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试验影响因素分析高春彪
- 格式:pdf
- 大小:779.23 KB
- 文档页数:2
凝血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凝血检验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体检的人员215例做为研究对象。
每位受检人员分别取3份检验所用标准血量,通过以控制血液标本的放置时间、离心时间及溶血情况的方式实施凝血四项检验,评估可能对影响凝血检验结果的因素。
结果:血液样本在不同的存放时间下检验,PT值无明显变化(P>0.05)。
放置时间超过1小时TT、FIB 、APTT值变化明显,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样本离心时间不同,TT与FIB值无明显变化(P>0.05),PT与APTT所受影响较明显(P<0.05);血液标本出血溶血后各检验数值均变化明显,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液样本长时间放置、离心时间较长、出现溶血现象均为能够影响凝血检验结果的因素,医护人员应加以重视。
【关键词】凝血检验;影响因素;分析本文重点分析了影响凝血检验结果的因素,旨在提高检验效率,最大程度保障凝血检验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2015年6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体检的人员215例做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116例,女性99例;年龄18~50岁,平均(30.5±5.1)岁。
1.2方法我科室检测仪器为sysmescs-5100,检测与质控产品均为西门子配套。
主要检验流程:采血前先确认受检人员的姓名,将其姓名与对应的独立编号标记于真空采血管上。
所有人员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确定患者在相对平稳的状态下完成血液采集;采集血液时嘱咐患者放松身体,尽量降低止血带对静脉的压力;每位受检人员均采集可以完成标准检验3次的血量;及时将混合均匀的血液标本送至离心,将血小板去除。
完成离心操作后,将血液标本合理存放,并分别用于3 组不同的检验:①使用本组受检人员1组血液样本进行试验,即先将血液样本放置1h,实施凝血检验,记录检验结果。
在放置2h、4h后对全部的血液样本实施凝血检验,分析存放血液标本的时间对凝血检验的结果造成的影响。
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各种因素对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并做出分析与对策,使临床检验的准确性大幅度的提高。
方法选取200例来本院参加体检的学生,抽取他们的血液作为血液检测样本,在不同的放置时间和离心时间以及是否溶血等环境下进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ib)等的检验。
结果APTT、Fib 及TT值因标本放置时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PT值不受标本放置时间的影响;PT、APTT 值在一定程度上受离心时间的影响,TT及Fib值不受离心时间的影响。
结论在临床凝血检验时,标本放置的时间和离心时间影响检验结果,因此患者的血液标本应当即采即检,并且在离心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离心的时间与转速,防止出现溶血现象。
关键词凝血检验;标本;放置时间;影响因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在医学技术的发展上(如免疫学、生物学技术以及生物化学),并且伴随着各种精密仪器的使用(如高精度的凝血分析仪),临床应用时,血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实际结果的符合程度对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作为一种辅助指标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诊断中[1]。
凝血检验的项目逐年增多,其中常见的项目有APTT、TT、PT、Fib等,相应的,在临床诊断时,对于这些项目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精确度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而且各方面的因素均会对PT、APTT、TT、Fib的结果产生影响[2]。
在不同的影响因素下,随机抽取200例本院体检人员的血液进行凝血检测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并且对实验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从2014年7~10月来本院抽血体检学生的血液样本中随机抽取200例,所有的血液样本均是健康的血液样本,并且是在学生空腹且心情放松的状态下抽取的静脉血。
学生的年龄19~22岁、性别不限、身高150~175 cm、体重35~65 kg。
1. 2 方法1. 2. 1 检测仪器应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试剂和质控用品均应用配套产品[3]。
凝血试验影响因素有哪些?李欣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凝血功能检测的基本试验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各种凝血因子的活性。
鉴于凝血反应是酶促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检测结果容易出现误差。
影响凝血试验的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标本及实验室检查1.标本采集:采集一般选择清晨患者未起床时。
(1)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均会致血小板增多,凝血及纤溶活性增强。
(2)高脂饮食会使血脂肪浓度上升,从而抑制纤溶活性。
(3)吸烟加速血小板聚集。
(4)酗酒抑制血小板聚集,并且可以抑制肝脏合成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
2.采血时机:输液侧不能采血,采血带不宜扎得太紧,以免因子Ⅷ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释放活化。
注血液入试管时不可太用力,以免血细胞破碎激活凝血系统。
3.标本制备:标本最好在采集1h内分离血浆,在3000r/min转速下离心,取乏血小板血浆。
(血小板的数量会明显影响APTT)。
制备过程中防止出现溶血,红细胞膜含有大量磷脂和胆固醇,有促凝作用。
4.标本运送:需在常温下进行,低温会损伤血小板、因子Ⅶ Ⅺ,从而使PT及APTT延长。
5.试剂选择:对于口服抗凝药物检测PT,试剂必须按WHO的要求进行标化,结果以国际标准化比值报告。
抗凝剂应该使用柠檬酸钠抗凝剂并严格按照1:9抗凝。
当红细胞比容>55%或<25%时,应按照以下公式重新计算抗凝剂用量:0.00185*全血量ml*(100-HCT)。
(二)药物影响因素1.华法林:华法林是维生素K拮抗剂,主要影影响Ⅱ、Ⅶ、Ⅸ和Ⅹ因子的羧基化,常用PT-INR监测,,PT-INR是反映外源凝血系统的实验指标,INR的增大,主要因Ⅱ、Ⅷ和X因子的活性降低,而Ⅸ、II和X因子又是内源及共同途径中的凝血因子,因此,内源凝血筛选指标APTT也同样受影响.此外,机体内的抗凝系统——蛋白C系统,它的合成也受维生素K的影响。
蛋白C系统包括蛋白C(PC)、蛋白S(Ps)、凝血酶调节蛋白(TIM)和活化蛋白C抑制物(APCI),其中蛋白C是依赖维生素K的生理性抗凝物质,蛋白S是依赖维生素K的活化蛋白C辅因子,两者都在机体抗凝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的因素由于许多凝血因子是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常温下易失活,而凝、止血又一个当复杂的病理过程,凝血四项检查在临床上对于出血性疾病的诊断、鉴别、病情观察治疗检测预后判断和术前检查具有重要的作用。
影响此实验的因素具有特殊性,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是临床应用的前提。
因此,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现将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1样本因素①样本采集超过或不带划线部分;②未使用规定的抗凝剂(枸橼酸钠与血1:9)抗凝剂的比例及用量不准确;③血样有凝块、溶血、黄疸、脂血;④血样本混匀不当,剧烈混匀产生气泡;⑤使用塑料试管来收集血样;⑥采血器或储血管不洁,或受到污染;⑦患者服用抗凝药物。
2检验人员因素①对血样本离心时间和相对离心力选择不当;②未规定时间内对样本进行检测;③试剂复溶及预温时间不当;④试剂复溶时,稀释倍数不准;⑤实验人员对仪器操作方法不准确。
以上实验人员因素是引起实验结果不准确的重要来源。
3试剂因素①试剂复溶时,稀释倍数不准或未使用I级试剂和厂家规定是稀释液;②试剂已被污染;③所用试剂超过了复溶后的稳定期。
不同厂家试剂的稳定性不同,尤其是凝血酶原时间检测,国际敏感指数(INI)的试剂影响较大。
以上试剂因素是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未开启的试剂及干瓶复溶剂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确保试剂等符合测定要求。
冰冻保存的试剂不能反复冻溶,反复冻溶会使试剂中的因子失活而影响测定。
4仪器因素主要是仪器的校正、保养和维护不当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因此定时测试和校正仪器的性能,特别是对光源灯要定期检查、校正,避免因光源灯光学性能衰退对检测的影响,同时保持机械和光学附件的清洁。
以上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的主要影响因素。
因此为保证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有效、稳定性及准确性,除克服上述因素外,各实验室还应用各自的方法,对一部分健康人进行检测,建立自己实验室的参考值,做好室内质控,同时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检验人员对仪器的原理、性能、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全面全面了解掌握,进一步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可靠性。
血凝试验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关键词】血凝试验血凝试验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检测项目,血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是指导临床正确治疗的保障。
作为血凝功能异常的筛查试验,在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抗凝治疗监测,术前检查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应用广泛。
由于凝血试验与一般的检验项目测定不同,其影响因素具有特殊性。
当其启动因子被某些因素激活后,就会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检测结果的极大误差。
因此,对于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掌握和了解影响血凝试验相关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血凝试验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血样的采集与处理1.1 采血技术1.1.1 患者应处于平静状态。
因为情绪紧张,剧烈运动会激活或干扰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溶酶原等成分。
1.1.2 患者应空腹。
进餐后,血中的乳糜微粒等将对血凝试验结果造成干扰。
1.1.3 采血前不应拍打采血部位,必须顺利“一针见血”,避免混入组织液或发生溶血。
因为组织液中会有丰富的因子Ⅲ,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加速凝血酶源的消耗,使试验结果偏低。
1.1.4 压脉带不应扎的太紧,压迫时间不应过长。
压力大及束缚时间过长可影响局部血液的浓缩和内皮细胞释放T-PA,后者可引起纤溶活动增强。
1.1.5 采血速度要适当,若太快易产生气泡,使纤溶蛋白原、因子V、因子Ⅲ变性。
因此,建议使用定量真空采血管。
1.1.6 采血后要立即与抗凝剂混合,但不要用力震荡。
NCCLS推荐使用带塞塑料或聚乙烯试管采血,因不带盖,血浆pH值升高,影响试验结果。
1.1.7 采血顺序对试验结果也有影响。
朱忠勇报道[1]:PT血样采集顺序第二管、第三管与第一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APTT的差异则无显著性(P>0.05)。
这可能与采血时压脉带压迫时间过长有关。
因此,采多管血样时,血凝试验标本应取第一管。
1.2 标本运输、保存与处理标本应随采随测,如需运输,标本应在室温下运送,因低温会损伤血小板活化因子使PT、APTT结果降低,血浆标本原则上应立即检测,血液一旦离体后即开始变化,随离体的时间不同凝血因子逐渐消耗,从而检测出的结果也不同。
血凝试验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医学检验对于临床各科室诊疗工作的开展有积极意义,是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疗效、健康保健等的基础。
其中凝血试验是检验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是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及血栓风险。
凝血实验的检测需要乏血小板血浆,所以影响因素较多:患者准备、标本提取、抗凝剂的选择及实验室设备等都可能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检验人员需明确血凝试验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科学管控,减少其带来的影响,从而保证试验结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血凝试验;影响因素凝血试验是临床上常见的检验项目之一,是对人体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通过血凝试验了解人体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是否存在异常,用于找出问题的原因,并指导临床治疗。
其中最常用的检测项目有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及D-二聚体。
任何一项影响凝血因子活性及功能的因素均可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影响临床诊断及治疗。
对此,文章针对这项试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可行的处理措施。
一.血液标本的准备1、患者的准备:患者在采血前应处于静息状态或抽血前有15-30分钟的休息,剧烈活动可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统;2、采血过程的影响:采血不顺畅,血量过少或过多,抗凝剂比例不当或混匀不彻底,都会致凝血过程激活和凝血因子的消耗,应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压脉带不宜过久,时间超过一分钟,即可引起因子VⅢ和组织型纤溶酶源激活剂(t-PA)释放和活化;3、采血的部位:标本采集严禁在输液管中采血,特别是输入肝素时; 4、抗凝管的使用:要使用浓度为0.109mol/L的枸橼酸钠抗凝管,血:抗凝剂的比例为9:1。
枸橼酸钠能有效地阻止因子V和VIIl的活化。
如果患者的Hct大于55%或低于20%应使用下述公式校正枸橼酸钠的用量:抗凝剂量(ml)=0.00185×血量(ml)×(100-患者红细胞比容)。
5、标本分离,参数设置为3000rpm,15min,收集上层乏血小板血浆。
血凝试验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目的:探讨影响血凝试验结果的因素。
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10月,我院接受凝血试验患者340例,分析其凝血试验结果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采血技术、血标本量、保存处理方法等均是影响血凝试验结果的主要因素。
结论:加强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的规范性对于确保凝血试验结果可靠性与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
标签:血凝试验;血液标本;影响因素血凝试验是临床常规检验项目之一,是临床术前评估、多种疾病诊断、病情及预后评价的重要手段。
由于血凝试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临床影响因素较多,容易出现检验结果误差,影响临床诊断与治疗决策等[1]。
因此,积极分析影响血凝试验结果的因素,并针对性地采取处理措施非常必要。
本研究回顾分析了340例患者的血凝试验结果,旨在评估其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1月至10月期间,我院接受凝血试验患者340例,其中,31例来自门诊部,309例来自住院部,男性134例,女性206例,年龄23-80岁,平均为(46.82±3.16)岁。
1.2 方法常规采集血液标本,以109mmol/L的枸橼酸钠按照1:9比例进行抗凝(即0.2ml抗凝剂+1.8ml血液),置于3000r/min转速下离心10min后,立即置入Sysmex CA-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中进行检测,试剂为仪器原装配套试剂。
样本测定前均进行了质控,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设置对比试验,即对于血液标本不足或偏多者,重新采集样本进行检测,直至符合标准。
从样本采集、处理、保存、运送、检验操作全程评价是否达标及是否影响检验结果。
2 结果本组340例患者初次检查有41例可疑检验结果不准确,经对比验证试验及原因分析显示均不合格,其中,18例(43.90%)为服药后采集标本,11例(26.83%)为抽血不顺利而反复穿刺获得标本,4例(9.76%)为标本采集量不足,2例(4.88%)标本采集量过多,2例(4.88%)为标本放置时间过长,1例(2.44%)为输液侧采集标本,2例(4.88%)标本凝血。
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摘要:凝血检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准确的结果对许多因素敏感。
本文旨在分析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通过文献回顾和分析,发现凝血检验结果受到患者因素、实验方法和前处理的影响。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质控措施、标准化实验流程和准确的前处理方法等对策,以提高凝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关键词:凝血检验、影响因素、对策、质控、标准化一、引言凝血检验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和检测凝血相关疾病的常用方法。
然而,准确而可靠的凝血检验结果对许多因素敏感,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结果误差和不一致性。
因此,深入了解和应对这些影响因素至关重要。
二、影响因素分析年龄和性别是影响凝血指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年龄不同的个体凝血系统的成熟度和功能可能存在差异。
新生儿的凝血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在测定凝血指标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差异。
而在老年人中,凝血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加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化,如凝血因子合成和活性降低等。
此外,性别也可能对凝血指标产生影响,例如在女性出现月经期间和孕妇期间,由于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凝血功能可能发生调节。
疾病状态是另一个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重要因素。
某些疾病,如肝脏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干扰凝血因子的合成和功能,从而导致凝血过程的异常。
肝脏疾病会影响凝血因子的产生,可能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和血小板功能异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能导致抗凝机制紊乱,增加凝血风险。
用药情况也是影响凝血指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药物,尤其是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可以直接影响凝血功能。
例如,肝素和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可以延长凝血时间,抑制凝血过程。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以阻断血小板聚集,从而影响止血过程二.实验方法凝血指标的实验方法和前处理过程对测量结果有重要影响。
首先,不同厂家的试剂和仪器可能存在差异,这会影响凝血参数的测量结果。
因此,选择经过标准化和验证的试剂和仪器是确保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血凝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目的对血凝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4年5月在本院进行血凝试验的145例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血凝检测结果,探讨影响血凝检测的因素与防控对策。
结果影响血凝检测结果的因素主要为药物因素、操作因素、患者生理变化因素等,可通过几点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范,降低影响因素的发生率,保证血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结论血凝试验时检测结果很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临床检验人员需提高重视,利用各种防范措施规避影响因素,尽可能保证血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标签:血凝检测;影响因素;对策血凝试验主要是指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一种方式,包括间接血凝试验与直接血凝试验两种,治疗前进行血凝试验是指导正确、合理治疗的保障。
但在实际的血凝试验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作因而影响检测结果。
笔者就通过实践资料分析,论述血凝试验时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几点对策,现具体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2月~5月在本院进行血凝试验的患者资料145份,均来自门诊采血,其中男81例,女64例;年龄22~73岁,平均(36±5.27)岁;145例患者均进行血凝试验,血液样本在检验之前均经过认真校正,针对不合格样本必须重新取样。
1.2 方法选择全自动血凝仪(产地: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型号:ACL-TOP),试剂选择均为该公司所提供的配套合格试剂,进行血凝试验前,先确保所用血凝仪的质量与试剂合格,以便能从源头上保证本次血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于检测结束后,将血凝检测结果中出现的可疑血液标本进行分析,并对采血人员、检验人员、主管医生等相对人员进行针对性回访,总结影响血凝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
根据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严格防范与控制,重新取样再次进行血凝试验,直至确定血凝检测结果准确为止[1]。
2 结果2.1 血凝檢测结果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145例患者血凝检测结果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在初次凝血试验中,仅有117例患者的血液样本合格,合格率为80.69%(117/145);有28例患者的血液样本不合格,不合格率占19.31%(28/145)。
血凝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目的通过掌握和了解关于血凝检测的影响因素,为确保正确的临床治疗提供保障。
方法对血凝检测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严格执行正规操作要求,避免诸多不利因素的产生,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
结论标本的采集与处理、试剂的使用、操作过程以及药物等其他因素均会对血凝检测结果产生影响,检验人员应掌握好熟练的操作技术,为临床服务提供准确的数据。
标签:血凝检测;抗凝剂;影响因素血凝试验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检测项目,血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是指导临床正确治疗的保障。
血凝检测影响因素很多,如样本采集、运送、保存;试剂的使用、复溶、预温及储存;药物使用、监控、参考范围的确定;检验人员的熟练程度、是否正规操作等诸多因素都会导致检测结果误差。
检验报告正确填写或输入检验报告的复核,其中每个环节都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
对各种影响检测结果作以下分析。
1标本采集与处理1.1采血技术1.1.1患者处于平静、空腹状态医务人员应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情绪,避免血小板、凝血因子的激活;止血带不应拉得太紧,最好不要超过5min,必须顺利“一针见血”,避免混入组织液或发生溶血。
因为组织液中会有丰富的因子Ⅷ,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加速凝血酶原的消耗,使试验结果偏低。
采血液与抗凝剂混匀,不宜用力振摇,避免用力振荡破坏凝血蛋白;宜采用真空采血管,可颠倒混匀。
采血时有多管,宜采用第2管。
采血时不能有气泡,气泡会使纤溶蛋白原、因子V、因子Ⅷ变性。
1.1.2试管要求一次性注射器,硅化玻璃管,要求2mL血量规格。
1.1.3抗凝剂选用常用的抗凝剂是枸橼酸钠。
因为因子Ⅴ和因子Ⅷ在枸橼酸钠中稳定。
不宜使用EDTA-2Na、肝素、草酸盐抗凝。
肝素影响还适用于接受肝素治疗的病人的监测。
而草酸盐能与钙离子形成不溶性沉淀物,影响血凝仪的光电终点。
EDTA能抑制或干涉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纤维蛋白原单体聚合,且对因子Ⅴ保护性差。
抗凝剂与全血的比例:抗凝剂与全血的比例为1∶9,不严格控制比例会改变血浆的钙离子浓度而影响结果(要求血量与采血管标本的体积差要≤10%)。
血凝试验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血凝试验检验结果的各影响因素。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80例肝病患者为研究对照组,以及随机选取同期内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8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
对两组人员血液样本进行血凝试验,比较最终检验结果,分析总结血凝试验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结果:观察组患者PT、APTT、TT显著高于对照组,且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患有疾病、血液标本处理不当以及抗凝剂选择不合理等均会影响血凝试验检验结果,在临床上必须要做好相关管理,尽量排除相关因素产生的不利影响,提高血凝试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关键词】血凝试验;检验结果;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5-0241-02血凝试验是临床主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即组织受检者进行术前检查,筛查确定学性疾病,以便于对受检者做及时的溶栓治疗与抗凝监控。
就临床资料来看,血凝试验检验结果会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准确性降低。
为保证向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支持,必须要在实际工作中做好分析总结,确定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控制,最大程度上来降低血凝试验误差[1]。
本次以80例健康受检者和80例住院肝病患者为对象,研究分析了影响血凝试验检验结果的各影响因素,以下为详细报告内容。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80例肝病患者为研究对照组,以及随机选取同期内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8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
对照组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5.26±6.15)岁。
观察组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24~43岁,平均年龄(36.02±7.28)岁。
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两组160例受检者采集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液标本,分别放置于冷藏4℃与室温20~30℃条件下保存,且两组放置时间与样本采集量完全相同。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影响因素1.生活习惯饮食(例如动物肝脏类),吸烟、饮酒等也会影响检测;2.药物影响(1)华法林:主要影响PT和INR值;(2)肝素:主要影响APTT,可延长1.5~2.5倍(进行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尽量在药物浓度降低或者药物过了半衰期后采血);(3)抗生素:大剂量的抗生素使用可以造成PT、APTT的延长,有报道称青霉素含量达到2万u/ML血液时,可使PT、APTT延长1倍以上,INR值也延长1倍以上(有报道静点头孢哌酮舒巴坦致凝血异常的案例)(4)溶栓的药物;(5)输入脂肪乳类的药品可对检测结果干扰,遇到严重脂血标本可以通过高速离心来降低干扰;(6)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和噻氯匹啶等药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3.采血因素:(1)枸橼酸钠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通常为1:9,并充分混匀。
有文献报道,抗凝剂浓度的增加或减少都对凝血功能检测有影响,血液量增加0.5mL时可缩短凝固时间;当血液量减少0.5mL时可延长凝固时间;(2)一针见血,防止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混入;(3)压脉带时间尽量不要超过1min,压脉带压得太紧或时间太长,会因结扎使因子Ⅷ和组织纤溶酶源激活剂(t-pA)释放,注入血液太用力也会是血细胞破碎激活凝血系统。
4.标本放置的时间和温度影响:(1)凝血因子Ⅷ、Ⅴ及其不稳定,随着放置时间延长,保存温度升高,凝血活性逐渐消失,因此血凝标本采集后1小时内送检,2小时内完成检测,以免引起PT、APTT延长。
(2)不能及时检测标本应分离血浆加盖冷藏2℃~8℃保存。
5.中/重度溶血、脂血标本发生溶血的样本具有与血小板第Ⅲ因子相似的凝血活性,可以缩短溶血血浆的TT、PT、APTT时间,降低FIB含量。
6.其他低温、酸中毒和低钙血症均可导致凝血酶和凝血因子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7.凝血结果异常就一定会出血吗正常人凝血功能的代偿能力强大,临床上,只要纤维蛋白原浓度>0.8g/L,凝血因子活动度大于正常的30%,凝血因子在正常水平的40%~50%时候,血小板计数不小于30×109/L.即使PT和APTT值有所延长,凝血功能仍可维持正常。
影响血凝试验的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及改进策略摘要:血凝试验是临床实验室中常用的检验方法之一,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本文通过分析影响血凝试验的检验结果的因素,并提出改进策略,旨在提高血凝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改进策略包括标本采集的培训、规范操作程序、质量控制和标本处理条件的优化。
这些改进策略有望为临床实验室提供更可靠的检验结果,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患者的凝血障碍。
关键词:血凝试验;因素分析;改进策略引言血凝试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关注血液标本处理因素,这是影响血凝试验结果的一个关键因素。
不正确的血液标本采集和处理可能导致偏差,从而影响医生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为此,我们将分析血液标本处理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一系列改进策略,以提高血凝试验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1.血凝试验的检验方法血凝试验是一项关键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方法,旨在评估患者的血液凝血功能。
这个测试的主要目的是检测血液的凝固性能,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各种血液凝血障碍,如出血病、血栓病和血液稀释等。
血液的凝固功能对于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因为它确保了在出血时能够迅速止血,同时也防止了不必要的凝血事件。
血凝试验的基本原理是观察血液在外部刺激下形成凝块的时间。
首先,需要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通常是从患者的静脉中抽取。
采血时需要使用无菌的采血针和试管,以防止任何外部污染影响检验结果。
目前,血凝试验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下面将详细介绍血凝试验的检验方法。
一种常用的血凝试验是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检查。
在这个试验中,首先向血浆中加入一种活化剂,通常是磷脂质和激酶。
这个活化剂会模拟体内的凝血过程,促使血浆中的凝血因子相互作用。
然后,加入一种钙离子激活剂,启动凝血反应。
此时,计时开始,观察血浆凝固的时间。
通常,APTT的测定结果以秒为单位表示,用于评估体内凝血因子的功能以及检测出血倾向。
血凝试验的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随着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在各级医院普遍应用,使血浆凝血试验的检测更加趋于规范化、标准化,不同医院之间血凝试验结果的可比性日益提高,在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筛查、诊断及抗凝和溶栓治疗的药物监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血浆凝血试验不同于其他检验项目,影响因素诸多,且具有特殊性,一旦凝血途径过程中的某些凝血因子被启动,就会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试验结果出现极大偏差,这些影响因素大多集中在检测分析前,因此对于实验室工作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来说应该掌握和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才能有效避免其对试验结果的干扰,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Abstract] Recent years,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all kinds of advanced full-automatic blood coagulation analyzer in levels of hospita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which is made the detection of plasma hemagglutination test more standardization,standardization,with the increasing in results comparable of blood hemagglutination test between different hospitals day by day,which i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hemorrhagic and thrombotic disease screening,diagnosis and anticoagulant therapy,drug monitoring in thrombolytic therapy.Plasma coagulation experiment of many influence factors and particularity,tha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inspection items,a series of chain reaction occurs once some clotting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coagulation pathway was started,the reactions lead to a great deviation in test results,and these factors affecting mostly ocured before the analysis,so these factors should be grasped and understanded by the laboratory staff and clinical medical and nursing staff,in order to avoid the interference of these factors on the test results and to ensure the test results accurate and reliable.[Key words] Hemagglutination test;Specimen;Influence factor血凝试验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检测项目,血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是指导临床正确治疗的保障。
凝血试验影响因素分析江苏省常州市儿童医院(213003)高春彪凝血试验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各种凝血因子的抗原与活性检测等。
凝血试验对于手术以及抗凝、溶栓治疗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其反应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酶类检测,当其启动因子被某个因素激活后,就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检测结果的极大误差[1],故加强凝血试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结合工作体会,就凝血试验中的一些影响因素作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标本的采集采集血液标本前要让患者处于平静状态,情绪激动、剧烈运动会引起一些血浆成分的变化(如血小板增多、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等)。
采血时止血带捆扎后应尽量在1min内完成消毒、穿刺。
静脉显露不明显时,切忌用手拍打,反复穿刺可造成血管损伤,使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导致溶血PT缩短[2]。
对于患者有多个检验项目需同时采样时,凝血试验样本应采集第一管[3]。
应用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采血时应考虑到抗凝剂的半衰期,在服用抗凝药物治疗后应固定采血时间[4]。
2抗凝剂的使用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及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推荐,使用3.2%枸橼酸钠作为凝血系列检查的抗凝剂。
凝血检查抗凝剂与全血的比例应为1∶9。
若标本太少或者抗凝剂量太多,则过度抗凝,会造成PT、APTT延长;若标本太多或抗凝剂量太少,则抗凝不足,会使PT时间缩短。
当红细胞压积(HCT)>55%或<25%时,应按照公式重新计算抗凝剂的用量,即抗凝剂的量(mL)=0.00185×全血量(mL)×[100-HCT(%)][5]。
3标本的处理及保存凝血检测中,对标本的离心时间与速度,大部分教材要求是3000r/min,而离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血小板血浆。
依照PT、APTT、Fib的检测原理来分析,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对APTT的影响应该是最明显的。
凝血试验影响因素分析江苏省常州市儿童医院(213003)高春彪
凝血试验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各种凝血因子的抗原与活性检测等。
凝血试验对于手术以及抗凝、溶栓治疗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其反应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酶类检测,当其启动因子被某个因素激活后,就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检测结果的极大误差[1],故加强凝血试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结合工作体会,就凝血试验中的一些影响因素作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标本的采集
采集血液标本前要让患者处于平静状态,情绪激动、剧烈运动会引起一些血浆成分的变化(如血小板增多、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等)。
采血时止血带捆扎后应尽量在1min内完成消毒、穿刺。
静脉显露不明显时,切忌用手拍打,反复穿刺可造成血管损伤,使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导致溶血PT缩短[2]。
对于患者有多个检验项目需同时采样时,凝血试验样本应采集第一管[3]。
应用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采血时应考虑到抗凝剂的半衰期,在服用抗凝药物治疗后应固定采血时间[4]。
2抗凝剂的使用
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及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推荐,使用3.2%枸橼酸钠作为凝血系列检查的抗凝剂。
凝血检查抗凝剂与全血的比例应为1∶9。
若标本太少或者抗凝剂量太多,则过度抗凝,会造成PT、APTT延长;若标本太
多或抗凝剂量太少,则抗凝不足,会使PT时间缩短。
当红细胞压积(HCT)>55%或<25%时,应按照公式重新计算抗凝剂的用量,即抗凝剂的量(mL)=0.00185×全血量(mL)×[100-HCT(%)][5]。
3标本的处理及保存
凝血检测中,对标本的离心时间与速度,大部分教材要求是3000r/min,而离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血小板血浆。
依照PT、APTT、Fib的检测原理来分析,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对APTT的影响应该是最明显的。
因此对检测APTT的标本离心速度不应低于3000r,时间不应少于10min。
而如果只针对PT、FIB的检测时则适当缩短离心时间[5]。
离心后的标本应及时上机检测,全血贮存在2~8℃冰箱不超过4h。
若全部试验不能在4h内完成,应将血浆装在小试管中快速冷冻。
-20℃可保存2周,-70℃保存6个月。
冰冻的血浆融化时,不能静置于室温中融化,应放置在37℃水浴中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1]。
4仪器与试剂
随着经济的发展,检验科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绝大多数的实验室都已用上了全自动或半自动的血凝仪。
由于血凝仪的型号及检测方法各不相同,因此使用前应仔细阅读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及参加厂方的操作培训,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
使用中应定期做好仪器的维护保养,每天做好室内质量控制,积极参加省市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各类室间质量评估活动,对仪器每天的工作状态做到心中有数。
有些单位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使用非配套试剂进行日常检测工作。
不同厂家的试剂,其试剂成分及浓度均有差异。
如PT试剂,
各厂家的敏感
实用医技杂志2013年2月第20卷第2期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al Techniques,February2013,Vol.20,No.2
指数均不同,甚至同一品牌不同批号试剂的敏感指数亦有差别,因而会直接影响到PT的检测结果。
故临床检验中心统计各家医院质量控制数据时,不但要按仪器分组,还要统计使用试剂的情况。
所以尽量选用配套试剂,避免因小失大[6]。
另外试剂配制过程中,水的质量也极为重要。
有些试剂对水的pH值、离子浓度要求较为苛刻,所以配制试剂时应尽量使用去离子水。
5药物的影响
某些药物本身就具有影响凝血机制的功能或具有协同抗凝作用。
如大剂量使用青霉素,血浆青霉素浓度达5000U/mL 时,PT、APTT明显延长,且随着浓度的增加而时间延长;头孢哌酮具有甲硫甲唑环的侧链与前凝血酶原相仿,羧酶可错误地与抗生素结合而导致凝血酶原的形成减少,干扰肝脏中维生素K的代谢,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7]。
同时由于新药的不断问世,而这些药物对凝血试验影响方面的报道也较少,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摸索、总结。
6其他因素的影响
标本发生溶血后对凝血试验的结果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溶血标本中含有成熟红细胞膜破裂而释放出的磷脂,在凝血过程中磷脂是促凝物质,使得APTT和PT比非溶血标本的测定值偏低,因此实验室不应使用溶血标本[3]。
我们在日常检测中经常遇到脂血标本,这类标本对于光学法的血凝仪影响很大,使得检测结果变异较大。
对于这类标本,我们应及时与临床联系,同时在检验报告单上作出说明。
对于一些特别异常的结果,首先要确定仪器、试剂等是否无误,质量控制是否在控。
待确定无误后,才能将报告发出。
笔者曾检测到一患者的APTT>120s,经确认仪器、试剂等均无误,质量控制在控,与临床医生联系发现此患者为一血友病患者,此结果符合血友病的特征。
综上所述,影响凝血试验的因素较多,它涉及到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问题,而且许多问题也不是实验室一个部门能解决的。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实验室工作人员除了要做好自身的质量控制工作以外,还应与医生、护理人员及患者多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提高凝血检验的质量,为广大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郭笑如,黄浩南,肖婷.对凝血试验影响因素的探讨.血栓与
止血学,2011,17(4):186-187.
[2]杨继明,张爱华,肖中华,等.标本采集量对凝血项目检测结
果的影响.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1):75.
[3]王瑾.影响凝血试验测定结果的因素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5(16):1025.
[4]程育春,赵燕霞,侯临平,等.血凝的影响因素分析.实用医
技杂志,2011,18(7):712-713.
[5]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3版.南
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10-211.
[6]陈晓燕.临床血栓与止血检验分析的质量保证探讨.实用医技
杂志,2011,18(5):527.
[7]卢本亮,梁冰.影响凝血实验的几个因素.实用医技杂志,
2004,11(5):720-721.
(收稿日期:2012-11-11)
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