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小鼠抗绵羊红细胞抗体的制备与检测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溶血空斑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了解溶血空斑实验在免疫学中的应用。
3. 检测实验动物抗体形成细胞的功能。
二、实验原理溶血空斑实验(Plaque Forming Cell assay, PFC)是一种体外检测单个抗体形成细胞(B淋巴细胞)的方法。
其原理是将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家兔或小鼠,取家兔淋巴结或小鼠脾细胞制成细胞悬液,与高浓度绵羊红细胞混合后加入琼脂糖凝胶中。
其中每个释放溶血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在补体的参与下可溶解周围的绵羊红细胞,在周围形成一个可见的空斑。
一个空斑代表一个抗体形成细胞(即B细胞),空斑的数量反映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
空斑大小表示抗体生成细胞产生抗体的多少。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器材:平皿、37℃水浴箱、离心机、显微镜、移液器、吸管等。
2. 试剂:(1)SRBC悬液:取无菌脱纤维羊血,用NS或PBS离心洗涤3次,每次以2000rpm,5min,用PH7.2的PBS(含Ca2+、Mg2+)悬成细胞浓度为2.0×10^9个/mL。
(2)Hanks液(含Ca2+、Mg2+):将琼脂糖用Hanks液配成1.4%和0.7%两种浓度。
(3)底层基:将琼脂糖用Hanks液配成1.4%浓度。
(4)表层基:将琼脂糖用Hanks液配成0.7%浓度。
(5)补体:新鲜豚鼠血清或小牛血清,56℃灭活30min。
四、实验方法1. 免疫脾细胞悬液的制备(1)小鼠免疫:取10只小鼠,每只小鼠腹腔注射1ml SRBC悬液,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
(2)脾细胞悬液的制备:无菌取小鼠脾脏,剪碎,用生理盐水洗涤,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制成单细胞悬液,调整细胞浓度为1.0×10^6个/mL。
2. 溶血空斑实验(1)将底层基加入平皿中,置于37℃水浴箱中溶化。
(2)取适量脾细胞悬液加入底层基中,轻轻混匀。
(3)加入适量表层基,轻轻混匀。
(4)加入适量补体,轻轻混匀。
(5)将平皿置于37℃水浴箱中孵育4h。
单抗制备流程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发现将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进行融合,形成的杂交细胞既可产生抗体,又可无限增殖,从而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这一技术上的突破不仅为医学与生物学基础研究开创了新纪元,也为临床疾病的诊、防、治提供了新的工具。
制备单克隆抗体包括动物免疫、细胞融合、选择杂交瘤、检测抗体、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冻存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大量生产,要经过几个月的一系列实验步骤,下面按照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流程顺序,逐一介绍其实验方法。
一、细胞融合前准备(一)免疫方案选择合适的免疫方案对于细胞融合杂交的成功,获得高质量的McAb至关重要。
一般要在融合前两个月左右确立免疫方案开始初次免疫,免疫方案应根据抗原的特性不同而定。
1.颗粒性抗原免疫性较强,不加佐剂就可获得很好的免疫效果。
下面以细胞性抗原为例的免疫方案:初次免疫1×107/0.5ml ip (腹腔内注射)↓ 2~3周后第二次免疫 1×107/0。
5ml ip↓ 3周后加强免疫(融合前三天)1×107/0。
5ml ip或iv(静脉内注射)↓取脾融合2。
可溶性抗原免疫原性弱,一般要加佐剂,常用佐剂:福氏完全佐剂,福氏不完全佐剂.要求抗原和佐剂等体积混合在一起,研磨成油包水的乳糜状,放一滴在水面上不易马上扩散呈小滴状表明已达到油包水的状态.商品化福氏完全佐剂在使用前须振摇,使沉淀的分枝杆菌充分混匀.初次免疫Ag 1~50μg 加福氏完全佐剂皮下多点注射│(一般0.8~1ml 0。
2ml/点)↓3周后第二次免疫剂量同上,加福氏不完全佐剂皮下或ip│(ip剂量不宜超过0.5ml)↓3周后第三次免疫剂量同上,不加佐剂,ip│(5~7天后采血测其效价,检测免疫效果)↓2~3周后加强免疫,剂量50~500μg为宜,ip或iv↓3天后取脾融合目前,用于可溶性抗原(特别是一些弱抗原)的免疫方案也不断有所更新,如①将可溶性抗原颗粒化或固相化,一方面增强了抗原的免疫原性,另一方面可降低抗原的使用量。
抗红细胞免疫血清的制备
一、绵羊红细胞抗原的制备
1.采血:无菌试管加EDTA-K2 5滴,静脉采血5ml,加入上述试管,混匀。
2.洗涤红细胞:抗凝血2000r/min离心5min,吸去上清,加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混匀,2000r/min离心5min,吸去上清,如此连续洗2次,最后一次2500r/min 离心10min以使SRBC密集管底,直至上清液透明无色再吸去上清液,留密集SRBC备用。
3.用生理盐水将SRBC配成需要浓度,即为试验用的SRBC悬液。
如需20%SRBC悬液时,则吸取1ml洗涤后的红血球加生理盐水4ml即成。
二、家兔血清的采集、分离与保存
自家兔耳缘静脉采血(用头皮针)2-3ml,加入塑料试管,温育,2000r/min
离心10min、分离血清分装于EP管中,留作阴性对照。
注:家兔耳静脉采血法:轻弹兔耳,再用75%酒精深擦,使其充血和消毒,然后刺破静脉,用注射器轻轻抽取血液。
三、免疫动物
按如下剂量及程序免疫:
1。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溶血现象的原理。
2. 掌握溶血效应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学习溶血素和补体在溶血反应中的作用。
4. 分析不同溶血效应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溶血现象是指红细胞破裂、溶解的一种现象。
溶血效应实验主要包括溶血素和补体在溶血反应中的作用。
溶血素是一种能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导致红细胞溶解的蛋白质。
补体是一种存在于血液中的蛋白质,参与机体免疫反应,可激活红细胞溶解。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新鲜鼠血、生理盐水、溶血素、补体、绵羊红细胞、抗绵羊红细胞抗体、小试管、移液器、离心机、显微镜等。
2. 仪器:水浴锅、振荡器、微量滴定板、温度计等。
四、实验方法1. 红细胞悬液的制备取新鲜鼠血10 ~ 20ml,放入盛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中振摇10分钟,或用玻璃棒搅动血液,除去纤维蛋白质,使成脱纤血液。
加入生理盐水100ml,摇匀,1000~1500r/min离心15分钟,除去上清液,沉淀的红细胞再用生理盐水按上述方法洗涤2~3次,至上清液不显红色为止。
2. 溶血素和补体的添加取小试管6支,分别编号为1、2、3、4、5、6。
分别加入生理盐水、溶血素、补体、抗绵羊红细胞抗体、溶血素+补体、溶血素+抗绵羊红细胞抗体,各0.5ml。
3. 绵羊红细胞的添加向上述6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5ml绵羊红细胞悬液,摇匀。
4. 观察与记录将试管置于37℃水浴锅中,观察30分钟,记录溶血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生理盐水组:红细胞无明显变化。
(2)溶血素组:红细胞明显溶解。
(3)补体组:红细胞无明显变化。
(4)抗绵羊红细胞抗体组:红细胞无明显变化。
(5)溶血素+补体组:红细胞明显溶解。
(6)溶血素+抗绵羊红细胞抗体组:红细胞无明显变化。
2. 实验分析(1)溶血素对红细胞具有溶解作用,溶血素组红细胞明显溶解。
(2)补体在溶血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溶血素+补体组红细胞明显溶解。
(3)抗绵羊红细胞抗体对溶血反应无影响,溶血素+抗绵羊红细胞抗体组红细胞无明显变化。
绵羊红细胞免疫小鼠实验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绵羊红细胞免疫小鼠实验是一种用于检测动物体内抗体反应的实验方法,下面是实验流程的详细步骤:一、实验准备1. 选择健康的实验小鼠,体重20-25克,随机分组,每组5-10只。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补体溶血反应的原理。
2. 掌握补体溶血实验的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补体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补体系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一系列蛋白质组成。
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可以激活补体系统,进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本实验通过观察红细胞在补体存在下的溶血情况,来研究补体的溶血活性。
实验原理如下:1. 将抗原(如绵羊红细胞)与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2. 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具有溶血活性的物质。
3. 将溶血物质与红细胞混合,观察红细胞是否发生溶血现象。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材料:绵羊红细胞、兔抗绵羊红细胞抗体、兔血清、生理盐水、蒸馏水等。
2. 试剂:溶血素、巴比妥缓冲液、NaCl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2%绵羊红细胞悬液:取新鲜绵羊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制成2%悬液。
2. 准备兔抗绵羊红细胞抗体:将兔抗绵羊红细胞抗体用生理盐水稀释至适当浓度。
3. 设置实验组:将兔抗绵羊红细胞抗体加入绵羊红细胞悬液中,混匀,置于37℃水浴中孵育30分钟。
4. 设置对照组:将兔血清加入绵羊红细胞悬液中,混匀,置于37℃水浴中孵育30分钟。
5. 加入溶血素:向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加入等量溶血素,混匀。
6. 观察溶血现象: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等量生理盐水,观察红细胞是否发生溶血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组:观察到红细胞发生明显的溶血现象,溶液呈粉红色。
2. 对照组:观察到红细胞未发生溶血现象,溶液呈红色。
结果表明,兔抗绵羊红细胞抗体可以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红细胞溶血。
而兔血清中不含有抗绵羊红细胞抗体,因此不能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红细胞溶血。
六、实验讨论1. 补体溶血实验是研究补体系统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实验通过观察红细胞在补体存在下的溶血情况,验证了补体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2. 实验结果表明,补体溶血活性与抗体种类、浓度、补体系统活性等因素有关。
实验一免疫血清的制备及应用(1)免疫血清(溶血素)的制备【实验原理】用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家兔,可获得抗绵羊红细胞抗体(抗SRBC抗体)。
SRBC与抗SRBC抗体结合,在补体参与下,可出现红细胞溶解,因此抗SRBC抗体也称为溶血素。
【主要试剂与器材】1.健康雄性家兔、绵羊。
2.2%碘酒、75%酒精、无菌生理盐水。
3.0.10g/L硫酸镁生理盐水溶液。
4.无菌三角瓶(内装玻璃珠)、离心管、吸管、注射器。
5.离心机。
【操作方法】1.抗原制备(1)用碘酒、75%酒精消毒绵羊颈静脉处皮肤,抽血,缓慢注入含有玻璃珠的无菌三角瓶内,轻轻摇动三角瓶,脱纤维抗凝。
抗凝绵羊血用Alsever液可保存2周。
(2)无菌取抗凝绵羊血于离心管中,加适量生理盐水,2000r/min离心5min,吸去上清液和白细胞层,再用较多的无菌盐水与红细胞混匀,离心再弃上清,重复3次,最后一次离心10min。
(3)根据红细胞压积,用0.10g/L硫酸镁生理盐水溶液配成20%SRBC悬液。
2.免疫动物(1)取健康雄性家兔,通过耳静脉免疫,免疫程序见表1-2。
表1-2 溶血素制备免疫方案【结果判断】收获的抗血清应是无菌、无溶血的。
【注意事项】注意无菌操作,并尽可能多的采集血清。
【方法评价】溶血素方法简便易行,但是动物个体间产生溶血素质量差异较大。
【临床应用】溶血素可直接用于补体参与的溶血反应,如总补体溶血活性和单个补体成分溶血活性测定。
用溶血素和SRBC做指示系统,可进行补体结合试验。
【思考题】在制备绵羊红细胞过程中为什么要洗涤并吸去红细胞表面的白细胞层?。
一、实验目的了解补体介导的溶血反应原理,掌握溶血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补体在溶血反应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补体系统是一组存在于血清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在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后,补体可以识别并与之结合,进而激活一系列的级联反应,最终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本实验通过观察红细胞在补体参与下的溶血现象,验证补体在溶血反应中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1. 红细胞悬液(绵羊红细胞)2. 抗红细胞抗体(溶血素)3. 新鲜血清4. 补体(豚鼠血清)5. 磷酸盐缓冲盐水(PBS)6. 移液器7. 离心机8. 吸管9. 实验试管10. 酶标仪四、实验方法1. 红细胞悬液的制备:取绵羊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三次,去除血浆蛋白和杂质,最后配制成2%的红细胞悬液。
2. 抗体和补体的稀释:将溶血素和补体用PBS按适当比例稀释。
3. 实验分组:- A组:红细胞悬液 + 抗体 + 补体- B组:红细胞悬液 + 抗体 + PBS- C组:红细胞悬液 + PBS + PBS- D组:红细胞悬液 + PBS + 补体4. 实验操作:- 将各组的试剂加入试管中,轻轻混匀。
- 将试管置于37℃水浴中孵育30分钟。
- 离心各试管,取上清液。
5. 溶血测定:- 用酶标仪测定各组的吸光度值。
- 根据吸光度值计算溶血率。
五、实验结果1. A组(红细胞悬液 + 抗体 + 补体)出现明显的溶血现象,吸光度值显著降低。
2. B组(红细胞悬液 + 抗体 + PBS)吸光度值略有下降,但溶血现象不明显。
3. C组(红细胞悬液 + PBS + PBS)吸光度值无变化,无溶血现象。
4. D组(红细胞悬液 + PBS + 补体)吸光度值略有下降,但溶血现象不明显。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补体在溶血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后,补体可以识别并与之结合,进而激活一系列的级联反应,导致红细胞溶解。
实验一小鼠抗绵羊红细胞抗体的制备与检测实验原理:特异性免疫应答中,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抗原免疫动物所产生的免疫血清实际上是针对该抗原表面不同表位的多种抗原的混合物,又称为多克隆抗体。
用纯化抗原免疫动物是制备多克隆抗体的常用方法。
免疫血清的效价和特异性主要取决于抗原和实验动物两方面的因素。
欲获得高效价的免疫血清,需同时加用佐剂以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并适时地加强免疫以诱导机体的再次应答。
欲获得高特异性的免疫血清,则必须保证抗原的纯度,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应对抗原进行最大限度的纯化。
此外,抗原的剂量、免疫途径、免疫时间以及动物和佐剂的选择等,都是影响免疫血清效价和特异性的重要因素。
实验步骤:1、SRBC的制备:脱纤维防凝处理的绵羊血,加入适量生理盐水混匀,2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再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混匀,2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利用生理盐水分别配制成上述浓度——20%SRBC、25%SRBC、30%SRBC、40%SRBC。
2、免疫小鼠:利用上述不同浓度的SRBC悬液给小鼠免疫,腹股沟皮下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每次0.1ml。
注意做好标志。
3、溶血素的检测(1)第4周,摘眼球取血,将血置于4℃冰箱内5~10min。
(2)5000r/min离心5~10min。
(3)按表进行试验。
(4)全部加完后混匀,置于37℃水浴中30min。
4、结果判定:首先判定第7管,出现不溶血现象,说明对照正确。
然后判定1~6管如果出现溶血,说明试验成功,血清里含有溶血素。
若未出现溶血则说明血清里不含有溶血素或含量太低未检测出来。
实验结果:左边为20%的实验组,右边为40%的实验组,1~4里分别加的是空白、阴性、阳性、待测血清。
其中显色的3、4号为阳性,1、2号为阴性。
结果分析:根据4个管的颜色可知,待测小鼠血清为阳性,说明小鼠血清中含有抗绵阳红细胞抗原的抗体。
但是左边3号颜色比右边深,可能是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当所致。
实验安排实验一、ELISA板包被,封闭;小鼠抗原免疫;补体结合实验实验二、小鼠脾细胞提取及计数实验三、流式(测小鼠血T细胞);NO测定;双扩;血型鉴定实验四:ELISA;妊娠反应(试纸法)实验一:ELISA板包被,封闭—小鼠抗原免疫—眼球取血(一)包被、封闭ELISA反应板1.实验步骤:a.微量加样器的使用b.包被ELISA 反应板,37℃孵育1小时。
c.封闭ELISA反应板,37℃孵育0.5小时。
2.实验目的:检测小鼠抗绵羊红细胞抗体水平3.试剂与器材:a.包被稀释液(0.05mol/L Na2CO3—NaHCO3 缓冲液,pH9.6)Na2CO3 1.5g;NaHCO3 2.9g 加双蒸水至1000mlb.封闭液(5%小牛血清/PBS 溶液)小牛血清50ml;PBS(pH7.4)950mlc.洗涤液(PBST,pH7.4)NaCl 8.0g;KH2PO4 0.2g;Na2HPO4.12H2O 2.9g;KCl 0.2g;Tween 20 0.5ml 加双蒸水至1000ml4.操作方法:包被酶标反应板:a.待测血清: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小鼠血清b.用pH9.6 的碳酸盐缓冲液1:200 稀释的抗原SRBC,用之包被聚乙烯塑料板。
c.每孔加100ul,37℃温箱孵育1小时封闭酶标反应板d.弃掉包被液,加入200ul PBS洗涤3 次,每孔洗3遍,每遍1min。
e.甩干后用5%小牛血清/PBS 液封闭,每孔200ul。
放37℃0.5小时。
f.封闭结束后,弃掉封闭液,加入200ul PBS洗板3次,并在滤纸上拍干,每孔洗3遍,每遍1min。
步骤说明: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定量、定性实验):是在免疫酶技术(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测定技术,ELISA过程包括抗原(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上称为【包被】,加待测抗体(抗原), 再加相应酶标记抗体(抗原),生成【抗原(抗体)--待测抗体(抗原)--酶标记抗体】的复合物,再与该酶的底物反应生成有色产物。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小鼠血清的采集方法;2. 掌握小鼠血清中抗体含量的测定方法;3. 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鼠血清中抗体含量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小鼠血清中含有多种免疫球蛋白,如IgG、IgA、IgM等,这些免疫球蛋白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实验通过测定小鼠血清中抗体含量,评估小鼠免疫系统的功能。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小鼠若干;2. 试剂:绵羊红细胞(SRBC)、HRP标记的抗小鼠IgG抗体、底物液、终止液等;3. 仪器:离心机、酶标仪、移液器、培养箱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B组和C组。
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1,C组为实验组2。
2. 处理方法:A组小鼠正常饲养;B组小鼠给予低剂量制剂;C组小鼠给予高剂量制剂。
3. 采集血清:实验结束后,采集各组小鼠血清。
4. 抗体含量测定:(1)将绵羊红细胞与HRP标记的抗小鼠IgG抗体按一定比例混合;(2)将混合液加入待测血清,混匀;(3)置于室温下孵育一段时间;(4)加入底物液,显色;(5)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度值。
五、实验结果1. A组小鼠血清抗体含量为X;2. B组小鼠血清抗体含量为Y;3. C组小鼠血清抗体含量为Z。
六、结果分析1. 与A组相比,B组和C组小鼠血清抗体含量均有所提高,说明制剂对小鼠免疫机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2. 与B组相比,C组小鼠血清抗体含量更高,说明高剂量制剂对小鼠免疫机能的调节作用更强。
七、结论1. 本实验成功测定了小鼠血清中抗体含量;2. 制剂对小鼠免疫机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高剂量制剂作用更强。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2. 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 实验数据应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可靠的结论。
九、实验拓展1. 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鼠血清中其他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变化;2. 探讨制剂对小鼠免疫细胞的影响;3. 进一步研究制剂的作用机制。
一、血清溶血素的测定血凝法1原理用SRBC免疫动物后,产生抗SRBC抗体(溶血素),利用其凝集SRBC的程度来检测溶血素的水平。
2仪器和材料SRBC、生理盐水、微量血凝实验板、离心机3实验步骤1)、SRBC绵羊颈静脉取血,将羊血放入有玻璃珠的灭菌锥形瓶中,朝一个方向摇动,以脱纤维,放入4℃冰箱保存备用,可保存2周。
2)、免疫动物及血清分离取羊血,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每次离心(2000r/min)10min。
将压积SRBC用生理盐水配成2%(v/v)的细胞悬液,每只鼠腹腔注射0.2ml进行免疫。
4~5d后,摘除眼球取血于离心管内,放置约1h,将凝固血与管壁剥离,使血清充分析出,2000r/min离心10min,收集血清。
3)、凝集反应用生理盐水将血清倍比稀释,将不同稀释度的血清分别置于微量血凝实验板内,每孔100μl,再加入100μl0.5%(v/v)的SRBC悬液,混匀,装入湿润的平盘内加盖,于37℃温箱孵育3h,观察血球凝集程度。
4)、血清凝集程度一般分为5级(0-Ⅳ)记录,按下式计算抗体积数,受试样品组的抗体积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抗体水平,可判定该项实验结果阳性。
抗体水平=(S1+2S2+3S3……nSn)式中1、2、3……n代表对倍稀释的指数,S代表凝集程度的级别,抗体积数越大,表示血清抗体越高。
0级红细胞全部下沉,集中在孔底部形成致密的圆点状,四周液体清皙。
Ⅰ级红细胞大部分沉集在孔底成园点状,四周有少量凝集的红细胞。
Ⅱ级凝集的红细胞在孔底形成薄层,中心可以明显见到一个疏松的红点。
Ⅲ级凝集的红细胞均匀地铺散在孔底成一薄层,中心隐约可见一个小红点。
Ⅳ级凝集的红细胞均匀地铺散在孔底成一薄层,凝块有时成卷折状。
5)、注意事项血清稀释时要充分混匀。
最后一个稀释度应不出现凝集现象。
实验一小鼠抗绵羊红细胞抗体的制备与检测
实验原理:特异性免疫应答中,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抗原免疫动物所产生的免疫血清实际上是针对该抗原表面不同表位的多种抗原的混合物,又称为多克隆抗体。
用纯化抗原免疫动物是制备多克隆抗体的常用方法。
免疫血清的效价和特异性主要取决于抗原和实验动物两方面的因素。
欲获得高效价的免疫血清,需同时加用佐剂以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并适时地加强免疫以诱导机体的再次应答。
欲获得高特异性的免疫血清,则必须保证抗原的纯度,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应对抗原进行最大限度的纯化。
此外,抗原的剂量、免疫途径、免疫时间以及动物和佐剂的选择等,都是影响免疫血清效价和特异性的重要因素。
实验步骤:
1、SRBC的制备:脱纤维防凝处理的绵羊血,加入适量生理盐水混匀,2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再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混匀,2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利用生理盐水分别配制成上述浓度——20%SRBC、25%SRBC、30%SRBC、40%SRBC。
2、免疫小鼠:利用上述不同浓度的SRBC悬液给小鼠免疫,腹股沟皮下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每次0.1ml。
注意做好标志。
3、溶血素的检测
(1)第4周,摘眼球取血,将血置于4℃冰箱内5~10min。
(2)5000r/min离心5~10min。
(3)按表进行试验。
(4)全部加完后混匀,置于37℃水浴中30min。
4、结果判定:首先判定第7管,出现不溶血现象,说明对照正确。
然后判定1~6管如果出现溶血,说明试验成功,血清里含有溶血素。
若未出现溶血则说明血清里不含有溶血素或含量太低未检测出来。
实验结果:左边为20%的实验组,右边为40%的实验组,1~4里分别加的是空白、阴性、阳性、待测血清。
其中显色的3、4号为阳性,1、2号为阴性。
结果分析:根据4个管的颜色可知,待测小鼠血清为阳性,说明小鼠血清中含有抗绵阳红细胞抗原的抗体。
但是左边3号颜色比右边深,可能是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当所致。
实验二豚鼠过敏实验——I型超敏反应
实验原理:超敏反应是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所引起的自身组织损伤和(或)生理功能紊乱。
超敏反应是异常的或病理性的免疫应答。
I型超敏反应又称为速发型超敏反应或变态反应。
在I型超敏反应中,变应原首次进入机体,刺激浆细胞产生IgE,IgE的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表面的FcɛR结合,使得IgE吸附在这些细胞的表面,这是致敏阶段。
当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机体时,即可与吸附在这些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引起一系列反应,使这些细胞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发作,即发敏阶段。
组胺是一个主要的生物活性介质,它的迅速释放,能扩张小血管和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刺激平滑肌收缩、促进黏膜腺体分泌增加;导致血压下降、呼吸困难、腹痛,甚至引起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
实验方法:
1、致敏注射:在实验开始前2周,给豚鼠注射皮下注射1ml稀释的蛋清。
2、发敏注射:固定好豚鼠,找到心尖搏动处,用碘酒、乙醇溶液依次消毒后,给豚鼠心内注射1ml稀释的蛋清。
放开豚鼠,观察反应情况。
实验结果:豚鼠有轻微躁动反应,呼吸急促,但没有死亡。
结果分析:应有的现象为在注射后数分钟内,豚鼠会出现一系列症状,表现为兴奋不安、躁动、鼻翼煽动、抓鼻,呼吸急促、毛发耸立、四肢痉挛、跳跃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