候。
经典红色故事演讲稿6篇经典红色故事演讲稿篇1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由于“左”倾路线的危害,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苏区,开始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福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
1934年7月,红七军团进入福建,在闽赣苏区休整补充后率先北上,进入闽浙苏区与_领导的红十军团会合后,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
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地区遭到敌军的疯狂围攻,最终失败,_、刘畴西、等领导人壮烈牺牲。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主力八万多人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长征。
三万多八闽儿女参加这个伟大的历史性壮举。
在长达一年多的战略转移过程中,八闽儿女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胜利到达陕北的,已经不足三千。
湘江之战,以闽籍指战员为主的红五军团第34师和红三军团第18团承担断后任务,血战十天,以全军覆没的代价掩护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7000多人几无所存。
在祁连山脚,西路军血洒河西走廊,红五军团悲歌高台城下,数千名历经雪山草地考验的闽籍红军指战员马革裹尸。
在遵义城下,在赤水河畔,在金沙江边,在大渡河头,在皑皑雪山,在茫茫草地,在六盘山,在直罗镇,到处都洒下了八闽儿女的鲜血。
(这是先遣队在那样的历史大背景前提下而进行的)一个远离喧嚣的偏僻的小山镇-----赤溪,距城关53公里,四面环山,峰峦叠起,每座山峰都在溪中长出,山清水秀,正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尤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叶,我们的先辈们,没有你们这样的幸运,在头上压着三座沉重的大山剥夺了他们的幸福感,或者说是给生活带来了痛苦。
他们为了解脱这些痛苦,就付出了血的代价,为了国家,他们抛投骨,洒热血。
今天你们生长在红旗下,特别在这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里,你们就很难体味到那时的背景,残忍,是的,现在我就讲讲,我们赤溪镇的一些_吧。
赤溪是一个小山镇,_年我们这里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但是,便于革命志士开展活动的好环境,因此,我们全镇上下基本掀起参加革命风,据完全统计有108人参加革命,比霍童镇还多三个,真是一个奇迹啊。
1939年项英为何不赞成新四军东进:破坏国共统一战线. 核心提示: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委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对新四军主力东进的作战计划持不同意见。
他认为,东进会妨碍统一战线;东进是冒险行动,甚至有可能全军覆没。
项英资料图本文摘自中国档案资讯网作者:沈秋农原题为:叶飞在东路抗战中的峥嵘岁月1999年4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叶飞离世。
生前他一直对沙家浜怀有特殊的感情,因为他曾在那里率部东进,开辟了东路抗战的崭新局面。
东路地区,是指江苏常州以东沪宁铁路两侧的狭长地带。
从地形上说,南起太湖,北至长江,东接上海,其间河网密布,公路纵横,具有交通便利,物产丰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人口稠密,大中城市相距较近等优势,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抗战爆发后,江南地区陷入混乱的无政府状态,大小城市均有日军重兵把守,乡村游击队蜂拥而起。
以常熟为例,当时在常熟乡村打着抗日旗号的游击队就有数十股之多,一时间鱼龙混杂,老百姓经常受到兵匪的欺压骚扰,成天担惊受怕,迫切希望有一支真正抗日救国的人民军队来切实保护百姓利益,安定民心。
新四军就是这样一支救国救民的抗日武装,但一时又很难到达常熟一带,原因有三:一是日军严密防范,据点林立;二是国民党第三战区戒忌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制定画地为牢政策,禁止新四军进入东路地区;三是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委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对新四军主力东进的作战计划持不同意见。
他认为,东进会妨碍统一战线;东进是冒险行动,甚至有可能全军覆没。
正在百姓迫切盼望,日军重兵防范,国民党明令禁止,新四军领导层意见不一这样一种纷繁复杂的态势下,叶飞奉陈毅之命,做出一个率部东进抗战的“大动作”。
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在向叶飞面授机宜时明确提出,这次东进作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至于其他方面的压力由他来应付。
对此,这位虽然只有24岁,却已经历了十多年革命斗争考验的新四军第六团团长叶飞深感任务艰巨,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沙家浜游记沙家浜游记很小的时候就听说了沙家浜的故事,沙家浜戏曲选段也脍炙人口,记得小学的时候还跟着老师学过一段戏,其中就有沙家浜,一直希望能到真实中的这里来看看,今天,我们07党支部老师带领着新老党员一起来到了沙家浜,对我们的思想又进行了一次红色的洗礼。
我们从学校驱车四十多分钟就来到了位于阳澄湖畔的沙家浜风景区,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幅石刻照壁,上面是已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的题词,写道“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们抗日武装力量,一九三九年五月,新四军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建立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的苏常太根据地,以及澄锡虞、嘉定、青浦根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叶飞同志的这段精辟论述,说明新四军东进是在冲破重重助力下得以实现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认真贯彻毛泽东同志关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指示,我们的部队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接下来,一位导游小姐带领我们游览沙家浜的红色教育区,走过东进桥,是十八桩残缺的石柱,代表了36位伤病员。
接下来,我们在革命历史纪念馆前的墓碑旁献上两束花来祭奠已故的36名革命战士。
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东进留下的36位伤病员以芦苇荡绿色帐幔为天然屏障,一边养伤一边坚持敌后游击战斗,与沙家浜人民共同谱写了一曲鱼水情深的赞歌和一首首壮烈的战斗诗篇。
走进革命历史纪念馆,我们仿佛被拉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为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年5月,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江南,在阳澄湖畔与沙家浜抗日武装胜利会师,依靠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利用阳澄湖地区万亩芦苇荡作为天然屏障,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开辟了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年9月,“江抗”奉命西移,在沙家浜留下了以刘飞、夏光为首的36位伤病员,以芦苇荡绿色帐蔓为掩护,依靠地方党组织和无数“阿庆嫂”、“沙奶奶”式的沙家浜人民群众,与日伪匪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深的赞歌。
江苏·常熟·沙家浜芦苇荡风景旅游区改造规划施国弘宁波凯奇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第一章旅游区概况一.地理位置沙家浜风景旅游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南隅,沙家浜镇境内,南挽风光旖旎的阳澄湖,北枕秀丽明媚的昆承湖。
地理位置:东经120°33′~121°03′,北纬31°31′~31°50′。
距常熟市区15公里,至上海85公里,苏嘉杭高速公路穿镇而过,交通十分便捷。
二.自然环境本区所在的昆承平原平坦宽阔,水网密织,河港纵横,芦苇环抱,有着“芦花放,稻花香,岸柳成行”的秀美风光,极尽江南水乡田园韵味特色。
沙家浜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40.1℃,极端最低气温-12.7℃,年平均降水量1054毫米。
三.历史人文沙家浜原称“横泾”,唐代尚属零散村落。
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境属常熟县双凤乡第四十三都莫邪里,其时横泾为一村庄,后逐步发展成为农村小镇。
横泾集镇市场自古十分繁荣。
1949年4月解放后,横泾建乡,1981年改名为芦荡,1992年撤乡建镇,并更名为沙家浜镇,实行镇管村体制至今。
现全镇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人口1.86万,辖1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
沙家浜自古文化昌盛,历代名人辈出。
史料记载,明代有为明成祖建造宫殿的著名建筑师蔡思诚、朱文铭;有工部员外郎、《归闻文纂》等书著者东湖居士钱仁夫;有《奉化县志》、《古文汇编》的作者钱璠;清代有《庐诗文稿》作者石韫玉等。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明末清初国内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汲古阁主人毛晋,前后积书达8.4万册,大多为宋元刻本。
他善刻书,喜抄录,缮写精良,后人称之为“毛抄”,其子毛扆继承父业,抄、校、刻、藏,无一不喜,尤精校勘。
毛氏父子抄书达240种,刻书600多种,刻的书板10多块,所刻字数3000万以上,蜚声海内外。
近现代史上,沙家浜也出过不少名人志士。
2010沙家浜风景区导游词(上篇)开场欢迎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沙家浜风景区参观游览。
我们景区现在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我姓x,是沙家浜风景区的讲解员,今天由我来给大家做就讲解。
[边走边讲] 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公演,使沙家浜名扬天下,各位慕名而来一定都想知道当年新四军在这江南水乡展开抗日游击战的战斗历程。
郭建光、阿庆嫂、胡司令、刁德一等这些剧中人物有生活原型吗?现在还在吗?芦苇荡是什么样子,有多神秘呀?今天我们的沙家浜之旅,您就会获得答案。
[照壁] 大家迎面看到这块对着大门的墙叫照壁。
上面的题词告诉我们:“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即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一九三九年五月,新四军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建立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常太根据地,以及澄锡虞、嘉定、青浦根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叶飞,1990年5月”叶飞当年是“新四军”六团的团长,陈毅手下的一员虎将。
他是沙家浜抗日游击根据地创建人。
题词是1990年5月已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故地重游,在沙家浜芦苇荡边回忆当年的战斗情景,无限感慨,挥笔写下的。
题词中的“苏常太”指苏州、常熟东部、太仓,“澄锡虞”是江阴、无锡、常熟西部。
从题词也可看出,广意的“沙家浜”是阳澄湖为中心的,幅员辽阔的苏南水乡地区。
那为什么我们这儿能获得“沙家浜”的地名称号呢?1、这儿是当年“江抗”部队重要的活动区域,当时部队的领导机构常驻在这一带,“江抗”的流动“后方医院”、“印报所”、“修枪所”就在此地。
2、京剧《沙家浜》是由沪剧《芦荡火种》改变更名而成,当年沪剧《芦荡火种》的主创人员体验生活、采访素材就在我们这里。
[景区导游图] 沙家浜风景区目前占地面积为6000多亩,有革命传统教育区、红石民俗文化村、国防教育园、芦苇迷宫、水上休闲活动区、横泾老街影视基地、湿地公园,美食购物区等,每个区域里都有“春来茶馆”,各位可按自己的需要和喜爱挑选,品茶休息。
黄桥决战1939年2月23日,周恩来到新四军军部视察工作,传达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确定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
粟裕参加了这次重要会议。
为贯彻“向北发展”的战略意图,陈毅、粟裕开始部署过江。
11月中旬,苏北地方实力派李明扬请求新四军护送弹药过江北。
陈毅、粟裕借机派卢胜、陶勇率四团过江北,与梅嘉生部合编,命名为苏皖支队,同新四军第五支队取得联系。
随后,叶飞所率的江抗二路(原新四军第六团)与江北人民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管文蔚部合编,渡江北上,向吴家桥周围发展。
至此,新四军控制了长江渡口,造成了足跨长江、向北发展的有利态势。
不久,中原局书记刘少奇进入华中敌后,提出苏北是华中最有利、最能发展的地区,是战略突击方向,事关共产党抗日斗争的全局。
当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积极反共成为国民党的主导政策。
1940年3月,江南顽固派顾祝同调动18个团的兵力,对苏南、皖南新四军形成包围之势,并勒令新四军江北部队南调。
新四军在日、伪、顽夹击下,无法在苏南、皖南同时立足。
5月5日,中央要求军部与皖南部队移至苏南,指出新四军的主要发展方向应是苏南、苏北广大敌后,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
6月下旬,苏北地方实力派进攻叶飞部,陈毅、粟裕毅然跨江北上。
1940年7月8日,粟裕率江南指挥部主力渡江,与先期北渡的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在江都塘头进行整编。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任司令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
部队下辖3个纵队9个团,共7000余人。
此时,苏北呈现出我、敌、国民党顽固派及中间派4种力量犬牙交错、相互制约的复杂局面。
粟裕坚决支持陈毅确定的“击敌、联李(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反韩(顽固派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方针,大力做好军事准备工作。
7月中旬,他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指出:“对日寇,因为它装备技术比我们强,还是同它打游击战。
……对于正在准备向我们进攻的顽固派军队,因为他们除了数量多、装备好之外,其他方面都不如我们,完全可以而且必须采取主力战、歼灭战、运动战的自卫方针,集中几万人进行会战,在会战中歼灭他。
黄土塘战斗纪念碑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大大小小的战斗在无锡城乡打响。
有战争就有伤亡,抚摸着一块块冰冷的纪念碑,体会着当年战士们的视死如归。
黄土塘战斗纪念碑位于锡山区东港镇黄土塘小学西侧,宁静肃穆。
每逢红色纪念日,这里就会聚集一批批的“红领巾”,孩子们聆听英雄往事,感恩现在的生活。
1939年5月,根据新四军第一支队陈毅司令员的命令,叶飞带领第六团700余人,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番号东进抗日。
当月8日,“江抗”到达无锡梅村。
此后,“江抗”以梅村为基地,向东挺进,开展抗日斗争,血战黄土塘、夜袭浒墅关,威震江南。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江抗军,打仗总是打胜仗,从不欺负老百姓,个个爱护江抗军……”老百姓歌唱“江抗军”,颂扬“江抗”总打胜仗,而“江抗”在无锡打的第一个胜仗,就是黄土塘战斗,极大鼓舞了无锡人民的抗日斗志。
1939年5月30日,“江抗”二路司令吴焜率领主力一部,在廓清常熟东乡10多个日伪据点及匪伪武装后,回师无锡途中到达无锡东北隅小镇黄土塘,与下乡“扫荡”的日军遭遇,发生战斗。
“江抗”战士在武器装备极差的情况下顽强战斗。
经半天激战,击毙包括大佐在内的日军30余名。
黄土塘战斗是“江抗”东进后同日军交战的第一仗,首战告捷。
1991年12月,巫溪县委、县政府在黄土塘战斗旧址建碑。
2005年5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锡山区委区政府对纪念碑遗址进行了迁建和扩建。
该纪念碑现为市文保单位和锡山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协作关系来源:党的文献[ 摘要] 八路军和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的两支重要军事力量。
他们在这一时期相互支持、相互援助,为抗战胜利和中共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协作关系主要表现在:两军分别在华北、华中开辟抗日根据地,在战略上相互呼应;两军共同开辟了皖东北、苏北、河南、湘鄂赣等抗日根据地;两军在黄桥保卫战等战斗中相互配合;两军在干部、人员、经费上相互支持;两军创造的经验共同分享。
他们的精诚协作,加快了中国抗战胜利的进程,也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路军和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两支重要的军事力量。
他们在打击日伪军和抗击国民党顽军的斗争中相互支持、相互援助,为抗日战争胜利和中共自身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学界对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发展过程都有详细记载,但对他们的协作关系未有专门的探讨。
本文拟对此作一些尝试。
一、八路军、新四军分别在华北、华中开辟抗日根据地,在战略上相互呼应八路军和新四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也是抗日战争背景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1937年8 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
八路军组建完成后,迅速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到1938年春,八路军各师分别建立了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晋西南的战略支点。
到1940年底,八路军已在华北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山东等抗日根据地,消耗和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对日军造成严重威胁。
新四军主要由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改编而成,其军部于1937年12月25日在汉口正式成立。
1938年3 、4 月,其所属部队分别在皖西霍山县流波疃和皖南歙县岩寺集结、整编。
此后,江南、江北部队分别进军苏南、皖中敌后。
到1940年底,已先后开辟了皖东北、皖东、皖中、皖南、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豫鄂边等根据地。
综合实践课程考察报告综合实践课程考察报告范文1今年暑假,我们管理工程系派出了三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蒋巷、昆山、沙家浜进行调查研究,拉开了我系暑期社会实践的序幕。
小分队之一:深入蒋巷感受农村隶属常熟市任阳镇的蒋巷村是全国文明村,国家级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江苏省百佳农村。
其村支部书记常德胜也因为带领村民进行建设取得卓越成绩而被评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并多次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人大的会议。
现在的蒋巷村厂房林立,别墅成群,水泥路面四通八达,覆盖了全村。
村民们各尽其职,少有所为,老有所养,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而在过去,蒋巷还是一个“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穷土恶水吸血虫盛行的苦地方,交通闭塞,地形十分偏僻。
由于地势低洼,而且一年到头雨水较多,所以一年总有多半年是污水蓄积,传染病肆虐,老百姓活不下去只好背井离乡去逃难。
所以这里一直人丁稀少,经济长期处于滞留状态。
1965年,年仅二十出头的常德胜挑起了这份沉重的担子,当上了蒋巷村支部书记,而且一干就是三十七个年头。
他针对蒋巷村的实际情况,带领村民挑土垫村,凭着一股“愚公移山”的意志和决心,硬是把全村的海拔增高了一米多,解决了地势低洼、传染病盛行的问题,改变了生活环境的质量,为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性的第一步。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常德胜以一种敏捷的洞察力仔细的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积极地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发展经济的道路。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常德胜带领全村人民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强村富民道路;坚持农村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农村种植结构调整,建立生态农业;坚持以人为本,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村级集体工业的发展,鼓励、扶持民营经济,走上了一条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两手并抓,三业(农业、工业、商业)共养”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仅去年一年,全村的社会总产值就达到2.8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9300美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一万元(其中还不包括人均近1000元的集体福利)。
百旅之杰英雄旅济南军区71622部队的前身,可上溯到1932年福建福安地区的“兰田暴动”时,是中国共产党一手缔造的红军部队。
该部也是一支一脉传承新四军种子部队和拳头部队,更是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
80多年间,他们先后参加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1700多次战役战斗,牺牲数以十万计指战员,走出了110多位开国元勋和将领,涌现出以“杨根思连”、“人民功臣第一连”、“窑湾战斗第一大功连”、“卫国英雄营”、“空中猎手营”等为代表的功臣荣誉单位240多个,以特级英雄杨根思、一级英雄刘加其、卜广德、于泮宫为代表的英雄模范170多名。
1932年9月14日,在陶铸、马立峰、詹如柏等同志的指挥下,20多名游击队员用大刀长矛、锄头镰刀刺破黑暗夜空,史称“兰田暴动”。
随后,霍童暴动、甘棠暴动、透堡暴动相继爆发,7支工农游击队如散落在闽东大地的火种,燃起了武装革命的冲天大火。
初创时期,工农武装在马立峰、叶秀蕃的领导下,成立了闽东苏维埃政府,形成了一块人口近100万、面积达1.1万平方千米的红色区域,创建了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南方的最后一个红色政权。
1934年9月30日,71622部队前身――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师在宁德天柱寺成立,成为闽东地区革命与反围剿的主力部队。
中央红军长征后,在长期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围剿镇压下,他们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朱德元帅曾给予他们高度评价,“你们在处境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保留了党的组织,保存了革命的基本力量,在我军革命历史上是光荣的一页”。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师整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于1938年2月奔赴抗日前线。
为冲破国民党军限制,1939年5月5日,已改称“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二路军的六团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电示,向苏南东路地区挺进,在日伪军兵力强大、据点林立的地区“虎口拔牙”。
首战黄土塘1939年5月31日,部队午夜经过江阴、无锡交界的黄土塘,与下乡扫荡的500名日军遭遇。
宁德大事记(公元282年-1992年)晋太康三年(282年)析侯官地置温麻县,宁德属温麻县地。
南朝·梁大通二年(528年)建鹤林宫道观于霍童山。
唐开成年间(836~840年)析长溪之宁川及古田县之东北地,置感德场,隶长溪县。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长溪县感德场为宁德县,隶长乐郡。
宋开宝四年(971年)支提山建寺,御赐"华严禅寺"匾。
咸平三年(1000年)析宁德关隶镇置关隶县(今政和县)。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支提山产紫灵芝15株。
天圣六年(1028年)十一月,废宁德等地官办盐场。
盐田归民经营。
景祐三年(1036年)建孔庙及讲堂,办县学。
景祐四年(1037年)全县有户1460,口未载。
宁德等县均设置常平仓,储粮备荒。
熙宁七年(1074年)宁德县二都设飞泉驿。
元祐四年(1089年)邑人林圭与圣泉寺僧养誉聚集百余家,筑堤作堰,围垦西陂塘,垦田748顷。
大观二年(1108年)建灵溪书院。
建炎二年(1128年)七月,建州叶侬攻宁德县。
绍兴十四年(1144年)五月,连降大雨,房屋被淹,人畜多受害。
六月,皇帝下诏救赈灾民。
绍兴十六年(1146年)宁德大雨,庐舍漂流,人畜多溺死。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陆游任宁德县主簿,倡学言诗,学者多从之。
乾道元年(1165年)四至六月,连月不雨,农作物枯死。
淳熙十年(1183年)八月己未,淫雨,洪水猛涨,淹濒海房屋,死多人。
庆元年间(1195~1200年)朱熹在宁德晦庵书院、石堂、龙角山讲堂等处讲学。
宝庆年间(1225~1227年)主簿丁大全筹募资金,雇用技工,用石块铺设通罗源的白鹤岭道。
德祐元年(1275年)虎浿文峰村建仁丰书院,陈普在此任教。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县治火灾,殃及民居二百余家。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升长溪县为福宁州,宁德县隶属福宁州。
至正七年(1347年)七都农民李六起义。
至正十二年(1352年)八月,红巾军江二蛮率其子江铁驴等攻克宁德城关。
新四军的前身及其组成与发展经过概况第一、新四军前身——内战时期:第一次大革命期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这支和共产党血肉相关的、大部分团营连干部是共产党员、并且全部政治工作是在共产党领导之下的部队,参加了北伐,卓著勋绩,功高威远。
大革命失败后,整个资产阶级叛变了革命,投降了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独立的来领导这个革命,由叶挺、周恩来、贺龙等同志组织举行了南昌暴动——大革命退兵的一战,继续保持中国反帝传统。
从此,由国共合作进到共产党单独领导,继续深入这个革命到农村中去,进行深入的土地革命,并创建工农武装。
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暴动失败以后,带一千多农民到井岗山与朱德同志会合.组织红军第四军,并建立根据地,高举红旗,开展游击战争.这是大革命以后的第一时代的游击战争(从一九二七年南昌暴动开始,到一九三O年彭德怀同志进攻长沙为止:嗣后即转为大规模的工农红军和苏维埃运动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国内战争).一九三四年苏维埃运动和土地革命受着损失以后,红军主力部队举行万里长征,留在以江西为中心的各个游击区域单独奋斗,坚持阵地。
从一九三四年到抗战爆发二年零八个月,算三年,这就是新四军产生的最近的历史(主力部队九万八千人开始长征。
留下的主力师——二十四师三个团,每一连有一架机关枪。
每一个团有重机枪迫击炮,计留在福建、江西、广东交界地方的武装游击队有三千多枝枪,以江西为中心)。
当时在江西组织了中央分局来主持。
长征军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日离开,国民党于是年二月以大兵围剿,图彻底肃清中央苏区。
红二十四师主力被包围,游击队被歼灭,于是退出苏区,转到南岭山脉,重新组织游击战争。
当时方志敏负责赣东北游击区,黄道负责闽北区域,粟裕负责浙江区域,闽东由叶飞负责,闽西游击区域山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负责,湘赣由谭云宝负责,湘鄂赣由傅秋涛,钟期光、张藩负责,赣南由陈毅、项英负责。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可是顽固派认为这个合作,只能是和西北朱毛率领的有组织有纪律的真正红军合作,而拒绝和南方游击队合作,并且进攻更加厉害;从一九三七年春天三月至五月,是清剿最严重的时候。
“红旗不倒”铸革命历史丰碑醉美屏南之棠口整编
--新四军挥师北上
1938年1月下旬,当中华民族危在旦夕的历史时刻,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1380余名战士奉命汇聚于此,在屏南县棠口村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准备北上抗日,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下辖3个营9个连。
团部设在棠口基督教圣公会潘美顾医院内姑娘厝。
一营驻潘美顾医院和淑华女子学校两组建筑群内,二营和修械所等人员驻棠口后宅垄民房内,三营驻淑华女子学校和基督教圣公会教堂(俗称下教堂)两组建筑群内。
2月4日,叶飞等率团部及部队三四百人进驻双溪村,团部驻陆氏宗祠,其他驻圣人庙、明伦堂等公房。
同月14~15日,六团分批从棠口、双溪出发,挥师北上抗日。
在屏南整编的20多天时间里,当地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高潮。
叶飞团长、阮英平副团长和范式人书记在棠口、双溪两地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传播革命真理和党的全民抗战主张,组织抗日后援会、贫农团、儿童团、办民众夜校,上街示威游行……一系列活动,极大地鼓舞了人民抗战的信心。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新四军六团在屏南整编期间,棠口、双溪等地热血青年纷纷报名参军,又有近200名青年加入新四军六团的战斗行列,奔赴抗日前线。
反映军民鱼水情的脍炙人口的现代京剧《沙家浜》,就是取材于现实中的闽东籍红军战士形象。
1941年新四军在苏北最大的一次攻坚战作者:茅沄沄茅永怀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4年第9期茅沄沄茅永怀1941年8月15日至17日,新四军曾经在江苏省大丰市(1951年由东台、兴化两县析置)裕华镇(现已并入大中镇)发起当时苏北境内最大的一次攻坚战。
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在旅长王必成、参谋长杜屏的指挥下,创造了以步枪、机枪加手榴弹攻克筑有钢筋水泥结构坚固碉堡的裕华镇,全歼该镇日伪军的奇迹。
战斗中,有近百名英雄为国捐躯,特别是两名共产党员舍身炸碉堡的壮举,至今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粟裕在1943年纪念抗日战争6周年的文章里曾回忆:“民国三十年(1941)8月间,裕华战斗,当我攻入敌据点后,敌人以两挺机枪封锁门口,无人敢入。
当时两个党员即自告奋勇,全身以棉絮缚住,带手榴弹冲锋,将敌人炸死,同时自己也被炸死,终于将裕华之敌全部歼灭。
”重建军部〓反击日伪“扫荡”1940年10月10日,新四军与八路军在江苏大丰白驹狮子口胜利会师,苏中、苏北的广大地区成为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新建立,盐城成为华中的党政军领导中心,抗日民主根据地随之创立,各项抗日事业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日本侵略军把盐城看成是眼中钉,从四周逐步向盐城逼近。
他们先后占领东台、射阳、宝应、兴化等地,离盐城均只有100多里路。
为保卫军部、保卫盐城,广大人民群众立即行动起来,他们纷纷唱起仿照《黄河大合唱》曲子谱写的《保卫苏北》的歌曲:“风在吼,马在啸,盐城在咆哮,盐城在咆哮。
东台兴化沦陷了,日本(鬼子)伪军打来了,东海边上抗日英雄真不少,范公堤上游击健儿逞英豪。
拿起了洋枪大刀,端起了土枪土炮,保卫家乡,保卫盐城,保卫苏北,保卫全中国。
”通过宣传教育,广大军民在精神上物质上做好了反“扫荡”的准备。
1941年7月,日军集中了南浦独立第十二旅团以及第十五师团、第十七师团各一部,加上李长江、杨仲华的伪军17000余人,分四路向盐城进攻,并派飞机对盐城进行狂轰滥炸,妄图将新四军军部及其主力部队歼灭。
《揭秘:1939年新四军火烧上海虹桥机场真相》在造谣2010年12月一个网名叫hongqiao 1939的在《百度文库》里上传了一篇文章《揭秘:1939年新四军火烧上海虹桥机场真相》/view/95e386370b4c2e3f57 2763f8.html。
加会议的有哪些人了。
按此文说法:上海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刘少文1939年7月召集包括陈同生同志在内的上海进步报刊的负责人开会,研究如何扩大东进到上海近郊的“江抗”的影响。
经过讨论,决定和“江抗”联手,请“江抗”袭击一下虹桥机场,烧几架飞机,他们来报道。
结果“江抗”没来得及烧飞机,只烧了几间房子,但是“江抗”却上报烧了四架飞机,于是这些报刊就把“江抗”袭击虹桥机场烧了四架飞机的新闻发出去了,造成了轰动效应。
这就是他们说的“江抗”火烧虹桥机场不过是上海地下党的宣传战,而且是虚报战绩。
这样荒唐的故事谁会相信,但不揭穿它,就还有市场。
眼下一股否定我党我军光荣历史的歪风正盛,因此揭穿这个谣言是势在必行的。
从哪里入手呢?一位哼哼哈哈HH引用的陈同生同志纪念文集《戎马书生》539-540页里的陈同生和何克希会面的谈话无意中为戳穿这个谎言帮了大忙。
这段话是这样说的:那天,我正写一篇“军事评论”。
李芸老打来电话,告诉我何克希同志来了,约我一同吃饭。
老何是我的老朋友,组织上曾派他到国民党部队工作,后来组织被敌人破坏,流亡到上海。
1933年我们在上海见过一面。
以后,只听说他到了部队里,可是再也没见过面。
在芸老家中,我们坐在一张沙发上谈了两小时。
他是秘密到上海向省委汇报和请示工作的,四天后就回部队。
他告诉我:江南抗日义勇军已不再是地方游击队,而是以新四军第六团为骨干的正规军了。
不过对外仍用“江抗”名义,因为国民党不允许我们深入敌后,这样做有隐蔽作用。
那天夜袭虹桥机场的就是我们党领导的江南抗日义勇军。
他说“‘江抗’事实上是新四军第八团团长叶飞和副团长吴焜指挥的。
”上图为《戎马书生》第539页和540页这就是说:陈同生同志原先根本不知道袭击虹桥机场是“江抗”干的。
夜袭浒墅关熊熊烈焰焚日寇江南名镇浒墅关,既是千年古镇,又是京杭大运河交通要冲的关隘。
浒墅关素以草席著名,有风的日子,柔软修长的席草会翻起阵阵波浪,水田里雪白的鹭鸶被惊起,向远处葱郁的山林飞去,就像傍晚的微风吹落一树的梨花。
浒墅关火车站旁就有一大片席草,每逢收获的季节,附近的百姓采摘完席草后,会到车站里坐一坐,喝口水。
一些乘坐普通列车的游客,也会在这里进进出出。
但自2005年客运业务停止后,该站全部封闭,除留守的工作人员外,再也无人光顾。
如今,浒墅关火车站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而静静伫立在浒墅关火车站内一片松柏中央的“夜袭浒墅关纪念碑”显得有些寂寞。
不过,每年清明前后,镇上的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纪念碑前凭吊曾在夜袭浒墅关战斗中牺牲的烈士,缅怀**先辈的丰功伟绩。
实地侦察江抗战士扮成兄妹1939年5月1日,新四军第一支队六团团长叶飞率六团1000多名战士从镇江茅山地区出发,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名义东进,开辟苏(州)常(熟)太(仓)抗日游击根据地。
浒墅关是沪宁铁路和京杭大运河的关隘,驻有日军警备队30多人。
江抗总指挥部为了扩大东进影响,决定袭击浒墅关火车站。
浒墅关东离苏州20余华里,西距无锡40余华里,周围的黄埭、望亭、枫桥等地均有日伪据守,火车站是日伪的重要枢纽和据点。
曾参加夜袭浒墅关的李关玉曾写过有关这次战斗的回忆录,她写到,1939年6月20日,“江抗”总指挥部决定派作战参谋周达明和她化装成兄妹去浒墅关实地侦察。
周达明曾任江南特委军事部长,而她则原是浒墅关白马涧小学女教师,熟悉当地情况。
6月21日,在浒墅关一个僻静的茶馆里,李关玉找来以前的同事徐双林,向周达明介绍了浒墅关车站的日军驻守位置及交通等情况,并画了一张草图,随后还进行了实地勘察。
周达明了解到,车站驻有日军警备队约30人,小队长叫大丸内。
车站靠东有木屋3间,驻有日军小队长和士兵10余人,门口设一个岗哨,中间是月台和票房、站长室等业务用房4间,靠西建有木平房6—7间,四面有砖头围墙,墙上有枪眼,驻有日军一个班,墙外设一个岗哨。
黄土塘遭遇战复原图。
本网记者戚阜生摄
今日的黄土塘。
黄土塘战斗纪念碑
中国江苏网6月6日讯黄土塘遭遇战是新四军东路作战对日军的首次战斗,此战,歼灭日寇30多人,打出了新四军的军威。
可是,有关这一重大战役的记载却鲜有记载和报道。
“红色足迹,辉煌传奇”苏南报道组6月4日专门采访了无锡革命陈列馆和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的文史人员,终于将这一战斗的全貌得以还原。
背景——1939年5月,新四军第六团从茅山大本营出发挥师东进,在常州武进戴溪桥与“江抗”会合,成立“江抗”总指挥部,梅光迪任总指挥,叶飞、何克希任副总指挥,第六团改称为“江抗”二路。
整编就绪后,“江抗”1000多人从武进穿插到无锡梅村,一路收编抗日武装,“江抗”力量不断壮大,以梅村为基地,在苏锡虞一带活动。
遭遇——5月29日,由“江抗”二路司令员吴焜率领的主力一部,在肃清了常熟东乡10多个日伪军据点及匪伪武装后,回师途中宿营在黄土塘东南方500米处的小成巷村,“江
抗”司令部、二路等分别在村子附近驻扎。
第二天早晨,“江抗”独立支队的一名炊事员来到黄土塘镇采办货物,突然听到有人大喊“东洋鬼子来了!”,人群一阵骚动。
炊事员战士也紧张地查看了一下,只见五六十个日本兵端着“三八”大盖正从一艘铁壳子汽艇上冲下来。
情况紧急,炊事员战士火速奔回驻地报告敌情。
“江抗”二路司令员吴焜根据所报敌情,立即着手布防。
因小成巷村地势低洼,三面环水,只有东、西两道小坝进出村子。
吴司令随即下令调集机枪驻守河坝,一支队一连进入河坝西侧阵地,二连后援,三连预备。
日军从黄土塘向东南方向的“江抗”驻地运动,朝一支队一连阵地扑了过来,战斗即将打响。
初战——一连战士凝神聚气,耐心等待连长谭冬生的命令。
直到与日军相距三五十米的当口,谭连长把手使劲一劈,一声“打”字刚出口,步枪声、机枪声顿时响成一片,一个回合下来,日军在麦田里留下几具尸体后退守到200米处,日军企图以强大的远程火力消灭新四军,可惜一连战士游击战术训练有素,日寇并没对一连造成杀伤。
就这样,双方在相距200米的地方僵持战斗,一直到中午。
激战——中午时分,日军开来了增援部队,大约有90人。
日军依赖武器装备优势,在火力掩护下,向我一连阵地凶猛地扑了过来。
一连阵地陷入被动,我机枪手被敌火力压制得抬不起头来,谭连长身负重伤,部队逼迫后撤。
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二支队长廖证国冲上阵地,用机枪向日军扫射,一连乘机向前突进。
随后赶来支援的二连也很快进入阵地,连里火力最猛的苏制圆盘机枪帮了大忙。
可惜,机枪手很快就被日军的小钢炮炸倒了,关键时刻,二连指导员赖生弟(少数民族干部)冲了上来,狂仍手榴弹,一连配合助攻,圆盘机枪再次打响,一度被动的局面得以扭转,但赖指导员被敌人的小钢炮击中,英勇牺牲。
就这样,在“江抗”东、西堤的夹击下,日军再次败退下去。
战斗持续到午后,日军死伤惨重,接近傍晚,日军陆续撤出战斗。
战果——正当我“江抗”战士准备聚歼残敌时,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突然从侧后攻击“江抗”,致使日军顺利逃脱。
此役,共击毙日军30多名,其中大佐1名。
日军用白布棉胎裹着尸体,押了两条农船运回据点。
我“江抗”战士牺牲7名,伤8名,当日,由地方党干部动员爱国士绅和群众就地成殓。
意义——黄土塘战斗是“江抗”东进征途上与日军交战的第一仗,鼓舞了军民抗日斗志,大大增强了抗日必胜的信念。
“新四军”英勇抗日,“忠救”误国害民这样泾渭分明的概念
在民众心里扎根。
几天以后,“江抗”指挥部对“忠救”十支队采取了武装缴械,彻底消灭了这支“救国不足,害民有余”的顽军。
立碑——为纪念无锡地区抗日史上这次重要的战斗,1991年在黄土塘古镇建了一座纪念碑,抗战胜利60年,黄土塘异地新建了一座新碑。
新建的“黄土塘战斗纪念碑”占地1000多平米,环境更加宁静肃穆,是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