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计量模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83.23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计量模型分析
引言:
一、理论背景
居民储蓄存款的规模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收入、利率水平、通货膨胀预期、家庭负债水平等。
理论上,储蓄存款量应该与平均人均收入水平正相关,但可能与利率有负相关关系。
二、计量模型
建立一个计量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储蓄存款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储蓄存款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储蓄存款量=β0+β1*人均收入+β2*利率+β3*通货膨胀预期+β4*家庭负债水平+ε
利率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较高的利率可以鼓励居民将闲置资金存放在银行,从而增加储蓄存款的规模。
因此,我们预计利率与储蓄存款量呈正相关关系。
通货膨胀预期是另一个可能影响储蓄存款的因素,由于通货膨胀将导致消费能力下降,居民可能增加储蓄以应对未来的购买力下降,因此预计通货膨胀预期与储蓄存款量呈正相关关系。
最后,家庭负债水平也可能对储蓄存款产生影响。
过高的负债水平可能增加居民的压力,降低其储蓄存款的能力。
因此,我们预计家庭负债水平与储蓄存款量呈负相关关系。
三、数据和方法。
财政金融《B《》2009 年第6 期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变化的计量分析刘竹林葛玲李琴(安徽工业大学,安徽马鞍山243002)摘要:文章建立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回归模型,分析认为: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和储蓄存款正相关,名义利率对储蓄存款有显著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负影响,不考虑政策因素的影响,股市上涨对储蓄存款有负影响;随着社保体系的完善,居民储蓄存款将逐渐减少。
关键词:居民储蓄存款;增长分析;影响因素;回归模型中图分类号:F83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0547(2009)06-0027-03众所周知,居民储蓄额的高低对一国的经济增长、投资、以及居民的生活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资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居民储蓄是其中数额最大、来源最稳定的一部分。
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年均增长速度接近20%,远远高于GDP 的增长速度。
偏高的居民储蓄存款虽然为我国的高资本形成奠定了基础,但由于金融部门对居民储蓄存款的运用效益不高,消化不良,以及居民投资渠道不多,投资效益不稳,导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储蓄存款过剩、消费不足和资本形成不足同时并存的局面。
因此,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未来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以便寻求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国内研究综述我国学者对储蓄理论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和模型建立两个方面。
(一)储蓄理论中影响因素的观点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1999)利用1978 到1997 年的年度数据,对中国国民储蓄和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居民银行储蓄率主要受居民收入水平、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居民收入水平和名义利率对居民银行储蓄率有显著的正的影响,通货膨胀率对居民储蓄率有显著的负的影响。
厉以宁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很多方面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储蓄和投资。
他认为在储蓄方面,个人储蓄率等于个人储蓄在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期实际利率对个人储蓄存款的影响不显著。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的实证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迅速,本文选取1981-2007年相关经济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居民储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名义利率一、变量的选择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是居民的收入、利率和制度因素。
1.储蓄增量(y)由于居民储蓄年末余额是一个存量,变化趋势稳定,所以本文采用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年末增加额作为被解释变量。
2.居民的收入(x1)收入是影响储蓄的第一位的因素,由于对城乡居民储蓄真正有影响的是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所以模型中使用可支配收入的概念。
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3.名义利率(x2)考虑到居民的货币幻觉,这里使用的是名义利率。
而且考虑的是一年期储蓄存款名义利率。
4.制度因素(d1)居民储蓄不仅受到收入、利率等的影响,也会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最典型的是制度因素。
因此,本文通过设置虚拟变量将制度因素引入模型当中。
在对影响居民储蓄存款额的各个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后,建立模型如下:lny=b0+b1lnx1+b2x2+a0d1+a1d1lnx1+a2d1x2+εt回归方程f检验的p值<0.01,说明回归方程十分显著,但d1、d1lnx1和d1x2的系数未通过显著性t检验,所以考虑剔出d1、d1lnx1和d1x2,重新进行回归。
通过多次尝试,最终确定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lny=b0+b1lnx1+b2x2+εt二、模型的检验1.经济意义检验从前面的参数来看,可支配收入的系数为正数,与储蓄增量成同方向变化,利率的系数也为正数,与储蓄增量的关系是正相关的,通过以上的检验,证明该模型系数的符号符合经济理论,该模型能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2. 统计检验判定系数r2=0.948531,调整后的r2=0.941512,说明该回归方程比较显著。
回归方程f检验的p值<0.01,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储蓄的增量)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292百家论坛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李嘉琪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每年都以一定的速度增加。
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因素很多,本文利用Eviews软件的多元回归方法来探讨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主要因素,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储蓄存款;回归分析;参数检验一、引言居民储蓄是城乡居民将暂时不用的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一种存款活动。
居民储蓄与我国各项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对国家经济增长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积极开展储蓄存款业务除能为国家积聚大量建设资金外,还能回笼货币,调节市场货币流通,培养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为群众的货币节余保值、增殖和进行货币收付服务。
本文主要选取了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2、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X3和股票市价市值X4作为解释变量,选取了我国居民储蓄总额Y作为被解释变量做了本次研究分析。
二、理论依据及模型设立2.1理论依据一个社会的居民储蓄总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作为衡量居民收入水平的指标,只有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能进行储蓄。
利率作为消费的机会成本也会对储蓄产生影响,从理论上说利率水平越高,消费的机会成本就越大,居民就会压缩当前消费,增加储蓄,因此本文采用一年存款利率水平作为指标,用股票市值作为其他投资渠道发达程度地衡量指标。
2.2模型设立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中选取了1996年-2015年居民储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年期定期存款率与股票市价市值等数据,进行分析。
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可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来分析,为使数据的线性趋势更明显,减少回归的多重共线性,对数据进行对数处理预设模型为:LNY=α0+α1LNX1+α2LNX2+α3LNX3+α4LNX4+εi其中:LN都是对数化后的数据,LNY代表我国居民储蓄;LNX1代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LNX2代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LNX3代表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LNX4代表股票市价市值。
计量论文郭艳龙4050902105经管交叉实验班我国居民高储蓄的计量模型分析一、摘要居民的高储蓄一直是我们宏观经济的一个特征,这一特征有其积极意义,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资金运用效率的损失。
本文主要利用1986-2005年的数据,通过计量建模的方法,对我们储蓄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运用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单位根等计量检验方法,对模型进行修正,最终得出了居民储蓄与国民收入和名义利率间的函数关系表达式。
最后由模型提出政策建议。
二、现状分析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与危害近20多年中,我国储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储蓄率大体维持在38%至40%左右,而同期储蓄率同样较高的日本、韩国,其储蓄率则处于31%至32%左右。
高储蓄率带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好处也有危害,这都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国情有关。
1.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其次,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
从银行角度而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背负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其原因也在于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
当前银行已有和已剥离尚未处理的不良资产、证券和非证券资产损失、保险业的投资损失和利差损失等积累的数额巨大,很难消化,如果不是高储蓄率的支撑,金融的运行和平衡就将被打破。
最后,高储蓄率伴随着高投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
最近10年间,中国以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原因在于高投资是以充分的国内储蓄为保障。
储蓄是投资的来源,有了充足的资金供给,加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在外部条件上形成了投资率上涨的压力。
而投资正是我国经济近几年实现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2.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危害事物都是两面性的,储蓄率居高不下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最近几年,在宏观经济总体形势的影响下,高储蓄率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计量经济学论文[对居民存款模型的浅研究]一.引言:储蓄函数是西方经济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经济函数之一,被广泛地用于分析国民收入的分配与使用、研究居民的生活水平、帮助制定货币政策从而实现宏观调控等。
二.建立模型:模型的建立离不开数据资料,本案例采用了时间序列数据。
三.数据收集:为了研究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关系,特地收集可获得的可靠数据,而这正是可从统计年鉴中获得数据的变量。
因此,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为解释变量X,选择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为被解释变量Y,通过查1978年至200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找到相应的X与Y 的数据。
基本模型的建立:运用Eviews,作散点图,如下:图 1-1图1-1显示两者存在明显的曲线相关关系,所以,将居民储蓄存款模型的函数形式初步定为:一元一次模型、双对数模型、指数曲线模型和二次多项式模型。
利用OLS法估计模型,选择统计检验结果较好的模型:经过比较、分析,取居民储蓄存款模型为双对数模型,估计结果为:LOG(Yˆ)=-6.7877+1.5520LOG(X ˆ) (-19.9169) (47.3906)2R =0.9877 2R =0.9872 F=2245.87 D.W.=0.1857图 1-2 四.经济意义分析(结构分析):所估计的参数 1ˆβ=1.5520是样本回归直线的斜率,说明GDP 每增加1元,可导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增加1.5520元。
0ˆβ=-6.7877是样本回归直线的截距,表示不受GDP 影响的自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显然,两参数的符号和大小均符合经济理论和实际情况。
五.统计检验:1.拟合优度的度量:从可决系数2R =0.9877,说明所建立模型对数据拟合较好,同时也说明,解释变量GDP 对被解释变量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的变化的98.77%作出了解释。
2.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针对原假设0H :0β=0和原假设0H :1β=0,由图1-2可知,0t =-19.9169,1t =47.3906,取α=0.05,查t 分布表,在自由度为n-2=30-2=28的临界值025.0t (28)=2.048。
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我国近20年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分析作者:顾晓宇来源:《今日财富》2018年第09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储蓄余额一直处于高增长态势,居民储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影响居民储蓄有诸多因素,本文选取了影响我国居民储蓄余额的某些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有GDP、利率、税收、通货膨胀率四个因素,并建立回归模型,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对储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的居民储蓄量不断上升。
随着我国经济模式的改变,金融衍生品的诞生,证券市场的完善,人们的理财观念也在不断地转变,同时,储蓄对一国经济有重要的影响力。
所以,我们应该探究影响我国居民储蓄量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则可以控制我国居民的储蓄量,使得经济平稳发展。
二、理论依据居民储蓄率居世界之冠。
我国居民储蓄额始终保持高位增长,根据调查资料,我国居民储蓄在GDP中的比重1978年为5.8%,然而,1989年以后至上世纪末达到将近70%,本世纪达到80%以上,居世界之冠。
居民储蓄额的增速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速。
根据调查资料,自1978年以来,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了近600倍。
然而,改革开放这30年来,我国的GDP增长比储蓄增长速度年均低12.8个百分点,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均低于居民人均储蓄年均名义增长速度。
三、数据及其来源通过访问国家统计局网站,选取从1996年至2015年的储蓄存款、国内生产总值、各项税收、利率、通货膨胀率数据。
利率的单位是百分比,CPI 数据是将1996年定100,以1996年为基期。
将储蓄存款设为因变量Y,国内生产总值(亿元)设为自变量X1,各项税收(亿元)设为自变量X2,利率设为自变量X3,通货膨胀率设为自变量X4。
四、模型的设计、估计、检验以及修正(一)线性模型的建立其中,Y为居民储蓄余额,X1为国内生产总值GDP; X2为各项税收; X3为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X4是基于 CPI 计算的通货膨胀率。
关于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模型的计量经济分析内容摘要:本文利用我国1978年以来的统计数字建立了可以通过各种检验的城镇居民储蓄率的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对该模型的经济含义分析得出各种主要因素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数量的影响程度,并针对我国城镇居民存款储蓄现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居民储蓄存款实证分析主要因素一、问题的提出1978年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居民储蓄也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始终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这一经济现象引起国内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这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有着有利的一面,但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所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分流储蓄,但是居民储蓄依然持续增加。
由于居民的储蓄存款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消费行为,影响着货币的供给量,进而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效果,因此,对我国居民存款储蓄问题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助于帮助大家认清现状,做出合理的决策。
虽然我们作为本科阶段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和透彻,但对此问题的探索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了解国情,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文献综述我国有很多学者建立了许多的储蓄模型来分析各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程度,但分析结论的差异很大。
整理以前的研究成果,一个社会的储蓄总量受很多因数的影响,根据经典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储蓄水平主要受收入因数、利息率、物价水平、收入分配等因数的影响:1.收入因数收入是决定储蓄的重要因数,收入的变化会直接决定着储蓄的变化。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正方向的变化关系,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储蓄量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储蓄量减少。
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户在支付个人所得税之后,余下的全部实际现金收入。
我国居民高储蓄的计量模型分析'\r\n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居民高储蓄一直都是我国宏观的一个显著特征,国家虽然出台了许多措施,但仍不见成效。
高储蓄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客观上的效率损失。
本文主要利用1989—2004年的相关数据,通过计量建模的方法,对我国的居民储蓄函数进行估计,并通过之后的一系列检验,如自相关、异方差、多重共线性等,对模型进行修正,最终得出了居民储蓄与国民收入和名义利率间的函数关系表达式。
[关键词] 居民高储蓄;国民收入;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储蓄函数一、问题的提出居民储蓄是指居民当期税后可支配收入与当期消费之间的差额。
居民储蓄的产生,是居民推迟当期消费的结果。
由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居民在进行储蓄时可以获得利息收入作为补偿。
另外,在宏观上,居民储蓄又是企业间接融资或是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重要来源。
可以说,一国的居民储蓄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国自给自足筹集投资资金的程度。
居民高储蓄现象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
截至2006年12月,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6万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
自1996年以来,央行已连续八次降息,也先后出台了许多措施,诸如增加工资、取消保值储蓄、征收高达20%的利息税、实行存款实名制等等,但是我国近年来仍一直存在着高增长的居民储蓄和始终不振的消费需求共存的局面,无法用现有的经济理论加以解释。
我国的高储蓄现象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居民收入增加,但真正要消费的人却没有足够的消费剩余。
一方面,1978至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22.4倍,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也增加了18.5倍。
现在,我国13亿人口人均拥有的存款已超过了1万元。
但另一方面,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也在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达到0.447,已明显高于国际上收入贫富差距0.4的警戒线。
这表明,不断递增的财富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