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19
我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行为的调控:行为主义心理学》评介郭永玉【摘要】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它对心理学的科学地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实际应用等均带来实质性的影响,而且它仍然在影响着当今的心理学研究.系统而全面地梳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发展演变及衰弱的过程,对其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行系统而全面地阐释和评价,对于从整体上把握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特征和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行为的调控>体现了我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全书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线索清晰、内容系统而全面;立论精辟,视角独特而高远;第二,论述恰当,资料翔实而丰富.【期刊名称】《南京晓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6)005【总页数】3页(P89-91)【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学;最新成果;《行为的调控》【作者】郭永玉【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063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过:“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却仅有一短期的历史。
”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在其不长的历史进程中,其演进过程体现为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的产生、发展和交替过程。
在众多的心理学流派中,大致可以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取向。
科学主义心理学是主流的心理学取向,主要包括内容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皮亚杰学派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流派。
显然,在这些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流派中,行为主义心理学占有异常突出和重要的地位。
自 1913年华生发表行为主义宣言之后,行为主义作为一种新生力量正式登上了心理学的历史舞台,其浩大的声势很快席卷了美国,并几乎遍及全世界,成为心理学史上著名的“行为主义革命”,被称为心理学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在 20世纪 70年代之前,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实验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运动,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其在西方心理学界占统治地位之长久,在心理学史上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足以证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划时代意义。
《教育心理学》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指导1. 默顿(美1910—2003)提出功能是客观的,即可能是正向促进,也可能是负向阻碍。
教育的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2. 勒图尔诺(法)“生物起源说”,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 孟禄(美1869—1947)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4. 保罗·朗格朗(法)提出教育终身化。
5. 昆体良(古罗马)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还有著作《演说术原理》。
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对教育现象进行的一种科学研究而非经验观察。
6. 苏格拉底(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
产婆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由来)。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以及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7. 柏拉图(古希腊)认为人是肉体是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灵魂转向”,提倡“寓学习于游戏”。
灵魂是由理性、认识、情感三部分组成的。
他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著作《理想国》。
8.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首次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儿童成长过程的年龄分期。
著作《政治学》。
他认为,心脏是思维的器官,大脑的作用不过是使血液冷却。
他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痕迹衰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9. 培根(英1561—1626)“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10. 夸美纽斯(捷克1592—1670)著作《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
托尔曼《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读书笔记1932年,托尔曼出版了《动物和人类的目的性行为》一书,从此,他的理论体系就被称为“目的性行为主义”,成为新行为主义的一个分支。
托尔曼的理论与传统的行为主义有许多不同。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分为分子的行为和整体的行为。
生理学中所谓刺激反应是分子性行为,例如,肌肉收缩,声波的刺激。
而像白鼠跑迷津,学生打球等则属于整体的行为。
对整体性行为,他认为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可教育性,并且遵循最小努力原则。
其次,为补华生的“刺激反应”公式的不足,托尔曼提出了中介变量。
他指出,中介变量就是指中介于实验变量(亦称自变量)和行为变量(亦称因变量)之间并与二者相关联的变量。
并用下列公式来说明行为变量与实验变量之间的关系:B=f(S、P、H、T、A)(B:行为变量;S、P、H、T、A:实验变量。
)按照这一公式,行为(B)是环境刺激(S)、生理内驱力(P)、遗传(H)、过去经验或训练(T)以及年龄(A)的函数,也就是说,有机体的行为随着这些实验变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但是,这一公式只解决了“反应是什么”的问题。
为解决“为什么有此反应”的问题,托尔曼提出,中介变量是引起一定反应的关键,它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两种。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包括性欲、饥饿和面临险境时需求安全,长时间持续活动后需要适当休息等。
认知变量包括对客体的知觉、对探究过的地点的再认,如动作、技能等。
认知变量决定行为的知识和能力,是对“是什么”问题的回答;而需求变量则作为决定行为的动机,是对“为什么”问题的回答。
后来,受格式塔心理学派勒温的影响,托尔曼又把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分别改为欲求系统和行为空间。
此外,托尔曼还提出了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
首先是“符号学习”理论(或符号—完形—期待理论)。
他认为,学习者所学到的东西并不只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意义,即“符号”环境的认知。
符号学习优于刺激——反应学习,并设计了许多实验来证实。
托尔曼认知目的说对教学启示托尔曼认知目的说是一种教育心理学理论,它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目的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这一理论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效。
以下是托尔曼认知目的说对教学的一些启示。
托尔曼认知目的说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目的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目的,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托尔曼认知目的说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问题、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托尔曼认知目的说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性和互动性。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助互学,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托尔曼认知目的说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性和创新性。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策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反思性作业、学习日志和个性化学习计划等方式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托尔曼认知目的说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效。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认知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希望教师们能够充分运用托尔曼认知目的说的启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