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至谐和 本为务义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8
礼记中的名言警句礼记中的名言警句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言吧,名言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
为了帮助大家积累更多名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礼记中的名言警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礼记中的名言警句11、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译文】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意志不可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
2、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译文】遇见财物,不要随意占有;遇到危难,不要随意逃避。
3、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礼记·曲礼上》)【译文】鹦鹉虽能说话,终归还是飞鸟;猩猩虽能说话,终归还是走兽。
4、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译文】礼所崇尚的是有往有来。
得到恩惠而不予报答,不合乎礼的要求;得到报答而不予恩惠,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5、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记·曲礼上》)【译文】到一个地方时要问清当地的禁忌,到一个国家时要问清当地的习俗,到别人的家里要问清这家的避讳。
6、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 (《礼记·檀弓上》)【译文】曾子说:“君子爱人是使之有德行,小人爱人则是姑息迁就。
”7、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礼记·檀弓上》)【译文】生前要做有益于人的事,死了以后也不要危害别人。
(这是成子高说的话,接着他还说,我死后,找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葬了我。
)8、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译文】孔夫子说:“繁重的赋税和徭役比老虎还厉害啊!”9、苟无礼义、忠信、诚悫(què)之心以莅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礼记·檀弓下》)【译文】如果不用礼义、忠信及诚实之心对待百姓,即使百姓勉强结合,难道他们就不会离散了吗?10、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知识梳理及理解性默写检测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强聒.()卤莽..()见恕.()拒谏.()怨谤.()难壬..人()不恤.()盘庚.()胥.怨()度.义而后动()会晤.()二、重点词语积累,请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
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受命于人主..()也。
某则以谓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4、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三、分类知识梳理:(一)通假字:写出下面加点字所通字并解释。
1.不复一一自辨.2.于反覆不宜卤.莽(二)词类活用,写出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和语境中的意义。
1.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2.以膏泽..斯民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三)特殊句式,指出下面特殊句式的类型。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掌握本文运用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
3、分析文章的写作意图及对现实的启示。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2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你有什么爱好呢?(畅所欲言)据统计,抖音上百分之九十的用户都在二十四岁以下。
他们在本应该勤奋刻苦砥砺奋斗的年龄,却选择了“睡前抖音熬半宿,醒来吃鸡聊QQ”,“何物动人,转发锦鲤杨超越;有谁催我,QQ空间刷手机”。
岁月永远叫不醒这些沉迷于游戏的人。
恰如孟子所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欧阳修也曾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聆听他的教诲!知人论世作者简介(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补充】欧阳修在滁州时,有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祖上集录周秦至五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
”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2)欧阳修是北宋时期文坛公认的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
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
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
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解题五代指中国历史上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的动荡时期。
这期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帝王:后唐---庄宗李存勖。
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文体,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伶官传》主要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祸国乱政的史实。
高中文言文《〈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兼爱》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当察乱何自起B.⎩⎪⎨⎪⎧ 其未兆易谋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C.⎩⎪⎨⎪⎧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故不孝不慈亡 D.⎩⎪⎨⎪⎧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答案 B解析 A 项“累”同“蔂”,“当”同“尝”。
C 项“龟”同“皲”,“亡”同“无”。
D 项“行”同“形”,“内”同“纳”。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B .民之从事..C .自见者不明..D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答案 D解析 A 项古义:行走不稳。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B 项古义:做事。
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
C 项古义:不能显明。
今义:不理解,不明白;不贤明;不明显。
D 项古今义都是“孝敬慈爱”。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种植)复.众人之所过(弥补,补救) B.⎩⎪⎨⎪⎧ 能不龟手一.也(一样)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 C.⎩⎪⎨⎪⎧故有道者不处.(相处)自伐.者无功(夸耀)D.⎩⎪⎨⎪⎧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治疗)恶得不禁恶而劝.爱(鼓励) 答案 C解析 处:为,做。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B.⎩⎪⎨⎪⎧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C.⎩⎪⎨⎪⎧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非生而知.之者 D.⎩⎪⎨⎪⎧自伐者.无功治乱者.何独不然 答案 D解析 A 项有的人/常常。
B 项圣明/彰明。
C 项了解/懂得。
D 项均为“……的人”。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方式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其坚.不能自举也 名词作形容词,坚硬的B .自是.者不彰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是C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D .故亏.父而自利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答案 A解析 坚: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程度。
王安石虔州学记翻译(精选12篇)篇1:王安石虔州学记翻译《虔州学记》王安石虔于江南地最旷,大山长谷,荒翳险阻,交、广、闽、越铜盐之贩,道所出入,盗夺之奸,视天下为多。
庆历中,尝诏立学州县,虔亦应诏,而卑陋褊迫不足为美观。
州人欲会私财迁而大之久矣.然吏常力屈于听狱。
而不暇顾此.凡二十一年。
而后改筑于州所治之东南,以从州人之愿。
盖经始于治平元年二月。
提点刑狱宋城蔡侯行州事之时,而考之以十月者。
知州事钱塘元侯也。
二侯皆天下所谓才吏,故其就此不劳,而斋祠、讲说、候望、宿息,莫不有所。
又斥余财市田及书,以待学者,内外完善矣。
于是州人相与乐二侯之适己。
而来请文以记其成。
余闻之也,先王所谓道德者,性命之理而已。
其度数在乎俎豆、钟鼓、管弦之间。
而常患乎难知,故为之官师,为之学,以聚天下之士,期命辩说,诵歌弦舞,使之深知其意。
周道微,不幸而有秦,君臣英知屈己以学,而乐于自用,其所建立悖矣。
而恶夫非之者,乃烧《诗》《书》,杀学士,扫除天下之庠序,然后非之者愈多,而终于不胜。
何哉?先王之道德出于性命之理,而性命之理出于人心。
《诗》《书》能循而达之,非能夺其所有而予之以其所无也。
经虽亡,出于人心者犹在,则亦安能使我舍己之昭昭而从我于聋昏哉?然是心非特秦也,当孔子时,既有欲毁乡校者矣。
盖上失其政。
人自为义,不务出至善以胜之,而患乎有为之难.则是心非特秦也。
墨子区区,不知失者在此,而发“尚同”①之论,彼其为愚,亦独何异于秦?呜呼,道之不一久矣。
扬子曰:“如将复驾其②所说,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③。
”盖有意乎辟雍④学校之事。
善乎其言,虽孔子出,必从之矣。
今天子以盛德新即位。
庶几能及此乎!今之守吏,实古之诸侯,其异于古者,不在乎施设之不专,而在乎所受于朝廷未有先王之法度;不在乎无所于教,而在乎所以教未有以成士大夫仁义之材。
虔虽地旷以远,得所以教,则虽抵禁触法而不悔者,亦将有以聪明其耳目而善其心,又况乎学问之民?①尚同:墨子的政治思想。
2024学年八省新高考高三语文(上)11月模拟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征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永远在路上,弘扬长征精神没有“完成时”。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走好新的赶考之路,需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
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播下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我们应当传承弘扬红军将士报国为民的情怀和牺牲奉献的精神,敢于舍弃“小我”、勇于追求“大我”,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联系起来,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长征是一条自我突破、凤凰涅槃之路。
创造性地而不是教条地、实事求是地而不是脱离实际地解决问题,是长征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正行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面对的依然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仅靠老思维、老经验、老路子显然不行。
只有根据新时代中国发展实际,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开拓创新的革命勇气统一起来,更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才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摘编自王诗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材料二:当我们看到电视里熟悉的火箭升空画面,感受升空那一刻的激动人心,有多少人了解几代航天人为此付出的汗水和艰辛?又有多少人清楚其背后经历的多次试验与失败?长征故事在祖国大地继续吟唱着。
长征途中,英勇的红军战士突破了几倍乃至十倍于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跨越了雪山草地,仅是牺牲的营级以上干部,就超过400人。
中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同样靠的是航天官兵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勇于牺牲和奉献。
义务为本和谐至上(一)陈朝晖【摘要】中华法系是以义务承担为核心组织起来的,是义务本位的典型范式。
权利本位和义务本位这两种法律思想和范式,对当代人类所遭遇和面临的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某些法律部门,如环境法应该是义务本位的,而非权利本位。
环境法的义务本位之回归,对于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深远意义。
而人权法的义务本位,意味着国家要承担保障人权的义务,这正是今天作为人权保护主要法律渊源的国际公约强调的重点。
以上正是中华法系义务本位、和谐理念的当代价值之所在的二例。
权利乃是当代法学研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并且被推举到神圣的高度,推广为普世的价值。
权利本位,被普遍接受为现代法治的理论起点和制度表征。
权利本位,果真是法治的完美范式,应该有这么崇高的地位么?这个问题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而且也是未来的。
这个发问与质疑,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发掘;是对人类几千年法律文明史的反思;更是对21世纪人类文明所遭遇和面临的种种问题的法律解决之思索和探求。
一、“权利本位”的历史、文化、时代的局限性权利,来源于西方法学,是西方法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范畴。
纵观西方法制史和思想文化史,为权利而战,因权利而彪炳史册的人物,真是灿若星辰,从布阿吉尔贝尔、格老秀斯、斯宾诺莎、洛克到康德、耶林、德沃金,一个个令人敬仰的名字,以他们对人类制度文明,法律文明的贡献,被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铭记在我们世世代代法律人的脑海里。
他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以权利学说的历史积累为基础进行学术研究;同时,他们又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当时(时代)当地(国家)的问题、主题为对象,来探索、发展权利的学说。
这就是说,他们的权利学说一定带有历史的、时代的、文化的印记,或者说,他们的、乃至所有的关于权利的学说都是特定的历史、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文化的产物。
随着西方文明成为席卷世界的强势文明(这大概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文艺复兴开始),西方的法律文明也随着西方文明之大潮,登陆于各国。
权利的学说,权利本位的理念,也随之在各国的法制和法学教育中登堂入室。
弱势文明对西方法文化几乎没有抵抗能力,但是限于迥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条件,在这些国家里西方的法制文明虽然被移植,但是大多没有生根开花,而或是貌合神离,或是以形变存在。
许多英国的前殖民地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虽然法律在形式上与英国很相像,譬如建立了三权分立制度、拥有受过良好训练的律师队伍等等,但是实际上仍然徒有其表,距离西方的法治水平差之远矣。
像中国这样有古老文明和文化传统的国家,近代以来对西方法律文化和法学的抵制和接受,有一大段历史(不需赘述)。
清末民初的变法,民国几十年的历史,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和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的法制和法学走过的道路真可谓峰回路转,向不同的方向(日德,苏联,英美)大开大合。
现在,可以说是我们离西方法律文化最近的时期,西方法律文明被尊为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权利本位、保障人权等概念被奉为普世价值,法治被推崇为社会主流治理模式,被人们当作绝对真理来尊奉和拥抱。
这些可能都不错,但是,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权利本位等西方法学理念的地方知识性而非普世价值性;二是西方法律文化在21世纪人类面临的问题面前力不从心,甚至根本无能为力,如对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三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大智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发掘这一思想财富,对我们的时代和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确实很有意义,颇具价值。
(一)“权利本位”走上中国法学的圣坛权利、义务、权力等概念,虽然都是源自西方法学的语汇,也是西方法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但是,“权利本位”这一学说,却鲜见于西方法学者的著述,更多地乃是出于中国本土法学家(如张文显、程燎原、梁慧星等)的总结和提升。
有关权利本位的论争,缘起于1988年在长春举行的首次全国法学基本范畴研讨会。
今天学界对这场论争的回顾,更多地是权利本位学说的自我陶醉。
因为权利本位说不但成为近年来法学研究的主流观点,并作为法学具体问题的“定理”被应用于逻辑起点。
就是在所谓论争的当时,也并没有一个“义务本位”的学说与之针锋相对。
“权利本位说”的论者自己总结归纳出来两个对方辩友“义务重心说”和“权利义务一致说”。
然而“义务重心说”意指的并非法律的本位问题,而是局限于法律的技术层面。
而“权利义务一致说”,本质上乃是回避而不是回答了法律的本位问题。
因此,这两种观点无论其论者的主观意图或者其读者的理解程度如何,在事实上都不足以构成甚至根本不是与“权利本位说”对立的观点。
(二)权利本位的主流认知私法上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与义务,公法上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力与权利。
在现代法治理念的统领之下,无论私法还是公法,都普遍认为权利是法律关系的本位之所在,在权利与义务、权利与权力的关系问题上,权利永远居于核心地位。
在私法关系上,权利与义务本质上具有统一性,一主体的权利行使,需要以其他主体的义务承担为基础,也就是马克思所言“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的原初含义。
但权利与义务在地位上并非平起平坐,权利是第一位的,义务是第二位的。
私法主体首先享有的是权利,作为权利主体而存在。
义务则乃为保障权利实现而生。
权利本位的内涵便在于此。
在公法关系上,权力来源于权利并受权利制约,需为保障权利实现而行使。
法无明文禁止即为权利,法有明确授权方为权力。
权力的运行过程如果侵害了权利,即使具有合法性,有时也会受到合理性的诘问;即使同时满足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要求,往往也需要由公法人对受损害的权利人予以补偿。
权利本位,为威权社会背景下追求自由和解放的人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治世之道和自由乐土,并成为先贤志士的锋利的思想武器。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权利本位的追求同时也是对极权政治、思想禁锢和人性摧残的抗争,其进步意义足可辉耀史册。
这一点当然是无可否认、不容抹煞的。
(三)权利本位并非普适范式权利本位思想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始终如一的,更不是整齐划一的。
把权利本位放到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可以发现:1、权利本位只是西方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权利本位的思想来源于西方文明,并随着西方文化扩张而滥觞于世。
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法律成为一个被绑在全球化战车上的不很情愿的随军大夫,很多国家都在有意无意地模仿美国的法律制度。
[ii]但无论立足于历史或现实,西方文明都只是局部和个别,不是整体和全部。
与之相伴随的权利本位,也是如此。
2、权利本位在西方文明中也并非一以贯之相对而言,权利在西方法律文献中虽然一直受到重视,但并非总是居于首要地位。
从罗马法时代绵延至中世纪的两千年法制史,基本上是义务本位主导的。
比如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虽然享有人身自由权、财产权等权利,但他们不享有政治权利,无权对征服来的土地进行分配,却要承担纳税和服兵役的义务。
[iii]从法律意识来看,西方文明以基督教信仰为思想基础。
权利本位的观念仅仅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在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上,对人而言则是义务本位。
上帝的“律法”并不调整神的行为,却单方面对人科以义务。
摩西十诫等宗教信条、戒律,都是强调人对神要承担的义务,并具体体现为对他人的义务,却无权利可言。
所以追本溯源,“不可杀人”的义务究竟源于权利本位说所主张之人的“生存权利”,抑或《旧约全书·出埃及记》“神吩咐这一切的话” [iv],必须历史地加以考察。
(四)权利本位的瑜中之瑕脱离了历史的现实固然是苍白、无根基的现实,走不出历史的现实也是停滞、无活力的现实。
权利本位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局限是并存的,对前者过分的夸大亦难免失之偏颇。
权利本位,令权利与义务清清楚楚,权利与权力界限分明。
权利本位所衍生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对于维系社会的高效运行裨益良多。
它带来高效率的必然结果和经济的高速增长,由此富国裕民。
可以说,在经济增长为目标的这一局竞技中,权利本位大获全胜。
这也就成为其合理性的最有力和最直观的解释。
但是,如果跳出经济增长的苑囿,权利本位便不再那么理所当然和无可厚非。
经济增长的目标并不是其本身,而是为了人的发展和福祉。
权利本位保障了人的自由、公平和秩序,但对人的幸福而言确是柄双刃剑,是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权利本位的法制环境中,个人追求私利理所当然,只要法律没有禁止,国家和他人便不得干涉。
在亚当·斯密的时代,尊重并保障自利的法律和政策确实促动了经济增长,个人不遗余力的利己追求也从整体上增加了国家财富。
正是源于这一历史事实,西方模式成为成功的发展方向,世界各国纷纷效仿。
权利本位也被普遍认为是实现法治理想的不二法门,被捧上圣坛。
但是,如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权利本位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却常常为人所忽视或回避。
在权利本位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下,作为个体的人成为社会的终极目的,权利与义务、权利与权力楚河汉界,界限分明。
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缺少了关怀和温暖,社会秩序完全可凭借冷冰冰的契约维系,情感因素变得可有可无。
人本是群居的生物,在权利本位的引导之下,却画地为牢,自我禁锢起来,虽然生存与安全无虞,归属却无从实现。
故此,虽然西方模式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然而以幸福指数衡量的人民的幸福感却还不及许多发展中国家。
2006年,英国“新经济基金”组织对全球178个国家及地区的幸福指数做了一次大排名,美国仅排在第150位。
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证明,生活幸福与财富数量的相关性很弱。
[v]从而,权利本位完成其历史使命,也当理性回归。
再者,权利本位的法律理念,是与陌生人社会相适应的一种社会意识。
工业革命以降,经济飞速发展,商业交往增多,商品、资本、劳动等流动性日益增强。
由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切远,陌生人社会取代熟人社会成为主要的社会存在形式。
陌生人之间不需要情感维系,只要互不侵犯、相安无事就已足够。
考察历史,我们会发现权利本位的勃兴与陌生人社会的成形具有同步性和内在联系。
中国权利本位思想的发展,则与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的历程大体同步。
市场经济发展之初,正是传统身份结构解体的时期。
然而,随着高新科技发展,现代社会步入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向陌生与熟悉两个极端演进。
与网络文化的延伸和普及相伴,网络搜索、网上视听、网络游戏、网上社区、网上聊天和网络学堂大有重构熟人社会之势。
其影响不仅限于网络世界,而且作用于现实社会。
网络空间的出现改变着社会生活,它同时也对作为人类社会维系规则之一的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对权利本位的法律理念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
二、中华法系以和谐为目标的义务本位的积极价值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民族得以繁衍,国家得以延续,文明得以传承,社会秩序得以维护,靠的是什么?首先我们可以用排除法,不是靠法律或法制,法律在中国从来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或主流价值。
这是与西方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