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第二章
- 格式:ppt
- 大小:514.00 KB
- 文档页数:73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艺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绪论部分重点 (2)第一章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 (2)第一节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 (2)第二节弗洛伊德的精文神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3)第三节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荣格、阿德勒、拉康与文艺心理学 (4)第四节格式塔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5)第五节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5)第六节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与文艺心理学 (6)第二章艺术家与体验 (8)第一节艺术体验 (8)第二节艺术家的体验生成 (9)第三节艺术家的体验类型 (9)第三章艺术创作:体验的迹化 (11)第一节艺术创作的心理动机 (11)第二节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
(12)第三节艺术品内外形式的生成 (13)第四节艺术创作的心理范式 (15)第四章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 (15)第一节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 (15)第二节叙述的心理蕴含 (15)第三节技巧的心理蕴含 (15)第四节母题的心理蕴含 (16)第五章艺术接受心理 (18)第一节体验的二度阐释者 (18)第二节接受效应 (19)第三节批评家:特殊的接受者 (19)《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绪论部分重点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
(记忆标示:“↑”。
)它不是高度思辩和演绎的方法,而是经验的、实证的、归纳的方法。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的审美心理机制。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 是作为体验阐释者的作家。
艺术家要把对生命的体验在创作中表现出来,首先要有深刻的体验。
2, 是作为体验化的创作进程。
3,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存在,不仅在于它再现了客观世界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在于它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体验形式化。
《文艺心理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导论一、名词解释:1.文艺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是“心理文艺学”或“心理学美学”,是文艺学或美学的一个分支,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问题。
2.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普遍心理的学科,研究方法多采用实验方法,力求定量定性。
3.心理活动——即把审美主体的心理当做一种人类活动,一种人类的精神活动。
它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是多面的,不是单一的,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彼此孤立的。
4.审美体验——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
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它指向人的生命,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常常使人进入心醉神迷、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心理活动又是以经验作为基础的,它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和体现。
5.审美心理机制——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过程中,语言、视觉、情感、记忆的各自功能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另外还是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的社会实践性。
二、问答题:1、文艺心理学同文艺学其他分支相比,有什么优势?答:文艺心理学既不同于文艺社会学,也不同于文艺哲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它把研究的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它不是高度思辨和演绎的方法,而是经验的实记的和归纳的方法。
与文艺哲学相比,对文艺现象作微观的把握很准确,与文艺社会学比,顾及了文艺活动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充分重视了艺术家的个性。
2、文艺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
这样,艺术家的心理特性,艺术创作的动力,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艺术伤口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等,就自然成了文艺心理学的主要课题。
3、文艺心理学同普通心理学是什么关系?答:普通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它在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文艺心理学研究离开普通心理学是很难完成的。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p.l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文学艺术家的个性心理结构一、阿尔波特的人格特征论,个人特质、群体特质。
个人特质分为:枢纽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
二、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形成于“四根说”的基础之上。
三、巴甫洛夫,脑神经说:直接刺激(语言艺术)、语言刺激(理智型)四、弗洛伊德:1、意识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2、人格学说:超我、自我、本我。
3,、《梦的解析》论梦(理解记忆)4、精神分析方法(自由联想、梦的解析、抗拒分析、领悟)(加罪情结)五、荣格:1、心理类型说:内倾、外倾。
2、人格有三种基本成分:自我(意识)、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3、人格面具:是对社会要求所呈现的公开面孔。
用于描述一个人公开的自身,是心灵的一部分,相当于公开的自我,自身通过其人格面具为他人所认识。
4、阴影:处于人格的最内层,阴影中所蕴涵的人的基本动物性比任何其他原型蕴涵的都多,是人心灵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
5、阿尼玛: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形象,也是男人对女人的个人情结,既是男人向上的动力,也是堕落的诱惑力。
在男人的感情、反应和冲动中发挥某种既定作用,男人总会在某个现实的女性形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影。
(阿尼姆斯则相反)6、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
原型从本质上完全属于无意识的存在,我们无从认识它本身。
第二章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一、柏拉图,迷狂说、灵感说,“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的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作诗。
”灵感源泉:神灵附体灵感表现:迷狂灵感获得过程:灵魂回忆二、弗洛伊德,白日梦说。
三、虚静说1、老庄提出“虚静”的人生哲学。
2、“虚静”是一种摒弃私欲杂念的创作心境,亦是一种自由的心境。
虚静不仅是创作的心理前提,而且是激发想象、生发艺术境界的心理条件。
3、虚静的方法:①“心斋”,排除创作主体心中的功利物欲。
读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第二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之心理的距离朱光潜在这章所谈及的内容很切近我们的生活,在章节的开篇,朱光潜就用到了一个雾海行船的例子来概述了“距离”这一矛盾的实质。
一艘行船遇到了大雾天气,这时,对于处在船上的游客和水手们来说,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行船和自己的安全问题,很笨无暇顾及美感体验。
而对于岸上的人来说,同样是面对弥天大雾的壮丽奇观,他们会被那具有无限诗意的美景所吸引与打动,陶醉其中。
这便提出了距离的问题,当人们与海雾的关系太过于密切的时候,人们自然想到的是自己的安全问题,无暇顾及欣赏这一层面,而在岸上的人与还无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所以才能以审美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
记得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及高尔基的《勇敢的海燕》一文中就提到过,只有高尔基这种文学家才能写出“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这种话,设想要是一蚕农正在桑树园里采摘这桑叶,而家里的蚕正急需食物,那么蚕农会喊出“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这种话么?究其原因,正是高尔基与现实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他需要用暴风雨来表达自己的意念,而桑树地里的蚕农却与实际生活需要“距离“太过相近,从而丧失了对审美对象的超功利态度,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朱光潜先生提到,“距离”具有消极和积极的两方面的因素,消极方面来讲,它抛弃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就像如果蚕农不顾及家中的蚕而去大喊“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一样,就积极的方面来讲,它着重形象的欣赏,把物和我的关系由使用变为欣赏。
作为普通的欣赏者来说,这种距离的把握是很难的,而艺术家和诗人的长处就是能把事物摆在某种“距离”以外去看待。
朱光潜提到,不管是东方人看待西方人的事物或者是西方人看待东方人的事物,都会感到光怪陆离,别有一面美妙的风味,这就是因为那种光怪陆离还没有变成使用的工具。
这和近两年来的年轻人喜欢过西方的节日一样,只是因为觉得那有些光怪陆离,却没有把握到他们的实质用途,这和旅游也是一个道理,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总是会向往远方,而远光也不过是别人呆久了的地方,只是因为把远方放在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距离”去看待而已。
文艺心理学导论一、文艺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1、心理学文艺学、心理学美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问题。
2、文艺哲学:对文艺现象的本质作形而上学的阐述(宏观)文艺社会学: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研究文艺现象,着重研究文艺与社会的关系。
文艺符号学、文艺价值学、文艺信息学、文艺文化节3、研究对象: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
4、核心命题:审美体验(主体对生命意义的把握)5、文艺心理学的研究:A、作为体验阐释者的艺术家:深刻的生命体验、敏感、洞察力、将这种体验形式化的能力。
(储备童年的体验)B、作为体验迹化的创作过程:生命体验的再现和升华;创作心理的两极对立——生命意识和角色意识(审美意象、艺术表现形式)C、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品:作品作为一种符号,其奥秘正在于这种符号和这种形式同人类情感和人类生命体验的天然契合,而最终使人类情感和人类生命体验生动表现出来,使艺术品获得一种生命力。
(作家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丰富的心理内容)D、作为二度体验的艺术接受:通过接受者审美体验达到人性的重建,达到培养感情和理性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二、研究方法1、多种学科的综合: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作家、艺术活动家2、多种方法的综合:传统心理学方法:实验、观察、内省、问卷、心理测试美学和文艺学:系统、比较、类型、结构符号、历史分析第二章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一、实验派心理学费希纳德国《美学导论》16种原则:审美阈原则(一定强度、一定时间);审美加强原则(联合产生大于孤立产生);多样中的统一原则(戒错杂纷乱);没有矛盾,一致或真实的原则;清晰性的原则(直观);审美联想原则(当下直接感受+过去的印象);审美比较原则(质、量可比性);审美序列原则(时间、对照)、审美调和原则(不快、快感)、审美的总和、中和与饱和原则(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起疲惫和不快);审美的持续和交替原则(审美疲劳);审美的传导原则、审美感受的双重表象原则(回忆与现世)、审美的适中原则、审美的耗力最小原则(快乐来自同所抱目的的相关的精力的最小消耗,而不是来自精力自身的最大节省)、审美的安全性原则(和谐)吉布森美国《视知觉的生态学研究》个人的艺术风格如何转化为社会性、普遍的风格:视觉艺术的个人风格、样式与其是通过模仿还不如说是通过知觉的移植从而达到一种共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