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霁霖:大菱鲆产业转型期已到来——本刊专访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雷霁霖院士
- 格式:pdf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4
中国海水鱼类陆基工厂化养殖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刘宝良;雷霁霖;黄滨;梁友【摘要】海水养殖是我国海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化池塘、开放式流水养殖工厂、深水网箱和循环水养殖则是我国当前集约化养殖的主要生产模式,其中陆基工厂化循化水养殖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产品安全等特点,是世界水产养殖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实现水产养殖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介绍了在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对我国沿海工厂化养殖产业营运情况调研结果;围绕我国海水鱼类陆基工厂化养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循环水养殖产区分布、发展趋势、技术模式、运营效率以及运营成本构成等关键问题,探讨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凸显的主要问题,对产业发展机遇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期刊名称】《渔业现代化》【年(卷),期】2015(042)001【总页数】6页(P1-5,10)【关键词】海水鱼类养殖;陆基工厂化;关键问题;现状及展望【作者】刘宝良;雷霁霖;黄滨;梁友【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青岛市海水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青岛市海水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青岛市海水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青岛市海水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7.9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海水养殖大国,2013年海水养殖产量达到1 739.25万t,约占世界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是世界上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1-2]。
水产养殖在我国渔业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渔业生产空间受到挤压,养殖用地、水、劳力资源锐减,环境污染威胁增大,质量安全与市场监管问题令人堪忧。
2018-2019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重点中学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心目中的“乡愁”是什么?唤起乡愁的时空要素有哪些?人们常将“乡愁”与心理学的“怀旧”、地理学的“恋地情结”以及医学的“思乡病”混在一起。
关于怀旧,英国牛津词典的解释是“向往历史、过去的一种情感”,即怀旧侧重于时间维度。
根据当代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的观点,“恋地情结”是一种基于地理环境的认知、态度、价值及其依恋情感,即恋地情结侧重于空间维度。
从医学角度看,思乡病是“因为一个人并非身处家乡而感觉到的痛苦”。
乡愁与这些西方学术名词有一定的关联,但不等同,通常随着空间、时间及其场景的演变而引发主体的情感关爱与审美。
中国人的乡愁有着独特的东方背景,对于“乡愁”有一些基本共识:首先是对“故土”地理空间的“情感”,其次是对家乡“过去”时间的一种“记忆”及对家园“未来”的期望。
这种对家乡的思念与依恋情感在儒家文化主导的社会中龙为普遍与突出。
《说文解字》云:“愁”者,“忧”也,从心。
“愁”的本义是心里牵挂着什么。
从本质上看,乡愁是一种源自主体体验的情感。
从民国到当代,中国人的乡愁情感总体来看是积极的。
相比“忧伤”等消极情感,伴随乡愁出现的“关爱”“美”等积极情感具有绝对优势,同时呈现为一种“批判”与“思辨”。
乡愁隐合了一种人们带着乡愁追寻自我生存与生命意义、追寻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的美学思辨。
同时,这种追寻自我生存的主体逐渐转向大众群体,乡愁也由传统单一的“文化乡愁”“爱国情怀”演变为对于“理想家园”的精神追求。
乡愁的空间意象中“家”的印象占主导地位,其中“家”与“乡”的故事构建了“小乡愁”,“民族”与“国家”的故事构成了“大乡愁”。
我们通过文献分析及问卷调查,勾勒出中国人乡愁的空间意象:日常居住空间、邻里交往空间以及自然小微环境。
雷霁霖:顺应全球发展需求,构筑高端养殖产业程纯明【期刊名称】《当代水产》【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2页(P46-47)【作者】程纯明【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10月15~17日,在中国工程院农学部主办的“中国高端养鱼模式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科技论坛上,又见到了雷霁霖院士,很欣喜地看到这位已近耄耋之年的学者依然健朗。
作为媒体人,仰慕他具备浓厚的行业底蕴和学者气息;作为行业的一份子,佩服他对“工厂化养殖”梦的不懈追求;作为后辈,更感动这位前辈为了发展水产业忘我奉献的心力。
去年9月,同样是在青岛,本刊有幸采访到雷霁霖院士,雷院士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工业化养殖”梦,如今,梦已起航,这次,雷院士又会给我们传递哪些新的信息呢?《当代水产》:您是怎么想到提出构建高端养殖模式系统理念的?雷霁霖:现在正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
为了应对环境、资源、人口的刚性约束,促进行业发展与国际接轨,我国正在推进改革向深水区发展。
当前,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寻求解决节能减排、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内陆和沿海水域,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污染比较严重,水体富营养化超过承载能力,就会产生赤潮、绿潮,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导致水域生产力下降。
近几年,我国青岛沿海和黄海北部,每一年出现一次绿潮就是最明显的案例。
地球表面除受面源污染外,传统的水产养殖所产生的废弃物也都直接排放入海,造成自身污染。
所以,我们的产业如果永远停留在过去的思路上运行,这个产业就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而有可能被淘汰或被兼并。
在深化改革的浪潮下,该怎样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值得我们水产人深思。
因此需要马上行动去突破传统养殖的重围,大力构筑高端养殖模式,就成为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
《当代水产》:对于此次会议,您为什么会定位在高端养殖模式上呢?雷霁霖:其实,我们过去对工厂化养殖问题,每年都举办一次专题性的论坛,如种业、病害等。
今年举办大型综合性的论坛还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