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0.01 KB
- 文档页数:2
咏史怀古诗鉴赏咏史怀古诗鉴赏一、概念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二、怀古诗特点:⒈形式上: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如《乌江亭》;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如《咏荆轲》;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如《金陵怀古》。
2.结构上: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表示怀念故国。
王导,东晋之缔结者。
这位“风流宰相”以过江士人为主体,合南北士人共同辅佐晋元帝司马睿。
被元帝称为“吾之萧何”。
在皇帝登基大典上,司马睿要王导一同“升御床共坐”,同受百官朝拜。
王导推辞再三,司马才独自上了龙座。
“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晋书。
王敦传》)。
《世说新语。
言语》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新亭在南京西南,依山临江,风景佳丽,然江山已非昔日。
同坐醉眼相视,皆潸然泪下。
唯王导呵骂众人作”楚囚相对“,激励诸君振奋精神,为克复神州而努力。
)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思古人:屈原、贾谊、项羽、诸葛亮、周瑜、西施、王昭君、岳飞忆其事:国事兴衰、战事成败、人事悲喜抒己志:仰慕、怨愤、讽刺、警戒、勉励3.写法上,怀古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4.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三、分析艺术特色用典:借古讽今,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咏史怀古诗鉴赏(通过找联系点分析情感法)一、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二、咏史怀古诗常见情感分析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连接点讨论?还包括因没有实现梦想的而表现出来的惋惜之情。
在对比中流露出失落,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
(一)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1、对比失落型:古人展抱负,建功业,得遂心愿,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贬)2、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方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问题:既然诗歌重在写人,那么,景物描写可以删掉吗?为什么?不可以。
其一:“森森”,是祠堂所在的标志,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
奠定景仰的感情基调。
其二:碧草映阶,自为春色——因游人行踪难至;黄鹂隔叶,空作好音——因诗人无心倾听。
渲染苍凉的气氛,奠定了伤感的感情基调。
总结:表现手法——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分析连接点:石头城 唐朝(中唐)问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景:潮水月情:寂寞 【情景交融 拟人 虚实相生】过(二)怀古伤今:古代以寒士为主流的诗人,在心怀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而去关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时,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或是警戒的一类诗歌。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一、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
——长于议论精辟。
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长于情景交融。
3、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4、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二、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三、咏史怀古诗的风格和诗人心理【心理一】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2、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咏史怀古诗一.点击概念⒈咏史怀古诗的含义: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大多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2.解析概念: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咏史怀古诗以唐宋为最,下面加以区别:(一)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1.初唐咏史怀古诗:⑴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
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⑵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
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2.盛唐咏史怀古诗: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
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
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
如《蜀相》《八阵图》等。
3.中唐咏史怀古诗: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大量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
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贬时弊,寄托怀抱。
刘禹锡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
《乌衣巷》《金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首先,咏史怀古诗的特点之一是以史实为基础。
咏史诗人通过深入研
究历史资料,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背景和时代背景,然后以此为基
础进行创作。
《将进酒》是唐代文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中歌
颂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辽东郡世家名士屈原,赞颂了他的才华悲愤,表达了
李白对古代豪杰的向往之情。
其次,咏史怀古诗的特点之二是感情真挚。
诗人通过咏史,将自己的
感悟与历史人物的经历相结合,表达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敬仰和羡慕之情。
在《游子吟》这首诗中,唐代诗人孟郊表达了自己身为异乡游子的孤独感
和思乡之情,通过对古代历史上的辽东郡世家名士贾谊的赞美,体现了诗
人对于古代英雄的崇拜之情。
再次,咏史怀古诗的特点之四是时空交错。
咏史怀古诗常常在现实与
历史、人物与环境之间进行时空交错,表达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回忆。
唐
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描绘了西行途中的诗人看到
一片草地,然后融入对古代将士的赞美之情,时空交错之中传递出对英雄
事迹的崇敬和对时光荏苒的感慨。
最后,咏史怀古诗的特点之五是艺术手法丰富。
咏史怀古诗运用了丰
富多样的修辞手法、格律和押韵形式,使作品更加富有韵律感和文学美。
南宋文人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以三国时期发生在长江边的赤壁之战为
题材的咏史怀古作品,其运用了豪放的笔触、奇特的结构和极富感染力的
叙述方式,使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是唐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它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些特点。
首先,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主题主要是怀古,通过对历史文化进行回想和追忆来表达作者对过去的憧憬和对现状的失落感。
作者通过赞美历史上的文化遗产,抒发自己对过去和现在的感慨,展现了一种让人思维和情感上深深愉悦的感觉。
其次,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语言具有高雅、深沉、富有畅想的特点。
作者常常用典故、古诗词等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表达的过程中,常常使用典故和历史人物的名称,以及余光中所说的“文件的”语言。
这种语言使各个时代的人们都能领会其所表达的寓意,让读者有一种与时代相知、与历史相融的感觉。
再次,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情感表达非常独特。
在表达情感方面,作者将自然风光、人物形象和历史文化等不同元素结合在一起,以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的细致描写去表达情感的更高境界。
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常常是玄妙、婉约的韵味,深层的感受力和高度的思考力使这些诗歌都历久弥新。
最后,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形式也非常严谨,应用的技巧独具匠心。
在刘禹锡咏史怀古诗中,多使用五言、七言句式,其押韵和节奏非常稳定,总能够体现作者高超的诗歌技巧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这些技巧的运用,使得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更加具有艺术美感和韵味。
总的来说,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是一种独特的诗歌流派,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其特点不仅在于主题的回顾和自恋,以及语言的高雅与深入,更在于情感的自由表达和形式的工艺创新。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丰富内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小李杜的咏史怀古诗歌艺术特点咏史诗的特点:1、咏史诗——借题发挥——对史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多用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2、思路:历史上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之比——表达主旨。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鉴赏时要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的相似点。
)咏史诗的主要内容:1)对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
2)通过仰慕凭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
3)对昔盛今衰的感叹,咏古实为伤今,讽喻社会现实。
咏史诗常用表现手法:1、对比。
通过昔日的繁盛与今日的凄凉对比,从而突出今日的凄凉。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鸪飞”。
前三句渲染勾践灭吴归国的繁华,后一句直转写越亡后的荒凉。
这是李白在南游吴越所写,表达了一种盛衰无常的感慨,并在咏叹中又有对当朝统治者唐玄宗荒淫生活的嘲讽。
2、融情入景。
诗人善于将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不着痕迹。
如杜甫的《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走进武侯祠的所见所闻,“自”即“自己”,“空”即“徒然”。
碧草映阶,也不过自为春色罢了,诗人无心欣赏;繁枝茂叶里的黄莺,也不过徒然唱着春歌罢了,诗人无心倾听。
为什么?诗人此刻想到诸葛亮一生功业付诸东流,自然涌起一种悲伤和落寞的情怀,而眼前草色、黄鹂不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吗?3、拟人。
以物作证,这个物都是具有永恒时空意义如月亮或长江等,它们已被人化成为见证历史盛衰变迁的见证人。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个“旧时月”正是作为石头城六朝盛衰的历史变化的见证人出现的。
4、讽刺。
诗人在怀古咏史中,往往在对帝王将相的事迹发表个人的看法,这看法中由于诗人的人民性立场,多有批判意味的,由此构成讽刺,而且这讽刺因为对象的特殊性,用了讽喻的方式,多显含蓄。
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特征(以辛弃疾作品为例)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特征表现为:
一、“诗”与“史”的结合,即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首先,它不是对历史小事或事实进行简单的敷写或重复,而是史事的文学化,将史事以文学形式中特有的诗的手段,进行重新的理解和架构,最终成为一种不同于历史的文学样式。
其次,又有历史事实作为凭依,而不是空发议论或单纯地抒情。
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此词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
二、“咏史”与“言志”的统一,即借咏写历史表现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
而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内容,大多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无论是李白的《古风》还是王维的《夷门歌》,都隐藏着诗人的心志。
辛弃疾的词中歌颂了大批古代的英雄人物:有“悠悠万世功”的大禹,有“隆中卧龙”的诸葛亮;有出师北伐感叹“树犹如此”的桓温;有“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有“石卧山前认虎”的飞将军李广;有“尚能饭否”的老将军廉颇等等。
作者歌颂这一大批英雄人物,是为了抒发自己的英雄襟怀和渴望为国立功的抱负。
三、“古”与“今”的结合,即在时空的跨度上具有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
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创作路数,通常先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者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占》,此词虽题为“怀
古”,但处处针对现实而发,情怀悲愤激烈,却含蓄吐出,极尽沉郁跌宕之致。
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咏史怀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或古代事物的追忆和讴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情感的宣泄。
本文将从内容表达、艺术手法及意蕴等方面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一、内容表达1. 历史事件追溯:咏史怀古诗常常选择重要的历史事件作为题材,通过对事件的回顾和追溯,展现了历史的辉煌与沧桑。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王之涣通过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抒发了对古代王朝兴衰的感慨。
2.英雄人物颂扬:咏史怀古诗常常赞颂历史中的英雄人物,描绘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质。
比如杜甫的《登高》一诗中,他咏史叙事,将事迹塑造成一种伟大,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
3.古代事物展示:咏史怀古诗经常将古代的事物作为意象,通过对其细腻描绘,表达对古代文明与文化的赞美。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以草原为背景,抒发了对古代草原繁荣与辽阔的向往。
二、艺术手法1.叙事抒情相结合:咏史怀古诗常常将叙事与抒情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写,诗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例,他通过描绘唐皇宫廷的荣辱起伏,抒发了自己对流年逝去的悲伤之情。
2.夸张修辞手法:咏史怀古诗常常使用夸张和修辞手法,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描绘了深秋夜晚的冷清,通过修辞手法烘托出思乡之情。
3.对比手法运用:咏史怀古诗中经常使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古今、过去与现在的对照,突出历史的沧桑变迁。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他通过对唐朝盛世与衰落的对比,表达了对兴亡的思考。
三、意蕴1.承载情感:咏史怀古诗借助历史题材,将诗人的情感寄托其中,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和对古人命运的思索,凸显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感悟。
2.激发思考:咏史怀古诗常常通过对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的讴歌,引发读者对历史、人性和社会的深思。
这些作品透过历史的镜头,提出了一系列令人深省的问题,并试图引发读者对当下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咏史怀古诗一、咏史诗的概念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班固的《咏史》是我国是诗歌史上第一首以咏史为题的诗,真正奠定咏史怀古诗传统的是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
借咏史来反映寒门知识分子和世族门阀之间的矛盾。
这种叙述历史与抒发情怀的结合,成为咏史怀古诗词的传统,被后世诗人传承沿袭。
二、怀古诗的特点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4)语言:含蓄蕴藉(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6)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8)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三、怀古诗常用的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气俊思活,议论警拔——杜牧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点
杜牧的咏史怀古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点。
他以七绝为主要形式,通过形象刻画、议论、寓言等方式,展现了深邃的历史洞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特点:
1. 借史抒怀:杜牧的咏史怀古诗往往通过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思考。
比如《过华清宫》中,他通过对杨贵妃和唐玄宗的历史故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理解。
2. 形象刻画:杜牧善于通过生动细致的形象刻画来表现历史场景和人物性格。
比如在《题木兰庙》中,他通过对木兰替父从军的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木兰的勇敢和忠诚。
3. 议论警拔:杜牧在咏史怀古诗中经常加入议论,而且这些议论往往深刻警拔,发人深思。
比如在《泊秦淮》中,他对历史的评论直接触及到了社会现实和时代悲感。
4. 寓言形式:杜牧的咏史怀古诗有时会采用寓言形式,通过虚构的故事来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和对现实的讽刺。
比如在《江南春》中,他通过描绘一幅江南春景图,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
5. 含蓄蕴藉:杜牧的咏史怀古诗往往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他并不直接陈述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深沉的议论来引导读者去思考和理解。
总的来说,杜牧的咏史怀古诗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他的历史观、人生观和艺术风格都在这些诗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咏史怀古诗一.点击概念⒈咏史怀古诗的含义: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大多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2.解析概念: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咏史怀古诗以唐宋为最,下面加以区别:(一)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1.初唐咏史怀古诗:⑴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
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⑵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
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2.盛唐咏史怀古诗: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
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
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
如《蜀相》《八阵图》等。
3.中唐咏史怀古诗: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大量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
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贬时弊,寄托怀抱。
刘禹锡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
《乌衣巷》《金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借古事、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议论,托古讽今抒发情感。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意象:历史人物、城池、宫殿、寺庙、陵墓等;江山、流水、野草、燕子、明月等
(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
(4)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5)思想感情:
A.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像古代英雄一样建功立业的志向,表达爱国热情。
B.抒发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光阴虚度或怀才不遇的感叹、失意、郁闷
C.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和伤感
D.对统治者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
鞭挞,对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荒淫误国的讽刺。
(6)语言:含蓄
(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