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3.35 KB
- 文档页数:2
1 典型项目技术方案—萧太后河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1.1 基础条件分析1.1.1上位规划解读通州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总体要求,将大力度开展中小河道和黑臭水体治理,恢复多个湿地,以北运河、潮白河、凉水河为主脉,构建“三网、四带、多水面、多湿地”的水环境格局,着力形成 “北方水城”的通州特色生态环境。
通州水环境格局图萧太后河处在连接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廊道上,功能定位为城市活力段,反映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和城市整体建设一起反映通州的现代都市生活场景,其风格体现出现代感和都市感。
1.1.2项目区及其周边概况萧太后河属于凉水河支流,发源于北京市左安门,经朝阳、通州与张家湾注入凉水河。
1958年修建通惠引水干渠时将萧太后河截断,现形成两个水系排涝系统。
上段在马家湾村北改入通惠排干;下段起点为通惠排干,向东流经小鲁店村,过通马路进入通州区,于张家湾镇南汇入凉水河。
主要支流有南大沟、大稿沟、玉带河。
河道总长度为22.49km,流域面积为102km2。
其中通州境内河道长为10.25km。
此次萧太后河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是位于通州区通马路至京哈高速段,全长约3公里。
(1)现状交通分析现状交通以3-4米宽的水泥路及土路为主,雨天土路泥泞难行,交通可达性差,同时部分沿河路作为进出周边村庄的通道,经常发生交通拥堵,村庄周围道路随意停车的现象也较为常见。
(2)植被分析现状植被条件较好,有生长较好的白杨、垂柳等高大乔木,景观设计可加以保留利用,但地被及灌木较为单一,以杂草为主,设计时需加以强化。
(3)文化资源分析设计范围内有已经建成的萧太后河码头遗址公园,公园有景亭、萧太后雕塑、栈桥等设施,有一定景观基础,本次景观提升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萧太后河的文化资源,将景观与文化充分融合。
(4)景观资源分析场地内有较大面积的荷塘,河道水量及水质条件较好,同时有已经建成的部分景观设施,如亲水木平台等,这些都为创造优质的滨河景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是萧太后河独特的景观资源。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要点自然河流的存在形式是大自然多种自然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降雨量、地表径流、土壤的运动、沉积、沉淀、澄清、水流、波浪以及各种生物的作用等,对水体岸线的改变,将引起整个水域生态系统发生相互关联的变化。
场地规划时首先考虑不破坏自然条件,规划建设项目与原有的生态环境想融合,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尽快达到新的良性的生态平衡。
自然的排水系统是最经济有效的水体形式,尽量按原有的流向及岸线设计水体,保持两岸良好的自然植被不受干扰。
人类天然的对水边丰茂的植被,水中的动物、鱼类、贝类等有好奇心及亲切感。
所以,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亲水的优越性,尽量降低护岸高度或者做非常缓的护坡,种植水生植物,拉近人与水的距离.传统的规划设计,常常在滨水规定洪水位以上的区域,规划为公共建设配套设施用地以及绿地。
目前,在规划设计中应该重视对滨水地带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建,淡化不合理的利用、浪费以及污染会危及滨水生物.作为参与规划的工程师,要密切关注水的上游及下游的情况。
河流附近的某些区域如散落一些局部低洼处,经地形分析,尽可能使其保持现状,塑造成生动的水景,并与河流相连.水陆交界处是生态敏感地带,是鸟类、动物、鱼类的天然食源及栖息地,在规划设计中,应划定生态敏感带,保护及改善植被的生长状态,使原有的野生动物、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受干扰.水面的波光、水色、吹过水面的微风和涓涓的水声等都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
保证水域的风景质量和生态功能是规划设计应当考虑的重点。
设计水体的岸线应该以平滑流畅的曲线为主,体现水的流畅柔美。
驳岸及池底尽可能以天然素土为主,而且与地下水沟通,可以大大降低水体的更新及清洁的费用.驳岸以缓坡入水至水下60cm,宽度2m至3m,然后逐渐挖深,在面积较大的水域,要水底深度达到1.8m以上,才能以相对陡的坡度挖深。
缓坡可以减小径流的冲刷,对儿童也是一种安全措施.在水深1。
8m处以缓坡向水岸线连接。
在冲刷较大的地点可用卵石、块石、原木加藤本植物加以稳固.如果是抛石驳岸,应该根据风浪的冲击力决定石块的大小,最好用带棱角的石头;或者抛以碎石打底,上部用大石压住;或者先设钢筋框或竹框再抛大于网孔的石块。
浅议北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特别是北方城市,由于气候和环境的不同,对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和植物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从北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意义和特点,以及植物配置的分析等方面进行浅议。
一、北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意义与特点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在北方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特点。
道路绿化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提高空气品质。
北方城市气候干燥,夏季气温高,空气质量较差,通过道路绿化,可以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尘土飞扬,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环境。
道路绿化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北方城市大多数建筑为现代化建筑,通过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可以使城市更具有生机和活力,为市民提供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道路绿化还可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的热环境,为人们提供凉爽的休息场所。
北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特点主要包括:一是要考虑气候的影响。
北方城市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道路绿化要考虑植物的耐寒和耐热性;二是要充分考虑景观的宜人性。
北方城市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植被覆盖相对较少,因此要通过景观设计,使城市道路充满绿意,给人以愉悦的感受;三是要考虑植物的抗逆性。
北方城市道路绿化的植物要考虑到其抗风、抗尘、抗干旱等特点,能够适应北方城市的气候环境。
在北方城市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用至关重要。
首先要考虑植物的适应能力,选择能够适应北方城市气候条件的植物,如松树、柏树、杨树等。
其次要考虑植物的景观效果,选择能够在北方城市道路上形成美丽景观的植物,如花卉植物、观赏草等。
最后要考虑植物的维护管理,选择易于管理的植物,如乌桕、柳树等。
在北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要考虑到植物的品种搭配、树木的数量和分布、花卉的色彩搭配等因素。
首先要合理搭配不同品种的植物,在色彩、形态上形成对比和协调,使道路绿化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其次要合理确定树木的数量和分布,使道路两侧形成绿荫隧道,为行人提供阴凉之处。
北京城市河道景观改造研究引言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际大都市,面临着城市化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挑战。
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和人们对美丽环境的渴望之间存在一种紧张关系。
作为北京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河道一直是环境保护和城市美化的重点。
本文将探讨北京城市河道景观改造的重要性和方法,旨在提供改善这些河道的可行策略。
第一部分:北京城市河道的现状北京城市河道是该市的血脉之一,既为市民提供了生活用水,又起到了城市排水的重要功能。
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这些河道却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城市发展带来的河岸工地、排污管道等,都对河道的水质和景观造成了不利影响。
目前,北京城市河道面临着水质恶化、景观陈旧和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第二部分:改造目标与原则为改善北京城市河道的现状,制定明确的改造目标是必要的。
首先,改善水质是关键目标之一。
通过加强水污染治理和监测手段,提高河道水质是保护城市河道的首要任务。
其次,提升河道景观也是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改善河岸绿化、修缮河道建筑等手段,打造具备文化特色和生态功能的景观,使城市河道成为市民休闲活动的场所。
最后,恢复和保护河道生态系统也是关键目标之一。
通过增加湿地和沿岸植被,恢复生态链条,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恢复。
第三部分:景观改造的策略为了实现上述的改造目标,以下几个策略可以被采纳。
首先,进行全面的水质治理。
加大对污水排放管道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的进入河道中。
同时,加强沿岸的绿色带建设,通过植被的选择和管理,能够减少水污染物的渗入,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其次,加强景观规划设计。
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遗迹,设计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河道景观,并合理规划休闲设施,吸引市民和游客到来。
此外,注重科学的生态修复。
建立湿地和沿岸植被的生态系统,可以吸收大量污染物和沉积物,提高水质,恢复生态平衡。
第四部分:案例分析在实施北京城市河道景观改造方案中,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以作为参考。
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城市,北京有许多值得借鉴的项目。
城市河道景观建成多元生活绿廊的景观设计摘要:城市河道曾经是城市活力的源泉。
自古,文明的起源都与河有关,它是生命孕育的象征,所以世人都将城市之河称为“母亲河”。
择水而居,依水而生,与水为邻是中国人自古的向往。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特别是制造业和化工业迫切依赖水处理排出的废渣、废水远远超过河道自净承载力,城市河道成为工业进步的牺牲品,生态植被破坏,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废渣淤泥沉积。
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河道景观建成多元生活绿廊景观设计的要点。
关键词:城市河道景观;多元生活绿廊;景观设计1城市河道景观建成多元生活绿廊景观设计的重要性(1)提供休闲和娱乐空间。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可以创造出宜人的环境,为居民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人们可以在河道周边进行散步、慢跑、自行车骑行等户外活动,享受自然风光,放松身心,增加生活乐趣。
(2)促进健康和活跃的生活方式。
多元生活绿廊景观设计可以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在城市河道景观中设置运动设施,如健身器械、篮球场、足球场等,可以激发人们的运动热情,提供便捷的锻炼场所,促进健康和积极的生活方式。
(3)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通过种植花草树木、建设湿地、恢复河流生态等措施,可以提高空气质量、净化水质,并为城市增添绿色和生机,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4)保护生物多样性。
多元生活绿廊景观设计可以提供适宜的生境,为各种植物和动物提供栖息地。
通过合理设计河道和沿岸的植被、湿地和森林等,可以提升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促进自然生态平衡。
2城市河道景观建成多元生活绿廊的景观设计要点2.1明确沿线功能特色,确定景观节点2.1.1景观桥设计设计符合河道特色的桥梁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以突出景观和功能性,并增加人们的流动性和吸引力:(1)结合河道环境。
桥梁的设计应该与河道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例如选择适合的材料、色彩和形状,使桥梁融入自然景观中,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浅谈城市生态廊道景观设计思路及策略1.前言廊道是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个概念,廊道兼有生态环保、游憩观赏、文化教育等功能。
在我国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通过城市生态廊道建设,不仅可给城市人员提供游憩观光的场地,而且还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城市生态景观廊道设计,不仅仅是绿带、道路系统,更是城市生态网络体系。
2.城市生态廊道景观设计基本思路2.1城市生态廊道景观规划原则在城市廊道景观规划设计中,应遵循一下几项原则。
(1)遵循自然优先原则。
在进行城市廊道景观设计中,廊道建设应建立在保证生态自然整体性与连续性的基础之上。
应将廊道建设在文化古迹区域或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以便确保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与稳定性。
(2)遵循区域整体性原则。
城市生态廊道景观建设的目的,就是保障生态区域协调稳定发展。
合理的廊道空间布局,不仅可确保城乡之间物质流、信息流能够畅通循环,而且还可增加城市的舒适度与美观性。
(3)遵循可持续原则。
城市廊道景观建设中,在确保生态自然特性以及空间结构合理的情况下,应保证其与城市的功能与经济发展需求相符合,使其与城市的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进行高度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2.2城市廊道景观设计的整体规划方法2.2.1水系规划方法廊道建设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建立河坝、河堤,保护湿地,继而对河道进行整治,确保河流廊道运输、美观、水源供给的生态功能。
2.2.2道路规划方法道路廊道对于其他生态廊道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道路廊道两边的绿化带,给城市的生态建设添加了不少活力,可大幅度减少城市生态食量下降的负面效应。
在城市道路廊道建设中,应选择一些抗污染能力强的树种,这样可有效减少粉尘、尾气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2.2.3公园森林规划方法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增加公园绿地,对于生态斑块可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在公园森林规划建设中,应以乡土树木种植为主,在此基础上,采用自然群落模式,夹杂一些其他树种和灌木,但是应确保树木生长之间的协调性,使公园森林建设应具有自然本底特色。
生态河道景观的营造——以洪溢河生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发布时间:2021-06-21T03:45:54.84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21年7期作者:杨裴[导读] 巨鹿县农业发达盛产金银花和枸杞子。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巨鹿经济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2011年还成功创建了省级园林县城。
在此基础上,巨鹿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宜居的新城区,同时为实现城市规划中新老城区的合理布局,决定在纵贯新老城区之间的洪溢河两岸规划建设约4平方公里的河道公园:其中包括沿河北部的湖沼公园、中部的河岸绿色走廊和南部的生态植物公园。
北京维拓时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市朝阳区 100026摘要:巨鹿县隶属河北省邢台市,因历史上巨鹿之战而闻名。
洪溢河长7200M,平均宽度30M,项目总规确定的绿线范围约350公顷。
巨鹿历史悠久,人文精神厚重。
此次规划思考的过程是对一座文化古城的历史溯源、现实考量与未来前瞻;是对巨鹿人的母亲河的责任、历史与未来的重新思考和探索。
滨河生态廊道的建构不能简单理解为河道治理或滨河绿化,而应通过整体的规划设计使其成为一种多功能的复合廊道,形成系统性、网络化、多尺度的特点,体现其生态与人文的双重内涵的城市复合型绿色水岸。
其景观效果对于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起着很大的作用,滨河两岸的开发随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开发建设。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生态河道景观开发案例进行借鉴性研究,对国内外该类景观的建设亮点进行总结,以河北巨鹿洪溢河生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为例,对景观规划设计手法进行阐述,总结出洪溢河生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分享设计过程中的灵感、重点、难点和特色把控,希望与大家交流和共勉。
绪论巨鹿县农业发达盛产金银花和枸杞子。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巨鹿经济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2011年还成功创建了省级园林县城。
在此基础上,巨鹿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宜居的新城区,同时为实现城市规划中新老城区的合理布局,决定在纵贯新老城区之间的洪溢河两岸规划建设约4平方公里的河道公园:其中包括沿河北部的湖沼公园、中部的河岸绿色走廊和南部的生态植物公园。
浅谈北方城市河道改造项目——以昆玉市昆玉河景观设计为例【摘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早期堤坝式的农灌渠已出现了景观功能的局限性,人们更多的倾向于多元化、多目标的城市景观河道,将干渠改造成城市生态景观河道成为了北方兵团城市提升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北方城市;干渠;河道改造【中图分类号】TU984.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8-0232-02干渠是早期北方地区的人民为了给当地农田漫灌而修建的农灌渠,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干渠出现了景观功能的局限性。
是将干渠拆除还是重新合理利用成为北方兵团地区面临的问题。
此次借着和田地区昆玉市农灌渠的改造项目,浅谈北方城市在进行河道改造时遇到的技术上的一些问题以及该如何应对的解决方法。
1.现状河道概况皮亚勒玛干渠又称昆玉河,位于昆玉市中心城区南城,整个用地为东西长南北窄的狭长地块,东西向横贯整个中心城区南部,作为垦区唯一地表水资源的喀河发源于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其补给来源是以冰雪融水为主,降雨补给为辅,多年平均径流量71.48亿立方米,平均流量为69.5立方米/秒。
皮墨垦区的灌溉用水,由喀河渠首引水,进水闸设在乌恰特水电站引水闸南侧,通过44.03km的皮亚勒玛引水干渠,到垦区东西角将水输到500万立方米的水库中,最后进入田间。
垦区开发新增灌溉面积21.73万亩,年需水量为1.37亿立方米。
全年枯水期11月—次年3月共计5个月,水系中的水可用于河道景观带的灌溉。
现状河道建新路以东为矩形断面,河道宽度为20米,深度2米;书韵路以西为梯形断面,河道宽度为7米,纵坡为0.1‰,书韵路——建新路人工湖公园处部分为暗渠。
2.河道处理措施2.1 实现“渠”到“河”的转变2.1.1 水体设计(1)为了遵从生态、美学和功能原则,本次规划对现状水线进行了拓宽和改造。
力求把这条工程之河水改造成为景观之河。
通过水线的处理营造出景观丰富、功能多样的滨水活动空间,拉近河流和城市生活的关系。
202212新凤河位于大兴区北部,属北运河水系,凉水河主要支流,北京市南部地区大兴、亦庄和通州城市副中心的重要生态廊道,大兴区主要的防洪排水、风景观赏河道。
新凤河流域面积166.4km2,流域内共有河渠23条,总长96.35km,干流新凤河西起永定河灌渠,东与凉水河相接,全长30.1km。
北京市大兴区新凤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是包含河道防洪工程、疏浚工程、水系连通工程、初雨控制与调蓄工程、湿地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河道生态提升与滨水工程、自动化控制工程等一系列措施的系统工程。
就新凤河项目河道生态与滨水工程中的新凤河干流的植物景观规划分析与探讨。
1项目背景新凤河位于北京市大兴区西北部,西起永定河灌渠,东入凉水河,属北运河水系凉水河支流,全长30.1km,流域面积166.4km2。
新凤河包含老凤河、凉凤灌渠、安南支渠等支流,本研究仅讨论新凤河主河道。
新凤河在大兴区流经黄村、西红门、旧宫、瀛海、青云店5个乡镇,清源路、兴丰、观音寺、林校路、高米店5个街道。
2现状问题分析针对新凤河植物景观方面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此部分也是北方大部分河道的共同问题。
2.1植物基底较差总体绿量少;多直立驳岸或硬质驳岸,缺少自然驳岸,绿化空间未能与城市功能很好地融合;区域内河道纵横,但绿化空间却与河道的关联度较差;生态景观空间性太单一,绿化粗犷有余,精细不足,生态景观空间文化识别性弱;生态景观表达艺术感不强;不具备亲水性,人与水的关系割裂(见图1)。
2.2水资源匮乏新凤河所在的北京市大兴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多年平均降水544mm,降水多集中在汛期6-9月,约占全年的80%左右,连续的干旱少雨和普遍缺少新水补充,水体流动性较差,水动力不足,水体自净能力下降[1]。
新凤河本次治理采用再生水作为主要补给水源,补给水量4万m3/d,再生水的污染物本底值一般含量较高,进入水体后存在一定的富营养化以及污染风险[1]。
2.3生态功能欠缺植被系统结构混乱,植被类型及群落结构单一,植物荒乱无序,未形成良好的乔———灌———草结构;部分河段植物绿量不足,土地荒芜,多出现裸露。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河道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堤坝等建筑的建设,而是趋于多目标、多元化方向发展。
城市河道的景观规划设计将包含更多的内容。
目前,河道已从原来简单的河道防洪的治理,变成逐渐关注恢复河道生态系统。
关键词:北方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策略
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少雨,河流多属季节性河流,汛期明显,多为行洪河道。
北方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受到来自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巨大压力,传统的防洪治理、工农业及生活污染、滨水区环境的破坏等已经严重损坏了河道的景观和健康,恢复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已至关重要。
1 河道防洪设计
1.1 城市河道平面的改造水利部门治理下的河道多是裁弯取直,建立形态单一的人工河床,其后果导致河流结构的简单化、河流蓄水空间的减少和河道生态廊道的消失,导致河流丰水期径流量增大,枯水期径流减小。
在坑塘支流和出现低洼地的位置设计分洪口,将部分河水利用低洼地滞留起来,能够有效降低洪水规模。
低洼地还可以有效地沉淀雨水和洪水中的泥沙,以保证下游景观水质。
自然河流中的深潭和浅滩是交互存在的,浅滩和深潭可极大增加河床的表面积和河流内环境,形成水体中不同的流速和生态环境,增加河流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水体自净能力的增强。
在城市河流中,可以通过构筑双河道、人工岛、植石带和浮石带等方式形成浅滩和深潭,这样既有利于城市泄洪,又能改善水中的生态环境。
1.2 城市河道堤防断面的改造堤防是使河水在河道内安全下泄、防止洪水泛滥的重要水工建筑物。
堤距与堤顶的高程是紧密相关的。
在同一洪水流量下,若两岸堤距窄,则占用的土地面积小,但洪水位高,堤身高,工程量大。
若两岸堤距宽,则洪水位低,堤身矮,工程量小,但占用的土地面积大。
堤防的形式与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根据滨水区所在的地理位置、重要程度、水位落差、水流特性等诸多因素来综合确定。
在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地段和河流水位落差(1.00~2.00 m)较小的河段,堤防的形式可采用单层平台式。
为了消除这种较呆板的形式,丰富景观效果,可以进行一些细节处理,如可以设计成为高差较小的台阶来提高视觉上的通透性,或者在边缘处增加绿化带来软化界面等方式。
在用地不是十分紧张和水位落差(3.00~5.00 m)一般的河段,堤防的断面形式宜采用台阶式。
台阶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停留机会,并可作为讲演、表演的场地。
若用地紧张,也可采用分层平台式。
若城市用地比较宽松和水位落差(5.00~10.00 m)较大的河段可以采用分层斜坡式,这种方式可以适应各种水位变化,常水位通常不超过下层平台,上层斜坡较缓的地段可以进行绿化覆盖。
丰水期河床整体用来行洪,旱涝兼顾,枯水期底层较窄的河槽以少量水形成水体景观。
特殊地段可以采用混合式。
结合滨水地区设计为滨水广场,可以加强河道景观的亲水性
2 河道生态保护与设计
河道具备水生系统、陆生系统和水陆共生系统的多样性,是一个具有高度生态敏感性和物种丰富性的复杂环境。
因此,诸如湿地、动植物、水源、土壤等自然生态保护问题一直都是河道景观设计时需要关注的问题。
2.2 建立河岸植被缓冲带植被缓冲带是指水陆之间能够受到水体影响的植被区。
植被缓冲带对滨水区环境有非常明显的保护作用,保证了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能够有效控制水源污染,逐步改善小气候和有效降低噪音,能够防止水土流失和防止河道改道。
此外,植被缓冲带还能提供大量的动植物栖息地,能够有效保证生物多样性。
建立植被缓冲带时,应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植被,尽量避免在河边进行纯观赏性的人工绿化,而
应参照原有自然植被群落进行适地适树的搭配。
植被缓冲带的设计应参考当地自然植被群落组成和植物种类,多选用水土保持和阻沙过滤能力强的种类。
2.3 湿地保护和建设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指一些水域和陆地交接的环境,包括一些低洼地区、洪泛平原、淡水或咸水覆盖的地方,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
湿地系统的保育和恢复是河道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滨水区域除了保持水体的自然形态外,还应当尽可能多设置小型蓄水池和间歇性湿地,起到收集雨水和收纳洪水的作用,增强景观的丰富性以及滨水区抵抗洪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