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15
高考真题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鉴赏”章节,详细内容为高考真题咏史怀古诗鉴赏。
通过分析历年高考真题中咏史怀古诗的命题规律,讲解鉴赏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背景、意境和表现手法,掌握鉴赏方法。
2. 提高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咏史怀古诗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首咏史怀古诗的背景故事,引发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展示历年高考真题中咏史怀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分析命题规律。
3. 讲解:详细讲解咏史怀古诗的背景、意境、表现手法及鉴赏方法。
4. 例题讲解:以一首高考真题咏史怀古诗为例,进行详细解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首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教师巡回指导。
7.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鉴赏背景意境表现手法鉴赏方法2. 历年高考真题分析3.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历年高考真题中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进行鉴赏。
2. 答案要求:包括诗歌背景、意境、表现手法及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命题规律分析。
2. 教学目标的鉴赏能力提升。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表现手法理解。
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
5. 作业设计中的鉴赏要求。
一、教学内容命题规律分析1. 咏史怀古诗的作者多为唐代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
2. 诗歌背景多涉及历史事件、名胜古迹或历史人物。
3. 题目设置注重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表现手法及作者情感的理解。
4. 题目类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综合分析题。
二、教学目标鉴赏能力提升1. 识别并理解咏史怀古诗的背景、意境和表现手法。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咏史怀古诗》。
本诗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载体,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本诗也是一篇典型的怀古诗,诗人以史为鉴,抒发了自己对历史和社会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领会诗人的创作意图。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
难点:把握诗人的创作意图,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描绘田园景色的画作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人的创作风格。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诗的背景,介绍诗人陶渊明的生活环境和创作倾向。
b.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c. 解析诗中的情感,如“世味薄于纸,人情淡若水”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感慨。
d. 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等,让学生领略诗人的艺术魅力。
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中意象、情感和手法的理解。
5. 课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的喜欢的古代诗歌,尝试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咏史怀古诗》意象:田园景色、自然美景情感:热爱自然、感慨人生手法:对比、象征、借景抒情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结合课文,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写一篇短文。
2. 选取一首古代诗歌,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咏史怀古诗》,使学生了解了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024年高二语文必修4咏史怀古诗教案咏史怀古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二语文必修4教材,主题为“咏史怀古诗”。
具体内容包括《咏荆轲》、《赤壁怀古》、《乌江渔者》、《蜀相》四首诗歌。
通过分析诗人的生平背景、创作风格及诗歌内容,使学生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历史感悟和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思想,掌握诗歌的基本情感倾向。
2. 分析诗人的艺术手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增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诗人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重点:理解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思想,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代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咏史怀古诗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诗歌欣赏:(1)咏荆轲: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体会诗人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2)赤壁怀古: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顾,感悟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3)乌江渔者:讲述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感受诗人对英雄末路的感慨。
(4)蜀相:介绍诸葛亮的事迹,理解诗人对贤臣的赞美和怀念。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如比兴、对仗、用典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诗人的手法,创作一首咏史怀古诗。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四首:《咏荆轲》、《赤壁怀古》、《乌江渔者》、《蜀相》2. 诗人:生平简介、创作风格3. 诗歌主题:英雄、历史、家国情怀4. 艺术手法:比兴、对仗、用典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模仿教材中的一首咏史怀古诗,创作一首新诗。
2. 答案示例:(1)题目:《乌江怀古》(2)答案:乌江之水清且深,英雄末路何堪寻。
项羽豪情今已矣,空留江水照人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审美技巧。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古诗文鉴赏教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文学鉴赏》教材第三单元“咏史怀古诗”,详细内容为第一章“咏史怀古诗概说”及第二章“经典咏史怀古诗解析”。
其中包括《登鹳雀楼》、《乌衣巷》、《赤壁怀古》等名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咏史怀古诗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通过对经典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程;经典咏史怀古诗解析。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诗人情感、艺术手法等多角度鉴赏咏史怀古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文学鉴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乌衣巷》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咏史怀古诗鉴赏。
2. 新课内容:讲解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3.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其历史背景、诗人情感、艺术手法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赤壁怀古》的诗意,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定义、特点2. 咏史怀古诗发展历程3. 经典咏史怀古诗解析《登鹳雀楼》《乌衣巷》《赤壁怀古》七、作业设计《过华清宫绝句》《滕王阁序》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但仍有个别学生未能充分理解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需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提高历史素养,为更好地鉴赏咏史怀古诗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程的讲解。
2. 例题讲解中历史背景、诗人情感、艺术手法的分析。
3. 学生的随堂练习,特别是对《赤壁怀古》的分析。
4. 作业设计中涉及的诗意分析和艺术特色阐述。
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辅导及推荐阅读。
一、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程1. 历史性:以历史为载体,反映历史事件、人物或古迹。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教案学习目标:1.认识怀古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2.掌握怀古咏史诗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一、怀古咏史诗的看法怀古咏史诗,主假如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古迹来表达感触兴衰、寄望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二、联合诗歌归纳怀古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和手法。
1.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思想感情:表现手法:2.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四周在,潮打空城孤独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思想感情:表现手法:3.杜甫《蜀相》丞相祠堂哪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光,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豪泪满襟。
思想感情:表现手法:4.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思想感情:表现手法:5.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思想感情:表现手法:6.姜夔《扬州慢》思想感情:表现手法:7.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序开。
一骑红纲纪了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思想感情:表现手法:8.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 ,来往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思想感情:表现手法:9.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另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傍晚。
绘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恼恨曲中论。
思想感情:表现手法:10.杜牧《题乌江亭》输赢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惫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李清照《乌江》生法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到现在思项羽,不愿过江东。
注: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杀之处。
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域,是项羽起兵之地。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论的角度不同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论分别表达了什么看法?三、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先人。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中“咏史怀古诗”单元。
主要学习内容为《咏史怀古诗》的鉴赏,包括《登鹳雀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钱塘湖春行》三首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把握其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2. 鉴赏三首咏史怀古诗,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咏史怀古诗的特点、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鹳雀楼、黄鹤楼、钱塘湖等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三首诗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学习《登鹳雀楼》a. 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
b. 分析诗句,理解诗人的怀古之情。
c.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修辞手法。
d. 随堂练习:找出诗中的其他修辞手法。
(2)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a. 朗读诗歌,体会诗的意境。
b. 分析诗句,理解诗人的离愁别绪。
c.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境。
d. 随堂练习:描绘诗中的画面。
(3)学习《钱塘湖春行》a. 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味。
b. 分析诗句,了解诗人的怀古之情。
c.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修辞手法。
d. 随堂练习:找出诗中的其他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鉴赏2. 内容:登鹳雀楼:怀古之情、修辞手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离愁别绪、意境钱塘湖春行:怀古之情、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登鹳雀楼》中的修辞手法。
(2)描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画面。
2. 答案:(1)例:《登鹳雀楼》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等。
(2)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画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咏史怀古诗鉴赏庄周梦蝶教学目的【教学目标】1、掌握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方法;2、感受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其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难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教学思路】课本复习→特点归纳→迁移训练。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课内咏史怀古诗,归纳其特点(一)、导入: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绪”,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的高考中也多有涉及。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讨这一类诗歌该如何解读。
(二)、课本中咏史怀古诗读背回忆《念奴娇赤壁怀古》《登幽州台歌》《过华清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三)、复习课本中咏史怀古诗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见下表)诗与词的用典,属于修辞学中的“引用”格。
“用典”包括用“事典”和用“辞典”(又叫“语典”)两类。
用事典指引用过去的事情,起一种类比、引发的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思想生动形象,易为读者所理解。
这也就是平常人们常说的“借古说今”手法,往往言彼而意此。
用辞典指的是引用前人的话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它往往使文章显得典雅、婉转。
从“用典”的方式上看,主要有“明用”和“暗用”两种。
“明用”要指出引用的故事、话语的出处,让读的人知道这个典故与谁人有关,这句话是哪个讲的。
“暗用”则只管引用故事与语录,并不写出与谁有关、是谁讲的。
可见,“暗用”典故比“明用”典故灵活一些、隐蔽一些,但读者如果对典故涉及的有关内容不大熟悉,就可能莫名其妙,弄不懂作者的意思。
(四)、归纳咏史怀古诗的含义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高考真题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高中语文》第四册·古代诗歌详细内容:本课将鉴赏高考真题中的咏史怀古诗,通过分析诗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和诗歌形象,理解诗中的寓意和表达手法。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定义及其在古代诗歌中的地位。
2. 学生能够分析咏史怀古诗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和诗歌形象。
3. 学生能够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寓意和表达手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定义及其在古代诗歌中的地位。
难点:分析咏史怀古诗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和诗歌形象,理解其寓意和表达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咏史怀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和定义。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咏史怀古诗的定义及其在古代诗歌中的地位,分析其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和诗歌形象。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高考真题中的咏史怀古诗为例,讲解其寓意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分析一首咏史怀古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诗的寓意和表达手法。
5. 板书设计(5分钟)在黑板上列出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和诗歌形象,以及寓意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6. 作业设计(5分钟)作业题目:请分析一首你认为最具代表性的咏史怀古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其寓意和表达手法。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诗的寓意和表达手法。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咏史怀古诗的定义、分析方法和表达手法。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著名的咏史怀古诗,了解其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咏史怀古诗定义及特点咏史怀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它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为题材,通过对历史的描写和反思,表达诗人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咏史》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咏史》教案《咏史》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借古讽今2、理解诗歌引用典故的意义3、了解作者敢于批判现实的勇气和魄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引用典故的意义2、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借古讽今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分析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从小勤奋好学,15岁开始写诗,二十七岁为举人,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
38岁中进士,做了几任小京官。
他对清朝的思想统治不满,不愿和统治者合作,终于在鸦片战争前一年辞官回家,1841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
龚自珍主张改革弊政,抵御外辱,他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
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他就看清了官僚政治的腐朽,预感到危机的来临,呼吁进行社会改革,写了许多抨击现实的著作,诗歌成为他批判现实的武器。
他一生创作,诗、词、文都有建树,议论纵横,想象丰富,豪放瑰丽,被后世称为“近代文学开山作家”。
著有《龚自珍全集》。
著名的是《己亥杂诗》共350首。
二、写作背景道光五年(1825),正是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15年。
当时清王朝腐败透顶,官场上或争权夺利,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或不学无术,流连声色,放荡奢华;士林或趋炎附势,谄媚帮闲;或苟且偷安,明哲保身。
总之,腐气颓风,笼罩朝野上下;而气节廉耻,荡然沦丧殆尽。
龚自珍当时在杭州守母丧期满,客居江苏昆山。
作为近代启蒙思想家,他敏锐地察觉到这种腐败堕落的世风和仕风,不禁义愤填膺,忧患重重,便托“咏史”之名,写下这首七律,讽刺鞭笞丑恶的现实,以警醒世道人心。
本诗虽名咏史,实为讽今。
三、诵读体会,把握文意首联:“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在繁华富庶的东南,那些“名流”在声色场、名利场中彼此勾心斗角,制造许许多多无聊的恩恩怨怨。
这两句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沽名钓誉、互相标榜的风头人物。
他们大多为依附权贵门下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这些人没有见识,没有理想、更没有操守,既彼此勾结,又互相排斥,终日以争名逐利为业,即诗中所说的“恩怨”。
《咏史怀古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的第六章《咏史怀古诗》。
具体内容包括《乌衣巷》、《登鹳雀楼》、《赤壁怀古》等著名诗篇。
通过对这些诗篇的深入解析,让学生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和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特点,能够分辨出不同类型的咏史怀古诗。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咏史怀古诗的背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对所选诗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其特点及表现手法。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创作一首咏史怀古诗。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分析其意境和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咏史怀古诗,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2. 内容:a. 咏史怀古诗特点b. 诗篇举例:《乌衣巷》、《登鹳雀楼》、《赤壁怀古》c. 情感表达与意境分析d. 课堂练习:分析其他咏史怀古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咏史怀古”为主题,创作一首诗。
2. 答案示例: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英雄豪杰成古事,江山如画永流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咏史怀古诗,了解古代历史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心得,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让学生掌握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特点,能够分辨出不同类型的咏史怀古诗”。
2. 教学难点中的“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意境”。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4. 作业设计中的“创作一首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鉴赏的教案】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咏史怀古诗鉴赏的教案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教学设想」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解答诗歌鉴赏题?各类资料习惯采用以考点为训练点,分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几点组织复习,效果并不理想。
如果以诗歌内容为标准进行分类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再辅之以考点训练,其效果将会如何?系列教案分知识梳理课、诗词助读课、考点训练课、分类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课型。
其它课型教例较多,因而,本系列教案侧重分类鉴赏训练。
教学思路:课本复习→特点归纳→考题精选→解题指导→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能力培养目标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
导入: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
点击概念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咏史怀古诗赏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咏史怀古”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咏史怀古诗》的赏析,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的第一至第三课,详细内容涵盖了从先秦时期《诗经》中的怀古之作,到唐宋时期杜甫、苏轼等大家的经典咏史怀古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分析并掌握咏史怀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用典、象征、对比等。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咏史怀古诗中用典的理解和体会,以及诗人情感的把握。
教学重点:咏史怀古诗的文学特点、表现手法及其在诗歌意境的构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讲述古代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引出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2. 知识讲解:a. 简介咏史怀古诗的起源和发展。
b. 详细解读教材中选取的咏史怀古诗,分析其文学特点及表现手法。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如杜甫的《春望》,进行详细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咏史怀古诗,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咏史怀古诗中常用的典故及其作用。
6.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一首咏史怀古诗,并说明原因。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的起源与发展2. 咏史怀古诗的文学特点用典象征对比3. 经典案例分析:杜甫《春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阐述其怀古之情。
2. 答案要求: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咏史怀古诗,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咏史怀古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咏史怀古诗》。
主要内容包括《登鹳雀楼》、《凉州词》、《从军行》三首诗的详细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首咏史怀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历史,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首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培养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长城、黄河等历史遗迹,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厚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咏史怀古诗。
2. 新课导入:介绍三首诗的作者、背景及创作意图。
3. 诗词学习:(1)学习《登鹳雀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王之涣登高远望,抒发怀古之情。
(2)学习《凉州词》,让学生理解王翰通过描绘边塞风光,表达对历史的感慨。
(3)学习《从军行》,指导学生感悟王昌龄以从军生活为背景,表达对家国的热爱。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分析其内容、手法及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另外两首诗的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2)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分析其内容、手法及情感。
2. 答案:(1)见教材。
(2)示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内容:描绘了黄河、长城等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手法: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情感:抒发了作者对家国的热爱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培养家国情怀。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咏史怀古诗,如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历史文化感悟与家国情怀培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培养家国情怀。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咏史怀古诗鉴赏和解析|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高考祝福语】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教学设想】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解答诗歌鉴赏题?各类资料习惯采用以考点为训练点,分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几点组织复习,效果并不理想。
如果以诗歌内容为标准进行分类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再辅之以考点训练,其效果将会如何?系列教案分知识梳理课、诗词助读课、考点训练课、分类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课型。
其它课型教例较多,因而,本系列教案侧重分类鉴赏训练。
教学思路:课本复习→特点归纳→考题精选→解题指导→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能力培养目标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导入: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点击概念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第一章:咏史怀古诗概述1.1 定义与特点1.2 历史发展与文学地位1.3 咏史怀古诗的分类及代表作品第二章:咏史怀古诗的题材与主题2.1 咏史怀古诗的题材来源2.2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思想2.3 代表性作品的主题分析第三章: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色3.1 诗歌形式与结构3.2 修辞手法与语言特点3.3 意象与意境的营造第四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4.1 了解作者与时代背景4.2 把握诗歌题材与主题4.3 分析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第五章:经典咏史怀古诗鉴赏实例5.1 《咏梅》陆游5.2 《乌江亭》李清照5.3 《赤壁怀古》苏轼5.4 《过华清宫绝句》杜牧5.5 《咏史》左思第六章:咏史怀古诗中的历史人物与事件6.1 历史人物咏史诗6.2 历史事件咏史诗6.3 代表性作品中的人物与事件分析第七章:咏史怀古诗与社会政治背景7.1 咏史怀古诗与社会背景的关系7.2 咏史怀古诗与政治观点的表达7.3 代表性作品的社会政治背景分析第八章:咏史怀古诗的地理与环境描写8.1 地理环境的描写与作用8.2 自然环境的描写与意境8.3 代表性作品的地理与环境描写分析第九章:咏史怀古诗的创作方法与影响9.1 咏史怀古诗的创作动机与方法9.2 咏史怀古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9.3 代表性作品的创作方法与影响分析第十章:咏史怀古诗的教学实践与鉴赏活动10.1 咏史怀古诗的教学目标与方法10.2 咏史怀古诗的课堂鉴赏活动设计10.3 代表性作品的鉴赏实践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咏史怀古诗概述补充说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了解咏史怀古诗的不同类型,例如英雄史诗、历史怀古诗、人物咏史诗等,并熟悉一些经典的代表作品,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二、咏史怀古诗的题材与主题补充说明:学生应通过分析具体的代表作品,深入理解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思想,如忠诚、勇敢、爱国等,并学会从中挖掘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三、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色补充说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欣赏并分析咏史怀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人如何通过具体的描绘来营造出深远的意境,如使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024年咏史怀古诗赏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咏史怀古诗词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培养学生通过诗词赏析,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咏史怀古诗词的概念、特点及历史背景。
2.代表性咏史怀古诗词作品赏析。
3.咏史怀古诗词中的历史人物、事件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1.咏史怀古诗词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咏史怀古诗词的审美特点及表现手法。
3.咏史怀古诗词中的历史人物、事件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难点1.咏史怀古诗词的审美内涵及价值。
2.咏史怀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背景介绍1.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导学生关注咏史怀古诗词。
2.教师简要介绍咏史怀古诗词的概念、特点及历史背景。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咏史怀古诗词的了解。
第二课时:代表性作品赏析1.教师挑选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咏史怀古诗词,如《乌江渔者》、《赤壁怀古》等,进行赏析。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分析其艺术特色。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课时:历史人物与事件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咏史怀古诗词中的历史人物、事件,如《乌江渔者》中的项羽、《赤壁怀古》中的曹操等。
2.教师简要介绍这些历史人物、事件的背景及意义。
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历史人物、事件在诗词中的表现。
第四课时:现实生活与历史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咏史怀古诗词与现实生活有何联系?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2.布置作业: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词,进行赏析,并联系现实生活,写出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了解学生对咏史怀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咏史怀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期末考试:通过试题检测学生对咏史怀古诗词的掌握程度。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典型诗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学会从历史、文化、思想等方面入手,深入解读咏史怀古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咏史怀古诗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咏史怀古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咏史怀古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如何深入解读咏史怀古诗中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咏史怀古诗的代表作品,引发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兴趣。
介绍咏史怀古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讲授新课:分析咏史怀古诗的题材、形象、情感和思想等方面的特点。
讲解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3. 课堂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咏史怀古诗进行鉴赏。
每组派代表分享鉴赏心得和感悟。
4.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鉴赏成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强调咏史怀古诗在历史、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价值。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能力。
3. 学生对咏史怀古诗中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入理解程度。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咏史怀古诗的社会文化背景咏史怀古诗的文学特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步骤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咏史怀古诗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学特点。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步骤。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咏史怀古诗作,让学生深入理解。
七、教学步骤1. 咏史怀古诗的社会文化背景介绍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介绍咏史怀古诗的产生背景。
分析咏史怀古诗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2. 咏史怀古诗的文学特点讲解韵律与格律:讲解咏史怀古诗的韵律特点和格律要求。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水平培养目标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导入: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极大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点击概念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因为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使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三.知识链接㈠咏史怀古诗歌的含义和历史源流:⒈咏史怀古诗的含义: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大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⒉咏史怀古诗的源流: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
诗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还有差别。
A、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
此诗写的是汉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叙述本事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
B、左思《咏史》八首,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咏史诗体格一新。
㈡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⑴初唐咏史怀古诗: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
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
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⑵盛唐咏史怀古诗: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
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
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
如《蜀相》《八阵图》等。
⑶中唐咏史怀古诗: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大量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
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贬时弊,寄托怀抱。
刘禹锡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
《乌衣巷》《金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⑷晚唐咏史怀古诗晚唐咏史怀古诗尤为发达,因为政治危机的加剧和末世的逐渐到来,追忆与感伤成为此时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
李商隐与杜牧是晚唐成就最高的两位诗人,李诗主要有《咏史》《楚吟》《过楚宫》《吴宫》《汉宫》《隋宫》《马嵬》等;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乌江亭》《题木兰庙》《赤壁》等是此时名作。
㈢宋代咏史怀古词论析:咏史怀古也是宋词中的重要内容。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感慨于六朝兴衰,并转入对现实的忧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咏怀周瑜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贺铸《将近酒》(城下路)讽刺名利之徒,寓托胸臆。
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蕴涵着浓郁的历史沧桑感,在写作上善于化用前人诗句。
南宋咏史怀古词多借古说今,抒发北伐抗金的志向,风格慷慨悲壮。
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桥》等词作将咏史与抒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刘过的《六州歌头》(镇长淮)以扬州的兴衰痛陈金兵的罪行与南宋统治者偏安思想。
㈣咏史怀古诗特点: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使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⒊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⒋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注重;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四.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极大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而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㈠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能够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个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丁年,壮年。
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
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
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消魂”二字。
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
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
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
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
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这种怀人有时不但仅伤己,还伤同时代的人,如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作者之所以追念项羽,不但仅是作者有那种巾帼豪杰之气,还因为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这让作者想起英雄项羽。
这是一个声明,是一种讥刺,更是一种呐喊。
对比之下,诗作的含义自然比较明白:竖子苟且偷安,时代呼唤英雄。
过陈琳墓温庭筠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是首咏怀古迹之作。
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
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
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其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
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这首词是就哪一段史实发出感怀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出感怀的。
辛弃疾重游东吴故地,登上北固楼,回顾“三国”时期吴蜀联合抗曹的旧事,怀念当年雄踞一方的孙权,他是多么希望南宋王朝能够重演这段历史,奋起抗金,收复北方失地啊!不过现实却难遂人愿,他只有无限感慨,抱憾终身。
诗作表达的就是一种怅惘和郁闷的心情。
2.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这首词三问三答,自相呼应,跌宕起伏,层次分明。
诗人从大处落笔,视野十分开阔,气魄极其宏大雄壮。
词中融经铸史,借古讽今,表面上是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实际上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怯懦。
“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虽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表达出对当权者无抗金复国之志的遗憾和愤慨。
2.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怀古伤己)如李商隐《贾生》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蜀相杜甫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幽幽思古,感慨万千,遥念诸葛亮一生,为他的业绩和精神所感动;盛赞刘备的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君臣相契、如鱼得水的情景。
结尾两句,诗人想到诸葛亮多次北伐,情系匡复汉室,具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大计,可惜操劳过度,死于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