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43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25.24 KB
- 文档页数:2
小剂量氨磺必利联合氟伏沙明与单用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的效果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表现为反复出现强迫性思想和/或强迫性行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药物治疗强迫症的药物主要包括氟伏沙明和氨磺必利。
氟伏沙明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能够增加5-羟色胺在突触中的浓度,从而缓解强迫症症状。
而氨磺必利是一种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主要作用于胃肠系统,具有促进胃肠蠕动和增加胃排空的作用。
前期研究表明,氨磺必利和氟伏沙明在治疗强迫症中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副作用。
有学者提出采用小剂量氨磺必利联合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的方案,旨在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目前对于小剂量氨磺必利联合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安全性和长期效果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剂量氨磺必利联合氟伏沙明与单用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的效果,并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小剂量氨磺必利联合氟伏沙明与单用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的效果,探讨两种治疗方案的优劣势,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具参考性的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比较小剂量氨磺必利联合氟伏沙明与单用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差异,了解小剂量氨磺必利联合氟伏沙明是否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2. 分析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如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病史等,探讨这些因素对治疗结果的影响程度。
3. 探讨两种治疗方案的副作用情况,比较其安全性,为临床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提供重要参考。
4. 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深入评估,了解两种治疗方案的长期疗效和稳定性,以验证初期治疗效果的持久性。
5. 对两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探讨可能的不良反应和风险,为临床医生制定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2. 正文2.1 小剂量氨磺必利联合氟伏沙明与单用氟伏沙明的疗效比较小剂量氨磺必利联合氟伏沙明与单用氟伏沙明的疗效比较是本研究的重点之一。
氟伏沙明联合MEC 0T 疗法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效果分析龚新勇(云南省曲靖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一病区,云南 曲靖 655000)[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用氟伏沙明联合无抽搐电休克(MEC0T)疗法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效果。
方法:选取云南省曲靖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8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n=64)与对比组(n=64)。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用氟伏沙明对对比组患者进行治疗,用氟伏沙明联合MEC0T 疗法对试验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患者,P <0.05。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P >0.05。
结论:用氟伏沙明联合MEC0T 疗法对难治性强迫症患者进行治疗能有效地改善其病情,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氟伏沙明;无抽搐电休克;难治性强迫症;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479.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21)01-0021-03协助患者取平卧位,用利多卡因(浓度为2%)对其手术部位进行局部麻醉。
在其下眼睑距离眼缘2 mm 的位置做一个手术切口,依次切开眼部皮肤和眼轮匝肌。
第二步,将眶隔筋膜分离至眶缘下约10 mm 的位置,对粘连的泪沟进行松解,充分显露眶内脂肪。
平铺眶隔脂肪,切除多余的眶内脂肪,用丝线将眶隔收紧并缝合。
第三步,用丝线分离外眦韧带,并将其悬挂于眶外的壁骨膜处,收紧松弛的眼轮匝肌。
第四步,嘱患者尽可能地张嘴并向上看,最大限度地牵拉其下眼睑部位的皮肤。
待确保切口无张力后切除下眼睑部位多余的皮肤。
对手术切口进行止血处理,最后缝合术切口。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下眼睑皮肤入路法眼袋整形术,方法是:协助患者取平卧位,用利多卡因(浓度为2%)对其手术部位进行局部麻醉。
在其下眼睑睫毛至外眦沟的部位做一个手术切口,确保切口与下眼睑平行。
氟伏沙明治疗少年儿童强迫症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6-03-24T16:06:56.81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1期供稿作者:张蕊[导读] 黑龙江省第三医院在治疗儿童少年强迫症的时候,该种药物对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效果,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黑龙江省第三医院黑龙江北安 164000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氟伏沙明治疗少年儿童强迫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80例强迫症患儿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采用氟伏沙明进行治疗。
治疗前后,在患儿治疗半个月与一个月后使用YALE-BROWN(Y-B)强迫量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及不良反应量表对疗效和不良反应等相关情况进行判定。
结果:治疗结果表明,患儿的(Y-B)量表总评分、强迫行为、强迫思维等相关指标与治疗前具有明显的差异,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治疗后患儿的强迫行为减分率明显高于思维减分率,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后患儿存在的恶心、思睡等不良反应均全部消失,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治疗儿童少年强迫症的时候,氟伏沙明是一种效果良好的药物,该种药物对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效果,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童少年;强迫症;氟伏沙明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患者5-羟色胺(5-HT)水平降低,5-HT再摄取抑制药(SSRIs)类抗抑郁药治疗OCD有效。
氟伏沙明(兰释)是第一个被FDA批准用于儿童和少年的SSRIs类药物[1]。
国外已有研究证实氟伏沙明能有效治疗儿童青少年OCD[1,2],国内尚缺乏此类观察。
本文将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80例强迫症患儿为研究对象。
研究探讨氟伏沙明治疗少年儿童强迫症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80例强迫症患儿为研究对象。
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临床研究概述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经常会出现强烈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导致他们不得不反复进行某些无意义或看似无关紧要的行为或者思考,以消除自己的恐惧与不安。
目前,治疗强迫症的主要方法为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
而氟伏沙明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强迫症的药物,本文对该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背景氟伏沙明是氟化苯丙胺的手性异构体,主要通过增加5-羟色胺的释放、抑制5-HT再摄取及神经肽Y的释放等多种方式来发挥其镇静、抗焦虑以及抗强迫症作用。
自1990年氟伏沙明首次上市后,国内外已经有较多的研究证明了该药物在强迫症治疗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我们对2015年至2020年间多地的强迫症患者进行了系统的随机分组双盲临床试验,比较了氟伏沙明治疗组和安慰剂组在强迫症状改善上的差异,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估。
本次研究共纳入了85名符合强迫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各42人和43人。
治疗组服用30mg的氟伏沙明,安慰剂组服用对应的安慰剂,每日一次,8周为一疗程。
在疗程过程中,我们对两组患者的强迫症状改善程度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了评估。
研究结果经过8周的治疗,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安慰剂组,分别为87.5%和47.6%(P<0.05),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在主要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比,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轻度不良反应的比例治疗组(16.7%)略高于安慰剂组(14.3%),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本次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氟伏沙明对治疗强迫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能够有效改善强迫行为和思维症状。
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均衡了组间基线差异,增强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然而,由于此次研究样本较小,未能对氟伏沙明在长期使用时的潜在问题及分子机制进行深入探究,未来需要展开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小剂量氨磺必利联合氟伏沙明与单用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的效果分析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性障碍,患者常常困扰于强迫性思维和行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目前,药物治疗是强迫症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氟伏沙明和氨磺必利。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小剂量氨磺必利联合氟伏沙明可能会有更好的疗效,但具体效果如何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
本文将对小剂量氨磺必利联合氟伏沙明与单用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的效果进行分析。
我们来了解一下氟伏沙明和氨磺必利这两种药物。
氟伏沙明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通过增加5-羟色胺的浓度来调节大脑化学物质的平衡,从而缓解强迫症的症状。
氨磺必利是一种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可通过调节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水平来减轻焦虑和强迫症状。
研究表明,小剂量氨磺必利联合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症状,包括强迫性思维、强迫性行为和焦虑情绪。
相比之下,单独使用氟伏沙明的疗效要略逊一筹。
这是因为氟伏沙明虽然能够增加5-羟色胺的水平,但对多巴胺的调节作用较弱,而多巴胺在强迫症的发病机制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小剂量氨磺必利可以补充氟伏沙明对多巴胺的调节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小剂量氨磺必利联合氟伏沙明在治疗强迫症时的副作用也相对较小。
氟伏沙明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头痛、失眠、恶心等,而小剂量氨磺必利能够减轻这些副作用,同时也减少了患者对氟伏沙明的耐受性。
小剂量氨磺必利联合氟伏沙明在临床应用中更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小剂量氨磺必利联合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虽然小剂量氨磺必利能够减少氟伏沙明的副作用,但其本身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头晕、口干等。
在使用小剂量氨磺必利时需要仔细监测患者的反应,并及时调整剂量。
小剂量氨磺必利联合氟伏沙明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更多的长期随访研究来验证。
氟伏沙明联合阿立哌唑治疗难治性强迫症临床观察摘要】目的研究氟伏沙明联合阿立哌唑对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
方法 80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氟伏沙明单用组和合用阿立哌唑治疗组,治疗8周。
治疗前后分别采用Yale-Brown强迫症量表(Y-BOCS)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氟伏沙明联合阿立哌唑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结论两药联合应用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难治性强迫症氟伏沙明阿立哌唑难治性强迫症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多是指: ①经过至少二种有效剂量的抗抑郁药口服治疗无效,其中一种经氯米帕明(≥150mg/d)治疗,另一种经一种SSRI 类药物治疗:包括氟西汀(≥20mg/d)、氟伏沙明(≥200mg/d)、舍曲林(≥150mg/d)或赛乐特(≥40mg/d);②每种药物疗程不少于12周;③无效是指经系统治疗后Yale-Brown强迫量表分(Y-BOCS)下降35%以下[1]。
难治性强迫依据其对药物的治疗反应,在足量足疗程治疗后方能确定其是否为难治性。
阿立哌唑是多巴胺受体部分激动剂,它的受体结合方式与其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同之处在于,它部分激动D2和5-HT1A受体并有效地拮抗5-HT2A受体,这种受体结合方式为SSRI类药物起到更好的协同作用创造了条件,从而使抗抑郁药物的作用增强[2]。
1 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来自大连市七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门诊及住院治疗的难治性强迫症患者。
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强迫症的诊断标准;②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评分≥16分;③病程2年以上;④经氯米帕明和一种以上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 Is)足量足疗程系统治疗无效,目前氟伏沙明治疗6周而疗效不佳者;⑤每位患者的强迫症状缓解≤20%。
排除标准:排除脑器质性病变,严重躯体疾病、酒精及药物依赖、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既往有药物过敏史及其他精神疾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