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与实词的用法共38页
- 格式:ppt
- 大小:3.50 MB
- 文档页数:38
词得分类汉语中得词可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没有完整得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得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
(一)名词: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等得名称。
表示人得:老师学生表示事物(具体/抽象)得:山水/政治文化表示时间得:秋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过去表示处所得:中国福建远处里屋表示方位得:上以上之上上面上头上下底下2、名词得语法特征(1)经常作主语与宾语,例如:牛吃草;多数能作定语,例如:这就是语文书。
不能作补语。
【在说明时间、籍贯得句子里可做谓语:今天星期三。
她北京人、】(2) 名词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物量得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人——不人】(3)名词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得语法意义。
除【爸爸、妈妈】(4)表人得名词后面能够加“们"表示群体。
(5)有得名词可以重叠,表示“每”得意思,如“年年”意即“每一年”。
(二)动词1 、动词得意义与种类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与存在、变化、判断等(1)动作行为动词:走、听、批评、宣传、保卫、学习(2)心理活动动词:爱、恨、怕、羡慕、希望、讨厌(3)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在、存在、有、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失(4)判断动词:就是(5)使令:让、派、禁止、要求(6)能愿动词:能、会、愿意、敢、应该、要☆(7)趋向动词:来、去、上、下、进、出、回、开、过、起、上来、下去、起来2 、动词得语法特征(1)动词能作谓语,多数能带宾语(与名词组合)、(2)动词能够前加副词“不”,多数不能加程度副词。
只有表心理活动得动词与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加程度副词。
(3)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4)有些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轻微或反复,限于表示可持续得动作动词。
单音动词重叠就是AA式,双音动词重叠就是ABAB式、【抱——抱抱】【工作-—工作工作】(三)形容词1、形容词得意义与种类形容词表示事物得形状、性质、状态(1)性质形容词:软、硬、甜、苦、好、坏、远斜、直、伟大、勇敢、优秀、聪明、大方(2)状态形容词:雪白、笔直、绿油油、水灵灵、黑不溜秋、灰里叭叽、迅速、安静(3)形状:高、矮、大、小、方、圆☆(4)不定量形容词:多、少、全2、形容词得语法特征(1)形容词能作谓语与定语,多数能够直接修饰名词。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文实词用法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同上)14、富者曰:“子何持而往?”(凭借,依靠)(同上)1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得(还,尚且)(同上)16、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同上)1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同上)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同上)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2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同上)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33、方七百里(面积)(愚公移山)34、年且九十(将近)(同上)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同上)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跑)《短文两篇.三峡》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
如何正确运用虚词与实词运用虚词与实词是汉语表达中的重要技巧,它们共同构成了语言的基础。
虚词相对抽象,通常用来表示语法关系、修饰语义或者作为辅助用语;实词则是具体的、有实际意义的词语,用来传递具体的信息。
正确运用虚词与实词,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还能使文章更富有逻辑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从语法角度和语义角度分别介绍如何正确运用虚词与实词。
一、语法运用在语法运用中,正确的虚词使用可以使句子结构清晰、语序合理,从而使文章表达更加准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虚词使用技巧:1. 虚化语气:适当使用虚化语气的虚词,可以增加表达的委婉度和语气的缓和。
例如,在正式场合中,我们可以使用“请问”、“是否”等虚词,使表达更加礼貌客气。
2. 连词的应用:使用适当的连词可以明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文章更加连贯。
例如,使用“并且”、“而且”等连词可以表示并列关系;使用“因此”、“所以”等连词可以表示因果关系。
3. 动词的填充:在构建句子结构时,可以使用一些虚词填充,使语义更加完整。
例如,“他喜欢唱歌、跳舞和听音乐。
”中的“和”就起到了连词的作用,使句子结构更加完整。
二、语义运用在语义运用中,正确的实词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具体、生动,增强读者的感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词使用技巧:1. 选择准确的形容词和副词:使用具体、准确的形容词和副词可以使文章更具描绘力。
例如,使用“明亮的”、“悲伤地”等词语可以准确地描述对象的特征或者行为方式。
2. 使用具体的名词:选择具体的名词可以使表达更加具体、形象。
例如,“他拿起了一本书。
”中的“书”就比“物品”更具体和生动。
3. 确保主谓宾的完整性:在构建句子时,要确保主谓宾的完整性,使主语、谓语和宾语之间的关系明确。
例如,“他吃了。
”就不如“他吃了一个苹果。
”表达得具体和明确。
综上所述,虚词和实词在语言表达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使用中,要根据语法和语义的要求,合理运用虚词与实词,以使文章表达准确、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