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藏书家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37.61 KB
- 文档页数:4
宋代私家藏书述略作者:祁琛云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07期[摘要]宋代文化高度发达,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私家藏书活动异常活跃,私人藏书规模庞大,藏书家的身份多样化。
促使私家藏书走向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私家藏书的兴盛对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宋代,私家藏书,原因,影响[中图分类号]K23 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7—0023—05关于宋代私家藏书的问题,以往学术界有所论述,任继愈主编的《中国藏书楼》、范凤书的《中国私家藏书史》、傅璇琮、谢灼华主编的《中国藏书通史》、徐凌志主编的《中国历代藏书史》等书对宋代的私家藏书有所论述,其中《中国私家藏书史》第二编第一章对宋代的藏书世家、藏书家的地域分布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并对万卷以上的藏书家做了统计,是目前研究宋代私家藏书唯一较全面的学术成果。
不过,这些通史性质的专著对宋代私家藏书研究不够深入,许多方面并未涉及。
除了专著外,另有几篇专门论述宋代私家藏书的论文,吴天墀先生1984年发表的《宋代四川藏书考述》一文是80年代以来研究宋代私家藏书的首篇论文,之后有漆良蕾的《试论宋代江西的私人藏书》、邱筇等的《宋代江西私人藏书略记》、邓洪波、肖新华《宋代书院藏书研究》、舒炎祥《绍兴南宋时期私人藏书家述略》。
还有部分以单个藏书家为研究对象的论文,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
总体而言,有关宋代私家藏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且多以地域为限。
有鉴于此,笔者在较为翔实的数据的基础上,试从整体上对宋代私家藏书加以探讨。
有宋一代,文化高度发达,陈寅恪先生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
”诚如陈先生所言,两宋文化超迈汉唐,领跑明清,已是不争之事实。
宋代文化发展的水平表现在许多方面,当时十分活跃的私家藏书活动便是其具体表现之一。
一宋代私家藏书活动活跃,内容丰富,藏书规模庞大,藏书家的身份多样化,这是宋代私家藏书的基本特征,下面具体考察当时的藏书情况。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浅析(一)私家藏书作为古代藏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恢弘规模的图书或是屹然矗立的藏书楼等实体,还是在长期的藏书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保护措施。
形成的习俗、风尚和藏书家们主体的潜层心态,无不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
我们应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放入中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发展中进行考察。
一、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沿革我国藏书历史延绵千年,商周时就有了收藏档案、简册的官方机构。
私家藏书相比官府藏书出现得晚,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沿革,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国私家藏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广搜文献。
“定礼乐,明旧章”。
但早期图书的载体多为笨重的竹木简,贮藏、书写、携带均不方便。
靠手抄复制,成之不易,聚之更难,私藏者寥寥。
还有部分载体为成本昂贵的帛书。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限制了当时藏书活动的发展速度。
第二阶段,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时期,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代。
藏书数量规模上有明显的增加。
这不仅得益于这个时期的学术文化的大发展,更有赖于东汉末年蔡伦对造纸技术的改进突破。
纸比竹木简易于收藏、携带、书写,比帛书的成本又低廉,对典籍的复制流通起了革命性的作用。
第三阶段,古代私家藏书的兴盛时期,由宋代到清朝末年。
两宋尊文抑武,文化的繁荣使得藏家人数激增,私人藏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同与仿效。
加之宋代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些世代藏家,像新喻刘氏、安阳韩氏、宋城王氏等: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部各有特色的私家藏书目录,对中国目录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称。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藏书活动过程中有着许多的图书、藏书楼等实体文化,藏书措理之术和藏书习俗、风尚的行为文化,还有藏书家们主体的心态文化等,可以从文献收藏文化、学术传承衍生文化、书楼营造文化进行初步的解析。
(一)、文献收藏文化私家藏书收藏文献,不仅数量多,种类遍及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而且系列互补,价值较高。
宋之世,文治武功,盛极一时。
士人学子,崇尚学问,藏书之风,蔚然成风。
夫藏书,非独为储书籍之用,亦以明道德、正人心、广见闻、增知识也。
故宋代藏书,规模宏大,种类繁多,影响深远。
时人藏书,首推私家藏书。
宋太祖赵匡胤始建皇家藏书阁,以收罗天下图书。
其后,宋太宗赵光义继位,更广搜书籍,于宫中设立秘书省,以典籍官员掌管。
秘书省藏书,不下万卷,乃国家藏书之始。
及至宋真宗赵恒,扩建秘阁,藏书益盛,遂成国家藏书之典范。
私家藏书,亦称“私家藏书阁”。
宋代士大夫,多好藏书,筑阁藏书,成为一时风尚。
如范仲淹之“范公祠”,王安石之“半山园”,苏轼之“东坡书堂”,皆藏书之所。
私家藏书,不仅数量可观,且种类丰富,涉及经、史、子、集四部,可谓集大成者。
宋代藏书,有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院藏书、书院藏书之分。
官府藏书,以秘书省、国子监、史馆等机构为主。
秘书省藏书,如前所述;国子监藏书,亦颇丰赡;史馆藏书,则专门收藏史书。
私家藏书,前文已述;寺院藏书,如杭州灵隐寺、苏州寒山寺等,亦藏书甚富。
书院藏书,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为宋代四大书院,藏书之丰,甲于天下。
宋代藏书,有印刷、抄写、刻版、校勘等手段。
印刷术之发明,使得书籍得以大量复制,流传甚广。
抄写,虽费时费力,但可保持书籍之原貌。
刻版,更为便捷,使得书籍得以大规模生产。
校勘,则保证书籍之准确性,以免误传。
宋代藏书,对于文化传承、学术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藏书之盛,使得宋代学术繁荣,文化昌盛。
士人学子,得以博览群书,增长知识,提升修养。
藏书之风,亦促进了书籍的流通与传播,使得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总之,宋代藏书之风,实为一代之盛事。
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院藏书、书院藏书,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宋代文化的发展。
藏书之风,不仅影响了宋代,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宋代藏书,实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值得我们永远传承与发扬。
宋代藏书文言文翻译摘要:一、前言二、宋代藏书的发展背景三、宋代藏书的分类与特点四、宋代藏书的知名人物与事件五、宋代藏书的影响与价值六、结语正文:一、前言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尤其在藏书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对宋代藏书的发展背景、分类与特点、知名人物与事件以及影响与价值进行探讨,以期对这一时期的藏书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宋代藏书的发展背景1.宋代经济繁荣:宋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藏书提供了物质基础,推动了藏书活动的兴盛。
2.科举制度的完善:科举制度的完善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使得藏书成为士人追求学术成就的重要途径。
3.崇尚文治:宋代皇帝崇尚文治,重视文化建设,为藏书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宋代藏书的分类与特点1.公藏与私藏:宋代藏书分为官府藏书和私人藏书两类,其中官府藏书以国家图书馆“秘书省”为代表,私人藏书则以世家大族、士人学者的藏书楼为主。
2.注重版本:宋代藏书家重视版本的鉴别与选择,对古籍的校勘、刊刻技艺有很高的要求。
3.分类体系:宋代藏书家根据书籍内容进行分类,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分类体系。
四、宋代藏书的知名人物与事件1.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致力于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
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藏书丰富,对古籍版本有独到见解。
3.《册府元龟》:宋代官府藏书的代表作,是一部内容宏富的类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五、宋代藏书的影响与价值1.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宋代藏书为士人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
2.丰富了古籍整理与研究:宋代藏书家对古籍的整理与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3.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宋代藏书的繁荣,彰显了中华民族对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六、结语宋代藏书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丰富的藏书、科学的分类体系以及对古籍整理与研究的贡献,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代私家藏书的文化意蕴作者:逄丽东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年第03期关键词:古代;私家藏书;文化;意蕴摘要:文章从古代三个发展时期的文化学角度对私家藏书的文化意蕴做了重点考察。
古代许多学者、藏书家基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信仰和对保存传统文化的强烈责任感而收书、藏书、校书、刻书,将古代的藏书事业不断推向高潮。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3-0129-021私家藏书的兴盛期雕版印刷业的出现使古代私家藏书兴盛。
两宋的雕版印刷,在唐代开创的基础上有了提高,使宋代私家藏书在观念上也发生了变化,收藏功能向多样化发展,精致的印本书,吸引着一些藏书家的价值观向着鉴赏的方向转化。
雕版印刷术对于私家藏书的巨大影响是多方面的,最直观的反映是在藏书家人数和个体藏书数量的大幅度增加。
书的形式也由卷轴改为册页,为收藏提供了方便。
有文献记载,宋朝以前的私人藏书家不超过百人,而到了宋朝开始兴盛。
宋代藏书家人数众多,据目前对宋代藏书家考证的情况来看,两宋藏书家的人数应不少于340人。
其中有80余人藏书万卷以上,如北宋王洙父子藏书4万卷,南宋叶梦得藏书10万卷,这样的私人藏书数量是宋朝以前从未有过的。
在五代入宋时期藏书名家以江正为首,与江正同时期的重要藏书家还有李昉、杨徽之、毕士安等人。
到了北宋承平时期,藏书家首推宋绶、宋敏求父子。
宋绶藏书不仅广博,而且勤于校勘,他总结校勘的名言是:“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
故有一书每三四校,犹脱缪。
”宋敏求继承父业,家中藏书数万卷,并且熟读朝廷典故,著书很多。
他的藏书在父辈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增加到3万卷。
两宋之际,赵明诚和李清照是北宋末年著名的藏书家和鉴赏家。
宋代私家藏书与前代相比,具有人数多、藏量高、分布广、图书的整理和利用效果好等显著的特点。
到了元代,雕版印刷术在宋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所以在战乱后,元代私家藏书不但保存旧籍,还丰富了自己的收藏,从而涌现出一批藏书家。
陆游藏书的文化特征作者:真理来源:《老区建设》2013年第22期提要陆游不仅是一位杰出诗人,也是一位著名藏书家,其藏书事迹与藏书精神充分体现如下宋代文人藏书的文化特征:一是数世藏书,保存书种,传承文化;二是勤搜苦寻,刊刻图书,传播文化;三是伐檀书山,探义书海,弘扬文化。
关键词陆游;藏书;文化特征。
作者简介真理(1959—),男,江西省社科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
?穴江西南昌 330077?雪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其许多诗篇表现出浪拍云天的爱国主义情怀,如黄钟大吕般激励无数后人。
殊不知陆游也是一位著名藏书家,其藏书事迹和藏书思想充分表现出宋代文人藏书的文化特征。
一、数世藏书,保存书种,传承文化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是在以家庭为细胞的农业自然经济和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土壤中发展起来的,这种特色,使中国人对家庭延续和血缘承继高度关注。
正如黑格尔所指出那样,中国文化富于“家庭精神”,这种精神反映在宋代藏书文化中,就是将藏书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留传给后人,宋人庞籍有二句诗“田园贫宰相,图史富书生。
”意思是说掌握万卷图书的一介寒儒比占有万顷良田宰相更为富有。
因此“诗书教子真田宅,金玉传家定粪灰”(苏辙《寄题蒲传正学士阆中藏书阁》)一直成为宋代文人藏书家的指导思想,陆游更是将这种藏书观形象地称为“保存书种”,他在诗中吟唱到“传家只要传书种”(《杂题》)“但令书种存,勿愧耕垄亩。
”所以,陆游与其家族的藏书事业更典型地体现这种文化特征。
作为诗书簪缨的越州文化望族,陆游家族是当时著名藏书世家,其家族藏书应始于其祖父陆佃,陆佃曾受学于王安石,是当时大学问家,尤精于古文字学、文献学。
陆游父亲陆宰曾赞扬他“不独博极群书,而农父牧夫,百工技艺,下至舆台皂隶,莫不诹询,苟有所闻,必加试验,然后记录。
”(《埤雅序》)由此而知,陆佃肯定有丰富的藏书。
陆游的外祖母晁氏是山东巨野著名藏书世家晁氏之后裔,陆游《跋诸晁帖》说:“某之外大母清丰君,实具茨先生(晁冲之)女兄”,由于两个藏书世家联姻这层关系,陆游踉跄学步时,即拜舅公也是著名藏书家晁说之为师,陆游不仅藏有晁氏许多书籍,而且舅公嗜书情结深深影响着他。
宋代官方藏书兴旺的原因浅析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在藏书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藏书最为兴旺的一个时期之一。
那么宋代官方藏书为何会如此兴旺呢?下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政治背景宋代官方藏书兴旺的原因之一是政治背景。
在宋代,由于新兴的科举制度和士人的地位日渐提高,对书籍的需求和重视也随之提升。
另一方面,宋朝官方创立并完善了御书院,负责御藏书、修撰图书,这些御书院成为了宋朝官方藏书的主要场所,使得官方藏书体系有了更为完整和系统的组织。
二、文化氛围宋代官方藏书兴旺的原因之二是文化氛围。
在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诗词、书画、古文、经学、史学等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蓬勃发展,这种文化繁荣也促进了官方藏书的发展。
许多官员、士人将收集书籍视为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大量的名士都有自己的私人收藏,并通过捐赠、遗赠等方式将自己的收藏留传后世,这些私人藏书也成为了官方藏书的重要来源。
三、经济支持宋代官方藏书兴旺的原因之三是经济支持。
在宋代,由于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财力充沛,所以官方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御书院的建设和图书收藏,其中不乏一些名贵的珍本书籍。
同时,宋朝统治者也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书籍收藏,他们对官方藏书进行了全面的管理、整理和修缮,使得官方藏书体系有了更高的规格和水平,这些都为官方藏书的兴旺提供了经济保障。
四、科技进步宋代官方藏书兴旺的原因之四是科技进步。
在宋代,活字印刷、纸张制作等技术得到了显著进步,印书业也随之发展兴起。
这些技术进步使得书籍的制造变得更加简便和快捷,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书籍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阅读爱好也逐渐增强,这进一步促进了官方藏书的发展。
总之,宋代官方藏书之所以兴旺,是由于政治背景、文化氛围、经济支持和科技进步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官方藏书的兴旺不仅证明了宋代文化的繁荣和进步,也为后世文化和知识的传承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宋代私家藏书的特点探究作者:刘喜涛来源:《卷宗》2014年第02期摘要:中国的私家藏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到宋代时进入了一个兴盛发展的时期,书籍的流传进入了以雕版印刷和手抄并举的阶段。
宋代藏书之盛,规模之大,藏书家之多,校书之精,是以前各朝所不能及的。
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国私家藏书的大发展,实起步于宋代。
关键词:宋代;私家藏书;特点中国古代藏书文化悠久而深远。
在宋代以前,中国社会上总共出现了四类藏书形态:国家藏书、私家藏书、寺庙道观藏书和书院藏书。
私家藏书作为其中的一种,对书籍的保存和传承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宋代是继唐代以后的另一文化高度发达和繁荣的朝代,其对于典籍的收藏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由于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雕版印刷术的广泛普及,为私家藏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大量书院的兴建,普及了教育,使社会上大批知识阶层,为藏书家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军。
宋代政府十分重视对图书收藏整理,编撰了大量的图书,特别是《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四大书的编著,活跃了当时学术研究的氛围,提升了当时文人对图书收藏的兴味。
科举取士制度的逐步完善,给士人提供了学习的强大动力。
自春秋战国以来图书的累积,给宋代藏书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私家藏书兴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自身特有的地方。
1 藏书家大量出现,并且南方藏书家明显多与北方就中国私家藏书史上说,在宋代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有明确文献记载的藏书家就有将近七百人,是周至唐五代千年左右藏书家总数的近三倍。
其中私家藏书在万卷以上的大藏书家有二百一十三人,约占宋代藏书家总数的三分之一。
据范凤书的《中国私家藏书史》进行的数据统计,江西五十四人,浙江三十二人,江苏二十人,河南十九人,四川十三人,安徽十一人,河北十人,山东八人,山西五人,湖南二人,湖北二人,陕西一人,宗室诸王十四人,籍贯不明者一人。
从上面的人数统计中可以看出,南方藏书家的人数明显多于北方,这种趋势与南宋王朝的建立导致大量读书人携书南渡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反映出了文化南移这一趋势。
中国古代的私家藏书文化私家藏书是公家藏书的补给库,政府往往是依靠民间藏书来恢复和重建公藏的。
此外,宋朝以后,很多藏书家都利用自己的藏书来刻书印书,增加了图书的流传,挽救了很多濒临灭绝的孤本和珍稀本。
在藏书整理的过程中,还形成一门特殊学科叫古文献学,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这些都是私家藏书文化的功劳。
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称为成长期,始于春秋末期,到东汉结束。
虽然古代最早的藏书可以追溯至殷商时期,但它实际上是公家藏书。
因为在那时,学术内容尚处于萌芽阶段,都掌控在官府手里,私人是没有能力藏书的,且那时候的制书工艺很复杂,私人没有生产力来制造图书。
这也是“学术官守、学在官府”的一个现象。
到了春秋后期,周王室势微,诸侯纷起,争权夺霸,出现“诸子学说”。
孔子这位当时著名的学问家和教育家,要整理六经、教授门生,就需要有一些图书的收藏,所以孔子可以说是我们在文献上能看到的第一个私人藏书家。
《庄子》的《天道篇》对孔子的藏书有一些记载,更准确的记载是在《史记·孔子世家》里。
除孔子之外,还有一些诸子的藏书也是比较突出的,如墨家创始人墨子和名家创始人惠施,以及纵横家苏秦。
西汉建国以后,文化建设逐渐兴起,中央藏书机构去民间大力搜罗图书,但私人藏书还是比较薄弱。
私人藏书主要集中在两类人手中,一是有权势的诸侯王,一是有学问的士大夫和官员。
诸侯宗室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一是河间献王刘德,他的私人藏书是当时最有名的,还有一位是淮南王刘安,他的藏书主要是一些文学类的,所以史书上记载他的藏书不如刘德好。
当时有一批学问家也是官员,像贾谊、司马相如、朱买臣、扬雄,都有一定的藏书,数量也不少。
到了西汉后期,由于私人藏书的需求,开始出现一些图书的买卖市场,叫作“书肆”。
东汉时期有一批有名的藏书家,是经学家杜林、史学家班固、医学家华佗、文学家蔡邕。
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期,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浅谈中国藏书文化摘要:中国的藏书文化传统悠久,由官府藏书到私人藏书、寺观藏书及书院藏书,中国的古代藏书事业顽强地走完自己漫长而光辉的路程,并圆满完成向现代图书馆的嬗变。
本文旨在从图书馆史的角度阐述各个时期的藏书特点,以及中国藏书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书院藏书;私人藏书;文化;图书馆中图分类号: g25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095-01人类有了文明,就有了原始意义上的文字和图书。
有了图书,就开始了收藏图书的事业。
“中国的藏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专藏甲骨的龟室是我国最早的国家图书档案馆,史官贞人是早期的文献管理者。
由此算起,中国藏书事业的历史也已有三千多年了。
中国的藏书文化传统悠久,业绩辉煌,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与贡献。
某种程度上说,没有中国的藏书文化,便不会有中国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中国藏书文化就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结晶。
因此,总结中国藏书文化的发展和历史,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国和人类文明,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一、中国古代藏书文化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藏书历史也已有三千多年。
早在商周时期,已有较健全的王室典册书藏;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藏书随着诸子百家的兴起而逐渐发展起来;汉唐以来,寺观藏书、书院藏书兴起,形成了我国长达一千多年的四大藏书事业(皇家藏书、书院藏书、寺观藏书、私人藏书)。
其中以书院藏书和私人藏书为例,可对中国古代藏书文化窥其一斑。
(一)书院藏书书院之名起于唐代,如集贤书院等,但这种书院实际上是宫廷藏书、修书的地方。
自宋以后,书院发展成为一种读书、讲学的新的教育组织。
书院在北宋到清末的政治、教育和文化发展中都曾占有重要地位。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必然发展刻书与藏书事业。
一般地说,有书院之设,即有藏书之举。
书院藏书的目的是为师生提供研习之资,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公共性和开放性。
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1.1 研究目的和意义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得益于人类知识与经验的不断累积和发展。
在原始时期,知识经验的传播主要靠记忆力和口耳相传,但由于记忆力有限,言语相传又会造成失实与误解,所以要靠一些辅助记忆力的方法来协助,于是就出现了结绳记事与模仿山川鸟兽图案的文字画。
这些图形或符号,经过后代的不断改良演进,不断的变化形态,扩充词义,最终演变为今日所使用的文字。
文字产生后,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才能够传播交流。
从最初的石块、树皮、龟甲兽骨到丝竹简牍,直至发展到了我们现在所用的纸张。
各种人类文明正因为记录到这些载体上,被后世人精心收藏、保存与传播,才能流传至今,重现于世人眼前。
因此,研究藏书活动对研究人类从古到今的生存痕迹,智慧思想的结晶和发明创造的成果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与意义。
历代丰富的官私藏书,对中国学术文化贡献的重大意义,归纳来说有:(1)保存图籍,流传后世。
(2)綴辑零编,裒集遗文。
(3)校雠众本,是正舛误。
(4)借阅流通,嘉惠学林。
(5)堪佈善本,辑印丛书。
①由此可知,藏书不只是一人一家一朝一代之事,它是文化的传承,民族延续的重大事业。
中国人的藏书活动历史久远,由近代的考古挖掘已证,在殷商时期已有藏量达两万余片龟甲的窖藏和供阅览时使用的窖穴存在②;商周之时已有典藏文献的专门机构,并设官封职,专人负责。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兴起,各类典籍数量大量增加。
汉代除了东观外,官府藏书的处所还有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蘭臺、石室等机构,以后历代均有设置图书典藏的机构,比如,魏朝的秘书监;晋代的监秘省;南北朝的秘书监、文德殿等; 隋朝有嘉则殿、修文殿、官文殿;唐代有秘书省、弘文馆、乾元殿;宋有昭①潘铭燊.宋代私家藏书考.华国,1971,(6),203.②苏莹辉.从考古学上的新发现论图书馆的起源.图书馆学报,1949,(2),35-36.河北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太清楼等;元有秘书监;明有文渊阁、皇史宬;清有四库七阁、擒藻堂、内阁等①。
宋代的藏书家文化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
化的高峰之一,而且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的重要节点。
在宋代,藏书家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成为当时独具特色的文化
现象。
一、宋代藏书家文化的兴盛
宋朝时期,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与多元化使得书籍的
装帧和版本逐渐丰富,人们开始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意愿去收藏书籍。
于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藏书家文化应运而生。
藏书家们
不仅要求拥有数量庞大的藏书,更注重书籍的品质、版本、形态
等方面。
他们以此体现自己对文化的追求与热爱。
宋代著名的藏书家有苏东坡、黄庭坚、杨时等,他们不仅是文
学巨匠,同时也是藏书家的代表,为宋代藏书家文化的发展做出
了重要的贡献。
苏东坡是一个身兼多职的文化大家,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同
时也是一个资深的藏书家。
据史书记载,苏东坡一生共收藏了二
万五千余部书籍,其中还有一千多种自己录抄的手稿。
同时他也
创造了一种保护藏书的方法“连带重缝纳书法”,将书籍全部置于
木盒中,以防虫、湿、尘等侵犯。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画家和藏书家,他一生中
收藏了数量达到四万五千册的书籍,其中还包括一些古籍和经书。
据传,他以自己的全部家产换来了一部《部编三纲》,这足以说
明他对于藏书家文化的重视程度。
杨时也是一个著名的藏书家,他的藏书家规模居宋代名家之首。
他在藏书方面的标准是“不求多,但求精”,并且注重书籍的实用性,不仅收藏诗词、历史等文化类书籍,同时也收藏了许多医学、天文、地理等实用类书籍。
二、宋代藏书家文化的价值
宋代藏书家文化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承古籍
在宋代,藏书家通过收藏珍贵的古籍、经书等文化遗产,为后
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传承下来,不仅对于历
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还可以为人们的文化修养提供强有力
的支撑和指引。
2. 推动文化交流
藏书家们则通过收集书籍不同的版本、不同的修订方式,甚至
是收集跨越时代的文学作品,帮助文化交流双方了解并学习不同
的文化,同时也为其它领域提供了灵感与新思路。
3. 维护文化的完整性
宋代藏书家为了保存珍贵的书籍,发明了许多实用的收藏方法,保护了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在极大程度上维护了文化的发展和成长。
三、结论
宋代藏书家文化作为当时的一种文化现象,从根本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在今天,随着文化传承的需求逐渐增大,藏书家文化的意义也日益凸显。
我们有责任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和发扬藏书家文化,让文化传承在新的时期,得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