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训练: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646.50 KB
- 文档页数:4
浙江学考+选考考纲展示第13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考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试)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①原因:法德矛盾、英德矛盾和俄奥矛盾促进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②过程:1879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1904年和1907年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签订,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3)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①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②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会影响到它们控制下的小国、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③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2.旷日持久的战争(1)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①西线——英、法―→德。
②东线——俄―→德、奥匈。
③南线——塞尔维亚―→奥匈。
(2)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①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
②大杀伤力的武器更有利于防守,当时机枪、重炮等新武器大量使用,有利于大量杀伤进攻人员。
③军队机动性不强,后勤保障能力不高。
3.同盟国集团的瓦解(1)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和标志:1918年11月11日,德国被迫接受了协约国提出的苛刻条件,停战协定在巴黎签署。
限时·规范·特训温馨提示:本套题共4小题,分值100分,做题时间30分钟,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
1. (25分)[2014·山东济宁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1914年战争爆发约6周之时,俄国社会主义者波特采夫致信英国《泰晤士报》:俄国所有政党和所有民族的代表,现在都与政府同心协力,这场与德国和奥匈——两者都在德国皇帝领导下——的战争,对俄国来说业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
……毫无疑义的是,胜利,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我个人预计这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到来),将属于协约国……。
德国的威胁——长久以来悬在世界头上的诅咒——将被打碎,被打碎到它永远不再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世界各族人民渴望和平。
——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1)根据材料,指出波特采夫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
(10分)(2)根据材料,指出波特采夫预计的战争结果。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其预见是否正确。
(15分)解析:第(1)问,归纳材料即可。
第(2)问,关键在于能准确提取和理解材料的观点,包括协约国打败同盟国集团和永久消灭德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两方面,然后分别加以理解和论证,答题时要辩证地看问题,做到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答案:(1)态度:支持政府参加一战。
理由:战争能够维护民族利益;维护世界和平。
(2)结果:协约国打败同盟国集团,取得战争胜利;永久消灭德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不完全正确,协约国虽然打败了同盟国集团,但它对战败国的掠夺,激化了德国与协约国集团之间的矛盾,为新的战争的爆发埋下了历史根源。
2. (25分)[2014·黑龙江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4~1916年美国对交战双方的贸易总额(亿美元)——杨生茂《美国外交史》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百万吨)——[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我们参加这次战争,是因为正义受到侵犯,……因此,我们在这次战争中所要求的,绝不仅是和我们本身有关的东西。
1.材料发人深省的教训是,即使没有人愿意或想要战争,战争仍有可能爆发。
英国、法国以及后来参战的美国都坚信,“普鲁士军国主义”是橄榄枝上的肿瘤。
而德国人相信,他们嫉妒的邻居们阴谋包围并摧毁一个国家,而这个国家唯一的罪责是经济上获得成功。
然后,也出现这样的理论:资本主义制度远非和平的力量,正是它策动了战争。
因为战争有利可图或者是因为存在着对市场和原材料的战争……在保卫国家方面,人们越来越有更大的利害关系。
这是民主化和财富增加的必然结果。
尽管结果往往是不完美和不平等的,但是大多数市民都有意愿保卫自己参加其中的政治团体。
1914年证明,当他们想到自己的国家正遭到攻击时,整个欧洲所有国家的群众和阶层都非常激进爱国……欧洲的人们用狂喜而不是悲伤来迎接战争,这一事实在最后的分析中要比所有的外交细节都能更深入地解释战争的到来。
——摘编自(美)丹尼斯·舍尔曼著《西方文明史读本》(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提出的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战争”给予我们的历史启示。
(6分)解析:(1)根据材料中“英国、法国以及后来参战的美国都坚信,‘普鲁士军国主义’是橄榄枝上的肿瘤”得出是英、法、美与德国的矛盾;从材料中“资本主义制度远非和平的力量,正是它策动了战争”得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推动;根据材料中“但是大多数市民都有意愿保卫自己参加其中的政治团体”得出民众的爱国主义因素。
(2)结合第(1)问中的导致战争的因素,对应回答,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答案:(1)原因:从国际关系看,英、法、美与德国矛盾激化;从制度看,资本主义自身具有扩张性;从国内民众看,激进爱国主义情绪的煽动。
(2)启示:加强国际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警惕军国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坚持和平外交,理性爱国。
2.材料一1916年6月24日,索姆河战役序幕拉开。
英法联军一如既往地采用对敌人的防御工事进行毁灭性炮击的古典战术。
在德国人称之为“钢铁熔铸的7天7夜”里,英法联军共发射了150万发炮弹,这一数字,竟是战前英国一年生产量的总和,但德国人未被击溃。
【高考导航】(通用版)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检测(选修3)1.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
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这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
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
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
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的看法由“为国家而战”到“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再到“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
原因就是持久的战争对于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巨大破坏。
第(2)问首先认识到的就是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但具体到每一个国家的时候,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对于塞尔维亚人民而言,战争就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但它改变不了整个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
答案:(1)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识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
"【快乐考生】2015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第1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真题实战演练人民版选修3"1.(2011·上海卷)法国将领在1919年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其主要依据是( )A.国际联盟软弱无力B.英国推行了“均势”政策C.美国抛出了“十四点原则”,企图称霸世界D.战胜国的宰割行径,激起战败国的复仇情绪解析:1919年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同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下,隐含着许多矛盾。
协约国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惩罚,加深了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例如,德国人认为这是“强加的和平”,后来为法西斯德国提供了撕毁条约的口实。
故D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与二战爆发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D2.(2011·四川卷)下图是17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系列重要文献。
它们( )1625年《战争与和平法》(格劳秀斯)1899年《国际争端和平解决公约》(海牙国际会议)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巴黎和会)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1945年《联合国宪章》(旧金山会议)1949年《日内瓦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总议定书》(联合国大会)①反映了近代以来国际争端频繁②得到了各国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③展现了人类追求和平的持续努力④成为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律依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题干所述文献得到了大多数签字国的认同,但部分文献并未得到自觉遵守,如《巴黎非战公约》,故②表述错误,排除含有②的选项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这些文献的出现是国际争端频发的产物,同时展现了人类追求和平的努力,并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律依据,故①③④表述正确。
答案:C3.(2012·重庆卷)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
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做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 )①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③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④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凡尔赛和约》,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辨析能力。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1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1.背景(1)世界的整体性加强: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
(2)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3)重要原因:①法德、英德、俄奥三大矛盾激化,形成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②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
③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大战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4)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经过阶段时间主要战役(事件) 影响爆发1914年6月~7月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爆发的导火线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施里芬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对德宣战,俄国退出大战,中国对同盟国宣战同盟国相继投降,一战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
4.影响(1)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催生了新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乘机崛起,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
(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深化拓展]———————————————————————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欧洲列强的主要矛盾及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其形成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实质是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1)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力量的对比。
专题40+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主干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斗争(1)三大主要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2)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三国同盟原因构建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体系过程1879年德奥结盟——明显的反俄性质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德国成为其核心三国协约原因三国同盟威胁法俄;德国咄咄逼人;英国力不从心,放弃均势,寻求盟友过程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1904年英法协约1907年英俄协约——标志欧洲两大对立军事集团最终形成3.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夫妇,史称萨拉热窝事件。
二、概况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法、德、英很快参战,大战全面爆发。
2.交战双方:两大军事同盟(1)协约国集团: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意大利、日本、美国、中国。
(2)同盟国集团: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
3.战争的进程(1)第一阶段(1914年)①西线:马恩河战役(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宣告施里芬计划破产,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②东线:德、俄互有胜负,进入相持阶段。
③1914年东西两线的战事进入持久的阵地战。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①1915年战况:战争重心转移到东线,德国想一举击溃俄国,但未达到目的,德国计划再次落空。
②1916年战况: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海上爆发日德兰海战(英德海军最大规模的海战)。
(3)第三阶段(1917-1918年)①美国参战: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
②中国的参战:北洋政府派出大批民工到欧洲战场服役。
③苏俄的退出: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第46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建议用时:20分钟)一、选择题1.一战前,俄罗斯媒体大肆宣扬:所有斯拉夫人应当只使用一种语言——俄罗斯语,只有一种信仰——东正教,只存在一个国家——俄罗斯,只有一个领袖——沙皇。
只有那些扛起沙皇旗帜并接受俄罗斯语言、法律和东正教的斯拉夫人才会被俄罗斯当作兄弟。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极端民族主义泛滥B.国内矛盾尖锐C.民主化趋势加强D.军国主义盛行解析:选A。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据题干材料可知,俄罗斯媒体宣扬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政治领袖等突出沙皇俄国的正统,突出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故选A项。
2.19世纪中期开始,求进步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
20世纪初,梁启超、张东荪等一批知识分子却明确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极度失望。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B.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C.新文化运动的洗礼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解析:选A。
近代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本来是想学习西方,到20世纪初却对西方“失望”,是因为看到西方不好的一面,联系时间,可知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威尔逊希望通过其十四点和平原则实现其充当国际警察的威望。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英、法两国不得不借助威尔逊的声望和“中立”的地位,发表一个空洞的声明以抵消布尔什维克的影响。
十四点和平原则中第一点大唱“公开外交”令英法大为恼怒。
战后“英国想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钳制美国。
而美国则想对日本作一定让步,讨取好感,以使拆散‘英日同盟’。
因此,双方都不愿得罪日本”。
于是,德国将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与日本。
到华盛顿会议召开时,美国提出,“建立在各国共同放弃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扩张,通过密切的国际合作共同分享中国的原料和市场,维持远东的和平”。
1922年2月,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中国解决了山东问题。
专题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跨考点综合线索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阶段时间主要战役(事件) 影响爆发1914年6~7月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爆发的导火线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施里芬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对德宣战,俄国退出大战,中国对同盟国宣战同盟国相继投降,一战结束线索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调整与瓦解(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按照改变后的力量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划分欧洲、亚洲的政治版图,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凡尔赛体系的构成:1919年6月28日,签订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同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同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同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同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1923年另订《洛桑条约》以代替《色佛尔条约》)。
这些条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3)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921年到1922年,美、英、日、法、意、中、比、荷、葡诸国在美国的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
会议上先后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
通过这一系列条约,修改和补充了凡尔赛条约中的一些条款,解决了巴黎和会上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亚太地区的新的国际关系结构,被称为华盛顿体系。
(4)凡尔赛体系的调整①道威斯计划是协约国在赔款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的一次较大的调整,将削弱德国的政策转变为复兴德国的政策。
②《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瓦解①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
选修3 第1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1.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中欧洲政治格局有何特点?造成这一格局的基本矛盾有哪些?比较上面两幅图,指出同盟国内部有何重大变化?说明了什么?
(2)据图二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从图中可以看出,同盟国作战面临的最不利条件是什么?有何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名称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三小问,仔细对比两幅图片即可得出意大利参加协约国集团作战的答案;第四小问,从外交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这一角度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从空间、交战双方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由德国和奥匈帝国均为两线作战得出结论;第三小问,根据第二小问的答案回答即可。
答案:(1)特点: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基本矛盾:法德矛盾;德奥矛盾;英德矛盾。
变化: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集团,与同盟国作战。
说明: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一切以其国家利益为转移。
(2)特点:遍及欧亚非地区,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且有东西两条主要战线;战争同时在陆上海上进行;战争主要是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进行。
不利条件:腹背受敌,两线作
战。
影响:导致同盟国集团最终失败。
2. [2013·山东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7年12月7日,拉扎尔·蓬蒂塞利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城镇贝托拉,9岁时因家庭贫困前往法国谋生,曾在巴黎扫过烟囱,当过报童。
后来蓬蒂塞利隐瞒年龄加入法国外籍军团,全程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蓬蒂塞利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参军是他“用来感谢这个养育我的国家的方式”。
1939年,蓬蒂塞利加入法国国籍,并在巴黎郊区定居下来。
材料二作为法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前总统雅克·希拉克曾提出在他死后为他举行国葬,蓬蒂塞利婉言拒绝了,认为这对其他没有享受到死后礼遇的老兵不公。
但在另一法国一战老兵路易斯·卡泽纳夫去世后,蓬蒂塞利终于同意日后可以“以纪念死去战友们的名义”为自己举行国葬。
材料三2008年3月12日,拉扎尔·蓬蒂塞利在巴黎郊区的家中去世,享年110岁。
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奇说:“今天,我代表这个国家表示深切地哀悼。
”3月17日,法国政府在拿破仑墓所在地巴黎荣誉军人院为蓬蒂塞利举行葬礼。
请回答:
(1)蓬蒂塞利全程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你认为这是他的光荣还是他的悲哀?为什么?
(2)蓬蒂塞利说他“参军是他‘用来感谢这个养育我的国家的方式’”,除了这个因素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促使他参加了一战?
(3)关于应不应该给蓬蒂塞利举行国葬,也有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应该,一种认为不应该。
你的观点如何?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实际上要求学生从一战的性质方面去思考问题,蓬蒂塞利被政府蛊惑而参战,是光荣还是悲哀,不难判断;第(2)问实际上要求学生回答政府对民众的欺骗及民众的被愚弄,可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等角度组织答案;第(3)问属于开放型问题,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见解,不管同意哪一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悲哀。
当时的法国政府驱使千千万万的“蓬蒂塞利”们为所谓的民族利益而战,而“蓬蒂塞利”们不清楚战争的非正义性,没有认识到这场战争是一场掠夺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误以为是拯救民族或保卫祖国的战争。
(2)盲目的爱国热情;极端民族主义的煽动。
(3)应该。
理由:蓬蒂塞利参加了一战,保卫了祖国,是法国的英雄,举行国葬理所应当。
不应该。
理由:蓬蒂塞利当时参加的是帝国主义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保卫祖国不过是当时资产阶级政府用来欺骗蛊惑民众的说辞而已。
蓬蒂塞利充其量就是资产阶级政府的炮灰,根本不能算是英雄,所以不应该举行国葬。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历腥风血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然而即将来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甲同学说:战争已经永久结束了,真正持久的和平已经来临,你们看,各国不正在为争
取和平而努力吗?
材料二下面是巴黎和会上四个国家的代表说的话:
“我有的是钱,你们都得听我的。
”
“借给我钱可以,想当老大你还嫩了点!”
“应该把那条腿也打断,叫他永远也爬不起来!”
“等老子伤好了再跟你们算账!”
材料三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
(1)如果你站在甲同学的立场上请用史实说明。
(2)材料二、三反映了哪些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的矛盾?并指出矛盾所在。
(3)材料三中列宁所做的判断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分析理解能力。
第(1)问,实际要求回答一战后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第(2)问,材料二中的前两句话反映了英美的矛盾,后两句话反映了法德矛盾,材料三反映了美日之间的矛盾;第(3)问,可以将问题转换成“华盛顿体系不能维持长久的原因”。
答案:(1)①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使欧洲和亚太地区基本维持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②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③签署《非战公约》,主张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限制国家的战争权。
(2)矛盾:美国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法德两国宿仇和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美日争夺亚太地区霸权。
(3)判断正确。
原因: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拆散了英日同盟,压制了日本海军的发展,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暂时独霸,引起了日本的不满。
日本因而不断寻找机会冲破华盛顿会议的束缚,所以说埋下了下一次战争的火种。
4. [2014·云南省昆明市高三第一次摸底调研测试][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凡尔赛条约中,协约国曾宣布,严厉裁减德国军备的目的是“推动所有国家普遍限制军备成为可能”;同时根据国联盟约第8条,国联成员国承诺“为了维持和平,要求把国家的军备减少到足以保卫国家安全的最低限度”。
在裁军领域中赢得的第一个胜利是在华盛顿会议上,主要海军大国的海军吨位和比例为明确的数字计划所限制。
它使国联能够在陆军编制的所有重要问题上运用同样的原则。
“有效地促进国联盟约第8条规定的裁军”成为国联成员国加入国联的重要条件,依此规定,德国坚持要求其他国家必须裁军。
国联裁军会议最终于1932年2月召开,会上德国代表团自始至终地坚持其他国家必须裁减军备到凡尔赛条约的水平或承认德国重整军备的权利,否则德国将退出国际裁军大会。
当时,正值经济危机的高峰和日本最激烈地进攻上海的时候,任何人都已明白,国联十多年的
裁军努力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消失殆尽了。
——摘编自E·H·卡尔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国际联盟裁军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国联“裁军努力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消失殆尽”的因素。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提示“严厉裁减德国军备”、“为了维持和平”,并结合书本知识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从一战后严厉制裁战败国、战后和平主义思潮、战后军备竞赛三方面概括背景。
第(2)问首先根据材料信息提示“德国代表团自始至终地坚持其他国家必须裁减军备到凡尔赛条约的水平”、“经济危机的高峰和日本最激烈地进攻上海”,从德日法西斯势力、欧美各国、国联三方寻找原因。
答案:(1)背景:巴黎和会严厉制裁战败国,巩固战胜国的军事优势;国际社会对一战的反思,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一战后各国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
(2)因素:经济危机激化了各国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各国出于维护自身利益,难以达成裁军共识;国联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行为采取绥靖政策;德国对单独限制其军备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