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1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23 MB
- 文档页数:47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范文《文艺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莱瑟·奥格登(Leslie A. Ogden)所著的一本心理学专著,通过探讨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揭示了艺术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套独特的理论框架。
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奥格登首先介绍了艺术的概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她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通过与艺术品的互动,人们可以获得身心愉悦、情感宣泄、自我认同等满足感。
此外,艺术还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促进人际交往,增强心理弹性。
接下来,奥格登探讨了不同艺术形式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她分析了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中的心理机制,指出了它们对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例如,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角色塑造、情节编排等手段引起读者的共情和情感体验,帮助读者洞察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电影可以通过视觉、音效等元素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可以通过节奏、旋律等元素调节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在进一步探讨艺术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时,奥格登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框架。
“文艺心理学”指的是一种基于艺术的治疗方法,通过与艺术品的互动和创作,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
她认为,艺术创作能够提供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的渠道,帮助个体处理情绪困扰、解决心理冲突;同时,通过参与艺术创作,个体能够建立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增强心理弹性和抗逆能力。
在结尾部分,奥格登总结了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她呼吁心理学家们在实践中采用文艺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艺术创作活动来改善心理健康,同时也呼吁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们更加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创作具有积极意义的艺术品。
阅读完《文艺心理学》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以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文艺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揭示了艺术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框架。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有关艺术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并对如何通过艺术来改善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
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
《文艺心理学》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名著之一,适用于广大美学、文学爱好者。
《文艺心理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编辑本段作者自白这是一部研究文艺理论的书籍。
我对于它的名称,曾费一番踌躇。
它可以叫做《美学》,因为它所讨论的问题通常都属于美学范围。
美学是从哲学分支出来的,以往的美学家大半心中先存有一种哲学系统,以它为根据,演绎出一些美学原理来。
本书所采的是另一种方法。
它丢开一切哲学的成见,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作心理的事实去研究,从事实中归纳得一些可适用于文艺批评的原理。
它的对象是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它的观点大致是心理学的,所以我不用《美学》的名目,把它叫做《文艺心理学》。
这两个名称在现代都有人用过,分别也并不很大,我们可以说,“文艺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观点研究出来的“美学”。
这部书还是我在外国当学生时代写成的。
原来预备早发表,所以朱佩弦先生(朱自清,字佩弦——编者注)的序还是1932年在伦敦写成的。
后来自己觉得有些地方还待修改,一搁就搁下了四年。
在这四年中我拿它做讲义在清华大学讲过一年,今年又在北京大学的《诗论》课程里择要讲了一遍。
每次讲演,我都把原稿更改过一次。
只就分量说,现在的稿子较四年前请朱佩弦先生看过的原稿已超过三分之一。
第六、七、八、十、十一诸章都完全是新添的。
在这新添的五章中,我对于美学的意见和四年前写初稿时的相比,经过一个很重要的变迁。
从前,我受从康德到克罗齐一线相传的形式派美学的束缚,以为美感经验纯粹地是形象的直觉,在聚精会神中我们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不旁迁他涉,所以抽象的思考、联想、道德观念等等都是美感范围以外的事。
文艺心理学读书心得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文艺心理学的书籍,让我对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欣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文艺心理学,顾名思义,是研究文艺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试图揭示艺术家在创作时的内心世界,以及读者或观众在欣赏作品时的心理反应。
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艺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在书中,作者首先阐述了文艺创作的心理动机。
原来,艺术家们进行创作并非仅仅出于偶然或一时的冲动,而是有着多种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有的是为了表达内心积压已久的情感,通过艺术的形式得以宣泄;有的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展现独特的创造力和才华;还有的是为了与外界建立联系,传递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这些动机相互交织,共同驱使着艺术家们投身于创作之中。
书中还详细探讨了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想象是艺术家们打破现实束缚,创造出独特艺术形象的关键。
它让艺术家能够将不同的元素组合、变形,创造出全新的、富有感染力的作品。
比如,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可以凭借想象构建出一个虚幻的世界,让读者沉浸其中;在绘画中,画家能够运用想象将现实中的景物进行夸张、抽象的处理,传达出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在阅读关于文艺欣赏的部分时,我了解到读者或观众在欣赏作品时并非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参与其中。
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情感状态对作品进行解读和感受。
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人眼中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和体验。
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对于一些经典的文艺作品,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解读和评论。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情感在文艺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情感都是贯穿始终的重要因素。
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欣赏者则在作品中寻找情感的共鸣。
一部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因为它能够触碰到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文艺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以前,我可能只是简单地从表面去欣赏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者一幅画,而没有深入思考背后的创作心理和自己的欣赏心理。
文艺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艺术作品与人类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探究文艺作品所呈现的情感、思想、价值观念等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文艺作品是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观众在欣赏文艺作品时会受到各种情感和思想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变化。
文艺作品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振,并启发他们深入思考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等,人们可以体验到文艺创作者独特的艺术感悟和表达方式,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升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
文艺心理学关注的重点之一是情感的表达与共鸣。
文艺作品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也会对作品中的情感作出反应。
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相结合,产生情感共鸣,引发对生活、情感、人生意义等方面的思考。
另一个关注点是人类心理活动与文艺作品的互动。
人类心理活动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文艺作品与人类心理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文艺作品可以引发人们的情感、思考和感悟,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与态度。
人们在观赏文艺作品时,会产生共鸣、认同、自省等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会对他们的心理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文艺心理学还研究了文艺作品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
文艺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会对人类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文艺作品具有舒缓情绪、减轻压力、启迪心灵的功能,可以帮助人们调节自己的情感状态,缓解心理压力,达到心理平衡。
同时,一些文艺作品也可能对人们产生负面影响,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因此,文艺心理学研究了文艺作品对人类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旨在指导人们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文艺作品,以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发展。
总的来说,文艺心理学是一门关注文艺作品与人类心理之间关系的跨学科领域。
通过研究文艺作品的表达形式、情感意义、心理影响等方面,文艺心理学旨在揭示文艺作品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影响机制,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和应用文艺作品,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发展。
名词解释社会心理:一定社会生活状况下形成的、互有影响的多数人类共有的心理现象,包括个体、群体、民族心里三类。
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
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作品中的性格特征。
这种性格特征,是作家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秉赋等综合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方式的表现。
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表现。
艺术风格:指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
它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
创作激情:指作家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强烈、高洁、深刻而且具有普遍意义的感情。
是艺术的生命所在。
包括英雄、爱恋、感伤、讽刺激情。
英雄激情:是一种要求建功立业,实现某种远大理想,确定主体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历史地位的强烈感情。
突出体现了人类心灵超越现实的潜在天赋。
赋予艺术作品以崇高的美。
爱恋激情:是一种眷恋着某一具体对象,渴望与之生活在一起,以期获得人生的诗意,达到生存的自由、和谐、圆满的强烈感情。
在抒情作品中国有:恋人间的爱慕、骨肉间的深情、朋友间的友谊、对故土的眷恋、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造器物的赏玩。
艺术思维:艺术思维就是指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他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
其中形象思维是主体,起主要作用。
艺术直觉:特指创作主体未经理性分析与逻辑推演而迅速直接地把握客体对象的本质及其感性特征的能力。
《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作家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
在这本书里,朱光潜先生系统的介绍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柔和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采取了反传统的研究美学的方式——从心里而非哲学的角度为读者分析了核心概念“美学经验”,以及相关的美学问题,可以说是在实际的审美感受中思索着前人的美学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朱光潜先生对各个美学流派观点的继承与批判,建立起他自己的美学体系。
朱在光潜先生在这本书中运用综合贯通的方法建立了三个部分:美观经验理论,艺术起源理论,艺术创造理论和戏剧论。
在此我想就美感经验理论进行在我理解基础上的分析。
美感经验理论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和西方近代美学一样侧重审美心里的研究,“因为事物能引起美感经验才能算是美,我们必须知道怎样的经验是美感的,然后才能决定怎样的事物所引起的经验是美感的”,因此他把分析美感经验作为美学的最大任务。
朱光潜先生提出希望“丢开一切哲学的成见,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作心里的事实去研究”,也就是说他希望打破传统由哲学出发通过概念分析和推演来研究美感经验的方法,而以从“心里事实”的层面开始自上而下地去分析美感经验。
然而朱光潜先生的想法是没有完全实现的。
《文艺心理学》这本书确实是侧重于从“心理事实”的角度去分析审美心里,但是朱光潜先生“美感经验”的最初概念以及认识根据来源于从康德到克罗齐一线相传的形式派美学。
在我看来克罗齐在康德哲学基础上通过概念分析和推演而建立的关于美感经验的理论,是朱光潜美感经验的理论基础。
也就是说朱光潜美感经验的理论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克罗齐没感经验理论的继承和批判上的。
《文艺心理学》这本书中涉及的美感经验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对没感经验形成的分析,对美感经验传达的理解以及美感经验的价值问题。
因此朱光潜先生的美感经验理论就主要在这三个方面展开:1.对美感经验形成的分析(1).他认同克罗齐的观点,认为美感经验本身是“形象的直觉”。
一、用荣格的文艺心理学理论分析原型与特定文化之间的关系。
(可以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和特定的原型切入)1、概述:荣格的“原型”理论起源于心理学的研究,他认为: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大脑携带着人之为人的全部历史,即一种集体性的“种族记忆”,当这些“种族记忆”被凝缩、积淀在大脑结构之中,就形成了各种“原型”。
这些先验存在的原型就像有力的框架一样,会不动声色地操纵、限制并从而生成种种神话幻想和“原始意象”;而“原型”和“原始意象”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
荣格将原型理论延伸到艺术和审美领域,“我假定我提议进行分析的艺术作品,作为一种象征,不仅在诗人的个人无意识中,而且也在无意识神话领域内有着它的源泉。
无意识神话学的原始意象是人类共同的遗传物。
”2、具体角度:下面是运用原型分析的方法对“孙悟空原型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论述:(1)叛逆精神原型:作为叛逆典型出现的《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是超个性的人类共同心理与特定历史文化因素相结合的产物。
从原型批评的维度看,孙悟空的叛逆性格来源于追求个性和向往自由的人类共有天性。
通过孙悟空这个充满原始意象的原型,可以看出了它背后隐含的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
尽管向往个性自由的集体无意识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不乏存在,但人们在意识形态中对它的评价却一直持否定的态度。
直到明代中后期,以“异端”李贽为代表的具有早期启蒙主义倾向的进步社会思潮弥漫于中国大地之后,追求个性自由的“童心说”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的评价才有了明显的转变。
孙悟空的反叛精神和桀骜不驯的性格也受到了当时狂禅之风的影响。
禅宗在有意无意之间开发了人的个性意识,承认了个人思考的权威性,并兴起了一股“呵佛骂祖”、反叛一切外在权威的热潮。
孙悟空的若干犯上之语和狂禅“呵佛骂祖”之语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2)冒险造福人类原型:冒险造福人类原型的探索追求精神具有造福于人类的目的。
如果说“原型一”体现的是对人的个性价值的尊重和体认的话,那么“原型二”则体现了对人的个性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认识,或者说是提出了个性价值如何在社会价值中得到实现的问题。
文艺心理学名词解释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结合了文学、艺术和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探讨人类情感、意识和心理状态在文学
和艺术作品中的表达和反映。
这一领域涉及到多种名词解释,比如:
1. 情感表达,指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作者通过语言、形式和符号
等手段表达出来的情感体验,如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
2. 意识流,是一种文学技巧,通过模拟人类思维的连续性和不
连贯性,呈现出人类意识的片段化和混乱状态,以此来探索人类心
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符号学解读,文艺心理学常运用符号学理论来解读作品中的
符号和象征,探讨其与人类心理的关联,比如对于颜色、动作、物
品等符号的心理学解读。
4. 情绪调节,指文学和艺术作品对观众和读者情绪的调节作用,包括情感共鸣、情感释放和情感调节等心理过程。
5. 创作心理学,关注作家和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
心理活动,探讨创作灵感、创作障碍、创作动机等问题。
这些名词解释涉及到文艺作品与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和艺术作品背后的心理机制和意义。
文艺心理学内容概要
正文: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文学、艺术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领域,它关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以及人们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和感知。
文艺心理学旨在揭示文学和艺术作品对个体情感、情绪和认知的影响,并探讨这些作品如何反映和塑造人类内心世界。
在文艺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应用于分析文学和艺术作品。
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语言和符号的分析,研究者可以揭示作品中蕴含的心理过程和人类心理特征。
同时,研究者还通过调查实验、问卷调查和观察等方法,探究观众和读者对文艺作品的情感和认知反应。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感和情绪:文艺作品常常能够引发观众和读者强烈的情感和情绪体验。
文艺心理学研究这些情感和情绪是如何被激发、表达和调节的,以及它们对个体的影响。
2. 叙事和认知:文艺作品通过讲述故事和表达思想,能够影响观众和读者的认知过程。
文艺心理学研究叙事的结构、故事的解读,以及读者和观众如何通过文艺作品获取新的知识和理解。
3. 创造性和想象力:文艺作品常常是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产物。
文艺心理学关注艺术创造的心理过程,研究艺术家如何通过想象力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4. 文化和身份:文艺作品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和认知模式。
文艺心理学研究文艺作品如何塑造和反映个体与社会、个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个体身份的塑造和认同的影响。
通过研究文艺心理学,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并深入探索作品与人类心理之间的关系。
此外,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还可以应用于心理辅导和治疗领域,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
1、“愤怒出诗人”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作家)怨愤郁结,借著书立说发挥疏通。
与“发愤著论”词义相近。
“愤”指作家意有所郁结,心理上受压迫而不得伸展,怨愤郁结,借著书立说发挥疏通,这样才能恢复心理平衡。
“愤”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同时也显示了穷且益坚的意志,同时它又强调了创作者在逆境中奋起而不消沉的品格,以及极富于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
著书立说出处:晋.葛洪《抱朴子·交际》:“乃发愤著论,杜门绝交,斯诚感激有为而然。
”。
”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唐.成玄英《<庄子>序》:“[庄周]当战国之初,降衰周之末,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陵夷,乃慷慨发愤,爰著斯论。
”明.何景明《述归赋》:“左氏著《国语》,马迁抽《史记》,荀卿董子之流,皆有论撰,大抵困屈穷阨,发愤述作。
”“愤怒出诗人”,这是西方流传的一句名言。
它从创作的心理角度谈到了诗人往往诞生于愤怒,诗作往往是人的愤怒情感的发泄。
这句话在我国古代的《诗经》中也能找到它,《诗经》中的无名氏已在吟唱:“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君子作歌,维以告良”,心之忧,故歌且谣。
尽管“状”和“愤怒”在情感的强度上有别,但如与欢愉、和平、宁静的心理相比,毕竟还是可以把它归为一类,即属于创作性的经历和情绪。
这可以说是古文人“发愤著书”说的先声。
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自道感叹:圣贤的写作“皆意有所郁积”的缘故,所以是“发愤之所为作”。
于是,“发愤著书”就作为一个极有影响的创作心理不断地为世人所发挥、发展。
后汉何林《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中写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老者歌其事。
”怨恨是歌的原因,歌可以解除或至少可以减轻人们胸中的怨恨。
在“相从而歌”的热闹场面中,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歌者心中的不平和怨恨随歌声消散了、飘逝了。
白居易曾说:“予历览古今歌诗,自《风》、《骚》之后,苏、李以还,须及鲍、谢之徒,迄于李、杜辈,其间词人,闻知者累百,诗章流传者巨万。
《文艺心理学》的读后感
我很喜欢《文艺心理学》这本书,因为它将文学和心理学两个领域结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方式。
这本书首先引导读者通过文学作品去理解和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作者通过引用大量文学作品中的片段和情节来说明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矛盾和内心世界。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这些描写所触动,感受到了文学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把握和表现力。
其次,这本书还介绍了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
通过对心理学的解读,我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动机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这不仅使我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更加敏锐地观察和分析人物,而且也让我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最后,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情绪、压力和人际关系等问题。
我在读完这本书后,尝试了其中的一些方法,发现它们确实对改善我的心理状态和处理困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更是一本实用的心理学指南。
总之,我认为《文艺心理学》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和有趣的读物。
它通过将文学和心理学相结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心理学方法和技巧。
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人们可以更加敏锐地观
察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处理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