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鲆幼鱼生长、代谢及循环水养殖系统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3.13 KB
- 文档页数:3
海水养殖鲆鱼苗的呼吸代谢与能量需求研究引言:海水中的养殖业在过去几十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鲆鱼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养殖鱼类。
然而,为了保持鲆鱼养殖的健康与高产,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鲆鱼苗的呼吸代谢与能量需求。
本文旨在研究海水养殖鲆鱼苗的呼吸代谢过程以及其能量需求的特点与规律。
1. 鲆鱼苗的生态特点和养殖环境鲆鱼苗是鲆鱼的早期生活阶段,它们出生后很快会进行自主的摄食,摄入养分来支持生长和发育。
养殖鲆鱼苗的环境主要是海水养殖池,这里的水温、盐度和pH值等因素会直接影响鲆鱼苗的生长状况。
2. 鲆鱼苗的呼吸代谢过程鲆鱼苗的呼吸代谢主要通过鳃进行。
鲆鱼苗将水通过鳃导入体内,其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将被鱼鳃中的氧合酶吸附,从而进行氧气交换。
同时,二氧化碳将通过鱼体内的血液循环从鳃中排出。
3. 鲆鱼苗的呼吸代谢与能量需求的关系鲆鱼苗的呼吸代谢是与其能量需求密切相关的。
鲆鱼苗的能量需求主要来自于身体生长、维持基本生命活动和活动能量等。
呼吸过程中,鲆鱼苗通过氧气交换来将食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并释放出二氧化碳作为代谢产物。
4. 鲆鱼苗的能量需求的研究方法为了研究鲆鱼苗的能量需求,研究人员通常会采用鲆鱼苗的生长实验。
首先,选取一定数量的鲆鱼苗,然后将它们放入标准化的养殖池中,提供符合要求的饲料。
通过定期测量鲆鱼苗的生长速度、能量摄入量和呼吸代谢率等指标,来研究其能量需求的变化与规律。
5. 鲆鱼苗的能量需求调控与优化通过深入了解鲆鱼苗的能量需求,养殖业者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调控和优化饲养环境,以提高鲆鱼苗的生长效率和养殖产量。
例如,控制养殖池的水温和盐度,选择适宜的饲料种类和喂养方式,以及针对饲料的营养成分进行调整等。
结论:海水养殖鲆鱼苗的呼吸代谢与能量需求是保证其健康生长和高产的重要因素。
深入研究鲆鱼苗的呼吸代谢过程以及与能量需求的关系,有助于养殖业者优化饲养环境,提高鲆鱼苗的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同时,这也为研究其他海水养殖鱼类的呼吸代谢与能量需求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大菱鲆封闭式循环水系统高密度养殖研究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发展迅速,陆上工厂化养殖模式基本为流水养殖,存在的问题是养殖污水排放量大,病害严重,使用药物控制病害,导致产品药物残留问题。
发展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系统是解决上述问题有效的、必然的方向。
大菱鲆是我国北方近年来新发展的一个优良养殖品种,普遍采用的是“温室大棚+深井海水”的养殖模式,目前大菱鲆养殖存在的问题:(1)地下井水过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问题;(2)自制湿颗粒饲料问题;(3)病害日益严重,滥用药物导致商品鱼药物残留超标。
上述问题成了大菱鲆养殖的限制因素。
本实验设计了一套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实验系统,将大菱鲆鱼苗养殖到商品规格,采用高密度养殖,目的是研究大菱鲆在该系统中的生长情况,研究大菱鲆的氨氮排泄、溶氧消耗等参数,并定量研究生物过滤、臭氧处理、纯氧应用、细菌控制等系统运行参数,为生产规模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提供翔实可靠的实验依据。
2 材料与方法2.1 闭式循环海水养殖实验系统本实验系统养殖水槽面积15 m2,深度1.1 m,水深70 cm,中心底部排水。
微滤机为滚筒式,过滤精度约50 μm,反冲洗方式为间歇式自动反冲洗,反冲洗使用淡水。
泡沫分离器处理能力5 m3/h。
生物过滤器容积0.66 m3,内装特制填料。
PSA富氧机富氧纯度80%以上。
臭氧机,总产量30 g/h,分为6个模块,根据臭氧用量选择多模块组合使用。
水泵为西班牙ESPA Wiper 60。
</P< p>实验使用的海水为人工海水,盐度30。
2.2鱼苗与饵料大菱鲆鱼苗从法国进口,共602尾,平均体长6.6 cm,平均体重10.4 g。
使用Biomar Ecolife型海水鱼饲料,规格为2~12 mm,根据鱼的大小选择使用。
2.3日常管理每天观测鱼的摄食、活动情况;定时定量进行投喂;根据需要定量换水,一般日换水量不超过5%。
2.4水质检测与分析方法每天对pH、DO、ORP、水温等指标进行连续监测(每2~3 h测定1次),每天测定1次密度,每周至少测定1次总氨和亚硝酸氮,每月进行1次,24 h连续监测,定期对水中总菌数进行监测。
海水养殖鲆鱼苗的热能代谢和呼吸率研究引言:海水养殖业是重要的水产养殖行业之一,其中鲆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
鲆鱼的幼苗期对生存环境非常敏感,因此研究其热能代谢和呼吸率对于鲆鱼苗的养殖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海水养殖鲆鱼苗的热能代谢和呼吸率相关的研究进展和影响因素。
一、热能代谢的意义及测定方法1.1 热能代谢及其在鲆鱼苗养殖中的作用热能代谢是生物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和消耗的能量的总和。
了解鲆鱼苗的热能代谢可以帮助养殖者合理调控水温、饵料供给以及增强鲆鱼苗的生长能力和抗病能力。
1.2 测定热能代谢的常用方法研究者通常使用间接呼吸法和间接热量法来测定鲆鱼苗的热能代谢。
间接呼吸法是通过测定鲆鱼苗的氧气摄取量和二氧化碳产生量来确定其能量代谢水平。
间接热量法则是测定鲆鱼苗的热量释放情况,以推断其能量代谢水平。
二、鲆鱼苗热能代谢的影响因素2.1 温度的影响水温是影响鲆鱼苗热能代谢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鲆鱼苗在较高的水温下,其新陈代谢率更高,能量消耗也更大。
2.2 饲料供给的影响饲料供给的多少和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鲆鱼苗的热能代谢。
适量的饲料供给可以促进鲆鱼苗的生长和繁殖,但过量的饲料供给不仅会造成能量的浪费,还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2.3 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除了温度和饲料供给外,盐度、光照、水流等环境因素也会对鲆鱼苗的热能代谢产生影响。
不同环境因素的变化可能会引起鲆鱼苗的代谢适应和调整。
三、鲆鱼苗的呼吸率研究3.1 呼吸率的定义与测定方法呼吸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生物体呼吸消耗的氧气量或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常用来评估生物体对环境适应能力和生理状态。
测定鲆鱼苗的呼吸率通常使用间接呼吸法,即通过测定其氧气摄取量或二氧化碳产生量推断出呼吸率。
3.2 呼吸率的响应与调节鲆鱼苗的呼吸率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温度、盐度、饵料供给、光照等。
适宜的环境条件可以促进鲆鱼苗的呼吸代谢,而恶劣的环境条件则可能导致呼吸效率下降或代谢异常。
目前,北方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多利用地下深井海水,水温常年恒定在13℃~18℃之间,利用大菱鲆养殖循环水养殖刺参模式,就是利用地下深井海水抽出后,先在大菱鲆养殖池中循环,然后排放到参池中进行刺参养殖,以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
由于刺参养殖水源的水温较低,成功解决了刺参渡夏的难题,同时,水源中含有丰富的鱼类残饵和粪便,可供刺参摄食,刺参整个养殖过程中基本不用添加人工饲料,降低了养殖成本。
一、选址建池在大菱鲆养殖大棚附近,选择空地开挖参池,一般1000m2的养鱼大棚按照每天3个一5个水循环量计算,可以供给面积2亩一5亩的盘查叁堕童壁麴塑型堂塑参池用水。
参池单池面积l亩一2亩,长方形,有效水深2m以上,两端分设进排水闸门。
池底最好为硬沙泥质或硬泥沙质,不漏水。
在池底顺水流方向用瓦片或石块构筑参礁。
养鱼大棚设置2条排水道,一条通到参池进水闸,供参池用水,另一条通到排污口,用于排放污水。
放苗前15天将参池用生因为饵料污染、有机物污染、油污、无机污染、重金属及pH值波动较大、水质淡化(盐度降低于17‰以下)等。
治疗时,潜水员下水收集刺参,放于青霉素、链霉素各50ppm药液中药浴30分钟左右,再投入池中即可。
化学污染与有机污染时,停止换水,加强内循环,污染解除方可换水。
雨季、淡水大量注入时,应提早换水,并加大换水量。
2.赤潮、黑潮、黄潮三潮必须提前预防,当水体透明度达O.5m以下时,必须进行防治。
治疗方法:一是生石灰泼洒,即水深1.5m左右时,将40k∥亩的生石灰碾成粉末,均匀撒落在池中,对刺参无毒二是加入2pp忸一4ppm甲醛,均匀泼洒在池水表面,水体富营养化消失,对刺参无害,且与生石灰结合分期使用,效果更好,但不可混合使用。
3.敌害生物体长5cm以下的刺参苗种易被蟹类、虾虎鱼、海鲇类、日本鲟、过量藻类等所危害,而当刺参体长达到10cm以上时,危害性较小。
猛水蚤是体长3cm以下参苗的重要敌害,杀灭猛水蚤的药物主要是敌百虫,在中间培育的小水体中可以使用,施用浓度为2ppm一3ppm。
大菱鲆幼鱼生长、代谢及循环水养殖系统研究摄食和生长是养殖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关系到养殖的成败,而呼吸和排泄是生物进行能量代谢的基本生理活动,不仅反映了生物的生理情况,也反映了环境因子对自身的影响。
了解和掌握大菱鲆的生长和代谢,对其养殖过程中的放养密度、饲料投喂以及水质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为大菱鲆的循环水养殖水处理设备的配备和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本研究以初始体重为(11.91±1.4)g的大菱鲆幼鱼(Scophthalmus maximus)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设定不同浓度的溶解氧(DO)(6.0±1.0mg/L、12.0±1.0mg/L)、氨氮(FA)(0.01mg/L、0.04mg/L、0.07mg/L、0.10mg/L)和亚硝酸氮(1mg/L、5mg/L、9mg/L、13mg/L),研究其在三者交互作用下的生长和代谢情况。
本文做了以下研究:①研究了三者交互作用下大菱鲆幼鱼摄食、生长的变化情况,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了大菱鲆幼鱼摄食、生长的回归模型;②研究了三者交互作用对大菱鲆幼鱼耗氧和排氨的影响,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了大菱鲆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回归模型;③以研究结果为依据,设计了一套养殖40t的大菱鲆循环水养殖系统,对比了不同充氧条件下的经济投入和效益分析。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溶解氧和氨氮对大菱鲆幼鱼的摄食、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而亚硝酸氮对其影响不显著(P>0.05)。
实验表明,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大菱鲆幼鱼的摄食率、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下降;而随着溶解氧浓度的增加大菱鲆幼鱼的摄食率、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升高。
随着时间的增加,大菱鲆幼鱼的生长加快,各组之间出现显著差异,说明大菱鲆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水体中的氨氮,并且能够适应一定范围内环境因素的变
化带来的长期影响。
提高溶解氧的浓度能显著降低氨氮对大菱鲆幼鱼的毒性作用,改善其生长环境,并有效提高大菱鲆幼鱼的摄食、生长水平,对饲料的利用效率也明显提高。
(2)不同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氮条件下,大菱鲆幼鱼摄食率、增重率和
特定生长率的逐步线性回归模型分别为:FR(%)=0.576-4.667×FA+0.022×DO (R2=0.952, P<0.01);WGR(%)=67.231-1031.4×FA+4.570×DO (R2=0.951, P<0.01);SGR(%)=0.817-11.69×FA+0.052×DO (R2=0.922, P<0.01)。
其中,溶解氧和氨氮都入选了线性模型,而亚硝酸氮没有入选,说明在本研究设定浓度下,亚硝酸氮对大菱鲆幼鱼的摄食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影响不显著。
本模型的建立,确定了不同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氮对大菱鲆幼鱼的摄食和生长的影响程度,为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增氧系统的设计、饵料的投放及水质与生长情况管理提供依据。
(3)溶解氧和氨氮对大菱鲆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显著(P<0.05),亚硝酸氮对其影响不显著(P>0.05)。
大菱鲆幼鱼的耗氧率随溶解氧的增大而增大,相同氨氮浓度条件下变化幅度为[(0.1223±0.0136)-(0.2086±0.0103)]mg/(g·h),而随氨氮浓度的增加,其增加量也逐渐减小;当氨氮浓度小于0.07mg/L时,耗氧率先随氨氮浓度的增加而小幅增加,当氨氮浓度大于0.07mg/L时,随氨氮浓度的增加而大幅度下降。
大菱鲆幼鱼的排氨率变化趋势和耗氧率相似。
(4)实验60天后大菱鲆幼鱼的耗氧率(RO)与氨氮(FA)、体重(W)、溶解氧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RO=0.185+0.009DO-1.19FA+0.006W(R2=0.76,F=4.226,P<0.05)。
体重与耗氧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幂函数RO=aW-b表示,其中,a的取值为4.0596-11.851,b的取值为0.7419-1.2412。
实验60天后大菱鲆幼鱼的排氨率(RN)与氨氮(FA)、亚硝酸氮(NR)、溶解氧(DO)体重(W)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式:RN=13.827+0.256DO-130.51FA+0.056W (R2=0.963,F=34.888,P<0.01)。
体重与排氨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幂函数RO=aW-b表示,其中,a的取值为68.759-1977.7, b的取值为0.5363-2.0514。
由系数变化可以看出,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耗氧率和排氨率随体重的增加下降幅度加大。
(5)对不同溶解氧条件下循环水养殖大菱鲆进行了经济分析,结果表明,提高溶解氧的浓度可以大幅降低饲料的成本投入,同时降低了养殖周期,提高了养殖密度,增加了养殖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