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鲆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
- 格式:pptx
- 大小:2.74 MB
- 文档页数:82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大菱鲆专家组二OO六年十二月前言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是原产于欧洲的一种冷水性底栖海水鱼,隶属于鲽形目、鲆科、菱鲆属。
自1992年引进我国以来,以其适应低温生活,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轻易同意人工饲料等优点,迅速开展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一个支柱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然而在近几年的大菱鲆养殖过程中,大菱鲆疾病时有发生,养殖者为操纵疾病发生,普遍使用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的方法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
在不了解疾病流行特征和病原的情况下,经常盲目、超量使用药物进行预防,进而导致商品鱼药物残留的现象,碍事上市销售。
同时过量使用抗生素类的化学药物,从长远来瞧会给大菱鲆的平安养殖带来较大的隐患,造成大菱鲆体内病原耐药性增强,药物使用加量的恶性循环。
为了宽广养殖业者了解大菱鲆疾病,正确使用药物,保证这一产业的健康开展,我们编写了这本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及用药指南。
盼瞧通过本指南能关怀大伙儿树立正确的养殖瞧念,了解大菱鲆的常见疾病,掌握疾病预防措施和正确使用药物,实现大菱鲆的健康养殖,生产绿色、平安食品。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及用药指南一、大菱鲆疾病防治原那么〔一〕更新养殖瞧念,坚持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疾病防治原那么大菱鲆养殖是以高密度、集约型工厂化养殖为主的产业模式,有不于传统的藻、贝、虾室外养殖方式。
它的养殖环境相对狭小,放养密度大,环境胁迫性高,轻易诱发疾病;在养殖工艺上也相对复杂而精细,养殖操作那么要求比立严格。
因此,关于疾病的防治要从改善养殖瞧念进手。
充分掌握工厂化养殖的养殖工艺和流程,选择健康苗种、定时监测水质、使用高品质饵料,进行正确、卫生的日常操作,都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到达预防疾病的目的。
治疗那么是在疾病发生后所采取的一项辅助性措施,受各方面因素碍事往往难以到达理想效果。
〔二〕定期检查鱼体健康状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菱鲆养殖密度较高,在养殖环境因子发生变化时极易引起应激反响,造成鱼体抵抗力下落,从而诱发疾病。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大菱鲆是一种常见的海水鱼类,由于生长迅速,而且肉质鲜美,被广泛地人们所喜爱。
但是大菱鲆同样也容易受到多种病毒和病菌的侵袭,需要进行防治。
本文将针对大菱鲆常见病害及预防治疗方法以及药物和药剂的使用进行介绍。
一、常见病害1. 黑点病害黑点病害是大菱鲆常见病害之一,主要产生于幼鱼和养殖密度过高的池塘,是一种高传染性寄生虫病。
病鱼身上会出现黑色的斑点,疾病的主要症状是轻度的瘙痒和不断抓挠身体,还会出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成鱼鳞片脱落等症状。
2. 细菌性疾病这种病害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水温过高,溶氧度不够高等都会容易使得大菱鲆感染细菌性疾病,比如腐败性皮炎,细菌感染等。
病鱼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体温增高,皮肤变得疏松,眼瞳发红,还会出现体表溃疡等症状。
3. 眼球突出症这种病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饲料出现了问题,比如膳食成分不足、维生素缺乏等等,但是一旦出现症状,表现就是眼球突出,居于一侧(通常是左侧),而且视力变得模糊,病鱼的健康状态也变得相当差。
4. 寄生虫感染这种病害发生的原因可能与养殖环境有关,但是一旦出现症状,寄生虫的危害对大菱鲆的健康状况非常大,寄生于大菱鲆体表和鳃腔的寄生虫,往往会导致疾病的爆发,表现为体表粗糙,鳃腔炎症严重等症状。
二、预防和治疗方法1. 养殖环境的调节养殖环境的调节是大菱鲆预防和治疗常见病害的基础。
首先要确保养殖环境的卫生干净,因为如果环境不好,病原菌的数量容易增加,病状也会随之发展恶化。
其次,注意饲养密度控制,因为密度过大不仅会拥挤,产生臭氧等气体,而且也容易造成疾病的爆发。
此外,温度和水质的控制也非常重要,要防止水温过高或是水质不良。
这些都是以预防为原则的调节方法。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针对大菱鲆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对症治疗最为有效的做法,但使用药物必须在实验室或是科研机构的指导下进行,大菱鲆药物治疗的剂量、用法均需严格执行。
药物治疗可以根据不同的病害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工厂化无公害养殖大菱鲆大菱鲆原产于欧洲大西洋海域,是世界公认的优质比目鱼之一。
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从欧洲引进养殖,几年功夫就在北方沿海一带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
在山东、河北、辽宁等地,养殖发展迅速,养鱼方式提升到工厂化水平,成为一个大的水产养殖业。
大菱鲆肉质鲜嫩、口感清香,是制作鱼排和鱼片的上好原料,在我国的水产品消费领域也成了佼佼者。
经过药残事件,大菱鲆无公害健康养殖越来越受关注。
笔者根据近几年有关养殖单位的经验,就工厂化大棚无公害健康养殖关键技术探讨如下:场地选择选择交通便利,水电齐备靠近海边处建场,重要的是该处打出的深井水理化因子要适合大菱鲆养殖需要。
pH最好维持在7.6~8.6;盐度应在20~32;溶解氧大于4毫克/升,氨态氮小于0.2毫克/升;水温10℃~20℃,最好在14℃~19℃之间,水温过高或盐度过低,鱼病较多,不利于健康养殖。
养殖温室多采用简易塑料大棚,投入少,易回收成本。
棚顶有遮阳设施,光照要求60Lux~600Lux(200Lux~400Lux最佳)。
每个大棚应配备1口~2口海水深井,钻好井后,至少要抽水7天~10天,使其各项水质指标稳定下来方可投入使用。
棚内建一口蓄水池,井水通过蓄水池暴气后,经输水管沿池壁方向入池,形成向池中心旋转的水流。
养殖池以圆形或八角形为好,排水口位于水池中间。
养殖池面积25平方米~40平方米不等,池深60厘米~80厘米。
池中设气石通过鼓风机增氧,气石数量为3个/平方米~5个/平方米。
大棚可配纯氧供应设施,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一般每个大棚配有1台发电机,以便停电时正常供水供气。
苗种选择育苗场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农业部颁布的《水产苗种管理办法》的规定,设计和生产条件应符合水产苗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苗种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苗种选择应稍大一些,最好4厘米以上,尽量选择育苗场同一批卵孵化的头苗(第一茬苗)进行养殖。
头苗养殖成活率高,养殖周期短。
大菱鲆的养殖技术大菱鲆的养殖技术一、大菱鲆的生物学特性大菱鲆属于蝶型目,鲆科、菱鲆属。
它自然分布于大西洋东侧欧洲沿岸,自北欧南部直至北非北部均有分布,黑海和地中海也有分布,主要分布还是北海和黑海西部沿岸。
整个欧洲和西亚沿岸年总捕捞量不超过1万吨。
大菱鲆身体扁平近似圆形,双眼位于身体左侧,有眼侧呈褐色,有点状黑色素和少量皮刺,无眼侧光滑呈白色,背鳍与臀无硬棘,头部及尾鳍均较小,身体中部肉厚,内脏团小,整个身体的可食用部分比牙鲆多。
大菱鲆最高致死温度28℃-30℃,最低致死温度为1℃-2℃,最高生长温度21℃-22℃,最底生长温度为7℃-8℃,最适生长温度为14℃-17℃。
大菱鲆养殖的适宜盐度在20‰-32‰之间,25‰-30‰最为合适;对盐度的耐受力最高为40‰,最低为12‰。
大菱鲆为底栖生鱼类,平时游动较少,觅饵时跃起捕食,性格温顺,相互残食现象少见。
仔稚鱼期,由捕食活饵料至配合饵料,只需一周左右。
当用自动投饵机投饵时,大菱鲆很容易驯化成有节律的摄食。
饵料转化率相当高,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达到40千克/㎡以上的放养密度,只要鳃及头部暴露,其他部们相互重叠达60%以上,对生长基本无影响。
大菱鲆养殖要求水质无污染,抽取地下海水可直接入养殖池使用,用外海水要进行过滤、杀菌。
通过对大菱鲆的养殖经验,以流水养殖为好。
每天换水量至少在5个以上,如果水量充足也可成倍增加。
大菱鲆生长速度很快,据养殖经验,正常情况下从体长5厘米小苗时入养殖池计算,7个月即200余天可长到每尾体重500g左右,达到商品规格。
二、大菱鲆的繁育雄性大菱鲆一龄达到性成熟,雌鱼二龄达到性成熟,自然成熟期在每年5-8月份。
人工培养的亲鱼,在人工控制光照情况下,1-10月份均可获得成熟的卵子。
目前,进行人工繁殖仍采用人工授精方法。
英国1972年大菱鲆人工育苗已获得成功,至今才达到小规模生产水平,说明大菱鲆人工育苗有一定难度。
在英国,从孵化到变态完毕成活率只有1%-25%。
辽宁沿海大菱鲆养殖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李桂华;王雨霏;佟伟【摘要】@@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英译名(兼商品名)多宝鱼,是欧洲名贵经济鱼类.原产于欧洲大西洋沿岸海域,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法两国开发养殖以来,它以适应低水温环境、生长迅速、抗逆性强、肉质鲜嫩、口感独特、骨刺少、内脏团小、出肉率高,尤其它的鳍边和皮下含有丰富的胶质蛋白,营养价值高,是理想的保健和美容食品,深受广大养殖业者和消费者的喜爱.【期刊名称】《河北渔业》【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3页(P39-41)【作者】李桂华;王雨霏;佟伟【作者单位】葫芦岛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辽宁葫芦岛125000;葫芦岛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辽宁葫芦岛125000;葫芦岛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辽宁葫芦岛125000【正文语种】中文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英译名(兼商品名)多宝鱼,是欧洲名贵经济鱼类。
原产于欧洲大西洋沿岸海域,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法两国开发养殖以来,它以适应低水温环境、生长迅速、抗逆性强、肉质鲜嫩、口感独特、骨刺少、内脏团小、出肉率高,尤其它的鳍边和皮下含有丰富的胶质蛋白,营养价值高,是理想的保健和美容食品,深受广大养殖业者和消费者的喜爱。
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院士于1992年将大菱鲆引入我国,经过近8年的科研攻关,于2000年突破了大菱鲆苗种繁育技术,解决了大规模养殖的瓶颈问题,为大菱鲆在我国推广养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养殖现状辽宁沿海的大菱鲆养殖主要集中在葫芦岛市。
营口市和盘锦市开展过小规模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不理想,没有形成养殖规模。
葫芦岛市海岸线长267 km,沿海大部为沙泥底,地下井盐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质的理化指标均符合大菱鲆养殖用水要求,葫芦岛市于2001年底引进大菱鲆开始养殖。
当时的养殖面积只有0.2万m2,经过近10年的发展,全市的大菱鲆养殖面积已达150万m2,养殖户数500多户,从事产业人数5 000余人。
大菱鲆鱼苗流程简介
山东地区大菱鲆鱼苗大致分为两个周期,春季(4-8月)和秋季(10-2月),中间8-11月也有部分厂家育苗,主要根据市场需求量而定。
每个周期大概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布卵孵化期(轮虫、卤虫,25-30天)-饲料转化期(日清、林兼,5-10天)-鱼苗成长期(升索、海康、维艾多、日清、林兼,30-40天)-待售期(升索、海康、维艾多、日清、林兼,30-50天)。
从生物饵料-进口料-国产料,每个阶段的转化都有几天的重合期。
布卵时就要提前在孵化池中投入轮虫,一般孵化至第2-3天开始摄食,轮虫投喂之前要经过裂弧藻强化,并在池中保持一定浓度的小球藻;第7天时开始投喂卤虫,也要经过营养强化并保持水色;第20天时开始驯化投喂微颗粒饲料,粒径200um左右,此时鱼苗在2cm左右,还未伏底,驯化期长短不一,跟饲料和投喂操作的关系很大,短则3天,长则10天,甚至更长,驯化期比较关键,如果驯化不好就会大量掉苗。
鱼苗从2cm到5cm 属于快速生长期,此期间饵料投喂足量,换水量较大,而5cm以后基本进入待售期,此时商家为节约成本会尽可能使用廉价饲料,同时鱼苗过大也不利于长途运输。
出苗率:10-50%不等,通常情况下在30%左右。
2010年春苗期,莱州金城原家王某布卵4kg,由于技术人员操作不完善,导致鱼苗在某些时期掉苗严重,最终出苗40万,出苗率为10%;龙口电厂刘某布卵2.5kg,出苗120万,出苗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