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叙事作文-蛙声十里出山泉_1200字
- 格式:docx
- 大小:15.96 KB
- 文档页数:2
初一作文:蛙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小时候,奶奶常常常跟我讲起她小时候,家里十几口人围坐在桌边,她爸爸和大伯在讨论今年庄稼的收成,屋外传来一阵阵蛙声……每次奶奶讲到这蛙声,她都会闭上眼睛,我也跟着闭上眼睛跟她一起回味,好像我也听到过那蛙声一般。
就因为奶奶这久久的回味,我一直很想听听这美妙的蛙声。
最初,我想去公园听,可是,公园的池塘里,只有零星几条小鱼,丝毫不见青蛙的身影,连蝌蚪都没有。
不肯放弃的我,又到山上找,可是山上除了人,还是人,连小溪、池塘都没有、更别说蛙声了。
看来在城市里是没指望了,春节时我跟爸爸妈妈回乡下过年,我一下车就冲向在路边迎接我们的大伯。
我环顾四周,想看看附近有没有池塘,可惜没有,我想让大伯待会带我去吧。
爸爸和大伯坐在椅子上,聊了起来,我闲着没事,四处闲逛,在附近看到了一条小溪,只有二三十公分长,不过应该是小溪。
我想起奶奶说,在乡下,田里的、溪里的水都是可以喝的。
我看了看这水,棕色的,像油一样,流得很慢,好像凝固在了那里。
我疑惑的看着这水,因为它与我想象中澄澈的流水相差太大了。
我在惊中试探地伸出手,不料忽然被一声被一声叫喊吓住了,我茫然地回头一看,原来是大伯:“你在这干什么啊?这水可碰不得啊!”说着他把我拉了过来。
奶奶和爸爸听到嘈杂声走了过来,奶奶问:“怎么了?”“这孩子在这闲逛,差点碰着这水了。
”奶奶一看,惊讶的问:“这以前不是条溪么,还有挺多青蛙,鱼儿之类的。
”“那是过去了。
您不知道,前两年,这溪的上游开了家化工厂,厂里哪铁家伙天天吐黑烟,还喷些黑水到河里,不到一个月,这溪就成这样了。
”我在旁边怔怔的,问:“那青蛙呢?”“一只只都死了。
”我全身突然抖了一下,失望的看着那条溪。
我站在溪边那座不能发挥它作用的桥上,向着东方。
我想高声大喊:“蛙声,你在何方?”。
初一叙事作文:蛙声十里出山泉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坐在书桌前,手中捧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思绪飘回了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夏日。
照片中的我,正和一群小伙伴在田间捉蛙,那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刻之一。
那时的我,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初一学生,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勇气。
我们一行人背着行囊,踏上了通往山间的路途。
山路崎岖,但我们的心情却是无比激动。
沿途的风景如诗如画,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仿佛置身于一幅天然的画卷之中。
终于,我们来到了山脚下,抬头望去,一座巍峨的山峰耸立在我们眼前。
我们兴奋地攀爬着山路,沿途寻找着蛙的踪迹。
每当我们发现一只蛙时,都会欢呼雀跃,仿佛找到了宝藏一样。
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时间过得飞快。
终于,我们来到了山顶。
站在山顶上,俯瞰山下,一片绿色的稻田映入眼帘。
这时,我突然想到了那句诗:“蛙声十里出山泉。
”于是,我们决定在山泉边捉蛙,感受那蛙声十里带来的美妙。
我们找了一个清澈见底的山泉,开始了我们的捉蛙行动。
每当我们发现一只蛙时,都会小心翼翼地将它捉住,生怕惊扰了这片宁静。
我们欢笑着、嬉戏着,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就在我们沉浸在这欢乐的时刻时,我突然发现了一只特别大的蛙。
它瞪大了眼睛,似乎在向我们示威。
我兴奋地大叫起来:“快来看啊!我捉到了一只大蛙!”小伙伴们闻声而来,纷纷为我鼓掌欢呼。
就在这时,我突然听到了远处的蛙声。
那声音如同一首优美的乐章,悠扬在山间回荡。
我们顺着声音的方向望去,只见一群蛙在稻田中欢快地跳跃着,发出阵阵悦耳的叫声。
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中。
夕阳西下,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村庄。
村民们纷纷出来迎接我们,称赞我们的勇敢和聪明。
我们带着笑容和满载而归的心情回到了家中。
回到家中,我把捉到的蛙做成了一道美味的菜肴。
那蛙肉鲜美可口,令人回味无穷。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和人们的关爱。
回忆起那个夏天,我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怀念。
感谢那个夏天带给我的欢乐和成长,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和那些陪伴我一起度过那段时光的小伙伴们。
蛙声十里出山泉优秀周记
在一个美丽的池塘里住着一群心爱的小蝌蚪们,它们和妈妈过着幸福的生活。
一天,青蛙妈妈带着小蝌蚪们出去旅游。
路过一条小溪,溪旁高耸着两座大山,小溪弯弯曲曲,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溪底的小鱼和沙石。
小蝌蚪们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
它们一会儿在小溪里追逐嬉戏,一会儿在小溪里吐泡泡。
突然,刮起一阵大暴风,水流湍急,把小蝌蚪和妈妈冲散了。
青蛙妈妈惊慌失措,大声叫喊:呱!呱!呱!而小蝌蚪们不懂事,还觉得很有趣,顺着水流往下游,离妈妈越来越远。
由于水流太急,一只小蝌蚪不小心撞到石头上,痛得哇哇大哭,这时它们才发现和妈妈失散了,大家急的团团转,不知怎办才好。
“救命呀!救救我……”
小蝌蚪们赶紧游过去一看,原来是鱼妈妈的尾巴被石头压住了,大家齐心协力鱼妈妈得救了。
风停了,水流开始变得平缓。
鱼妈妈背着受伤的小蝌蚪帮它们一起找妈妈。
它们一路游,一路学着青蛙叫:呱!呱!呱!最后青蛙妈妈和孩子们团聚了,小蝌蚪们变成了青蛙,听,呱!呱!呱!
1。
初一写景作文乡间的蛙声1200字在满怀闲适的心情下,我踏上了回故乡的路。
在汽车的颠簸下,我已经看到了家乡那条熟悉的小河,站在那儿的古桥,还有妹妹那张可爱的脸,他们都已经在迎接我了。
晚上,吃过晚饭,我和妹妹在月光的映衬下去了那座古桥边散步。
这并不是为了体现我们的闲情逸致,更不是做作,而是那座石桥下的那条小溪里,正有数不清的晶莹绿色的青蛙在小河边、石桥下,鸣奏着一曲漫长的交响乐。
乍听这交响乐,并没有人会欣赏它,因为很多人并不能做到抚平内心的思虑来静心聆听,总会刚被小蛙吸引,哪里又传来大蛙的聒噪,雄浑的“咕呱——”声与小蛙很不协调,甚至会感到大蛙的叫声与整个静谧闲适的夜色不相融洽;当习惯于大蛙的雄浑之后,又会有几声令人震撼的近乎垂暮的老蛙的悲叹让人心里发慌、发凉……但是,我是怀着一种隐秘的心情来的,并不会有许多人的那种焦虑与不安。
试想:月光散碎地洒在身上,站在静谧的古桥上,树影婆娑着,身边站着一位挚爱的朋友,闭上眼,张开双臂,拥抱夜色,细细聆听着小河边、石桥下,传来一阵阵音乐会的交响曲,大蛙不断的雄厚的主旋律,小蛙的清脆的歌声偶尔增添些喜悦的气氛,而老蛙则陪衬着大蛙释放出一次又一次的高潮,“咕呱——咕呱——咕呱——呱——呱呱——”音乐会大概也就这旋律吧,但每次不同的音乐、不同的强弱,总会给人一种面目一新的感觉,不但不会感到乏味,反而会因为静心聆听而消除心中堆积依旧的忧虑。
听着久了,仿佛是在听着一位慈祥的老人,正在讲述着家乡的故事,很多很多,很久很久……很朦胧,却又很清晰。
夏日的午后,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骄阳似火,瞬间便大雨瓢泼了。
小溪边的青蛙停止了叫声,大雨让它们措手不及,它们安静了,又似乎从大地蒸发,无声无息的。
雨不一会儿就停了,正是来无影,去无踪,来去匆匆啊。
我又路过那座石桥边,彩虹露出了笑脸,石桥底下的青蛙掩着草色,一只小蛙发出第一声的清脆,这仿佛是一个口令,紧接着,所有的青蛙又更加肆无忌惮地叫了起来:“咕呱——咕呱——”又开始无休止地演奏了,仿佛在发泄下雨时不能放声歌唱的愤懑与不满。
蛙声十里出山泉0-200字作文
月光照亮了山涧,蛙叫得可真欢啊,像是开了一场大自然的音
乐会,让人觉得特别宁静又充满生机。
那泉水哗啦啦地流着,水声和蛙声混在一起,简直就像是在讲
一个好听的故事。
就算你走远了,那声音也还能传到耳朵里,就像
是山里有啥小精灵在跟你打招呼。
这夜色可真美,像水一样清澈。
蛙声和泉水声一块儿响,听着
就让人心里舒坦。
就好像大自然在跟你悄悄说话,告诉你它有多美好。
风一吹过来,就凉快多了,还带来了蛙叫声,那声音可真悠扬。
这蛙声啊,就像是大自然送给咱们的礼物,让人听了心里就特别舒服,都不想走了。
初一作文:蛙声小时,夏夜,乡下,那条泥泞田埂,那场暴雨初歇,月升东山,清风徐来,老槐树上洒满银辉。
漫步于此,偶见水田涟漪扩散,几只小生命于此跳跃,阵阵蛙声不绝于耳,月下稻花舞动,此起彼伏,稻香四溢,真有如辛弃疾诗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何等美的意境,寄托着希望,寄托着憧憬,寄托着美好,全在这“蛙声一片”。
在这满天星斗之下,蛙声于山谷间回荡,宛如天籁……而日子一天天流逝,我迁入了县城,蛙声似乎也在渐渐离我远去。
家后,有一亩方塘,一户落户于这水泥的森林的农户。
夜晚,总少不了那蛙鸣、少不了那乡土气息可在习惯于城里奔波忙碌的生活的人来说,那蛙声扰了梦,扰了他们夜间独享的宁静,夜不能寐。
一夜,偶见池塘中灯光现,捉蛙人的身影于田间走动他们要捍卫夜间独守的静谧!几日后,蛙声竟出奇地停了,久久地停了,梦圆了,乡梦碎了……蛙声,你渐渐离我远去……蛙声何处去了?久久的,我将你寻觅。
又是那个夏夜,又是那场暴雨初歇,再漫步于田埂之上,已听不到丝毫蛙声,看不到点点蛙影,田间漂着的是农药瓶子,漫野稻谷都低垂了头,助我寻觅那蛙声。
稻香又何处?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农药味,无了稻香的稻谷,仅是一空的躯壳!城里人都追求“绿色”食品,看超市中的蔬果色泽鲜艳,没有虫蛀,以为这就是自己所追求的“绿色”食品,而有虫蛀的蔬果才是没有放农药的象征,这才是真正的“绿色”食品!青蛙,自然的“清道夫”,你离我们而去,我们到哪将你寻觅?蛙声何去?我怀念那山中的“天籁”!亲友喜得贵子,大摆宴席。
路过酒店的厨房,听到那熟悉的,又稍感陌生的蛙声,心中很是激动,往厨房里一瞥,见那一只只小生命,被罩在网兜中,无奈地“咕呱,咕呱”地叫着,如待宰的羔羊,等待着死亡的到来。
我终于,终于觅得着蛙声,只是它已濒临与死亡的边缘。
恬雅时的高歌变成了临死前的呻吟,“天籁”已不复存在,在举刀落刀之间,蛙声,已成历史……蛙声,“丰年”的音符、“绿色”的象征、“梦想”的角音,谱写自然的乐章,而今蛙声不再,自然乐章当落下惟幕?曲终,人散……。
初一作文:蛙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是无人不知无人不知的千古名句,它描绘了青蛙的喊声。
青蛙的喊声既壮观,又气吞山河,因此我也就愈来愈喜爱上了蛙叫了。
我自从 3 岁开始,就和父亲开始垂钓了,我特别喜爱夜钓,由于每个夏季夜晚的池塘边,都少不了那一阵阵的蛙声,“咕呱,咕呱。
”一声蛙叫响起,就会惹起成群结队的大片大片的青蛙开始合唱,有的青蛙声音高,有的青蛙声音低,有的正好组成了青蛙三重唱,这声音分外的壮观,分外处气吞山河。
这样的状况向来到了我十岁那年。
记得那年,我又欣喜若狂地随着父亲前去郊野的一个池塘夜钓,果然,我又听见了那壮观,宏伟的蛙声。
我向对岸望去,朦朦胧胧见一点白光,我问父亲:“那人也是在垂钓吗?”父亲说:“不是,他们在捉蛙。
”我一听,内心挂起了几丝担忧和伤心,假如那青蛙被捉住了该怎么办。
我便要乞降父亲一同去看一看。
一看,我便吓得瘫在了地上,这漂亮的生灵被他们无情的捉到了网袋中,我结结巴巴地问他捉他们干什么?他们回答,去市场上卖,会卖个好价钱,他说着捉着他对住一个青蛙,下手捉去,我真希望这个青蛙能一跳,跳走了。
但是还没等它蹬腿,它就被那一只无情的大手给捉住了,看着那可怜的大眼睛,我不由深吸了一口冷气。
11岁那年,人们仿佛早已知道青蛙的价钱,纷繁来抓。
一回,我还和父亲去垂钓,居然有二十多人在池边寻“宝”。
今年,当我再次到达池塘边,已听不见一只青蛙在唱歌了。
在这死般沉寂的夜里,就算我最喜爱的垂钓玩着也没什么意思了。
次日正午,我和父亲去饭馆吃饭,看见了一幕让人干呕的画面,饭馆里几乎桌桌点的都有哪漂亮的生灵——青蛙,我的心几乎要裂了。
为何,这是为何,那漂亮的蛙声为何不见了呢?是由于,这是由于人们贪钱谋利,而捕杀了青蛙,望着空空的池塘边,想着青蛙的悲叫,我不由地在心中说到:“人们啊,你们醒醒吧!”。
蛙声十里出山泉观后感200字左右蛙声十里出山泉,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句诗句,形容蛙声的
响亮。
这句诗句带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它不仅形容了蛙声的婉转悠扬,更反映了蛙声对人们的感受和启发。
在这句诗句中,“蛙声十里”取
景于大自然中的一个美好场景,有山有水,有蛙声。
蛙声在山间响彻,如此清澈悦耳的声音使人如醉如痴。
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句诗句让我深有感触。
首先,它让我感受到
大自然的美好。
这句诗句中出现的山泉和蛙声,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
感觉。
在这个物欲横流,污染严重的社会里,人们往往忽略了大自然
的美好。
山泉清澈见底,蛙声轻灵悦耳,无不让人感到舒适愉悦。
其次,这句诗句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美好的心灵境界。
蛙声之所以
能触动人心,不仅在于它的婉转悠扬,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一种超脱尘
世的意境。
在这个世俗纷扰的社会中,人们总是忙忙碌碌,追逐名利,很难得到内心的宁静。
而蛙声十里出山泉所反映的正是一种清新淡泊
的心境,让人领略到了一种真正的美好。
最后,这句诗句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蛙声虽小,却有着十里之遥。
这种声音虽然微弱,却能传达出远大的力量。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心存希望,积极向上,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迎来新的生活。
总之,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一句具有深刻意义的古诗词。
这句诗句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也蕴含着美好的心灵境界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句诗句中汲取力量,拥有一颗渴望和珍惜美好的心灵,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也能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
蛙声十里出山泉观后感200字左右示例文章篇一:《〈蛙声十里出山泉〉观后感》哇,我看了齐白石爷爷画的《蛙声十里出山泉》,那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小世界呢!画面上并没有直接画出好多青蛙在那呱呱叫。
而是有好多小蝌蚪,顺着山泉的水流,从山里头游出来。
我就想啊,这小蝌蚪游啊游的,它们的妈妈青蛙肯定就在不远的地方呀。
这就好像我们在森林里看到了小兔子,那大兔子肯定就在附近的草丛里藏着呢,是不是很有趣?我跟小伙伴们一起看这幅画的时候,大家都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
小明说:“你看这些小蝌蚪,游得多欢快,感觉它们像是在找什么宝藏似的。
”小红接着说:“我觉得这山泉的水就像一条透明的丝带,把小蝌蚪们都给串起来了呢。
”我听了也大声说:“对呀,这水还像一条路,带着小蝌蚪们去它们该去的地方。
”从这幅画里,我能感觉到齐白石爷爷可真是个厉害的魔法师呢。
他不用画好多青蛙在那叫,就能让我们知道这里有青蛙,而且还能让我们仿佛听到蛙声。
这就好比我们吃糖果,不用把糖果全部拿出来,只要看到糖果纸,就能想象到糖果的甜蜜味道。
他用这么简单的画面,就给我们讲了一个有声音、有故事的场景。
我觉得齐白石爷爷画画肯定特别用心。
他一定是在生活里仔细观察了小蝌蚪、山泉,还有青蛙的关系,才能画出这么棒的画。
要是我画画的时候,也能像齐白石爷爷这样,那我的画肯定也能让大家看了就特别喜欢。
我现在就特别想拿起画笔,去画我看到的小花、小草还有小虫子呢。
这画呀,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想要画画的小小心扉。
看了这幅画,我还想到了大自然。
大自然里有好多这样奇妙的联系。
就像这画里的小蝌蚪和青蛙,就像树上的小鸟和鸟窝。
每一样东西都有它自己的位置,都和别的东西有关系。
我们可不能破坏这种关系,要好好保护大自然呢。
不然呀,像这样有蝌蚪游、有蛙声叫的美景就看不到啦。
这画可不仅仅是一幅画,它更像是一个小警钟,提醒我们要爱护大自然这个大家庭呢。
我可太喜欢《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画啦,它让我看到了画画的神奇,也让我更加热爱大自然啦。
蛙声夏夜是一首童年的歌谣,阵阵蛙声是她优美的旋律……“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的水路到湘江?”小的时候,妈妈很爱唱这支歌哄我入眠。
妈妈是湖南长沙人,我的暑假便一直是在妈妈的家乡度过的。
长沙的夏天闷热潮湿,最好的避暑方法并非窝在屋里吹空调,而是在日落之后,在江堤或河堤上散步,独独在这地方,夏夜的风裹狭着水汽,扑面的吹来,阵阵蛙声,萦绕在耳畔。
就连夏天的燥热,也随着蛙声,淡淡消去……从居住的小区后门出去,便是浏阳河堤。
夏夜,住在附近的人们都爱到这儿来散步纳凉。
而我却更喜欢听那河畔的蛙声。
晚饭后,太阳已落山,天却尚未全黑,这便是出门的好时机。
我快步跑上河堤,堤挨着河的这一面,呈三级台阶的形状,最底下那层没有铺路石,任由河水带来的泥沙淤积着,很肥沃,于是被开辟成了一块块的小菜地。
夏天的浏阳河,涨水是常事,此时河水便淹没了两岸最底层的农田,只有某些长得特别高的芦苇丛会努力的在水面上露个头,当风拂过时它们又会摇头晃脑的。
在半明不暗的夏夜,那一团团黑黑的影子在水面上晃动,好似鸭子在游水,但又怎么也游不动,只能徘徊在一个地方,颇有些好笑。
时而,会有那精灵般美妙的叫声从里面发出来,我很好奇,那发出叫声的小精灵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但是我每次靠近时,那声音会随着“噗嗵”几声巨响都戛然而止。
河面上偶尔会有挖沙船经过,发出“突突突”的声音,船只经过的直线,两岸的蛙声也都会渐渐消失,剩下的只是溅起的水花……我坐在大堤上,凝望江面,道道波纹随着哇声。
有旋律的游向东方。
一年年过去,“沙船赶蛙”的图景里多了些新的元素,浏阳河上建起了一座座大桥。
随着夜幕的降临,桥上的霓虹灯和路灯亮了起来,从堤上望去,便觉得黯淡的夜色在不远处突然迸出了一大片的明亮,似银河又比银河更斑斓,似彩虹又比彩虹更绚烂。
还有桥下的水面,粼粼波光经霓虹灯的着色后,状如流动着的彩色水晶。
洞庭湖下有龙宫,不知这浏阳河底又是否有一个水晶宫呢?水晶宫里是否也会有蛙声?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每经过河堤,我都会痴痴找寻那熟悉的精灵般的声音,然而,年复一年,那精灵般的声音,再也没在耳畔响起过,等来的是船只的“突突声”和船经过时留下的一道道长长的涟漪。
蛙声_1200字山村之夏,夜之田野,蛙鸣如鼓,起伏如潮。
它是风调雨顺的象征,它是丰收年景的预言,还是农家祥和的福音。
然而,在人类的历史长河进入公元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曾经在静谧的稻花香里叙说丰年的蛙语,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远去……不!这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天籁,不应该从我们身边消失。
于是,我开始了一次绿色寻蛙之旅。
第一站:西江月站时间:800年前地点:江西上饶黄沙岭满怀憧憬,竭力打开听视器官,一路寻蛙而去,沿途千余里,未听得有“蛙声一片”。
于是,穿过时空隧道,来到800多年前的上饶城西黄沙岭,与南宋著名词人辛稼轩一起分享乡村特有的“稻香蛙鸣”。
夏末秋初,日落黄昏后,习习的晚风吹散了灼热的暑气。
小山前,竹林边,三三两两的农舍袅袅升起缕缕炊烟;小溪旁、池塘边、田野里,一层轻纱似暮袅娜升腾。
一会儿,月亮从树林边升起来,朗朗的照着大地,给溪水留下一地粼粼波光。
林子里的鸟睡意全无,拍翅离巢,绕树翻飞。
一些不知名的草虫发出嘶嘶的鸣叫,而此时真正称得上夏夜主旋律的,当数充盈耳鼓的蛙鸣了。
无边田野,此起彼伏,混和着稻花的香、泥土的味、轻拂的风,扑面而来,其心旷而神怡也……第二站非故人庄站时间:二十一世纪初地点:南方某市城乡结合部这里,是城乡结合部;这里,一大片农田停止了耕种;这里,新规划的工业园区建设开工了。
机器轰鸣,人头攒动。
打桩机拼命地往地心里钻,挖掘机疯狂地刨,来回奔忙的卡车,乐此不疲。
在坚实庞大的现代化工具面前,一切庄稼、虫草、树林、乃至田园房屋都显得极其弱势。
在干涸了的池塘边,几个农民工围在一起,。
蛙声十里出山泉观后感
一涧清泉出深山,十里蛙声画中传。
眺望山涧,清石点点,遥闻泉水击石之声,待近看只见一股山泉奔流而下,泉无断,奔腾出山涧;蛙声鸣,回荡山谷间。
这就是齐老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齐白石老人在他90岁高龄时创此佳作,无论是笔墨技法还是艺术境界都上升到很高的`层次,令人叹为观止。
中断之石,笔墨酣畅、浓重。
显示出石的稳重、雄健,具有阳刚之美。
远处略谈,具有近实远虚之感,两点淡青的墨可谓远山的一点影吧。
近处用皴擦之法大快挥淡墨,显示出山石急转处石块淡出画面之意。
无论是凝重的浓墨,还是随意挥洒的淡墨,浓淡之间富有韵味。
浓淡的跳跃,虚实的结合,显示出画家对墨的运用炉火纯青,真可谓:墨墨含情,笔笔蓄意。
画家用画石来界定山泉,画石是为画泉的奔涌作依据。
画家对泉的细致描绘,显示出水的灵动,水的阴柔之美。
每一个线条都有它独到之处:或飘逸,或凝重,或曲绕,或虚无。
高处的急流,用线紧密、曲绕。
显示出泉的流速,泉的奔涌。
再近,山势渐宽,泉势渐缓,用线舒张、虚无,寓示泉流无碍,肆意奔流。
山石激荡,山泉奔涌,线线传神,逸趣怡然。
泉流优美的线条似五线谱,跳跃其间的音符便是那活泼可爱的小蝌蚪,源自泉涌处,奔向希望去。
小蝌蚪欢快的游动,摇摆的尾巴如欢快的调子,起伏在流泉里。
蛙呢?生命的创造者隐在深山里,她把孩子放逐在流泉里,希望新的天地会有新的生活。
蛙鸣声
荡在山谷,是母亲欢送的歌声,于是就有了蛙声十里出山泉。
《蛙声十里出山泉》观后感500字左右篇一:《〈蛙声十里出山泉〉观后感》哇塞,今天我看了齐白石爷爷的《蛙声十里出山泉》,那感觉就像是发现了一个超级有趣的魔法世界一样。
一看到这幅画,我的眼睛就像被磁铁吸住了。
画面上并没有直接画那些呱呱叫的青蛙,可我却好像能听到青蛙在叫呢。
画面里有好多小蝌蚪,它们在山泉里自由自在地游着。
那些小蝌蚪就像是一个个黑色的小逗号,在清澈的水里欢快地摆动着自己细细的尾巴。
我就想啊,这小蝌蚪们游啊游的,肯定是在找它们的青蛙妈妈呢。
我仿佛能看到在这幅画的画框之外,在那山泉的源头或者是旁边的池塘里,一定有好多青蛙在那里“呱呱呱”地叫着。
这画可真聪明啊,就像一个捉迷藏的高手,把青蛙藏起来了,却让我们通过小蝌蚪知道青蛙就在附近。
这就好比你闻到了烤蛋糕的香味,虽然没看到蛋糕,但是你就知道蛋糕在烤箱里或者就在旁边的桌子上一样。
我记得我和小伙伴们去溪边玩耍的时候,水里也有这种小小的蝌蚪。
当时我们可兴奋了,有个小伙伴想抓蝌蚪,另一个小伙伴就说:“别抓,它们以后会变成青蛙的,青蛙可是吃害虫的小英雄呢。
”这就像在这幅画里,齐白石爷爷肯定也是想让我们保护这些小蝌蚪,保护青蛙。
再看那山泉,画得可逼真了。
水像是在流动一样,要是我能变成一个小小的人儿,跳进那画里,顺着山泉往下漂流,肯定超级好玩。
那感觉就像坐在一个天然的水上滑梯上。
齐白石爷爷可真厉害啊,他怎么就能想到这么巧妙的画画办法呢?要是让我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我可能就直接画好多青蛙在那里叫了,那多笨啊。
我想,齐白石爷爷肯定是观察了很久大自然,对青蛙、蝌蚪和山泉都特别熟悉,才能画出这么棒的画。
我觉得这幅画不仅仅是一幅画,更像是一个有声音的故事。
它让我知道了画画不一定要把所有东西都画出来,就像写作文不一定要把所有事情都写得明明白白一样。
有时候留一点想象的空间,会让画或者作文变得更加有趣。
从这幅画里,我也学到了要爱护大自然里的小动物,因为它们都是大自然这个大家庭里重要的成员。
《蛙声十里出山泉》背后的生态智慧蛙声十里出山泉蛙声十里,是我们常常能够在夏夜中听到的一种独特的声音。
它似乎标志着夏季的到来,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然而,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生态智慧呢?要理解蛙声十里背后的生态智慧,首先需要了解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功能。
蛙是一种典型的两栖动物,它既能在水中游动,也能在陆地上跳动。
在繁殖期,蛙会选择靠近水源的环境,它们以水中的浅滩和草丛为繁殖场所,雄蛙通过鸣叫来吸引雌蛙,以完成交配过程。
而蛙的鸣叫声正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蛙声十里”。
蛙声十里背后的第一个生态智慧是与水源的关系。
蛙选择靠近水源的环境进行繁殖,这是因为水源提供了足够的湿度和适宜的环境条件。
湿度对于蛙的繁殖非常重要,因为它们的卵需要湿度保持在一定的程度上,才能顺利孵化。
此外,水源还能提供丰富的食物供蛙的生长发育,例如昆虫和小型水生动物。
因此,蛙选择靠近水源的环境是基于对水生态系统的依赖和适应。
这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水源的保护和管理,使得蛙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得到了维护。
蛙声十里背后的第二个生态智慧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蛙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捕食者,也是被捕食者。
蛙以昆虫和小型水生动物为食,有效地控制了这些生物种群的数量。
这种控制作用可以减少害虫的数量,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蛙也是其他动物的食物来源,如鳗鲡和鸟类。
这种食物链的存在使得生态系统的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而稳定的关系,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蛙声十里背后的第三个生态智慧是与环境的适应能力。
蛙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它们能够忍受各种环境条件的改变和挑战。
例如,在干旱的季节,蛙能够进入休眠状态,以应对水源的缺乏。
在这种情况下,雄蛙的鸣叫声会减少或者停止,从而减少能量的消耗。
一旦环境条件改变,蛙就会立刻恢复活动,重新产生鸣叫声。
这种适应能力使得蛙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保持种群的稳定和繁衍。
蛙声十里背后的蛙类生态智慧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故事一、蛙声十里传说的起源“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个成语,意指蛙声声嘹亮,可以传至十里之外。
传说中,有一个与这个成语相关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小村庄里。
这个村庄坐落在一座山脚下,村民们生活质朴,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而村子周围,环绕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森林中传来着一种高亢激昂的声音,那就是蛙声。
蛙声嘹亮而悠长,有时甚至能传到十里之外,令人赞叹不已。
二、一个与众不同的蛙在这个小村庄中,有一只与众不同的蛙,它的身体是翠绿色的,背上有斑斓的花纹。
这只蛙不仅外表与众不同,而且它叫起来的声音更是悦耳动听,格外嘹亮悠扬。
村民们称它为“蛙王”。
蛙王非常热爱与村民们交流,每天傍晚,它会跳到村子的水塘中,开始表演它独特的歌唱。
蛙王的叫声清脆悦耳,仿佛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带给村民们无尽的欢乐。
而蛙王的叫声也因此传遍了整个村庄。
三、蛙声的奇迹一年的春天,村庄的山泉突然干涸了,村民们大惊失色。
他们依靠这些山泉供应饮用水和灌溉土地,但眼下却无法再继续使用了。
村民们焦急地商量着对策,可是他们毫无办法。
就在大家犹豫不决的时候,蛙王跳进了已经干涸的山泉中。
它开始歌唱,声音越来越激昂,仿佛整个山谷都回荡起来。
蛙王的歌声似乎具有一种魔力,山谷中的土地不断颤抖,突然,一个巨大的岩石从地下升起,水流澎湃涌出,形成了一泓泓清澈的山泉水。
听到消息的村民们纷纷赶到山泉旁边,他们喜出望外地看着这个奇迹发生的过程。
当他们近距离接触到这清澈的山泉时,顿时感到疲惫一扫而空,充满了活力和希望。
蛙王的歌声成为了蛙声十里传说的源头,人们由此也便创造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个成语,来表达对蛙王和山泉的感激之情。
四、蛙王的离去和告别蛙王的歌声救活了山泉,但这也意味着它即将离开村庄。
蛙王在村民们泪别的目送下,离开了这个曾经热爱它的村子。
蛙王的离去令村庄陷入了沉默,村民们思念着那个给予他们希望和力量的蛙王。
为了纪念蛙王的贡献,村民们建造了一座小小的亭子,亭子中央是一座由翠绿色石头雕刻而成的蛙王雕像,每年村民们会在这里举行一场盛大的蛙王纪念仪式,表示对蛙王的感激和缅怀。
蛙声的作文蛙声的作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蛙声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蛙声的作文1青蛙本是田间劳作的“杀虫卫士”,一直勤勤恳恳为农服务。
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当它拥有了“田鸡”这个美誉后,从此命运被人类的私欲改变,一次次被“扫荡”后送上了餐桌。
回想过去田间蛙声阵阵,看看今日盘中田鸡只只,鼓着无奈的眼睛。
真是让人心痛。
“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多么美妙的画面,而青蛙在被捉后悲惨的叫声,它已从“田间卫士”蜕变为“人间美味”。
人类已经不知不觉地走入了青蛙的食物链,并且破坏了这一条食物链。
这本是一条不错的食物链,可是自从人类的强行进入后,一切都被改变了。
青蛙一天天的减少,害虫肆无忌惮的破坏着农田。
农民又岂能坐视不理,农药成了他们的法宝,可谁能保证田里的庄稼不被伤害呢?这样的粮食最终还是落入了人的口中,于是,一条人为的毒食物链便诞生了。
人类的欲望一旦开始滋生,便象脱缰的野马一样,一发不可收拾。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类的“馋眼”逐渐投向野生动物。
在动物界,受到伤害的仅仅只有青蛙吗?鲨鱼、老虎、大象等等,难道果子狸引起的“非典”阴影早已成了过去,人们完全忘记了惧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了严禁捕杀野生动物。
这让多数人明白了立法的意义。
可是由于人类的利欲熏心,依然有人铤而走险,为了利益,残忍地去杀害野生动物。
也许,当他们数着厚实的钞票时,会喜出望外,是非对错早已被抛在脑后。
三年、五年后呢?沉重的打击一旦降临,厚实的钞票恐怕就会变成一张张废纸。
蓝天,碧野,绿树,清澈的水能买到吗?有篇文章中这样写道: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那么,失去了青蛙呢?失去了其他野生动物呢?到那时,地球将会失去平衡。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没有市场,就没有杀戮”。
蛙声十里出山泉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感谢您的阅读!
蛙声十里出山泉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米洛斯的维纳斯”吧?如果你听说过,并仰幕它。
那么,这幅齐白石的作品就会让你拥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这幅作品,便是《蛙声十里出山泉》。
维纳斯不仅美在身体那优美的曲线,更美在她残缺的手臂,美在那缺失的神秘感。
而这幅《蛙声十里出山泉》也是如此。
说是蛙声,却无两眼神采奕奕的青蛙。
一股淙淙淌下的山泉,似一条白玉带嵌在峰峦间。
几只灵动的小蝌蚪在山泉水中自在地游着,无拘无束。
看着这幅水墨画,似乎耳边真的响起蛙儿清脆而欢快的叫声,真的响起一支“蛙声奏鸣曲”。
而且,这幅《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构图十分巧妙。
在水天相接的地方,齐白石留出了大片的空白,使人们感受到一种立体感。
事物由远到近,仿佛蛙声也是如此。
残缺也是一种艺术美,在隐约之间的神秘,正是艺术品的妙处——留白之美。
蛙声十里出山泉_1200字
关于《蛙声十里出山泉_1200字》,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有这样一幅对联,形容作家老舍和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友情。
上联是:老舍难为齐白石,下联是:大师敬请舒庆春。
横批是:字画联袂。
让我娓娓道来,详细说给诸位听。
老舍,1899年生人。
齐白石,1864年生人。
两人的年龄整整相差35岁。
可这一对不计年龄,不计辈分的朋友,一起相处、交往了30多年。
他俩是新中国授予的四位人民艺术家其中的两位。
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诗论画、论古说今,发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趣事。
话说1951年的一天,老舍先生到白石老人家里做客,并求画一张。
这一年,白石老人已90岁高龄了。
求画就求画呗,条件还挺苛刻的。
你看看,叫人家画青蛙,画面上还不得有青蛙的影子,还得听得见青蛙的叫声……这真是要好的朋友没地说,分明是求人家,还摆了这么多条件,有意思,有意思。
老舍先生在朋友圈里,无论是谈诗论画,还是说古论今,总有独到的见解,一次老舍先生和朋友们到大兴安岭体验生活,见茫茫林海,写下了:高岭苍茫低岭翠,幼林明媚母林幽这脍炙人口的诗句。
圈里人都很钦佩老舍先生的才华。
尤其是白石老人,便是昵称老舍先生为“鬼才”。
“这鬼才,点子多,不是成心放难吗?”白石老人嘴没说,心里寻思:“自古以来有画花鸟的、有画鱼虫的,哪里听说有画声音的?”“这回我非得栽倒在这鬼才手里。
”见白石老人没吭声,老舍先生步步紧逼:“怎样?画不出来得请我哦。
别老是三两个小菜在家请我,这回得上全聚德吃烤鸭。
”
白石老人满口答应:“可以,可以。
”“如画出来你得请我,是不是?”老舍先生毫不含糊地回答:“一定,一定。
”
白石老人哪里是服输之辈。
15岁学木工,由“大器作”很快升为“小器作”,也就是由粗木匠升为雕花木匠。
白石老人有句名言:“作画不教一日闲过。
”正因如此,新中国授予的四位人民艺术家中,有白石老人和老舍先生两位。
大文豪老舍先生被誉为语言大师。
“不教一日闲过”,说画就画,冥思苦想,连画两天,不见成效。
正在犯难之际,案头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句“听取蛙声一片”猛地提醒了老人家。
自言自语道:“蛙声不可画但可听啊!”“不画蛙但可画蝌蚪啊!”“蝌蚪可以听到蛙妈妈的叫声啊!”老人家连声三个“啊”后,挥毫泼墨,画出了两座小山之间,流淌着一弯清水,六只小蝌蚪顺流而下,不时地回望着小山那边,它们仿佛听到了山那边水塘中妈妈的呼唤声。
老人家如释重负,终于完成了一幅大作。
老舍先生如期而至,一进门,只见白石老人双手合十,敬请老舍先生上座。
老舍先生见
此情此景,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莫非没画出来?对我这么客气,不是想免去一顿烤鸭吧?”只听白石老人认真地说:“画是画出来了,可给此画题个什么题目呢?”见白石老人从里屋画橱里取出已装裱好了的画卷,小心翼翼地平铺在桌面上,对老舍先生说:“鬼才,请大驾欣赏。
”
老舍先生伏案细瞧,水墨丹青,线条分明,有山有水,无蛙而有蛙声,激动不已。
连声说“好画,好画。
绝了,绝了。
”心想,90岁高龄的老人家,思维敏捷,构思如此巧妙,出此大作,乃奇才也。
兴奋之余,老舍先生拿起狼毫楷笔,饱蘸墨汁,挥笔题写了《蛙声十里出山泉》,完成此大作的最后之笔。
北京前门全聚德考鸭店一楼,白石老人,老舍先生,还有几位朋友,围坐一张桌面,几壶老酒,飘香在友情之中,人至酣醉,共同庆贺《蛙声十里出山泉》问世。
仙人掌2016年1月18日完稿
初一:李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