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学复习 步步高课件合辑配套练习含解析第二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869.29 KB
- 文档页数:14
第十二单元光第33讲光的直线传播、反射一、选择题1.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也为20°B.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C.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则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70°,则入射角为7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应是70°,故A错;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增大5°,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也增大5°,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应增大10°,所以C 错;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所以D也错.答案 B2.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论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对应一条入射光线,只有一条反射光线B.漫反射的每一条光线都遵从光的反射规律C.入射光线彼此平行时,漫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彼此不平行D.镜面反射的光一定是平行的解析只有当入射光线是平行的且发生了镜面反射时,反射光线才是平行的,故D错.答案 D3.下列关于“影”的形成,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在阳光照射下,大树底下出现的“阴影”B.皮影戏中的“手影”C.立竿见“影”D.岸边树木在河水中的“倒影”解析选项A、B、C中“影”的形成都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选项D中“水中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本题答案为D.答案 D4.如图12-33-8所示是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A.沿ON前后转动板EB.沿ON前后转动板FC.改变光线OB与ON的夹角D.改变光线AO与ON的夹角解析要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改变入射角大小,然后观察反射角是否仍然等于入射角,所以选项D正确;选项A、B可以用来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答案 D5.如图12-33-9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为玻璃板,b和c是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图12-33-9图12-33-8A .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B .实验时玻璃板a 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C .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c 前应先点燃D .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解析 玻璃板宜选用薄一些的,因为用厚玻璃板做实验,可能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虚像;实验时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这样像与物才有可能重合;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减少玻璃透光,更易形成较清晰的像. 答案 C6.如图12-33-10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则: ( )A .入射角是30°B .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C .反射角是60°D .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 解析 A .因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故本选项错误.B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为60°,所以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是30°,故本选项错误.C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为60°,故本选项错误.D .当入射角增大5°,变为60°+5°=65°,所以反射角也变为65°,则反射角也增大5°,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答案 C7.小明的写字台上有一盏台灯.晚上在灯前学习的时候,铺在台面上的玻璃“发出”刺眼的亮光,影响阅读.在下面的解决方法中,最简单、效果最好的是()图12-33-10A.把台灯换为吊灯B.把台灯放到正前方C.把台灯移到左臂外侧D.把台灯移到右臂外侧解析铺在台面上的玻璃“发出”刺眼的亮光,影响阅读是因为灯光射到玻璃上发生镜面反射,只要将灯移到左臂外侧,反射的光就射向右侧.答案 C8.“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进井水中了,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B.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折射现象C.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天上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近D.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解析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是平面镜成像,其成像特点是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这是光的反射现象.答案 A二、非选择题9.物理学中常用光线来表示一束光.光线表示了光的传播路径和________,而忽略了光的亮度、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等其它性质.解析此题考查物理学理想化模型的方法.答案方向色彩10.上学前,小美同学站在穿衣镜前1.5 m处整理着装,看到的“镜中人”是她的_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像与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m;这时听到门外小玲来喊她一起上学,小美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辨别出是小玲的.解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并且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那么像与物之间的距离就是物距的2倍.小美能辨别小玲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音色辨别的.答案虚3音色11.某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 m处,镜中的像与他相距________m.当该同学走近平面镜时,镜中像的大小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故镜中的像与人相距是2×2 m=4 m;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即镜中像的大小取决与物体的大小,与其他因素无关,故该同学走近平面镜时,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答案4不变1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12-33-11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图12-33-11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实像和虚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分别做出A点和B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和B′,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所以虚像A′B′要化成虚线,还要标出箭头表示正立,如图所示.答案如图所示13.(2012·临沂)学习了光学知识后,晓雯对有关实验进行了思考和创新.(1)在如图12-33-12所示的“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图12-33-12实验中,晓雯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完成探究活动,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这是为了能确定像的________;(2)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20 cm的A处时,玻璃板后B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B处的蜡烛,取一光屏放在B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解析(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故答案为:位置.(2)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因为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说明是虚像.故答案为:虚.答案(1)位置(2)虚14.车内有一块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如图12-33-13所示,车内一乘客通过玻璃板能看到左侧车窗外路旁树的像. 图12-33-14是某时刻乘客的眼睛、玻璃板和左侧树位置的简化图,图中眼睛和树用黑点代表.车前进过程中,树在玻璃板中像的大小________(选择“变大”、“不变”、“变小”).与乘客的距离________(选择“变大”、“不变”、“变小”).图12-33-13图12-33-14 解析玻璃板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树在玻璃板中像的大小不变.由图可知车前进过程中树离玻璃板的距离变大所以像与乘客的距离变大.答案不变变大15.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某同学利用一块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如图12-33-15所示是这位同学做完实验后在自纸上留下的记录.其中MN是他实验时画出的玻璃板的位置,A、B是两次实验中点燃的蜡烛所在的位置,A′、B′分别是他找到的蜡烛的像的位置.图12-33-15(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_.(2)根据该同学在白纸上留下的实验记录,能否得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的结论?为什么?(3)在玻璃板的同一侧,该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解析点燃的蜡烛在玻璃面上可以成像;又因为玻璃具有透光性,在玻璃的另一侧不仅可看到像,还可以看到另一支蜡烛,这样便于移动蜡烛,使它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来确定蜡烛像的位置。
第25讲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选择题1.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水能发电B.粮食酿酒C.海水晒盐D.铜片抽丝解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看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答案 B2.(2012·孝感)下列现象和应用中,所包含的主要变化有一项与其他三项有本质区别,该项是() A.苹果腐烂B.酸雨侵蚀大理石雕塑C.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D.利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解析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答案 C3.生活中的下列做法利用了化学反应原理的是() A.冰棍在热天会融化成水B.门锁不易打开时灌入铅笔芯粉末C.用天然气作燃料煮饭D.用木头加工桌椅解析题中说生活中的做法利用了化学反应原理,也就是发生了化学反应。
A 项冰棍融化是物理变化;B项门锁中加入铅笔芯粉末就易打开是利用石墨具有滑腻感的性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C项天然气作燃料燃烧,是化学变化;D项用木头加工桌椅是物理变化。
答案 C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具有可燃性故用于冶炼金属B.塑料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C.洁净的空气属于纯净物D.N2化学性质稳定,故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变质解析A.因为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所以可用来冶炼金属;B.根据材料的分类可知,塑料属于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C.因为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所以空气属于混合物;D.因为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所以可用来进行食品的保鲜。
故选D。
答案 D5.对能量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B.新能源汽车不需要任何能量C.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D.燃烧只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解析A.太阳能热水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B.新能源汽车也需要能源的驱动才能运动行走;C.食物在人体内消化,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供人体活动之需;D.燃烧发光、发热,则是化学能主要转化为光能和热能的过程。
第37讲压强一、选择题1.盲道是为盲人提供行路方便和安全的道路设施,一般由两种砖铺成,一种是条形引导砖,引导盲人放心前行,称为行进盲道;一种是带有圆点的提示砖,提示盲人前面有障碍,该转弯或上、下坡了,称为提示盲道.砖上的条形或圆点高出地面5 mm,当盲人走在上面时() A.增大了脚底的压力,使脚底产生感觉B.增大了脚底的压强,使脚底产生感觉C.减小了脚底的压力,使脚底产生感觉D.减小了脚底的压强,使脚底产生感觉解析脚踩在盲道上,脚对盲道的压力不变,砖上的条形或圆点减小了脚和地面的受力面积,增大了地面对脚的压强,增大脚的感觉.答案 B2.(2012·台州)练太极拳是很好的强身健体运动.图13-37-6甲姿势换成图乙姿势时,人对水平地面()A.压力变大,压强不变B.压力变大,压强变大C.压力不变,压强变大D.压力不变,压强变小解析因为甲乙两图,人站在水平地面上,所以对地面的压力:F甲=F乙=G;甲图是双脚着地站立,乙图是单脚着地站立,地面受力面积:S甲>S乙,因为p=FS,所以对地面的压强:p甲<p乙,即:从图甲姿势换成图乙姿势时,压力不变,压强变大.答案 C图13-37-63.(2012·宁波)如图13-37-7所示能够说明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是()图13-37-7解析A.因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加,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更好地保护拦河坝,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用漏斗向下吹气乒乓球不下落,漏斗上方的空气流速变大,压强变小,小于外界的大气压,产生了一个向上的压强差,该选项符合题意;C.高压锅是利用了液体的沸点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的原理制成的,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玻璃厂用吸盘搬运玻璃,是因为将吸盘内的空气抽出,大气压能把吸盘紧紧地压在玻璃上,该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 B4.一未装满橙汁的密闭杯子,先正立放在桌面上,如图13-37-8A,然后反过来倒立在桌面上,如图13-37-8B,两次放置橙汁对杯底的压强分别是p A 和p B,则()图13-37-8A.p A>p B B.p A<p BC.p A=p B D.无法判断解析杯子倒过来后液体的密度没有改变,但深度减小,所以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减小,p A>p B,故选A.答案 A5.(2012·河南)图13-37-9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象.若用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实心正方体A、B,把它们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则两正方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图13-37-9A.8∶1 B.4∶3 C.1∶2 D.4∶1解析(1)由图可知,当甲的体积为1 cm3时,质量为8 g,所以甲的密度为8 g/cm3;当乙的体积为4 cm3时,质量为4 g,所以乙的密度为1 g/cm3;所以ρ甲:ρ乙=8∶1;因为V=m/ρ,ρ甲:ρ乙=8∶1,m甲∶m乙=1∶1,所以V甲∶V乙=1:8,因为V=L3,所以边长(高)之比:L甲∶L乙=1∶2;(2)因为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强:p=FS=GS=mgS=ρVgS=ρSLgS=ρLg,所以两正方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p甲∶p乙=ρ甲L甲g∶ρ乙L乙g=(8×1)∶(1×2)=4∶1.故选D.答案 D6.如图13-37-10所示,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究其物理原理以及磨刀方法,正确的是()A.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磨刀时应使刀面与磨刀石的夹角小些图13-37-10B.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磨刀时应使刀面与磨刀石的夹角大些C.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磨刀时应使刀面与磨刀石的夹角小些D.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磨刀时应使刀面与磨刀石的夹角大些解析磨刀是为了更容易砍断物体即增大与物体的压强,磨刀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因此磨刀时应使刀面与磨刀石的夹角小些.答案 A二、非选择题7.王强喜欢研究各类兵器.一次,他在一本资料上看到:“某主战坦克对地面的压强是105 Pa”,105 Pa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压强的物理意义是:单位表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大小.故答案为:每平方米的地面受到坦克的压力为105 N.答案每平方米的地面受到坦克的压力为105N.8.图13-37-11是人呼吸过程模拟装置.当向下拉动橡皮膜时,瓶内气体的压强将______,气球在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下体积比原来变大.解析当向下拉动橡皮膜时,瓶内空间增大,气体的压强将减小,气球内部与大气接触,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的体积会变大.答案减小大气压9.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如图13-37-12所示,是一种浴室防滑垫反面的示意图,其表面有许多小吸盘,这些小吸盘是利用________产生较大压力使垫紧贴在地面上,从而达到防滑效果.解析防滑垫铺在地上时,防滑垫背面的这些小吸盘便紧紧的贴在地面上,内部空气被挤出,内压小于外界的大气压,所以能起到防滑的效果.答案大气压(或“大气”)图13-37-12 图13-37-1110.大气压强虽然很大,但是平常我们并没有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是________实验强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氢气球升到高空时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高空的大气压________(填“高”或“低”,),球内气压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大气压,将球胀破.解析为了证实大气压的存在,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学者奥托·冯·格里克做了一个实验,震动了世界.他做了两个直径37厘米的铜质空心半球,两个半球可以互相紧密地吻合.在两半球的吻合处加上浸透蜡和松节油的皮圈以防止漏气,其中的一个半球上装有活栓,实验时通过活栓用抽气机抽出球里的空气,然后让两队马分别往相反的方向各拉一个半球,结果用了八匹马也没有把两个半球分开,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氢气球之所以会上升是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要低,而到了高空,空气更为稀薄,气球内部的压强大于外部的压强,使得内外的压力差更大,气球会逐渐膨胀以至爆炸;故答案为:马德堡半球,低,大于.答案马德堡半球低大于11.小明所设计的“估测大气压的值”的实验方案如下:①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一个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②如图13-37-13所示,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固定在墙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开始移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图13-37-13③观察并记录注射器筒上所标明的容积V,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长度L.(1)根据以上实验方案,用测得和记录的物理量计算大气压强的表达式应为p=________.(2)按照上述实验方案测得的大气压强的值,往往会比大气压强的实际值偏小.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是为了排出筒内空气,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是使筒内接近于真空状态,便于测量大气压;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开始移动时,活塞受到的大气压力恰与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即F大气=F,再由题意知,活塞的底面积为S=V/L,所以大气压强p=F/S=FL/V.(2)由于注射器内的空气不可能排除的非常干净,总会留有少量气体,所以造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偏小,再由p=F/S=FL/V(其中L、V一定),可知测得的大气压强p的值往往会比实际值偏小.答案(1)FL/V(2)注射器内有少量气体12.如图13-37-14所示的三个高度相同的实心铁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已知正方体铁块A最重,圆柱体铁块C的底面积最小.哪个铁块对桌面的压强最大呢?同学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图13-37-14猜想一:正方体铁块A最重,所以它对桌面的压强最大.猜想二:圆柱体铁块C的底面积最小,所以它对桌面的压强最大.猜想三:三铁块的高度相同,所以它们对桌面的压强相等.(1)以图中长方体铁块B为研究对象,推导它对桌面的压强大小的表达式,根据表达式分析判断上述哪一个猜想是正确的.(已知铁的密度为ρ,长方体铁块的高度为h,底面积为S.)压强表达式的推导:p=________.分析判断:由上面压强的表达式可知,铁块对桌面的压强只与________有关,所以猜想________是正确的.(2)利用海绵或其他简易器材,设计一个实验粗略验证上面的猜想.解析(1)压强表达式:p=FS=GS=mgS=ρShgS=ρhg由公式可知铁块对桌面的压强只与铁块的高度和密度有关;所以猜想三是正确的.(2)将三个铁块竖直放置海绵上,观察比较海绵被压陷的深度,若深度相同,则可验证猜想三正确.答案(1)ρhg铁块的高度和密度三(2)见解析13.某公路路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8×105 Pa.现有一辆卡车,自重2 t,有6个轮子,每个轮子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200 cm2,当这辆卡车装载10 t货物在该公路上行驶时,请通过计算说明是否对公路路面产生危害.(g取10 N/kg) 解析本题是考查对压力和压强概念的理解及应用.利用固体压强的公式p =F/S求出卡车对路面的压强,通过计算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答案卡车装满货物时对路面的压力:F=G=mg=(2×103kg+10×103kg)×10 N/kg=1.2×105 N受力面积:S=6×200×10-4 m2=0.12 m2对路面的压强:p=F/S=(1.2×105N)/0.12 m2=1.0×106 Pa因为1.0×106 Pa>8×105 Pa所以将会损坏路面.。
第24讲化学反应的应用一、选择题1.配平化学方程式时,必须是() A.反应前物质的分子总数等于反应后物质的分子总数B.反应前后各物质的体积相等C.各物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D.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数目相等解析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指在式子的左、右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即粒子的个数,它是个整数值,当它是1时省略不写),使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的过程。
配平后反应前后的分子总数、物质的体积、各物质的质量并不一定相等,所以选项D正确。
故选D。
答案 D2.(2012·绍兴)对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内镍氢电池的总反应式H2+2NiO(OH)=2Ni(OH)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H2是单质B.NiO(OH)是氧化物C.Ni(OH)2中Ni化合价为+2价D.参加反应的H2、NiO(OH)的质量比为1∶92解析NiO(OH)中含有氧元素,但它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它不是氧化物。
答案 B3.(2012·怀化)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加入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通过分析,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测得反应后丁物质的质量为12 gB.乙物质一定是催化剂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解析A.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增加了7 g,故甲是生成物,生成的甲的质量为7 g;乙的质量不变,乙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同理可以确定丙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丙的质量为12 g;由质量守恒定律,丁应是生成物,且生成的丁的质量为12 g-7 g=5 g,故反应后丁物质的质量为7 g+5 g=12 g。
故选项说法正确;B.乙的质量不变,乙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C.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丙,生成物是甲和丁,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D.根据C选项的分析,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第42讲电磁联系一、选择题1.(2012·广东梅州)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时,按如图14-42-11电路进行实验,每次实验总观察到电磁铁A吸引大头针的数目均比B多.此实验说明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是()图14-42-11A.电流的大小B.线圈的匝数C.电流的方向D.电磁铁的极性解析由图知A、B线圈串联,所以通过A、B的电流相等,A中线圈匝数明显比B中线圈匝数多.每次实验总观察到电磁铁A吸引大头针的数目均比B 多.所以此实验说明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答案 B2.(2012·浙江温州)如图所示的设备或电器中,其主要工作原理与电磁铁无关的是()解析分析各装置的工作原理可知,电铃、电磁选矿机、电磁起重机都是利用电磁铁的原理来进行工作的,而电熨斗则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的原理工作的,因此,B与其他设备明显不同.答案 B3.(2012·杭州)如图14-42-12所示是小李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下列措施中能使电磁铁磁性增强的是()图14-42-12A.滑片P向右移动,其他条件不变B.滑片P向左移动,其他条件不变C.开关S由1扳到2,其他条件不变D.电源的正负极对调,其他条件不变解析电磁体的磁性强弱与下列3种因素有关:(1)电流强弱(2)线圈匝数(3)有无铁芯.A中P向右滑动时电阻增大,电流变小,磁性变小.B中P向左移动时电阻减小,电流增大,磁性增大.C线圈匝数变少,磁性减弱.D电源正负极的对换不影响磁性大小.答案 B4.(2012·烟台)如图14-42-13所示是小明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的实验装置,其中能够使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的是()图14-42-13A.ab不动,磁体上下移动B.ab不动,磁体左右移动C.磁体不动,ab上下移动D.磁体与ab一起向右移动解析本题图中蹄形磁体的磁感线方向是竖直方向.A.ab不动,磁体上下移动,导体ab不切割磁感线,指针不发生偏转;B.ab不动,磁体左右移动,导体ab切割磁感线,指针发生偏转;C.磁体不动,ab上下移动,导体ab不切割磁感线,指针不发生偏转;D.磁体与ab一起向右运动,ab与磁体保持相对静止,ab不切割磁感线,指针不发生偏转.答案 B5.(2011·湛江)如图14-42-14所示的四个装置,关于它们分别用来演示哪个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图14-42-14A.图a可用来演示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B.图b可用来演示电流的磁效应C.图c可用来演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D.图d可用来演示电磁感应现象解析图a是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即磁可以生电;图b是奥斯特实验装置,说明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即电流的磁效应;图c显示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是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图d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答案BC6.如图14-42-15所示的自动控制电路中,当开关S断开时,工作电路的情况是()图14-42-15A.灯亮,电动机转起来,电铃响B.灯亮,电动机转起来,电铃不响C.灯不亮,电动机不转,电铃响D.灯亮,电动机不转,电铃响解析由图可以看出,这是用一个电磁继电器同时控制两个工作电路的自动控制装置.控制电路由电源、开关S和电磁铁组成;工作电路有两个,共用一个电源.开关S断开时,电磁铁中无电流没有磁性,弹簧把衔铁拉起,电灯和电动机组成的并联电路连通,电灯亮、电动机转动;电铃电路断开,电铃不响.开关S闭合时,电磁铁通电有磁性,吸下衔铁,使电铃电路连通,铃响;电灯和电动机电路断开,灯不亮,电动机不转.答案 B7.(2012·玉林)如图14-42-16所示是直流电铃的原理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图14-42-16A.接通电源后电磁铁吸引衔铁,小锤敲击铃碗发声B.电磁铁吸引衔铁时,弹性片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C.我们听到的铃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D.小锤敲击铃碗时,衔铁与螺钉没有分离,电磁铁仍具有磁性解析A.接通电源后,电流通过电磁铁时,电磁铁有磁性,电磁铁吸引衔铁,小锤敲击铃碗发声;B.电磁铁向下吸引衔铁时,弹性片弯曲发生形变具有弹性势能;C.我们听到的铃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D.小锤击打铃碗时,衔铁与螺钉分离,电路断开,电磁铁没有磁性.答案 D二、非选择题8.如图14-42-17所示,螺线管磁性的有无可以由________的有无来控制;若将甲和乙两螺线管串联在电路中,________的磁性更强(选填“甲”或“乙”).图14-42-17解析电磁铁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来制成的,所以其磁性的有无是利用电流的有无来决定的:当电磁铁中有电流时,电磁铁有磁性,没有电流时,电磁铁无磁性.将两个线圈串联在电路中,线圈中都有铁芯,电流大小相同,所以,这两个螺线管磁性的强弱取决于线圈匝数的多少.由图示的情况可知甲的线圈匝数比乙的匝数少,所以乙的磁性更强.答案电流乙9.当你唱卡拉OK时,要用到话筒(麦克风).图14-42-18是动圈式话筒的结构示意图,当对着话筒说话、唱歌时,膜片振动,线圈也跟着一起________,线圈在磁场中做________运动,能够产生随着声音的变化而变化的________,经放大后,通过扬声器还原成声音.图14-42-18解析当你对着话筒说话或唱歌时,产生的声音引起膜片振动,线圈和膜片是连在一起的,连在膜片上的线圈就一起振动,线圈在磁场里的振动,会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这就是电信号.这种感应电流随着声音的变化而变化,经过放大后,这个记载声音信号的感应电流经放大后传给扬声器,就通过扬声器还原成声音.答案振动切割磁感线感应电流10.(2012·无锡)按要求作图:(1)请画出图14-42-19甲中潜水艇上浮时所受重力和浮力的示意图.(小黑点O表示潜水艇的重心)(2)在如图14-42-19乙所示的通电螺线管旁有一静止小磁针,请标出小磁针的N、S极及螺线管磁感线的方向.图14-42-19解析(1)重力和浮力的作用点为O,过作用点沿竖直向下的方向和竖直向上的方向画出重力和浮力;并且浮力应大于重力.(2)根据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得,小磁针右端为S极,左端为N极;磁体周围磁感线总是从N极回到S极.答案如下图所示:11.自动报警器的工作原理如图14-42-20所示,在水银温度计的上方封入一段金属丝,当温度达到金属丝下端所指示的温度时,红色报警灯亮,平时绿灯亮.请根据以上要求,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工作电路部分的连接.图14-42-20解析当温度升高到设定温度时,控制电路接通,电磁铁因通电产生磁性,吸引衔铁向下移动,而此时红灯亮;水温低于设定温度时,控制电路断开,电磁铁没有磁性,衔铁向上移动,而此时绿灯亮;因此红灯和绿灯并联,由动触点和静触点控制灯泡的工作.答案由此设计电路如下图:12.做如图14-42-21所示的小实验,用手快速拨动风扇叶片,带动转子转动,这时发现小灯泡发光,微风电扇居然变成了“发电机”!该实验说明了磁能够产生______,在此现象中,________转化为电能.图14-42-21解析电动机的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能量转化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发电机的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能量转化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尽管电风扇里装的是电动机,但此题中是当作发电机用的,故说明的是磁场中运动的线圈可以产生电流,能量转化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答案电机械能13.科学家通过长期研究,发现了磁现象与电现象的一些规律:在图14-42-22 A所示的实验中,当开关S闭合后,小磁针会发生偏转,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该现象是由________________首先发现的.图14-42-22 B是研究____________现象的装置.根据这一现象,制成了______________机,该现象是由________________首先发现的.图14-42-22解析图A演示的是通电后,小磁针发生了偏转说明通电导线能产生磁场,故A说明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这现象由奥斯特最先发现的;图B是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了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是法拉第首先发现的,由这一原理,人类制成了发电机.答案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奥斯特电磁感应发电机法拉第14.(2012·烟台)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相继问世,使人类大规模用电成为现实.发电机是根据____________原理制成的;电动机是根据____________原理制成的.解析电磁感应现象原理是“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产生电流”,说明机械能转化成电能;“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原理”说明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发电机就是机械能转化成电能,而电动机就是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答案电磁感应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15.(2012·浙江杭州市调研)某实验小组对手摇发电机非常感兴趣,他们想:发电机产生感应电流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于是他们开展了探究,以下是他们所用的发电机(如图14-42-23)和实验记录表:图14-42-23根据设计的空白表格可知,他们准备研究发电机产生感应电流的大小与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解析(1)由表格中的栏目设计可知,此次探究中,要做三次实验来探究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而在栏目中,包括了线圈转速、线圈转向、灯泡亮度三方面.其中,灯泡亮度是为了体现产生的感应电流大小的,故这不是一个因素.实验中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路,可知实验的具体过程:1、2两次是在保持线圈转向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线圈的转速,观察灯泡的亮度,得到感应电流的大小与转速的关系;2、3两次是在保持线圈转速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线圈的转向,观察灯泡的亮度,得到感应电流的大小与线圈转向的关系.答案线圈转速线圈转向。
第9讲人和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一、选择题1.女性生殖系统中,产生卵细胞的结构和受精的场所分别是() A.卵巢子宫B.卵巢输卵管C.子宫输卵管D.子宫阴道解析在女性生殖系统中,产生卵细胞的是卵巢,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
答案 B2.下列男女生殖器官中,具有分泌性激素作用的是() A.输卵管和输精管B.卵巢和睾丸C.子宫和精囊腺D.精囊腺和前列腺解析在男女生殖器官中,卵巢和睾丸具有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的作用。
答案 B3.青春期是人生重要的发育时期,下列有关青春期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心理平衡,乐于交流B.身高体重迅速增长C.出现遗精、月经生理现象D.内部器官功能明显增强解析在青春期的时期内,往往表现出不愿与别人交流的现象。
但会出现B、C、D中描述的生理现象。
答案 A4.下列各项中,哪项不是青春期可能出现的正常生理现象() A.睡梦中出现遗精现象B.学习期间常出现近视C.初潮期月经周期不规律D.月经期间身体抵抗力下降解析近视是由于用眼不当而造成的现象,它不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答案 B5.关于人类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卵细胞和精子中均含有23条染色体,分别表示为22+X和22+YB.卵细胞在输卵管内受精,到达母体子宫后,才开始进行发育C.婴儿的诞生标志着人体生长发育的开始D.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是青春期发育最突出的特征解析人的卵细胞和精子中均含有23条染色体,精子可表示为22+X和22+Y,但是卵细胞却只有22+X一种形式,卵细胞一旦与精子形成受精卵后,就开始进行发育,所以A 、B、C都是错误的。
答案 D6.(2012·浙江温州)2012年伦敦奥运会吉祥物“文洛克”是以萨罗普羊为原型设计的。
萨罗普羊在繁殖上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它属于() A.两栖类B.爬行类C.鸟类D.哺乳类解析哺乳动物的生殖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
答案 D7.右图示某种昆虫的发育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昆虫的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B.该昆虫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C.该图表示蝗虫的发育过程D.若该昆虫是一种害虫,则幼虫期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昆虫的发育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所以它的发育方式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而蝗虫的发育没有经过蛹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第3讲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一、选择题1.(2012·温州)2012年4月,科研人员在长白山拍摄到濒危动物野生东北豹的照片。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野生东北豹属于()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解析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动物应属于消费者。
答案 B2.文成县铜铃山森林公园是温州现有26个森林公园之一,其中有大鲵(俗称娃娃鱼)、黄腹角雉、五步蛇和连香树等珍稀动植物资源。
铜铃山森林公园中所有的大鲵可看作一个() A.生物圈B.生态系统C.群落D.种群解析一定环境中生存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构成的应是种群。
答案 D3.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俗称满江红)适于阴暗的环境生存,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鸭粪肥田促进水稻生长。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红萍、水稻等植物属于生产者B.稻田中全部的有害昆虫属于一个种群C.有害昆虫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分解者D.稻田中所有的红萍和鸭子共同组成一个生物群落解析B中全部的有害昆虫不一定是同种生物,C中的有害昆虫应属于消费者,D所属的不能构成群落,还应包括该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
答案 A4.下列食物链中,表示正确的是() A.草→兔子→狐狸→狼B.植物遗体→真菌→动物C.猫头鹰→老虎→种子D.青蛙→蛇→鼠→猫头鹰解析食物链是由生产者指向消费者,与分解者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
答案 A5.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B.森林能保持土壤中的水分C.大雁南飞D.骆驼能长时间生活在荒漠中解析要分清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影响环境就是生物的生存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结果和影响。
答案 B6.下列不能体现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 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状B.竹节虫形似竹节C.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D.冰冻造成植物大面积死亡解析分清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就是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特点适应所生存的环境。
中考科学复习步步高课件合辑配套练习含解析36讲第36讲力和运动一、选择题1.在如图13-36-5所示的两种方式下推动同一大箱子,这种现象说明 ()图13-36-5A.压力小摩擦小B.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C.推力大摩擦大D.滑动摩擦比滚动摩擦小解析分析两图最大的不同是,右图中在箱子下加了圆的木棒,从而使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使摩擦力大大减小,这才是造成第一个“真吃力”,第二个“好轻松”的真正原因.答案 B2.如图所示的图象中,能表示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关系的是 ()解析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当质量为零时,重力也是零.所以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答案 A3.下列措施中,能增大摩擦力的是 ()A.自行车车轴处装有滚珠轴承B.足球鞋底装有鞋钉C.在汽油机的连杆和曲轴连接处加注机油D.溜冰鞋底装有滚轮解析A、D选项是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摩擦力;C选项加注润滑油是为了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力;只有B选项是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答案 B4.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才有惯性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C.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时才有惯性D.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解析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管物体是否受力、运动状态如何,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决定,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质量越小的物体惯性越小,与其他因素无关,只要物体有质量,就有惯性.答案 D5.(2012·扬州)茶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以下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A.茶杯受到的重力与茶杯对桌面的压力B.茶杯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C.茶杯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D.茶杯受到的重力与桌子受到的重力解析A.这两个力方向相同,都竖直向下;并且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所以不是平衡力.故A错误.B.茶杯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它的支持力,这两个力满足了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等大、反向、共线、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所以是一对平衡力.故B 正确.C.这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两个力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所以不是平衡力.故C错误.D.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都竖直向下,而且大小也不相同,所以不是平衡力.故D错误.答案 B6.子弹从枪膛里射出后,虽然不再受到火药的推力,但是仍然向前运动,这是因为 ()A.虽然不再受到推力作用,但惯性比它受到重力大,它将保持原来运动状态B.虽然不再受到推力作用,但由于惯性,它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C.虽然从枪膛里射出,但仍然受到火药的推力,所以仍然向前运动D.虽然不再受到推力作用,由于速度很大,所以子弹惯性很大,它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解析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性质,它不是一种力,所以A的说法错误;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所以D错误;当子弹从枪膛里射出后火药不再和子弹相互作用,所以子弹从枪膛里射出后不再受到火药的推力.答案 B7.如图13-36-6(甲)、(乙)是小车载着木块向右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图13-36-6A.图(甲)是小车突然停下时发生的B.图(乙)是小车突然停下时发生的C.都是小车突然停下时发生的D.都是小车突然被拉动时发生的解析甲图向后倒是小车突然启动或突然加速时发生的,乙图向前倒是突然刹车或突然减速时发生的.答案 B8.A、B两物体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如图13-36-7所示的三种情况下:①甲图中两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②乙图中水平恒力F作用在B物体上,使A、B一起以2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③丙图中水平恒力F作用在B物体上,使A、B一起以20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比较上述三种情况下物体A在水平方向的受力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13-36-7A.三种情况下,A在水平方向都不受力B.三种情况下,A在水平方向都受力且受力相同C.①中A在水平方向不受力,②、③中A在水平方向都受力但受力不同D.①中A在水平方向不受力,②、③中A在水平方向都受力但受力相同解析三种情况下A和B之间都没有发生相对运动,因此A和B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答案 A二、非选择题9.(2012·扬州)小明踢足球时脚感到疼,说明____________;他能踢出“香蕉球”,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和________有关,飞行中球最终落向地面是由于受到____________作用.解析(1)用脚踢足球,球飞走了是由于脚对足球施力的结果;脚感到疼是足球对脚施加力作用的结果.这一事实说明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要踢出“香蕉球”,就要踢其侧部,这样才可以发生旋转形成“香蕉球”,说明了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有关.(3)由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因此飞行中球最终落向地面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答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点重力10.如图13-36-8所示,春游时小明坐在船上用力推另一只小船,结果两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请写出两个与此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图11-36-8(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答案(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方向是相反的;(3)力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写出其中任何两条均可.)11.(2012·浙江衢州)2011年11月3日凌晨,在距离地面高度为343千米的近圆轨道上,“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施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标志着我国的航天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在对接过程中,它们的运动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在对接过程中,尽管速度保持匀速,但是运动的轨道是圆形的,运动方向在不断变化,因此它们的运动状态是改变的.答案改变12.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1)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向左拉动木块,使其作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13-36-9所示.根据________________知识可知,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为________N.(2)小华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一半.他由此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你认为他的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3-36-9解析(1)弹簧测力计的每一个大格代表1 N,每一个小格代表0.1 N,木块受到的拉力是2.8 N.木块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滑动摩擦力作用,木块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和滑动摩擦力是平衡力,滑动摩擦力等于拉力,滑动摩擦力是2.8 N.(2)探究滑动摩擦力跟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要控制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实验时没有控制好压力大小不变,得出的结论是不可信的.答案(1)二力平衡 2.8(2)压力减小(只要合理就可以)13.(2012·嘉兴)在实验中经常会出现实验现象与理论的“不配合”,理性思考这些现象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1)图13-36-10是研究二力平衡的实验装置,此时小车保持静止.若在右盘中加入一个较小的砝码,小车理应向右运动,但实际操作时小车往往仍保持静止.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3-36-10(2)当实验现象与理论之间出现“不配合”时,可取的做法是________.A.否定相应的理论B.放弃实验,直接认同相应的理论C.查阅资料,了解理论的适用条件解析(1)由于小车与桌面间存在摩擦力,所以当小车保持静止后,再在右盘中加入一个较小的砝码,小车往往仍保持静止;(2)当实验现象与理论之间出现“不配合”时,应查阅资料,了解理论的适用条件,即选择C.答案(1)存在摩擦力(2)C14.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阅读有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可爱的福娃成了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以下几幅图片展示的是福娃小运动健将在进行奥运比赛的情景.结合图片,写出一条图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四幅图中物体的运动状态都发生了改变,而且都受到了力的作用,因此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答案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三部分物质科学(二)第十一单元物质的性质第31讲物质的密度里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1.在“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的实验屮,下列操作错误的是()A.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而丄B•调节横梁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F刻度线上C.称量时右盘应放置待称量的物体,左盘放置袪码D.观察到指针在正屮刻度线或在做左右幅度相等的摆动,可认为天平横梁已平衡解析使用天平的原则是“左物右码”,故C选项错误.答案c2.如图11-31-5 —铜制零件,现在C处把它锯成两段,则/C段的密度必c与段的密度丹c相比()图11-31-5A・P AC>P BC B. P A C< P BCC. P AC=P BCD.无法确定解析物质的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密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质量和体积无关.由于零件4B是由铜这种物质组成的,所以/C段与段的密度相同.答案C3・绵延在厦门环岛路上的“氷不止步”群雕,将马托松比赛的场景永远定格在这条世界上最美丽的赛道上(图11—31—6).雕像的大小跟真人差不多,设其密度是8XI03 kg/m3.则每一尊雕像的质量约为()A. 5 kgB. 50 kgC. 500 kg D・ 5 000 kg解析水的密度约为1.0X103kg/m \ 一个成年人的质量约为60 kg,雕像的大小跟真人差不多,即雕像的体积跟真人的体积相等,由# = ¥得,卫宜=丛,f Q人力人8X103kg/m3即加像= 约为500 kg.77〃人=lX103kg/m3X60炬=480炬,答案C4.小王同学阅读了下表后,得出了一些结论,其屮正确的是一些物质的密度/kg • m-3水I.OX I03水银I3.6X103冰0.9 X103干松木0.5 X103煤油0.8 X103铜8.9 X 103酒精0.8 X103铅I1.3X 103A.不同的物质,密度一•定不同B.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大C.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不同D.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铅块,铜块的体积比铅块小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水凝固成冰、状态改变后,密度改变,故C选项正确.答案c5・小明测量石块的密度时,先用天平测量石块质量,天平平衡吋,右盘屮所放的祛码及游码所在位置如图11-31-7甲所示,再用量筒测量石块体积,如图11 —31—7乙所示,贝IJ石块的密度为()解析 由图甲所示的袪码和游码的位置可知,石块的质量为m = 50g + 20g + 10g+ 4g = 84g;图乙是用“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未放石块时液体体积 为60 mL,放入石块后,量筒所示的总体积为80 mL,故石块的体积为7=20 cm 3;则石块的密度卩=器=2曽寫3 = 4.2 g/cn? = 4.2X IO 3 kg/m 3答案C6. 一个瓶子最多能装下100 g 的水,则这个瓶子可以装下 ()A. 100 g 酱油B. 100 g 汽油 C ・100g 酒精D ・100g 煤油解析 同一瓶子容积相同,由密度的公式知密度越大质量越大,酱油的密度 大于水的密度,而汽油,酒精和煤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瓶子装满酱 油的质量大于100g,而装满汽油,酒精和煤油的质量小于100g,故选A. 答案A7. 有不规则形状的/、E 两物体,其质量之比为3: 1,将其分别投入装满水的 量筒后,完全浸入水屮,溢出水的体积之比为5 : 2,则()A. A. B 的密度Z 比为5 : 6B. A. B 的密度之比为6 : 5C. A. B 的密度之比为10 : 3D. A. B 的密度之比为3 : 10故选B. 答案B姿20 g fi filOgflA. 2.5X 103kg/m 5C. 4.2X IO 3 kg/m 3图 11-31-7B. 3.2X 103kg/m 3D. 2.4X 103kg/m 3解析由题意知:箫斗 £ = |.根据公式“=令,得&人类在新材料探索的道路上总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气凝胶”就是新材料探索的重要成果,该物质的坚固耐用程度不亚于钢材,且能承受1400 °C的高温,而密度只有3 kg/m3o已知某大型飞机采用现在盛行的超高强度结构钢3钢=7.8X103 kg/m3)«,耗钢130吨;若采用“气凝胶” 代替钢材来制造一架同样大小的飞机,则需“气凝胶”的质量为()A. 0.05 吨B. 0.26 吨C. 2.6 吨D. 50 吨解析体积相同时,质量与密度成正比即130吨Im = 7.8 X 103 kg/m? /3 kg/m\ 故加=0.05 口屯.答案A二、非选择题9.分别装有相同质量的水、盐水、酒精的三个相同容器,液而高低如图11-31 —8所示.已矢n p p水>“酒和则甲液体是_____ ,乙液体是_________ , 丙液体是_______ .图11-31-8解析由图知乙的体积大于甲的体积,甲的体积大于丙的体积.因为p P 水>Q 洒精,刃盐水=加水=刃適和所以?盐水V?水V?酒瓶故甲液体是水,乙液体是酒精,丙液体是盐水.答案水酒精盐水10.小刚在称量物体的质量吋,进行了如图11-31-9甲所示的操作,他的错误;经过调整,天平平衡后,祛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11-31-9乙850 g 5 g在于所示,3 4 5 g0 1 2甲图11-31-9解析天平使用的原则是左物右码,所以甲图所示的操作错误;游码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所以被测物体的质量为52.6 g.答案天平左盘放了袪码,右盘放了物体52.611・小王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矿石的密度.(1)有如下一些实验步骤: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矿石的质量刃;②向量筒屮倒进适量的水,测出这些水的体积r1;③根据密度的公式,求出矿石的密度Q;④将矿石浸没在量筒内的水屮,测出矿和水的总体积%•他应采用的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为()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③①④D.②③④①(2)由图11-31-10可知,矿石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 g,矿石的体积为_______ cn?.矿石的密度为 _______ g/cm3.解析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矿石的密度时,一般先用天平测质量,再用量筒测体积,这是为了减小误差.答案(1)B (2)27.2 10 2.7212.水是生命之源,普通人每天大约需要摄入2 L水,这些水相当于________ m3,质量为________ kg.解析1 L= 10_3m3答案0.002 213.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在温度计示数上升的过程屮,水银的质量________ ,密度 _______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解析质量不变,体积增大,故密度减小.答案不变减小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内三个同样的烧杯里倒入等量的水,再将质量相同的实心铝块、铁块和铜块分别浸没在甲、乙、内三个烧杯小,若没有水溢出,则三个烧杯中的水位由低到高依次是_____ 、、.解析由于P P铁VQ铜,所以V V铁>7铜答案内乙甲15.在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时,小明同学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入下表.但他漏填了第二次测量的质量和体积,其质量和体积的读数如图11 — 31-11 >!•所示,请你帮他完成下表.|||||||||||||||卜||||||go 1 2 b 4图11 -31 - 11⑴分析表格屮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个).(2)小明与其他同学交流后,发现从表小的数据可以看出: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2间存在一个关系,其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8 10 7.80(1)①同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等;②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相等;③同种物质,其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④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不相等.(2)p=^m=p-V,16.小芳为了鉴别妈妈从商店里买回来的金戒指是不是纯金制成的,她用天平称其质量为6.3 g,用量筒测出戒指的体积为0.36 cm3,请你帮小芳计算一下这只戒指是否是纯金制成的.S金=19.3X 103 kg/n?)‘ 6 3解析= () 36 cm3 =门5 g/cm' = 17.5X 10、kg/m\ 由于p 金=19.3X 10、kg/m3>17.5X103 kg/m3所以这只戒指不是纯金制成的.答案不是17.在用托盘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时,应将天平放在_______ 台丄,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________ 刻度线处,若指针位置如图11-31-12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 调,直到天平平衡;把一块矿石放到天平左盘称量,天平平衡时,右盘屮所加祛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1—31 — 12乙所示,则矿石的质解析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能使底座保持平衡;调节天平平衡前,首先要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最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平衡螺母的调节方向与指针偏转的方向相反;由于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所有祛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刻度值,所以矿石的质量=50 g + 20 g + 5 g + 3.4 g = 78.4 g.答案水平零右78.4量是图11-31-12。
第二单元生物的新陈代谢(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运输的通道、散失的门户依次是() A.根毛、导管、气孔B.气孔、根毛、导管C.根毛、气孔、导管D.表皮、叶脉、气孔解析植物通过根尖成熟区的根毛从土壤中吸收水分,通过根、茎、叶的导管运输到叶片,由叶表皮的气孔散发出去。
答案 A2.与气孔开闭关系密切相关的物质是() A.水B.氧气C.二氧化碳D.以上物质都是解析气孔的张开和闭合是由保卫细胞吸水或失水控制的,保卫细胞吸水,气孔打开,保卫细胞失水,气孔闭合。
答案 A3.小慧切取同一植物且粗细相同的两枝条,使其长度相等,并将其中一枝条的叶片全部摘除,再分别插入装有等体积红色溶液的两烧杯中,标示为甲、乙两组,如图所示。
静置一段时间后,得知两组的枝条内都有红色溶液,一组上升5厘米,另一组上升1厘米。
判断红色溶液上升5厘米的组别及其枝条内出现红色的主要部位() A.甲;韧皮部B.甲;木质部C.乙;韧皮部D.乙;木质部解析 植物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结构是导管,它在茎的木质部,而蒸腾作用为植物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提供动力,蒸腾作用的器官是叶,所以甲枝条内红色溶液上升快。
答案 B4.将刚摘下的叶片放入70 ℃的热水中(如右图),会发现叶片表面有许多小气泡产生,并且下表皮的气泡比上表皮的气泡多,这种现象说明了叶片的( ) A .下表皮光照较强B .下表皮气孔较多C .下表皮颜色较深D .上表皮生命力弱解析 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片的窗口,所以根据上下表皮上冒出气泡的多少可以判断出气孔的多少。
答案 B5.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光合作用公式,据图分析可知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光叶绿体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氧气 A .有光无光时都能进行B .把简单的有机物转化为复杂的有机物C .原料是二氧化碳、水、光D .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里解析 根据光合作用的公式可知,光照条件下,在叶绿体内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产生了有机物,并且释放出了氧气。
第二单元生物的新陈代谢(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运输的通道、散失的门户依次是() A.根毛、导管、气孔B.气孔、根毛、导管C.根毛、气孔、导管D.表皮、叶脉、气孔解析植物通过根尖成熟区的根毛从土壤中吸收水分,通过根、茎、叶的导管运输到叶片,由叶表皮的气孔散发出去。
答案 A2.与气孔开闭关系密切相关的物质是() A.水B.氧气C.二氧化碳D.以上物质都是解析气孔的张开和闭合是由保卫细胞吸水或失水控制的,保卫细胞吸水,气孔打开,保卫细胞失水,气孔闭合。
答案 A3.小慧切取同一植物且粗细相同的两枝条,使其长度相等,并将其中一枝条的叶片全部摘除,再分别插入装有等体积红色溶液的两烧杯中,标示为甲、乙两组,如图所示。
静置一段时间后,得知两组的枝条内都有红色溶液,一组上升5厘米,另一组上升1厘米。
判断红色溶液上升5厘米的组别及其枝条内出现红色的主要部位() A.甲;韧皮部B.甲;木质部C.乙;韧皮部D.乙;木质部解析植物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结构是导管,它在茎的木质部,而蒸腾作用为植物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提供动力,蒸腾作用的器官是叶,所以甲枝条内红色溶液上升快。
答案 B4.将刚摘下的叶片放入70 ℃的热水中(如右图),会发现叶片表面有许多小气泡产生,并且下表皮的气泡比上表皮的气泡多,这种现象说明了叶片的( ) A .下表皮光照较强B .下表皮气孔较多C .下表皮颜色较深D .上表皮生命力弱解析 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片的窗口,所以根据上下表皮上冒出气泡的多少可以判断出气孔的多少。
答案 B5.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光合作用公式,据图分析可知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光叶绿体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氧气 A .有光无光时都能进行B .把简单的有机物转化为复杂的有机物C .原料是二氧化碳、水、光D .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里解析 根据光合作用的公式可知,光照条件下,在叶绿体内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产生了有机物,并且释放出了氧气。
答案 D6.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紧密相关,若下图中甲代表水和二氧化碳,则 ( ) A .Ⅰ是光合作用,Ⅱ是呼吸作用,乙是水和二氧化碳B .Ⅰ是光合作用,Ⅱ是呼吸作用,乙是有机物和氧气C .Ⅰ是呼吸作用,Ⅱ是光合作用,乙是水和二氧化碳D .Ⅰ是呼吸作用,Ⅱ是光合作用,乙是有机物和氧气解析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物质(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和部分原料。
答案 D7.以下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相关描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叶片内的淀粉会运走耗尽B.叶片的遮光部分与暴露部分可以形成对照C.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是为了脱去叶绿素D.叶片的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后变蓝色解析在该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叶片的遮光部分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经过处理后滴加碘液不会变蓝。
答案 D8.右图实验装置瓶中是萌发的种子,放在温暖的地方,24小时后,燃烧的蜡烛放在瓶中会熄灭,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B.种子进行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C.种子中有机物被分解,释放能量太少D.种子中有机物被分解,释放出大量水分解析在温暖的地方,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当放入燃烧的蜡烛会熄灭时,说明种子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
答案 A9.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画稿溪,桫椤成片生长,古木遮天蔽日。
这里不仅空气清新,氧含量高,而且空气湿度大,降雨量多。
这主要是由于植物的()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C.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D.呼吸作用解析空气清新,氧含量高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果;空气湿度大,降雨量多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结果。
答案 C10.图示可以简洁、直观的表示生物的生理过程,图示一片正常进行生理活动的叶片,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与不同生理活动有关的物质,箭头表示物质进出的方向。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若为光合作用示意图,则①②③④分别是二氧化碳、氧气、水、有机物B.若为呼吸作用示意图,则①②③④分别是氧气、二氧化碳、有机物、水C.若为蒸腾作用示意图,则②指的是水蒸气D.绿色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解析绿色植物在白天能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夜晚能进行呼吸作用和微弱的蒸腾作用。
答案 D11.2012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刊登了俄罗斯科研人员的最新成果。
科学家复活了3万年前的植物种子,种出了开白色花朵的草本植物。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白色花朵要结出种子需经过传粉和受精过程B.种子中的胚芽是新植物的幼体C.该植物的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分生区D.该种植物的茎能逐年加粗解析通过种种子长出幼苗,这是一种有性生殖的方式,所以种子的获得是需要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在得到的种子中,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新植物体在生长过程中,根长的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该植物是草本植物,没有形成层,所以它的茎不能逐年加粗。
答案 A12.将放置于黑暗处24小时的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作如图处理后,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取下实验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再漂洗。
会变蓝的部分是()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解析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照。
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叶片N缺少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片M的甲部分缺少叶绿体,丙部分缺少光照,甲、丙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乙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等有机物,滴加碘液变蓝色。
答案 B13.二十世纪,科学家希尔曾做过下图这个实验,有关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装置b中气泡内的气体是氧气B.装置c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乏二氧化碳C.实验表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D.实验表明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解析b中的气泡是由于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遮光后,c中叶绿体缺少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无气泡产生。
这个实验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中的叶绿体内,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条件。
答案 B14.要验证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最好选择下列哪两个装置进行对照实验()A.甲和丁B.甲和乙C.丙和丁D.乙和丁解析设计对照实验要突出单一变量,本题的主要变量是叶,所以选用乙和丁进行对照。
而且不能用塑料膜将泥土也包住,否则塑料袋内的水就有可能是泥土中的水分蒸发后液化产生的。
答案 D15.如图所示是经过暗处理后的银边天竺葵的叶子,甲为银边部分,乙为黑纸片遮光部分,丙为绿色部分。
在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取下该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再漂洗。
下列预测和分析正确的是()A.甲处不变蓝,因为没有得到阳光B.此实验的两组对照分别是甲丙和乙丙C.丙处不变蓝,因为没有二氧化碳D.乙处不变蓝,因为没有叶绿体解析甲处没有叶绿体、乙处没有光照,所以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只有丙处进行了光合作用,甲丙对照的变量是叶绿体,乙丙对照的变量是光照。
答案 B16.“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在人体细胞的组成成分中,有许多含碳元素的物质(如糖类)。
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 A.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B.燃烧中的碳C.生物遗体中的碳D.食物中的碳解析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其营养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于生产者,而生产者体内的有机物则是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所以,人体内的碳元素是来自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
答案 A17.李明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晚上,他将金鱼藻放入盛有清水的试管中,将试管先后放在离白炽灯不同的距离处,观察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目并记录在下表中。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试管与灯的距离越近,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目越多B.气泡是金鱼藻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结果C.本实验是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D.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解析由表格的数据分析可知,试管与灯的距离越大(光照减弱),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越少(光合作用强度减弱),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在本实验中并未作探究。
答案 C18.周末,爱动手的李明在家进行了生物探究实验。
他将甲、乙两个密闭的暖水瓶中分别装入正在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测定其内的温度和氧气含量,并绘制成如下曲线图。
图中能正确反映甲、乙暖水瓶内温度或氧气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是()解析活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并释放能量产生热,使暖水瓶中的温度上升;煮熟的种子没有生命不能进行呼吸作用,所以暖水瓶内的温度和氧气含量基本保持不变。
答案 D19.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同学吃东西喜欢狼吞虎咽。
杭州某校饮食研究小组同学提出慢嚼细咽是一种良好的饮食习惯,下面分别画出了“消化道内淀粉含量的变化曲线”。
你认为哪个曲线是正确的()解析淀粉开始消化的部位是口腔,初步消化为麦芽糖,最终在小肠里被消化为葡萄糖。
答案 B20.近年来,由于醉酒驾车导致恶性事故频发,从今年5月1日起,醉酒驾驶者将一律以危险驾驶罪受到刑事处罚。
醉酒者体内过量的酒精会麻痹抑制人体的() A.呼吸系统B.循环系统C.消化系统D.中枢神经系统解析酒精会抑制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人体反应能力,醉驾易引起交通事故。
答案 D21.某病人因大量失血急需输血,经医生化验,该病人只能接受同种血型的输血,根据输血原则,该病人血型为() A.A型B.B型C.AB型D.O型解析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AB型血可以接受任何血型,所以只能接受同种血型的是O型血。
答案 D22.依据图①~④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①表示血液流经人体组织细胞氧气含量变化B.图②曲线A~B段表示肺完成一次吸气过程C.图③B点显示此时某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D.图④曲线表示某人的呼吸频率是20次/分钟解析①经过组织内的气体交换,氧气由血液进入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进入血液,所以血液中氧气含量减少;②AB段肺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是吸气过程;③B点表示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强度相当;④从曲线可知,5秒钟内呼吸了二次,通过计算呼吸频率是24次/分钟。
答案 B23.如表所示为某健康人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中P、Q两种物质的浓度(单位:克/100毫升),P、Q各是什么物质()A.P是葡萄糖,Q是蛋白质B.P是葡萄糖,Q是尿素C.P是尿素,Q是葡萄糖D.P是尿素,Q是蛋白质解析健康人的尿液中不含有葡萄糖,所以Q表示葡萄糖;经过肾小球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尿素、尿酸和无机盐在尿液中的浓度大大增加。
答案 C24.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
以下流程图中正确的是() A.外界空气进入肺部:鼻→咽→喉→支气管→气管→肺B.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肾脏→膀胱→尿道→输尿管→体外C.食物通过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D.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受精→传粉→结果解析外界空气进入肺部: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传粉→受精→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