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格式塔审美心理学派(完形审美心理学派)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3
审美心理学流派審美心理學流派壹、審美心理學的五大流派,1.心理分析學派2.格式塔學派3.行為主義學派4.信息論學派5.人本心理學派一、心理分析學派,佛洛依德認為審美經驗的源泉和藝術創造的動力均存在于無意識領域之中。
隱藏在人的無意識裡的本能欲望,亦稱力必多,開始時僅指性欲,後期又將其含義擴大,,表現為種種意圖和願望,但實質上卻是一種動力性因素,它的活動模式和形態就要遵循一般的自然運動規律,向著平衡狀態或和諧狀態發展,伴隨著平衡狀態或和諧狀態的出現,身體也就從不愉快和不滿足狀態進入愉快和滿足狀態,這就是“力必多”所遵循的愉快原則。
文明的形成,不允許“力必多”自由地和無節制地活動,它不時地對其加以限制、約束和壓抑,使它不至于危害他人和社會,使它把節餘下來的精力用于其1他一些改造自然和社會活動。
這是“力必多”必須遵循的另一個原則,即現實原則。
這些本能欲望受到壓抑之後,當這種壓抑足夠強大時,它們便潛入到心底深層,成為潛意識,前意識、無意識,,潛意識被壓抑之後,便會自動調節,轉變方向,在其他地方尋找出路,使受阻的能量在新的活動中得到放鬆,佛洛依德稱為“力必多”轉移,夜夢、晝夢和想像等便是“力必多”轉移所造成的結果。
藝術想像,是一種特殊的轉移方式,被佛洛依德稱為升華。
所謂升華,乃是本能衝動向社會認為對自己有用的或得到社會承認理解和贙許的思想、理想和活動的自行轉變。
藝術想像,是以社會所允許的形式顯示出來,使自己在現實世界中未得到滿足的欲望得到替代性的滿足,而這也就是藝術欣賞和審美經驗的本質所在觀賞和創造藝術品的滿足和愉快方式,基本上不與周圍的真實世界發生關係,而是與自己的心靈所產生出的幻想的王國發生關係。
藝術家創造的形式,只不過是那些在現實中不能滿足的欲望的無意識的轉換,欣賞者之所以從中得到的愉快,是透過這些釣餌和符號見到的那些個人的情感和欲望,它過去隱藏在藝術家意識的最深層,現在又經過改頭換面,隱藏在藝術形式裡。
二、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是1912年诞生在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心理学家惠特曼、考夫卡、柯勒,特别是原籍德国后来移居美国的著名美学家、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1904-1994)等人。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既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又特别重视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审美心理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尤其是阿恩海姆关于电影艺术与造型艺术的审美心理研究,更是具有广泛的影响,奠定了这一流派在国际美学界的重要地位。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其意思是“完形”。
“完形”在格式塔审美心理学中具有特殊的含义。
“形”是指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一种意象组织和结构。
“完形”是指心理活动中的“形”的整体性。
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
它吸收了20世纪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把现代物理学中的相对论、系统论,以及关于“场”的概念引入了心理学研究之中。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认为,“完形”具有整体性和独立性的特点,他们尤其强调,“完形”不是一种纯客观的性质,而是在人的知觉中呈现出来的式样。
它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原有的,而是由知觉活动组成的经验中的整体。
当然,完形也不是单纯的主体创造,而是在客观的刺激下人的知觉进行积极组织或构建的结果。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一般公认为是鲁道夫·阿恩海姆(1904-1994)。
他早在1932年就在德国出版了《电影》一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论证了电影艺术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和艺术创造方式,尤其是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电影的视觉画面,紧紧抓住了电影审美心理的特点。
他还著有《视觉思维》、《走向艺术心理学》、《艺术与视知觉》等,它的这些著作为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完形”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整体性,即完形的整体性是现代科学系统论意义上的“整体性”。
其意义是完形的整体性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审美心理研究的基本理论导师制讲座吴景松一、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审美心理研究的基础。
1、什么是审美经验?人们欣赏美的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
这种心理体验诗人的内在心理与审美对象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
2、“美的本质”向“审美心理”研究的转变。
18世纪之前,美学的研究中心是“造成美的条件”,即什么是美?什么样的事物是美的?提出了诸如平衡、和谐、等概念,涉及的是哲学意义上的“美的本质”。
18世纪以后,美学研究的中心发生了转移,中心是研究“人最喜欢什么样的事物”,“人认为什么样的东西是美的”。
这是从人本主义立场上,从审美的角度研究美。
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让位于“人的什么能力”的探讨。
二、美的范畴。
审美经验与美的范畴密切相关。
随着对审美能力的研究的深入,审美情感、审美心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美的范畴得以扩大,它不再局限于美本身,还扩大到丑,扩大到崇高、悲剧、喜剧等等领域。
三、审美趣味夏夫兹博里说:“趣味”是人的本性中天然存在的一种专门欣赏美的器官。
1、审美趣味实际上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活动。
2、审美的倾向性或心理定向。
审美趣味是一种有别于胜利趣味的高级心理能力。
虽然它是主观的、个别的,却有着客观性和社会性。
它是人类社会无数次审美经验之后积淀而成的。
四、审美态度。
审美态度指唯有审美时,才出现的一种奇特的心理态度。
外物美不美,或人能否发现外物的美,都有这种态度决定。
1、非功利的态度。
在夏夫兹博里看来,审美心理激活的前提条件是非功利的态度。
所谓非功利,并非对观看的物体不敢兴趣,而是不考虑它在现实生活中对“我”的用处,而集中注意与对它的外观的沉思和欣赏。
夏的学说,被认为是使审美经验成为一种独特的经验的开端,是现代美学发展的关键一步。
2、叔本华的“静观说”。
在叔本华看来,审美知觉不同于生理的知觉,它具有以下特征。
(1)不同于观看事物的普通方式。
(2)知觉主体全神贯注于知觉对象本身,而不是离开对象作自由联想。
什么是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 ),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该学派既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一反应公式,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苛勒和考夫卡。
学科背景社会背景:20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学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美国转移,但是格式塔心理学却出现于德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当时德国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相对比较晚,但是自1871年德国统一后,德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到20世纪初,德国已经赶上并超过英、法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跃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强国;德国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也都是强调统一,强调主观能动性。
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也都受到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倾向于整体研究,心理学自然也不能例外。
哲学背景: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除了受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影响外,还有其哲学背景。
首先就是康德的哲学思想。
康德认为客观世界可以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两个世界,人类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而对现象的认识则必须借助于人的先验范畴。
格式塔心理学接受了这种先验论思想的观点,只不过它把先验范畴改造成了“经验的原始组织”,这种经验的原始组织决定着我们怎样知觉外部世界。
康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元素,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并以组织的方式来进行的。
康德的这一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源泉以及理论构建和发展的主要依据。
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哲学思想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方法就是观察者必须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对观察到的内容作如实的描述,从而使观察对象的本质得以展现。
现代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格式塔审美心理学派(完形审美心理学派)1、“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创立及其历史影响“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于20世纪初的德国,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当今德籍美国著名美学家、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
他在30年代从事电影理论的研究,著书立说,由于不满希特勒的统治,于1939年移居美国,从此转向对审美中的知觉进行研究。
他著有《视觉思维》、《走向艺术心理学》、《艺术与视知觉》等,成为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格式塔心理学是内容较为复杂,立论较为严整,在当今有着广泛影响的心理学的美学流派。
2、“格式塔”的含义与特征“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其意思是“完形”。
“完形”在格式塔审美心理学中具有特殊的含义。
“形”是指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一种意象组织和结构。
“完形”是指心理活动中“形”的整体性,这“形”的整体性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原有的,而是由知觉活动组成的经验中的整体,是知觉进行积极组织或构建的结果。
完形具有三个特点:(1)整体性。
完形的整体性是现代科学系统论意义上的“整体性”。
其意义是:完形的整体性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比如对一首五言绝句的整体感受和理解,绝不是20个字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整个意义远远大于部分意义之和。
(2)独立性。
即每一个完形一经形成,就具有了不为外界因素变更的相对独立性。
如人们欣赏过一首乐曲之后,无论再换用什么乐器演奏这首乐曲,都不会破坏、改变乐曲给人的整体心理感受。
(3)主客体的统一性。
即完形不是完全指客体本身的形式,而是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完形。
也就是说,完形是在人感知客体的基础上的大脑中形成的,是在知觉中呈现的。
所以,对完形的研究主要是对知觉的研究。
3、完形的特征完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点:(1)完形是一种力的样式。
(2)完形是自发地追求着一种平衡4、完形的两大原则(1)简化。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该学派既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苛勒和考夫卡。
下面是一篇格式塔心理学相关论文,仅供参考。
一、中国传统译论之化境论中国传统译者理论颇受中国哲学“天人合一论”和“中庸”思想的影响,意蕴深沉,汇聚着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的思想结晶和话语特征,彰显了爽口的理论魅力,就是中国传统译论之精华所在。
以“相像、化境”为代表的审美境界,其核心价值就是“美”,崇尚的就是译者主体在审美心理上的“知足不辱”、“佛家”,特别强调的就是译者主体的艺术修养,最终彰显的就是译者主体的直觉体悟和审美体验。
在对传统译论的评析和借鉴中,钱锺书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译学见解。
在《林纾的翻译》一文里钱锺书写道:“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就算入于‘化境’。
” 这种“化境”既要有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又要不拘泥于原文,是另一种语言相应而完美的表述。
正如罗新璋的评语,“钱公诸译,矜持尽化,语迹俱融,诚人化之笔”。
罗新璋总结出翻译理论历经了“案本一求信一神似一化境”四个阶段,他认为,“钱锺书提出的‘化境’,可视为是‘神似’的进一步,同时亦把翻译从美学的范畴推向艺术的极致。
”“‘化境说’也是中国古代诗论、画论、文论的古老命题,如刘勰的‘神与物游’、苏轼的‘身与物化’以及金圣叹的‘圣境’、‘神境’与‘化境’说”。
“化境”的文学翻译既是译者匠心独运的结果,又是浑然天成的艺术极品,即“艺术造诣达到精妙的境界,可与造化媲美。
”“化”直接承自传统美学的“物化”概念,揭示了文学翻译艺术的本质,即原文的风格之美与译文艺术表现方法的一致性,有本体论意义。
完形心理学格式塔
一、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
二、主要观点
主张应该研究人的经验及行为,强调经验与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并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格式塔学派代表人物苛勒把格式塔原理应用到发展心理学,并且研究了顿悟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完整的过程,是学习者对情景的重新分析之后得到的。
(一)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二)学习的实质是主体内部构造完型
三、案例
苛勒将大猩猩带到一间房子里,房顶上悬挂着香蕉,房内还有几个箱子。
大猩猩刚开始进入房间看到香蕉时,首先第一反应是直接用手去够香蕉,试图跳起来抓取香蕉,但是都没能达到目的。
于是它不在盲目乱跳了,而是静下来观察房间内的东西。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猩猩突然走到箱子旁边,将箱子挪到香蕉下面,站上去够香蕉。
如果一个箱子不够高,它还会将几个箱子叠加到一起,直到拿到香蕉。
苛勒通过实验认为,猩猩在这一过程中并未表现出盲目的尝试-错误的紊乱动作,而是通过对问题情景的分析,最后领悟了整个情景,并随即采取行动,顺利解决了问题,这就是所谓的顿悟。
在日常学习中也常见到顿悟现象。
格式塔审美心理学有的人基于格式塔审美心理学主张“完形”结构,就简单将其理论归于只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一派,这显然是种误解。
格式塔审美心理学着眼于对象的结构,特别是力的结构,所寻找的正是某种特殊结构中的特别的意义或内容,并不仅仅停驻于形式自身。
是为了达到平衡、和谐等完美的形式关系的观点,只能把公众引入歧途,或者使公众远离艺术,甚至还会给艺术实践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不管一件艺术品是写实的还是抽象的,只有它传达的内容才能最终决定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式样去进行组织和构造。
因此,只有当平衡帮助显示某种意义时,它的功能才算是真正地发挥出来了。
”我们先介绍一个应用格式塔审美心理学分析画的例证,然后再介绍应用此理论时须注意的几个基本要点。
格式塔审美心理学应用举例著名的后期印象派绘画大师塞尚于1890年完成了名画枟坐在椅子上的塞尚夫人(结构示意图如下)。
(见图一)人们欣赏这幅画时,初看并不特别动人,塞尚夫人本身也非美貌绝伦。
但细细品味之后令人惊异之处被发现了,画幅中那个坐画面看,这种力量直接产生于塞尚夫人那双眼睛,因为力量的作用方向,正是该夫人眼光所指方向。
鲁道夫?阿恩海姆评论此画说:“我们看到,她的形态看上去一方面是平稳和安静的,但同时又是像悬浮在空中一样轻盈。
她好像是在升起来,但又是停留在那里。
这种安详与活力、稳定与轻巧自由之间的奇妙结合,实在可以算得上是表现作品主题所能达到的一种理想的力的结构图式。
”阿恩海姆分析这幅画的力学结构认为:首先,整幅画是竖直的构图,画面向着垂直方向延伸,因此人物的坐姿、椅背和头部那明确直竖的性质得以突出,这三组线段都清晰地甚至明快地垂向地心引力。
其次,从动态角度分析,椅子背的下垂线较画框垂线窄一些,而人体的瘦长线条又比椅子再窄一些,由此就形成了某种仿佛运动着的递次减窄的序列———从画面的背景开始,经过椅背,到了人物身上。
再看人物:她居于画面中心,柔和的曲线从肩经手臂交叉围成了一个椭圆形,这个蛋似的椭圆是画面的很稳定的中心,它与头部的椭圆形呼应成某种稳定因素,这稳定因素与前述三组垂线序列所形成的动态因素交织融为一体,引发出观者的亦静亦动此消彼长的感受。
什么是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该学派既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苛勒和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学这一流派不像机能主义或行为主义那样明确地表示出它的性质。
综合上述两种涵义,它似乎意指物体及其形式和特征,但是,它不能译为“ structure ” (结构或构造)。
考夫卡曾指出:“这个名词不得译为英文structure ,因为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争论的结果,structure 在英美心理学界已得到了很明确而很不同的含义了。
”因此,考夫卡采用了E .B .铁钦纳(E .B .Titchener )对structure 的译文“ configuration ”,中文译为“完形”。
所以,在我国,格式塔心理学又译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
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等过程。
广义地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用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
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
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
由于这个体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故有时又称为柏林学派。
主要领导人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采纳并坚持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心物场(psycho-physical field )和同型论( isomorphism )。
第三节审美心理的现代流派在西方关于审美心理的早期流派中,“移情说”、“内模仿说”、“距离说”、“直觉说”等,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都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但是,以上这些流派主要还停留在对于审美心理特征作出一些现象的描述,缺乏心理学理论的支撑,缺乏科学的依据和论证,因而难免失于肤浅与粗糙。
随着现代心理学的迅速发展,20世纪一些重要的心理学流派都对审美心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几个流派主要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包括许多分支)、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等。
这些流派在西方心理学研究中都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它们对审美心理的研究,比起早期流派来更加强了科学的论证。
正如美国美学家莫利斯·菲利浦森在《今日美学》中讲到:“所有这三个观念———移情、游戏与心理距离,曾显著地决定着我们现在对艺术的解释,但其中没有一个是被现在的心理学家们所真正注意的,至少在这个国家(指美国)和这种语言(指英语)内如此。
它们已不在今日特别是美国、英国和意大利很有活力的三种研究主流之中。
这些研究可名之为心理分析的、格式塔的和实验的。
”1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一下这几个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对于审美心理的研究。
一、精神分析学与审美心理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得·弗洛伊德(1856—1939)于1895年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堪称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不但在现当代心理学研究领域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对现代西方人文科学和其他学科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般认为,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1900年,又译《释梦》)一书奠定了精神分析学的基础。
在西方,这一著作被认为是他最伟大的著作,并有学者将它与达尔文的《物种的起源》、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称为人类近代三大巨著,认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揭示了宇宙的奥秘,达尔文的《物种的起源》揭示了生物的奥秘,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揭示了人自身的奥秘。
格式塔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完形心理学,这个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但它在心理学领域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要理解格式塔完形心理学,咱们得先从它的起源说起。
在 20 世纪初,心理学界主要被元素主义所主导,认为心理现象可以被分解为各种基本元素。
然而,格式塔心理学的先驱们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我们所感知到的事物并不是孤立的元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整体的、有组织的形式。
比如说,当我们看到一张脸,我们不是先分别看到眼睛、鼻子、嘴巴,然后再把它们组合起来,而是一下子就感知到了一个完整的脸的形象。
这就是格式塔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这种整体感知的观点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拿视觉感知来说,我们会倾向于把一些看似不相关的元素组合成有意义的图形。
比如,几个分散的点,我们可能会自动将它们连接起来,看成一个三角形或者圆形。
再说说接近性原则。
如果一些物体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我们往往会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
想象一下,一排间距相近的树,我们很容易就把它们看作是一组。
相似性原则也很有趣。
具有相似特征的元素,比如颜色、形状或大小相似,我们也会将它们归为一类。
比如一群穿着相同颜色校服的学生,我们会觉得他们是一个整体。
还有连续性原则。
如果一些线条或者物体的排列具有连续的趋势,我们会沿着这个趋势去感知它们。
格式塔完形心理学不仅在视觉感知方面有研究,在问题解决和思维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当我们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常常不是从一个个小的细节入手,而是先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结构和模式。
这种整体的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快速、更有效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格式塔的理念也能给我们启示。
如果我们能够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结构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那么理解和记忆就会更加深刻和持久。
格式塔完形心理学还对艺术和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艺术家们常常运用格式塔的原理来创作作品,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传达特定的情感和信息。
比如在绘画中,画家会通过构图和色彩的搭配来创造出整体的视觉效果,让观众能够一下子感受到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格式塔学派是西⽅现代⼼理学的主要流派之⼀,1912年创建于德国,创始⼈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K.Koffka,1886—1941)、苛勒(W.Kohler,1887—1967),后期代表有勒温(K.Lewin,1890—1947)。
1912年,M.韦特海默发表了论⽂《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学派的兴起。
M.韦特海默的似动实验以考夫卡、苛勒做为被试,韦特海默使⽤速⽰器,通过两条细缝投射出两条光线,⼀条垂直,另⼀条和垂直线成20或30度⾓。
如果先通过⼀条细缝显⽰出光线,然后显⽰另⼀条光线,在两条光线之间有⼀较长的时间间隔(超过200毫秒),那么被试者就看到两条相继出现的光线。
如果两条光线之间的时间间隔短,被试者就看到两条连续的光线。
可是,在两条光线之间有⼀最适宜的时间间隔(约60毫秒),被试者看到光线从⼀处向另⼀处移动,⽽且⼜移动回去。
这就是整体不仅是部分的总和的⼀个明显例⼦。
收藏⼼理咨询师站! 格式塔学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为主义的S—R公式,反对对任何⼼理现象进⾏元素分析。
这对于揭发⼼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观点的错误起到⼀定的作⽤。
该学派主张⼼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的总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
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
同时,他们在知觉领域⾥进⾏了⼤量的实验研究⼯作,并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
如似动现象的发⽣、知觉过程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的意义等,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格式塔学派的研究成果。
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陷⼊唯⼼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格式塔学派代表⼈物: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勒温。
现代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格式塔审美心理学派(完形审美心理学派)1、“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创立及其历史影响“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于20世纪初的德国,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当今德籍美国著名美学家、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
他在30年代从事电影理论的研究,著书立说,由于不满希特勒的统治,于1939年移居美国,从此转向对审美中的知觉进行研究。
他著有《视觉思维》、《走向艺术心理学》、《艺术与视知觉》等,成为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格式塔心理学是内容较为复杂,立论较为严整,在当今有着广泛影响的心理学的美学流派。
2、“格式塔”的含义与特征“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其意思是“完形”。
“完形”在格式塔审美心理学中具有特殊的含义。
“形”是指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一种意象组织和结构。
“完形”是指心理活动中“形”的整体性,这“形”的整体性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原有的,而是由知觉活动组成的经验中的整体,是知觉进行积极组织或构建的结果。
完形具有三个特点:(1)整体性。
完形的整体性是现代科学系统论意义上的“整体性”。
其意义是:完形的整体性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比如对一首五言绝句的整体感受和理解,绝不是20个字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整个意义远远大于部分意义之和。
(2)独立性。
即每一个完形一经形成,就具有了不为外界因素变更的相对独立性。
如人们欣赏过一首乐曲之后,无论再换用什么乐器演奏这首乐曲,都不会破坏、改变乐曲给人的整体心理感受。
(3)主客体的统一性。
即完形不是完全指客体本身的形式,而是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完形。
也就是说,完形是在人感知客体的基础上的大脑中形成的,是在知觉中呈现的。
所以,对完形的研究主要是对知觉的研究。
3、完形的特征完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点:(1)完形是一种力的样式。
(2)完形是自发地追求着一种平衡4、完形的两大原则(1)简化。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那些能够给人最愉快的感觉的完形,就是那些采取了最大限度的简化形式的完形。
简化的实质是以尽量少的结构特征,把最复杂的材料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而整个整体的简化是由表现力的需要决定的。
如剪影艺术、绘画中的素描,要求最大限度地简化形式,简化到突出形象的最突出特征。
简化的特征是表现“力的样式”。
(2)张力。
张力就是力处于最有表现性时的一种样式。
张力体现在运动状态中,是力量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一刹那的状态,最具有表现性和运动性。
所以,简化的核心是动态平衡,动态平衡的基础在于张力,简化本身就是一种张力的样式。
5、完形审美心理学派的理论核心——表现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完形的目的是表现。
表现就是人们通过知觉的方式获得某种经验,这种表现得以实现,是因为人与客观事物具有“同形同构”关系。
即审美欣赏的目的,是借助审美对象与人的同形同构关系使自己的情感愿望得以表现。
他们认为,表现是人的知觉样式固有的特征。
比如杨丽萍的孔雀舞能够引起人的美感,不是因为舞蹈中对孔雀的形态、动态的表演,使人联想美丽的孔雀而感到美,而是因为表演中体现的孔雀的“力的样式”传达给人脑皮层,受“同形同构”的影响产生快乐的知觉共鸣。
再如柳树被动下垂的样子会引起人的悲哀情感,也是由于柳树的样子与人的“悲哀情感的力”具有“同形同构”的关系。
所以柳树这一形象可以表现人的悲哀情感。
总而言之,外在世界的力与人的内在的力具有同形同构性,同形同构引起的共鸣产生人的美感。
6、对“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简要分析评价格式塔心理学派在形的整体性、力的表现性和运动性等方面的研究有独到之处,但它一方面缺乏科学的心理学依据,另一方面忽视了社会实践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具有的决定性作用,只从生理和心理方面解释事物和情感的力的关系,从而忽视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忽视了社会和历史对人的心理结构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具有片面性。
(五)心理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1、弗洛伊德和他的心理分析学的主要内容精神分析学是本世纪初发端于奥地利的一个新兴的心理学派。
它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并不是一个美学家,但是他所创立的心理学对西方美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五大支柱:无意识、婴儿性欲、恋母情结、抑制和转移。
与美学关系最大的是“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位精神病学医生。
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病人精神失常的原因往往是由于某种冲动得不到满足,某种愿望得不到实现,受到压抑,形成创伤造成的。
这种创伤逐渐沉积到意识深处,形成无意识而潜伏着,一旦受到激发就爆发出来导致精神病。
据此他建立了一整套“无意识”的心理理论。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在他生活的前期和后期略有区别。
前期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两大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清醒的,却是无力的,不重要的,它只是心灵的外壳;无意识是盲目的,却是广阔和有力的。
它对人类活动起决定作用,是心灵的核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
无意识又分为潜意识和前意识两部分。
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特别是性的本能。
前意识则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是一种可以被回想起来,被召唤到清楚意识中的无意识。
如果把人的整个心理比作一座岛屿的话,意识是露出水面的部分,无意识则是沉入水底的基础和主体。
后期的弗洛伊德提出了关于人的心理分为三个层次的学说。
第一层“本我”(又被译为“伊德”),相当于早期提出的“无意识”。
它处于心灵的最底层,是一种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
它是盲目的、混乱的、无理性的,它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恶的,也不知道什么是道德,只知道按“享乐原则”活动。
第二层叫“自然”,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解自己行为的意识。
它按照“现实原则”活动,因为在“本我”支配下,人的欲望不可能得到全部满足,人不能不根据实际情况来修正自己的欲望,决定自己的行动。
第三层叫“超我”,也就是良心、社会伦理道德的制约。
它压制本能的冲动,不顾现实的利益得失,按“至善原则”活动。
这三者相互矛盾、斗争,特别是“本我”和“超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状态之中。
在这三个层次中,“本我”是基础,是强有力的人类行为的“内驱力”。
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弗洛伊德都强调本能和无意识的决定作用。
在无意识中,他又极力强调人的性欲本能,以此来解释人的各种精神和实践活动。
他认为人一出生后,性欲本能就构成了人的基本心理能源,在现实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性欲本能便被压抑在“本我”中。
他把这种被压抑的性本能称之为“力必多”,“力必多”在潜意识中逐渐结成“情结”。
他认为,从本性上来说,所有男孩都有恋母忌父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因为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而得名);所有的女孩都有恋父妒母情结(即埃勒克特拉情结,因为希腊神话中的埃勒克特拉怂恿其兄为父报仇而杀其母)。
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在“本我”中的性本能并不是被埋在心底深处而不在活动的,内在精神是一种流动力或动态的结构,在某一方面受阻碍和压抑,就会自动调节,转变方向,在其它地方寻找出路,使受阻的能量得到发泄,就像缺口的堤坝一样。
这种现象被弗洛伊德称为“力必多”转移,夜梦、昼梦和想象等便是“力必多”转移所造成的结果。
2、弗洛伊德的美学与艺术理论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想象是一种特殊的转移方式,被其称之为“升华”。
他认为从心理学观点来看,艺术家介于梦幻者和精神病患者之间。
他们三者的心理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最高级的艺术型人最接近精神病患者,而最低级的艺术型人,则最接近梦幻者。
艺术想象与纯粹“力必多”转移的不同地方在于夜梦、昼梦等。
“力必多”转移的世界是一种自私隐秘的世界,而艺术想象却以社会所允许的形式显示出来,其中,“力必多”是隐藏和伪装着的。
因此,它是从都可以进入的世界,而且人人都可以通过这个世界,使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末能得到满足的欲望得到替代性的满足。
这就是审美欣赏和审美经验的本质所在。
所谓替代性满足是相对于真实性满足而言的。
真实性满足是指人的欲望得到现实的满足,如饿了有饭吃,渴了有水喝等,而审美欣赏中的满足是不能实现的,而是通过想象使在现实中受到限制的欲望得到满足和解脱。
艺术家创作的原动力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欲望”,艺术家在创作中让无意识的强烈本能在幻想中得到宣泄,再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便是艺术作品。
艺术家在创作中是按照深层欲望的标准来挑选内容,他从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只选取那些满足自己欲望的东西。
不管艺术家怎样加以掩盖和改头换面,仍然万变不离其宗。
弗洛伊德认为:“凡艺术家,都是被过分的性欲需要驱使的人”。
达·芬奇在描绘各种圣母像时所激发的热情,就是他早年便离别母亲的思念情绪(即恋母情结)的升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惠特曼的诗篇、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等,其中有些情节和片段是对渴求同性恋的热望的升华,由于他们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只好寄托于想象性的创造。
他认为追求美并非艺术的直接目的,美仅仅是一种武器,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
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魅力,就因为其他人和艺术家一样,也是在某种程度上遭受着同样的挫折,他们尽管也可以在梦幻中去寻求解脱的办法,但因他们不是艺术家,他们幻想的作品未免枯燥乏味,无法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不仅是一种精神补偿的手段,而且被公认是一种社会性的治疗手段和一般观众摆脱苦闷的出路。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格式塔心里理论是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于本世纪初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M.Wetheimer,1880~1943)、苛勒(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 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的。
该学派反对把心理还原为基本元素,把行为还原为刺激-反应联结。
他们认为思维是整体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联结起来的表象的简单集合;主张学习是在于构成一种完形,是改变一个完形为另一完形。
所谓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译音,意即“完形”;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试尝错误的过程,而是顿悟的过程,即结合当前整个情境对问题的突然解决。
完形法则1. 相近(Proximity)。
距离相近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2. 相似(Similarity)。
在某一方面相似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3. 封闭(Closure)。
彼此相属、构成封闭实体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4. 简单(Simplicity)。
具有对称、规则、平滑的简单图形特征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以上这些组织规律即是所谓的“完形法则”(Law of Organization),是心理学家在认知领域中的研究成果。
格式塔在德语中就是“整体、形状”的意思,因此,格式塔理论,也被称作为“完形理论”。
在与地理环境、行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被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Wertheimer在1924年写道,人类是一个整体,其行为并非由作为个体的人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这个整体的内在特征,个体的人及其行为只不过是这个整体过程中的一部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