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肺毛霉菌感染1例临床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85.14 KB
- 文档页数:2
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肺毛霉菌感染1例临床护理
王燕;刘慧丽;刘卉
【期刊名称】《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
【年(卷),期】2011(017)011
【摘要】毛霉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肺毛霉菌感染多发于年老、免疫力低下、有
基础疾病、长期应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发病急骤、进展快、病死率极高,多在3—30d死亡,病死率高达50%以上[1]。
目前两性霉素B为治疗毛霉菌的首选药物拉[2],但其毒性反应限制了临床应用,目前临床上常用其新型制剂两性霉
素B脂质体治疗毛霉菌感染。
两性霉素B脂质体是一种双层脂质体内含有两性霉
素B的新型制剂,其通过降低两性霉素B与机体细胞膜上胆固醇的结合而增强与
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的结合,降低两性霉素B的毒副作用。
2009年3月,我院对1例肺毛霉菌感染患者采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经精心护理,取得满意
效果。
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97-98)
【作者】王燕;刘慧丽;刘卉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江苏徐州22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5
【相关文献】
1.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肺毛真菌感染1例临床护理
2.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败血症合并肺型毛霉菌病1例的护理
3.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肺毛真菌感染1例临床护理
4.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肺毛霉菌感染1例临床护理
5.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肺毛霉菌病1例不良反应的护理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摘要】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治疗肺毛霉菌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对一例肺毛霉菌病患者用两性霉素B治疗期间血常规,C反应蛋白,肾功能电解质及胸部CT的监测和观察。
结果:两性霉素B成功治疗一例肺毛霉菌病并且没有出现毒副作用。
结论:两性霉素B 治疗肺毛霉菌有效且安全可靠。
【关键词】两性霉素B;肺毛霉菌病;护理观察【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22肺毛霉菌病是一种机会性系统性真菌感染性疾病,多继发于免疫力低下、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肿瘤、糖尿病、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等。
该病起病急骤,进展快,预后差。
死亡率高达80%以上[1],2013年3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1例糖尿病合并肺毛霉菌感染患者,现将护理报告体会报告如下。
两性霉素B是一种应用较早的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其疗效确切,抗菌谱广,是优良的抗深部真菌药物,但由于其严重的毒副作用限制了两性霉素B的临床应用[2],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钾,肾功能损害肝功能异常,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畏寒、寒战、发热、消化道症状等[3]。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何玲跃,男,36岁,因反复咳嗽胸闷6月再发伴胸痛1月入院,既往有糖尿病,青霉素休克史,入院时查体:T38.8℃,P77次/分,R24次/分,BP121/78mmg,血糖21mmol/l,血常规示:白细胞25000,C反应蛋白81.6mg/l,胸部CT:两肺散在结节灶,右上肺斑片影,右上肺多发空洞,纵膈多发淋巴结肿大,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入院后经气管镜灌洗液培养找到少量肺毛霉菌而确诊为肺毛霉菌病。
予两性霉素B治疗2个月,诺和锐特充及诺和灵N控制血糖,患者咳嗽不明显,无发热胸闷气急,听诊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胸部CT:肺部感染病灶及空洞明显缩小,斑片影已明显吸收,胸腔积液吸收,血糖控制在7-13mmol/l,白细胞7100,C反应蛋白8mg/l,停用两性霉素B针改用泊沙康唑口服液10mlTID后出院。
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肺真菌感染的给药方案分析
郎晓琴;夏培元;何菊英;唐敏
【期刊名称】《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年(卷),期】2018(002)012
【摘要】两性霉素B脂质体作为广谱的抗真菌药,可用于念珠菌病、曲霉、隐球菌病以及毛霉病等真菌病的治疗,其相比两性霉素B副作用较少,肾毒性低,引起低钾血症也相对少见,目前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在临床中,两性霉素B脂质体给药方案各有差异,现对一名患者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给药方案通过调阅文献进行分析,以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总页数】3页(P210-212)
【作者】郎晓琴;夏培元;何菊英;唐敏
【作者单位】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 400038;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 400038;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 400038;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 400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
【相关文献】
1.国产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呼吸系统真菌感染53例分析 [J], 王彤;殷凯生;黄茂;洪微;诸葛传德;俞婉珍
2.临床药师对1例高血压患者治疗用药的分析及给药方案调整 [J], 潘瑞玲
3.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联合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80例临床分析[J], 卢苏梅;李聪;冯宪真;徐仲卿;许敏
4.1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肺真菌感染的给药方案分析 [J], 郎晓琴;夏培元;何菊英;唐敏;
5.两性霉素B脂质体梯形方案成功治疗复发性黑热病一例 [J], 任丹凤;韩群英;樊万虎;张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性霉素B静脉和雾化联合给药治疗肺曲霉病1例报告杨玉亚;叶晓芬;蔡映云【摘要】1例47岁男性患者因“肺曲霉病”住院治疗。
因抗真菌药敏试验显示耐药或用药后治疗效果欠佳及肝功能异常而先后停用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
换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脉滴注治疗病灶吸收缓慢,且肾功能有受损趋势。
给予联合两性霉素B(AmB)雾化吸入治疗,因出现呛咳、咽痛等局部刺激症状而停用。
临床药师认为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疗效好,安全性高,局部药物浓度维持时间长,虽然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降低吸入药物浓度可以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
建议继续联合雾化吸入两性霉素B。
临床医生采纳临床药师意见,减低雾化吸入两性霉素B的浓度,待患者耐受后再逐渐提高浓度和剂量。
联合给药2周后,咳嗽症状基本消失。
复查纤支镜示支气管腔病灶显著减少。
随访肾功能无进一步恶化。
%A 47-year-old man was hospitalized for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The use of caspofungin and voriconazole were gradually stopped because the 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 test indicated resistance to caspofungin, the therapeutic efifcacy was unsatisfactory and hepatic dysfunction occurred to him owing to the treatment of voriconazole. Amphotericin B (AmB) liposome was used instead by intravenous infusion. Consequently, lesions were slowly absorbed, howev er it’s likely to impair his renal function. The patient had local irritations such as bucking and pharyngalgia when aerosol AmB inhalation was coadministrated. So taking aerosol AmB inhalation was also stopped. Clinical pharmacist considers that aerosol inhalation of AmB has better curative effect and safety, and its local concentration can be maintained for a long time. Although the incidencerate of local adverse reaction is higher, it could be avoided or relieved by reducing the inspired concentration. So clinical pharmacist advised to continue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aerosol AmB inhalation, and the clinician adopted this suggestion and gradually increased dosage of inhalation according to this patient’s tolerance. His cough almost disappeared after this dosage regimen was maintained for 2 weeks. More importantly ifberoptic bronchoscopy showed that lesions in bronchial lumen reduced signiifcantly, and no deterioration of renal function was observed during follow-up.【期刊名称】《上海医药》【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4页(P25-28)【关键词】肺曲霉病;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临床药师【作者】杨玉亚;叶晓芬;蔡映云【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病科上海 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191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47岁。
210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6月 第2卷第12期成5~10分钟左右的小视频,不仅便于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得到提高。
第二,学生自主学习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师鼓励学生借助微课来对实验课操作内容进行预习、练习、复习,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促进。
学生在预习、练习、复习时,相互之间会进行讨论、帮助、点评等,团队协作意识及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
5.2 从教师方面来说第一,促进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转变。
在外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教师对自身角色进行调整,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刻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服务者,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第二,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升。
微课视频具有短小精炼的特点,教师在使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将重点、难点、考点知识全部展示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不断研究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教学过程进行主导,在对微课进行合理利用的同时,又能做出必要的补充,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第三,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不断发展。
开展微课教学的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以及娴熟的专业技能,还要懂得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及编排,同时还能对多媒体设备进行熟练运用。
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也是自身学习的一个过程,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以及教学整合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对教师不断的钻研业务也是一种激励,教师的教学技能也将得到不断提高。
6 结束语将微课教学模式应用于外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之中,可以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微课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完善,对外科护理学实验教学的效率及质量提升都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
呼吸或吞咽困难而就诊[4]。
此病在1846年由Brodie首次报道。
1888年,Madelung对33例此病病例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分析及总结。
10年后,Launois和Bensaude又对65例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探讨,因而此病又被称为Launois-Bensaude综合征[5]。
亚洲人群此病的患病率较低[6]。
3.2 马德龙病的临床表现马德龙病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如下:颌下、腮腺区、颈侧、枕部、肩背部、胸骨上窝及锁骨上窝等部位出现无痛性、呈对称性、弥漫性分布的脂肪团块堆积,部分患者可因脂肪团块压迫臂丛神经而出现偏头困难、抬臂无力及相应区域皮肤麻木、疼痛等神经压迫症状[7-9]。
临床研究显示,有85%左右的马德龙病患者合并有周围神经病(以多发性运动轴索型周围神经病为主)[10]。
对此病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B超检查可见回声均匀、包膜完整的多发对称性类圆形肿块。
对其进行CT增强检查可观察到其脂肪的沉积部位、范围[11]。
3.3 马德龙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临床上尚未明确马德龙病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
大量的研究证实,此病的发生与过量饮酒密切相关。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长期大量饮酒是诱发马德龙病的重要因素[12]。
有研究指出,马德龙病的发生可能与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降低、儿茶酚胺诱导的脂肪沉积、肾上腺素受体数量及活性的下降等因素有关[12]。
Schoffer等[13]的研究证实,部分合并有神经系统损害的马德龙病患者存在线粒体基因突变(以m.8344A>G变异为主)。
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马德龙病的发生可能与线粒体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3.4 马德龙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采用戒酒、控制体重等方式治疗马德龙病[14]。
但也有报道称,戒酒、控制体重并不能控制此病的进展[15]。
有研究表明,为马德龙病患者持续静脉注射多烯磷脂酰胆碱可减小其肿块的体积,减慢肿块的生长速度[16]。
为此病患者进行手术切除治疗可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但治疗后其病情易复发[17-18]。
两性霉素B脂质体高频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真菌感染的疗效观察及护理目的分析两性霉素B脂质体高频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护理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侵袭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确诊病例35例,临床诊断15例,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25例应用常规治疗加两性霉素B 脂质体高频雾化治疗,剂量由第1 d 10 mg/2次开始,第2 d 20 mg/2次,结合临床继续增加;对照组25例应用常规治疗。
结果治疗2 w后,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性霉素B脂质体高频雾化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治愈7例,有效18例,无效5例,加重2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發病率日益增高,应重视两性霉素B脂质体高频雾化治疗及护理。
标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真菌感染;两性霉素B脂质体;高频雾化吸入两性霉素B脂质体是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体,药物可分散在囊泡内介质中或脂质双分子层中。
脂质体是一种定向药物载体,可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1]。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2月~2016年2月住院50例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高频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护理体会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2014年12月~2016年2月住院50例慢阻肺合并真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25例,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56~89岁,平均年龄(72±9)岁;对照组25例,其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57~98岁,平均年龄(70±7)岁。
两组年龄、性别及发病后临床表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病原学资料对疑有真菌感染的患者送检血培养、痰、尿、粪、咽拭子、肺泡灌洗液、各种导管培养[2],全胸片或CT检查,找到或培养出真菌35例,经验性治疗(涂片及培养均阴性,经联合抗生素用药3 d后体温及临床症状无改善者)15例。
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肺毛霉菌病1例不良反应的护理体会作者:刘晓丽杨汝燕杨艳秋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第23期【关键词】肺毛霉菌病;两性霉素B脂质体;不良反应;护理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3-0067-01肺毛霉菌病是一种机会性系统性真菌感染性疾病,多继发于免疫力低下、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肿瘤、糖尿病、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等。
该病起病急骤,进展快,预后差,死亡率高达80%以上[1]。
2012年3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1例糖尿病合并肺毛霉菌感染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患者,男,65岁,因咳嗽、咳痰2月余收入院。
既往有糖尿病史20年,高血压病史10余年,4年前行左肺鳞癌切除术,曾多次化疗、放疗及粒子植入。
于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20余天,痰培养出毛霉菌,为进一步治疗转入笔者所在医院。
入院查体:T 37 ℃,P 76次/min,R 23次/min,BP 124/72 mm Hg,神志清,精神差,听诊左肺呼吸音低,右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罗音,吸气相痰鸣音。
CT示:双侧肺纹理增粗紊乱,右肺见斑片影。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7×109/L,中性粒计数25.1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3.1%。
C反应蛋白133 mg/L。
空腹血糖19.2 mmol/L。
血气分析:pH值6.97,PO2 37 mm Hg,PCO2 51 mm Hg,血乳酸13.8 mmol/L。
入院诊断:肺毛霉菌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左肺癌术后。
入院后给予两性霉素B 脂质体、强力抗感染、强心、利尿、祛痰等治疗,呼吸机辅助呼吸,床旁血滤等生命支持,但患者难以耐受两性霉素B 的不良反应,各项感染相关指标不断增高,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乳酸酸中毒难以纠正,最终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住院10 d,临床死亡。
2护理2.1用药护理两性霉素B脂质体见光易氧化分解,需现配现用,在配置时,先用灭菌注射用水5 ml溶解两性霉素B 25mg,然后再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