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关于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论刘禹锡咏史诗体现的文化心理摘要:文化心理是人类在历史积淀中产生的社会心理机制,影响着人们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
而对于刘禹锡咏史诗的思想性、艺术性,前人给出了高度的评价。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刘禹锡咏史诗创作背后的蒙古、畏君、崇德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刘禹锡;咏史诗;传统文化心理“文化心理是人的心理的价值的一面”,[1]包括人格尊严和理想人格等内容。
由文化表层现象积淀成的文化心理,“不只是一种理论学说,而已成为某种实践的现实存在”。
[2]根据李泽厚先生的解释,文化心理就是常常谈到的“民族性”、“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等等。
它是“‘表层’经历长久的时间过程积淀而来,其中包括自觉的文化教育(如古代的‘教化’政策)和不自觉的风俗习惯。
”[2]这种文化的传承中,每个人都烙下了属于本民族的文化烙印。
文学作为人学,是人的生命体验的表达,也是这种文化潜意识的流露。
一、传统文化心理和咏史诗文化心理是是咏史诗产生和兴盛的一个因素之一。
这其中包括尊古心理、忧患意识和讲究含蓄的审美心理。
首先,重史尊古的历史心理。
“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之一。
古代先人,与天相比,敬天重人;与来世相比,关注当世。
因此,在古代的政治生活中,祭祀和著史成为重要的内容。
在这样的传统下,形成了一种向前人看齐的潜意识。
传统文化心理认为,开明的制度存在于历史,美好的道德存在于古人。
咏史诗中对现实的感叹总是掺杂着对过去历史的向往。
其次,防患未然的忧患心理。
“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先天的忧患意识。
”[3]这种忧患意识沉积于人的内心,形成一种潜意识,使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担忧伤感,“忧来无方,人莫知之”。
正是这种忧患心理下的文人士子,拥有对于家国天下,黎明百姓,文化衰微的担忧。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生”。
因此,借鉴古人兴衰得失的经验,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
最后,委婉含蓄的审美心理。
中国独特的审美心理也是咏史诗产生的文化心理因素之一。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持中”是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
论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取象与造境
取象:刘禹锡诗中取象主要以山川为主,如《梦秋》中“天宇鬱鬱
去重崦”,“落花复泛泛”,营造出青山秋水的清新优美;《坐清湖赋》中:“乌啼梁山白鸟飞”,“高楼当此夜,明月入寒窗”,描绘出寂静深远等氛围;《题九华山赋》中“晴岩翠流弥天碧,秋雾翳古峰暗翠”,勾
勒出奇峰怪石,苍松翠竹的神奇美。
造境:刘禹锡的诗情怀古兴景造境,由大自然物象渐入人文景观,如《梦秋》中:“古木无路惊自低”,形象的描写表达出古木被破坏,深
刻感慨古人安排的路径;《横塘赋》中“盘堂青岚暮,湖滨芳草空”,
把塘边和芳草景物夹杂在行文之中,使诗情意象丰富,意境古朴深远。
分析刘禹锡的怀古咏史诗分析刘禹锡的怀古咏史诗刘禹锡的怀古咏史诗,给后代留下了研究的价值,关于刘禹锡的怀古咏史诗大家知道其主要内容吗?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他是中唐大诗人之一,同时代的白居易曾盛赞如斯:“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我认为,刘禹锡能得时贤名流推重如此,主要在于他的怀古咏史之作能发前人所未发,自成一派,并给后世诗人以重大影响。
在任夔州、和州刺史期间,刘禹锡治政之余,凭吊三国、六朝之遗迹,创作了近二十首咏史诗。
这些作品抒发沧桑之感,极富哲人意兴,成为怀古咏史诗中的名篇。
如《蜀先主庙》: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这首诗前四句写刘备创业盛德,后四句写刘禅守成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创业难,守成更难。
同时也生动地说明了君主对于国家兴亡的作用和责任。
又如《金陵怀古》: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贞一斋诗说》有云:“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
”这首诗前两联不囿于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即天险不足恃,兴亡在人事,亦即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
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
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即由该诗颈联化出。
晚唐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李商隐《隋宫》中的“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便脱胎于该诗尾联,由此可见该诗影响之深远。
再如《西塞山怀古》:王氵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试论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及其特征作者:刘秀芬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1期【提要】刘禹锡是中唐杰出的咏史怀古诗人。
他的咏史怀古诗主要有咏史与怀古两方面内容。
这些诗作大都能通过怀古今蕴深情,情景融合,虚实相生,意境深远。
而且语言高度凝练,含蓄精警,善用典故,用词准确。
他的许多咏史怀古诗不仅哲理深刻,含蕴无穷,而且沉雄俊爽,格局宏大,气象开阔。
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特征探究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中唐文学家、哲学家及政治家。
被誉为“诗豪”。
贞元九年(793)进士及第,初为淮南节度使杜佑所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等人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
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又历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做过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
刘禹锡现存诗作共有八百余首,所涉及的题材范围极其广泛,其中咏史怀古诗留存至今的共有四十余首。
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他的咏史怀古诗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颇为挺出。
之所以能如此,究其原因不仅在于他有着曲折丰富的人生阅历、刚强豪迈的思想性格,另外还有坚定执着的政治理想、深刻博远的哲学思想以及系统明确的诗歌理论。
一、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内容(一)咏史诗作刘禹锡的咏史诗作,侧重于其主观情感的表达,即通过咏历史人物或事件来抒发自我情怀。
历史与个人两相兼顾,用意简单明确,情绪沉痛悲愤。
如《咏史二首》:“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这两首咏史诗都是对汉代的史实进行论述。
第一首是说随着卫青的权势日益消退、霍去病的地位日渐高升,以前卫青门下的故人,都纷纷投靠霍去病,只有任少卿坚如砥柱不愿离开;第二首是说满腹经纶的贾谊始终得不到文帝的重用,甚至被貶到远地,而只有“戏车”之技的卫绾却能得到文帝的垂青,位至中郎将。
个体生命的忧思与社会价值的探寻——评刘禹锡的咏史诗□李福元一、问题的引起中国咏史诗源远流长。
围绕个人的穷通得失,抒写怀才不遇的愤懑;借写历史的兴亡,表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是咏史怀古之作的两大主题。
自左思咏史始,初唐、盛唐、中唐诗坛都不时弹奏起这回环往复的旋律。
陈子昂、李白、杜甫的作品就是其中的心曲。
陈子昂咏诗怀古之作近二十首,主题基本集中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上,《蓟丘览古》、《登幽州台歌》是其代表作。
李白的咏史怀古之作有三十余首,其中抒写怀才不遇的近半数。
《经不邳圯桥怀张子房》、《读诸葛武侯伟书怀》等是其代表作。
李白受儒、道、侠影响,又生逢盛世,虽未能入仕参政,但亦无太大人生坎坷,面对追求不遂的现实,往往以“特高妙”的鲁仲连、“心与浮云闲,长揖万乘君”(《古风》)的严子陵,“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商山四皓》)的商山四皓引为同调,较陈子昂要超脱得多。
杜甫咏史古诗亦有三十余首,主题取向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时的悲慨为主。
这些诗带有时代和杜甫个人经历的特有印记。
杜甫对社会盛衰的思考,从反面找教训的较少,而多以回忆的方式,充满了浓重的怀旧伤今情绪,直接开启了大历诗人集中抒写由盛而衰的变迁感的怀古创作。
刘禹锡与众不同。
刘禹锡只有少量作品表现怀才不遇的愤懑,更多的是表现其对用世理想的执著追求,写他的希望和失望,写他的用世之念和人格尊严的艰难抉择,多角度、多层面地勾画出心理历程。
在对社会盛衰的原因进行分析时,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他站在高远的审视点上,以万物都是要变动的、发展的宇宙观来看待人生的遭遇和社会的盛衰,慨而不悲,表现出了诗人的哲人气质和达人风范。
二、个体心灵的烛照刘禹锡的咏史怀古之作共有三十四首,都写于“永贞革新”失败以后,被长期贬谪期间。
在贬谪前期(贬为朗州司马),他的咏史怀古诗共有十四首。
在这十四首诗中,以自我为对象,借史烛照自我心灵,其主题取向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反思后的坚定“永贞革新”失败之后,刘禹锡背着“挟邪乱政”的罪名,被谪贬为朗州司马。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中唐诗人咏史、怀古而独占螯头的,无疑应首推“以气为主”、“用意深远”的刘禹锡。
综观刘禹锡此类诗作,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多为咏史之作,可谓之主观型,亦即重在表现主观情感,咏史而兼抒怀抱,用意明朗直捷,情怀悲愤沉痛。
如《咏史二首》: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二诗所咏皆汉代史事,而表现的则是强烈的现实愤慨。
史载:任安(字少卿)事大将军卫青,后卫青权势日退,骠骑将军霍去病日益贵盛,“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惟任安不肯。
”[3]又,贾谊少年高才,满腹经纶,然终不为文帝信用,且遭远贬[4];而卫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5]。
在这里,刘禹锡取此诸事,先于第一首中高度称赞了任少卿不以权势富贵而移徙志节的态度,表明了自己不肯降心辱志而欲砥柱中流的决心;继于第二首中通过贾谊与卫绾的两相比照,发出饱含悲愤的一问。
事情很明显:贾谊才高而见弃于世,卫绾平庸却获致高位,这该是何等的不公!而追根溯源,这不公又正是那位号称贤明的汉文帝及其时代造成的。
往者已矣,继者如故,放眼现实社会,有才者不得其用,无才者平步青云,试问,又是谁造成了这贤不肖的倒置?如果说,诗人的身世遭际恰与贾谊相似,在对贾谊的同情中即已深寓了他的不平,在对文帝的讽刺中即已深寓了对现实君主的批判,那么,诗人与任安相似的处境便不能不激起他与任安相类的刚直心性,不能不强化他身处浊世独立不移的孤愤情怀。
所以,在《咏古二首有所寄》中,他游心于古,瞩目于今,借咏汉光武与阴丽华之事,说出了“岂无三千女?初心不可忘”的话来。
“初心”者,昔日之信念也。
这是劝告友人的话语①,也是诗人的自我表白,但就咏史而言,又全不说破,若即若离,粘中有脱,令人读来,别是一番情韵。
第二种类型多为怀古之作,可谓之客观型,亦即重在观照历史,将人生感慨不着痕迹地寄寓于楮墨之间,用意含蓄隐微,情感深沉厚重。
晚唐咏史怀古诗研究
一、晚唐咏史怀古诗产生的背景。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这样的社会现实使得文人们对往昔的盛世充满怀念,对当下的衰败感到悲哀与无奈。
从经济方面来看,晚唐经济衰退,百姓生活困苦。
曾经繁荣的大唐帝国在经济上的辉煌不再,城市不再像盛唐时那样充满活力,商业也受到极大的冲击。
这让诗人们不禁回想起昔日的繁荣昌盛,从而在诗中抒发感慨。
文化上,唐朝前期诗歌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晚唐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诗歌遗产。
同时,儒家思想在晚唐文人心中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们以史为鉴的观念促使他们创作咏史怀古诗来表达对社会现状的看法。
二、晚唐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 感慨朝代兴衰。
2. 批判时政。
3. 缅怀英雄豪杰。
三、晚唐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色。
1. 用典巧妙。
2. 对比手法的运用。
3. 意境的营造。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是唐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它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些特点。
首先,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主题主要是怀古,通过对历史文化进行回想和追忆来表达作者对过去的憧憬和对现状的失落感。
作者通过赞美历史上的文化遗产,抒发自己对过去和现在的感慨,展现了一种让人思维和情感上深深愉悦的感觉。
其次,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语言具有高雅、深沉、富有畅想的特点。
作者常常用典故、古诗词等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表达的过程中,常常使用典故和历史人物的名称,以及余光中所说的“文件的”语言。
这种语言使各个时代的人们都能领会其所表达的寓意,让读者有一种与时代相知、与历史相融的感觉。
再次,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情感表达非常独特。
在表达情感方面,作者将自然风光、人物形象和历史文化等不同元素结合在一起,以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的细致描写去表达情感的更高境界。
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常常是玄妙、婉约的韵味,深层的感受力和高度的思考力使这些诗歌都历久弥新。
最后,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形式也非常严谨,应用的技巧独具匠心。
在刘禹锡咏史怀古诗中,多使用五言、七言句式,其押韵和节奏非常稳定,总能够体现作者高超的诗歌技巧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这些技巧的运用,使得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更加具有艺术美感和韵味。
总的来说,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是一种独特的诗歌流派,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其特点不仅在于主题的回顾和自恋,以及语言的高雅与深入,更在于情感的自由表达和形式的工艺创新。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丰富内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咏史怀古诗发展论略一、起源与发展咏史怀古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诗人就已经开始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
例如《诗经》中的《秦风·黄鸟》和《楚辞·离骚》中的“思古人”等作品,都是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的早期诗歌。
在汉代,随着儒学的兴起,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的强化,以及历史著述的繁荣,咏史怀古诗的数量和品质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有班固、张衡等,他们的作品以雄浑、苍劲见长,常常表现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咏史怀古诗逐渐向多元化发展,诗人们开始从历史中寻找个人情感的寄托,以及对现实政治的讽喻。
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有曹植、庾信等,他们的作品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形式多样。
二、思想内容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许多咏史怀古诗的诗人都通过缅怀历史上的兴衰成败、得失荣辱,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古讽今,以启示后人。
2、抒发个人情感。
许多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某些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特殊情感,例如对英雄的敬仰、对美人的怀念等。
3、讽喻现实政治。
一些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通过对某些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描述,来讽喻现实政治,表达自己对时局的不满和对社会问题的。
三、艺术特点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叙事为主。
咏史怀古诗以叙事为主,通过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经历来表达主题,具有鲜明的叙事性和情节性。
2、借景抒情。
咏史怀古诗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将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3、运用象征手法。
一些咏史怀古诗的诗人在作品中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某些历史人物或景物的描述来象征某种思想、情感或品质。
4、对比映衬。
许多咏史怀古诗的诗人都善于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通过对比不同人物或事件来突出主题,使作品更加鲜明生动。
四、影响与评价咏史怀古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近10年来关于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研究综述
刘迎春
摘要
文章以研究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为对象,主要是不同学者对于刘禹锡咏史怀古诗具体的类别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后世诗人的影响等方面,对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
关键字:刘禹锡;咏史怀古;研究综述
与刘禹锡同时代的白居易曾盛赞其如斯:“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我认为,刘禹锡能得时贤名流推重如此,主要在于他的怀古咏史之作能发前人所末发,自成一派,并给后世诗人以重大影响。
今人对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的研究也是颇多,下面我将概述几个学者对于其咏史怀古诗的研究。
武汉大学教授尚永亮先生的《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一文提出:刘禹锡的咏史怀古之作大致可分两种类型,一侧重于表现主观情感,如《咏史二首》等;一侧重于观照历史兴衰,如《石头城》、《乌衣巷》等。
二者都具有反思历史的力度和体察人生的深度,而其有机结合,更形成一种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冲击力量。
就艺术表现而言,虽自抒怀抱,又不露痕迹,令人初读,俨然咏史,细加品味,精义方出,并于“用意隐然”中带有悲凉沉重的人生感恨。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宝明《论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取象与造境》一文叙述出:刘的咏史怀古诗在取象上有着不同的技巧方法,在造境上也同样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然而所有这些又都遵循着他“意得而言丧”,“境生于象外”的理论主张,故在总体上又有着以实生虚、包蕴无穷、寄意深远、味之无极的共同特点,这种特点正是刘禹锡咏史怀古诗创作成功的关键之处。
刘禹锡的此类诗歌对后世同类题材的诗和词产生了重要影响,晚唐咏史怀古诗蔚然成风,不能不受到刘禹锡的启迪;宋代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与义、杨万里等诗人及宋元周邦彦、李纲、萨都剌等词人,或学其用景取象,或综其立意造境,其诗词中多能找到刘禹锡影响的痕迹。
东北师范大学王丽芳的《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及影响》中指出,刘的咏史诗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政治因素(主要是“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现实、“永贞革新”的政治经历、唐代的文化政策三个角度)、地理因素(从朗州历史文化传承、夔州、和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两个方面)、诗歌发展因素(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各体诗歌在这个时候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咏史诗也不例外,进入唐朝后,咏史诗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曾有相关的研究得出“唐以前的咏史诗留存至
今的只有30位诗人的寥寥50多首作品”的结论。
)、诗人个人素质的崇高(主要包括学、识、才、情四个方面)等。
复旦大学的江枰《论刘禹锡咏史诗前后期内容上的差异及成因》一文指出:刘的咏史怀古诗在内容上的明显差异与前后期本人境遇心态的改变和时代背景的巨大变化密切相关。
其咏史怀古之作前后期明显的差异主要是:前期忧己,后期忧国;前期主要是与自身遭遇相关的情感内容,后期却转向对国事的揪心。
同是咏历史人物,前期他主要选择司马错、梁松、庾信等这些与自己身世经历在某种程度上相似相近的人物来表达他被贬谪的愤懑与不屈;后期则侧重于借对历史风流人物的歌咏抒发他的倾慕向往之情。
即使是写诸葛亮这样的悲剧人物,也是借八阵图的神奇突出他的杰出才智,而不是写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的遗恨。
再如同样是写“永贞革新”,前期是为自身不平,而后期则是着眼于整个革新集团和整个社会历史,借写韩信、檀道济的遭遇为王叔文等人平反的同时,还将眼界从历史扩展到现实政治,告诫统洽者再不要“枉杀檀江州”了。
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多有别于前人的苍凉,并且超越前人的对历代兴亡教训的无限感慨,有反映独特的时代特征,能发前人所未发,极富哲人意兴,反映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对后世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红.试论晚唐咏史诗的悲剧审美特征[J].陕西师大学报,1989(3):83.
(2)尚永亮.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8月第2卷第3期.
(3)刘宝明.论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取象与造境[J].德州学院学报,第25卷第1期2009年2月.
(4)王丽芳.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及影响[D].
(5)江枰.论刘禹锡咏史诗前后期内容上的差异及成因[J].兰州学刊,2004年第4期.总第1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