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为什么七寸六分长
- 格式:docx
- 大小:14.96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筷子文化中国筷子文化筷子古称箸,是一种很具特色的、中国人和东亚许多国家民众吃饭的必备工具。
筷子兼具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轻灵方便,是刀叉等用具不能相比的。
筷子是我们中国的国粹,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筷子古称箸。
古籍《韩非子·喻老》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虽然关于筷子的传说说法不一,但这至少证明商代筷子就已存在。
而筷子这个称谓起自明代,因吴中地区讳“箸”与“住”同音行船不利,改称为“快儿”,后人加上竹头,成“筷”。
延用至今。
筷子的文化内涵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穿丝袜代表人有七情六欲。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
筷子有两根,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
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这里也包涵着太极阴阳之理。
筷子夹菜不是两根同时动,而是一根主动,一根从动;一根在上,一根在下。
两根筷子的组合成为一个太极,主动的一根为阳,从动的那根为阴;在上的那根为阳,在下的那根为阴,这就是两仪之象。
这就是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根。
两根筷子可以互换,主动的不是永远主动,在下的不是永远在下,此为阴阳可变。
易卦解民以食为天:两根筷子,二数先天卦为兑。
兑,为口,为吃。
筷形直长,为巽卦。
巽,为木、为入。
组合在一起,就是用筷子吃东西。
看筷子型状,一头方一头圆,象征天圆地方。
方形属坤卦,圆形为乾卦,如此乾坤之象现矣。
再看入口的是什么?是筷头。
筷头圆,为乾卦,乾为天。
这样吃的岂不是“天”?因此认为“民以食为天”是由这儿来的。
筷子的文华内涵,丰富而深含意义,作为中国人,了解这些是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国家、社会、民俗及提高自我修养。
筷子的多样化如今,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筷子变得多样化起来,早已不在是旧时的那种很有讲究的圆头方尾一个样子了。
当代的筷子,可以从形状和材质两方面来看它的多样性。
漫谈中国人用筷子礼仪1、三长两短: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
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
其意思是代表"死亡"。
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
这在人们眼里叫"骂大街"。
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人们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
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声: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
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的做法。
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
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够允许。
4、击盏敲盅: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
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
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
5、执箸巡城: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
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6、迷箸刨坟: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
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7、泪箸遗珠: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
筷子说明文5篇精选筷子说明文1筷子,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在吃饭时总是用到它。
它在人们的眼里真是平常又平常了。
筷子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那时,中国的劳动人民吃饭时偶尔用两根树枚夹着吃,发现树枝比用手方便了许多,于是,这种夹食物的工其——筷子就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起来,上自君王,下至农夫,无一不会使用筷子。
筷予的种类很多,有金筷、银筷、铜筷、象牙筷、竹筷等,其装磺之多样,更是不肚枚举。
后来筷子流传到东南亚各国,成为当地一种主要的餐具。
如令,筷子仍是我们吃饭时的主要用具。
筷子的主体形状很平常——两根硬棍。
然而这种简单的物体却包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
我们使用筷于时,用手握住筷子中上部,食指和柯指在前,其它三指在后项住两根筷子,张开时用掩指向土推,食指翘起,一根筷子便向上起,夹食物时扮指往后仰,食指往下按,抬起的筷子便往下压,这个过样正是物理学中一个重妥的原理——杠杆原理,这说明中华民族是多么聪明的民族啊!筷子很好地体现了私杆原理,它的好处很多。
西方人在我们的筷子发明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发明了刀、叉这类吃饭工具。
把筷子与刀叉相比,更体现了它的优越性:中国人吃饭,只用一双筷于,省事方便,无论吃什么都可以很快夹到,节省时间,并且根据中医的经络理论,手指的运动可以促使人类更好地使用大脑。
用筷子吃饭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这乞不是“两全其美”?而用刀、又吃饭就不同了,费时、费事,要根据食物的形状、种类不时地更换餐具。
中国的筷子早己闻名于世,各国游人和政府首脑到中国时,几乎都要学学如何仗用筷子。
当年拳王阿里来中国时,就因没学会使用筷子而不得不在宴会上用手抓莱吃,感到颇为道憾。
史多的外国朋友用过我们的筷子之后,往往衬这两根小小的硬棍有如此的奥妙大为感叹。
筷子的发明和使用,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骄傲。
筷子说明文2筷子,作为一名合格的“吃货”筷子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筷子的历史非常悠久。
中国早在殷商时代就开始使用筷子,不过最开始筷子不叫“筷”,在《先秦文献》中,作者将筷子称为“箸”,到了隋朝筷子又换了一个名字,被称为“筋”,据明代的陆容在《菽月杂说》中记载,江南吴中称“著”为“快”,这是因为当时,行船人忌讳“住”,大约在明朝以后,“快”上又加了个“竹字头”成了“筷”,这大概是由于筷子大多是用竹子做的缘故吧。
D&G辱华:不尊重他人者只会被抛弃《人民日报》评论你真的懂中国的筷子吗?筷子为什么长七寸六分?高会民筷子王溱相见恨晚,两人很快就住到一起,没有登记,没有摆酒,像两根筷子,很自然摆到同一个筷子盒中。
没有登记是因为,户口本在家人手里攥着呢。
她家人不同意:他可大你整整一轮!将来你伺候他呀?他家人也不同意:准是盯着咱家钱来的。
不登记就不登记吧,她拎上两个包,打个车到他家,他给她脖子上系上一条红彤彤的丝巾,就算嫁过去了。
这两个包,一个是衣服,另一个,满满的都是她收藏的筷子。
于是,他家里形形色色的筷子又有了新玩伴:象牙的,玉石的,檀木的,竹子的,金属的……两人没有举行仪式,筷子倒是享受了十分正式而尊贵的仪式:崭新的铜盆,绣着喜字的小手帕,沐浴,擦干。
每一根都被细细擦得非常干净,特别是玉石的筷子,都能照见人影了。
那人影是两个,头碰头挨着。
她拉着他一起买菜,挑着芹菜打趣地说:吃芹菜,人勤快。
他一愣,勤快什么?她捂嘴笑,勤快点锻炼啊,锻炼才能长寿。
他嘟囔着,生命的质量比长度重要,却把那盘芹菜扫个精光。
他挽着她去海边散步,给她讲自己小时候饿着肚子,躲在柴火堆后翻哲学书的事。
她说,幸好你没成为哲学家。
他又愣,为什么?她眨眨眼,苏格拉底说了,如果你娶了个糟糕的老婆,你会成为哲学家。
我,不糟糕吧?他笑了,她也笑。
世界很大,我们只能看到一部分。
她说。
是的,我们只看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而且还只看到表层形式。
他说。
我想看更多。
她说。
我也想。
他说。
要不,我们去环游世界吧。
她突发奇想。
嗯。
他也兴奋起来。
她找来世界地图,摊开,两人头碰头地看,手指很快叠到了一起——希腊,那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
她说,那是维纳斯、丘比特诞生的地方。
他说,那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哲学大家诞生的地方。
可是,钱呢?他有钱,可存折和卡都给家人扣着呢。
他想回家取,她不许,那我真成了冲你的钱来的了。
她又说,我有点积蓄,不够的,我们想办法挣。
他们腾出一间房,帮几个小孩辅导作业,几个月过去了,除去开销所剩无几。
筷箸蕴含着中国人对生活、文化、礼仪的理解,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象征。
自古筷子就作为礼品,成为人们传递情感的工具;以筷会友,以筷示礼,纵贯古今世,一双恒久远。
如今,筷箸亦是身份品质的体现,如同书房中的精致摆件般,显现着主人的通达与品味。
1、对于国家:筷子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东方文明的产物,筷子承载着华夏民族深厚内涵,饮食文化见证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中国四大发明后又一伟大发明。
2 、对于社会:筷子的温度代表着一种匠人精神,往往追求更高的技术或艺术境界。
时代需要这样的匠人精神,以一种做人做事敬天畏人的态度,对抗日渐炙热的浮躁风气。
3 、对于个人:筷子的温度代表着对新人祝福、对恋人回忆、对朋友情谊、对师长尊敬,对老人关护、对孩子呵护。
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筷子找到人情的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找到彼此心灵的依靠。
4 、民以食为天:易卦解民以食为天:两根筷子,二数先天卦为兑。
兑,为口,为吃。
筷形直长,为巽卦。
巽,为木、为入。
组合在一起,就是用筷子吃东西。
入口的是什么?是筷头。
筷头圆,为乾卦,乾为天。
这样吃的岂不是“天”?因此认为“民以食为天”是由这儿来的文化承载1 、七情六欲: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感情表现。
最早出现在《礼记·礼运》:“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
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筷子的七寸六分源自《乐经》,现在中国人使用的筷子,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约为22至24厘米左右),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2 、天圆地方:看筷子,一头方一头圆。
方的象征着地,圆的象征着天。
方形属坤卦,圆形为乾卦,如此乾坤之象现矣。
坤卦有柄象,柄,把手的意思;乾卦象征着天,象征着第一,常言民以食为天,大概言由此出。
手拿筷柄,用筷头夹菜,坤在上而乾在下,这就是《地天泰》卦,和顺畅达,当然吉祥;手拿筷头,用筷柄夹菜,乾在上而坤在下,这就是《天地否》卦,否,闭塞不通,如此用法岂不可笑?3 、一阴一阳:筷子直而长,两根为一双。
“箸文化”:蕴含天地人三才之道作者:来源:《新传奇》2016年第13期小小的筷子、简单的筷子,中国人、乃至东方人几千年以来吃饭进食一直都用它。
而这小小的筷子却有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内涵。
可以说,筷子是我们中国的国粹,久而久之,已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箸文化”。
饭桌上的筷子哲学七寸六分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这个长度代表了人有七情六欲,与动物有本质区别。
七情六欲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一些心理反应。
不同的学术、门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解释大同小异。
但所有的说法都承认人的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
通常的说法,七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指眼、耳、鼻、舌、身、意。
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
阴阳变幻筷子为什么要叫一双呢?其实这是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有二,合二为一。
筷子使用时,讲究配合协调,一根主动,一根从动;一根在上,一根在下。
两根筷子的组合成为一个太极,主动的一根为阳,从动的那根为阴;在上的那根为阳,在下的那根为阴,这就是两仪之象。
阴阳互动,可得用矣;阴阳分离,此太极不存。
这就是对立统一,阴阳互根。
两根筷子可以互换,主动的不是永远主动,在下的不是永远在下,此为阴阳可变。
一阴一阳就这在这里体现,阴阳平衡,才夹得稳,两根都动,或者都不动,那就夹不住。
天圆地方留意生活的人会发现筷子一头方一头圆,象征着天圆地方,一动一静。
方形为坤卦,圆形为乾卦,坤有柄象,把手之意;乾为天,为第一,民以食为天。
大概从此而来,手拿筷柄,用筷头夹菜,坤在上而乾在下,这是地天泰卦、和顺通达;假如相反则是乾上坤下,天地否,不交不通,用起来自然可笑。
三才之道在用筷子的时候我们的手指分为三部分,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
这样天、地、人三才定位,三才之道就出来了。
地道:小指、无名指象征地道,因为无名指和小指比较弱,其位在下,相互依托,象征广大民众,没有职权,要相互敬爱,彼此扶助,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筷子使用礼仪[漫谈中国人用筷子礼仪]筷子使用礼仪1、三长两短: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
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
其意思是代表"死亡"。
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这种作法也就是极为无法被人拒绝接受的,这种拎筷子的方法就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夹住筷子,而食指张开。
这在人们眼里叫做"骂大街"。
因为在喝茶时食指张开,总在不停的指别人,人们通常张开食指回去指对方时,大都具有批评的意思。
所以说道,喝茶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批评别人,这同骂人就是一样的,就是不能容许的。
除了一种情况也就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喝茶时同别人攀谈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声: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收到咝咝声响。
这种犯罪行为被视作就是一种下*的作法。
因为在喝茶时用嘴鸭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不敬的犯罪行为,再加之配上声音,更是令人生厌。
所以通常发生这种作法都会被指出就是缺乏家教,同样不能容许。
4、击盏敲盅: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
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
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
5、谓箸巡城:这种作法就是手里拿着筷子,搞旁若无人状,用筷子往复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无人知晓从哪里下筷为不好。
此种犯罪行为就是典型的缺少学识的整体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不满。
6、迷箸刨坟: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
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刀叉是冶金术成熟以后才有的用具。
而冶金术是十五世纪才发明的,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之前,西方人其实是用手吃饭。
相比之下,筷子的文明史显然长得多。
关键是,筷子是两根,称呼却是一双。
在餐厅里呼唤服务生“拿一双筷子吧”,那肯定是中国人;如果说“拿两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国人。
为什么明明是两根筷子,却叫一双筷子呢?这里面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
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为一。
这是中国人的哲学,西方人不懂。
筷子在使用的时候,讲究配合和协调。
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
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
这是中国的阴阳原理,也有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
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
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掂。
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
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都从神话发源。
西方后来人神分家了,做事靠科学,做人靠宗教。
中国没有。
中国什么都合在一起:何仙姑、铁拐李、吕洞宾、孙悟空、猪八戒这些神仙也是人,他们就在茫茫人海中;中国人的理想和现实、灵魂与肉体也是合二为一的,每天用的筷子里面就有信仰,举手投足都是理念。
这是一种通达和智慧。
所以,中国人不需要到专门的地方去清洗灵魂。
从小就有长辈告诉他,如何做人做事,知道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这两者也不能分。
我们现在很多人,每天握着筷子指指点点,讥讽同胞没有信仰,其实是有所不知。
今天社会的症结不是没有信仰,而是丢掉了老祖宗的智慧。
在中西方文明全面接触、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有很多人云亦云的东西在干扰我们的价值判断,以致乱花渐欲迷人眼,五心不定,六神无主。
尼克松80年代出了一本书叫《1999,不战而胜》,很出名。
他在书中的最后部分说了这么一句话:“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古人的智慧:为何将1斤定为16两,筷子定为七寸六分?引言:华夏文明传承至今已有五千余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几千年中,先人将自己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如今的生活。
我国经历了部落争斗、奴隶制社会,又到了封建制社会,最后到如今的社会主义。
百家争鸣中留下了我们至今都在学习的种种典籍,唐宋时期的人文民俗给我们留下了文化的瑰宝。
这些承载着先人智慧的历史,令我们的华夏文明散发着无可比拟的智慧。
好比一双小小的筷子,好比买卖称重的计量,都凝结着我国经久不衰的智慧。
我国传统的筷子01.箸之文化筷子无疑是我国餐饮文化中最被人熟知的物件之一,如今全世界都会尝试学习如何使用筷子。
1971年基辛格访华时就对这一件小小的餐具产生了好奇心,随后便专门准备了一套学习使用筷子的工具。
最初西方人对我国使用的筷子是非常好奇的。
有资料记载,西方最早记录我国使用筷子的时间是1515年来到中国的葡萄牙人。
他讲述他所见到的中国人拿着两根小木条吃饭,令他十分好奇。
1682年,中国的天主教徒跟随西方传教士去往欧洲。
这个东方面孔让许多欧洲人好奇起来,这位名叫沈福宗的中国天主教徒受到欧洲众多王室的邀请。
他在欧洲各地游访,两年之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邀请他共进晚餐,就想看看中国人如何使用筷子。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到了十九世纪,西方文化涌入华夏文明,西方礼仪被许多权贵效仿。
虽然当时的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餐具的使用方面却拒绝使用刀叉。
对于中国人而言,筷子不仅仅是餐具,更是华夏文明的象征。
十七世纪之前,欧洲才出现了刀叉用来叉取食物。
在这之前,除了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饮食依然直接用手抓取。
当然,人类文明初期,所有人都是使用手来抓取食物的。
我们的第二根手指名为食指,延伸至古代,食指的作用是尝味的。
《左传》中有记载,楚国人向郑灵公进贡了一只甲鱼,便于众大夫们品尝。
但是唯独没有给子公分食,子公大怒起身,用手指沾了汤汁品尝后离开,这也是成语“染指于鼎”的典故。
到了汉唐时期,中国古代的人们便将直接用手进食视作不雅的行为。
筷子说明文(集锦15篇)筷子说明文1“姐妹两人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她们第一尝。
”这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筷子。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筷子就是中国最重要的餐具之一。
筷子在古时也称为“箸”,诗仙李白就有这样两句诗“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筷子的历史也很悠久,有3000多年的历史呢,而西方使用的刀叉从15世纪以后才开始流行,仅仅距今五六百年,两者相差竟然有2500年,真令人惊叹啊!那么筷子是怎么诞生的呢?相传在舜时期,洪水泛滥,大将禹就带人去治水,他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
有一天,他们在树林里煮肉吃,肉熟了,但因太烫而下不去手。
正当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禹灵机一动,用小刀砍下树的两根小枝,把它们并在一起夹肉吃。
这样既不会烫手,也不会把手弄得很油腻了,后来筷子得以盛行起来。
筷子还有很多讲究呢!它又直又长,两只为一双,标准长度为七寸六分,象征着七情六欲。
它上面方下面圆,表示天圆地方,而下面圆,也寓意着之前说的“民以食为天”。
筷子的颜色大多为深色,如果有喜事的话,那人们就可能用红筷子来吃饭;它的材质那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各式各样。
有木头做的、玉做的、银做的、不锈钢做的……在《红楼梦》里,贾府用的筷子就是乌木镶银,象牙镶金的,可真是太奢侈了!关于筷子,有很多规矩,吃饭时筷子不能敲碗,因为以前乞丐讨食时才这样做,还有吃饭时长辈先动筷子,之后晚辈才能吃……那是一次惨痛的教训,刚上来一盘土豆烧肉,我就拿着筷子在盘子里挑来挑去,妈妈把我骂了个狗血喷头。
其实,筷子文化传递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关于教养、关于孝道的文化。
所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看似两根“棍”的东西,也有很深的内涵啊!筷子说明文2古往今来,人类社会从原古时期逐渐进步到了封建时期,直至现在,已经成为现代高科技的社会。
同时,人类的文明也在不断地进步着。
不知各位在生活中可留意着一张我们不可或缺的餐具——筷子。
据说筷子的起源是在唐代,在皇帝唐太宗的治理下中国很是繁华,曾吸引多国的关注,派来的使者拜见唐太宗。
第9卷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吕梁学院学报2019年12月Vol.9No.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ofLüliangUniversityDec.2019民俗文化研究收稿日期:2019 ̄10 ̄25作者简介:徐华龙(1948-)ꎬ男ꎬ上海人ꎬ会长ꎬ研究方向为民俗学ꎮ建立中国特色的筷子文化理论体系我们对筷子文化的认识徐华龙(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ꎬ上海200000)摘㊀要:筷子是中国文化重要标志ꎮ但是长期以来筷子并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ꎬ甚至成为可有可无的器物ꎮ在饮食文化中ꎬ讲究的是碗盘㊁菜肴ꎬ对于夹取食物的工具并不在意ꎬ只要可以用即可ꎮ这种错误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ꎮ到了21世纪ꎬ才开始认识筷子文化ꎮ筷子不仅仅是一种用来吃饭的器物ꎬ在其身上更多的承载着中国人的礼仪㊁习俗及其历史ꎬ而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ꎬ成为孩子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一段难忘的记忆ꎮ但令人惊讶的是ꎬ由于互联网的存在ꎬ大量的是是而非的各种各样的筷子起源㊁故事㊁禁忌等成为人们筷子知识的主要来源ꎬ这些本是现代人的好事者的创作ꎬ却成为科学的依据ꎬ不得不令人困惑ꎮ为此ꎬ撰著此文ꎬ共同讨论ꎬ以便正本清源ꎬ建立中国的筷子文化新学科ꎮ关键词:筷子ꎻ文化ꎻ重新认识ꎻ建立箸学中图分类号:K892.24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185X(2019)06-0038-03㊀㊀我们对文化的认知ꎬ是从文字学开始的ꎮ文化是一个词组ꎬ是文与化构成的ꎮ所谓文ꎬ最初刻画在岩壁㊁甲骨上的象形字ꎮ«説文解字»:文ꎬ錯畫也ꎮ象交文ꎮ早期人们用交错刻画的纹饰ꎬ来表达一种美好的意思ꎮ化ꎬ表达的是一个人拿着匕ꎮ«説文解字»:化ꎬ教行也ꎮ从匕ꎬ从人ꎬ匕亦聲ꎮ也就是人有了吃饭工具ꎬ才能够有教养与品行ꎮ对于筷子文化来说更是如此ꎮ一㊁筷子不仅是吃饭的工具筷子ꎬ是世界上三大饮食工具之一ꎬ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㊁最具特点的传统文化标识ꎬ几千年来ꎬ筷子始终伴随着人们日常饮食ꎬ并成为家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ꎮ然而由于人们对筷子过于熟悉ꎬ逐渐忘记了它所承载着中国人的历史㊁情感㊁习俗及其文化ꎮ将它仅仅视为一种实用餐具ꎬ而没有放置在人类文明史上来进一步考量ꎬ也忽视了筷子在中国文明史上以及人类饮食发展史上应有的地位ꎮ近些年来ꎬ在上海市以及松江区的文化领导的支持下ꎬ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宣传ꎬ以上这些现象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ꎮ2017年ꎬ筷子习俗已经成功申报成为松江区级非遗项目ꎬ今后将进一步申报成为上海市级项目ꎮ筷子仅仅作为餐食的器具是远远不够的ꎮ目前ꎬ需要改变两种观念:一认为筷子属于饮食文化ꎻ二认为筷子是收藏文化的一部分ꎮ诚然ꎬ筷子是因中国餐饮文化出现而存在ꎬ没有筷子就无法优雅地就餐ꎬ这是一个真理ꎮ但是仅仅将筷子限制于此忽略了筷子文化ꎬ也不符合筷子文化的历史与发展ꎮ筷子作为礼品(如唐玄宗赠送宋璟)㊁作为嫁妆(如宋代的回鱼箸)ꎬ已经超出筷子本身具有的饮食工具的作用ꎮ关于筷子是收藏文化的一部分的看法也是不完整的ꎮ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的诞生与筷子收藏密不可分ꎬ但是筷子作为收藏品ꎬ在上海由来已久ꎬ其历史不超四五十年ꎬ更多的是筷子文化深藏于民间ꎬ筷子的礼仪㊁习俗㊁传统㊁故事㊁传说都非常丰富ꎬ而且历史久远ꎬ是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ꎮ因此将筷子仅仅说是收藏文化是片面的ꎮ二㊁筷子不仅仅是网上的传闻过去对筷子的认知甚少ꎬ更无研究ꎬ因此造成好83事者对筷子的诠释有了很大的空间ꎮ这些诠释往往不够科学ꎬ只是臆造一些概念㊁一些说辞来讲解ꎮ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诠释已经被很多人认为是真的道理ꎬ再说这些道理由于似是而非㊁通俗易懂ꎬ非常容易被普通民众(有文化的与没有文化)所接受ꎮ在此有必要对网络上流行说法ꎬ纠正几种说法ꎮ(一)筷子的长度七寸六分筷子的长度ꎬ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一定之规ꎮ所谓的七寸六分之说ꎬ只是现代人的一种附会ꎬ而非一种定制ꎬ人们也没有非七寸六分而不用筷子ꎮ筷子只是一种辅助吃饭的工具ꎬ在长期希望能够吃饱的时代ꎬ哪还敢奢望筷子的长短ꎮ每个时代筷子都没有严格规定的长度ꎬ再说南北文化及其人的差异很大ꎬ筷子的长度更多的是与筷子生产者有关ꎬ同时也与取材的材料有直接关联ꎮ春秋时期的筷子大多数在17-18厘米ꎬ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筷子长度17厘米ꎬ唐代筷子大多数在29厘米ꎬ最长的有33厘米ꎮ宋辽时期ꎬ筷子长度25厘米左右ꎬ明末清初的木筷子长度27-30厘米ꎬ铜筷长在21-30厘米ꎮ现在的筷子大多数在八寸左右即26厘米ꎬ有的更长一点ꎬ如火锅用的筷子可以达到9寸或者更加长一点ꎮ因此ꎬ限定在七寸六分这样的标准ꎬ无历史根据ꎬ也非现实标准ꎮ网上还流行一种观点:筷子七寸六分ꎬ表示人的七情六欲ꎮ此说乍一看ꎬ还是很有道理ꎮ仔细分析就会发现ꎬ非常荒唐ꎮ人的七情六欲与筷子没有一点关系ꎮ筷子的产生ꎬ与七情六欲没有关系ꎬ即使现在筷子成为餐桌上的必需品ꎬ也不一定就象征着所谓的七情六欲ꎮ七情六欲ꎬ是一个心理反应ꎮ一般来说ꎬ七情是指喜㊁怒㊁忧㊁思㊁悲㊁恐㊁惊ꎬ是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ꎻ六欲是指人的眼㊁耳㊁鼻㊁舌㊁身㊁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1]ꎮ筷子最直接的相关联的是舌头ꎬ与眼睛㊁耳朵㊁鼻子㊁身体㊁意念没有多大关系ꎮ如果说六欲有关系的应该是菜肴ꎬ精致的色香味俱全的食品与佳肴ꎬ会引起人的感官种种变化ꎬ但绝不是筷子本身ꎮ综上所述ꎬ即使筷子的长度为七寸六分ꎬ也与七情六欲之说毫无瓜葛ꎬ只是现代好事者的一种牵强附会ꎮ虽然是一种附会ꎬ但在今天似乎成为金科玉律ꎬ不敢越雷池一步ꎮ最近就有一个著名网站就筷子七寸六分进行讨论的时候ꎬ否定筷子七寸六分的观点居然被封[2]ꎮ说明人们对筷子的长短存在一种固定模式的错误认识ꎮ其实ꎬ所谓筷子的长度是七寸六分ꎬ大约为25厘米ꎬ据说是把握起来最舒服的尺寸ꎬ其实未必ꎮ8寸(即26-27厘米)应该更加符合男性的握感ꎬ当然小孩子的可以小点ꎮ(二)筷子下圆上方说成是天圆地方古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ꎬ是源于先天八卦的演化中ꎬ所推演出的天地运行图ꎮ 天圆地方 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ꎮ阴阳学说乃其核心和精髓ꎮ阴阳学说ꎬ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ꎬ是古代先哲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ꎬ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ꎬ 天圆地方 是这种学说的一种具体体现ꎮ古人因不了解地球ꎬ便在心中遐想ꎬ认为天是圆的ꎬ地是方的ꎬ天笼罩着大地ꎬ大地由四根柱子挺起ꎬ而幻想出神话故事ꎮ古人因在地上行走觉得地永远是方的ꎬ四面都能看到天认为天是圆的ꎬ所以有了 天圆地方 这一猜想ꎮ 天圆地方 说是因为那时人类缺乏科学的认知ꎮ同样ꎬ 地圆天方 之说也是古人对于天地形状的一种猜想ꎮ明赵南星撰«笑赞»有载:王安石向苏东坡言: 杨子云大贤ꎬ其仕王莽校书投阁之事ꎬ必后人所诬枉ꎬ剧秦美新亦好事者所为ꎮ 东坡说: 正是ꎬ我也有些疑心ꎬ只怕汉朝原没个杨子云ꎮ 赞曰: 世之好辩者说的天方地圆ꎬ无有了期ꎮ 东坡犹是戏言ꎮ有说文中子隋朝无此人者ꎬ使人心中恍忽ꎬ恐宋朝亦没个王安石也ꎮ无论是天圆地方还是地圆天方ꎬ都是古人对天地的想象ꎬ而筷子的上方下圆的形制是明代才出现的ꎬ两种之间没有更多的联系ꎮ提出这种观点的人ꎬ是将筷子理念的提升ꎬ从哲学的角度来观察筷子的形制ꎬ无可厚非ꎬ但是一定把筷子上圆下方形制说成是天圆地方ꎬ提高到如此的哲学高度ꎬ似乎没有必要ꎮ从根本而言ꎬ筷子就是筷子ꎬ它的本质是吃饭的工具ꎬ其可以附加传统的文化ꎬ而不必将现代观念强加其中ꎮ筷子的天方地圆之说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ꎬ也否定了圆形筷子的最基本的㊁最有历史的形制ꎮ(三)筷子起源关于筷子ꎬ到底如何产生ꎬ并没有定论ꎮ但大多数的观点认为ꎬ筷子的起源在新石器时代ꎬ在跨湖桥文化遗址㊁龙虬庄遗址都有不同类型的筷子原型的出现ꎬ标志着我们祖先已经开始使用筷子进食ꎮ网络上流传大禹㊁商纣王㊁妲己与筷子起源ꎮ这是一种臆想的文艺创作ꎬ是没有根据的说法ꎮ纣王是商代最后一位帝王ꎮ商纣王与筷子有关联ꎮ«韩非子 喻老»记载: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ꎮ 此话说到商纣王利用象牙筷进食ꎮ众所周知ꎬ筷子最早是竹木的材质ꎬ用象牙筷的时候ꎬ已经证明社93会㊁科技非常的发达ꎬ因此筷子才可能发展到象牙来制作ꎮ因此可以证明ꎬ商纣王不是发明筷子的人ꎬ换言之ꎬ筷子的起源与商纣王毫无关系ꎮ妲己ꎬ是一个有历史记载的人物ꎮ«荀子 解蔽»: 纣蔽于妲己㊁飞廉ꎬ而不知微子启ꎬ以惑其心ꎬ而乱其行ꎮ 其他«新序»«潜夫论»等书里也有记载ꎬ大多数将其作为商代灭亡的祸水ꎮ因此大致可以知道ꎬ妲己是与纣王为同时代的人ꎬ因此也不足成为筷子的创始人ꎮ此外ꎬ作为夏王朝的开创者大禹似乎与筷子起源有一定时间上的契合ꎬ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人物ꎬ知名度很高ꎬ将筷子起源附加在其身上ꎬ大家也容易接受ꎬ此说好像在理ꎮ很遗憾的是ꎬ没有考古与文献的佐证ꎮ关于此说ꎬ我有一篇文章专门进行论述ꎬ故在此不赘[3]ꎮ三㊁建立现代科学的 箸学 理论研究是筷子文化的根本ꎬ没有研究就没有筷子文化ꎬ更没有各种各样的筷子文化的延伸与发展ꎮ过去我们对筷子及其文化的研究太少ꎬ与其他器物相比(如茶壶)显得微乎其微ꎬ导致社会上很少关注筷子ꎬ几乎很少有人对筷子文化的认知ꎮ在此情况下ꎬ有必要提出更高水平上来建立筷子文化的学科ꎮ箸学ꎬ就是筷子文化科学ꎮ箸学也称之为筷子文化学ꎬ过去很少从学科的角度来研究筷子及其文化ꎬ更无箸学的概念ꎮ箸学是对筷子文化的进一步研究之后的理论概括与阐述ꎬ现在我们所做的一切与筷子文化有关的活动㊁展览㊁研究等ꎬ在建立当代箸学的道路上ꎮ如今提出箸学概念ꎬ或许有点偏早ꎬ一个学科的建立需要有很多方面的准备与建设ꎬ需要有研究人员的储备ꎬ需要有资料的积累ꎬ需要有理论专著与大量论文的出版ꎮ筷子文化研究发展至今ꎬ硕果累累ꎬ也应该为筷子文化的明天筹划一个更高的阵地ꎬ以期不断向此目标进发ꎮ(一)要进一步宣传筷子文化ꎬ让更多的民众了解筷子及其文化至今对筷子文化了解的程度与筷子使用大国来说ꎬ是不相称的ꎬ这是一种遗憾ꎬ但也是一种契机ꎬ给我们留下更大的空间来传播筷子文化ꎮ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各样媒介来嫁接筷子ꎬ使之成为新的文化形式ꎬ让人们参与其中ꎬ提高兴趣ꎬ提高大家的积极性ꎮ(二)要加强筷子文化理论研究ꎬ特别是对当今社会的筷子文化加以关注ꎬ加以分析没有研究的科学是没有生命力的ꎬ不可能走得很远ꎮ对于筷子文化来说ꎬ更加应该加强理论研究ꎬ每一次研讨会都会有成果ꎬ因为集思广益ꎬ需要开动脑筋ꎬ寻找材料ꎬ认真总结ꎬ这样就会有好文章ꎮ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筷子文化的研究队伍中来ꎬ期待个人专著出版ꎬ也期待多人合著ꎮ在如今的研究情况下ꎬ集体的研究可能起到时间短见效快的效果ꎮ目前来看ꎬ筷子文化的领域ꎬ我们只是涉及很小的一块ꎬ还有许多未开发未研究的领域ꎮ而且这些课题都是开创性的填补空白的文化领域ꎬ也一定会受到社会的关注ꎬ例如ꎬ筷子辞典㊁筷子市场和筷子生产的田野调查ꎬ等等ꎮ(三)要扩展筷子文化诚然ꎬ筷子的第一要素是中华文化圈里的饮食餐具ꎬ这一餐具在漫长的历史进展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文化ꎬ并且与生活息息相关ꎬ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一种民俗ꎮ在某种情况下ꎬ筷子的信仰与民俗要大于筷子的使用ꎮ如银箸是可以防毒ꎬ这是流传在民间有数千年的一种信仰ꎮ现代科学表明ꎬ银未必有如此的功效ꎬ但是前人就是对此执迷不悟ꎮ慈禧太后吃饭要用到银箸ꎬ章太炎被袁世凯抓起来ꎬ无法定罪ꎬ就不断将其转换监狱ꎬ每次送来牢饭ꎬ章太炎就用银箸来测试饭菜ꎬ以防中毒ꎮ在特殊情况下ꎬ吃饭可以不用筷子ꎬ可以用调羹等来替代ꎮ一旦筷子成为民众一种民俗㊁一种信仰ꎬ是无法用其他物件来取代的ꎮ随着筷子文化的传统不断被发掘ꎬ新的文化也在时时在涌现ꎬ这些都需要加以关注与研究ꎬ以期筷子文化的载体越来越壮大ꎮ过去我们往往注意小说㊁诗歌里的筷子的描述ꎬ而忽略了书法㊁绘画等艺术形式对筷子的展示与叙述ꎮ我们发掘筷子武术㊁筷子游戏ꎬ都有很好的社会效果ꎬ有较强的表演性与参与性ꎬ同时这些活动也赋予了新的表现形式ꎮ四㊁结语以上都是建立箸学理论的必要条件ꎬ要真正做到这一点ꎬ还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与努力ꎮ但是ꎬ我们的目标要高远要明确ꎬ否则筷子文化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ꎮ箸学理论与目标的提出ꎬ不仅仅是筷子协会的目标ꎬ也应该是关心中国筷子文化的有识之士的追求的兴奋点ꎮ参考文献:[1]徐华龙.筷子文化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ꎬ2019.[2]王晴佳.筷子-饮食与文化[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ꎬ2019.[3]徐华龙.箸史[M].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ꎬ2016.04。
筷子是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而筷子是向内用力,这也诠释了国人为何喜欢内斗;西方人习惯用叉子,叉子是向外用力,所以西方人崇尚侵略、扩张。
筷子的长度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7寸6分,为什么呢?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感动物,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的概念为《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后人将六欲概括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因此,筷子的标准长度寓意吃饭时也时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
筷子长度七寸六的含义
1、古代的筷子长度通常是在7寸6分,这个数字也是富有含义的,象征着人类的七情六欲。
在《孟子·告子上》也有“食色性也”的记载,在古人眼中看来,这些都是人类的天性。
2、筷子是传统餐具,一般主要为竹制或木制的,当然也有人喜欢用金属或者象牙制成的筷子。
早在两三千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发明出筷子了,在河南的安阳殷墟中就出土过铜制的筷子。
在《韩非子·喻老》中,也记载了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商纣喜欢用象牙制成的筷子,“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
8.忌颠倒乾坤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9.忌定海神针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
10.忌当众上香则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
被会人视为大不敬。
11.忌交叉十字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
这是不对的,为北京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
12.忌落地惊神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
因为北京人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
但这有破法,一但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
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
意思是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将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
13.白事红筷。
(五代除外)办丧事进餐时,使用的筷子必须是白色的,如用红色筷则是对死者大不敬,但也有例外,如死者有了五代孙的,用红筷吃丧席,则表示这位老人有福气,俗称“吃福”。
14.忌长幼不分坐宴席时坐在首席位上的人什么时候动筷,其它人才能动筷,这也是一种尊老敬贤的做法。
15.忌过高过低筷子一般用右手执拿,俗以为拿筷子的位置要适中,忌讳拿得过高或过低。
因为从手拿筷子的位置可以占卜出未来孩子找对象离家是远还是近,筷子拿得过高,对象必定离家远,拿得过低,对象必定离家近。
16.忌碗口上筷如把筷子平放碗口,叫“碗口筷”,宴请宾客时这么做等于在下逐客令。
莆仙沿海渔民饭后也忌把筷放在碗口,而是把手中的筷子在碗上绕了几绕,再放下筷子,说这是怕船搁浅,筷子绕了几绕,表示渔船绕过了暗礁和浅滩,然后停泊就安稳可靠了。
筷子长7寸6分,古时定16两一斤,小孩子都懂的道理你却
不懂!
泱泱中华五千年,传承了无数的文化和精髓。
但很多时候一些小细节你却不懂,可以说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忽略掉了。
我们平常使用的筷子都是长7寸6分,为什么是这个长度?古时候16两为一斤,而现在是10两一斤。
老祖宗定下的这些规矩到底是为了什么?
筷子的长度为7寸6分(大概24厘米)长,最为舒服。
从出土的文献以及古时候的筷子研究,唐代的筷子大概在30厘米左右,而明代的筷子大概在27-30厘米之间。
虽然每个朝代的筷子长度有所不同,但是据古书上记载:筷子的标准长度在7寸6分,之所以是这个长度,体现的是人的“七情六欲”,为的便是表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古时候定16两为一斤,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半斤八两”。
实际上古时候的重量量具为秤,有一种十六两秤,每一个秤星代表一个星宿,传说我们的先人观察到是: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分别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正好是十六星。
古时候做买卖,如果少给别人一两,那福星就会减这个人的福;少给两两,禄星就会减这个人的俸禄;少给别人三两,寿星就会减去这个人的寿命。
古时候做买卖讲究“人在做,天在看”。
以此告诫人们不能够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因此也就有了“半斤八两”的说法。
现在很多小学书本上都会借此教育小孩子,而我们很多成年人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啦,欢迎大家评论留言!。
筷子说明文5篇精选筷子,是指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
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筷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筷子说明文1筷子,是指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
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而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等地区的人则用手指去抓取。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
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
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
筷子说明文2筷子,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在吃饭时总是用到它。
它在人们的眼里真是平常又平常了。
筷子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那时,中国的劳动人民吃饭时偶尔用两根树枚夹着吃,发现树枝比用手方便了许多,于是,这种夹食物的工其——筷子就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起来,上自君王,下至农夫,无一不会使用筷子。
筷予的种类很多,有金筷、银筷、铜筷、象牙筷、竹筷等,其装磺之多样,更是不肚枚举。
后来筷子流传到东南亚各国,成为当地一种主要的餐具。
如令,筷子仍是我们吃饭时的主要用具。
筷子的主体形状很平常——两根硬棍。
然而这种简单的物体却包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
我们使用筷于时,用手握住筷子中上部,食指和柯指在前,其它三指在后项住两根筷子,张开时用掩指向土推,食指翘起,一根筷子便向上起,夹食物时扮指往后仰,食指往下按,抬起的筷子便往下压,这个过样正是物理学中一个重妥的原理——杠杆原理,这说明中华民族是多么聪明的民族啊!筷子很好地体现了私杆原理,它的好处很多。
为什么筷子是上方下圆?竟然有这么多层含义!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生活离不开一日三餐,要和锅碗瓢盆朝夕相对,特别是筷子,吃饭的时候都离不开它。
简简单单的一双筷子,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历史悠久,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礼仪和精神,还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比如,经典的筷子样式,为什么都是上方下圆的?这小小的细节,包含着许多你想不到的含义……上方下圆,是为泰卦《易经》里有个泰卦,意思是上坤下乾,坤为地,乾为天,方通地,圆通天,即上边是地,下边是天,筷子的截面状为上方下圆。
为什么要选“泰卦”作为筷子的主意呢?因为泰卦代表吉祥,属于稳定、和谐的气场,把它的用意放进筷子里,就表示:气场通畅,吃饭的时候不着急了,象征着家有余粮,衣食不慌,国泰民安。
筷子的“圆”学筷子由中国发明,而后传到其他各国,开始改变了基本的样子,比如在日本的筷子,就是尖的。
日本筷子之所以变得尖,是因为他们结合了西方叉勺的功能,让筷子在夹的同时还能扎食物。
但中国筷子不会这样允许,我们自古把扎、插文化叫做冥文化或祭祀文化,平时吃饭也没有用筷子扎食物的习惯。
标准长度七寸六分中国筷子的标准长,一般是七寸六分,约为25cm。
为什么正好选择这个长度?因为这代表人的七情六欲。
“七情”出自《礼记》,“六欲”出自《吕氏春秋》,“七情六欲”一词的提出,本是为了离情去欲,自在解脱的修行。
七寸六分的筷子,合于七情六欲,结合在饮食上,寓意五味杂陈,以此来警示人们为人处世要谨言慎行,心有分寸,也要学会自我调节心态。
手持筷子的说法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
此外,用筷子时,上面一根灵活,下面根固定,一静一动,符合阴阳之道。
筷子为什么七寸六分长
筷子,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餐工具,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它看似不起眼,却也有着一些人们不知道的秘密。
您知道筷子一般有多长吗?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即25厘米左右),那为什么古人在制作筷子的时候要定下这样一个看似奇怪的长度呢?这背后蕴含着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七寸六分,代表着“七情六欲”,这是人人都有的情感,也是其他动物或物质所没有的,代表着人所独有的一种实用工具。
人很羡慕西方人用刀叉吃饭,觉得这种姿势和仪态有品位。
但学了之后也只是偶尔用用。
刀叉是冶金术成熟以后才有的用具。
而冶金术是十五世纪才发明的,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之前,西方人其实是用手吃饭。
相比之下,筷子的文明史显然长得多。
为什么明明是两根筷子,却叫一双筷子呢?是由两根组成,大家肯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这其中也有一定的说法。
两根称之为一双,正所谓好事成双,而且中国文化讲究阴阳,一阴一阳,合二为一,也是筷子的写照。
筷子在使用的时候,讲究配合和协调。
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
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
这是中国的阴阳原理,也有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
在餐厅里呼唤服务生“拿一双筷子吧”,那肯定是中国人;如果说“拿两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国人。
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
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掂。
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当筷子用。
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都从神话发源。
西方后来人神分家了,做事靠科学,做人靠宗教。
中国没有。
中国什么都合在一起:何仙姑、铁拐李、吕洞宾、孙悟空、猪八戒这些神仙也是人,他们就在茫茫人海中;中国人的理想和现实、灵魂与肉体也是合二为一的,每天用的筷子里面就有信仰,举手投足都是理念。
这是一种通达和智慧。
所以,中国人不需要到专门的地方去清洗灵魂。
从小就有长辈告诉他,如何做人做事,知道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这两者也不能分。
现在很多人,每天握着筷子指指点点,口无遮拦地自嘲自己和同胞没有信仰,西方如何如何,还以为这是幽默,是谦虚,是有境界。
其实是无知。
无知才无畏。
今天中国社会乱象丛生的症结不是中国人没有信仰,而是丢掉了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没有了信仰自信。
在中西方文明全面接触、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有很多人云亦云的东西在干扰我们的价值判断,以致乱花渐欲迷人眼,五心不定,六神无主。
青松有挺拔美,鲜花有娇艳美。
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是花开两朵各有特色。
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顾此失彼。
我们是中国人,表达信仰的方式和人家不同。
我们生活在自己的信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