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屈原与楚辞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61
第5章屈原与楚辞5.1 复习笔记一、《楚辞》与楚文化(一)《楚辞》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特色的新诗体,又称“骚”或“骚体”。
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楚辞》明显地打上了作家个人印记,从形式和内容上都较《诗经》中的作品显示出巨大进步。
《楚辞》释义:“楚辞”一词在汉代有两种含义,一种只用来指称战国至汉代人为屈原而写的作品,另一种把屈原自己所作也包括在内。
至迟在汉武帝时已有“楚辞”这一名称。
(二)《楚辞》的文化背景《楚辞》是长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交融的产物,“楚辞”是在楚文化乃至长江流域文化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但它又受到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
1.楚文化及长江流域文化的影响宋代黄伯思以“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来概括“楚辞”的特点,以屈原为主体的“楚辞”的内在特征是与楚国的文化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1)楚国自然条件的影响。
(2)楚国的消费意识和生产水平的影响。
(3)楚国“信巫鬼,重淫祀”风气的影响。
(4)楚国诗文的影响。
2.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往来频繁,同时也加强了文化之间的交流,楚国在当时不断吸收中原地区的文化。
这不但使屈原的作品在政治思想上与黄河流域的文化存在若干联系,更使它们在艺术形式上于继承楚文化传统的同时吸取了《诗经》的许多特点,并加以发展。
(1)引入了《诗》《书》等文化典籍;(2)楚悼王任用卫国左氏人吴起为令尹,吴起是兵家,但他曾经是儒家曾参的学生,其政治思想中有强调“德”的一面。
吴起的得以重用,对中原文化渗透到楚国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屈原的生平关于屈原的最早记载是《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
从中可知,屈原名平,与楚王同姓。
曾被楚怀王任为左徒,后上官大夫嫉妒其才能,向怀王进谗,怀王疏远了屈原。
第一章:上古文学1.我国最早的文学类型是(诗歌)和(神话)。
2.《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是出自(《吴越春秋》)。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是出自(《蜡辞》)。
3.现存唯一的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全书(十八)篇,三万一千多字。
4.上古歌谣在内容上的特点是以(劳动)为主题,带有原始的(宗教)意识。
第二章:诗经1.(《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
)2.《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分为风、雅、颂三类。
3.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总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4.(雅),正也,即标准音,指朝廷正乐,是西周王畿附近的乐调。
包括(小雅)和(大雅)两部分。
“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
5.“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6.《诗经》的搜集有两种来源,分别是(采诗说)、(献诗说)。
7.就《诗经》的传授者而言,有齐、鲁、韩、毛四家诗。
其中属于今文经学的是(齐诗、鲁诗、韩诗),被称为古文经学的是(毛诗)。
8.古诗有六义焉:(风,雅,颂,赋,比,兴)。
9.“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这句是出自诗经的(《伐檀》),表现奴隶们的反抗。
10. 《王风·君子于役》、《秦风·无衣》都属于(战争徭役)诗,反映征战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悲惨痛苦。
11.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采)居六礼之首。
12.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第一章上古神话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造人、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第二章《诗经》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汉代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 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商颂,周颂,鲁颂,它们分别有5 篇31 篇和4篇作品,共40篇。
7、《诗经》内容来源献诗、采诗、删诗8、《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婚姻爱情诗、战争徭役诗、怨刺诗、宴飨诗。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5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三、填空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甲骨卜辞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商周铜器铭文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尚书》。
4、《尚书》艺术成就:一单独成篇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完整对先秦叙事散文有直接影响;二文风古朴,不饰藻华;三萌芽阶段作品,文字古奥,语句拗口;四是记言文之祖,语言技巧超过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5、《春秋》泛称,百国史书。
中断公元前481(绝笔已获麟)。
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
6、《左传》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记事详尽完整的编年史书,是中国散文典范,标志中国叙事散文走向成熟,史转文学达到新高度。
第五讲屈原与楚辞第五讲屈原与楚辞•学习要点:•楚辞的产生、涵义与特点•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离骚》及作品的艺术成就•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思考课后习题第五讲屈原与楚辞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一)楚辞体的产生•首先, “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民间文学有直接关系。
•其次, 楚地民间“巫歌”, 对“楚辞”体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战国之世, ¡¡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 被谗放逐, 乃作《离骚》。
逸响伟辞, 卓绝一世。
后人惊其文采, 相率仿效, 以原楚产, 故称¡°楚辞¡±。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云:盖屈宋诸骚, 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故可谓之¡°楚辞¡±。
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二)楚辞的涵义•1.楚辞是一种诗体•楚辞是既《诗经》产生在中国南部楚国地方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 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 乃为不虚生此国。
2.“楚辞”是一批作品3.“楚辞”是一部书名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三)楚辞的特点•楚辞规范化地突出一个“兮”字, 用以协调音节。
在语言上吸收大量楚地民间口语和方言, 句法参差灵活, 大体两句一联, 形成唱叹。
感情奔放, 想象力丰富, 文采华美, 风格绚烂。
•句法参差灵活, 大体两句一联•六言句:•惟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
《离骚》五言或六言:•帝子降兮北渚, 目渺渺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四言句:深固难徙, 更壹志兮。
绿叶素华, 纷其可喜兮。
《九章·橘颂》第五讲屈原与楚辞二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一)生平屈原(前340?—278?), 名平, 楚国贵族。
博闻强志, 娴于辞令。
屈原与楚辞一、屈原生平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
在楚国,他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期,这是楚国历史上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在战国的大环境中,屈原又生逢“合纵”、“连横”斗争最为尖锐、激烈的时候。
战国七雄中,秦、楚、齐三国国力最强(秦国改革彻底,军事力量最强;齐国滨海,最为富庶;楚之疆域最大),都具有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条件。
这三国中又以秦、楚斗争最为尖锐。
屈原的一生始终处在时代斗争的漩涡之中。
屈原年轻时颇有才干,“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再加上他出身于王室公族(当时楚国有屈、景、昭三氏同为公族),所以,大约在他23岁左右,被封为“左徒”之职,其地位仅次于“令尹”(楚相)。
屈原在担任左徒期间,“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担负着楚国的内政改革和外交事务。
屈原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则主张“联齐抗秦”,统一中国。
这使屈原受到楚王信任,努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图有所作为、实现“美政”的时期。
但是几年之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了。
怀王曾令“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这是说屈原受怀王重托,起草改革宪令。
而代表旧贵族集团利益的上官大夫想探知宪令的内容,屈原不告诉他,上官大夫试图抢夺,两人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斗争。
后来上官大夫到怀王那里进谗言,挑拨怀王与屈原之间的关系,怀王轻信上官大夫的话,疏远了屈原。
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包括屈原)对顷襄王和子兰当初鼓动怀王赴秦之约而导致怀王死于秦、楚国蒙受奇耻大辱之事,十分愤慨,对顷襄王和子兰颇有怨愤之辞。
于是“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被逐出郢都,放逐在江南长江及沅湘流域的荒野之地,过着长期飘泊愁苦的生活。
他沿江而下到过鄂渚(今湖北武汉市)、陵阳(大概在今安徽境内),再折返溯江而上过洞庭,到辰阳、溆浦(均属今湖南省),再过洞庭到达汩罗江畔,历时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