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常见的三类人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5
如何辨别强迫症症状对称性强迫行为的表现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对称性强迫行为。
这种强迫行为可能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辨别强迫症症状以及对称性强迫行为的表现变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辨别强迫症症状的方法和对称性强迫行为的表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强迫症的一般症状。
强迫症患者通常表现出反复的、无法控制的强迫性思维或图像,而这些思维或图像通常与某种强迫行为相关联。
这些强迫性思维或图像常常令患者感到压力和不安,他们觉得只有通过完成特定的行为才能减轻这种不安感。
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为强迫行为。
接下来,我们来关注强迫症中的对称性强迫行为。
对称性强迫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强迫行为类型,患者通常需要按照某种特定的模式或顺序来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比如,有些患者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对称性调整,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把一侧的动作与另一侧进行对应。
在对称性强迫行为中,一些常见的表现包括:反复地进行对称性调整,比如用一个手指触碰一个物体,然后用另一个手指来触碰另一个相连的物体,以保持对称性;重复进行一系列对称动作,如对称地擦拭、抚摸或者触碰物体;以及对称地走路、坐下、进出房间等。
辨别强迫症症状对称性强迫行为的一个方法是观察患者的行为频率和强度。
强迫症患者通常会表现出高度重复性和频繁性的强迫行为,而这些行为通常会占据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
对称性强迫行为也是如此,患者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保持和完成对称的动作,甚至会牺牲其他重要的活动。
另一个辨别的方法是观察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反应。
强迫症患者通常在无法完成或打破强迫行为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和不安。
对称性强迫行为也会引起类似的反应,当患者无法按照特定的对称模式完成动作时,他们会感到极度的不适和担忧。
此外,患者的思维模式也可以用于辨别强迫症症状和对称性强迫行为。
强迫症患者通常会产生强迫性思维,这些思维往往是不合理的,但患者却很难控制。
对称性强迫行为也通常伴随着特定的强迫性思维,患者会认为只有通过对称性行为才能防止某种不幸或者满足某种需要。
浅谈一例强迫症个案的心理咨询思考1强迫症概述1.1强迫症的概念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简称OCD)是一种源于自我且又违反自己意愿而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情理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是以强迫症状为主,具有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且冲突强烈,虽力图克制但又无力摆脱为特点的神经症(傅安球,2001)。
强迫症已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严重精神类疾病,有研究显示,普通人群患有强迫症的概率在2%-3%,仅次于抑郁症、酒精依赖和恐怖症。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强迫症状,国内一般分为三类: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
在傅安球主编的《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一书中则将强迫症状分为四类: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
国外则普遍分为两类: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其中,强迫意向被归人强迫观念中。
无论怎样划分,其实都是一种表面分类,因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总是相互伴随的,有研究者指出,强迫行为是对强迫观念的典型反应,临床也常见强迫观念患者同时出现强迫行为。
强迫症状不同于强迫症,在非临床样本中有80%的人报告有过强迫观念,而约55%的人报告曾有过强迫行为。
有研究证实,大多数人都经历过与临床强迫观念非常相似的强迫观念,但是二者在强度和频率方面有很大区别。
非临床被试与强迫症患者所报告的强迫观念的内容和形式很相似,但是强迫症患者经历的强迫观念更加强烈、更加逼真以及持续时间更长。
也就是说,强迫症患者与非临床样本的强迫症状相比在几个方面更严重:第一,更加频繁(平均每天超过一小时);第二,更加强烈(严重影响个体的学习和生活);第三,带来更多的苦恼和焦虑,严重削弱了各项心理功能。
由此可见,当强迫症状引起当事人显著的焦虑、不安并且(或者)显著十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时,就形成强迫症。
在这个意义上说,强迫症是指强迫的严重状态,这是精神病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
强迫症患者的症状多样,可能害怕自己或他人被危险物质如排泄物、污垢或化学药品污染;或是怀疑某个动作是否完成得精确、适当;亦或是害怕遗忘、丢失某件相当重要的东西,甚至是对某些图片、噪音、单词、数字的强迫记忆与重复,这些症状让普通人听起来有些不可理解,可是却真实存在,给患者带来相当程度的痛苦而无法摆脱。
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和表现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出现反复、不自主的强迫念头和行为。
强迫症患者往往会体验到极大的痛苦和困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和表现,以及对患者的影响。
一、强迫症的症状分类强迫症的症状主要可分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个方面。
1. 强迫思维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固定的、难以忍受的念头或观念,常常是一种强烈的担忧或害怕,具有以下特点:(1)反复出现的念头:患者将某种念头或想法反复出现在意识中,如害怕感染细菌、怕失去亲人等。
(2)不合理的观念:患者对某些想法或信念过分坚持,具有强迫性,且认为这些想法和行为是不合理的。
(3)影响情绪和行为:强迫思维会导致患者情绪紧张和焦虑,使其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2. 强迫行为强迫行为是指患者出现反复、持续的行为,目的是为了减轻内心的焦虑和痛苦,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洗手强迫:患者反复洗手,甚至长时间洗手,认为只有通过洗手才能保持清洁和避免污染。
(2)检查强迫:患者频繁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煤气是否关掉等,以确保安全。
(3)计数强迫:患者反复计数某个数字,无法停止,觉得只有达到特定数字才会得到解脱。
(4)整理强迫:患者不停整理东西的摆放位置、书本的整齐程度,以满足内心的强迫需求。
二、强迫症的表现特点1. 不自主性强迫症的表现具有不自主性,患者反复出现强迫念头和行为,并且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即便是患者自己明白这些念头和行为毫无道理。
2. 强迫与焦虑的关联强迫症患者经常伴随有强烈的焦虑情绪,他们认为只有通过采取特定的行动才能减轻焦虑和痛苦。
这种焦虑常常是无端的、与实际情况不符的,但患者却无法摆脱。
3. 影响生活强迫症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常常会导致工作、学习和社交方面的困扰。
患者可能因为强迫行为而耗费大量时间,无法专注于正常的工作或学习;同时,强迫症也使得患者害怕与他人交流,导致社交障碍。
4. 心理痛苦强迫症患者的心理痛苦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时常陷入焦虑、沮丧或抑郁的情绪中。
从面部表情看强迫症的特征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患者频繁出现强迫性思维和行为。
然而,除了这些明显的症状外,我们还可以从患者的面部表情中观察到一些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强迫症的本质。
首先,强迫症患者的面部表情往往呈现出焦虑和紧张的特征。
他们常常面容紧绷,眉头紧皱,眼神不安。
这反映了他们内心的不安和恐惧,对于强迫症患者而言,他们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扰。
这种焦虑和紧张的面部表情可能会持续存在,无论是在他们进行强迫行为时还是在思考强迫观念时。
其次,强迫症患者的面部表情还可能呈现出痛苦和疲惫的特征。
由于强迫症患者需要反复进行某些特定的行为,如洗手、检查等,他们可能会感到身心疲惫。
这种疲惫感和痛苦可能在他们的面部表情中得到体现。
他们的面容可能呈现出疲惫的表情,眼神可能显得无神,甚至可能出现表情僵硬的情况。
另外,强迫症患者的面部表情还可能反映出他们对于自身行为的不满和自责。
强迫症患者往往明白自己的强迫行为是不合理的,但他们很难抑制这些行为。
这使得他们感到沮丧和自责,这种情绪可能在他们的面部表情中显露出来。
他们的面容可能呈现出沮丧和自责的表情,眼神可能显得黯然。
此外,强迫症患者的面部表情还可能呈现出固执和坚持的特征。
强迫症患者往往对于自己的强迫观念和行为持有强烈的坚信和执着,他们难以接受他人的反驳和质疑。
这种固执和坚持可能在他们的面部表情中得到体现。
他们的面容可能呈现出坚定的表情,眼神可能显得坚定而专注。
最后,强迫症患者的面部表情还可能呈现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
强迫症患者往往在强迫观念和行为之间存在内心的冲突和纠结,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合理的,但却难以摆脱。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纠结可能在他们的面部表情中得到体现。
他们的面容可能呈现出矛盾和纠结的表情,眼神可能显得迷茫而困惑。
总之,从强迫症患者的面部表情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焦虑、紧张、痛苦、疲惫、自责、固执、坚持、内心的矛盾和纠结等特征。
强迫症的定义和特征引言: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
这种疾病不仅对患者自身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也对其家庭和社交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的定义、主要特征以及可能的原因,旨在提高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一、强迫症的定义强迫症,也称为强迫性障碍,是一种被列入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5)的心理障碍。
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这些思维和行为对患者来说是不可控制的,且常常与现实情况无关。
强迫症的症状通常会导致患者感到极度的焦虑和不安,只有通过执行特定的行为或仪式才能暂时缓解这种不适。
二、强迫症的主要特征1. 强迫性思维:患者经常出现不受控制的强迫性思维,如恶心的想法、不合理的怀疑、反复的念头等。
这些思维常常与患者的核心价值观和意愿相违背,但患者却无法停止或控制这些思维的出现。
2. 强迫性行为:为了减轻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患者常常会执行特定的行为或仪式。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是否关闭、数数等。
患者往往明白这些行为是不合理的,但却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
3. 强迫性恐惧:强迫症患者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恐惧感。
他们担心自己或他人会遭受到伤害,或者害怕自己会做出不可控制的行为。
这种恐惧感常常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4. 重复性和持久性:强迫症的症状往往是重复性和持久性的。
患者可能会反复执行同样的行为,或者陷入相同的思维循环中。
这种持久性的症状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对其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三、强迫症的可能原因1. 生物因素:研究表明,强迫症可能与遗传、神经化学物质和脑结构有关。
某些基因可能会增加患者患上强迫症的风险,而脑部神经递质的不平衡也可能导致强迫症的发生。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可能对强迫症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压力等因素可能增加患者患病的风险。
3. 心理因素:个体的心理因素也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
心理咨询中心近期接待了这样一位来访者,女性,25岁,她总觉得她单位有一个乙肝病毒的携带者,担心自己有可能接触传染。
她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她所有衣服都换下来洗一遍,折腾一个小时。
尽管别人告诉她乙肝病毒不会用这种方式传播的,她始终内心不踏实,不相信,总担心万一要传播上怎么办。
她自己也觉得不合理,但又控制不住自己。
咨询师分析:强迫往往把一些很正常的、很自然的表现看作不正常,进而引起焦虑;焦虑本身是一种不舒服的体验,他又想把焦虑的体验排斥掉;要排除掉,就有了对抗、冲突;有了对抗和冲突,强迫就出现了。
因此所谓强迫,一定要有强迫与反强迫之间的冲突。
你明明知道它是不正常的,想把它摆脱掉,但是摆脱不了。
或者你有一个体验,你觉得它不对劲,你非要把它给推开。
强迫有哪些类型?接下来,分析一下强迫主要分为哪些大类。
第一大类,是不洁疾病污染传播类的强迫。
比如说对身体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很敏感,讨厌唾液、痰液、尿液等等;讨厌动物,对猫狗鸡鸭很讨厌;很在意周围的环境是否干净,尤其是自己的衣服用品。
出门在外,总觉得衣服脏了,不把从里到外都换一遍,就不能进家门。
还有害怕细菌传染,在公共场所害怕感染疾病,对艾滋病等疾病传播非常恐惧,等等。
第二类,是对某些事件怀疑、检查、重复、询问。
比如总是怀疑门窗、煤气、水龙头是否关好,怀疑走路过程中是否落东西、丢东西,怀疑自己是不是说话没说清楚,别人是否听懂自己说的话,反复的去询问,一种重复地检查询问。
第三类,是攻击、伤害、冲动、恐惧。
比如看到很尖锐的东西就害怕伤害自己或他人,或者看到有暴力图像,就担心自己会骂人、打人甚至杀人,或者害怕自己突然说出脏话或侮辱别人的话,或者害怕出做出很尴尬的事情等等。
这些明星也可能患有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会导致患者出现强烈的焦虑和不可控制的强迫行为。
尽管我们常常将明星视为完美的偶像,但他们也并非免疫于心理疾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可能患有强迫症的明星,并探讨他们如何应对这种疾病。
1. 丹尼尔·拉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作为《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主角,丹尼尔·拉德克里夫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然而,他也公开承认自己患有强迫症。
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他会不断地检查自己是否关闭了煤气阀门,以确保没有发生危险。
他还表达了对于强迫症给他带来的困扰的无助感。
拉德克里夫通过接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来控制自己的强迫症状。
2. 詹姆斯·弗兰科(James Franco)詹姆斯·弗兰科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和导演,但他也曾公开谈论过自己的强迫症。
他透露自己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每天都要洗手数百次,并且不得不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
弗兰科通过接受认知行为疗法来管理自己的强迫症症状,并表示这种治疗对他有很大的帮助。
3.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是一位备受赞誉的演员,他以其出色的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
然而,他也曾透露自己患有强迫症。
迪卡普里奥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他会反复检查门锁和炉灶开关,以确保一切安全。
他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来管理自己的强迫症症状,并表示这种疾病对他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这些明星的例子表明,强迫症并不仅仅是普通人的问题,它也可能影响到那些在公众面前亮相的人。
强迫症是一种与焦虑紧密相关的疾病,患者常常会感到强烈的不安和恐惧。
他们会出现一种强迫行为的冲动,以缓解这种不安。
然而,这种行为只是暂时缓解了焦虑,而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治疗强迫症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其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减轻症状。
强迫症的症状大揭秘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会经历反复、固定的思维和行为,无法控制自己的强迫欲望。
这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社交功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揭示强迫症的症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一疾病。
症状一:强迫思维强迫思维是强迫症最突出的症状之一。
患者会出现反复、固定的思维,常常是一些不合理、不切实际的念头。
例如,他们可能会时常担心自己会因为某个行为或想法而遭受不幸,或者反复想象某个可怕的场景。
这些思维常常是无法控制的,并且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安。
症状二:强迫行为强迫症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强迫行为,这些行为是为了减轻他们内心的不安和恐惧。
例如,他们可能会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洗手或清洁物品的频率异常高,或者按照特定的顺序和规则进行日常生活。
这些行为常常是无意义的,但患者却无法停止。
症状三:强迫症与焦虑强迫症与焦虑紧密相关。
患者在经历强迫思维和行为时,常常伴随着极度的焦虑和恐惧。
他们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不幸的后果,或者无法摆脱这种困扰。
焦虑情绪的加重又进一步激发了强迫行为的发生,形成了恶性循环。
症状四:强迫症对生活的影响强迫症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患者常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执行强迫行为,导致他们无法专注于其他重要的事情,如工作、学习和社交。
强迫症也会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患者常常因为自己的行为受到他人的误解和冷漠。
症状五:强迫症的治疗强迫症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
目前,认知行为疗法(CBT)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CBT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及应对焦虑和恐惧情绪,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
药物治疗也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例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可以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结语强迫症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经历反复、固定的思维和行为。
这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社交功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治疗。
强迫症的症状表现及分类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行为,使患者感到无法控制和摆脱。
这种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功能。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的症状表现及分类,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心理障碍。
一、强迫症的症状表现1. 强迫思维:患者经常被固定的思维或观念所困扰,无法摆脱。
这些思维往往与恐惧、不洁或不完美等主题相关。
例如,患者可能过分担心自己是否关好门窗,导致反复检查;或者担心自己是否患有严重疾病,频繁进行体检。
2. 强迫行为:患者为了减轻强迫思维带来的不安,会进行一系列的强迫行为。
这些行为往往是刻板、重复的,例如反复洗手、整理物品、数数等。
患者往往明知这些行为是没有必要的,但无法控制自己。
3. 强迫恐惧:患者在不进行强迫行为时,会感到极度的不安和恐惧。
他们担心如果不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式行事,会发生可怕的事情,或者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
4. 心理压力:强迫症患者常常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而感到极度的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可能导致患者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的念头。
二、强迫症的分类根据症状的不同,强迫症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强迫洁癖:患者表现出过分关注清洁和卫生,经常进行反复洗手、清洁身体或物品等行为。
他们担心自己会被细菌或污染物感染,无法忍受任何一点不洁。
2. 强迫检查症:患者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煤气是否关掉等事物,以确保安全。
他们担心如果不进行这些检查,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火灾、入室盗窃等。
3. 强迫计数症:患者无法控制地进行计数行为,例如计数楼梯的阶数、书架上的书籍数量等。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计数才能保证事物的正确与完整。
4. 强迫顺序症:患者追求事物的特定顺序和排列方式。
他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整理和安排物品,以确保一切都按照自己设定的顺序进行。
5. 强迫思维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而不是强迫行为。
他们经常受到不洁、恶心、亵渎等思维的困扰,无法摆脱。
强迫症的症状和特征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患者会感到强烈的不安和焦虑,只能通过执行某些特定的行为来缓解这些不适。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的症状和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强迫症的症状1. 强迫思维:患者常常出现固定的强迫想法,无法摆脱。
这些想法往往与卫生、安全或顺序等方面有关。
例如,害怕被细菌感染的患者可能会反复洗手;害怕房屋失火的患者可能会反复检查煤气是否关闭。
2. 强迫行为:患者会不自觉地反复执行某种行为,以期达到“防止”不安情绪的效果。
这些行为通常与强迫思维密切相关。
例如,整理、洗涤、计数或检查物品。
3. 强迫意象:患者的思维往往伴随着明确的图像或意象,强化了他们的强迫症状。
这些意象可能是令人不安的,例如,想象自己或亲人受到伤害。
4. 不必要的仪式感:很多患者认为,只有在特定的顺序或仪式下,他们才能摆脱强迫想法或行为。
例如,一个患有强迫症的人认为,踩在某个特定的地砖上可以避免不幸。
二、强迫症的特征1. 具有持久性:强迫症的症状通常是持久的,长时间存在。
患者无法轻易地摆脱这些思维和行为,对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2. 明显的痛苦和焦虑:患者对于自己的强迫症状感到极度的痛苦和焦虑。
他们希望能够停止这些思维和行为,但不可能做到。
3. 影响日常生活:强迫症的症状会大大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他们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执行强迫行为,错过其他重要的活动。
4. 交际和人际关系受损:患有强迫症的人往往会避免与他人接触,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症状会给别人带来困扰或不适。
5. 可能伴随其他心理疾病:强迫症常常与其他心理疾病共存,如抑郁症、广泛性焦虑症等。
这些疾病的存在可能使患者的痛苦更加加剧。
总结:强迫症是一种常见而困扰人的精神障碍。
患者常常陷入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困扰中,难以自拔。
这种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干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了解强迫症的症状和特征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强迫症是一种终身患病率较高的精神障碍,它是一种不断被研究和认识的疾病,相比于其他精神疾病,强迫症诊疗的证据还有待于进一步积累。
ME 概论第1 章一、概述强迫症是-种较为常见的精神障碍,可见于世界各地不同的种族与文化群体,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十大致残性疾病之一。
男女患病率没有差异,但在疾病表现形式上略有不同,女性患者中强迫性清洁和洗涤较多,而男性患者中与性内容相关症状、“魔力数字”或强迫迟缓症状更为常见。
强迫症的典型病例症状特点鲜明生动。
同时,强迫症也在精神病理学和精神分析的理论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新近出版的DSM-V,将其从焦虑障碍中分离,划归为一个独立的诊断类别,反映了近年来学术界对其疾病本质认识的逐渐深人。
然而,强迫症的症状怪异和多变,强迫症患者对药物及心理治疗反应不良或者抵触,都会让医生对强迫症的诊断和治疗感到困惑和棘手。
强迫症的核心表现为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或两者同时存在。
强迫观念是指头脑中反复出现的,不需要的闯人性的想法、怀疑、表象或冲动。
患者常认为这些闯人性思维是不可理喻或过分的,不仅与自己的价值观相违背,也令人痛苦,并试图抵制它们。
强迫行为是重复的行为或者心理活动,继发于强迫观念,受其驱使而实施。
大部分的强迫行为是非自愿的,但很少受到抵抗。
强迫行为既可表现为某种可被觉察的外显作生行g (如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也可以表现为某种不被觉察的内品性心理活动(如在心里重复某个特定的短语)。
强迫症之所以会造成诊断上的困难,一个可能是强迫的复杂变异,令临床医生难以与其他常见精神障碍相鉴别。
一个可能是强迫症在第一一次就诊前,病史可能已经长达10 )年之久,期间病情波动演化,也使得临床丧失了最初的典型特征临床医生要充分理解强迫症的两个核心表现重复与纠缠。
重复是患者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反复做-一件事,而达成的名果与付出远远不成比例,如长时间洗手、擦拭家具或者检查门锁。
所谓纠缠,是指同一一个想法或者念头在脑子里不断出现明知过分或者毫无必要,却挥之不去,如对细菌强烈的恐惧遍一遍地回忆社交活动中每一个琐碎的细节、压抑自己可能出现的“暴力”“性侵害”的冲动等。
强迫症文献综述一、定义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痛苦和焦虑,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近年来统计数据提示强迫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有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2%,约2/3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
强迫症因其起病早、病程迁延等特点,常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做的全球疾病调查中发现,强迫症已成为15~44岁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负担最重的20种疾病之一。
另外患者常出于种种考虑在起病之初未及时就医,一些怕脏、反复洗手的患者可能要在症状严重到无法正常生活后才来就诊,起病与初次就诊间可能相隔十年之久,无形中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我们应当提高对强迫症的重视,早发现早治疗。
二、病因1、心理学机制1.1 OCD的人格特征:庞道记等圈在研究中则更具体地说明了OCD与强迫人格有一定关系,并提示,OCD患者有抑郁情绪。
缺乏自信.焦虑、紧张、追求完美、不安全、敏感多疑、不适应、自卑、自责、强迫观念、刻板等,与强迫人格突出表现不安全感、不完善感、小心多疑、尽善尽美、优柔寡断.既严于律己又苛求别人,做事一丝不苟,难得通融等的观点一致。
另外,OCD患者人格特征除了强迫人格外,常常共患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史尧胜摘译的“强迫症与人格障碍的共病”中指出,OCD不伴人格障碍是少见的亚型,绝大部分临床病例共患人格障碍,最常见的为强迫型、回避型和偏执型人格障碍。
王振等研究则发现,共患人格障碍与OCD的难治性可能有一定关系。
从有关研究中OCD患者MMPI基本量表的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OCD主要负荷4个人格因子,即神经质:反映患者具有神经症性症状;精神质:反映患者存在严重的不能适应现实的心理特征,具有精神病性症状;多疑因子:反映患者存在敏感、多疑、情绪小稳等心理特征;社会内向因子:反映患者社交内向性、自恋、敏感被动、退缩等心理特征问。
强迫型人格障碍表现是人格障碍的一种类型,患者做事往往谨小慎微,希望所有事都能做到尽善尽美,如果症状不是十分严重,往往可在工作中取得比较大的成就,但有时会因过分注重细节、墨守成规,反而影响工作效率。
在生活中时患者常会用严苛的尺度衡量周围事物,使自己和身边的人陷入紧张、焦虑的氛围。
大量研究认为强迫症与强迫型人格障碍间存在着某种特定联系,有数据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强迫症患者存在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工作狂。
注重工作效率和程序远胜于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
患者往往追求完美,注重细节、反复思索、按部就班,希望所有事都能按照既定的程序发展,以保证自己对外界及自身的控制从而缓解内心因不确定而带来的不安全感,在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患者不喜欢变化、难以适应新环境的特点。
同事往往会觉得他们在工作上是值得信赖的,但是由于他们对己对人要求苛刻,喜欢控制他人,要求他人严格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同时又不善于情感表达,因而难以找到知心的朋友。
那么强迫型人格障碍有哪些症状呢?人格障碍的诊断要点包括:不是由广泛性大脑损伤或病变以及其他精神科障碍所直接引起的状况,符合下述标准:1.明显不协调的态度和行为,通常涉及到几方面的技能,如情感、唤起、冲动、控制,知觉和思维方式及与他人交往的方式;2.这一异常行为模式是持久的,固定的,并不局限于精神疾患的发作期;3.异常行为模式是泛化的,与个人及社会的多种场合不相适应;4.上述表现均于童年或青春期出现,延续至成年;5.这一障碍会给个人带来相当大的苦恼,但仅在病程后期才明显;6.这一障碍通常会伴有职业及社交的严重问题,但并非绝对如此。
另外需要满足至少三条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临床描述特点:1.过分疑虑及谨慎;2.对细节、规则、条目、秩序、组织或表格过分关注;3.完美主义,以至影响了工作的完成;4.道德感过强,谨小慎微,过分看重工作成效而不顾乐趣和人际关系;5.过分迂腐,拘泥于社会习俗;6.刻板和固执;7.病人不合情理地坚持他人必须严格按自己的方式行事,或即使允许他人行事也极不情愿;8.有强加的,令人讨厌的思想或冲动闯入。
icd-10强迫症诊断标准
ICD-10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用于对各种疾病进行分类和诊断。
对于强迫症的诊断,ICD-10提供了以下标准:
1. 强迫观念:个体反复出现与现实或想法无关的强迫性想法、冲动或图像,如担心自己会伤害他人、担心自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等。
这些想法往往无法控制,并伴随着强烈的焦虑或不安。
2. 强迫行为:个体反复出现与强迫观念相关的行为,如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反复洗手等。
这些行为是为了减轻焦虑或不安,但实际上并没有实际的效果。
3. 强迫与反强迫的强烈冲突:个体意识到自己的强迫观念和行为是不合理的,但无法控制或摆脱它们。
这种冲突导致个体感到非常焦虑或不安。
4. 损害日常生活功能:由于强迫观念和行为的影响,个体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如无法正常工作、学习效率下降等。
5. 持续时间:强迫症的症状持续时间至少一个月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ICD-10的诊断标准是相对客观的,但实际诊断还需要考虑个体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判断。
此外,强迫症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如果个体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治疗。
强迫症常见的三类人
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越来越忙,生活压力也逐渐增大,这样很容易患上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等。
那么大家知道强迫症那些人最容易患上呢?接下来带大家了解一下强迫症吧。
强迫症常见的人群1、医生
现如今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生要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高,医生不仅要给病人看病,还要给家属讲解治疗方案,负责科研项目,身体长期处于透支状态。
加上平时工作具有责任重、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职业特点,长期下来,不能得到心理调节,患上强迫症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2、会计
每天要和精确的数字打交道会计患很容易患上强迫症,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容不得丝毫的马虎,所以反复校对成了他们对工作负责任的一种体现。
当这些工作上的优点被无限放大,往往给强迫症一个可趁之机。
3、教师
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升学压力,超负荷的工作,很容易让中小学校教师在心理上出现问题,强迫症就是以其中之一。
教师不但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需要细心对待孩子的功课,不断地规范学生,教
学生改正坏习惯,当学生不服从时,就会想尽办法去让学生屈服,久而久之,就会患上职业强迫症。
预防患上强迫症的方法1、不要过分在乎自我形象,不要过于追求完美,不要老是问自己我做得好吗,这样做行不行,别人会怎么看我等问题。
2、学会顺其自然,强迫症的另一特点是喜欢琢磨,一个芝麻大的事情往往会想出天大的事来,因此在思考问题时,要学会接纳他人,不要钻牛角尖,学会适应环境而不要刻意改变环境。
3、学会享受过程,不过分看重结果,为所当为,做事情要抱着一种欣赏,感受,体验快乐的心情和热情重视过程,不要过分重视结果。
4、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所患疾病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对现实状况有正确客观的判断,丢掉精神包袱从减轻不安全感,学习合理的应激处理方法,增强自信,以减轻其不确定感,不好高骛远,不过分追求精益求精,以减轻其不完美感。
5、家人,朋友对患者既不姑息迁就,也不桥枉过正,鼓励患者积极从事有益的文体活动,使其逐渐从强迫的境地中解脱出来。
6、自我调节不能解决问题时,要请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实施心理治疗,如: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精神分析治疗等,系统脱敏疗法可逐渐减少患者重复行为的次数和时间。
8、中医治疗,对于强迫症的治疗,中医讲究慢慢调养,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对于强迫症的治疗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中医治
疗强迫症有一个最大的不足就是治疗过程比较长,对于那些想要尽快脱离强迫症烦恼的患者来说,现代科学治疗会更快,效果也比较好,但是患者一定要注意慎重选择才行。
强迫症的7大危害1、思想包袱会加重。
患上这种疾病,患者会出现做一件事反复反复的去做,动作极为刻板机械,造成了心理包袱纠缠不堪,做什么事都不会用心去完成,从而影响了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严重的引发重型精神疾病,给内心带来了极大痛苦。
2、性格特征会改变。
这类患者会强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有时做事优柔寡断,而且做事还会非常的小心谨慎。
非常关注别人是怎么说自己的,对自己又是什么想法的,从而就会引发患者的性格扭曲,长此以往,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
3、特殊情境容易复发。
有一些患者是由于外界的刺激或者是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故导致患上强迫症,遇事心理紧张、情绪波动极,还有就是患者一旦看到这种相同情形再次的出现,就会导致强迫症再次复发,如若耽误病情,拖延治疗,病症会更加严重。
4、人生轨迹偏离。
很多人因为患上了某种疾病,从此人生就发生了改变。
强迫症也是,一旦患上这种疾病,或许这一辈子的所有的计划都会随之而改变,包括事业、生活都有可能毁于一旦,己悔恨一生。
有很多久治不愈的
强迫症患者还产生自杀倾向,遗憾终生。
5、责任心太强导致信心不够。
强迫症患者往往具有非常强的责任心,因此对可能发生的错误会产生夸大的估计,而反复检查反复测试。
他们主观上认为自己会导致严重消极结果的产生,于是做事情非常小心谨慎,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他们会反复检查核对,一旦发现错误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失去信心。
6、主观判断能力降低。
患者之所以会患上强迫症,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自信心曾遭受过重大打击,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因此,患者会夸张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一点点小小的失误就会使他们感到非常不安,觉得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
他们很难区分情景的危险程度,对危险信息的分析能力降低,判断不足,因此常会觉得恐惧与不安,并且强烈希望改变环境或是通过自己的强迫行为来使自己达到镇定。
7、排除干扰的能力降低。
正常人可以很容易的排除大脑中不相关的和干扰性的想法,如在入睡前,正常人会自动忽略脑中与睡眠不相关的信息而很快入睡,但是强迫症患者却对这些不相干的想法非常关注,并且试图控制它们,结果反而使这些干扰因素控制大脑,干扰睡眠。
又比如,正常人是不会去想一些荒诞不羁的事物,比如一直会飞的猪,但是强迫症患者却不一样,他们一旦产生这种念头就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想它,并由此发展成为一种强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