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元日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24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元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元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之一,是王安石在神宗初年刚任宰相不久写的一首著名诗作。
“元日”就是阴历正月初一。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力图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旭日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瞳瞳”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学情分析】古典诗文博大精深,诵读古诗文对塑造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人格社会化具有一定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领域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文质兼美,已得到人们的重视。
四年级的学生对读古诗、赏诗境、悟诗情已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古诗,。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讨论,体会古诗的意境2、过程与方法:品读重点词句,理解词句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了解诗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诗的教学,感悟古诗选词精炼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得熏陶。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元日》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元日》这篇文章的内容,能够明确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2.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3. 能够分析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诗词,并逐步理解其中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1. 学会分析《元日》的内容和主题,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内涵。
2. 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意见。
3. 学习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诗词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发现《元日》中的情感和思想。
2. 学会用课文的语言风格和方式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3. 理解文言实词和诗词的含义。
四、教具准备:1. 课本。
2. 复制的《元日》文本。
3. 录音机。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鼓励学生去思考:新年的时候,我们会有什么感受呢?2. 提出问题学生阅读《元日》的同时,老师提出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过年?2)在过年期间,人们会有些什么感受?3)你喜欢过年吗?为什么?4)课文中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3. 朗读老师朗读《元日》这篇文章,让学生跟随着读一遍。
4.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元日》文本并回答问题。
1)作者比较喜欢元旦,一个原因是什么?答:作者喜欢元旦是因为它代表了新的开始。
2)在过年期间,作者有什么感受?答:在过年期间,作者感到开心和舒适。
3)课文中的“瑞雪兆丰年”这种说法代表着什么含义?答:表示新年会有好消息。
4)通过课文,我们能够学到什么?答:学到有时候需要把握时机去表达感受。
5. 分析课文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领学生去分析文言实词和诗词,并且解释它们的含义。
6. 分组讨论把学生分成数组。
每组都要根据以下问题,来参与讨论:1)你喜欢过年吗?为什么?2)课文中的作者喜欢过年,你有同感吗?3)如果你能开心地庆祝元旦,你会怎么做?4)你认为在过年的时候,有什么是最重要的?让每个小组共同讨论这些问题,并记录下收获。
7. 朗读反思请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使用课文的语言风格和方式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元日》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元日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2.学会运用形容词、动词、名词等基础词汇描述元日的气氛和景象。
3.学会朗读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
3.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听取他人意见、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二、教学内容课文概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元日》。
全课文共计六段,描述元日的各种活动,如庆贺、赏月、放烟花等,十分生动形象,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欢乐和温馨。
教学重点1.了解元日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2.学习形容词、动词、名词等基础词汇,运用语言描述元旦的气氛和景象。
教学难点学生能否准确使用基础词汇描述元旦的气氛和景象。
三、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工具,介绍元日的来历和传统习俗,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节日气氛,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元旦的景象。
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加强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
教学过程1. 导入学生们坐在座位上,老师向全班问候“元旦快乐!”并介绍今天的教学主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元日》这篇课文,了解中国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2. 学习第一步:介绍元旦的来历和体验元旦的氛围老师以多媒体工具为学生介绍了元旦的来历和传统习俗,并展示了相关图片和视频。
学生们也在黑板上尝试描述元旦的景象和气氛。
第二步:朗读课文学生们分组朗读课文,老师逐句解释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
第三步:分组合作,模拟元日活动老师让学生分成小组,模拟元日活动,比如吃年糕、放烟花、赏月等。
学生需要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语言表达,表达小组所模拟的场景。
3. 总结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并评价朗读效果和小组表现。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并提醒学生关注并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朗读表现、小组合作表现以及主动提问的程度,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是否能准确描述元旦的景象和气氛。
《元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春节序曲》一、导入:歌曲让你想到了什么时候的情景?过春节时我们会做些什么?学生自由述说。
教师交流总结,那么宋代的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代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的古诗《元日》,学完以后我们就能知道答案了,板书课题。
读题解题简介王安石。
二、熟读古诗,读出诗味1、出示自读提示:大声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生词爆竹屠苏曈曈日桃符(当小老师教读)3、指导生字“爆”的书写。
4、指名学生读诗,生再读。
师相机评价。
不仅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节奏、重音,读出诗的韵味。
听老师读,边听边画出节奏,标出重音。
同桌互相读。
生读,生评价。
三、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学习古诗,不仅读还要知道诗意。
先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怎么解决?(字典词典请教看图等)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这些词语。
然后四人一小组讨论诗意,交流汇报预设1:“爆竹声中一岁除”1: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了小孩子们在放鞭炮;听到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教师板书:放鞭炮)(课件出示句子:“爆竹声中一岁除。
”)师:你心里?高兴什么?读出高兴。
2、看看插图,联系你们去年过年放鞭炮的情景,说一说那时是什么样的景象?人们的心情怎样?(到处都响起了鞭炮声,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
)3、再看“除”字。
除的意思是?在清脆的爆竹声中除去的是什么?迎来的是什么?板书:除旧迎新4、让一切陈旧的东西在爆竹声中逝去!读预设2:春风送暖人屠苏。
1、和暖的春风里,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仿佛看到了什么?(爆竹声响起的时候,送走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一年。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元日》语文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教案所研究的教材为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做《元日》。
《元日》是唐代诗人王安石的诗作之一,诗中描绘了春节时的美好景象及人们欢庆祝福的场景。
本篇课文通过王安石浪漫的笔调,生动描绘了春节的淳朴喜庆和人们在春节期间的浓浓情感。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元日》的背景知识;•熟记《元日》的诗句;•掌握运用语词辨析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使用语词辨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历史文化意识,懂得珍爱中华文化;•增强学生对春节的认识和热爱。
三、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了解《元日》的背景知识;•熟记《元日》的诗句。
2.教学难点•掌握运用语词辨析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进入到春节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感受春节的气氛,从而引出《元日》的主题。
2.课文分析法。
对《元日》的诗歌结构、语调、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元日》中使用的一些近义词的比较,引导学生掌握语词辨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1)现场做一些装饰,营造节日氛围。
(2)播放关于春节的视频,展现春节的氛围。
(3)让学生观看《春节考试》的相声,引导学生感受春节的氛围,开展自由讨论。
(4)引出课本中的春节诗歌——《元日》。
2. 课文分析(1)了解《元日》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等。
(2)学生跟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意思。
(3)学生自行分析课文的结构,包括诗歌的体裁、语调、结构等。
(4)学生理解诗意,领会诗的基本内涵。
3. 对比分析(1)针对课文中使用的语词,对学生进行语词的辨析讲解,提高学生对于语词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2)分析近义词的差异,让学生理解对同一事物不同表达方式,领悟不同的人生态度。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元日》教学设计(精选13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元日》篇1一、教材简析:《元日》,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
春节是农历岁首,故称“元日”。
《元日》就是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绝句。
虽然只是四句小诗,但是涉及春节期间放爆竹、贴门神和饮屠苏酒以避鬼驱邪等民俗文化,温情并茂,立意清新,描绘了一派除旧布新、欢乐喜庆的迎春景象,写出了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和期盼。
同时,诗歌也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二、目标预设: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屠,屠,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背诵古诗,并能弄懂诗句意思。
2、难点: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同时体会王安石作为政治家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
四、设计理念:1、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把小学生的好奇转化为求知的欲望,力求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抱有新鲜感、探究欲。
2、重视诵读,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学习。
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有效地读。
3、开放学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学习古诗,可以让学生在读、说、画、写、议、评等多种学法中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
五、设计思路:教学思路大致是这样的:激趣导入初读感知品读感悟读背体会。
六、教学过程:一、谈春节,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一组和过年喜庆的画面,师提问:同学们,课件上的画面我们在什么样的日子才能见到呢?生答:春节。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元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元日的传统习俗,认识元日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元日》教材内容:元日的瑞雪飞舞、庙会和鸣钟敲鼓的场景描写。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元日的传统习俗,感受元日的喜庆气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材《元日》、黑板、彩纸、剪刀、胶水等。
2.环境准备:课堂黑板整洁清晰。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学生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元日吗?元日有什么传统习俗吗?2.学生回答。
步骤二:新课讲解(10分钟)1.利用黑板、PPT等工具,向学生展示《元日》的教材内容。
2.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并解释生词和理解课文的重点。
步骤三:情景描写(15分钟)1.将教室布置成元日的庙会场景,让学生感受元日的喜庆气氛。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元日庙会场景,询问学生看到了哪些元素,如瑞雪飞舞、鞭炮声、人们穿着节日盛装等。
步骤四:小组合作(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元日庙会场景进行设计。
2.学生可以运用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进行手工制作,设计属于自己的元日庙会场景。
3.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步骤五:展示和分享(15分钟)1.学生完成手工制作后,每个小组依次展示并分享自己的设计。
2.学生们可以互相评价和赞扬,共同分享元日庙会的喜悦和快乐。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元日的重要性和传统习俗。
2.课堂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印象最深的元日庆祝活动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观察力和创造力的发挥等。
2.学生交上的作文进行评价,包括语言表达、情感体验等方面。
七、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自行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地方元日的习俗,并分享给同班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