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同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
- 格式:docx
- 大小:21.89 KB
- 文档页数:7
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合同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交易的主要形式。
然而,由于合同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分配问题的存在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原因,合同违约事件频繁发生。
如果当事人在合同履行中存在违约行为,就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的稳定。
为了维护合同的权利和利益,加强违约责任的规范与司法保护,以有利于推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有必要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围绕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原则与分类。
介绍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和原则,分析其分类及适用条件等基本问题。
2.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框架。
全面掌握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包括《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以及相关司法实践。
3.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适用。
探讨违约当事人如何证明精神损害以及如何确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内容。
4.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优化路径。
探讨如何优化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增强其效力和适用性,以达到更好地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研究方法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归纳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究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从而提出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对策和建议。
三、论文预期成果和创新点本文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期望能够达到以下预期成果和创新点:1.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做出全面、客观、深刻的分析,探索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发展路径。
2.提出完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具体建议,有力地推动合同履行水平的提高。
3.针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提升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性。
4.为有关法律、司法解释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建议,对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合同法律制度,提升法治水平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合同违约造成可得利益损失如何赔偿合同违约造成可得利益损失如何赔偿?一、《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效劳有欺诈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同时,该法第119条又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
当事人因防止损失扩大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违约方承担。
二、xx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29条进一步规定:买卖合同当事人一方违约造成对方损失,对方主张赔偿可得利益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主张,依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第一百一十九条、本解释第三十条(买卖合同当事人一方违约造成对方损失,对方对损失的发生也有过错,违约方主张扣减相应的损失赔偿额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三十一条(买卖合同当事人一方因对方违约而获有利益,违约方主张从损失赔偿额中扣除该部分利益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等规定进展认定。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假设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区分可得利益损失类型,妥善认定可得利益损失(一)、第9条规定:在当前市场主体违约情形比较突出的情况下,违约行为通常导致可得利益损失。
根据交易的性质、合同的目的等因素,可得利益损失主要分为生产利润损失、经营利润损失和转售利润损失等类型。
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等买卖合同违约中,因出卖人违约而造成买受人的可得利益损失通常属于生产利润损失。
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合同以及提供效劳或劳务的合同中,因一方违约造成的可得利益损失通常属于经营利润损失。
先后系列买卖合同中,因原合同出卖方违约而造成其后的转售合同出售方的可得利益损失通常属于转售利润损失。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对个人权益的日益重视,精神损害赔偿问题逐渐成为法律领域的重要议题。
在合同违约的情境中,当一方因对方违约而遭受精神损害时,其是否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以及如何计算和确定赔偿数额,成为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问题,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法理基础1. 理论基础: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法理基础源于合同法中的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当一方因对方违约而遭受精神损害时,应当得到合理的赔偿,以维护合同的公平性和双方的合法权益。
2. 法律条款解读:我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中,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内容,但通过解释和应用相关条款,可以推导出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可和保护。
三、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1. 主体要件:即违约方和受损方应符合法律规定的相关条件,如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等。
2. 行为要件:指违约方存在明显的违约行为,且该行为与受损方的精神损害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3. 损害结果:受损方因违约方的行为而遭受了实际的精神损害,如心理压力、精神痛苦等。
4. 主观过错:违约方在实施违约行为时存在主观过错,即故意或过失导致对方遭受精神损害。
四、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定与计算1. 认定标准:在认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时,应综合考虑受损方的实际损害程度、违约方的过错程度、因果关系等因素。
2. 计算方法: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计算,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上,考虑受害人的痛苦程度、生活质量的降低等因素;定量上,可参考相关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案件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五、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1. 证据收集困难:由于精神损害具有主观性,其证据收集往往较为困难。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有效证明受损方的精神损害成为了一大难题。
2. 赔偿标准不统一: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统一的司法解释,不同地区、不同法院在处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案件时,往往存在赔偿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一方当事人因对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害时,有权要求对方当事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律制度。
这一制度在各国法律中都有所体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弥补其因违约行为所遭受的精神损失。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一方当事人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导致另一方当事人遭受精神损害;(2)一方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违反了法律规定或者公序良俗,给另一方当事人造成精神损害;(3)一方当事人因过错导致合同无法履行,使另一方当事人遭受精神损害。
在适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过错责任原则,即只有当一方当事人存在过错时,才需要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2)损害事实原则,即受害方必须证明其因对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而遭受了实际的精神损害;(3)因果关系原则,即受害方所遭受的精神损害必须与对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具体适用还需要考虑一些因素,如受害方的过错程度、损害程度、违约方的过错程度等。
此外,
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时,还需要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如受害方的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等,以确保赔偿数额的公平合理。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适用研究《民法典》内容提要:民法典颁布前,按照我国规定,侵权诉讼中当事人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但对于是否可以主张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我国并没有明确规定。
理论上对此问题尚无定论,不少事务界的看法仍采取保守态度,即认为精神损害赔偿不包括在违约责任范围内,当事人若要主张只能以超出合同所预见范围的精神损害为主要理由,通过侵权诉讼来主张。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纯粹以精神利益为目的的契约的出现,在违约的情况下也可能导致精神上的损害,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
《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六条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提供法律依据,突破了不能将传统违约责任与精神损害赔偿一并主张的原则,是《民法典》的一大亮点。
但该条款在适用法律方面仍有不明确之处。
为保证法律的有效使用,对第九百九十六条的规定作出合理解释。
本文将运用民法解释方法,在该条款所规定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性质、适用问题、意思自治问题几个方面对该法条做出解释和思考。
一、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性质目前学界对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性质的研究论断比较有新意:一种观点认为本条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对现有违约请求权的一种创新,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种请求权性质为人格权请求权,是基于对人格利益保护的理解。
通过阅读梁慧星教授的著作,可以从目的解释的方向进行分析:第九百九十六条旨在解决的法律问题之成因在于违约责任中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所以很多人认为该权利为违约请求权。
但我们从法条本身观察,通过进行文义解释,“被损害方选择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不影响被损害方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其传达的是这样一种规则:即使被损害方在主张其享有的(所有种类)违约请求权后,也不影响其继续主张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如果被损害方选择请求其承担理解这种规则可以显而易见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法条中违约责任与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分属于不同的责任体系,其所依据的请求权性质是不同的。
故其性质并非违约请求权。
考虑到第九百九十六条是置于人格编中,保护的是受侵害的精神利益,因此有观点认为,该法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性质为人格权请求权。
违约责任精神损害赔偿民法典违约责任精神损害赔偿民法典的相关内容是什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以下由我为大家具体解答该问题,并带您了解“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和“精神损害赔偿金最高限额为多少”等相关拓展知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违约责任精神损害赔偿民法典我国现行法律并未明确规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六条【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聚合】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损害对方人格权并造成严重精神损害,受损害方选择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不影响受损害方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下列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一)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或者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隐私,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隐私;(三)非法利用、损害遗体、遗骨,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遗体、遗骨。
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或者毁损,物品所有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人格权利遭受侵害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自然人因侵权行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后其人格或者遗体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为原告;没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亲属提起诉讼,列其他近亲属为原告。
当事人在侵权诉讼中没有提出赔偿精神损害的诉讼请求,诉讼终结后又基于同一侵权事实另行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二、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仓储合同的违约责任是指仓储合同的当事人在存在仓储违约行为时所应该依照法律或者双方的约定而必须承担的民事责任。
违约责任往往以弥补对方的损失为原则,违约方需对对方的损失,包括直接造成的损失和合理预见的利益损失给予弥补。
Legal Syst em A nd S0ci et v ■圈匿霆圈墼竺堡!型圭!f叁整』查垒金论旅游台同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陈飞宇摘要旅游合同是指旅游者为了获得特定的精神利益而参与旅游营业人组织的旅游活动并支付旅游费用的合同,旅游合同具有明显的精神利益属性,如果旅游营业人违反合同约定,必然会损害旅游者的精神利益。
由英美法的判例可知,确立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是有必要的。
而且,对旅游合同违约的精神损害给予赔偿符合我国合同法完全赔偿规则和预期利益损害赔偿理论。
当然,精神损害赔偿也要受到可预见性规则等的必要限制。
关键词旅游合同精神损害赔偿合同违约中图分类号:D9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044.02一、问题提出传统的民法理论在损害赔偿问题上一般认为,违约责任是一种财产责任,其制度功能是补偿,而精神损害赔偿具有惩罚性,只能限于侵权法领域,违约责任不应该包括精神损害赔偿。
我国学术界对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采取了泾渭分明的二元划分法,导致精神损害赔偿只能基于侵权行为而提起。
有学者认为“违约责任中是不应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这应成为我国合同法一项基本原则。
”。
在立法上,我国的《民法通则》和《合同法》没有对违约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在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把精神损害赔偿限定在了侵权责任范围之内,但是也没有提及关于违约责任能否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
4’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一些旅游合同违约中,违约方的行为确实又造成了相对方的精神损害。
那么违约救济中能否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在近些年来的司法实践中,法院似乎遵循了以下逻辑思路:精神损害赔偿是侵权的“专利”,不符合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精神损害赔偿自然没有适用余地。
但是,为什么由侵权导致的精神损害可以赔偿而由违约造成的精神损害法院却不予支持呢?本文将对旅游合同违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