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增养殖06生活史及半人工采苗【12】
- 格式:pdf
- 大小:852.72 KB
- 文档页数:10
水产养殖学专业专科升本科(函授)考试 《贝类增值养殖学》试卷(必修,A 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用题年级、专业(班级):2008级一、填空(每空2分,共22分)1、贝类的5个纲动物中,除了( )纲和大部分的( )纲动物外,几乎都可以食用。
2、对于贝类滩涂养殖中的穴居敌害鱼类,可用( ),俗称芦藤,每亩用药500克左右,药液浓度l %进行毒杀。
3、栉孔扇贝成熟生殖腺雌呈( )色,雄呈( )色。
4、皱纹盘鲍的生物学零度为( )℃。
5、栉孔扇贝有效积温达( ) ℃•日便可排放精卵。
6、我国栉孔扇贝自然分布于黄、渤海,其中以山东省( )县自然海区分布最多。
7、贻贝具有初次附着和再次附着的特点。
在人工采苗中,只有当稚贝达到( )以上时,才可认定采苗已经成功。
8、牡蛎幼虫对附着基颜色的选择: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对(灰 )色附着基选择最好,黑色和红色次之,( )色最差。
二、概念题(每题5分,共20分)1、 贝类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2、 文蛤的“跑流”3、扇贝的中间育成4、珍珠三、判断(在每小题3分, 共21分)1、贝类可供人类食用,但也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或接触中毒。
()2、贻贝既是经济贝类,又是有害贝类。
()3、滩涂养殖贝类时有浒苔滋生,不会对养殖贝类造成影响。
()4、泥蚶属于热带及温带生物,对高温的适应能力强于对低温的适应能力。
()5、牡蛎的固着变态,只与水温有关系。
()6、栉孔扇贝头部发达,具明显的唇瓣。
()7、皱纹盘鲍浮游幼虫阶段不摄食。
()四、简答题:(共37分)1、选择贝类养殖种类的标准?(10分)2、太平洋牡蛎室内加温育苗过程?(10分)3、扇贝的养成形式有哪几种?各种养成形式的技术关键?(17分)水产养殖学专业专科升本科(函授)考试《贝类增值养殖学》试卷(必修,A卷)答案三、填空(每空2分,共22分)1、掘足双神经2、鱼藤3、桔红乳白4、7.65、178.96、长岛7、3mm8、白四、概念题(每题5分,共20分)1、贝类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是介于采捕自然野生苗和全人工育苗两者之间的一种苗种生产方法,技术上的要求比全人工育苗较为简单。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贝类增养殖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贝类增养殖技术主要包括苗种繁育、中间培育、养成管理和病害防治等方面。
以下是对贝类增养殖技术的总结:一、苗种繁育贝类苗种繁育是贝类增养殖技术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贝类苗种繁育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人工采苗:根据贝类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在繁殖季节里,人工采集贝类附着的藻类或贝壳,培育成苗种。
2. 半人工采苗:在人工采苗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繁殖,提高苗种产量。
3. 人工育苗:利用人工控制的水质、温度、光照等条件,使贝类在短时间内完成繁殖过程,培育成苗种。
二、中间培育贝类苗种中间培育是提高苗种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重要环节。
主要技术措施如下:1.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稳定,满足贝类生长需求。
2. 饲料投喂:根据贝类生长阶段,合理投喂新鲜、营养丰富的饲料。
3. 氧气供应:保证水体中氧气充足,避免贝类因缺氧而死亡。
4. 病害防治:及时发现并防治贝类病害,确保苗种健康生长。
三、养成管理贝类养成管理是贝类增养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技术措施如下:1. 场地选择:选择适宜的养殖场地,如滩涂、浅海等。
2. 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影响贝类生长。
3. 饲料投喂:根据贝类生长阶段和摄食习性,合理投喂饲料。
4.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稳定,满足贝类生长需求。
5. 病害防治:及时发现并防治贝类病害,确保贝类健康生长。
四、病害防治贝类病害防治是贝类增养殖技术中的重要环节。
主要技术措施如下:1. 预防为主:加强养殖场地的消毒,避免病原体滋生。
2. 及时发现:定期检查贝类生长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 针对性治疗:根据病害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疫苗接种:对易感贝类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
总之,贝类增养殖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贝类增养殖技术,提高贝类产量和品质,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30分,每词2分)1、贝类:也叫软体动物。
这类动物大多具有贝类,所以称贝类;又因这类动物多数身体柔软不分节,所以又称软体动物。
2、生物学最小型:贝类性腺成熟的最小规格。
3、半人工采苗:根据贝类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在繁殖季节里,人工向自然海区投放适宜的采苗器或改良海区环境,让贝类幼虫附着变态、发育,以获得养殖用苗种的方法。
4、饵*斗板:鲍人工育苗中培育底栖硅藻的波纹板,也叫采苗板,为幼虫提供饵料和附着场所,一般白色,透明。
5、幼生型:彖密鳞牡蛎等,精卵在母体体内受精,发育到幼虫阶段排出的繁殖方式。
6、漏斗:头足类的足特化而成的运动器官,由水管、闭锁器和漏斗下掣肌三部分组成,司运动功能。
7、’性腺扌旨数二性腺干重/软体干重x 100%8、有效积温:贝类性腺发育成熟所需有效温度的总和。
9、小月面:双壳贝类壳顶前方通常有一心型或椭関型的凹陷,叫小月面。
10珍珠:珠母贝或其他一些贝类外套膜壳侧表皮细胞分泌的珍珠质包裹着一个共同的核心累积而成的圆形或其他形状的物体。
二、简答题(40分,每题5分)1、贝类的生长规律是什么?有哪儿种生长类型?缓慢…快速…缓慢或停止;终生生长型,阶段生长型2、如何确定腹足类贝壳的方位?壳口向下平放,壳顶朝向观察者,壳顶所指方向为后,相对方为前。
3、什么是三潮作业法?退潮后的干潮采苗法、涨潮与退潮过程中水深30-70cm的浅水采苗法以及满潮后的深水采苗法合称三潮采苗法。
4、如何判断双壳贝类幼虫变态与否?1)形成含有钙质的贝壳,壳形改变。
2)面盘萎缩退化,开始用鲍呼吸与摄食。
3)牛•态习性的改变,从浮游、匍匐生活转变为以足丝附着牛•活。
5、作为贝类幼虫的饵料应具备什么条件?1)个体小(长20微米,直径10微米以下)2)浮游于水屮,易被摄食3)繁殖快、易培养4)易消化、营养价值高5)代谢物对幼虫无害6)新鲜、无污染6、鲍鱼的养成方法有哪些?工厂化养殖,筏式养殖,沉箱养殖,磊石蒙网养殖,池塘养殖7、稚鲍的培育方法是什么?需要那些设施?平面流水饲育法。
贝类增养殖学重点贝类增养殖学重点名词解释:贝类:这类动物大多具有贝壳,身体柔软不分节,又称软体动物,种类多。
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贝类增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其研究内容包括增养殖贝类生物学,苗种生产技术,增养殖技术加工等。
贝类学:研究贝类或软体动物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和分类方面的科学,称为贝类学,其研究范围涉及解剖学,生态学,生理学发生学和分类学。
晶杆:多数植食性种类的胃的一部分形成晶杆囊,内有一胶质棒状结构的晶杆。
作用:①起机械消化作用②溶解出消化酶③帮助消化食物齿舌:软体动物消化系统中的特殊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板组成,形似锉刀,许多排角质齿构成齿舌有效积温:亲贝性腺发育成熟所需要的有效温度的总和。
指暂养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之和。
多倍体育种:通过增加染色体组的方法来改造生物的遗传基础,从而培育出符合要求的优良品种,达到人类利用的目的。
包括三倍体育种和四倍体育种。
单体牡蛎:不固着,单个游离的牡蛎。
壳内柱:海笋及船蛀等的贝壳内面,壳顶下方有一个棒状物,称壳内柱。
稚鲍:鲍的幼虫形成第一个呼吸孔后就成为稚鲍。
生物学最小型:指第一次性腺成熟时的最小个体大小。
颚片:位于口腔前部,摄食物之用,一般位于口腔两侧左右对称的2片铰合部:瓣鳃类贝壳背部的加厚部位,一般具铰合齿和齿槽生物学零度:性腺发育的最小温度厣:腹足类独有的保护器官,具角质或石灰质。
齿式:软体动物齿舌带上角质齿的数目及排列方式用数字等符号表示称为齿式足丝:附着生活种类的特殊器官,足丝腺分泌的产物,利用足丝附着于外物上生活可重新分泌并且终身均可分泌、闭壳肌:外套膜分化而成,用以连接左右外套膜及贝壳的横行肌束,起关闭贝壳作用文蛤的跑流:文蛤有向木桩四周移动或养殖环境不适应时冒出滩面,随潮流移动至环境条件适宜处再次穴居的习性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依据贝类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在其繁殖季节向自然海区人工投放采苗器或改良海区条件,使其幼虫附着变态发育生长,从而获得贝类养殖所需苗种的方法。
第一章绪论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经济贝类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贝类又称为软体动物。
第一节贝藻套养1、贝类与藻类混养,贝类的代谢产物为藻类提供了有机肥料,藻类光合作用排出的氧气,有利于贝类的呼吸。
2、贝类的生物沉积物对底栖藻类的生长具有刺激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营养盐循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3、贝类可以固碳,为其它生物提供生存场所。
第二节五次海洋海水养殖“五次浪潮”引领蓝色技术革命科技浪潮这5次浪潮发源于山东,成形于山东,迅速从山东沿海推向全国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堪称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丰硕成果,又是科学技术惠及人民群众的光辉典范。
正因为有了海水养殖的5次浪潮,我国水产业才实现了“养殖高于捕捞”、“海水超过淡水”的两大历史性突破。
第一次:上世纪60年代,海洋藻类养殖浪潮天然海带只适应冷水生长。
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院士等为代表的山东海洋科技工作者对此进行了人工移植的科学研究。
使我国海带的总产量大幅度提升,迅速成为世界第一。
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带生产国,全世界80%的海带由我国生产。
第二次:上世纪80年代,海洋虾类养殖浪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瑞玉院士为代表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大量关于对虾的调查研究工作。
80年代初,以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赵法箴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突破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
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
该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对虾产量世界第一。
第三次:上世纪90年代,海洋贝类养殖浪潮1982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张福绥院士首次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进海湾扇贝,并系统研究解决了在中国海域养殖海湾扇贝的一些生物学与生态学问题,突破了产业化生产的一整套工厂化育苗与养成关键技术,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第三次浪潮。
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成果获199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第二部分 贝类苗种生产技术2013年海水养殖总面积231.5569万公顷鱼类, 80103,3%甲壳类,286271, 12%贝类,1564967, 69%藻类, 121988,5%其他, 262236,11%鱼类, 1123576,6%甲壳类, 1340218, 8%贝类, 12728037, 73%藻类, 1856804,11%其他, 343818,2%2013年海水养殖总产量1739.2453万吨中国海水贝类养殖面积(公顷)54399861982465804871156881200479655183340096369811539231308003147489015649672000004000006000008000001000000120000014000001600000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9201020122013面积(ha)T o t a l p r o d u c t i o n (t )不同年度贝类养殖总产量(T)2000000400000060000008000000100000001200000014000000197819801985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3苗种来源:•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 •室内人工育苗 •土池人工育苗 •采捕野生苗种第四章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1. 贝类的生活史一、双壳类的生活史1、胚胎期•受精卵——孵化;•卵黄营养;•主要影响因子:水温。
2、幼虫期1231)担轮幼虫•体外有纤毛环;•顶端有纤毛或鞭毛;•具壳腺;•卵黄营养。
2)面盘幼虫2D 形幼虫•“D”形;•又称面盘幼虫初期或直线铰合幼虫; •面盘是运动和摄食器官。
D 形幼虫•牡蛎的D 形幼虫美洲牡蛎的壳顶幼虫•又称隆起壳顶期幼虫; •铰合线向背部隆起,壳顶突出; •足长出,棒状,尚欠伸缩能力; •鳃出现,但无纤毛摆动; •面盘仍发达;•足丝腺、足神经节、眼点渐形成。
贝类增养殖学试卷及答案一、名词解释(20分,每词2分)1.贝类2.体螺层3.铰合部4.生物学最小型5.珍珠6.外套窦7.幼生型8.群聚9.半人工采苗10.稚鲍二、填空(10分,每空0.5分)1.贝类的身体一般分为()、()、()三部分,体外被有()和其分泌的()。
除瓣鳃类外,口腔内具有()和();体腔退化成()和肾腔;发生期间经过()和()幼虫期。
2.牡蛎摄食过程中,食物经过了()、()、()的三次选择。
3.扇贝的闭壳肌干品称(),贻贝的干制品为(),牡蛎的干制品称()。
4.贝壳的构造可分为三层,即壳皮层、()和()。
5.交尾行为多见于()类和()类。
三、简答题(30分,每小题5分)1. 如何判断双壳贝类幼虫变态与否?2. 机械过滤水的机制是什么?合格砂滤池的标准是什么?3. 如何确定腹足类贝壳的方位?4. 贝类幼虫培育期间充气有何作用?5. 半人工采苗的原理是什么?6. 如何区分蛎苗与藤壶苗?四、问答题(40分)1. 双壳贝类人工育苗过程中,在幼虫阶段应如何培育管理?(15分)2. 试述珍珠的形成过程。
(10分)3. 述目前我国固着型、附着型、埋栖型及匍匐型贝类的养成方法。
(15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贝类:也叫软体动物。
这类动物大多具有贝类,所以称贝类;又因这类动物多数身体柔软不分节,所以又称软体动物。
2.体螺层:贝壳最后的一层,是容纳头部和足部的地方。
3.铰合部:瓣鳃类贝壳背部的加厚部位,一般具铰合齿和齿槽。
4.生物学最小型:性成熟的最小规格。
5.珍珠:珠母贝或其他一些贝类外套膜壳侧表皮细胞分泌的珍珠质包裹着一个共同的核心累积而成的圆形或其他形状的物体。
6.外套窦:外套环肌在贝壳内部留下的痕迹。
7.幼生型:精卵在体外受精,发育至幼虫期离开母体的繁殖方式。
8群聚:很多个体聚集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如牡蛎。
9.半人工采苗:根据贝类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在繁殖季节里,人工向自然海区投放适宜的采苗器或改良海区环境,让贝类幼虫附着变态、发育,以获得养殖用苗种的方法。
降龙十八掌之贝类增养殖1.贝类生活环境:(在大题中会涉及到相关内容)1)环境因子分为两大类,生物因子(种间和种内关系)和非生物因子(即理化因子包括温度、盐度、光照、营养盐、底质、潮汐等等)。
[不同环境因子,即质的不同,对生物的影响不同;即使同一种因子,由于量的不同,或强度不同,对生物的影响也不一样。
只有适宜的环境因子,适宜的强度,生物才能正常生存、生长,否则就难以适应,甚至死亡。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是综合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对生物起作用。
] 2)因素:A:潮区B:底质C:温度D:盐度E:酸碱度(pH)F:溶解氧G:混浊度(水质)H:光照I:营养盐J:潮汐、水流等总结:不同种类的有机体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固然不同,即使同一种类它们长期生活在某一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对环境的要求和适当性也会改变;同一种类即使生活在同一地区,也由于不同的发育阶段或不同的生理状态下,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会改变。
因此要有动态的观念对待环境与生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当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人为的干予和驯化的作用2.贝类生活类型:游泳、浮游和底栖生活三种。
底栖生活又分为底上和底内两种。
底上生活又有自由匍匐、固着、附着三类;底内生活又分为埋栖和穴居等几种。
作为养殖对象的主要有匍匐、固着、附着、埋栖(包括穴居)等几种,而多数贝类的幼体有营浮游生活的幼虫期。
3.贝类摄食方式1)滤食——瓣鳃纲的种类大都是滤食方式,过程比较复杂,是在贝类的外套膜,鳃和唇瓣三者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2)舐食——腹足纲的鲍等、多板纲的石鳖等都属于舐食食性。
3)捕食——头足纲的种类多属捕食食性。
食性1)滤食性2)草食性3)肉食性4)杂食性4.贝类的繁殖方式:性成熟年龄和生物学最小型都是衡量某一种贝类生殖力的指标。
2)双壳类的生殖腺包括滤泡,生殖管和生殖输送管等三个部分构成3)性腺发育分为四个时期:形成期,分化期,成熟产卵期,耗尽期或休止期5)繁殖方式:A:卵生型——大多数瓣鳃类和原始的腹足类属于卵生型。
第一节土池人工育苗土池人工育苗是在露天下进行的,面积大,洗卵和清除敌害工作比较困难,人工控制程度较差。
但这种方法设备简单,成本低,是比较大众化的育苗方法,又称半人工育苗。
该法一般多用在双壳类的苗种生产上。
一、育苗场地的选择1、位置应建在高潮区或高、中潮区叫界的地方。
无洪水威胁,风浪不大,潮流畅通。
有淡水注入的内湾或海区,地势平坦的滩涂为最好。
2、底质滩涂底质多样,有泥滩、砂滩、泥砂滩、砾石滩等。
贝类种类不同,对底质要求也不一样。
泥蚶、缢蛏喜欢泥多砂少的砂泥滩,文蛤、菲律宾蛤仔喜欢砂滩或砂多泥少的泥砂滩,牡蛎、贻贝、扇贝等固着和附着生活的贝类,不受底质的限制,岩礁底更好,但纯泥质底是不适合的。
3、水质无污染。
必须符合水产养殖用水的水质标准。
4、其它交通较方便,水电供应有保障。
二、池的建造1、大小一般小者2-5⨯667m2、中等10-20⨯667m2大小的土池为宜,管理操作比较方便,最大不要超过100⨯667m2。
育苗池太小,操作不方便。
土池为长方形,池子座向要东西长、南北短,防止在刮东南风或东北风时,造成幼虫过于聚集的倾向。
2、筑堤内外堤要砌石坡堤,内坡最好用水泥浇缝。
土池内坡设有平台(马道),为便于操作和管理,池堤应该高出最大潮高水位线1m。
池内蓄水深度1.5-2m。
3、建闸闸门起着控制水位、排灌水、调节水质、纳进天然饵料的作用。
闸门的多少、大小、位置要根据地势、面积、流向、流量等决定。
一般要建进、排水闸各一座,大小应以大潮汛一天能纳满或排干池水为宜。
闸门内外侧要有凹槽,以便安装过滤框用。
排水闸门低限的位置应略低于池底,以便清池、翻晒和捞取贝苗。
4、平整池底池中间挖一条深0.5m的纵沟,池底要平整。
埋栖型贝类要加薄薄一层颗粒为1-2mm的细砂层,以利于眼点幼虫附着变态。
5、催产网架建在进水闸内侧,可用石条、水泥板或木棍等架设而成,上面铺有网衣,以便亲贝催产用。
一个20⨯667m2,左右的土池建一个高1.2m左右、长15-16m、架宽6m的催产架即可。
《中职学校海水贝美增养殖学技能考试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贝类增养殖中,常见的贝类有()个纲。
A.3B.4C.5D.62.贝类的身体一般分为()部分。
A.二B.三C.四D.五3.贝类增养殖学中,以下哪种不是降低养殖过程中肉食性鱼类自残的有效措施?()A.增加水体溶解氧B.分疏使大小规格一致C.降低放养密度D.提供适口饵料4.贝类幼体培育可分为()。
A.室内人工培育和室外土池培育B.单一培育和混合培育C.淡水培育和海水培育D.大规模培育和小规模培育5.我国栉孔扇贝自然分布于()。
A.东海、南海B.黄、渤海C.南海、渤海D.东海、黄海6.贝类增养殖学中,车轮虫病属于哪种类型?()A.病毒病B.细菌病C.寄生虫病D.真菌病7.贝类的5个纲动物中,除了()纲和大部分的()纲动物外,几乎都可以食用。
A.腹足纲、双壳纲B.头足纲、多板纲C.单板纲、多板纲D.腹足纲、头足纲8.贝类增养殖中,整塘是指()。
A.将池水排干,挖出过量淤泥,整平池底等一系列操作B.向池塘中投放大量贝类种苗C.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D.增加池塘的水深9.以下哪种不是影响水产药物作用的水生动物机体方面的因素?()A.种属差异B.病原生物C.生理差异D.病理因素10.一些小的水生动物如海蜘蛛能在水面上行走的主要原因是水的()。
A.密度B.浮力C.表面张力D.浊度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1.栉孔扇贝成熟生殖腺雌呈()色,雄呈()色。
2.贝类增养殖学中,鱼苗培育是指将鱼苗经()天的饲养,培育成全长3cm左右的稚鱼。
3.贝壳的构造可分为三层,即壳皮层、()和()。
4.我国栉孔扇贝自然分布最多的县是山东省()县。
5.贝类增养殖学中,养殖是指将鱼放入水体中并加以适当管理,使其生长、繁殖,()。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简述半人工采苗的原理。
2.如何判断双壳贝类幼虫变态与否?四、论述题(20分)试述目前我国贝类增养殖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神奇版贝类增养殖学神奇版海上过度:稚贝在室内经过10-15天的生长(壳长不超过1mm),然后移到海上继续培育,直到培育成壳高0.5-1cm的商品苗的过程称为海上过渡(一个来月时间)。
蚶豆培育:指将刚出库的人工培育稚贝或采捕到的壳长2~3mm大小的稚贝俗称蚶砂,经5—6个月养殖,壳如绿豆,规格为4000~10000粒/千克;或者经约1年养殖,壳长达到1~2cm的过程。
也称中间培育。
3、本鳃:水生贝类用鳃呼吸,鳃是由外套腔内的皮肤扩张形成的。
4、4、蛎苗抑制:就是根据牡蛎营固着生活并经常露空的生态特点,每天使蛎苗露空一定时间,使其处于最低生活限度的状态下,抑制其生长,锻炼牡蛎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培育为优质牡蛎,下海养殖后生长速度快,可缩短养殖周期。
单体牡蛎:当牡蛎幼虫出现眼点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使之成为单个游离无附着基的苗种,其易于放养和收获,由其养成的成体称为单体牡蛎,其壳形规则美观,商品价值高。
6、壳顶幼虫:直线铰合部开始向背部隆起,改变原来直线形态。
后期幼体壳顶突出明显,足开始长出,成棒状,尚欠伸缩活动能力。
鳃开始出现,但纤毛未摆动,面盘仍很发达。
足丝腺、组神经节和眼点逐渐形成,但此时足丝腺不具备分泌足丝的机能。
8、生长限度:贝类随着生长,个体达到某些限度后就不再继续生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大小和体形,这一限度称为贝类的生长限度。
9、贝类的性成熟年龄:是指性腺初次发育成熟时的年龄。
10、阶段生长型:是指一年生贝类在某阶段内快速生长,其贝壳的生长基本上是在第一年内完成,以后贝壳几乎不再继续生长。
11、出柱率:贝类如扇贝的闭壳肌湿重(或干重)占鲜贝湿重的百分比衡量闭壳肌的肥瘦程度,称为出柱率。
12、赶堆:一个潮水退潮时,把苗埕四周的蛤苗往中央空地集中,称做“赶堆”。
13、生长线:贝类贝壳上的生长线是它生长周期的标志,称年轮。
年轮可以作为鉴别年龄的根据。
14、贝类的露空时间:贝类这离开水后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时间,称为“露空时间”。
第二部分 贝类苗种生产技术
2013年海水养殖总面积231.5569万公顷
鱼类, 80103,
3%
甲壳类,286271, 12%
贝类,
1564967, 69%
藻类, 121988,
5%
其他, 262236,
11%
鱼类, 1123576,
6%
甲壳类, 1340218, 8%
贝类, 12728037, 73%
藻类, 1856804,
11%
其他, 343818,
2%
2013年海水养殖总产量1739.2453万吨
中国海水贝类养殖面积(公顷)
543998
619824658048
711568
812004796551
833400
963698
1153923
1308003
1474890
1564967
200000
400000600000800000
1000000
120000014000001600000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9201020122013
面积(ha)T o t a l p r o d u c t i o n (t )
不同年度贝类养殖总产量(T)
2000000
400000060000008000000100000001200000014000000197819801985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3
苗种来源:
•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 •室内人工育苗 •土池人工育苗 •
采捕野生苗种
第四章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1. 贝类的生活史
一、双壳类的生活史1、胚胎期
•受精卵——孵化;
•卵黄营养;
•主要影响因子:水温。
2、幼虫期
1
2
31)担轮幼虫
•体外有纤毛环;
•顶端有纤毛或鞭毛;
•具壳腺;
•卵黄营养。
2)面盘幼虫
2
D 形幼虫
•“D”形;
•又称面盘幼虫初期或直线铰合幼虫; •面盘是运动和摄食器官。
D 形幼虫
•牡蛎的D 形幼虫
美洲牡蛎的壳顶幼虫
•又称隆起壳顶期幼虫; •铰合线向背部隆起,壳顶突出; •足长出,棒状,尚欠伸缩能力; •鳃出现,但无纤毛摆动; •面盘仍发达;
•足丝腺、足神经节、眼点渐形成。
壳顶幼虫
牡蛎的壳顶幼虫
壳顶幼虫
3) 匍匐幼虫
•面盘渐退化,足发达,能伸缩运动; •足丝腺具分泌能力; •1对黑褐色“眼点” ; •
鳃丝增加至数对;
•足基部出现1对平衡器。
牡蛎的眼点幼虫
3、稚贝期
•附着变态;
•变态标志:
(1)形成钙质壳,壳形改变;
(2)面盘退化,用鳃呼吸与摄食;
(3)生态习性:浮游、匍匐——附着。
1、胃;
2、晶杆囊;
3、晶杆体;
4、平衡囊;
5、肛门;
6、后闭壳肌;
7、足丝; 8、足;
9、鳃; 10、消化盲囊;
11、前闭壳肌;
12、肠; 13、面盘;
14、眼点; 15、幼虫壳;
16、成体壳
3、稚贝期牡蛎稚贝3、稚贝期
扇贝稚贝
4、幼贝期
•形态和生态与成体相同:附着型:足丝附着;
固着型:贝壳固着;
埋栖型:钻潜埋栖. •性腺未成熟。
5、成贝期•性腺成熟
二、腹足类(鲍)的生活史
•幼虫期
•稚鲍期
幼虫期
1
2
3
(1)担轮幼虫
•出现纤毛环,前端有细小的顶纤毛;•卵黄营养。
(2)面盘幼虫
•1个袋形贝壳;
•具厣;
•初期卵黄营养,
后期摄食饵料。
(2)面盘幼虫(3)匍匐幼虫
•面盘开始退化,足发达;
•浮游 匍匐生活;
•可分为三期:
(1) 初期匍匐幼虫
(2) 围口壳幼虫
(3) 上足分化幼虫
围口壳幼虫
围口壳上足分化幼虫
上足触手
稚鲍期•出现第一个呼吸孔
呼吸孔幼鲍期
•性腺未成熟;
•形态与成体一样;
•呼吸孔数量与成体
相等。
成鲍期•第1次性成熟
成鲍期
•第1次性成熟
雌鲍排卵雄鲍排精
什么是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2.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
一、半人工采苗的原理
二、半人工采苗方法
•幼虫期
•稚贝期
1、固着型贝类1、固着型贝类
1、固着型贝类
•采苗方法:
–浅海区:
•贝壳,筏式采苗
•贝壳串联垂下采苗
1、固着型贝类
•采苗方法:
–浅海区:
•贝壳,筏式采苗
•贝壳串联垂下采苗
–礁石区:“清礁”
2、附着型贝类•附着型贝类:
•贻贝
•扇贝
•珠母贝
•主要方法:筏式采苗
2、附着型贝类
贻贝:
•常用采苗器:
•红棕绳、稻草绳、岩草绳、毛发垫、废
旧浮绠等;
•投放时间
•提早1—2个月;
2、附着型贝类
贻贝:
•提早投放采苗器的原因: (1)丝状藻体:
–贻贝幼虫喜欢附着在丝状红藻上;
2、附着型贝类
贻贝:
•提早投放采苗器的原因:
(2)粘质膜:细菌及其分泌物+微藻;
•掩裹幼虫;
•改变物面的颜色并反射光线;
•能对幼虫提供食物;
•增加pH值,物面成碱性,利于石灰质沉淀。
2、附着型贝类2、附着型贝类
扇贝或珠母贝
•采苗袋(或笼)
2、附着型贝类
3、埋栖型贝类
•主要方法:整滩(整畦);
•场地:半泥半砂的中低潮区;
•方法:
耙松;
整滩(整畦);
软泥底质投放砂粒;
封滩,避免践踏。
三、半人工采苗预报1
三、半人工采苗预报
2、据贝类幼虫的发育程度与数量预报;
–调查贝类浮游幼虫;
•25号浮游生物网在不同海区水层拖网取样;
•福尔马林固定,粗筛绢滤掉大型生物,沉淀到掉上层
小型浮游藻类;
•在底层沉淀物中查找贝类幼虫,分类计数。
–通过定性、定量鉴定,并观察幼虫发育时期及数
量的变化,预报采苗时间。
三、半人工采苗预报3
12
16
四、试采及采苗效果检查
固着型贝类:
–毛玻璃、塑料板、水
泥板、竹板、贝壳等;
–繁殖期,每日或隔日
在不同潮区投放固着
器,次日取回检查。
四、试采及采苗效果检查
1.5四、试采及采苗效果检查
埋栖型贝类:
–人工基底
–取样框
•10cm 10cm
•深1c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