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的早晨》教案(沪教版八年级必修)
- 格式:doc
- 大小:1.17 KB
- 文档页数:1
海滨的早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海滨地区的早晨景色;2.学会用适当的形容词和句子来描述海滨的早晨;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4.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生词:海滨、早晨、景色、沙滩、海浪、海鸟等;2.形容词和句子的用法:用形容词和句子来描述海滨的早晨;3.写作: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海滨早晨的短文。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教师先提问:“大家有没有去过海滨?你们对海滨的早晨是什么样的呢?”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引导他们用形容词和句子来描述海滨的早晨。
3.教师出示图片或演示视频,给学生展示一个海滨的早晨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步骤二:学习生词1.教师出示包含生词的词卡,让学生读出,并帮助他们理解词义;2.教师板书生词和词义,帮助学生记忆。
步骤三:学习描述海滨早晨的形容词和句子1.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描述海滨早晨的形容词和句子,如“清晨的海滩上,阳光洒落在湛蓝的海水上,波光粼粼”等;2.让学生仿照这些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海滨的早晨;3.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描述。
步骤四:写作训练1.教师告诉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的内容,写一篇关于海滨早晨的短文;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先列出要点和思路,再进行写作;3.学生完成作文后,可以相互交流和修改,提高作文质量。
四、教学评价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作文的质量进行评价;2.可以采用口头评价、书面批改等方式;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自行查找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用PPT或视频制作工具呈现自己描述海滨早晨的作品;2.学生可以进行小组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想,记录下在海滨度过的早晨。
八年级上册语文《白洋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白洋潮》。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白洋潮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爱护意识。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白洋潮》。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了解白洋潮的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白洋潮景象的想象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白洋潮的壮观景象,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课堂练习:1. 朗读课文《白洋潮》。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白洋潮》。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的其他著名潮汐现象,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课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白洋潮的壮观景象。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给予点评和指导。
3. 课文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白洋潮》的背诵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北海的早晨》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感受文中美景,体会景中所融入的积极、健康、快乐的情感。
2、反复朗读,品味精练、准确、传神的语言文字之美。
教学重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美点,品味语言美,感受美的情操。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语言的艺术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北海的早晨》。
北海位于北京市中心,始建于公元十世纪,有“世界建园最早的宝城御园”之称,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对它十分赞赏。
北海还素有人间“仙山楼阁”之美誉,那么当代女作家斯妤笔下的北海的早晨又将是怎样的一幅幅美景呢?二、指导散文阅读感受作品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发散迁移三、有感情地朗读文,初步感受三幅“北海美景图”。
四、感受作品、想一想,读了文,你初步感受到了什么?2、场景的描写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着,请找出表示时间的语句。
3、黎明时分、晓月渐露、太阳升起时,作者分别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美的画面?抓住每幅画的观察顺序和描写的景物:、黎明时的朦胧画面。
为了突出北海的美,由岸边到湖面,先借山峦树木、台榭楼阁、柳树、灯光这些岸边景来映衬湖面宁静之美,然后用迷蒙的晨雾、雾中琼岛渲染北海的朦胧而飘逸的美。
整个画面展示了黎明时分那种薄雾缭绕的诗意美。
2、晓月渐露时的动态画面。
当薄雾散去,晓月渐露时,作者先写空中的月,将月比喻为云,贴切地表现了晓月“白”而“薄”的特征;然后将视线投入变化的湖面,这种由上而下的观察条理清晰。
对于湖面的描写,作者选择“无风、微风、大风”三种时刻湖面的不同变化,在比较之中勾勒出了北海由静而动的跃动之美。
3、太阳升起时的明朗画面。
随着时间推移,平静时和奔涌时的湖面在初阳的照耀下那种明净纯粹的美,作者进一步用“金灿灿、亮闪闪、金光、银光”等一系列表色彩的词来体现,给人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展示阳光下的灿烂之美。
4、北海的早晨美不胜收,欣赏图片,回味。
文中北海的早晨如此之美,不单单是客观景致的美,更是作者语言的非凡表现力(魅力)所带来的效果。
北海的早晨教学设计北海的早晨教学设计【研究】一、朗读【暂缺】二、字词研究1酣睡:熟睡。
2汩(ɡǔ):水流动的声音。
3幢幢(huánɡ huánɡ):形容影子摇晃。
4参差差(ēn ī ī):“参差”的叠词。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晕晕(ùn)的:晕,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这里叠用作形容词,指灯光泛出晕圈,模模糊糊的。
6蓬莱: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
7雾霭(ǎi):雾气。
8袅袅婷婷:形容女子走路体态轻盈。
9绰绰(huò)约约:“绰约”的叠词。
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
10逶迤(ēi í):形容道路、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断的样子。
11霎(shà)时:极短时间。
12踞(ù):蹲或坐。
13峦(luán):连绵的。
14硕(shuò)大:非常大;巨大。
1珠玑(ī):珠子。
16扁(piān)舟:小船。
17和(hè)着激越的手风琴:和,和谐地跟着唱。
18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19扇(shān)起水:扇(shān),摇动扇子或其他薄片,加速空气流动。
这里是指游艇底部水车般的扇斗(shàn dǒu)转动时使水加速流动。
20猎猎:形容风声或旗帜被吹动的样子。
三、篇研究《北海的早晨》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作者以时间为序,抓住不同时段中北海的特点,满含感情,精心描摹:晨雾中的北海温柔而安详;晓月渐露,北海渐渐苏醒;太阳出了,湖上湖下溢彩流光,快乐的游人往穿梭在湖面上,美丽的景,快活的人,和谐相融,一派生机勃勃。
斯妤用精致生动、如诗如歌的语言,将读者带入美好的北海的早晨,传递出对自然美景、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出非凡的语言功力。
第1—3自然段,写晨雾中静谧朦胧的北海。
第1段作者让我们跟着她进入了北海静谧的氛围。
第2第3段从湖畔景物、湖面、琼岛这三方面表现晨雾中的北海之美。
写湖畔景物,由远及近,远处的峦树木、湖畔的台榭楼阁、沿岸的柳树及灯光,依次写,层次分明;写湖面,扣住“迷蒙”二字,从晨雾和湖水两方面着手描绘,晕染出烟笼湖水的宁静安详;写琼岛,先写晨雾缭绕中“蓬莱”般的胜境,再写沿湖月牙形长廊的美态,凸现晨雾中琼岛的朦胧飘逸之美。
笑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清文章线索结构,朗读品味散文语言,理解关键词语的作用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方法:朗读全文和重要描写语段,品读分析关键词句,掌握几种理解分析词语作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笑”中之“美”,“笑”中之“爱”的内涵,感悟文章“爱”的主旨。
2学情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在人间”。
本文的作者冰心是一生秉承“爱的哲学”创作思想的作家。
《笑》中层层展开联想的三幅笑影也满载着圣洁美好和温馨博爱。
所以整堂课准备以“笑之线→笑之美→笑之爱”的思路层层推进逐步感受冰心文中体现的“爱的哲学”。
文章在呈现画面的同时以清新流利、典雅凝练的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因而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种朗读手段,在反复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特点。
对刚上初二的同学来说要鉴赏文章的语言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笑容描写和环境描写语段以及用得生动准确的词语进行品读、评析,感受用词的精妙,感悟“笑”的内涵。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品读描写语言和关键词句,体会理解散文语言典雅凝练准确优美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品读,理解三幅笑影所传递的“美”与“爱”的内涵,逐步感受冰心“爱的哲学”。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六年级时我们学过冰心的一篇文章《忆读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冰心是个怎样的作家?教师补充介绍,幻灯出示。
2、幻灯出示冰心《繁星》里三段节选诗句,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教师提问:这三段小诗分别赞颂的是什么?3、幻灯出示沈从文先生对冰心的一句评价:“对人生小小的事情,一例俨然怀着母性似的温暖,从笔下流出时,作品中无不对于人间有个柔和的笑影。
”今天让我们走进一篇现代散文史上最初的美文《笑》,来一起寻找并感受冰心笔下那些柔和的笑影。
1、学生回忆冰心,自由发言,了解冰心是个怎样的作家。
2、个别学生朗读,一起思考回答。
应该是“母爱”、“童心”、“自然”三个方面。
《_____的早晨》教学设计之一-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感受祖国的新面貌、新气象,并能恰当份几个方面作比较具体的记叙。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2、学习运用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写作方法。
3、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照样子列提纲,并把《的早晨》补充完整,以此为题习作。
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
2、自学习作要求。
理解什么叫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
(1)快速阅读习作要求,思考:本次习作训练有哪些要求,训练的重点是什么?(2)讨论明确习作要求和训练重点。
(3)以本单元课文为例,说明作者是怎样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
3、指导学生学习习作内容与习作提示。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早晨,人们在干什么,体现了校园早晨的什么特点。
(2)自学学习内容,说说课文是怎样给《校园的早晨》分几个方面列提纲安排材料的。
(3)讨论:课文例举的三条提纲,句式上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
(4)交流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早晨,说说观察感受,准备分几方面安排材料。
(5)列提纲,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列提纲安排材料的情况,并作个别辅导。
(6)交流提纲,说说自己是分哪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
(7)学习习作提示。
讨论:校园的早晨和小镇的早晨安排材料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8)学生按提纲把一个方面的内容写具体。
教师巡视,以写得好的或有些不足之处的文章为例评改。
(9)学生继续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按提纲完成作文。
2、评改部分习作,修改誊清作文。
教学过程:1、学生继续作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文情况。
2、交流习作,师生共同评议,然后修改完成习作。
(1)指名朗读作文,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有问题。
(2)师生共同评议:主要解决没有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这几个方面没有代表性,能不能比较全面有序地反映这个地方的特点,每一个方面是否比较清楚具体。
(3)学生修改,誊清习作,教师指导困难学生。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美景,体会景中所融入的积极、健康、快乐的情感。
2、反复朗读,品味精练、准确、传神的语言文字之美。
教学重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美点,品味语言美,感受美的情操。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语言的艺术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北海的早晨》。
北海位于北京市中心,始建于公元十世纪,有“世界建园最早的宝城御园”之称,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对它十分赞赏。
北海还素有人间“仙山楼阁”之美誉,
那么当代女作家斯妤笔下的北海的早晨又将是怎样的一幅幅美景呢?
二、指导散文阅读
感受作品
品味语言
体验情感
发散迁移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三幅“北海美景图”。
四、感受作品
1、想一想,读了课文,你初步感受到了什么?
2、文章场景的描写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着,请找出表示时间的语句。
抓住每幅画的观察顺序和描写的景物:
1、黎明时的朦胧画面。
为了突出北海的美,由岸边到湖面,先借山峦树木、台榭楼阁、柳树、灯光这些岸边景来映衬湖面宁静之美,然后用迷蒙的晨雾、雾中琼岛渲染北海的朦胧而飘逸的美。
整个画面展示了黎明时分那种薄雾缭绕的诗意美。
4、北海的早晨美不胜收,欣赏图片,回味。
划线句为板书
五、赏读语段,品评语言魅力。
读一读文中你最欣赏的语句或语段,品一品它的语言特色。
(先有感情地朗读欣赏的语段,再评评它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