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要点总结
- 格式:ppt
- 大小:9.17 MB
- 文档页数:44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018版)》解读2018 1血糖拥有记忆,越早治疗越好美国Joslin糖尿病中心的老年1型糖尿病患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控制在6.6%,其中20%的老年患者(糖尿病病程50余年)无糖尿病并发症。
可见,良好的自我管理水平和医疗保健条件,对老年患者血糖控制有促进作用。
但我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诊断率和治疗率均不高,血糖总体控制水平不理想。
在中老年(年龄>45岁)人群的两项全国多省市糖尿病患者调查中,以HbA1c <6.5%为标准,血糖控制达标率分别为20.3%(2009年)和16.8%(2010年)。
同时,不同区域差别较大,最低的达标率仅为8.6%。
在老年糖尿病的治疗中,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和管理是重要的理念工程。
来自英国、丹麦、日本的多项研究提示我们,早期强化血糖控制可获得“代谢记忆”,即在糖尿病早期给予良好血糖控制是患者后期获益的基石,对糖尿病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治疗可获得良好结局。
2糖尿病如何早治疗?简单来说,早治疗包括:尽早开始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TLC),及时启动降血糖药物治疗和适时开始胰岛素治疗。
▲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的好处我国的大庆研究、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和美国糖尿病预防研究(DPP)均显示:单纯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TLC)可以使糖尿病发病率减少40%~58%,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和吡格列酮类药物干预,可分别降低糖尿病发病率77%、88%和54%,疗效略优于单纯TLC。
▲ 胰岛素的使用时机联合2~3种以上口服降糖药治疗后,HbA1c>7.0%,可以开始胰岛素治疗,推荐首选基础胰岛素治疗。
但对饮食控制差、肥胖、自身胰岛素分泌水平不低的患者,不宜过早应用胰岛素,需先严格生活方式管理,并加强有减轻体重作用的降糖药应用。
控制血糖的同时,也要尽早管理伴存的高血压、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
3个性化方案制定须5方面评估在我国,老年人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依从性高于中青年患者,因此只要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状况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Ⅱ型糖尿病诊疗规范汇总Ⅱ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胰岛β细胞功能不全和组织对胰岛素抵抗。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Ⅱ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规范Ⅱ型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许多国家和组织制定了相应的诊疗规范。
以下是一份Ⅱ型糖尿病诊疗规范的汇总,该汇总内容超过1200字。
1.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空腹血糖(FPG)≥7.0mmol/L;(2)餐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3)任意时间点血糖≥11.1mmol/L,伴有典型糖尿病症状;(4)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需进行第二次确认。
2.Ⅱ型糖尿病的治疗目标:(1)血糖控制目标:HbA1c<7.0%;(2)血压控制目标:血压<130/80mmHg;(3)血脂控制目标:总胆固醇<4.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mmol/L,甘油三酯<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mmol/L(男性)、≥1.3mmol/L(女性)。
3.Ⅱ型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1)饮食控制:节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三大营养素,控制膳食纤维摄入;(2)体育锻炼:根据个体情况制定适当的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方案;(3)体重管理:对于超重和肥胖患者,建议进行体重控制和减重治疗。
4.Ⅱ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1)口服降糖药物:可以选择二甲双胍、磺脲类血糖调节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2)胰岛素治疗:对于无法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5.靶器官的评估和治疗:(1)眼底检查:对于有视力损害症状的患者,建议进行眼底检查,以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肾功能评估:定期监测尿中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早期发现和干预糖尿病肾病;(3)心血管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4)足部评估和管理:定期进行足部检查,及时处理脚部病变,防止糖尿病足。
2020《2型糖尿病分级诊疗与质量管理专家共识》要点导读: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主要危害是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致残的主要原因。
近两年,糖尿病的药物和临床研究均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进展,国内外指南依据新证据做出了较大调整。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分级诊疗与基层管理糖尿病学组组织专家制定了《2型糖尿病分级诊疗与质量管理专家共识》,关于降糖药物治疗路径,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主动与被动处方权限说明(Ⅱb类)C级基层医生:不建议主动处方降糖药物,可以遵从专科医生方案予以“跟方”(被动处方)以及随访调整剂量,可参照图2A诊疗路径完成诊治。
B级基层医生:可以主动处方单药治疗以及两种药物联合治疗,不建议主动处方胰岛素,但可以“跟方”胰岛素;根据患者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剂量,并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并发症和心血管风险的全面评估,可参照图2A诊疗路径完成诊治。
A级基层医生:可以制订或调整糖尿病治疗方案,主动处方单药治疗、联合治疗和胰岛素方案,并对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的初步评估,可参照图2B 诊疗路径完成诊治。
S级基层医生:同A级,与专科医生相当,参与糖尿病全程综合管理,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并发症和心血管风险的全面评估,根据治疗目标调整治疗方案,可参照图2B诊疗路径完成诊治。
2型糖尿病基层诊疗路径概览个体化治疗与合理用药一致性原则综合评估T2DM患者病情(如病程、年龄、起始HbA1c、预期寿命、并发症等)、药物效果(作用机制、剂量、降糖效力和心血管获益等)、药物安全(不良反应风险、体重增加风险、低血糖风险和其他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成本等。
以安全控糖达标为导向的治疗策略不伴确诊的ASCVD或慢性肾脏病(CKD)及其高危因素(高血压和血脂紊乱等)的患者,以安全达标为基层糖尿病管理的主要原则。
在控制血糖达标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选择低血糖风险小的降糖药物。
以ASCVD获益为导向的治疗策略T2DM 患者合并确诊的ASCVD或CKD以及其他高危因素(高血压和血脂紊乱等)时,无论HbA1c水平如何,均应优先选择具有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物,如利拉鲁肽、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等已有CVOT 研究证实的心血管获益的药物。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糖尿病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为了规范老年2型糖尿病的诊疗措施,中国各大医疗机构和专家学者于2024年发布了一份专家共识。
以下是该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
首先,该共识对老年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明确。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的标准,老年人的空腹血糖≥7.0mmol/L或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此外,老年人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水平在6.1-6.9mmol/L之间属于糖尿病前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测。
其次,共识指出老年2型糖尿病治疗的目标是达到血糖的控制和病情的改善。
对于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患者,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在10.0mmol/L以下。
对于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患者,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共识还强调了老年患者的心血管保护和肾脏保护的重要性。
第三,共识提出了老年2型糖尿病治疗的策略和方案。
对于轻度患者,应采取规范饮食、合理活动和日常血糖监测等措施进行干预。
对于中度患者,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可以考虑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如二甲双胍等。
对于重度或合并症患者,应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口服药物、胰岛素治疗或联合治疗等。
此外,共识还提出了特殊情况下老年患者的治疗策略。
例如,对于老年人合并高血压或脂代谢紊乱者,应加强降压药物和降脂药物的治疗。
对于老年人合并肾脏疾病者,应加强肾脏保护措施,如限盐限水、控制蛋白摄入等。
最后,共识还对老年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预防方面,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提倡健康饮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习惯等。
管理方面,要加强团队合作,实施多学科、个体化治疗,定期复查和评估患者的病情。
总结起来,2024年版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为老年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该共识强调了老年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综合管理的重要性,为老年人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国老年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xx年xx月xx日•引言•老年型糖尿病诊疗现状•老年型糖尿病的诊疗措施•老年型糖尿病的诊疗建议目•共识的意义与影响•未来展望录01引言背景与意义老年患者往往伴随多种疾病,需要全面、综合的诊疗措施。
制定老年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旨在提高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中国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老年型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高。
共识目的与方法总结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适合中国老年型糖尿病的诊疗措施。
采用专家共识的方法,通过多轮讨论和修订,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形成针对中国老年型糖尿病的专家共识。
本共识将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诊疗建议和操作规范,提高老年型糖尿病的诊疗水平。
02老年型糖尿病诊疗现状老年型糖尿病诊疗现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诊断标准不规范、治疗依从性低、并发症多等。
老年患者往往存在多种疾病共存、药物相互作用复杂等问题,增加了诊疗难度。
诊疗现状概述老年患者症状多且重叠,易导致误诊和漏诊。
诊疗中存在的问题诊断标准不清晰缺乏针对老年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且治疗方案的调整缺乏科学依据。
治疗方案不科学缺乏对老年患者病情的全面评估和长期监测,导致并发症发现不及时。
监测与评估不足诊疗改善的必要性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有效性制定针对老年患者的诊断标准和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水平。
降低并发症风险加强病情监测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并发症。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注重患者教育、心理疏导及运动康复等多方面因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3老年型糖尿病的诊疗措施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每周至少测定一次空腹及餐后血糖,以及一次睡前血糖。
对于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应增加监测次数。
血糖监测频率老年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空腹血糖控制在5.0-7.2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7.0-10.0 mmol/L。
血糖控制目标血糖监测与控制目标药物治疗原则老年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应遵循个体化、综合管理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解读我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关键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不同层次医疗保健机构改变管理理念,争取安全、有效地控制多项代谢异常所致的损害,总体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
在老年糖尿病治疗中,加强糖尿病教育和管理是重要的理念。
“早防早治、良好血糖控制、综合控制多项代谢异常”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治疗原则。
但在现实中大多数患者未能遵循这个原则。
因此需要临床和社会各界提高对老年糖尿病的重视程度。
优化治疗:获最大效益比综合评估策略老年糖尿病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应基于对患者情况的综合评估,可从五方面进行分析。
(1)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水平;(2)了解患者自身糖调节能力:对新就诊老年糖尿病患者,有条件时可与血糖检测同步测定患者的血浆胰岛素和(或)C肽浓度,结合病程、血糖变化情况了解患者胰岛B细胞分泌水平,有助于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3)评估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和肥胖,同时测定血液中肝酶和肾功能指标,有条件时测定血蛋白质、电解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C4)通过眼底检查、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测定、颈动脉超声检查等进行糖尿病合并症的早期筛查;(5)评估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糖尿病专科医师或护士应充分了解上述五项内容,对患者进行完善的评估。
应综合考虑,为患者量身制定治疗方案。
基层医疗单位可根据际实际条件进行评估,尽可能做到全面了解患者情况,方能实施个眭化治疗和管理。
制定个性化控制目标最新“美国糖尿病学会、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立场声明”推荐在制定个性化糖化血红蛋白( HbA1c)控制目标时需对患者预期寿命、降糖药物治疗风险、治疗获益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估。
老年患者实际情况差异大,应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遵循个体化原则,制定HbA1c目标(表1)。
表1 老年糖尿病患者个体化治疗的糖化血红蛋白目标降糖治疗:掌握变化特点提出针对性方案重视基础治疗糖尿病基础治疗包括教育管理、饮食和运动。
重视老年患者教育和管理是提高糖尿病治疗水平的重要举措。
专家共识2023-11-04contents •引言•老年糖尿病概述•老年糖尿病的诊断与评估•老年糖尿病的治疗措施•老年糖尿病的特殊问题及处理•老年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老年型糖尿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存在特殊性,因此制定针对老年型糖尿病的诊疗措施专家共识对于提高诊疗水平、降低并发症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和意义针对老年型糖尿病的特殊性,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制定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诊疗措施专家共识。
提高医务人员对老年型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共识目的02老年糖尿病概述老年糖尿病是指年龄≥60岁的糖尿病患者,包括60岁以后诊断和既往诊断的糖尿病患者。
老年糖尿病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老年糖尿病的定义老年糖尿病的病因1型糖尿病主要与自身免疫、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有关。
2型糖尿病与遗传因素、肥胖、高龄有关,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增高。
老年糖尿病患者多数为2型糖尿病,但近年来1型糖尿病的比例逐渐上升。
老年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老年糖尿病患者多数无症状,多在健康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
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症较多,如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视网膜病变等,且多数病情较重。
老年糖尿病在中国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
03老年糖尿病的诊断与评估空腹血糖(F P G )≥7.0mmol/L;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
诊断标准病情评估糖尿病病史、家族史;肝肾功能、血尿酸等;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血压、血脂等;胰岛功能(包括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过多等)。
并发症筛查其他并发症:如感染、营养不良等。
2023年《老年2型糖尿病慢病管理指南》要点急性并发症非酮症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低血糖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严重的急性并发症。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渴感减退,烦渴多饮等症状不典型,容易出现脱水,可出现非酮症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甚至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等并发症。
感染、心脑血管事件、外伤等也是非酮症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发生的主要诱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与非酮症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的主要区别在于血糖升高的程度、神经系统的症状、脱水程度和代谢性酸中毒程度。
相较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言,非酮症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往往预后更差。
乳酸酸中毒多见于严重缺氧、心力衰竭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肝肾功能不全、夜间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双胍类药物时需警惕乳酸酸中毒。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增加,更容易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和严重低血糖,甚至以低血糖昏迷为唯一临床表现,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糖尿病病程长、胰岛β细胞功能差、并发症多、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使用胰岛素等药物可加重低血糖发生风险。
慢性并发症2型糖尿病伴发的大血管并发症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外周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心力衰竭等。
2型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老年2型糖尿病常伴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等。
心血管疾病是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可明显改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
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至少每年评估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给予相应控制。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是发生糖尿病足溃疡、截肢的重要危险因素。
建议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进行1次常规进行下肢动脉疾病的筛查。
2型糖尿病伴发的微血管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糖尿病肾病是我国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
建议每3~6月筛查1次尿蛋白、肌酐、肾小球滤过率(GFR)。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建议每年进行1次免散瞳眼病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