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物理:15.1两种电荷(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46 KB
- 文档页数:6
两种电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情分析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中已经学过,所以可以直接利用摩擦起电实验来引入两种电荷。
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一种是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所带电荷相同的正电荷,另一种是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的负电荷。
通过实验总结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简单介绍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
通过图片和视频使学生了解原子及其结构,知道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的数量相等,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利用实验“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了解电荷是可以定向移动的,不同物质传导电荷的能力不同,从而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知道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
重点难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教学过程1【导入】两种电荷由视频导入2【讲授】两种电荷1、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归纳: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2)用验电器来检验。
3、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指导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4、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教案:15.1 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电荷的单位:库仑;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转移或重新分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单位和守恒定律,为后续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以及相互作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模型、气球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塑料尺吸引纸片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2. 知识讲解:介绍电荷的定义、性质、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电荷的单位;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5. 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电荷的单位和守恒定律。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一下什么是电荷?电荷有哪些性质?2.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电荷的单位是什么?请简述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2. 在讲解电荷的性质时,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在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4. 对于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练习;5. 拓展延伸:电荷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电子设备、电力系统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电荷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基本定律,它指出: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转移或重新分配。
两种电荷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正负电荷的概念及其性质。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培养科学素养。
二、教学要点要点一:正负电荷的概念及其性质。
要点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要点三:电荷的检测与显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负电荷的概念及其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的检测与显示。
四、教学用具实验器材:验电器、气球、头发等。
教学资源:PPT、视频、实物展示等。
实验工具:静电发生器、静电检测仪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新课教学30分钟)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身边的物理现象,如气球吸引头发、静电发生器等。
然后引出电荷和两种电荷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正负电荷的概念及其性质(5分钟)通过PPT展示正负电荷的概念及其性质,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然后讲解正负电荷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正负电荷的命名原因。
同时强调电荷的种类只有正负两种,引导学生思考身边的物理现象中哪些是正电荷哪些是负电荷。
最后让学生通过实例说明正负电荷的性质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气球吸引头发等。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10分钟)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同时强调这一规律的实质是相同电荷之间存在相互排斥的作用力和不同电荷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作用力。
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等并让学生通过实例说明这一规律的应用。
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不同物质带电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汇报讨论结果。
(3)电荷的检测与显示(10分钟)通过PPT展示电荷的检测与显示方法如静电感应起电法、摩擦起电法等让学生了解如何检测和显示电荷的存在。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5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与基本性质2. 正电荷与负电荷的定义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概念,掌握电荷的基本性质。
2. 能够区分正电荷与负电荷,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定义、基本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电源、验电器、丝绸和毛皮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验电器、丝绸和毛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发学生对电荷现象的兴趣。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 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电荷的微观图像,讲解电荷的定义与基本性质。
介绍正电荷与负电荷的定义,并通过实验演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互动实验(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验电器检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4. 电荷守恒定律讲解(10分钟)通过具体案例,讲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与意义。
强调电荷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5. 随堂练习(5分钟)出示几个有关电荷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
引导学生运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问题。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与基本性质2. 正电荷与负电荷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电荷的定义与基本性质。
2. 解释正电荷与负电荷的定义,并给出一个实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并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拓展作业,如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静电实验,加深对电荷现象的理解。
两种电荷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什么实验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有两种电荷;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教具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一个,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提问(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
答:摩擦起电。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
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
2.进行新课
(1)物体带电与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演示实验:
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就是因为梳子带了电,能吸引头发的缘故。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种方法简单、常见。
下面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②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演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甲接触没有被摩擦过的橡胶棒乙,然后用乙去靠近纸屑、验电羽,观察橡胶棒乙能够吸引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这说明橡胶棒乙通过接触橡胶棒甲而带了电。
(2)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
①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排斥。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也互相排斥。
②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吸引。
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答: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教师总结: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起电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
带电后的
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①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①利用带电体具有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分析:不能。
如果轻小物体与带电体带异种电荷,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吸引;如果轻小物体不带电,由于带电体的性质,它们之间也可以相互吸引。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分析:可以。
因为若轻小物体不带电,它们之间只能相互吸引,不会发生排斥现象。
例3.如果两个物体互相排斥,你能作出什么判断?
分析: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判断带电体必带同种电荷。
例4.有A、B、C、D四个带电体,若A排斥B,A吸引C,C排斥D,已知D带正电。
那么A、B、C物体各带什么电?
分析:已知D带正电可由此分析其他几个物体的带电性质。
因为D带正电,D又排斥C,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C应带正电。
C吸引A,则A与C带异种电荷,即A带负电。
A又排斥B,所以B也应带负电。
②用验电器来检验。
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展示实物)。
它的原理是利用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演示实验: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思考此时金属箔片带什么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有什么变化?张开角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教师总结: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4)电量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
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5)正、负电荷的中和
演示实验: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使金属箔片张开一定的角度;再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
这个现象说明:正、负电荷放在一起会互相抵消。
如果实验中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的电量相等,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将不再张开,即正、
负电荷完全抵消。
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正、负电荷的中和。
思考题:将一物体跟一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先合拢后张开。
试分析这个物体的带电情况。
3.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讨论了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后的性质、带电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知道了怎样判断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和带电的种类。
那么摩擦起电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物体带正电、负电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这些我们将在下一节里进行研究讨论。
4.布置作业。
(l)书上本节后的练习l、2、3。
(2)思考题:梳子与头发摩擦后,怎样检验梳子是否带电?带什么电?
(3)想一想,除了课上讲到的,还有哪些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