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实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51.50 KB
- 文档页数:17
本科数电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
2. 熟悉常用逻辑门电路及其功能。
3. 学会使用逻辑门电路进行简单的数字系统设计。
4. 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1. 逻辑门电路:与门、或门、非门、异或门等。
2. 逻辑函数及其表示方法:真值表、逻辑图、卡诺图等。
3. 数字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触发器、计数器、译码器等。
4. 数字系统的设计与验证方法。
三、实验器材与仪器1. 数字电路实验箱。
2. 逻辑门电路模块。
3. 触发器、计数器、译码器等模块。
4. Multisim、Proteus等仿真软件。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一:逻辑门电路的搭建与测试步骤:a. 根据真值表搭建与门、或门、非门、异或门电路。
b. 使用Multisim、Proteus等软件进行仿真,验证电路功能。
2. 实验二:数字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触发器步骤:a. 搭建基本RS触发器、D触发器、JK触发器等。
b. 利用仿真软件验证触发器的工作原理。
c. 分析不同触发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 实验三:计数器的设计与仿真步骤:a. 搭建二进制计数器电路。
b. 利用仿真软件验证计数器的功能。
c. 分析计数器的工作原理,探讨计数器的应用场景。
4. 实验四:译码器的设计与仿真步骤:a. 搭建4-16译码器电路。
b. 利用仿真软件验证译码器的功能。
c. 分析译码器的工作原理,探讨译码器的应用场景。
5. 实验五:数字系统的设计与验证步骤:a. 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数字系统(如计算器、频率发生器等)。
b. 搭建数字系统电路,利用仿真软件进行验证。
五、实验要求与评价1. 实验报告:要求对每个实验的原理、过程、结果进行详细描述,并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2. 实验操作:要求熟练操作实验设备,正确搭建电路,充分理解实验原理。
3. 实验态度:要求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积极参与讨论,主动请教老师和同学。
4. 实验成果:要求实验结果准确,能够对数字电路进行分析与设计。
无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一、无机化学实验课的目的化学是一门实验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开展此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常见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典型反应;学会常见无机物的制备、分离、提纯和某些常数的测定方法;验证、巩固和加深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有正确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实验现象,合理处理数据、撰写试验报告,设计和改进简单实验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二、无机化学实验课的学习方法1.预习:实验前必须进行充分的预习和准备,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弄清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写出预习报告,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做好实验的前提。
2.操作:应按拟定的实验操作计划与方案进行。
做到轻(动作轻、讲话轻),细(细心观察、细致操作),准(试剂用量准、结果及其记录准确),洁(使用的仪器清洁,实验桌面整洁,实验结束把实验室打扫清洁)。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自己遇到难以解释的问题时可请老师解答。
在实验中应保持肃静,爱护仪器设备,严格遵守实验室各项工作守则。
遇有事故发生,应沉着冷静,妥善处理,并及时报告老师。
对每一实验的开始、中间过程及最后结果的现象或数据,都应细心观察,用心记录,要养成一边观察一边记录的良好习惯,以便了解实验的全过程。
3.写实验报告:做完实验后,应解释实验现象,并做出结论,或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
实验报告内容应主要包括:a:目的;b:原理;c:操作步骤及实验性质、现象;d:数据处理(含误差原因及分析);e:经验与教训;f:思考题及实验习题的解答。
三、化学实验室学生守则化学实验室守则是学生实验正常进行的保证,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遵守以下规则:1. 进入实验室,须遵守实验室纪律和制度,听从老师指导与安排,不准吃东西,大声说话等。
2. 穿脱鞋者、未写实验预习报告者不得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3. 进入实验室后,要熟悉周围环境,熟悉防火及急救设备器材的使用方法和存放位置,遵守安全规则。
第1篇一、案例背景【案例名称】:基于项目驱动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授课对象】:理工科本科生【授课时间】:2022年秋季学期【授课地点】:学校物理实验室【案例背景描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理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越来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作为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和实践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然而,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实验设备陈旧、实验过程枯燥等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为了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我校决定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案例目标【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大学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3. 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目标】:1. 理解大学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实验设备的操作和实验数据的处理。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案例设计1. 项目驱动教学法:以项目为导向,将实验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实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项目背景、目标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展示典型实验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和方法。
3. 项目实施: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结果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
5. 评价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实验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验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授课对象:物理学专业本科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光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光学仪器的基本操作和调整方法。
3. 能够通过实验验证光学理论,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光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光学仪器的使用和调整。
3. 实验项目一: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4. 实验项目二:单缝衍射实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光学实验的重要性,简要介绍光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强调实验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二、光学实验基本原理和方法讲解1. 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原理。
2. 光学仪器的使用和调整方法。
三、实验项目一:薄透镜焦距的测定1. 实验目的:测定薄透镜的焦距。
2. 实验原理:根据薄透镜成像公式,通过测量物距和像距,计算焦距。
3. 实验步骤:a. 准备实验器材:薄透镜、光具座、光源、光屏、刻度尺等。
b. 调整光源,使光线垂直照射薄透镜。
c. 移动光屏,找到清晰成像的位置,测量物距和像距。
d. 记录实验数据,计算焦距。
4. 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实验项目二:单缝衍射实验1. 实验目的:观察单缝衍射现象,研究衍射条纹的分布规律。
2. 实验原理:根据单缝衍射公式,分析衍射条纹的间距和分布规律。
3. 实验步骤:a. 准备实验器材:单缝板、光源、光屏、刻度尺等。
b. 调整光源,使光线垂直照射单缝板。
c. 移动光屏,观察衍射条纹的分布情况。
d. 记录衍射条纹间距,分析衍射条纹的分布规律。
4. 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总结1. 回顾光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总结实验项目一和项目二的结果,分析实验误差。
3. 强调实验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学实验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3. 学生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时纠正错误。
2. 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提高实验技能。
第1篇课程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性质:专业实践课程授课对象:本科三年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授课时间: 2周(每天2学时)教学目标:1. 理解实践教学的意义和目的。
2. 掌握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包括实验设计、编程实现、系统测试等。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增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周:实验设计与编程基础第一课时:实验设计原则与方法1. 教学目标:- 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 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流程。
- 了解实验设计的常见方法。
2. 教学内容:- 实验设计原则: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可行性。
- 实验设计流程:选题、设计、实施、分析、总结。
- 实验设计方法:对照实验、析因实验、模拟实验等。
3. 教学活动:- 讲授实验设计原则与方法。
- 分组讨论,设计一个小型实验。
第二课时:编程基础1. 教学目标:- 掌握编程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 了解常用编程语言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2. 教学内容:- 编程基本概念:变量、数据类型、运算符、控制结构等。
- 常用编程语言:C/C++、Java、Python等。
- 编程流程: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
3. 教学活动:- 讲授编程基础。
- 学生编写简单的C语言程序。
第二周:实践操作与项目实施第三课时:实验操作与实施1. 教学目标:- 熟练操作实验设备。
- 能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 教学内容:- 实验设备操作:示波器、万用表、逻辑分析仪等。
- 实验方案实施: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 实验数据分析: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
3. 教学活动:- 讲解实验设备操作。
-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第四课时:项目实施与报告撰写1. 教学目标:- 能够根据项目需求进行系统设计。
- 掌握项目实施的基本流程。
- 学会撰写项目报告。
2. 教学内容:- 项目需求分析:明确项目目标、功能、性能等。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小教本科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我校组织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小学教育实习活动。
本次实习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为将来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教学观摩:学生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2. 教学实践: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3. 教学反思:学生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
4. 教学研讨:学生与指导教师、同学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分享教学经验。
三、实习教案以下为一堂小学三年级语文课的实习教案,课题为《春雨的色彩》。
课题:《春雨的色彩》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感受春雨的美。
-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学生能通过观察、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 通过观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象。
教学难点:1. 通过观察、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象。
2.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春雨的录音,让学生感受春雨的声音。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春天有什么特点吗?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万物开始生长。
二、新课讲授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
2. 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春天景象。
3.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找出图片中的春天景象,并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描述。
本科化学教案模板范文高中
教案标题:化学实验——酸碱中和反应
教学对象:本科化学专业学生
教学目标:
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通过实验,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定义;
2. 酸碱指示剂的分类和用途;
3. 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技巧。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意义。
2. 实验操作(30分钟)
(1)准备两种盐酸溶液,分别标定其浓度;
(2)取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盐酸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3)加入几滴酸碱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3. 实验讨论(10分钟)
(1)讨论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2)解释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4. 总结(5分钟)
总结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要点:
1. 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概念;
2. 掌握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技巧;
3. 培养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教学工具:实验器材、试剂、酸碱指示剂等。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和结果记录,以及对实验现象的理解和解释。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并进行相关实验探究。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授课对象:机械设计专业本科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旋转木马的结构原理和设计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提高学生对机械传动和运动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1. 旋转木马的结构原理和设计方法。
2. 机械传动和运动学知识的运用。
教学难点:1. 旋转木马的设计计算和结构优化。
2. 机械传动部件的选型和搭配。
教学准备:1. 旋转木马实验装置一套。
2. 相关设计软件(如CAD、SolidWorks等)。
3. 计算机及网络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旋转木马的历史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二、旋转木马的结构原理(15分钟)1. 教师讲解旋转木马的基本结构,包括木马、支架、传动系统等。
2. 介绍旋转木马的工作原理,包括齿轮传动、链条传动等。
3. 分析旋转木马的运动学参数,如角速度、线速度等。
三、旋转木马的设计计算(20分钟)1. 教师讲解旋转木马的设计计算方法,包括传动比、齿轮模数、链条节距等。
2.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旋转木马的设计计算。
3. 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计算进行指导和点评。
四、旋转木马的结构优化(15分钟)1. 教师讲解旋转木马的结构优化方法,如减小传动部件的重量、提高传动效率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旋转木马的结构优化方案。
3. 教师对学生的优化方案进行指导和点评。
五、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旋转木马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提出改进建议。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旋转木马的设计图纸和计算报告。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旋转木马的结构原理和设计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课程名称:中药实验二、授课对象:药学专业本科生三、授课学时:2学时四、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中药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实验内容:1. 实验一:中药饮片的外观鉴别2. 实验二:中药提取物的制备3. 实验三:中药有效成分的鉴定六、实验器材与试剂:- 实验器材:显微镜、研钵、筛子、漏斗、烧杯、蒸发皿、酒精灯、滴定管等。
- 实验试剂:甲醇、乙醇、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等。
七、实验步骤:实验一:中药饮片的外观鉴别1. 预习:学生预习相关中药学知识,了解中药饮片的外观特征。
2. 操作:学生分组进行中药饮片的外观观察,记录颜色、形状、气味等特征。
3. 讨论:分组讨论,分析不同中药饮片的特点。
4. 报告: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
实验二:中药提取物的制备1. 预习:学生预习中药提取的相关知识,了解常用提取方法。
2. 操作:学生分组进行中药提取物的制备,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如煎煮法、渗漉法等)。
3. 讨论:分组讨论,分析提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 报告: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结果及分析。
实验三:中药有效成分的鉴定1. 预习:学生预习中药有效成分鉴定的相关知识,了解常用鉴定方法。
2. 操作:学生分组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的鉴定,如采用薄层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
3. 讨论:分组讨论,分析鉴定结果,判断中药中是否含有特定有效成分。
4. 报告: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结果及分析。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严格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
2. 使用试剂时,注意剂量控制,避免浪费。
3. 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台,保持实验室整洁。
九、实验评价:1. 实验操作技能:根据操作熟练程度和规范程度进行评分。
2. 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分析能力进行评分。
3. 团队协作:根据团队协作情况、沟通能力进行评分。
《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及教案黄冈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一、课程所属类型及专业: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专业:体育教育本科(四年制)二、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运动生理学实验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是研究生理学的基本方法,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是学生逐步掌握人体基本生理指标的测试方法,以及反映各种体育锻炼和训练对人体某些功能有影响的生理指标的测试与评定。
了解获得生理学知识的科学方法,验证和巩固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科学的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奠定初步基础。
实验要求:⑴实验前:认真预习,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所需器材、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
⑵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仔细、耐心的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随时记录实验结果,遵守实验室的规则。
注意安全及节约实验材料,药品和其他物品,爱护器材。
⑶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所用器械应擦洗干净,打扫实验室卫生。
整理实验记录,认真书写并按时交实验报告。
三、学时分配及实验项目表本课程实验共安排10学时,为必选实验。
四、实验课的考核实验课的考核内容分两部分: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
实验报告占30%,根据实验报告上交次数、书写是否认真及结论的准确性进行评分;实验操作占70%,根据出勤率,实验态度,操作过程是否正确,是否爱护仪器设施进行评分。
五、实验指导(参考)书和实验报告:1、实验指导书:《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实验报告的要求⑴实验报告书写应注意文字简练、通顺、清楚、整洁。
⑵注明姓名、班级、实验日期。
⑶实验方法和步骤一般不作描述。
⑷实验结果应将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实事求是的准确的描述。
⑸运用以学过的理论和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并指出实验结果的生理意义。
如出现非预期的结果,应考虑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八、主要实验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1、沈岳良等主编现代生理学实验教材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2、辜清等主编人体组织学与人体解剖学试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3、左明雪主编人体解剖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4、伯树令等主编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版5、孙久容等主编生理学实验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版九、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1、教学方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开拓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就课程的各部分内容,分别采用详细讲解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采用引导启发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实验教案课程名称: 生理学课程编号: 5102202系别: 基础医学部教研室: 生理学教研室任课教师: 陈丽娟适用班级: 10级护理本科班使用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实验学时: 32学时2011年3月绪言生理实验课的目的:1.初步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了解获得生理学知识的科学方法。
2. 验证和巩固生理学的基本理论。
3. 培养科学作风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理实验课的要求:1. 实验前:仔细阅读实验手册,复习有关理论。
做到充分理解,预测该实验各个步骤应得的结果和可能发生的误差。
2. 实验中:器材安放整齐,认真循序操作,注意安全,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严密地、全面地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随时记录,并联系讲授内容进行思考。
3.实验后:整理和清洗实验用品,如有损坏应报告授课教师。
必须在授课教师清点检查过仪器和器械后,方可离开。
整理实验记录,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
各组按顺序轮流值日,整理卫生,取送动物。
4.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
生理实验课的重要性和特点:1.实践是知识的来源.生理学的理论均来源于实际观察,而且必须通过设计完善的实验来检验、修正和发展。
2. 通过实践,可锻炼观察问题、务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科学工作的严肃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3.生理实验理论性很强,与形态课区别较大,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生理实验课的基本原理:为了了解生命的某些规律,必须设计特定的实验,选取符合条件的动物或标本(实验对象)。
通过改变作用于实验对象的某些实验条件(实验因素),观察实验对象的某些生命活动的变化(实验效应或指标).来分析总结和作出正确的判断。
以上三者即为实验的三个基本要素。
1. 为了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必须选用健康的动物。
动物的种类和性别应根据实验内容加以选择,使其解剖生理特点尽量符合实验要求。
2. 施于实验对象的实验因素,对于细胞和组织来说,相当于某种刺激,要考虑作用的强度,时间和范围。
生理学常用的是电刺激,这是因为电刺激的参数易于控制,很少造成损伤。
选用化学刺激(包括药物)时,要考虑作用时间和是否影响后续实验因素。
慎重安排作用时间长,不可逆的实验因素。
3. 要选用能说明问题,并且易于观察与记录的实验指标。
生理学要观察的现象多种多样,一部分为生物电信号,易于引导记录,是生理学常用的指标。
另一部分为非电信号(如血压)则须使用换能器,转变为电信号后记录,或者直接用杠杆来记录。
信号小的要利用放大器放大后记录。
频率高的信号常用示波器,频率低的常用笔式记录仪。
4. 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中得到的结果数据是原始资料,分为计数和计量两大类,计量的结果应以正确的具体的单位和数值来定量分析,不能只简单地提示。
以曲线记录的实验,除应标注说明,作好标记外,要就频率、节律、幅度和基线做出定量分析。
有的实验为了比较和分析的方便,可用表格和绘图来表示实验结果。
生理实验报告的写作要求:1.注明姓名、班级、组别、日期、操作者.2.实验题目、目的、简要方法(包括仪器,药品等).3. 实验结果是实验中最重要的部分,应该忠实,正确地记述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一定随时记录,不可单凭记忆,否则容易发生错误或遗漏。
4.实验结果的讨论是根据已知的理论对结果进行的解释和分析,判断结果是否为预期结果,非预期的结果要分析可能的原因,还要指出实验结果的生理意义。
5. 实验结论中一般不要罗列具体的结果,而是本实验结果中能够归纳出一般的,概括性的判断,即这一实验所能验证的概念、原则或理论的简明总结。
不能充分证明的理论分析不应写入结论。
实验课教案实验课顺序:1 实验名称基本手术方法实验班级实验时间学时数 4分组 5实验目的:了解生理实验课常用药品与手术器械;掌握基本的哺乳动物手术操作方法实验对象:家兔实验器材:哺乳类手术器械:手术刀、手术剪刀、镊子、止血钳、动脉夹、气管插管实验试剂:20%的氨基甲酸乙酯实验步骤1.家兔的抓取固定方法家兔比较驯服,不会咬人,但脚爪较尖,应避免被其抓伤。
进行皮下、腹腔、肌肉注射或测肛温时,只须将家兔抓牢或按住即可。
抓兔的方法是用右手把两耳轻轻地拿在手心,抓住颈后部的皮厚处,提取兔,然后用左手托住臀部,使兔的体重大部分落在左手上。
不能单提两耳,因为兔耳并不能承担全身重量,易造成疼痛而引起挣扎。
单提两耳,捉拿四肢,提抓腰部和背部都是不正确的抓法。
当只对兔的头部进行操作时,如耳静脉注射、采血等,可用兔固定器(盒)固定头部,对兔进行测量血压,呼吸及手术时,可将兔固定在兔手术台(解剖架)上,四肢用棉绳固定在手术台两侧,另用一根棉绳拴住兔的两只门牙,另一端固定在实验台的柱上即可。
2.麻醉兔耳缘静脉沿耳背后缘走行。
将覆盖在静脉皮肤上的毛拔去或剪去,可用水湿润局部,将兔耳略加搓揉或用手指轻弹血管,使兔耳血流增加,并在耳根将耳缘静脉压迫,以使其血管怒张。
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夹住静脉近心端,拇指和小指夹住耳缘部分,以左手无名指和小指放在耳下作垫,待静脉充盈后,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由静脉末端刺入,顺血管方向向心端刺约1~1.5cm,放松左手拇指和食指对血管的压迫,右手试推注射器针芯,若注射阻力较大或出现局部肿胀,说明针头没有刺入静脉,应立即拔出针头,若推注不大阻力,可将药物徐徐注入,注射完毕后将针头抽出,随即以棉球压迫止血。
3.皮肤切开动物麻醉固定后,用粗剪刀(家用剪)贴住皮肤剪去手术部位毛发(不要拎起毛发剪,这样会剪到皮肤),在切口沿线的中点两侧旁开各0.5cm 处,分别用血管钳侧夹起皮肤,并向两侧拉开、提起使成“一”字型皱褶,用手术剪在皱褶中点的皮肤上剪一小口,将剪刀并拢伸进切口,使剪刀宽面贴住皮肤内面并挑起,然后撑开剪刀,以使皮肤和皮下组织分离(此即为钝性分离方法)。
在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后,再用剪刀刀刃沿切口线水平地挑起皮肤(忌剪刀尖向下,以避免伤及皮下组织和血管)再行剪开,剪至切口的一侧终点后,向反方向作同样操作,直至达到切口要求的长度。
钝性分离下面的组织,尤其是肌肉组织,勿使用剪刀以免出血。
4.颈部手术颈部手术主要包括气管插管、颈动脉插管、颈外静脉插管和分离颈部神经等。
(1)气管插管术(家兔):动物取仰卧位,按上述皮肤切开方法,自喉部下缘至胸骨柄上缘,沿颈部正中作一5~7cm 长的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于正中线分开肌肉,暴露并游离出一段气管,剥离干净气管表面的筋膜组织(否则剪口时易出血,且血液会流入气管影响呼吸),于气管下穿较粗的棉线备用;在甲状软骨下约1cm 处剪一“⊥”型切口,插入“Y”形气管插管,注意插管插入时应使插入端的斜口向下,插入2~3cm 后将插管旋转180 度,使插入端的斜口向上,并用先前穿好的备用线扎紧,再将余线绕气管插管的分叉处扎紧打结,以防滑脱。
(2)分离迷走神经、交感神经、降压神经(家兔)、颈总动脉:将上述切口边缘的皮肤连带下方的肌肉组织向外侧拉开,即可见在气管两侧纵行的左、右颈总动脉鞘。
在鞘内,颈总动脉与颈静脉、颈迷走神经、降压神经伴行在一起。
仔细辨认三条神经,颈迷走神经最粗,颈交感神经次之,降压神经最细,且常与颈交感神经紧贴在一起,一般位于迷走和交感神经之间。
通常最先用玻璃分针分离最细的降压神经,然后分离颈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颈总动脉。
每根神经、血管分离出3~4cm长,并在各神经、血管下穿一条不同颜色的细丝线备用。
实验课教案实验课顺序:2实验名称ABO血型鉴定实验班级实验时间学时数 4分组 5实验目的:学习血型鉴定,了解本人血型.实验原理: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抗原的类型而定的.将受试者红细胞分别加入标准A型血清与标准B型血清,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从而测知红细胞膜上是否有A型或B型凝集原.实验器材与试剂:采血针、玻片、滴管、1ml吸管、小试管、牙签、试管架、标准A型血清与标准B型血清、生理盐水、75%酒精、碘酒、棉球、消毒棉签实验内容与方法:1.用75%酒精棉球消毒左手无名指及采血针,用消毒采血针刺破皮肤,滴1滴血于盛有1ml生理盐水的小试管中,制成红细胞混悬液.2.将标准抗A凝集素与抗B凝集素各1滴,滴在玻片两侧,分别标明.3.用滴管吸取红细胞混悬液分别滴一滴于玻片两侧血清上,用两支牙签分别混匀.4.一刻钟后观察玻片有无凝集现象.实验注意事项:1.红细胞悬液不能太浓或太淡,否则可出现假阴性反应.2.吸取凝集素和红细胞混悬液时应使用不同的专用滴管.3.抗A凝集素与抗B凝集素不能混合.思考题:血型相同为什麽还要作交叉配血实验?实验课教案实验课顺序:3 实验名称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班级实验时间学时数 4分组 5实验目的: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原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条途径,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而外源性凝血是在组织因子的参与下血液凝固的过程.本实验直接从静脉抽血,血液几乎没和组织因子接触,凝血过程主要是内源性凝血.血液凝固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凝血因子,温度,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等.实验器材与试剂:试管架、5ml注射器2副、小烧杯、秒表、冰块、石蜡油、肝素、草酸钾、木屑灰,干净小试管10支。
实验内容与方法:1.准备5支干净试管,分别放入草酸钾、枸橼酸盐、石蜡油、棉花及有冰块的小烧杯中。
2.用干洁注射器取血,当血液进入空针时开始记时,抽血10ml,分别装于以上5支准备好的试管和一支不加任何物质的干洁试管中.每过30秒倾斜试管1次,观察血液是否凝固,直至血液不再流动为止,记录血液凝固的时间.实验注意事项:1.加强分工合作,记时需及时准确.最好由一位同学负责将血液加入各试管,其他同学各掌握1支试管,每隔半分钟观察1次.2.手不可接触试管底部.3.试管、注射器及小烧杯必须清洁干燥。
思考题: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区别?实验课教案实验课顺序:4实验名称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实验班级实验时间学时数 4分组 5实验目的:本实验在保持足够的刺激时间(脉冲波宽)不变的条件下,通过逐步增加对蟾蜍坐骨神经的刺激强度(脉冲振幅)和改变电脉冲刺激频率观察刺激频率和强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通过实践操作学习Pc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使用方法。
实验器材与试剂:蟾蜍或蛙,蛙板,玻璃棒,探针,粗剪刀,细剪刀,尖镊子,玻璃分针,大头针,任氏液,铁支架,张力换能器,瓷碗,培养皿,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仪。
实验内容与方法:1.毁脑脊髓取蟾蜍一只,用左手握住,以食指压其头部前端使头部尽量前俯(图10-2-1),右手持探针自枕骨大孔处垂直刺入,到达椎管,并将探针改变方向刺向颅腔,向各侧不断搅动,彻底捣毁脑组织。
再将探针原路退出,刺向尾侧,捻动探针使逐渐刺入整个椎管内,捣毁脊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