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南民族高级中学过程体验合作探究课堂教学复习学案执笔人
- 格式:doc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9
学习课题:2.2.1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1)※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体会分布的意义和作用;2. 在表示样本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3. 通过实例体会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各自特征,从而会用上述方法分析样本的分布,准确地做出总体估计。
※课前准备(阅读课本P65-P67)※探索新知探究1:考察课本表2-1这组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是什么?极差是什么?样本数据的范围是多少?探究2:怎样决定一个样本的组距与组数?请你把表2-1进行适当的分组。
探究3:根据你决定的组距与组数,将表2-1数据分组。
探究4:统计各小组的个数,即频数,然后计算各个小组的频率,并列出频率分布表。
探究5:选取适当的单位长度,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试一试:1、频率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若某个小组的频率是0.3,样本容量是50,则该小组的频数的多少?2、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的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表示相应各组的____________;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和为__________,即个小组的频率之和为________。
3、你能从频率分布直方图获取哪些信息?※典型例题下表给出了某校500名12岁男孩中用随机抽样得出的120人的身高(单位cm)(1)列出样本频率分布表;(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3)试从你所画的频率分布直方图计算[134,138)这一组的频率。
※学习小结1、画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的步骤是怎样的?2、根据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可以推测总体的频率分布。
※ 当堂检测(ABC 班完成)1、若一个样本的最大值是93,最小值是54,则该样本的极差是( )A .39B .49C .-39D .-492、若一个样本的极差为12.4,组距为2,则该组数据分成的组数是( )A .5B .6C .7D .83、将一组数据分成6组,若第1,2,3,5,6组的频率分别为0.1,0.15,0.2,0.2,0.15,0.05,则第4组的频率是( )A .0.1B .0.15C .0.2D .0.05 4、观察新生婴儿的体重,其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则新生婴儿体重在(]2700,3000的频率为 ;如果所观察的新生儿共有2000人,则体重在(]2700,3000的人数是______5、为了了解高一学生的体能情况,某校抽取部分学生进行一分钟跳绳次数的测试,将所得数据整理后,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图中从左到右各小长方形面积之比为2:4:17:15:9:3,第二小组频数为12.(1)二小组的频率是多少?样本容量是多少? (2)若次数在110以上(含110次)为达标,试估计该学校全体高一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 延伸拓展(AB 班完成)为了了解初三学生女生身高情况,某中学对初三女生身高进行了一次测量,所得数据整理后列出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 n M N ====。
1.5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一、学习目标:1.掌握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2.掌握电场中电势的升降与场强方向的关系.3.理解等势面与电场线的关系.二、课前准备:1.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___________与这两点______________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U=___________.2.电场强度的另一种表述:匀强电场中,场强在数值上等于沿___________单位距离上的电势差,即E=___________.场强的单位可以是_____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___,它们完全等同.3.电场线与等势面的关系:(1)电场线与等势面___________;(2)沿着电场线的方向各等势面上的电势______,逆着电场线的方向各等势面上的电势______(3)电场线密的区域等势面__________,电场线疏的区域等势面__________.三、预习展示:1.以匀强电场为例讨论场强与电势差的关系:如图:是一个匀强电场的电场线荷等势面。
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的大小为E,A、B两点在同一条电场线上,但在两个不同的等势面上,它们之间的距离为d,电势差为U AB。
问:(1)当沿着场强方向将一个正点电荷q由场中A点移动到B点时,点电荷受到的电场力是多少?电场力做的功W AB又是多少?(2)电场力做的功跟A、B两点的电势差有什么关系?(3)根据上面的结果,你能得到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吗?2.阅读课本,总结电场线与等势面的关系,并说明理由.四、重难点突破:电场强度与电势差之间的关系:例:有两块平行金属板A、B相隔6cm接在36V的直流电源上。
电源的正极接地,C点在两板间且到A板的距离为2cm。
(1)求A、B两板间的场强大小和方向;(2)以地为电势的零点,问C点的电势多高?变式训练1:如图,在场强为E=4.0×103N/C的匀强电场中有相距5.0cm的A、B两点,两点连线与电场强度成角。
学习课题:古典概型(1)【学习目标】通过实例,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 一、课前准备(预习教材P125~ P127,找出疑惑之处) ※ 探索新知探究1:考察两个试验:(1) 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的试验;(2)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的试验。
上面两个试验的结果有哪些?它们是什么事件? .新知1:基本事件的定义:试验结果是有限个,且每个事件都是随机事件的事件称作基本事件。
基本事件的特点是:(1)任何两个基本事件是 ;(2)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 .试试1:字母a,b,c,d 中任意取出两个不同字母的试验中,有哪些基本事件?探究2:上述试验和试试1中有什么共同特点?新知2:古典概率模型:(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 个; (2)各基本事件的出现是 的,即它们发生的概率 .我们称具有这两个特征的概率称为古典概率模型(classical models of probability )简称古典概型注意:在“等可能性”概念的基础上,很多实际问题符合或近似符合这两个条件,可以作为古典概型来看待.试试2:下列对古典概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1) 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2)每个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2) 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A .(1)(2)(3) B 。
(1)(2) C 。
(1)(3) D 。
(2)(3) 探究3:观察试验(1)(2),在古典概型下,基本事件出现的概率是多少?随机事件出现的概率如何计算?新知3:对于古典概型,任何事件的概率为: A P(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基本事件的总数试试3:1.一枚硬币连掷3次,只有一次出现正面的概率是( )A.83B.32 C.31 D.41※ 典型例题例1.单选题是标准化考试中常用的题型,一般是从A ,B ,C ,D 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选修3-1) 1.2探究静电力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点电荷模型;2.通过实验,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明确库仑定律;3.能运用库仑定律进行相关计算。
二、课前思考1.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__。
2.思考:影响两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① ② ③三、预习展示(一)点电荷当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自身的大小 ,以至于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及电荷分布情况对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的影响可以 时,带电体就可以视为点电荷。
(二)库仑定律1、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电荷量的乘积成 比,与它们距离平方成 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条件: 。
3、4、公式:221r Q kQ F 其中k =9.0×109N ·m 2/c 24、各数值含义: 。
说明: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静电力或库仑力;2.应用库仑定律,电荷量一般取绝对值,力的方向在其连线上可由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决定;3.两个电荷之间的库仑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4.两个均匀带电球体相距较远时也可视为点电荷,此时r 指两球体的球心距;5.空间中有多个电荷时,某电荷所受的静电力是其他所有电荷单独对其作用的静电力的矢量和(力的合成).例题展示1.如图所示,点电荷A 、B 固定且带有等量同种电荷,将第3个点电荷C 放在A 、B 连线的中点恰好处于平衡状态,现将B 缓慢的沿A 、B 连线远离A 移动,则C 的运动情况是( )A.靠近A 移动 ;B.远离A 移动;C.仍然不动;D.可能靠近,也可能远离A 移动.真空中有甲、乙两个点电荷,相距为r ,它们间的静电力为F ,若甲的电荷量变为原来的2倍,乙的电荷量变为原来的1/3,距离变为2r ,则它们之间的静电力变为( ) A.3F/8 B.F/6 C.8F/3 D.2F/3ACBq q四、 课堂练习1、已知点电荷A 的电量是B 点电荷的2倍,则A 对B 作用力大小跟B 对A 作用力大小的比值为( ) A.2:1B.1:2C.1:1D.不一定2、如图所示,用两根绝缘细线挂着两个质量相同的不带电的小球A 和B ,此时,上、下细线受的力分别为T A 、T B ,如果使A 带正电,B 带负电,上、下细线受力分别为T 'A ,T 'B ,则( ) A.T A < T 'A B.T B > T 'B C.T A =T 'A D. T B <T 'B3.关于点电荷和元电荷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只有体积很小的带电体才可以看作点电荷 B.带电体之间的距离比它们本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至于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它们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时,带电体就可视为点电荷 C.把1.6⨯10-19 C 的电荷量叫元电荷D.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的多少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4.如图1-2-6所示,半径相同的两个金属小球A 、B 带有电荷量相等的电荷,相隔一定距离,两球之间的相互吸引力的大小是F.今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C 先后与A 、B 两球接触后移开这时A 、B 两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 ( )A.81F B.41F C.83F D.43F5如图1-2-8所示.质量、电荷量分别为m 1、m 2、q 1、q 2的两球.用绝缘细线悬于同一点,静止后它们恰好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细线与竖直方向夹角分别为a 、b ,则 ( )A.若m l =m 2,q 1<q 2,则α<βB.若m l =m 2,q 1<q 2,则α>βC.若q l =q 2,m 1>m 2,则α>βD.q 1、q 2是否相等与α、β无关;若m l >m 2,则α<β 6、如图所示, 真空中两个相同的小球带有等量同种电荷, 质量均为0.1g. 分别 用10cm 长的绝缘细线悬挂于绝缘天花板的同一点, 当平衡时B 球偏离竖直方向600, A 球竖直悬挂且与墙壁接触.求: (1) 每个小球的带电量; (2) 墙壁受到的压力; (3) 每条细线的拉力。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纲要求】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岩石圈物质循环。
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其中,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3.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4.结果:形成与洋底、与盆地,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
2.表现形式及作用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
3.沙漠地区基本的地形形态是________。
它是____力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的。
沙漠和半沙漠地区治理沙丘,应在缓坡一面种植草皮,以固定沙源;在陡坡一面种植树、草,阻滞沙丘前进,同时降低了下一个沙丘缓坡的风力。
4.我国的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是____力沉积作用形成的,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由于(1).黄土土层____;(2).由于____破坏严重;(3).当地夏季多____冲刷,导致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5.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喀斯特地貌是欧洲巴尔干半岛一个石灰岩高的地名,它是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受到含有____的水的溶解和冲刷作用形成的.即:【基本原理】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地壳物质:①、②、沉积岩。
2.地质作用A.,B. ,C. ,D. 。
【探究一】:不同地区主导外力作用的差异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
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分析下面两小题。
(1)分析图中四个字母表示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
(2)在c过程中,下列哪些地理现象可能会发生?①沙尘暴②水土流失③泥石流④土地荒漠化探究二: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分析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探究回答(1)~(2)题。
(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②、③、④、⑤)哪一过程?(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分别是什么?重难点1 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重难点2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地壳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右面的模式图。
经典借鉴(2010年广东卷)7. 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图3示意),其成因是C. 风化一侵蚀作用D. 沉积一固结成岩作用试题:(2010·泰安模拟)岩石及地貌的形成与地质作用有关。
图中各字母表示地质作用的不同类型。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表示干旱环境下的风力沉积作用B.b表示地壳运动中的外力侵蚀作用C.d表示流水溶蚀对岩石的破坏作用D.e表示流水搬运对岩石的破坏作用(2)下列人类活动,能够加重c过程的是( )A.退耕还林 B.围湖造田C.陡坡垦荒 D.营造薪炭林命题视角考查目标:地质作用与地壳物质循环【例】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乙分别代表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符合沉积岩两个突出特征的是( )A.具有层理构造 B.具有气孔构造C.常含有化石 D.坚实致密(3)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____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__。
(4)在台湾东北海岸的“野柳公园”内,有一群海岸怪石,其中以“女王头”(如右图)最为著名。
但其“玉颈”逐年变细,预计15年后将面临“断头”危机。
你认为其“玉颈”变细是受________作用的影响,该作用对应于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
(5)石材已是许多家庭房屋装潢的必需品,请列举家庭装潢中常用的甲、乙类岩石各一种。
【规律·方法·技巧】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此类图在实际考题中有很多变式图,在判断时牢记以下“窍门”,便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是自岩浆始,到岩浆终;而且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
二是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
三是沉积岩中含有化石。
【随堂检测】一、选择题“血迹石”是约三亿多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生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发生作用,形成的一种奇特岩石。
“千人石”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
据此回答1~2题。
1.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类型相同的是( )A.花岗岩和石灰岩 B.大理岩和砂岩 C.石灰岩和玄武岩 D.砂岩和片麻岩2.关于“血迹石”和“千人石”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A.“血迹石”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B.“血迹石”的形成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运动等过程C.“千人石”中一定含有化石 D.“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冷凝作用下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⑦表示地质作用。
读图回答3~5题。
3.图示岩石中,属于花岗岩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4.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A.②——外力作用 B.③——固结成岩作用C.④——地壳下沉 D.⑤——高温熔化5.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C.丙类岩石具有层理结构 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6.(2010·北京高考)八达岭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7.(2010·天津高考)某校地理小组学生在滨海公路沿线的山坡上,看到了几千年前形成的海浪侵蚀地貌。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据图判断,古海蚀地貌在此出现,反映了几千年以来该地区( )A.陆地相对上升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C.海面相对上升 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下图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回答以下两题.8.表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是( )A.a图B.b图C.c图D.d图9.a图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沉积作用 B.湖泊沉积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溶蚀侵蚀作用(2010·山东高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B.③①④C.④②①D.④①③11.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下图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12题.12.该类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属于( )A.冲积扇 B.河流沿岸平原 C.河边滩地 D.河流三角洲13.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读某河流三角洲沉积岩(物)分布示意图,回答第14—15题.14.造成该地区地貌变化的原因是A、内力作用B、外力作用C、风化作用D、板块运动15.岩层的新老关系为A、a层最老B、b层最老C、c层最老D、一样老二、综合题16.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诗中所述岩石是______岩,按成因属于______岩。
(2)这种岩石中可否找到化石?(3)这种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是________。
(4)简述这种岩石的用途:。
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地貌名称: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2)甲、乙、丙地貌都是由地质作用中的________力作用形成的。
(3)甲地貌一般分布在___________。
乙地貌多分布在_________。
(4)关于乙、丙两图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乙是流水堆积地貌,丙是风力侵蚀地貌B.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丙地貌多分布在湿润地区C.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D.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18.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读,回答相关问题。
(1)若此图表示地壳物质循环模式,②表示外力作用,则图中表示岩浆的是____(填文字),④表示____作用。
(2)若此图表示城市热岛效应,则图中甲为____(选填“城市”或“乡村”)。
为改善城市大气质量,①处适宜布局____。
(3)若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则图中乙处为____,人类对图中环节影响最大的是____(填序号),改变其时空分布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
(4)若此图表示北半球低纬度大气环流圈,则图中①的风向是____;乙处的气压带是____,甲处的降水类型是_____________。
(5)若此图表示季风环流,乙为亚洲大陆东部,则图中反映的季节是____,江苏地区_______灾害严重。
探究一答案1、解析:蒙古高原的裸岩荒漠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a为风力侵蚀作用。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风力从蒙古高原搬运来的,b为风力搬运作用。
华北平原则是流水从黄土高原上搬运来的泥沙沉积而成,则c为流水搬运作用,d为流水沉积作用。
答案:a为风力侵蚀作用;b为风力搬运作用;c为流水搬运作用;d为流水沉积作用2、解析:c为流水搬运作用,可造成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现象;沙尘暴和土地荒漠化主要是风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②③探究二(1)解析:根据地球物质循环规律,结合图表,可知①代表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②代表重熔作用,③代表岩浆活动,④代表地壳运动,⑤代表变质作用。
玉石和大理岩都是变质作用形成的。
答案:⑤(2)解析: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是古生物死之后其遗体保留在沉积环境中,然后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答案:Ⅰ——①随堂检测答案1、C2、A3、B4、A5、A6、C7、A8、C9、D10、D 11、C 12、A 13、B 14、B 1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