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景观设计分析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13
景观河道设计研究景观河道设计研究河道是地球上最为众多的自然地理现象之一,与全球水循环的平衡与协调密不可分。
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河道的利用已经逐渐从简单的生产、农业用水转化为城市生活、旅游和娱乐等领域的必要条件。
然而,在这样的利用中,往往会忽视对于河道本身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这是一个需要全世界共同关注和努力的问题。
在景观河道设计领域,诸多专家学者和设计师在不断努力探索,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现场实践,尝试为保护河流及其景观、丰富河流文化、改善人类生活提供新的设计思路与解决方案。
一、景观河道设计的背景河流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涵盖了水、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多个组成部分。
在自然状态下,河流是一个经过长期自然演化的完整系统,拥有着相对稳定和自洁的水质、多样化的生态和完整的景观特色。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加速,人们对于河流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频繁和大规模,由此所形成的破坏与干扰,已使河流体系面临着种类繁多的问题。
景观河道设计的背景,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应运而生。
它旨在通过设计创新和技术应用,提高河流脆弱生态平衡状态下的生态、景观和文化价值,并更好地满足城市绿化和生态恢复的迫切需求,为普通公众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体验。
具体而言,景观河道设计是针对特定河流的自然、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特征,依托高超的园林设计、环境设计和景观设计技术,通过复杂的系统设计与协调,实现河流的生态修复、文化传承和社区服务等方面的目的。
二、景观河道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景观河道设计通常要经过以下步骤:1. 河道调查:设计师首先对该河道进行全面的考察,相关信息录入数据库。
通过采集地形、水流、沉积物、野生动植物等多个方向的数据,了解河道的物理特征和生态环境状态,准确把握河道现状和生态问题,确定具体的环境修复目标。
2. 初步方案设计:在对河道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师会根据设计目标和知识经验,提出一份初步方案设计说明书。
乡村河道景观设计乡村河道景观设计是指在乡村地区对河道进行规划和设计,以增强其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乡村河道景观设计的内容和要点。
一、背景和意义1. 乡村河道的重要性:乡村河道是农村地区的重要水资源,对于农田灌溉、饮用水供应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环境问题:随着农业发展和人类活动增加,许多乡村河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3. 政策支持: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开展乡村河道景观设计工作,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
二、设计原则1. 生态原则: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生态系统,促进植物生长、鱼类繁衍等生物多样性。
2. 可持续性原则:设计应考虑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材料、节能措施等,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社区参与原则:设计过程中应鼓励居民参与,听取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并充分考虑当地文化和传统。
三、设计要点1. 河道修复:对于已经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河道,需要进行修复工作,包括清理水体、恢复河床、植被种植等。
2. 河岸景观设计:通过设置步道、观景台、休息区等设施,提供给居民和游客一个欣赏河流美景的场所。
3. 水体处理:通过人工湿地、生物滤池等方法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提高水质。
4. 植被配置: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并合理配置沿岸植被,增强生态功能。
5. 防洪措施:根据当地洪水情况设置相应的防洪设施,确保乡村河道在洪水时不会造成灾害。
6. 文化元素融入:将当地的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中,如传统建筑、民俗活动等,增强景观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四、案例分析1. 乡村河道生态修复案例:以某农村地区的一条严重污染的河道为例,通过清理水体、植被种植等措施,使河道恢复了自然生态系统,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2. 河岸景观设计案例:在某个乡村地区的河岸上设置了步道、休息区等设施,并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欣赏河流美景。
河道景观设计说明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时,首先需要进行区域调研和规划,了解河道的自然环境和相关文化背景。
通过对区域特征和需求的分析,确定设计的目标和定位。
其次,进行河道景观的规划布局,包括景点选择、路径规划和景观元素的设置等。
最后,进行具体的景观设计和施工。
在河道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环境保护:在河道景观设计中,要保护和修复河道的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的植被选择和布局,打造出具有生态功能的景观,为河道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保护。
同时,要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河流生态系统,保持河道的自然特色。
2.非建筑景观元素:在河道景观设计中,可以使用非建筑景观元素来增添美感和观赏价值。
例如,设置喷泉、音乐喷泉、雕塑、雕刻等艺术品,让河道成为一个艺术品展示的平台。
同时,可以通过设置花坛、草坪、游乐设施等来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
3.沿河道路径的设计:河道景观设计中,要合理规划河道两侧的行人和自行车道。
路径的设计应该有足够的宽度,同时要考虑到通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路径两侧可以种植花草树木,营造自然的氛围,并设置亭子、凉亭等设施供游客休息。
4.河道边的设施:河道景观设计中,要设置一些设施供游客使用,如亭子、凉亭、休息桌椅等。
这些设施应该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舒适、美观、实用。
同时,还要设置一些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方便游客使用。
5.夜间景观设计:在河道景观设计中,要考虑到夜晚的景观效果。
可以利用灯光来照亮河道,营造出浪漫的氛围。
同时,可以设置一些彩灯、水景灯等照明设备,增加夜间河道的观赏性。
总之,河道景观设计旨在打造一个具有观赏价值和生态功能的空间。
在设计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非建筑景观元素、沿河路径的设计、河道边的设施和夜间景观设计等方面,为游客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观赏和休闲环境。
同时,还要保护和修复河道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江西省贵溪市沿河东路延伸段地块滨江绿地景观设计方案设计以建设优美的滨江风景带为目的,对沿江进行最大规模的综合开发改造,将信江建成独具特色、景观一流的服务型经济带、景观带、文化带,构筑与贵溪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亲水、通透、开朗、宜人”的滨河绿地景观。
滨江绿地范围西起贵溪电厂东侧,东至新建3号桥,全长约2.1公里,用地规模约173963平方米。
景观策略策略之一:绿色之道、低碳生活保留原生态基础上,通过整合,引入多元化生态元素手法,还城市一丝清凉,一片绿色,为居民提供一个可以尽情呼吸的场所。
策略之二:联动共享、内聚外显以城市生态核心的共享为基础,通过滨江绿色廊道建立各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实现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互通与联动。
策略之三:文化名片、城区新韵铜文化主题被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情节,通过对历史文化、乡土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三种文化题材浓缩与提炼,使之反映到具体的景观场景及景观元素中,使景观具有情感、富有想象空间。
设计理念很多人想要的只是离自己更近、更新、更亲的感觉,讲究的是随意、舒心、舒展、青草芳菲般的自然感受,这正是滨江绿地景观设计的初衷和理念。
设计目标通过统一规划、整体实施,塑造一个集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交通功能、休闲功能、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滨河生态景观走廊。
指导思想在满足城市防洪的前提下,尽量不去改变现有江岸状态的同时增强信江的可亲水性,提高江面——堤岸——沿河路的视线联系。
以简洁、大方、便民;美化环境;体现滨河亲水设计风格为原则,使绿化和建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使环境成为城市文化的延续。
具体设计:滨江绿地以铜文化为脉络将地块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自西向东谱就了铜文化的演变史,整个滨江不仅仅是一个视觉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感情线索。
结合文化内涵与地块因素将沿江分为:生态滨水区、文化主题区、时尚休闲区、景观过渡区生态滨水区:新建三号桥段到冶金大道段原有水塘较多,以体现植物生态群落之美,湿地生态环境为主题。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标准一、河道形态设计1. 河道应保持自然形态,避免过度改造和截弯取直。
2. 河道断面应合理设计,满足行洪、排涝和生态需求。
3. 河道深度和宽度应适中,以营造适宜的亲水空间。
二、河岸绿化景观1. 河岸应种植适宜的植物,包括乔木、灌木、花卉等,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
2. 植物配置应考虑季相变化,营造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
3. 河岸绿化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提升整体景观品质。
三、河岸步行道1. 河岸应设置连续、安全的步行道,方便市民休闲和健身。
2. 步行道宽度和材质应符合规范要求,确保行人安全。
3. 步行道应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提供舒适的步行体验。
四、亲水设施1. 亲水设施包括码头、步桥、亲水平台等,应安全、实用、美观。
2. 亲水设施的设计应考虑市民的需求,提供舒适的亲水空间。
3. 亲水设施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提升整体景观品质。
五、灯光照明1. 河道景观应设置合理的灯光照明系统,确保夜间安全和景观效果。
2. 灯光照明系统应节能环保,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光污染。
3. 灯光照明设计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营造宜人的夜景效果。
六、标识系统1. 河道景观应设置清晰的标识系统,包括指示牌、警示牌等,提供必要的信息指引。
2. 标识系统应统一设计风格,确保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3. 标识内容应准确、简洁,方便市民理解和使用。
七、景观小品1. 河道景观可设置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景观小品,如雕塑、文化墙等。
2. 景观小品的设计应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提升整体景观品质。
3. 景观小品应体现文化特色,反映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八、生态保护1. 河道景观设计应注重生态保护,采用生态友好的材料和技术手段。
2. 河道治理过程中应保护水生生物和生态环境,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 河道景观设计应考虑雨洪管理,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河道岸线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河道岸线的景观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河道岸线景观规划设计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市民的休闲娱乐空间,还能够保持生态平衡,提高自然环境品质。
本文将从河道岸线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要素和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河道岸线景观规划设计原则1. 可持续发展原则:河道岸线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
同时,要考虑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性,以实现全面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2. 人本主义原则:河道岸线景观规划设计应以人为本,关注市民的需求和利益。
要在规划设计中融入适宜的休闲、娱乐和运动设施,创造舒适宜人的河岸环境。
3. 生态优先原则:河道岸线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
要尊重并恢复原始河岸和湿地生态,保护稀有植物和动物物种的栖息地。
4. 历史文化传承原则:河道岸线景观规划设计应尊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河道的历史记忆。
要在规划设计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底蕴的河道景观。
二、河道岸线景观规划设计要素1. 河道景观带:根据河道的特点和功能,划分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带。
可以有自然生态景观带、文化历史景观带、活动休闲景观带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 休闲娱乐设施:在河道岸线规划设计中加入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设施,如游步道、露天剧场、休闲广场、儿童游乐区等,提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3. 植被绿化:合理的植被绿化设计可以增加河道岸线景观的美感和生态功能。
可以选择适宜的乔木、灌木和花卉植物,营造绿色生态环境。
4. 照明设计:巧妙的照明设计可以提升河道岸线景观的夜间效果,增加夜间活动的吸引力。
可以利用灯光的色彩和亮度来营造浪漫、温馨的氛围。
5. 老旧建筑改造:对于河道岸线上的老旧建筑,可以进行改造和修缮,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和装饰,提升建筑的美观性和功能性。
三、河道岸线景观规划设计实施过程1. 了解河道情况:在进行河道岸线景观规划设计前,需要全面了解河道的地理、地质、水文等情况。
河道绿化景观设计方案1. 项目背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环境保护与美化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绿化景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河道的绿化景观设计进行详细讨论。
2. 河道分析在进行绿化景观设计前,首先需要对河道的地理环境、河道功能与问题进行分析。
河道的位置、形态、水质等特点都会影响设计方案的选择。
3. 设计理念本设计方案以“生态、美观、可持续”为设计理念。
通过合理规划绿化植物、景观照明、人行道等要素,营造一个既舒适又生态的河道绿化景观。
4. 绿化植物选择根据河道环境特点和功能需求,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绿化植物。
在设计中可以结合采用乔木、灌木、花卉等不同类型的植物,以丰富景观效果。
5. 景观照明设计为了提高河道的夜间景观效果和安全性,可以设计合适的景观照明系统。
通过选用节能环保的LED灯具、合理分布灯光照射角度和照度,实现景观与节能的双重效益。
6. 人行道设计为了方便市民的休闲与出行,沿河道规划人行道是必要的。
人行道设计应考虑人流量、宽度、材料等因素,并与绿化植被和景观照明相结合,打造一个宜人的行人空间。
7. 水体处理与污水处理河道景观设计中,水体的处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可以通过设置喷泉、人工湖泊等方式,改善河道水质和环境。
此外,针对河道边上的污水问题,应采用合适的污水处理技术,确保水质符合标准。
8. 项目实施与运营绿化景观设计方案的实施与运营需要全面考虑。
在施工过程中,应制定施工计划,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在项目运营中,应及时进行养护与管理,确保景观质量长期稳定。
9. 成果评估与效益分析对于河道绿化景观设计方案的实施成果需要进行评估与效益分析。
通过调查市民满意度、景观效果评价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等指标,评估设计方案的实际效果和经济效益。
结论:河道绿化景观设计方案旨在通过合理规划与设计,提升城市河道的生态价值与美观程度。
本文从河道分析、设计理念、植物选择、景观照明、人行道设计、水体处理、污水处理、项目实施与运营、成果评估与效益分析等方面,全面阐述了河道绿化景观设计的要点和重要性。
河道景观设计理念河道景观设计是指对河道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和设计,以提升河道的景观价值和生态功能。
河道景观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以创造更美丽、可持续的河道景观。
河道景观设计的理念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自然融合:河道景观设计应与自然环境无缝融合,充分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通过合理规划河道的环境要素,如植被、水体、岩石等,使其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在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濒临绝种或濒危物种保护,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2. 历史文化传承:河道作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之一,其景观设计应充分尊重和利用这些历史和文化元素。
通过保留和修复历史建筑物、景观元素等,使其与河道景观相互呼应,增强河道景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同时,河道景观设计还可以通过文化艺术品的展示和文化活动的举办等方式,将历史文化传承给更多的人。
3. 生态保护与恢复:河道景观设计应注重保护和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规划水质、水流、水生物等要素,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濒危物种等措施,提高河道的生态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在景观设计中,还可以引入生态滤水池、雨水花园等生态设施,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
4. 公众参与:河道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社会需求,鼓励公众参与设计过程。
可以通过举办公众意见征集会议、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公众对于河道景观设计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公众的利益和需求,提供公共空间和设施,创造良好的居民休闲和互动场所。
5. 可持续发展:河道景观设计应考虑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管理和保护,实现对河道景观的长期保持和更新。
可以采用可再生能源、节水技术等可持续发展手段,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确保景观设计长期稳定和可持续使用。
以上是河道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通过融合自然、历史与文化、生态保护与恢复、公众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因素,可以创造出更为美丽、舒适和可持续的河道景观。
河道景观节点工程设计方案一、前言河道景观节点工程是指在河道两岸、沿线以及河道内部设置的具有一定功能和观赏性的景观点。
通过对河道景观节点的规划和设计,可以提升河道的观赏性、文化传承性、生态与环保性,为城市和乡村注入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本文将以具体的河道景观节点工程设计方案为例,深入探讨河道景观节点的规划和设计要点,以及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河道景观节点工程设计方案概述1、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某河流景观节点规划及设计项目位置:某市XX河流段项目范围:河道两岸及沿线2、项目需求本项目旨在提升河道整体景观质量,打造具有特色的河道景观节点,增强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发展。
同时,项目还要兼顾提升沿线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加居民娱乐休闲的场所。
因此,本项目需求包括城市形象提升、景观节点建设、居民休闲场所建设等。
3、设计原则本项目的设计需遵循“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城市活力、居民满意”原则,达到景观节点绿化、景观亮化、生态修复、文化人文、巧妙文化、沿线亮化、特色点亮三大功能,并实现“景观、生态、文化、经济”四大目标。
三、河道景观节点工程设计方案1、规划设计(1)概念规划在整体规划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沿线自然生态环境,突出河道景观特色,同时还要考虑到河道周边的文化历史特色和居民的休闲需求。
通过整体规划,打造一个可持续、安全、舒适、等宽的沿线景观点。
(2)分段规划根据河道的具体地理情况,进行分段规划,设计出不同特色的景观节点。
例如,在河道较为宽阔处设置公园、休闲广场等;在狭窄处则设置观景台、沿岸步行道等。
通过分段规划,提升河道的观赏性和生态性。
2、设计要点(1)水岸景观设计根据河道两岸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水岸景观,如打造人工湖、设置水上舞台等,以提升河道的生态环境质量。
(2)灯光设计通过灯光设计,营造出夜间的景观效果,增加河道的观赏性。
可以采用节能环保的LED灯,通过不同色彩的变换,打造出独特的夜景。
一项目解读1.1研究范围本次研究范围主要为:襄城河北岸(姑熟路——振兴路段)和部分襄城河南岸(东营北路东区块),规划滨河绿地控制面积13公顷。
现状环境状况为:1.原修坝取土致多处大小水塘沟。
2.地势较低洼形成较多地表径流及自然汇水。
3.淤积严重,并有部分拆迁遗留建筑垃圾。
4.树木杂乱无章,遍布垂柳、构树等杂木,利用价值不大。
1.2设计依据《当涂县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当涂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6-2025)》《当涂襄城河景观控制性规划》南京大学编制《公园设计规范》1.3上位规划襄城河绿地规划为城市带状公园绿地。
河岸两侧绿地绿线控制宽度为河堤坡脚50-100米,规划绿地控制面积(包括水面)共计125.5公顷。
规划提出,襄城河两岸的城市建设应依据次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来建设。
为使襄城河成为副城区的一条亮丽景观带,规划建议编制襄城河景观规划。
绿线外30米范围内的建筑高度宜在10米以下。
1.4区位分析1.4.1当涂县位置当涂县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介于南京与芜湖之间,地处长三角城市群顶端,与江苏江宁、高淳、漂水3县(区)接壤,与江苏边界线总长度为126.9公里,拥有长江岸线20公里,是安徽省重要的沿江、延边县。
全县总面积1346平方公里,总人口64.65万,辖10镇4乡。
1.4.2自然条件当涂县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宜人。
境内河网密布,沟渠纵横,素称“江南鱼米之乡”。
当涂自然景色秀丽,南朝大诗人谢眺称当涂为“山水都”,“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誉当涂为“江山之胜,天下奇处”。
境内有“姑孰八景”、“三塔两浮桥”等众多名胜古迹。
1.4.3区位分析当涂襄城河北岸和部分南岸景观带。
本次设计长度约1385米。
设计面积13公顷,北接襄城·东城、君盛桃园、双城汇三个住宅小区;南临襄城河,于南侧姑孰路与北侧振兴路之间,与金汇康郡小区相邻,为当涂县重要滨水景观廊道之一。
1.5基地外部背景解读1.5.1绿地系统:宁芜铁路、205国道从基地西侧南北向穿过,联系马鞍山市、芜湖市,姑孰路与振兴路挟基地东西两侧,亦为当涂县两条主要南北贯通的主要城市干道。
1.5.2交通系统:基地靠近城市重要交通道路,交通便利,城市干道与小区居住次级道路均与基地连通,同时有较好的迎街与滨水界面展示。
1.6基地内部条件分析1.6.1周边用地规划:景观带周围正在进行城市居住区建设,且以商住区为主,为襄城河滨水景观廊道的一部分。
1.6.2现状植被分析:基地内现状植被基于自然生态状态,杂草丛生,河道污染类的植物较多,次生杂木可利用的很少。
1.7分析结论与思考1.7.1机遇:1.场地区位条件较好,具备打造滨水标志性场所。
2.场地北侧为大型在建居住区,不久的将来将有大量人员入住。
绿地南侧也为商住用地为主,使得整个公园绿地的服务对象较为明确。
3.良好的微坡地环境,具备打造滨水共享空间。
4.通过整体设计现有坡地,为人们提供认知生态的空间。
5.通过打造优质景观,提升周边土地使用价值。
6.内部排水明渠是活跃景观空间的重要元素。
1.7.2限制:1.由于堤坝与驳岸为一体性工程,景观亲水性受限。
2.基地水塘破碎,线型凌乱,为设计线性梳理带来难度。
3.坝体一定程度阻隔公园与城市的联系。
4.坝体坡对景观营造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5.内部排水明渠的存在,对活动人群到达襄城河堤产生一定的影响。
1.8他山之石1.8.1美国查尔斯顿公园项目地点: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市设计单位:美国Sasaki联合事务所项目委托:查尔斯顿市政府项目介绍:原来码头周围的街区是在以往码头兴盛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随着码头的废弃而衰败,滨水地区甚至变成了停车场。
由于木桩的腐烂和长期缺乏疏浚,港口河道水域逐渐变浅并长出了大片的沼泽植物。
原来岸边的机构都已经迁走,只留下废弃的土地和建筑。
功能定位通过对滨水区的更新和引进一系列项目为该地区带来活力,成为城市中又吸引力的一个滨水环境,从而吸引居民、旅游者、购物者和商人来到查尔斯顿。
借鉴意义将城市重新引向水滨。
它创新的设计使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观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它是城市变革的象征。
它利用公共景观将城市环绕于水滨并且解放了水滨。
1.8.2布鲁克林大桥公园项目地点:美国纽约市设计单位:美国迈克尔·范·联营公司项目委托:布鲁克林大桥公园开发公司项目介绍:原来码头周围的街区是在以往码头兴盛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随着码头的废弃而衰败,滨水地区甚至变成了停车场。
由于木桩的腐烂和长期缺乏疏浚,港口河道水域逐渐变浅并长出了大片的沼泽植物。
原来岸边的机构都已经迁走,只留下废弃的土地和建筑。
由原来的85英亩工业用地组成。
200年前,这个工业用地就开始建造,此后的电线杆、码头平台和道路的建造,以及土地填充,使得这里的自然河岸线已经杳无踪迹了。
另外,城市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这块河岸地区和城市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被隔断了。
功能定位将工业厂区转变为休闲天堂的新公共空间和滨水空间。
消除这个地区所受到的工业化影响,恢复这里的生态系统。
将公园和城市连接在一起。
借鉴意义综合考虑公共领域、自然领域和环境规划之间的关系,使三者相符相融。
很好地处理了水与人的关系,并沿着码头设计了浮道以供市民观赏风景。
1.8.3欧韦尔公园项目地点:英国大曼彻斯特设计单位:英国ForM建筑设计公司、英国BM建筑设计公司项目委托:项目介绍:欧韦尔一直是城市繁荣的象征。
欧韦尔河位于曼彻斯特市政府、索尔福德市政府以及特拉福德自治区政府之间,是三座城市的分界线。
曼彻斯特市历经了40年的稳步发展,欧韦尔河却一直被荒废弃置,这是曼彻斯特这个欧洲大都市发展中的一出败笔。
功能定位全新的线形滨水公园使这条河将不再是隔离这三座城市的障碍,而是便于他们互相交流的花园围栏。
欧韦尔河将被建设成为象征着具有共享价值的聚集场地,这是城市重建中迈出的关键一步,这将使曼彻斯特城区的发展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之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
借鉴意义是大都市中心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关键因素。
提供了一种无机动车辆的交通模式。
1.8.4案例小结承载不同功能的水岸空间将体现出差异性,这正是营造丰富水岸景观效果的基础。
滨水城市的滨水区是城市最具活力与特色的地方,将城市引向水岸,将水引向城市,将是所有滨水城市体现城市特色的最佳手段。
二项目愿景2.1设计愿景秉持自然与生态并重,物质与文化共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三大理念,以基地现状和周边城市发展态势为依据,打造一个绿色滨水廊道,融合景观与文化的现代滨水公园,与周边公园形成差异化和互补发展,同时赋予场地生态性功能,为市民提供一个身心放松、亲近自然的休闲场所。
2.2设计定位及目标:采用城市设计的手法,以自然生态为背景,以弘扬当涂县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为目的,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优势条件,构建完整的滨水空间,完善整个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系。
设计要求景观优先,同时满足防洪与休闲绿地的建设要求,优化各功能片区的景观结构,充分发挥该区块在整个城镇绿地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使襄城河北岸公园成为当涂县的主要城市绿地,成为当涂县集文化活动、休闲观赏等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场所,体现当涂县城市风貌,使之成为当涂县的“景观文化长廊”,体现当涂县“城在园中、水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人文精神,以此带动周边的区块的环境层次和质量的提高。
2.3规划设计原则:整体性:对地块的功能定位,用地布局结合城镇总体规划进行整合规划,全面考虑并配合襄城河北岸公园沿线的改造及周边各类影响因素,确保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和场地与周边的地区的统一完整性。
生态性:襄城河绿色走廊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周边居民持续获得高素质生态服务的关键性区域。
因此本案景观体系的设计必须尊重地形地貌,注重河道的生态功能,强化人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
延续性:1)地域文化的融合;2)规划区域对城镇的功能延续;3)开发空间绿地系统的延续;4)景观视线的延续。
公共性:强化襄城河北岸公园的公共性和共享性,充分挖掘其河滨休闲游憩价值。
文化性:当涂县襄城河北岸公园既是城市公共设施,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挖掘本土文化深厚内涵,体现本土文化悠久的历史文脉以及当地人们的习俗。
“以人为本”,设计的场所,为群众所用,致力打造一个健康、高质量和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和爱好者的人性场所和怡人环境。
完整性:当涂县襄城河滨河景观设计除了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在滨水人居环境景观,园林植物群体景观,历史人文景观资源,亲水性的设计理念,自然地理生态资源等方面,都具有自己明显的特征和独特的韵味。
这也就是说在设计时,防止孤立地自成一体,无论它将来怎么发展,对人的关怀将是它一直追求的目标,滨河景观设计的完善将体现在越来越全面地满足人的需求之中,体现了天人和一的和谐思想。
2.4设计特征现代滨水空间: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现代简洁的语言创造适合当代人的景观新概念滨水景观生物多样性:营造自然生态环境尊重原生态植被场地生态功能赋予关注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的共存和对话和谐水岸:创造城市与环境和谐城市与河道的和谐存在人与自然和谐存在生态与现代和谐存在连接城市:强化人、自然和文化之间的联系连接人与自然连接人与人连接城市与水三总体概念设计3.1上层次规划剖析3.1.1上位规划中心思想上层规划对襄城河的未来发展的功能定位如下:1襄城河在马鞍山的定位:承担着提升马鞍山副城区形象、加强马鞍山与当涂空间联系的重任。
2襄城河在当涂县的定位:贯穿当涂未来新城的景观廊道,是集生产防护、生态保护、旅游休闲、历史传承、防洪保护为一体的城市河流。
3.1.2上位规划对本案(襄城河北岸姑熟路至振兴路段)规划的指导1需进一步加强襄城河在新城区的景观、休闲和娱乐等功能。
2襄城河沿岸景观在发展上缺乏持续性,应加强襄城河与新城区建设的融合。
3襄城河沿线绿地景观规划应该充分结合当涂的历史、人文背景,展现当涂特有的城市河流风貌。
4使襄城河成为城区一条亮丽的景观带。
3.1.3进一步深化、调整的内容1本案遵循襄城河为景观主轴的原则,可以适当增加一条景观副轴。
2本案处于整个规划地段的主城区,为未来居住用地,商住用地、行政办公用地,是目前当涂新城主要的发展地段。
本案在上层规划中定位在都市人文区,设计整体思路贯穿用现代城市、自然生态的环境元素,采取简约设计方式,体现时尚、新颖、和谐、生态的独特城市河域景观。
本案侧重点在于打造现代气息,但也没有摒弃历史人文因素,在设计中还是结合人文历史,体现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延续,与整体规划思想相衔接。
3强襄城河与新城区建设的融合落到实处,充分挖掘场地有利因素,因地制宜,从景观和功能各方面相互调和,创造适当地亲水空间,达到1个最大平衡点,创建一条连续、畅通的慢行系统,使得本案真正成为城市自然的绿色延伸,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