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的尝试
- 格式:docx
- 大小:14.97 KB
- 文档页数:7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学生个性化的作文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应利用一切可以挖掘的资源,及时捕捉训练的契机,启迪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训练点众所周知,一本好书犹如醇香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
如果能让学生爱上阅读,与作者产生共鸣,还怕他的写作能力低吗?现在编写的教材都有许多很优美的文章。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这个有利的资源,在阅读中找到与练笔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在品读佳作时悟情悟理,在练笔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1.积累好词佳句。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
”不但著名作家和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学生也是这样。
学生写作某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对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
学生生活阅历浅,对于语言的积累有限,因此要特别注重积累。
没有语言的积累,写出来的文章将是苍白无力的。
改编后的新教材特别注重让学生学习好词佳句。
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这一点,那学生在作文中不就可以把好词佳句信手拈来了吗?2.读写结合。
教材中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值得我们借鉴。
课文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阵地。
(1)空白补写式。
例如,教完《荔枝》一课,我就组织学生将作者未说完的话补写完整,来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情节扩展式。
《将相和》一文中“负荆请罪”的画面写得非常简练。
我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并把廉颇和蔺相如的对话生动描述下来。
(3)结尾续写式。
教完《凡卡》一课,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运用恰当的描写,续写凡卡最终的结局。
(4)相关迁移式。
学了《猫》,学生掌握其写作方法后,我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一种动物,学着展开想象和联想写出他们喜欢的动物的特点来。
此外,阅读课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写读后感,把课文中概述的内容写具体,为写景的课文写导游词、编广告语,为写人记事的课文增加细节描写。
浅谈对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长期以来,传统的“作文教学难”似乎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障碍。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不少的学生对作文有一种莫名的惧怕感,写作文常常感到“无从下笔、无话可写”。
他们认为一般人很难把作文写好,基于这样的思维定势,长久以来,我们也无计可施,有力不从心感。
直到有幸参与了对语文新教材的实验教学,在不断的实践和思辨中,才发现造成“作文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教师的“思维和认识”出现了偏差,导致作文教学从一开始就缺乏科学性、计划性和系统性。
就好比要把十几年才能完成的三峡工程妄想短期完成,这不难是不可能的,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怎样来克服这个历史性的痼疾呢?通过对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我的个人管见是:一、深刻领会“课标”精神,科学认识小学习作教学的本质规律《语文课程标准》避开“作文”二字,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作”。
“作文一习作”这一转变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蕴含了对小学习作教学本质规律的科学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的要求是:(一)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二)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三)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还特别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小学生习作教学的实质是一种练习,一个过程。
因为小学生从“思维一口语一书面表达”是一个心理结构改组的鸿沟,这一年龄特征决定了小学生习作教学只能循序渐进,分步落实。
而不能把“习作”等同于“创作”,拿成人的眼光和水平去评价学生的习作。
无端的拔高标准,只能让学生感到写作文太难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视作文为沉重的负担,毫无乐趣可言,从而形成怕写和不会写的恶性循环。
这也正是传统作文教学的根本弊端所在。
二、寻求新课标与习作教学操作行为的最佳切入点(一)兴趣为先,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这是保证学生习作成功的关键。
新课标下小学习作教学的探索与尝试摘要: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习作教学的有效开展,使得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基础知识,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
一直以来,习作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教师应当教会学生选材,积累写作素材;落实读写结合,挖掘习作资源;发挥想象能力,获取创新灵感。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真情实感的表达,从而使得文章更加具有生动性,实现自身语文综合能力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显著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习作教学;教学策略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知识基础进行趣味教学引导,激活学生自主参与语文习作练习的积极性,使其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积累,实现自身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
受到现代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习作教学方案设计时,应当注重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之间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更加完善的语文知识体系,使其获得逻辑思维意识以及习作创造能力的提升。
一、教会学生选材,积累写作素材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方案设计时,应当具备足够的耐心与专业的素养。
引导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为后续开展自主创作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思维方式,教师应当对其进行正确学习观的引导,使其可以学会选材,实现自身习作水平的有效提升。
习作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获得的,教师与学生应当具备坚韧的意志力,注重碎片知识的积累,并经其进行有效整合重组,获得知识储备的提升。
在平时,学生应当注重教材内容以及课外资料中句子的摘抄,养成爱积累的好习惯,提高学生自主选择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
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乐园》为例,通过对习作命题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将自己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的快乐事情以及地方进行讲述。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快乐的回忆?发生在什么地方?”“你对我的乐园这一题目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本单元《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相关阅读文本内容进行有效联系,并在黑板上写下“田间的小道、温馨的房间、祖父的园子、翠绿的草地”等等,为学生提供习作灵感。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几点尝试【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习作教学也是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激发兴趣学习经典【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187-01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习作教学也是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
校园里更多的是谈“习作”色变的老师和孩子。
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花了大量心血指导,费了大量精力批改,可学生却还是怕上习作课,写不出令人满意的习作。
我们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进行了以下几点的尝试:1 留心观察,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和爱好的推动,才有希望跨上成功的道路”。
习作的兴趣是学生积极习作的先决条件,是提高学生习作的心理保证,它能使学生变“苦写”为“乐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写作兴趣的源头来源于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阔,感受社会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习作课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或学校外让他们接触生活实际,接触社会实践,走进大自然,开阔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获取素材的机会,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自我捕捉灵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习作4《我的发现》时,改变了以往单纯局限在教室里,空洞地教给学生要如何去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的教法,而是组织学生到田野里、学校花园里,让他们投入到所写环境中充分感受,把田野、花园里的植物,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去观察,去贴近。
同学们像一只只快乐的鸟儿,兴趣极高。
连平时不善于观察的同学也留心起来了。
活动结束后,各小组讨论交流意见时,同学们争先恐后,踊跃发言。
这次习作同学们利用视觉、触觉和听觉效果,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把难以捉摸的自然景象,动静结合、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教学篇•教学创新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
许多学生的习作内容干瘪,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
主要在具身认知理论视野下,结合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实践,就如何调动学生的五官感受,关注身体的认知、体验进行的教学尝试进行阐述。
关键词:习作教学;学生习作;真情实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的习作目标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识,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的素材。
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小学生写作内容的重要来源就是自己的生活体验,这就需要关注身体的认知和体验,而身体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工具,这是具身认知理论的主旨。
所以写作的内容是具身性的,习作教学必须关注身体的认知和体验,从而写出真情实感。
在具身认知视野下,笔者对高年级习作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调动五官感受,写出独特体会人类五官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
人们有了这些感觉就能分辨物体的基本属性。
具身认知主张思维和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和发端于身体的,身体的构造、神经的结构、感官和运动系统的活动方式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世界,决定了我们的思维风格,塑造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所以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身体的各个感觉器官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接触周围的环境。
这样就能多角度、全方位地调动自己的五官感受,并通过作文写出自己的独特体会。
(一)发挥独特的感官优势,让作文个性化同一种事物会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感觉。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官感受,敏锐地发现一些不同的想法并加以认同和鼓励。
这种认同和鼓励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其他同学利用自己的独特感觉感受生活和世界,使作文彰显个性。
(二)指导学生多感觉并用,让作文形象化、生动化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往往只关注通过某一种感官感受将事物写清楚,而忽略了其他感官的作用。
提高中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几点尝试中年级学生的习作能力是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采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水平。
为了提高中年级学生的习作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努力。
一、培养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需要培养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可以通过教授一些有趣的写作话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写作题目的内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他们从中感受到写作的魅力,激发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也需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在写作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老师还可以使用一些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如阅读、辩论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三、加强对语言表达的训练语言是写作的工具,因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他们习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词汇训练、语法训练等方式来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词汇竞赛,拓展他们的词汇量;也可以提供一些语法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老师还可以通过模仿写作、写作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四、培养学生的文采表达能力写作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更是一种展示个人文采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还需要培养他们的文采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他们阅读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其中的表达技巧和手法。
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写作比赛,让学生借助比赛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文采才华,提高他们的文采表达能力。
谈低年级习作练笔教学的几种尝试很多教师认为,习作教学是小学阶段的中、高年级的事,低年级只要完成识字教学就可以了。
事实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现在,小学中、高年级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这与低年级的习作教学欠缺有很大关系。
低年级的口语表达和看图写话训练,其实就是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教学培养兴趣的。
为此,笔者在低年级的习作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一、说写结合,夯实基础在日常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并每周安排一节课来训练;采取师生问答的互动形式,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根据低年级学生爱受表扬的特点,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愿说、乐说;利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交流,指导学生把话说通顺、说完整。
一年级教学刚开始,根据低年级习作的教学目标,拟出了说话、写话的教学计划:上学期,九月份指导学生看图或对话,要求学生能说一句完整的话;十月份要求学生能写一句完整的话,基本能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十一月份训练学生说两句完整的话;十二月份训练学生写两句完整的话。
下学期,训练学生说几句连贯的话后,写成一段语句通顺的话,并能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常用的标点符号。
一年级下学期,重点训练段落的说和写。
在实践中针对学生东拼西凑、东拉西扯,不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的问题,笔者采取了以下方法:一是提示范围,如放学后值日生是怎样做值日的,下课后同学是怎样活动的,体育课时同学又是怎样锻炼的,等等。
有了这种提示,学生就有了说话的内容。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引导他们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
二是指导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写,让学生明白说话、写话要有一定的顺序。
三是在学习完一篇优美诗文后,让学生进行一次小练笔。
二、学编故事,趣味盎然观察是一个知觉、思维、语言相结合的智力活动过程,也是人们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学生写话之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将给出的图示看仔细,看清楚,在大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
然后指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弄清画面上的时间、地点、人物,要大体了解图意,掌握基本内容。
习作教学的尝试摘要】对小学生来说,学写作文主要碰到两个问题:一,没有东西写;二,有了东西也不知道怎样去写。
个是如何搜寻材料的问题; 第二个是如何表达事物与情感的问题。
只要我们运用的方法得当,只要给孩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自己发现、掌握和运用,他们的作文水平会很快提高的,作文难教、难学的局面也会有所改变的。
关键词】阅读指导; 读写结合;观察生活; 真情实感;修改符号对小学生来说,学写作文主要碰到两个问题:一,没有东西写;二,有了东西也不知道怎样去写。
第一个是如何搜寻材料的问题; 第二个是如何表达事物与情感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加强阅读指导,做到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部分,它无法和其他的教学割裂开来。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老师教学生识字,积累词汇,掌握各种句型、句式,熟悉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用哪些词汇和句子来描写事物的,作者是怎样调遣句子来表情达意的,作者又是怎样布局谋篇来表达中心思想的。
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的能力,即:听、说、读、写。
、课外阅读积累,实现厚积薄发课外阅读与写作教学相辅相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与“作文”之间是有着因果关系的,读书可以为作文奠定基础,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前提,因此,大量的阅读,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还可以锻炼思维,提高认识,学到表达技巧,写起作文来就可得心应手。
随着阅读量不断的增加,这种潜存的信息越积越多,写作文时它就会像溪流一样汩汩流淌。
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选择适合孩子看、孩子愿意看的读物推荐给他们,要注意推荐的方法。
看看贾志敏老师上学时候的一件事:后来,换了一位语文老师,记得,他叫吴子祥,五十开外,很慈祥。
每个星期他总要腾出一节课的时间让我们看课外书,有时候还讲故事给我们听。
他讲到紧要关头,往往故意“卖个关子” 间不多了,欲知后事如何,请大家去看书吧!说着,发给每个同学一本书。
我读书的兴趣似乎就是在那时候培养出来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要积极拓展阅读渠道,应让学生明白要通过各种媒介接受大量信息,我们的课外阅读也不能极限于书本,除了班级图书角里的书籍和学生订阅的杂志以外,还可以学会用各种途径进行广泛阅读。
如果没有上网阅读的条件,电视中些优秀的栏目等也是获取知识的好渠道。
我们应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三、引导观察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当学生具有能组织文字的本领之后,教师就教他们去独立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在生活中寻觅作文的材料。
生活中处处都是作文的材料,班级有什么喜事,大家高兴得手舞足蹈时,便提示把它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绪低落、垂头丧气时,便对学生说,把这记下来,也许减轻自己的不愉快。
一次,梅燕同学说看到爸爸陪着奶奶散步,联想到很多人带小孩散步,而陪老人散步却不多见,很有感慨。
我觉得这是一个好题材,我就让她写成作文《也陪妈妈散散步》,习作情真意切,颇为感人。
社会是一面星罗万象的硕大镜子,它折射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谱写了一个个摘要】对小学生来说,学写作文主要碰到两个问题:,没有东西写;二,有了东西也不知道怎样去写。
第一个是如何搜寻材料的问题; 第二个是如何表达事物与情感的问题。
只要我们运用的方法得当,只要给孩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自己发现、掌握和运用,他们的作文水平会很快提高的,作文难教、难学的局面也会有所改变的。
关键词】阅读指导;读写结合;观察生活;真情实感;修改符号对小学生来说,学写作文主要碰到两个问题:一,没有东西写;二,有了东西也不知道怎样去写。
第一个是如何搜寻材料的问题; 第二个是如何表达事物与情感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加强阅读指导,做到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部分,它无法和其他的教学割裂开来。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老师教学生识字,积累词汇,掌握各种句型、句式,熟悉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用哪些词汇和句子来描写事物的,作者是怎样调遣句子来表情达意的,作者又是怎样布局谋篇来表达中心思想的。
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的能力,即:听、说、读、写。
、课外阅读积累,实现厚积薄发课外阅读与写作教学相辅相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与“作文”之间是有着因果关系的,读书可以为作文奠定基础,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前提,因此,大量的阅读,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还可以锻炼思维,提高认识,学到表达技巧,写起作文来就可得心应手。
随着阅读量不断的增加,这种潜存的信息越积越多,写作文时它就会像溪流一样汩汩流淌。
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选择适合孩子看、孩子愿意看的读物推荐给他们,要注意推荐的方法。
看看贾志敏老师上学时候的一件事:后来,换了一位语文老师,记得,他叫吴子祥,五十开外,很慈祥。
每个星期他总要腾出一节课的时间让我们看课外书,有时候还讲故事给我们听。
他讲到紧要关头,往往故意“卖个关子” 间不多了,欲知后事如何,请大家去看书吧!说着,发给每个同学一本书。
我读书的兴趣似乎就是在那时候培养出来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要积极拓展阅读渠道,应让学生明白要通过各种媒介接受大量信息,我们的课外阅读也不能极限于书本,除了班级图书角里的书籍和学生订阅的杂志以外,还可以学会用各种途径进行广泛阅读。
如果没有上网阅读的条件,电视中些优秀的栏目等也是获取知识的好渠道。
我们应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三、引导观察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当学生具有能组织文字的本领之后,教师就教他们去独立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在生活中寻觅作文的材料。
生活中处处都是作文的材料,班级有什么喜事,大家高兴得手舞足蹈时,便提示把它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绪低落、垂头丧气时,便对学生说,把这记下来,也许减轻自己的不愉快。
一次,梅燕同学说看到爸爸陪着奶奶散步,联想到很多人带小孩散步,而陪老人散步却不多见,很有感慨。
我觉得这是一个好题材,我就让她写成作文《也陪妈妈散散步》,习作情真意切,颇为感人。
社会是一面星罗万象的硕大镜子,它折射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谱写了一个个传奇动人的故事。
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捕捉生活中的各种剪影,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写作素材。
首先要引导学生留意各种各样的社会见闻。
比如:清洁工、交通警察等,了解他们是如何工作的;市场上的热闹,不同食品区域的品种,捕捉小商小贩进行买卖时讨价还价的镜头;街道上各阶层的人物特写;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感人故事等社会现象。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直观感知中触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展开想象,直抒胸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笔记录下每一个动人的画面。
其次要引导学生观注各种社会现状。
比如:环保问题、水资源严重缺乏、天气越来越暖等。
这类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由观察到联想,然后把自己的感悟笔录下来变成我们的写作素材。
“干涸的江河里裸露着鱼儿的尸体、发出臭味的河水、一片片裸露的土地、水龙头在流泪”这些画面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从这一幅幅画面中想到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该怎么补救?这样不断地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后就算遇到类似的现象,他们都会同样的方法甚至更灵活的方法展开想象,获取更多的写作素材。
四、重视习作修改,教给修改方法“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
”作文批改是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目标之一,但这一点却常被大家忽略。
人们都认为,作文批改是教师的工作,学生懂什么,先学会写,将作文写通顺。
可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不能判断自己作文的优缺点,如何进步,如何提高?由于学生没有批改作文的意识,教师在学生作文本上的圈圈点点,有几个学生会认真去看而且能看得懂。
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用一些作文批改的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且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总之,写作文的方式方法、手段窍门有很多。
只要我们运用的方法得当,只要给孩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自己发现、掌握和运用,他们的作文水平会很快提高的,作文难教、难学的局面也会有所改变的。
参考文献】[1] 《语文课程标准》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蓬壶镇丽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