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结果
- 格式:docx
- 大小:33.62 KB
- 文档页数:4
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分别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即糖尿病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以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后分析了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的药理作用以及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并详细描述了研究方法。
通过对临床疗效结果的分析,发现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胰岛功能。
对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用药在疗效和安全性上均表现良好。
结论部分对该疗法的疗效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和临床应用前景展望。
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关键词:利格列汀、格列美脲、二甲双胍、初发2型糖尿病、联合治疗、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安全性分析、疗效评估、研究方法、结论、研究方向、临床应用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增长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32亿人患有糖尿病,其中约90%为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在我国亦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目前,2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干预两大方面。
药物治疗中,口服降糖药物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利格列汀和格列美脲是两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通过不同的途径促进胰岛素的释放和降低血糖水平。
而二甲双胍则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肝糖原合成和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降低血糖水平。
本研究旨在探讨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药物组合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通过比较联合应用和独立应用的效果,评估联合治疗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抵抗等指标的影响。
2021年9月 第19期综合医学论坛2型糖尿病作为临床中十分多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当前生活中困扰人们的一项重大疾病,其临床病理属于代谢性系统疾病,常常会以血糖增高为主要特征,也被称作是高血糖,这通常是因为患者胰岛素分泌存在缺陷而导致血糖升高,而在血糖不断增高或者长期持续高血糖状态时,患者生物作用会受到严重损伤,同时在加上其他因素影响,患者血糖代谢功能也会渐渐发生紊乱,最终给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1-3]。
近几年以来,在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下,生活方式发生明显变化,生活饮食结构也随之改变,这也导致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当前临床中哦个并不具备能够彻底根治疾病的方法,但是如果患者长时间受到高血糖的影响,则十分容易引发一系列心脏系统疾病发生,并且累及患者肾脏与血管等功能,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威胁,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干预,以改善患者血糖水平,促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以往临床中大多采用胰岛素开展疾病治疗,虽然可以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一定改善,但长期服用胰岛素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例如患者体重增加或者低血糖等,给患者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药物应用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有着显著的作用,并且配合胰岛素联合治疗,能够发挥出更好的药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基于此,本文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共48例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效果展开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经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全都来自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时间内在我院接收的共48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研究对象都经过临床病理学诊断确定患有2型糖尿病,且患者均不存在严重肝肾功能异常与严重并发症发生,都自愿签署此次研究同意书,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通过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4例,参照组男女比重13:11,年龄34~69岁,平均(54.31±2.11)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04±1.03)年;研究组男女比重12:12,年龄33~67岁,平均(54.28±2.09)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3.11±1.02)年;将所有资料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
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肥胖和2型糖尿病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公共健康问题,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而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也伴随着肥胖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不断调整,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带来了重大负担。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将探讨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效果。
【研究背景】1.2 目的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胰岛功能不足和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
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肥胖患者更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其他并发症。
寻找一种既能控制血糖稳定又能减轻体重的治疗方法对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文献综述,总结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决策依据。
1.3 意义肥胖和2型糖尿病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健康问题,二者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种危险的健康状态。
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之一,而2型糖尿病又会进一步加重肥胖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联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在未来,我们还需要不断完善治疗方案,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推动这一新型联合治疗方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现更好的疗效和预防效果。
【字数:287】2. 正文2.1 达格列净和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达格列净是一种二肽肽酶-4(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减少胰岛素的降解,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门冬胰岛素30联合沙格列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老年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此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易导致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
单一药物治疗效果有限,易出现药物耐受性和药物副作用等问题。
寻找一种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门冬胰岛素30是一种长效胰岛素,具有缓释作用,能够有效降低血糖并减少胰岛素的频繁注射次数。
沙格列汀是一种口服降糖药,可增加胰岛素释放并提高胰岛素的灵敏性。
将门冬胰岛素30与沙格列汀联合应用可能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旨在探讨门冬胰岛素30联合沙格列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临床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门冬胰岛素30联合沙格列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老年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验证该治疗方案在老年患者中的有效性,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胰岛素敏感性变化,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我们希望观察门冬胰岛素30联合沙格列汀治疗是否能够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医疗费用,并进一步推动老年2型糖尿病的治疗水平和效果。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也可以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促进老年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不断完善和创新。
1.3 研究意义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老年2型糖尿病在老年人群中尤为常见。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
门冬胰岛素30和沙格列汀作为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具有显著的降糖效果和较低的不良反应率,但二者联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门冬胰岛素30联合沙格列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策略,减轻老年病患者的病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2型糖尿病与结直肠息肉相关性的临床研究2型糖尿病与结直肠息肉相关性的临床研究引言:2型糖尿病和结直肠息肉都是常见的慢性疾病。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这两种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通过回顾和分析前期的临床研究数据,探讨2型糖尿病与结直肠息肉之间的相关性,并为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本研究包括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50例无2型糖尿病的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测量多种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揭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1. 2型糖尿病组的结直肠息肉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5% vs. 30%)。
2. 2型糖尿病组的结直肠息肉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平均为2个 vs. 0.5个)。
3. 2型糖尿病患者的结直肠息肉大小明显较大(平均为0.8 cm vs. 0.4 cm)。
4. 2型糖尿病组的结直肠息肉分类中,高级别结直肠息肉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讨论:2型糖尿病和结直肠息肉之间的相关性一直备受关注。
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1. 高血糖状态: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胰岛素抵抗发生。
高血糖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导致结直肠黏膜细胞的DNA损伤和基因突变,从而增加息肉的发生风险。
2. 慢性炎症: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炎症状态,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长期高水平存在,这些炎症因子可能通过诱导肠黏膜的退行性变及增生反应,促进息肉的形成。
3. 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超重或肥胖症,肥胖病人肠道食物通过增加胃酸和激素的分泌,减慢肠蠕动和胃排空时间,影响菌群组成。
这些变化可能在结直肠黏膜及其关注细胞内引起改变,导致结直肠增生。
4. 饮食结构:2型糖尿病患者常有高脂肪高能量饮食,并常导致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这种饮食结构容易导致便秘,增加结直肠黏膜的暴露时间,从而增加结直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结论: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研究,我们发现2型糖尿病与结直肠息肉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2型糖尿病治疗的临床新进展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对人们日常生活及工作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2型糖尿病(T2DM)多通过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注射胰岛素等方式治疗,但难以彻底根治,并发症发生率依然比较高。
近年,国内外一直致力于新型治疗方法研究,在药物、手术、中医药、基因治疗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本报告作如下综述。
1新型降糖药物葡萄糖激酶激动剂:在糖酵解中,葡萄糖激酶(GK)为首个重点酶,分泌载体为肝细胞、胰腺细胞,其不仅对细胞内葡萄糖具有催化作用,使其呈现磷酸化,还可对体内血糖平衡进行有效调控,使胰岛素分泌、葡萄糖分解代谢等加速。
现阶段,苯丙咪唑类、肽类等GK激动剂正处于试验环节,但其会诱发低血糖、脂代谢紊乱,故而,研发受限。
胆酸螫合剂考来维仑:考来维仑释放大量胰高血糖素养肽1(GLP-1),使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较以往明显增多,其抵抗能力也随之改善,既能够使血糖降低,还可对血脂紊乱情况进行有效改善[1]。
该药物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后,在T2DM辅助治疗中效果显著。
胰淀粉样肽:其本质为胰淀素类似物,分泌载体为胰岛β细胞,受葡萄糖作用,与胰岛素同时分泌,使餐后胰高血糖素明显降低,胃部排空延缓,控制食欲,促进血糖、体质量改善。
诸如,普兰林肽,现已获美国FDA认可,在T2DM患者胰岛素治疗中加以应用。
G蛋白偶联受体119:T2DM患者发病过程中,β细胞功能处于受损状态,而G蛋白偶联受体119表达环境是特定的,诸如,K细胞、L细胞、胰岛β细胞等。
同时使用特异激动剂,使环磷酸腺苷水平提高,对上述表达环境产生刺激,促进CLP—1分泌,使胰岛素敏感性间接改善。
这一药物安全性强,不仅能够对β细胞功能进行有效保护,还能够使患者体质量明显减轻,利于病情改善。
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该物质可还原皮质醇,增强其活性,使患者糖皮质激素水平明显提高。
故而,在T2DM治疗中,可对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进行选择性抑制。
消渴丸联合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目的临床观察消渴丸联合新一代降糖药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的疗效。
方法将选取的140例T2DM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
治疗组给予消渴丸联合西格列汀,对照组给予消渴丸,治疗12w。
治疗过程中记录低血糖发生的情况。
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Ic)的变化,并用统计学分析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14%,显效率80%;对照组总有效率80%,显效率42.86%。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FBG、2hPG、HbA1c 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均无发生低血糖事件及其它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消渴丸联合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好,是一种较为理想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法。
标签:消渴丸;西格列汀;2型糖尿病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病,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即”三多一少”症状。
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
2型糖尿病主要以遗传因素、肥胖、年龄、现代的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
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已超过4000万,排列世界第二,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0%以上[1]。
二肽基肽酶IV(dipeptidyl peptidase 4,DPP-4)抑制剂类药物西格列汀,通过抑制DPP-4降糖,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为首个上市的DPP-4抑制剂[2]。
本研究通过观察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用消渴丸联合西格列汀治疗的70例T2DM患者,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40例,诊断标准[3]均符合1999年WHO的2型糖尿病。
甘精胰岛素联合谷赖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而其血糖控制不佳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也逐渐凸显出来。
甘精胰岛素和谷赖胰岛素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这两种药物有望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对甘精胰岛素联合谷赖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进行临床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研究背景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甘精胰岛素联合谷赖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进行临床分析,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三、研究方法选择一定数量的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甘精胰岛素联合谷赖胰岛素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
治疗组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谷赖胰岛素治疗,常规治疗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观察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胰岛素敏感性等指标,并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评估甘精胰岛素联合谷赖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四、研究结果经过一定时期的观察和治疗,治疗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较常规治疗组显著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胰岛素敏感性明显提高。
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也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治疗效果良好,安全性较高。
甘精胰岛素联合谷赖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表明这种联合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对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由于样本数量较少,仍然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研究机构和医生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玉泉丸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40例临床观察【摘要】本研究通过对40例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玉泉丸加减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玉泉丸加减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和相关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如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等。
结论认为,玉泉丸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并展望未来可加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来进一步验证疗效。
该研究为相关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玉泉丸、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临床应用、不足之处、临床价值、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点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
气阴两虚是中医学的疾病范畴,指气衰阳亏,气虚阴亏之证候。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是2型糖尿病中的一种病症类型,其临床表现包括糖尿病症状、肾阴虚证和心神不宁等症状,治疗较为困难。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其中玉泉丸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
玉泉丸具有养阴清热、滋肾益肝的功效,对糖尿病患者气阴两虚型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目前对于玉泉丸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作用机制尚未有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评估玉泉丸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
对于玉泉丸加减的治疗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评估玉泉丸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40例患者进行观察研究,探讨玉泉丸加减在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旨在验证玉泉丸加减对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推广该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地特胰岛素自我调整剂量303方案的应用
——PREDICTIVETM303研究结果
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表明,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2型糖尿病的特征是β细胞功能进行性减退,因此很多患者最终需要胰岛素治疗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
地特胰岛素是一种可溶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其主要分子结构是去掉人胰岛素B链30位的苏氨酸,在B链29位赖氨酸上增加1个14碳的脂肪酸侧链。
地特胰岛素通过增加分子间自我交联能力和脂肪酸侧链与白蛋白的结合,从而延长作用时间。
克莱因(Klein)等近期发表的研究表明,地特胰岛素的作用持续时间及作用曲线与甘精胰岛素相似,二者药效学曲线也相似。
与其他基础胰岛素相比,地特胰岛素表现出一定的优势:正糖钳夹研究表明,与中性鱼精蛋白锌(NPH)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相比,地特胰岛素显著减少受试者个体内变异性,具有更可预测的药效学曲线;临床试验一致表明,地特胰岛素的空腹血糖(FPG)个体内变异明显低于NPH胰岛素;地特胰岛素比NPH胰岛素显著减少日间和夜间低血糖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时经常会担心体重增加,而大量临床对照研究表明,地特胰岛素与NPH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相比显著减少体重增加。
胰岛素治疗过程中,经常需要根据血糖情况定期调整胰岛素剂量。
通常情况下医生为患者调整胰岛素剂量,但患者也可以根据简单的指南自我调整胰岛素剂量。
实际上,指导并允许患者进行胰岛素剂量调整和自我管理能够改善血糖控制。
本研究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评价地特胰岛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受试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①简单的患者自我调整地特胰岛素剂量方案;②研究者进行常规标准治疗以调整地特胰岛素剂量。
试验设计和方案
这项为期26周的多中心、开放、随机研究拟纳入来自美国1000多名家庭医师治疗中心的5604例2型糖尿病患者。
受试者年龄≥18岁、糖化血红蛋白(HbA1c)≤12%、体质指数(BMI)≤45kg/m2。
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标准治疗组,研究人员根据常规临床治疗标准调整地特胰岛素剂量;303方案组,患者每3天根据自我监测的FPG平均值自行调整地特胰岛素的剂量。
303方案组地特胰岛素剂量调整依据的简单指南如下:①FPG<80 mg/dl (<4.4mmol/L)时,地特胰岛素减少3 U;②FPG在80~110 mg/dl(4.4~6.1mmol/L)时,地特胰岛素剂量不变;③FPG>110 mg/dl(>6.1 mmol/L)时,地特胰岛素增加3 U。
无论是与其他降糖方案联合应用还是替代既往的基础胰岛素,本研究所有患者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仅使用地特胰岛素作为基础胰岛素,且两组患者均在每天晚上大致相同的时间,开始1天1次的地特胰岛素治疗。
因本研究是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检测地特胰岛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所以没有像治疗达标研究那样要求强行调整地特胰岛素剂量。
本试验包括筛查/
基线随访和12周、26周随访。
日常治疗中,患者采用血糖仪检测血糖。
随访时采集血样,并将血样送往中心实验室检测HbA1c和FPG。
收集的安全性数据包括不良事件、低血糖事件和高敏C反应蛋白。
有效性分析比较两个治疗组间的HbA1c变化、每组从基线到26周的HbA1c变化、FPG、FPG自基线变化、达到HbA1c<7.0%的患者百分比、HbA1c值和根据基线HbA1c<9.0%和≥9.0%分层的HbA1c自基线变化、地特胰岛素剂量和体重变化。
安全性评估包括(日间、夜间和严重)低血糖事件。
研究结果
本研究在美国1083个中心进行,共随机纳入5619例2型糖尿病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分别包括5604例和4937例患者(图1)。
参与研究的1083个中心广泛分布在美国的城市和乡村,入选受试者代表了典型的美国2型糖尿病患者人群。
两组的基线特征相似。
受试者的平均年龄58.6岁,BMI为33.8kg/m2,糖尿病病程11.4年。
基线HbA1c(8.5%)和FPG(9.8mmol/L)表明受试者基线时整体血糖控制不佳,仅有13.3%患者的HbA1c <7%。
地特胰岛素治疗26周时,303方案组的平均HbA1c从8.5%降至7.9%(-0.6%,与基线相比,P<0.0001),标准治疗组从8.5%降至8.0%(-0.5%,P<0.0001)(图2),证明303方案对血糖的控制不劣于标准治疗。
对于血糖达标(HbA1c<7%)的患者百分比,303方案组由13.5%增加到24.2%,标准治疗组由13.2%增加到22.7%,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206)。
大多数患者(974/1156例)在达标同时,未经历任何低血糖事件。
对于FPG,303方案组由9.7 mmol/L降至7.8mmol/L(P<0.0001),标准治疗组由9.7 mmol/L 降至8.4mmol/L(P<0.0001),即303方案比标准治疗更显著降低FPG。
26周时,303方案组的全部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次/患者-年)由9.05降至6.44
(P=0.0039),标准治疗组由9.53降至4.95(P<0.0001),标准治疗组更低(组间P<0.0001)。
两组严重低血糖发生率也显著减少。
26周时,303方案组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次/患者-年)从0.93降至0.26(P<0.0001),标准治疗组由0.90降至0.20(P=0.0029)(图3)。
26周时,两组患者体重均无显著变化:303方案组增加0.1 kg,标准治疗组减轻0.2 kg (组间P=0.0676)。
有趣的是,当根据BMI分层时,基线BMI>30 kg/m2者表现为体重减少,而同一时期基线BMI较低者体重增加。
26周时,303方案组和标准治疗组的平均每日地特胰岛素剂量分别为0.68 U/kg和0.53 U/kg,保持地特胰岛素1天1次治疗方案者比例分别为91%和85%。
图1 研究流程图
图2 303方案和标准治疗26周后显著改善HbA1c
图3 303方案和标准治疗26周后显著减少严重低血糖
讨论
本研究宽泛的入选标准使我们可以对人口统计学分布接近整个美国2型糖尿病人群的一组受试者进行评价。
在整个26周治疗期间,303方案组血糖控制不劣于标准治疗组,两组HbA1c自基线分别降低0.6%和0.5%。
与标准治疗组相比,303方案组达到更低的FPG,这可能是因为该组调整剂量的次数更频繁以及使用的剂量更大。
研究结束时,患者的平均FPG 值、HbA1c值和达到HbA1c<7%的患者百分比并未达到最佳结果,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本试验没有采用治疗达标设计。
另外,自我调整地特胰岛素剂量的303方案组在实现有效性的同时,还兼顾了安全性,这表现为研究结束时两组全部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与303方案组相比,标准治疗组的低血糖事件更少,这可能是由于
标准治疗组的胰岛素剂量更小,达到的血糖值略高。
体重方面,两组患者与地特胰岛素相关的体重变化很小。
从NPH或甘精胰岛素转为地特胰岛素的患者、基线HbA1c<9%的患者、基线BMI>30kg/m2患者体重轻微减轻。
整个研究过程中,91%的303方案组患者和85%的标准治疗组的患者保持1天1次地特胰岛素治疗,证明地特胰岛素是一种有效的1天1次注射的基础胰岛素类似物。
在治疗26周时,303方案组的地特胰岛素剂量大于标准治疗组,说明与当前标准治疗实践相比,303方案组代表了一种更有效的调整剂量方案。
综上所述,使用地特胰岛素治疗,303方案组与标准治疗组能达到相似的血糖控制。
同时显示在家庭医师治疗环境中使用地特胰岛素,达到显著改善血糖控制的同时,还降低低血糖风险,且无显著的体重增加。
这种简单的由患者主导的地特胰岛素调整剂量方案,可以使患者主动进行2型糖尿病的日常管理,并且在家庭医师的监督下可能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智广教授摘译自Meneghini L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07,96):9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