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型地图题的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11.85 MB
- 文档页数:112
高考历史图标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类型:一、地图类二、数据表格类(变式:曲线图、柱状图等)三、图画类(图:人物照片、实物图片、证件等画:漫画、海报、广告画等)一、图表型选择题解题技巧例举图表型历史选择题是近年来备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的题型之一。
它是以图表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学科能力。
解答图表型历史选择题:第一,审清设问,明确要求。
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
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第二,读全图表,把握方向。
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
最大可能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第三,排除干扰,科学判断。
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图表的关系、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与选项的关系,注意肯定法和排除法相结合、图表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尽量排除干扰项和无效信息做出科学判断。
下面结合一些具体事例谈谈图表型选择题的解法。
1.历史照片,如文物、遗址图等都是纪实照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历史活动所造成的结果。
解答题时,要从图片(包括图片的标题、内容、出处)最大程度获取有效信息,将所得信息融入课本相关知识,并综合题干的要求分析判断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例1】下图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页,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①中国当时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②电话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③在当时的教学中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④电话的应用完全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A.①②③④ B.①③C.①③④D.②③【解析】有人说标题是图表的“眼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片标题“国文教科书”及图片是文字“电话”可以作出判断,②④与材料无关,①③项正确,正确答案是C。
【例2】如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解析】图片中的文字是图片的点晴之笔,是准确理解图片的窗口的切入点,审题时一定要特别加以关注。
··>?ghxyNONPQ◇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葛高亮历史图表题是高中历史试题中一种常见的题型,该类试题的材料由图片、表格等组成,旨在考查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对提取出来的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从表面看,图表题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具有信息量大、新颖等特征。
因此,学生应该掌握解答历史图表题的正确方法。
1.审清设问,明确题型特征历史图表题的材料由图片、表格等组成,整体结构形式相对简单。
历史图表可分为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统计图、历史表格等。
【例】下表为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表格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29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答案:A解析:该题中的材料是历史表格。
由表格信息可知,1988年农业企业数量减少,而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商、饮、服务业的企业数量大幅增加,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故选A项。
材料中无法体现城乡一体化情况,城乡一体化至今尚未实现,排除B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项错误。
材料只涉及乡镇企业,无法体现工业结构的合理与否,排除D项。
2.学会比较,明确变化特征历史统计图一般能体现历史数据的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
结合历史统计图的变化特征来设题,能够考查学生从历史统计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因此,学生应学会如何判读历史统计图,学会分析历史数据的变化特征。
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示意图【例】据右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0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高考历史41题典型例题1.比较汉与明清经济示意图,提取两项有关汉与明清经济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
信息一:汉朝主要的粮食产区集中在黄河流域;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说明: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高产作物的引进。
信息二:汉朝手工业中心都集中在黄河流域;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兴起众多工商业市镇。
说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隋以来大运河的兴建。
2.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唐朝和美国政府机构的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
图一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图二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信息一:都是通过权力的分散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防止部门集权。
说明:唐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
信息二:都是三权分立,但权力分割的形式不同。
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是将宰相权力分为决策权、审核权、执行权;美国三权分立体制是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信息三:体现的本质不同。
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美国三权分立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信息四:两者权力运作方式不同。
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是集权下的分权,皇帝大权独揽;美国三权分立是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8 唐朝长安平面图图9 北宋东京平面图比较唐朝长安平面图与北宋东京平面图,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一:唐朝长安城市格局规范整齐,而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则不十分规范整齐。
说明:北宋都城布局是依据河流流向而规划的。
信息二:唐朝坊与市分开,商业区固定在特定区域,而北宋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说明:北宋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信息三:唐朝长安城市布局突出政治、军事功能,北宋东京突出商业、文化功能。
说明: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流行,出现了娱乐的瓦肆、夜市、商业区。
信息四:唐朝宫城在正北,北宋宫城在中心。
说明:北宋君主专制加强。
64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历史地图”一、“历史地图”的概念分析(一)历史地图的含义历史地图(historical map),是反映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地图,是显示有史以来一切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现象的地图。
历史地图是以空间变化为主要线索,以地理因素为主要观测点,用地图语言进行描述的,它主要是动态的反映历史事件和现象的专题地图。
历史地图用特定的地理语言来展现历史现象,有各种专用的地理符号。
在通常情况下双圈表示都城,小圈表示一般的城市或者低一级的行政城市或者居民聚集地。
箭头表示路线和方向,比如进军的路线、行进的路线、输出输入的路线等。
不同的颜色显示不同类型的区域或者国家,也代表不同的经济区域、文化行政区域等。
各种颜色的曲线代表边界、河流、山脉、道路等。
(二)历史地图的类别历史地图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有的学者按照历史地图的内容将其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个部分。
比如政治地图包括国家的政治疆域部分、国家的分布、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形式对立、国内的形式中反映政治的部分。
经济地图主要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的情况,比如手工业的发展地区、粮食的生产区域、对外贸易的情况等。
军事地图指的是军事对峙的情况、行军的线路、战役的形势、革命的斗争形式等。
文化地图指的是文化的分布和交流方面的地图,比如反映文化交流的线路地图、文化分布区域、关于宗教文化的分布等。
还有学者按照历史地图的使用方法将历史地图分为历史的空间位置图、历史的区域关系图、历史的空间移动图、历史的地域演变图等。
历史的空间位置地图主要是和地理地图相结合,了解历史事件的产生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历史空间感知能力。
历史的空间关系图主要指的是在该区域政治形式的变动。
历史的空间移动图,指的是线路的移动比如红军的《长征示意图》。
历史的空间关系图的运用,可以指导学生在时空观念上多维理解、认识历史的发展,比如在《罗马扩张示意图》,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罗马征服的区域,学生可以了解罗马帝国形成的过程。
最新高考历史图表类题型分类解读高考历史试题中,图表类题目作为新的材料呈现和出题角度,近年来在全部高考题目中的比例逐年增加。
对这类题目进行分类归纳并总结出一套解题思路,对广大师生都是很有必要的。
一.照片类。
照片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文物的真实再现,应联系与照片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适当的分析,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
例1.(2007全国文综一卷19)图5是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照片,路牌外文是“RUE HART”,RUE是街道的意思,HART指担任近代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
此路牌设立的时间应该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八国联军占领时期D.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答案解析:C。
英国人赫德从19世纪60年代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时间长达半个世纪。
由此可排除A项和D项。
路牌由外文书写表明此时北京城由洋人统治,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曾对北京城实行分区占领。
由此可判断答案为C项。
例2.(2007江苏历史6)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哪两两次战争期间?()中英《天津条约》签字外国侵略者坐在清宫皇帝的御座上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答案解析:C。
中英《天津条约》的签署是在1858年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列强分区占领北京。
由此可判断答案为C项。
例3.(2007广东历史6)右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实业救国的思潮C.工人阶级的诞生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答案解析:B。
从题中民国九年可知图中照片为1920年(一战结束不久)的广告。
从照片中的“振兴织袜厂”和“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广告语可判断这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状况,反遇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由此可判断答案为B项。
例4.(2007四川文综14)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很重视严惩干部队伍中的腐化堕落分子。
基于时空观念素养的高考历史地图试题分析及教学反思高考历史地图试题一直是考生备战高考时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而在解答这类试题时,除了对历史事件和地理位置的了解外,学生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时空观念素养。
本文将通过对高考历史地图试题的分析,探讨基于时空观念素养的教学反思。
一、试题分析1. 设题目合理配图高考历史地图试题通常会附有相关的地图,考生需要根据地图上的信息回答问题。
这些地图应与题目紧密结合,能够直观地呈现历史事件和地理位置。
同时,配图应清晰、美观,避免模糊或歪斜的情况,以确保考生正确理解地图上的内容。
2. 考查的地理位置合理多样历史地图试题不仅要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还要考察其对地理位置的把握。
试题中涉及的地理位置应多样化,涉及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以培养学生对历史地理的整体认知。
3. 强调时空背景划分历史地图试题经常会涉及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件,要求考生根据时空背景进行分析。
试题中应明确给出时空背景划分的线索,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并回答问题。
同时,试题中的时空背景划分应具备可比性,以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
二、教学反思1. 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注重考生学习历史地理知识,还应注重培养他们的地图阅读和时空观念素养。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绘制历史地图、组织地图解读活动等,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地图阅读技巧解决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时空维度的认知能力。
2.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历史地图试题中,一些地理位置和历史事件可能相对较为固定。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对历史地理的整体认知。
例如,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中的重要城市或海洋交通线,让学生通过总结规律加深对地理位置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历史地图试题往往涉及到多个因素,学生需要在综合考虑历史事件、地理位置、时空背景等因素的基础上作出答案。
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二十五节历史地图类开放题解题方法一、题型分析历史地图一般通过地图的图例说明和图片内容共同体现历史的时空观念。
增强学生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该题型一般以考核历史地图变化为问题切入点,围绕都城的变迁,地理名称的变化,疆域的改变,行政区域划分战争形式的发展及进程,区域经济特征,文化交流路线,经贸路线等反映历史现象的动态和人类活动的进程。
二、解题模板一1.设问类型:分别提取图 A、图 B、图 C 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解题步骤步骤一:看问题,审清题目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解答。
步骤二:读材料:(1)看地图时间。
(2)看地图图例,注意地图中的关键词语。
(3)分析图例的数量以及分布特征进行判断,并指出结论得出的理由。
步骤三:写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三、解题模板二1.设问类型:以地图信息创设情境,以地理空间转移主题写历史短文。
2.解题步骤步骤一:看问题,审清题目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解答。
步骤二:读材料:(1)据地图中重要地点联系重大历史事件。
(2)根据地理空间演变的特点提炼重大历史事件的主题。
(3)联系历史事物的发展演变解读材料中地理空间转换的意义。
步骤三:写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四、归纳总结:读历史地图主要遵循“三读”“二补”的步骤“三读”指的是(一)读出历史地图反映的时间和空间、(二)读出历史地图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三)读出历史地图上呈现的关键信息。
“二补”指的是(一)以文补图和(二)以图补文,即把题干所给的文字信息和历史地图结合起来分析,相互补充、相互印证。
使用“三读”“二补”法,有利于我们准确获取历史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实、观察并分析历史事实发生的原因、总结历史事实演变的规律。
五、经典例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