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 格式:pptx
- 大小:2.95 MB
- 文档页数:69
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泌尿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排尿、排泄、生殖等功能的疾病,包括泌尿系统器官的炎症、结石、肿瘤等疾病。
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有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炎、肾小球肾炎等。
下面将介绍这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1.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指细菌感染泌尿系统,包括膀胱炎、尿道炎和肾盂肾炎。
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尿中带血等。
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尿液细菌培养,可以确定感染的细菌种类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治疗。
2.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石是指在肾脏、输尿管、膀胱或膀胱壁中形成的固体结晶聚集体。
常见症状包括腰痛、血尿、尿频等。
常用的诊断方法有B超、CT等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法包括排石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3.前列腺炎: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组织的炎症,可分为急性前列腺炎和慢性前列腺炎。
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会阴部或会阴上方疼痛等。
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症状、前列腺按摩液的检查以及前列腺液培养等。
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物理疗法和中医药治疗等。
4.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球炎症和肾小球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的肾脏疾病。
常见症状包括蛋白尿、血尿、水肿等。
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尿液检查和肾脏活检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和改善生活方式等。
总之,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病史询问、身体检查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尿液分析、尿液培养、影像学检查等),而治疗方法则根据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来选择,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等。
同时,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饮酒、保持适当的运动等,对预防和控制泌尿系统疾病也具有重要意义。
泌尿系感染诊断标准泌尿系感染是指细菌感染泌尿系统的疾病,包括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等。
泌尿系感染是常见的临床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且易于漏诊和误诊。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泌尿系感染的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泌尿系感染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一、临床表现。
泌尿系感染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感、尿失禁、尿色混浊、尿中带血、腰痛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泌尿系感染在老年患者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二、实验室检查。
1. 尿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是泌尿系感染诊断的重要实验室检查手段。
阳性结果包括白细胞增多、蛋白质阳性、亚硝酸盐阳性等。
2. 尿培养,对于疑似泌尿系感染的患者,尿培养是确诊的金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尿培养前应采集新鲜尿标本,并且要避免细菌污染。
3. 血常规检查,对于有发热或全身症状的患者,可行血常规检查,观察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是否升高。
三、影像学检查。
对于疑似肾盂肾炎的患者,可行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肾脏的病变情况。
此外,对于反复发作的泌尿系感染患者,还可以考虑行尿路造影等检查,排除泌尿系解剖结构异常。
四、其他检查。
1. 尿路造影,对于慢性泌尿系感染的患者,可行尿路造影检查,以明确泌尿系解剖结构的异常情况。
2. 免疫功能检查,对于反复发作的泌尿系感染患者,可行免疫功能检查,排除免疫功能低下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泌尿系感染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明确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泌尿系感染患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尿路感染如何鉴别诊断?西医诊断标准:(一)尿路感染1.正规清洁中段尿(要求尿停留在膀胱中4~6h以上)细菌定量培养,菌落数≥105/ml.2.参考清洁离心中段尿沉渣白细胞数≥10个/HP,或有尿路感染症状者。
具备上述1、2可以确诊。
如无2则应再作尿菌计数复查,如仍≥105/ml,且两次的细菌相同者,可以确诊。
3.作膀胱穿刺尿培养,如细菌阳性(不论菌数多少),亦可确诊。
4.作尿菌培养计数有困难者,可用治疗前清晨清洁中段尿(尿停留于膀胱4~6h以上)正规方法的离心尿沉渣革兰染色找细菌,如细菌>1/油镜视野,结合临床症状,亦可确诊。
5.尿细菌数104~5/ml之间者,应复查,如仍为104~5/ml,需结合临床表现来诊断或作膀胱穿刺尿培养来确诊。
(二)上、下尿路感染的鉴别具备上述尿路感染标准兼有下列情况者:1.尿抗体包裹细菌检查阳性者,多为肾盂肾炎,阴性者多为膀胱炎。
2.膀胱灭菌后的尿标本细菌培养结果阳性者为肾盂肾炎,阴性者多为膀胱炎。
3.参考临床症状,有发热(>38℃)或腰痛,肾区叩击痛或尿中有白细胞管型者,多为肾盂肾炎。
4.经治疗后症状已消失,但又复发者多为肾盂肾炎(多在药后6周内);用单剂量抗菌药治疗无效或复发者多为肾盂肾炎5.经治疗后仍留有肾功能不全表现,能排除其它原因所者;或X 光肾盂造影有异常改变者为肾盂肾炎。
(三)急、慢性肾盂肾炎的鉴别1.尿路感染病史在一年以上,经抗菌治疗效果不佳,多次尿细菌定量培养均阳性或频繁复发者,多为慢性肾盂肾炎。
2.经治疗症状消失后,仍有肾小管功能(尿浓缩功能等)减退,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为慢性肾盂肾炎。
3.X线造影证实有肾盂肾盏变形,肾影不规则甚至缩小者为慢性肾盂肾炎。
(四)尿道综合征(尿频-排尿困难综合征)应具备下列三条:1.女性患者有明显的排尿困难、尿频,但无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
2.多次尿细菌培养落数<105/ml。
尿路感染【概述】尿路感染是由各种病原体在泌尿系统异常繁殖所致的尿路急性或慢性炎症,简称尿感。
通常伴随有菌尿和脓尿。
【临床表现】1.急性单纯性膀胱炎发病突然,女性患者发病多与性活动有关。
主要表现是膀胱刺激征,即尿频、尿急、尿痛,膀胱区或会阴部不适及尿道烧灼感;尿频程度不一,严重者可出现急迫性尿失禁;尿混浊、尿液中有白细胞,常见终末血尿,有时为全程血尿,甚至见血块排出。
一般无明显的全身感染症状,体温正常或有低热。
2.急性单纯性肾盂肾炎(1)泌尿系统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血尿;患侧或双侧腰痛;患侧脊肋角有明显的压痛或叩击痛等;(2)全身感染的症状如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常伴有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和血沉增快。
3.无症状菌尿无症状菌尿是一种隐匿性尿路感染,多见于老年女性和妊娠期妇女,患者无任何尿路感染症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4.复杂性尿路感染复杂性尿路感染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常伴有增加获得感染或治疗失败风险的其他疾病,可伴或不伴有临床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腰背部疼痛,脊肋角压痛,耻骨上区疼痛和发热等)。
复杂性尿路感染常伴随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和肾功能衰竭;其导致的后遗症也较多,最严重和致命的情况包括尿脓毒血症和肾功能衰竭,肾衰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可逆和不可逆等。
【诊断要点】1.病史采集(1)临床表现尿路感染相关症状的特点、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2)既往史、药物史及相关疾病史等寻找发病的可能原因、伴随疾病、曾经的药物治疗史及可能影响疾病发展、转归的因素等;2.体格检查包括泌尿外生殖器的检查;腹部和肾区的体检。
盆腔和直肠指诊对鉴别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有意义。
3.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尿涂片镜检细菌、中段尿细菌培养+药敏、血液细菌培养+药敏、肾功能检查等;(2)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等,必要时可选择CT或MRI检查。
【治疗原则】1.女性非妊娠期尿路感染(1)急性单纯性膀胱炎治疗建议采用三日疗法治疗,即口服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或氧氟沙星;或左氧氟沙星。
尿路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尿路感染(urinarytractinfection,UTI)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尿路感染性疾病。
多见于育龄期妇女、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及尿路畸形者。
本章主要叙述由细菌感染所引起的UTI。
根据感染发生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前者系指肾盂肾炎,后者主要指膀胱炎。
肾盂肾炎、膀胱炎又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根据有无尿路功能或结构的异常,又可分为复杂性尿路感染、非复杂性尿路感染。
复杂性尿路感染是指伴有尿路引流不畅、结石、畸形、膀胱输尿管反流等结构或功能的异常,或在慢性肾实质性疾病基础上发生的UTI。
不伴有上述情况者称为非复杂性尿路感染。
1 病因和发病机制1.1 病原微生物革兰阴性杆菌为UTI最常见致病菌,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约占全部UTI的80%~90%,其次为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
约5%~10%的尿路感染由革兰阳性细菌引起,主要是粪链球菌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柠檬色和白色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菌最常见于无症状性细菌尿、非复杂性UTI,或首次发生的UTI。
医院内感染、复杂性或复发性UTI、尿路器械检查后发生的UTI,则多为粪链球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所致。
其中变形杆菌常见于伴有尿路结石者,铜绿假单胞菌多见于尿路器械检查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则常见于血源性UTI。
腺病毒可以在儿童和一些年轻人中引起急性出血性膀胱炎,甚至引起流行。
此外,结核分枝杆菌、衣原体、真菌等也可导致UTI。
1.2 发病机制1.2.1 感染途径1.2.1.1 上行感染病原菌经由尿道上行至膀胱,甚至输尿管、肾盂引起的感染称为上行感染,约占尿路感染的95%。
正常隋况下前尿道和尿道口周围定居着少量细菌,如链球菌、乳酸菌、葡萄球菌和类白喉杆菌等,但不致病。
某些因素如性生活、尿路梗阻、医源性操作、生殖器感染等可导致上行感染的发生。
1.2.1.2 血行感染指病原菌通过血运到达肾脏和尿路其他部位引起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