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井1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11
大公井
大公井,被誉为天下第一古盐卤井。据史料记载,它始凿于汉,北周时因井建公井镇,唐置公井县,明转称贡井。 1939年贡井与自流井合建自贡市。其所在地贡井天池山下的老街河畔,是历代井盐生产的重要区域。至今这里仍积淀保存着丰富的井盐文化,极具开发价值,被市政府确定为重点旅游开发项目。 项目由老街河街古盐文化保护区;天池山生态及佛教文化旅游区;八里秦淮文化休闲娱乐区三大片区构成。着力凸现城中瀑布组团、老街盐文化组团、大公井遗迹组团、金流井盐卤浴场组团、天池山生态佛教文化组团、东源井休闲组团、八里秦淮组团等七大“王牌”。 大公井古盐文化旅游区位置优越,北接北环路,东临贡井城区中心,西邻南环路接口。往北可出内宜路,西至荣县,自然汇接川南黄金旅游路线。 大公井古盐文化旅游区项目是自贡市重点旅游开发项目,现正向社会招商开发。
贡井地区的井名文化及其它作者/李良忠
90年代初,笔者编著了一本《中国自贡井》,便与自贡古盐井结下不解之缘。而贡井地区盐井历史文化的神韵与厚重,又使我对其井名文化的一些特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00多年前的东汉章帝时期崔骃骐《博徒论》中即写下了“江阳之盐”。据查考,“江阳三盐”指的即是“富世盐井”,其地在富顺城关镇,又被称作“玉女泉”,500年后,贡井地区又出现了以“大公井”为代表的一批盐井,大公井遗址即在今贡井区。井盐文化是历史文化的一块投影,一眼盐井的本身就是一部人文历史,一眼盐井的称谓就是一个文化符号,它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本文试图针对近代贡井盐场的历史景象与文化特色,以个人的学术视角,来浅析贡井地区璀璨生辉的井名文化。
一、井多灶密,艾叶、长土两处尤为集中。
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载,唐武德年间时的公井县,“有盐井十所”。到了南宋淳熙元年(1174)11月,诗人陆游摄荣州知事《入荣州境》诗中,这里已是“长筒汲井熬雪霜,辘轳咿哑官道傍”的一派繁荣景况。仅在旭水河沿域,即相继开凿出10余眼井。到了明末,随着第一口天然气“大火井”的开凿成功,更是奠定了贡井对自流井盐业崛起的显赫地位。清初年间,由于富荣一带兵马为害,丁逃井毁的危难时刻,官府实行“任民自由开凿”,一时商旅云集,两湖、两广、陕、秦、赣、闽、黔的商贾,以及川内移民接踵而至,一时竟相涌入购地凿井办灶。当时,西场的井灶也只集中于天池山下的东岳庙、玉皇洞、柑子坳、郭家湾、走马岭、雷公滩一带。雍正年间,老街河街一带,已有300余眼卤气井。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爆发后,“淮盐受阻,楚民淡食”,在“川盐济楚”的大背景下,贡井盐场主产区开始西移,在鹅儿沟、伍家坡、艾叶一带大开井灶,办深井,进入四川盐业史上的鼎盛时期,盐卤井多达1000余眼,煎锅近3000口,年产销盐6万吨,约占全国总量十分之一。1888年,一位名叫弗吉尔•哈特的美国学者走进西场,在他眼里,“十英里外就看到许多高耸的木制天车”,可见当时的生产盛况。
长土是富荣西场境内盐业重要产地。早在清代中叶,就有沧海、海流、德兴、广源、永安、恒通、西隆、兴隆等卤井80余眼。民国31年(1942),抗日战争时期,再一次使富荣西场获得迅猛发展机遇,由于毗邻地区及省外人口的大量流入,到1945年时,随着人口的集聚增加,盐业生产的兴旺,此时更是天车林立,灶房簇拥,井灶密布,井灶密度惊人。在艾叶,一个约422.5万平方米的地方,就先后开凿了天海、金流、万丰、德涌、寿昌、天生等120眼井,平均每352平方米就有一眼井。其中,大码头600平方米,就有大兴、同富、天富、泗海等28眼井,平均每128平方米就有一眼;沙塘坝1000平方米,就有金鼎、力昆、金宝、如川、荣海等21眼井,平均每47.6平方米一眼。在长土地区,更是井连井,灶连灶,一般150米一眼,有的相距100米就是一眼。在姚家山这个9000平方米的地方,盐商们先后在这里开凿了龙旺、洪旺、临海、洪旺、广源、永生、丰源、源丰,张家山的天兴、广源、济生、涌生、永蒸、源宗等130眼井,平均每69平方米就有一眼。更值得一提的是长土井灶最稠密的两处,一处是原东源井居委会5组,有个住着11户人家的大柜房居民区,其周围就有东源、玉龙、富龙、宝元、天龙、三兴6眼井,最近的10米、20米,最远的天龙、三兴也不过30来米;再一个是黄石坝一处达44眼井的小山坳,其密集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堪称全国井盐作坊生产密度之最。
二、井灶取名有考究,不乏文化底蕴,从中折射出盐商们的文化心理。
细数贡井的井,解放前后记录在案的约作为300余眼。有趣的是,作为“富荣西场”的贡井盐区,盐井星罗棋布,浩若烟海,“井灶错处,连乡带市,延袤四十里有奇”,是自贡井盐生产“最大工场”的一部分,这里除了有以井设镇的公井镇、以井设县的公井县、以井设区的贡井区、以井设厂的贡井盐厂、以井设地名的金海井生产队、以井设居委会的东源井、达旺井居委会、以井设路的丰顺井路8处“井”字号的痕迹外,还有以井灶设地名的俯拾即是,比如在16.92平方公里的艾叶地区,就有30多处以井灶出现的小地名。
人子初,名以美为荣,名以稀为雅,名以顺为尊,名以顺为贵。俗话说“买卖买卖,一字成败”,井灶开办起始,盐商们自然想到招财进宝,规模不论其大小,井名灶名不可没有,于是起名便成了几乎所有盐商迈向以盐为业成功的第一步。“财源滚滚达三江,生意兴隆通四海”,以此提升经办井灶的文化档次,说明给井灶起一个好的号名事关重大。
在富荣西场的井名里,大量保留着一些标志性的历史符号。有人曾把中国的传统店铺总结为八句话,即“国泰民安福永昌,兴隆正利同齐群,协益长裕全美瑞,合和元亨金顺良。惠丰成聚润发久,谦德达生洪源强,恒义万宝复大通,新春茂盛庆安康”这56个字。富荣西场的盐商是非常讲究井号命名的, 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有这些井名都喻意深刻,内涵吉祥,不乏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字眼,印证出他们以井生财、聚财丰盈的希望与追求,让人感觉个中厚重的文化底蕴。剖解这些井名个中真诠,笔者大致把它们归纳为六类:
第一类:卤水似海类。富荣西场地表呈丘陵带,出路地层为中生代侏罗系,地下资源主要是自然黄卤和黑卤,卤水十分丰富,到了1990年,当时的27眼井,其卤水的年产量都达16万标m3。《说文》中讲:“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在这里,以“海”字号命名的盐井可谓俯拾即是,其中名曰仲海、天海、添海、临海、江海、富海、仁海、成海、玉海、苍海、龙海、荣海、生海、双海、源海、海源、川海、泗海、朱海、添海、宝海、含海、盐海、济海、影海、渊海、银海、云海、添海、顺海、海流、海潮、海通、海涌、海容、海流的就达36眼。古人云: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所以盐商开凿盐井时,哪怕历尽千辛,都希望凿井见功后的卤水一定要像大海一样浩瀚无边,取之不尽,流之不竭。此外,与“海”字之相近的,还有翻江倒海的“江”字号,如珠江、镇江、红江、永江、道江、荣江、寿江、大江、江沅、江流等井;还有与“海”字之相近的“潮”字号,如宝潮、龙潮、宝潮、荣潮等井;与“海”字之相近的“涌”字号,如龙涌、煜涌、神涌、德涌、自涌等井,源远流长的“源”字号,就有江源、金源、燊源、盐源、裕源、通源、太源、农源、金源等井;与“海”字之相近的“流”字号,如溶流、金流、远流等井;其他像“溶”呵(金溶井)、“潭”呵(龙潭井)、“泽”呵第二类:井火若焰类。富荣西场不仅存有数量较多的盐卤资源,其浅层天然气资源也十分丰富,少数井甚至还有“地皮火”,早在明万历年间(1573——1619),贡井王坤坳就凿出了天然气,利用天然气煎锅。我们从焰阳、三阳、炳熹、炳源、煜龙、濬熒、洪旺、长旺、大火、达旺等井名中,可以看出井主对火旺若似焰、熹火若炽、煜熠飞烽、炳耀日月的祈求,希望所办井灶的天然气火焰旺盛。地处河街子宝德祠旁的焰阳井,天然气竟然就从石缝里冒出,井主安锅筑灶,就地取“火”火,火力旺盛时日产气300立方米,制盐300 公斤。
第三类:水火皆旺类。富荣西场的最大特点是“水丰火旺”,雍正年间(1723——1735),水火皆有的盐井就达31眼,井主在取名时不仅有了寓意深远的永顺、顺发等井,在以后的取名中,而且还有了像德咸、永咸、咸生、咸海、咸事、咸丰、咸流、咸元、宗、正咸一类祈愿地下的盐卤水含量高的井名,有了像双成、双海、双烘一类祈愿黄卤和天然气“咸泉玉涌”、水丰火旺的井名。不少井主为取一个好的井名可谓费尽心思。姚家山的洪旺井,“洪”字其实是“火”字旁加一个“工”字,字典里没有。洪旺井从开凿到以后的106年间,曾先后五次更名。最先取名滋江井,续而取名泗兴井,后来取名泗旺井,再后来取名龙潭井,直到民国15年(1926),才有了最后洪旺井这个名字,都是带“水”字旁的含卤颇丰的意思。以后更名带火字的洪旺井,不仅其氯化钠含量每立方在230克以上,日产卤水60一100立方米,卤水不仅是当时富荣西场第一眼最咸的井,而且天然气就可供24口煎锅,可谓水火两全。 第四类:财源滚滚类。招财进宝,繁荣兴旺,是每一个凿井办灶者心中的梦想,最强烈的愿望和最高目标,于是跟财源滚滚沾边的字眼的井名不知凡几。其中,以“兴”、“隆”、“发”、 “吉”、“利”、 “源”等井命名的井举不胜举,直接表达出他们事业上的最大追求。比如大兴、大盈、恒通、鸿隆、鸿蒸、积成、顺天、天有、财宝、通宝、洪宝等井,大有“财源滚滚三江水,大海于斯请进来”的意思;天源、广源、源流、利源、奎源、龙源、庆源、太源、庆源诸井,更是彰明较著,明白如画,望祈自己的井业财气飙升,惟以永年:像金涌、红勇、迎红、红昌、富盐、天成、万全、达旺、光丰、元丰、万丰、丰盛、三吉、六吉、元吉、一兴、三兴、永兴、永发、长发、顺发、顺兴等一类井名,不仅祈愿开发出来的井灶红利年年,吉庆盈余,而且企盼自己的井灶事业永远发扬光达,家族产业延续子孙。
第五类:富贵吉祥类。取上一个好的井名,使其自已所办井灶一帆风顺,吉祥如意,将来大富大贵,甚至企求百年长存,流芳永久。“福”字俗称福气、福运。古时称木星为“岁星”,谓其所在有福,所以又称“福星”。我国民间传统将“福星”作为吉祥之神,“福星高照”,也就是讲福运好,所以“福”字在盐井的命名中比比皆是,其中“福”字号的井就有福如、福生、福恩、福浣、福禄、福通、福临、福兴、载福、赐福、安福、厚福、天福、正富、同福、石福、双福、全福、福口、福源等20眼井。井名中,我们从中还可以发现办井者对“天、龙”二字的特殊用意。“天”字在《说文解字注》的解释是:“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所以“天”字在盐井的命名中也不少,比如天生、天兴、天元、天赐、天顺、天太、天宝、天一等井。 自贡是恐龙之乡,因龙盛名,在中国汉字中,龙字的解释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做雨的神异动物。煌煌中华,几千年来都把中国人称作是龙的传人,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也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所以盐井的命名中,“龙”字也不少,比如夔龙、苍龙、建龙、玉龙、美龙、德龙、君龙、文龙、武龙、洪龙、祥龙、云龙、天龙、大龙、尾龙、奎龙、生龙、永龙、煜龙、灵龙、宝龙、瀛龙、元龙、理龙、李龙、星龙、育龙、见龙、龙涌、龙源、福龙、龙胜、龙旺等33眼井,就显露出井主期待事业龙行虎步,蒸蒸日上,指日成功的祈望。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把“德”字应用到井的命名中,如德源、德余、德成、德昌、德心、正德、大德,标称自己为人处世德行圆满,受人敬重。其他像从善、一心、和生、人和、寿昌等井名,也一样表露着他们的心正气和、重德向善的做人准则和治井态度。
第五类:其他杂项类。富荣西场的井名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多数字字珠玑,儒雅持重,颇具雅致美感,很有品位,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井名,可领略其中丰富的文化意蕴。如黄石砍的如膏井,具富如意遂心、膏田万顷的深刻含义,裕琛井就有丰足有余、家藏琛宝之意,寓意深邃。再比如张家山的炎润井,既言及炎炎井火,又言及卤润不枯,点铁成金,平中见奇。在这些众多的井名中,有的一语双关,别有寓意,比如咸丰井,即寓意有对卤水丰盈的企盼,亦点明清咸丰年间的开办时间,比如淮川、西川、玉川、域川、东垣等井,即含有对所办井卤丰似百川流水的愿望,又涉及井主籍贯、或者井的所在地域。
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些井名,不仅从中呈现了富荣西场含蓄清丽、品位雅致、各具特色的井名文化,同时还揭示了这些井名适存背后蕴涵的古盐井风貌,激荡着我们对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的无限缅怀。
三、天车不高,却种类繁多而独特。
天车——这种伴随着盐井的开锉、生产采卤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特有设施,以其特有的姿态、结构、修造技术,在中国井盐史上独出心裁,成为城市的一大奇观,被称为“东方埃菲尔铁塔”。原《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先生,曾用“千年盐都足称豪,井架摩天节节高”这样的诗句赞美天车。
人所共知,天车的用材都是杉树原木,其结构不凡都是盐场为着采卤、淘井、治井需要,将若干杉木连结,以竹篾绳捆扎成巨大的采卤支架,每架天车需要数百乃至二三千根木材,按“外圆内空”、“上小下大”的原理合围排列捆扎而成,其形若一根根巨大的竹竿,有的内空大得可放下一张圆饭桌。
比较而言,除河街子的顺岩井天车高度为3米、走马岭(原贡井公园处)的源海井天车高度为101米的个别情况外,富荣西场的天车平均高度,一般均在25——50来米的较为普遍。比如,大塘山的东源井,虽然开凿于今已达150多年,其卤水、天然气一直盛产不衰,天车高度也不过才25米。比如,姚家山的源丰井,虽然井深达1029 公米,天车也只有35米。再比如,艾叶的小天海井,是一口唯一用“水车吸卤”的井,但天车也不过 58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