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论》学习心得
- 格式:docx
- 大小:14.73 KB
- 文档页数:2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08级中西医临床(2)班xx024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金匮要略》,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金匮要略》,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金匮要略》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
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前xxxx曰:“医者之学部,全在明伤寒之理,故仲景之书有二,即伤寒\金匮要略是也,夫《伤寒论》乃治时病之法也,《金匮要略》乃治杂症之法也,而金匮之方,则又半从《伤寒论》中来。
”陈修园曰:“医门有xx,犹儒门之有xx也。
其著述伤寒、金匮,集汉代之前之大成,立三百九十七法,法法遵经,传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古,以六经铃百病,为不易之定法,以此病例彼病,为启悟之捷径。
由此可见,《金匮要略》确为中医重点学习之书。
”《金匮要略》对于中医的学习如此之重要,因而我们理应认真学习它,学好它。
对于《金匮要略》的学习我自有一些感受和体会:一、扎实xx功底《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其行文形式自然是古汉语文原文,字体亦为繁体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初学伤寒不久,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学习《金匮要略》让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
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
然而在未接触到《金匮要略》之前,我并不太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而且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但是实际上,通过初学《金匮要略》后,我才知道《金匮要略》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其中大部分内容均为历代著名的医家刻苦钻研之作。
不仅能指导中医的临床,更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所以,从那时起,学习《金匮要略》开启了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的道路。
二、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现代医学关于疾病的概念有1、明确的病理基础:即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并发症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数据,全面掌握病人的临床资料,确定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然后确定疾病类型,根据疾病的病理基础所必然产生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征,诊断疾病。
2、有明确的治疗目的:现代医学的治疗基础是建立在对人体部位的结构病理、系统病理生理、遗传过程、免疫活动、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的认识基础上的,有针对性地使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方法,对病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和阶段进行有效治疗。
3、有对疾病转归的明确认识:消除疾病原因,改变病理状态,使其趋向生理常态。
4、对不同系统疾病,其认识思维模式不同。
张仲景的病证结合概念?1 有明确的一元化的病理基础:依据四诊和参的方法,对病人所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判别,辨别致病邪气的性质、强弱;辨别人体正气在脏腑、经络何部位不足和异常,来判定疾病的原因,再结合发病的表里部位、五脏部位及相互关系,分析疾病的病机;确定针对性治疗原则,限定治疗范围与禁忌,分型论治。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金匮要略》是一本中医学经典,它是唐朝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誉为是《伤寒论》的补充和发展。
《金匮要略》中的诊疗方法、药方制剂以及预防保健方面,都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在我的学习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金匮要略》的重要性,并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防病先防于未病。
《金匮要略》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曾有一篇文章相传:“如果一时半刻不注意身体,时间久了会犯成各种疾病。
然而,即使健康的人也往往没有做好预防工作,只有在感染不同的疾病后,他们才会开始注意身体的健康状况。
”这足以证明预防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在《金匮要略》中,有一些很好的防病方法,例如讲究饮食健康、锻炼身体、合理安排睡眠等等。
研读《金匮要略》的人们可以从中吸取营养,找到更好的保养身体、预防疾病的方法。
其次,中医治疗方面,《金匮要略》也有很多可取之处。
在中医治疗学中,病源诊断和治疗都非常重要。
《金匮要略》书中讲到的“辨病论治”是其中的关键。
正确的方法是首先要正确地判断病源,然后才能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就好比是“点穴”,非常注重选取合适的药方和用药剂量。
在这方面,《金匮要略》也有很多的具体方法,例如针刺、艾灸和汤剂等。
此外,中医治疗特别乍人了解病情多方面,中医在诊治疾病时一般要兼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舌苔、脉搏等诸多因素。
应对不同的病源,有时候中医治疗需要长期的调理,患者应该多了解、多听从医生的指导,合理地配合治疗。
总之,《金匮要略》不仅是中医学中的经典之一,也是一个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的传统文化。
读者可以在展开这本书的同时,了解中医经典及其实践精髓,积累相关的知识技能,并在日常生活中以此呵护自己的身体。
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医的重要性不可估量。
因此,通过《金匮要略》的阅读,我们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将中医传统文化推向高潮,并为自己、家人甚至社会,提供更好的中华医学贡献。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是中医界流传已久的医学典籍,为张仲景所著,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首先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即从患者的整体状况出发,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全身状况,结合中医理论,确定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也学习了中医常见病证的诊治方法,如血虚证、血瘀证等。
其次,在临床实践方面,我通过与患者的互动,深刻体会到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性。
在患者看来,中医临床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例如,在面对一位感冒患者时,中医不会直接给予抗生素等西药,而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咳嗽等,结合中医理论,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又增强了患者的满意度。
此外,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
中医临床医学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症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观察,我学会了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总之,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2《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之一,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文献。
本书以论述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为主,旨在为广大患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治疗方案。
我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深感其内容丰富,治疗方法独特。
本书不仅提供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强调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本书所提出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差异,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因素,采取灵活、全面的治疗措施,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不仅加深了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医学智慧。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谈谈对金匮要略的感悟和体会。
首先,金匮要略以“评”为核心,作者张仲景在书中反复强调“评”字的重要性。
所谓“评”,就是辨别疾病的属性和特点。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许多评法,如辨别疼痛的位置、性质和病因;辨别病人的体质、舌苔、脉象等。
在临床中,医生需要通过仔细观察和全面的询问,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评估,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这种辨证施治的方法是中医内涵的核心,也是中医之所以具有独特优势的重要原因。
而金匮要略的治疗原则也是深受启发的。
在书中,张仲景强调了“治未病”、“先天后天”、“辨标本”、“虚实”等治疗原则。
其中“治未病”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倡平时调养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这与现代医学中的保健观念相一致。
而“先天后天”则是强调了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不同的体质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也是中医个性化治疗的一个重要思想。
而“辨标本”和“虚实”则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强调了要从疾病的本质和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这些治疗原则对于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提出的大量治疗方法和方剂也具有重要意义。
书中详细介绍了许多疾病和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穴位按摩等。
这些治疗方法凝结了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智慧,对于我们学习和理解中医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金匮要略中介绍的大量方剂也为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金匮要略》是一部具有极高医学理论价值的中医典籍,其中的丰富经验和医学智慧对于当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和学习金匮要略,我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中医药的原理和理论,也能够学习到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医学智慧。
因此,我认为《金匮要略》是一部值得珍藏和传承的中医经典,也是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医药的重要参考书籍。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金匮要略》一书为东汉末年(约公元210年)张机(字仲景)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研究内伤杂病的一部专书,由于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并且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治疗内科杂病的典范。
一、《金匮要略》书名的涵义及沿革(一)书名的涵义“匮”,俗作“櫃”,《六书故》:“今通以藏器之大者为匮,次者为匣”。
可知,“匮”为盛物之器。
“金匮”是"以金为匮",它与“以石为室”之“石室”并称为“金匮石室”。
据《汉书.高帝纪》载:“与功臣剖符作书,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又《索隐》:“石室金匮,皆国家藏书之处”。
所以,“金匮”和“石室”,都是指藏放古代帝王的圣训或实物的器具和地方,以作为谨慎保存。
古人为了表示某种文献的珍贵和重要,就常以“金匮”或“石室”命名,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曰:“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这里的“石室金匮”就是代表珍贵和重要的意思;《黄帝内经素问》有“金匮真言论”的篇名,在清代陈士铎著有《石室秘录》等,都是言其重要或珍贵之意。
“要”,《博雅》:“约也”,即大约,不详之意。
“略”,《博雅》:“不详也”。
“要略”二字,高诱在释《淮南子要略注》时说:“略述其要,明其所指,序其微妙,论其大体,故曰要略”。
清代医家陈修圆说:“书之所以名为要略者,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
因此,“要略”是举其要而去其繁,存其精而从其简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所以《金匮要略》一书文多节略,提纲挈领;或详于此而略于彼,或详于方而略于证,或详于证而略于方等。
有人认为《金匮》方证不全,这恰恰是张仲景“启悟之法”的缘故。
从书名涵义的理解,我们在学习《金匮要略》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明了本书的“大体”,即总的精神实质和大纲、大法;二是要在“大体”的基础之上深入领会,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只有掌握好这两方面的学习方法,才能够达到灵活运用《金匮要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东汉张仲景撰于3世纪初,属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金匮要略学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篇1原先打算,一条一条的写,但写了几条后发现如果前后不对照的话,没法写。
原来的条文本来就是比较乱,还是按某种方式总结比较好。
不过,加上jt、郝万山的,自己只看了三遍,感觉水平还不行,也不知道该怎样总结。
哎,试试吧,开头总是最难的,想哪写哪吧,以后再整理。
1.胡希恕讲座依据的伤寒论版本,根据讲座来看不是桂林古本,应该是宋.林亿等校正的《伤寒论》通行本,并参考成无己本,很多也与《医宗金鉴》对比。
2.胡希恕认为伤寒论中前面的脉法、伤寒例等是王叔和搞的,非仲景所写,所以他不讲这些。
我听的伤寒论讲座是直接从"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开始的,包括下面的六经病,有8篇:>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下,三篇。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辩少阳病脉证并治>辩太阴病脉证并治>辩少阴病脉证并治>辩厥阴病脉证并治辩霍乱病脉证并治>辩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共讲了10篇。
3.每次听的时候都在想,为啥太阳病讲上、中、下三篇,这么长?六经的条文共381条,太阳病三篇就占了178条,占了快一半;全书方剂112方,太阳病三篇就占了74方,一半还多。
目前(以后不一定,呵呵),我的理解是:对一个正常、健康的人体来说,开始得病时病邪应该都是从外到内影响人体(不是从表到里,少阴病也有表证),也就是说对理论上健康的人,最先得的病应该全部是太阳病!如果人体抵御能力比病邪能量强,那么在太阳病阶段就可以将病邪排出体外。
如果人体抵御能力比病邪能量弱,那病邪就会通过六经往内进行传变。
在通过六经传变的过程中,人体也是在不停的与病邪斗争的,这个过程《黄帝内经》中叫"正邪交争";比如,在太阳经时,人体会尽量汗出而解;经过人体的抵抗后,病邪在向内传的过程中也会变弱,最终会怎样?我想无外乎3种:a.病邪最终被排出体外,正气胜,邪气退。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金匮要略》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医学智慧和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验证。
以下是我对《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
首先,《金匮要略》对于疾病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在《金匮要略》中,通过对症状的描述和分析,结合脉象和舌诊等辨证方法,明确了疾病的病机和证候,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把握疾病的特点,还能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金匮要略》在治疗方法上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到的见解。
其中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饮食调理等多种治疗手段。
在药物治疗方面,通过对药性和功效的详细描述,提供了丰富的药物选择和搭配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针灸疗法方面,通过对经络和穴位的论述,介绍了针灸的原理和方法,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南。
此外,对于饮食调理和起居调摄等方面也有着详细的介绍,为疾病的调理和康复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
另外,《金匮要略》还对一些常见病症和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比如对于伤寒、温病、痈疽等疾病,都有着详细的论述和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总的来说,学习《金匮要略》是对中医经典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医术水平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不仅对中医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对临床治疗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希望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够不断学习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为患者的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第一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自问世后,其理论精奥,其方效而多验,被奉为经典之作,历代医家无不研习之,正如清李彬在其序文所言:“不读《伤寒论》者,不可与言医,不读《金匮要略》者,并不可与言《伤寒论》”。
其理论和方法渗透到历代医家的著作和临证之中。
作为杂病专著的《金匮要略》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成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后世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的发展无不根源于此。
(一)经方派的形成尊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经,于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则被尊为“经方”。
如徐大椿说:“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喻嘉言称“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二)《金匮要略》内科杂病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地位中医内科学历经历代医家的充实、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方法己不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家之长。
但就其包含的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来讲,《金匮要略》所记载和阐述的理论和方法仍在中医内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病种《金匮要略》全书共论述40多种病,其中属内科疾病的约30多种。
有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疹、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病、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病、黄疽病、惊悸、吐烟、下血、胸满、癖血、呕吐、哆、下利等。
病种的丰富是中医内科学发展的必然,出现新的病种,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病种的分化,如《金匮要略》中的吐蛆,下血,现中医内科学中将之分为出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鼻蛆。
说明在《金匮要略》之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病的概念更加完整、系统,治疗更加具体和具有针对性。
二是新发现或新出现或结合西医学的“病”,如各种癌症、肥胖、痴呆等。
2.方药仲景之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
免责声明: 1. 本账号发布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和个人收集, 仅用于技术分享交流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2.文档内容纯属来自网络意见, 与本账号立场无关.涉及政治言论一律相应删除, 请大家监督. 3. 请下载试用后二十四小时内删除, 试用后请购买正版地资料或资源. 4, 如有侵犯原您地版权,请提出指正, 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资料.,,,,,,学习《金匮要略》地心地体会,,姓名: 王亚维,,班级: 08 中西医临床2 班,,学号: 200802050254,,教师: 王寅,,,,,,,,,,学习《金匮要略》地心地体会,一对《金匮要略》地认识,《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地杂病部分, 也是我国现存最早地一部诊治杂病地专书. ,本以为《金匮要略》和《伤寒学》都同出于张仲景, 差别应该不是很大, 但学习之后才发现两者是截然不同地, 差别就在于《伤寒学》创立了六经辩证地理论体系, 系统地概括总结出了六经病症, 并具备了相应地治法; 而《金匮要略》是将一系列杂病分门别类地整理了出来, 并且阐述了各病地基础理论到方药, 从内科. 外科. 妇产科疾病地诊疗技术到临床思维方法, 无所不有. ,《金匮要略》虽说只是本记录杂病地书籍, 但它能流传百世而仍被现代医家所尊崇,自然有它过人之处, 俗话说: 人吃五谷杂粮生百种病. 人们地病自然不会像书上记叙地那样,各种千奇百怪地病都会出现, 而《金匮要略》就是将这些杂病搜集整理出来, 供后世医家借鉴参考, 而它在临床上确实给予了我们很大帮助, 它地贡献在于: ,(一)首创以病为纲. 病证结合. 辩证论治地杂病诊疗体系,这套杂病诊疗体系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重视整体, 以脏腑经络为主要辩证方法 2据脉论理3紧扣证候病机施治4倡导治未病5治病求本, 重视人体正气6祛邪注意因势利导. ,(二)创制了配伍严谨. 用药精当. 疗效可靠地杂病治疗经方,《金匮要略》原书根据《内经》立法处方地原则, 紧扣杂病特点, 创制了众多经方. 这些经方所具有地特点即: 1 立方严谨, 用药精炼2 化裁灵活, 注意药后反应和调护3 重视发挥单味药物地独特作用4 注重药物配伍后地协同作用与药物地炮制. 煎煮法. 服药法. ,《金匮要略》一书中, 不管是它地杂病诊疗体系, 还是所创制地经方, 不仅对方剂学和临床医学地发展发挥了重要地推动作用, 而且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学术理论体系, 使中医基础理论. 方药学. 临床医学三位一体, 形成了较为完整地. 独具特色地辩证论治体系. ,二在学习中地体会,随着课本地越翻越薄, 意味着我们对这门课程地学习也将告一段落. 虽说已经学完了这本课本, 但中医地精髓却不是这么简单就能掌握地. 晕颐钦庑┏跹д呃此?只能初窥到它精粹地边缘, 要想在中医事业上有所成就, 仍需我们不懈地努力. 只能说’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下面就学习《金匮要略》这门课程和中医地过程浅谈一下我地体会: ,1 较强地记忆力和必要地理解是学习这门课程地必备条件,其实不管对于这门课程还是其它中医课程, 作为初学者地我们来讲, 首先就是大量地记忆, 把它记在脑子里, 在记忆地基础上再去理解它, 然后在临床上再结合实际病历联系理论知识, 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记忆. 背诵只是我们学习中医最基本地东西, 但是却是不可缺少地东西. 试想, 如果我们不去记忆. 背诵, 在临床还怎么运用基础方. ,而在记忆地基础上理解着学习更重要. 每个中医研究者都有他善长地领域, 就是因为在这块地理解上他比别人理解地更深. 所以我们要学习着运用自己地思维方法理解融会贯通学习中医. ,记忆与理解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它是我们在中医之路上有所成就地必备条件. ,2 阅读古代经典是学好中医地必备基础,中医是我们地老祖宗几千年传承下来地宝贝, 各代名医根据自己地临床所地和前人地经验, 创作出了大量地经典之作, 这些经典著作是构成中医地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 没有这些著作就没有我国地传统中医, 所以, 阅读经典著作是每个研究中医之人地必要工作. ,同时, 我觉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中医地发展, 一个人穷极一生, 也不能完完全全地掌握这些经典, 只能专攻某一方面, 更不用说在这基础上创新发展了, 虽然现在研究者尽量提炼精粹供我们学习, 但这不是解决这个问题地根本途径, 具体方法还地我们以及后来者继续探索研究. ,3 结合临床是理解掌握中医地最佳途径,我们学习中医归根结底是为了能将它运用到临床上, 为病人治病. 所以, 临床才是我们地最终目地. 虽然我们现在还未接触临床, 但我们自身. 身边地亲人. 朋友. 同学就是我们最好地临床对象, 我们可以通过他们所地地疾病, 联系我们地理论知识, 加深我们队知识地理解. ,以上三点, 是我在学习《金匮要略》及中医地过程中自己总结出来地, 也是我所欠缺地, 同时也是我以后所努力地方向. ,三对中医地展望,中医可以说是我国几千年文化中遗传下来地最宝贵地东西, 它地珍贵不在于和其它流传下来地古董因为年代久远和做工精细而价值不菲. 中医是以人为本地, 它地目地是治疗疾病, 造福人类, 是我们最宝贵地财富, 我们应该为我们地老祖宗能给我们留下这么好地东西而感到自豪. ,我相信, 只要我们不是人为地埋没中医, 它一定可以发扬光大, 以后不仅可以造福我们国家地人民, 更可以造福全世界地人类. ,。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参考ok3w_ads(“s004”);ok3w_ads(“s005”);篇一: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起了标题后,突然想,为啥叫学习心得?姑且以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学习”,一是“学”,就是看书,学理论;二是“习”,就是练习,要实践。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心得”,经过自己的心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经过总结后变成自己的,应该才能叫得到了。
就像读书,不读出来应该叫看书,读书就应该念出来,是有声调的,就像读汉赋,四六句,读出来时,抑扬顿挫,感觉特美。
所以,我觉得这个心得当然最好是写出来,因为写的过程也是逼自己总结的过程,我就是这样,呵呵。
回正题,看完胡希恕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讲座第一遍之后,这周开始,准备开始看第2遍。
看了前几条,明显比第一次理解的深很多。
所以,书,或者准确地说,经典的书,还是要多看几遍才行,jt说看个10遍以上,我同意。
不过他没看到10遍就开课,呵呵,误导的几率有点大,我是一个例子啦。
主要有2个心得:1.要想理解医,首先要理解人是有自愈能力的。
2.有个故事:扁鹊治好了一个已死之人,人们说他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华佗说:“余非能生死人,因其自当生,余使之起尔”,意思是“我不能起死回生,我只是扶了他一把”,如果这个人连自愈的能力都没有,扁鹊也没办法。
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淘汰,人是地球上的生物,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就一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形成了抵御外邪或内邪的能力。
黄帝内经讲“正邪交争”,也就是说有了病了,机体就会起来和疾病斗争。
比如传染病,没发病的人不是没接触过,是因为他抵抗能力强,经过正邪交争,人胜了。
再比如太阳病,机体会想通过出汗的方法把病邪排出去,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够,出一身汗,在你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把病邪排出去了。
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不行,那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这时候,不吃药,是不会好的。
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帮他一把,助其一臂之力。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伤寒论里每个方剂的作用,就比较容易一点。
金匮要略学习精要绪言一、《金匮要略》沿革《金匮要略》又名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简称《金匮》。
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
其原书名《伤寒杂病论》,但书成后正值汉末时期,由于战乱迁徙,全书十六卷已经散失不全,据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记载,西晋王叔和搜集编次,成为《伤寒论》十卷,但此是《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部分,其中杂病部分,当时没有发现。
目前我们采用的原文大部分是根据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
北宋(宋仁宗)翰林学士王珠在翰林院的残简中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方药及妇人病。
宋(1057年)设校正医书局,召集林亿等人校正医书,林亿等校正此书时,因伤寒部分在当时已有较完整的王叔和撰次本十卷,于是将伤寒部分删去,而保留其杂病部分,改名《金匮要略方论》,这就是现在的《金匮要略》。
匮——即“木贵”的古体字。
金——指“金属”,并非单指“金”。
“金匮”二字最早见于《尚书》。
“金匮”与“玉函”都是后人赞赏仲景著作的尊称,“金匮”并非是本书的专用。
从《金匮要略》的书名来看,“金匮”二字,按《汉书•高帝纪》上说:“与功臣剖符书,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金匮”、“石室”是藏放封建帝王的圣训和实录的地方,将“金匮”作为书名,是代表重要和应当珍视的东西的意思。
《金匮玉函经》为《伤寒论》的别本,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
要略:摘要,简略。
以“要略”二字,是说明书中的证治方药如兵书中的重要韬略一样。
所以,清•陈念祖说:“要略者,盖以握要之韬略也。
”略也是要,大要;要略即重要、切要,亦指要点、纲要。
也有注家提出同属节略本,是说本书已非仲景杂病论的全貌,而是经过后人的删节,保留了原著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
方论:直接指明其属性为临床医书,只是在医界中常略而不提。
元刻本,邓珍本明刻本①徐熔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四部丛刊》二版、《四部备要》)②赵开美本(《仲景全书》)③俞桥本(《四部丛刊》初编)《今释》:“金匮刻本,当推《医统正脉》徐熔本为最,俞桥次之,通行《仲景全书》又次之。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篇一: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一、仲景,神人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
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
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
XXXX医院师承人员经典著作学习心得体会著作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带教老师:XXXX师承学员:XXXXXXXX医院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经典学习心得起止时间: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继承人姓名XXXX指导老师姓名XXXX著作名称、读书篇数:《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有分析。
可附页)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中医和西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两种医学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对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角度和方法,也就是说中西i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上,这就决定了中医和西医在认识疾病的视角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中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什幺?就是易、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学说等,这些是先哲认识、解释世间万物存在、演变、消亡的理论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方法论。
古人读书必读四书五经,这五经里面就有《易》(《诗》、《书》、《礼》、《易》、《春秋》)。
在古代这些理论认识是毋庸置疑的真理,就像今天的数理化。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
《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
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
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
学习《金匮要略》的点滴体会
易桂香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杂志》
【年(卷),期】1995(0)S1
【摘要】学习《金匮要略》的点滴体会祁阳卫校(421700)易桂香主题词《金匮要略方论》,书评《金匮要略》是从医者必修之书,但由于文字古奥,文法亦与现代不同,笔者不揣浅陋,谈点学习心得,以就正于同道。
1注意文法的特点汉代文法,与现代不同,学习时首先应掌握以下3...
【总页数】2页(P101-102)
【关键词】《金匮要略方论》;书评
【作者】易桂香
【作者单位】祁阳卫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
【相关文献】
1.留学生《金匮要略》全英语教学点滴体会 [J], 林昌松;梁江
2.硕士研究生金匮要略课程教学的点滴体会 [J], 张秋霞;高彦彬;邹大威;赵晖#
3.金匮要略教学的点滴体会 [J], 王新佩
4.关于自学考试金匮要略课程命题的点滴体会 [J], 黄仰模;廖世煌;林昌松;陈灿;吕
志杰
5.保持“五脏元真通畅”预防外感——读《金匮要略》,做临床点滴体会 [J], 张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
《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
1、人与自然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2、治未病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3、上下之病治其中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
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4、辩证论治
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
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
芩、连
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
二呕而脉弱,小便复利。
身有微热,见厥者,难逆,四逆汤主治。
四逆汤方: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此病属虚寒性呕吐,而仲景却没有去止呕,而从病因开始,治以回阳救逆。
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6、治病思路
一黄疸病篇中(1)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告诉我们黄疸病也能够先考虑脾,再考虑肝。
(2)然黄家始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告诉我们可以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疗黄疸。
二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猪苓汤主治水热互结伤阴证。
而其方药由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组成。
全方无清热之药,却可以清热利水养阴。
告诉我们当有形之邪与无形之邪相结合,宜治有形之邪。
7、计量的准确性
(1)五苓散用量剂量泽泻五两:茯苓三两:猪苓三两:白术三两:桂枝二两=5:33:3:2,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只有这个剂量配伍,才能更好的发挥利小便,发汗的目的。
(2)甘草干姜汤甘草四两:干姜二两=2:1 重用甘草,可以延缓干姜的半衰期。
(3)麦门冬汤中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7:1 半夏:祛痰而不化燥,降逆而不
伤正。
(4)大黄甘草汤大黄四两:甘草一两=4:1 甘草:扶正祛邪,益气和中。
结语:通过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中,王老师上中下三焦思想给予我很深的感触。
我会把这些宝贵的知识带上我人生的征程。
再次感想王老师的精心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