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焦虑和外语学习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7
2012年第11卷第21期外语学习中的焦虑研究综述□王沫文【内容摘要】众所周知,焦虑对于学生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
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欧美国家的心理学研究者们就将目光聚焦到了焦虑的研究。
到了七八十年代,焦虑又吸引了一些教育者的注意力,他们研究的重点在于焦虑与学生的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
而我国对于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与研究,我国在这一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随着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范围更加广泛,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
本文选取了5篇关于外语学习焦虑的论文,从中探讨各篇论文的特点,从而提出作者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外语学习;学习焦虑;影响因素【作者简介】王沫文,上海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一、引言外语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除去这些特点以外,影响外语学习成效的主要是学习者本身的主观因素以及与社会环境相关的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包括个人智力,情感因素等;而客观因素还包括文化背景等。
其中情感中的动机,自信心与焦虑对于外语学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无论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焦虑在外语学习中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二、焦虑和外语焦虑焦虑是一种心理反应,也是一种社会反应。
Burger认为“焦虑是一种体验为紧张,担忧,烦乱和恐慌的不良状态”,Kosslyn&Rosenber认为“焦虑是一种强烈和迅猛的焦躁和恐慌以及极力摆脱这种情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语言焦虑是一种伴随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独有的情感。
无论事物的个性如何出众,共性还是隐藏于个性当中。
班杜拉在论述自我效能感中提到高焦虑水平不利于学习。
在心理学上而言,Freud认为:“焦虑产生于过分的,自我无法控制的刺激”。
也就是说,焦虑是过度的刺激已经达到了人忍受的边境。
他还将焦虑分成三种类型:现实性,道德焦虑以及神经焦虑。
还有些人根据持续时间或者程度将焦虑划分成:短暂性焦虑和持续性焦虑。
影响焦虑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二是由于焦虑所产生的应对策略牵涉到的智力因素。
国外外语学习焦虑研究综述作者:邱飞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01期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外语学习中的焦虑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外学者的关注。
各种研究表明,外语学习焦虑应被视为一种独有的焦虑并且是预测学习者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介绍了40余年来国外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成果,从其定义、分类、研究历程等方面做了系统梳理,并着重探讨了外语学习焦虑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外语;焦虑;发展历程1引言大多数语言学习者在外语学习或者二语习得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焦虑。
作为一种情感变量,外语学习中的焦虑问题引起了许多国外学者的关注。
早期研究倾向于将外语学习焦虑视作为外语学习过程中众多影响变量的衍生因素(Scovel,1978)。
后期研究则将外语学习焦虑从诸多情感变量和总体焦虑中分开来,单独视为一种特殊的焦虑。
(Horwitz et al,1986)。
近40年来,国外外语学习焦虑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也逐渐科学化。
因此,对这些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概括,对我国外语教学,尤其是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处理,有着重要的实践性启示。
2焦虑与外语学习焦虑许多心理学家和理论学者在非外语类文献中都曾对焦虑给出过不同的定义。
大多数的学者将焦虑视为一种不高兴的情绪或感觉,诸如“担忧”、“畏惧”或者“恐惧”。
早期的学者倾向于将外语学习焦虑视作焦虑在外语学习场景的体现,和其他类型的焦虑并无二致。
20世纪80年代,MacIntyre,Gardner(1989)提出应该将外语学习焦虑同总体焦虑区分开来,并提出了外语学习焦虑的分类。
Horwitz(1986)等人则进行了定量研究,制定了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
至此,外语学习焦虑从总体焦虑中区分出来,成为一种特定类型焦虑。
一般认为,外语学习焦虑是“学习者因外语学习过程的独特性而产生的一种与课堂外语学习相关的自我知觉、信念、情感和行为的情绪”(Horwitz,Horwitz&Cope,1986:128)。
学生学习焦虑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摘要:一般认为焦虑是指个体由于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得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
在外语学习中,有关研究能够明确地证明焦虑与学习者外语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对于焦虑在外语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外语学习焦虑影响焦虑(anxiety)是变态情绪之一,又称心理异常。
一般认为焦虑是指个体由于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得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心理学家从临床的观点把焦虑反应看作是带有不愉快情绪色调的正常的适应行为,把它们描述为包含对危险、威胁和需要做出特别努力但对此又无能为力的苦恼的强烈预期。
一、对外语学习焦虑的认识外语是在进人20世纪80年代之后,取得了长足进展。
许多研究都对学习中存在的情感变量与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
焦虑被认为是最关键的心理变量之一,而语言焦虑是语言学习所特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
这些研究的结果证明,外语学习焦虑的外在典型反应可以是焦虑的一般症状,如“学习者手掌心出汗、腹部疼痛、心跳和脉搏加快”等等。
但是,外语学习焦虑的进一步反应可能通过以下一些行为表现得到显示,即“语音变调;不能正常地发出语言的语音和节奏;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有‘冻僵’的感觉;忘掉才学过不久的词汇,甚至根本说不出话,只是保持沉默不语”。
一些极端症状可能是“逃课;避免与老师的目光接触;不预习就来上课”等等。
学习焦虑学生回答问题以及参与课堂活动的自觉性很小,他们还倾向于回避比较复杂的句子结构,而比较放松的学生则会表现得跃跃欲试。
语言焦虑与语言课程成绩以及教师对学生成就的评定呈负相关。
焦虑对于外语学习的影响还不仅仅在这些方面。
在学生学业问题上也有具体的反映,比如焦虑已经被证明对听力理解有负面影响;学习焦虑的学生经常会抱怨课程进展太快;他们被甩在后面了;他们需要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自己的课程等等。
一、问题提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表明学习者的情感状态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成败与否的最大因素之一。
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经常是那些懂得如何控制他们的学习情绪和态度的人,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能够使语言学习更加有效和富有乐趣,而消极的情感则会阻碍学习者的进步。
美国心理学家Horwitz ,E.K.最早于1986年提出外语焦虑的概念,他认为“外语焦虑是一种产生于外语学习过程和课堂外语学习相联系的有关自我知觉、信念、情感和行为的独特的综合体”。
外语焦虑水平高的学生对学习外语心存恐惧感,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使得他们的外语学习成绩大大降低。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外语焦虑和以不同形式测量的外语成绩都呈负相关。
二、研究方法1.被试。
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5个系别随机选取正在学习英语的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大学生148名,平均年龄20.9岁,其中男生70人,女生78人;文科学生88人(男生33人,女生55人),理学60人(男生37人,女生23人)。
2.研究工具。
①外语焦虑量表。
经作者同意,采用HorwitZ ,E.K.编制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简称FLCAS ),量表共33个项目,采用Likert 5点量表形式,1表示非常符合,5表示非常不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焦虑程度越高。
采用本研究采集的数据对该量表进行考察,结果显示Chronbach a 系数为0.92。
②外语自我效能感量表。
参照班杜拉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根据本样本相关关键词变为“外语”。
通过检测,本量表具有较大的可行性,量表共10个项目,采用Likert 5点量表形式,1表示非常符合,5表示非常不符合,总量表的x2值为2604.00,自由度为231,Chronbaeh a 系数为0.90,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内部结构效度。
③外语成绩采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CET4)。
3.程序。
根据国际上一致认可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 )和外语效能感量表(ESE ),拟对南航大一新生进行调查。
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国外相关研究概述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国外相关研究概述摘要:外语学习焦虑是指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情绪体验,它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国外相关研究发现,外语学习焦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因此,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学生应对外语学习焦虑。
1. 引言外语学习焦虑是指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感到紧张、不安和压力的情绪体验。
它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并且会影响学生的外语学习效果。
国外很多研究对外语学习焦虑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本文将概述国外相关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2. 外语学习焦虑的影响2.1 学习动机外语学习焦虑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焦虑情绪会降低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进而减少他们的学习动力。
学生在焦虑状态下,可能会避免参与课堂活动、不敢主动发言,甚至产生对外语学习的恐惧感,从而导致学习动机的下降。
2.2 学习策略外语学习焦虑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
研究发现,焦虑情绪会导致学生更倾向于使用避免策略,如回避学习、迅速放弃、复习次数过多等,而不是更积极主动的学习策略。
这些避免策略可能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进程,对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2.3 学习成绩外语学习焦虑还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焦虑情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
焦虑状态下,学生可能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从而影响记忆外语词汇和语法的能力,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此外,焦虑还可能影响学生的考试表现,使他们在考试中表现出紧张、失误等问题。
3. 应对外语学习焦虑的措施3.1 情绪管理学生应学会有效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可以通过倾诉、放松、运动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
3.2 学习策略培训学校和教师可以提供学习策略培训,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学习策略的使用方法和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信心。
3.3 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积极的教学方法来减轻学生的焦虑,如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供支持和鼓励,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进展及启示摘要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回顾了外语学习焦虑研究发展的轨迹,试述了外语学习焦虑的理论与测量工具,总结了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并提出了缓解或者减低学习焦虑的措施与意见。
关键词外语学习焦虑理论与测量启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外语教学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这些情感因素是引起不同个体之间差异的重要原因。
其中焦虑被证实是这些情感因素中的主要构成成分之一,焦虑的出现往往成为个体在外语学习中的最大情感障碍。
许多研究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验证了外语学习焦虑与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Young 1992;Gardner 1985;Steinberg & Horwitz,1986),外语学习焦虑对个体英语学习效果会产生负面影响(Bailey,2000;Chen,2004;Horwitz,2001)。
因此,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外语学习焦虑的形成机制和产生原因,探寻外语学习焦虑与相关变量的关系,以期为外语教学提供一定的教学依据,促进外语学习者高效地学习。
一、焦虑及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焦虑是导致学习者产生学习情感障碍的关键变量。
在心理学大辞典中,把焦虑定义为:焦虑是个人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其特点是紧张、忧虑、烦恼、害怕和恐惧。
美国心理学家Horwitz, E.K.于1986年最先提出外语学习焦虑的概念:外语学习焦虑是一种产生于外语学习过程和课堂外语学习相联系的有关自我知觉、信念、情感和行为的独特的综合体。
之后,Horwitz等对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进行了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外语学习焦虑是一个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在这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显著的自我知觉、信念和情感情结(1991)。
与Horwitz同时代的其他外语学习焦虑研究者也给出了各自的见解。
其中,Williams认为外语课堂焦虑是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有种外界要求超越了自身外语水平和处理能力,因而觉得受到威胁,对此所做的反应”(1991)。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二语习得General Serial No.1132021No.41丛雨,女,山东潍坊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2邢加新,男,山东临沂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国内近十年外语学习焦虑研究综述丛雨1邢加新2(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摘要:焦虑作为影响语言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得到广泛关注。
本文以文献研究为线索,对国内2011-2020年间有关外语学习焦虑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从文献发表情况、文献来源、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总结与分析,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和方向。
关键词:语言学习;外语学习焦虑;文献研究1.引言“焦虑”一词最早见于20世纪40年代的心理学范畴。
其后20年间,关于各个领域“焦虑”的相关研究逐渐发展,也逐渐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
20世纪60年代,“外语焦虑”一词应运而生,第二语言学习焦虑成为国外心理学家、教育家等关注的热点话题。
“外语学习焦虑”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Horwitz 提出的,他将外语学习焦虑定义为“一种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并在学习这门语言的过程中产生的自我知觉、信念和行为的独特心理”(Horwitz et al ,1986),并制定了著名的外语学习焦虑量表,一直沿用至今,作为研究第二语言学习焦虑的一个重要工具。
我国对于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其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发展迅速。
本文选取外语学习焦虑为主题,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文献检索,对2011-2020年间外语学习焦虑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研究现状和整体趋势,提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从而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和方向。
2.研究设计2.1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2011-2020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外语学习焦虑的相关文献,从整体趋势、文献来源、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问题与展望五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研究现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国内英语学习焦虑研究综述摘要:英语作为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被广泛地普及教育,国内英语学习越来越得到国人的重视,国内也出现了许多对外语学习的相关研究。
焦虑是情感因素中最常见的一种,外语学习离不开、也少不了它的存在,其作用不容忽视。
本文通过对过去几年我国外语类主要期刊中关于英语学习焦虑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较全面地展示了我国目前研究英语学习焦虑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借鉴、继承前人已有经验成果来开拓将来的研究新思路。
关键词:英语学习焦虑;研究总结;启示我国英语学习焦虑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这期间,国内学者进行了很多探索性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近几年来,相关研究文献不断增多,但研究的成果如何,人们尚未全面系统地了解。
为了使后续研究者对当前国内英语学习焦虑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状况有个整体的了解,方便其开展研究,本文拟从笔者所收集的相关文献出发,对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在此领域所做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探寻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议。
1英语学习中的焦虑情绪Horwitz指出外语学习焦虑的产生有具体条件,它是语言学习者在接触外语的过程中出现的,其具有特殊性。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英语学习者既需要扮演参与者的角色,大量地输入新知识,对应地输出内化的知识,也要扮演思考者的角色,即不断接受他人的评价、检验自我想法。
因此他们在英语学习课堂中产生了自我意识、信念和情感情结。
2国内相关研究主要研究成果综述2.1对英语学习焦虑理论的引进、介绍与述评国内学者对焦虑的研究始于引入和介绍国外的理论和研究,包括语言焦虑的定义、特点、表现和测试量表等内容。
文章形式大多以综述为主且侧重于对理论的阐述而非评介。
范琳、高德新(2005)介绍了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及其对第二语言课堂焦虑的调控作用。
2.2英语学习焦虑与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相关性研究2.2.1英语听力学习焦虑方面的研究近年来焦虑与听力相结合研究层出不穷,研究主要涉及到影响英语学习成效的焦虑因素,而在有关焦虑对英语听力理解的研究和在这方面进行的微观性实验就更不多见。
英语焦虑的内涵及相关研究英语焦虑是外语焦虑的一种,本文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分析了英语焦虑的内涵和成因。
标签:外语焦虑英语焦虑语言学习一、英语焦虑的意义基于语言习得的特殊性,外语焦虑与学习其他科目时所产生的焦虑的最大差别在于,学习其他科目时的语言通常是母语。
学习者不用担心语言表达这个问题。
然而学习外语时,学习者得用外语来表达自我,用外语表达自我的障碍更时时对学习者的自我概念产生威胁。
Hot-witz在1986年提出外语焦虑的理论架构。
并基于与外语焦虑学生接触的临床经验和轶事记载,发展出“外语教室焦虑量表”。
他认为由于外语焦虑与学业和社会情境中的表现评量有关,所以与之相关的有三种表现性的焦虑,包含沟通焦虑、测试焦虑和负面评价焦虑。
兹分述如下:1、沟通焦虑。
沟通焦虑是指由于害怕或焦虑而怯于与人沟通,例如无法在团体中口语表达;在倾听别人的口语讯息时,有接收上的困难;无法在公众中表达。
在学习英语时所产生的沟通焦虑,是因为个人认知到要了解对方讯息,和为对方所了解皆有所困难。
2、测试焦虑。
测试焦虑指在考试时担心表现不好、害怕失败。
测试焦虑的学生,经常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要求,并且觉得测试时若完美无缺,便是一种失败。
他们在学习英语时所产生的测试焦虑。
是因为学校和英语老师对教育上的要求,考试(包含口试、笔试)评价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是否达到精熟,而使学生在面临考试时,因为担心成绩不理想,而感到恐惧害怕,甚至影响到学习表现。
3、负面评价焦虑。
负面评价焦虑是担心别人对自己做出负面的评价,即个人为了有确切的社会映像,害怕同僚、老师、父母或别人,对自己英语学习上的表现有不好的评论。
二、外语焦虑对语言技巧和学习历程的影响归纳外语焦虑与外语学习的相关研究可发现,外语焦虑与外语学习有负相关存在。
以下就针对语言技巧和认知处理两方面进行分析。
1、在语言技巧方面。
(1)口语方面。
Cheng等都进行了关于外语焦虑与外语口语成绩相关的研究,并产生一致的结果,均发现外语焦虑与口语表现有显著的负相关存在。
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与英语成绩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作者:刘丹丹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16期摘要:研究发现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现象普遍存在,且总体焦虑水平呈中等及以上。
关于学习焦虑和英语成绩相关性问题,虽然国内外的研究都未取得较为一致的结论,但大部分研究者得出了两者之间在一般意义上呈负相关关系的结论,焦虑对学习成绩存在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高中生;英语;焦虑;成绩21世纪以来,在高中生教育教学工作中,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其中关于英语学习焦虑问题及其与高中生英语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代表性研究成果如下。
1 关于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的研究1.1 国外研究概况Daly & Miller(1975)设计出外语写作焦虑量表,为写作焦虑和写作成绩的关系研究提供了基本工具。
Kleinman(1977)研究了学习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学生的口语焦虑问题,发现促进性焦虑对口语学习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Horwitz & Cope(1986)设计出世界上第一份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旨在为深入研究外语学习者的焦虑问题提供基础性数据,其权威性多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较高肯定。
Horwitz(1986)及其团队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外语学习者普遍具有较高的学习焦虑。
他们在课堂上过于紧张、害怕,表现为发言不积极、畏缩、心跳加速、脸红、出汗,严重者甚至遗忘或失态,进而产生语言输入障碍。
Mac Intyre & Gardner (1994)研究了学生焦虑与自信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自信心差的学生通常焦虑程度较高。
Truitt(1995)通过研究韩国学生英语学习认为,高焦虑学生比低焦虑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更加困难,尤其在英语口语学习和交流方面更是如此。
Cheng(2002)认为,不同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差异不显著,基本上呈现同质化状态。
外语学习焦虑研究综述【摘要】介绍近10年外语语言学习焦虑程度的测量及减少焦虑的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语言焦虑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外语学习焦虑综述语言焦虑是语言学习特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
语言学习中的焦虑主要指学习者因需要使用外语或第二语言进行表达时产生的恐惧或不安心理。
自1973年以来,对外语焦虑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研究方法和手段也日益科学化。
重新审视对英语学习焦虑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对于科学地分析和决策我国外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显示的指导意义。
一、影响焦虑的因素Elainek.Hurwitz在StuderUajjeclivereactionsandtheteachin,gandleamin.gofforeignlan.guages 中提出学生情感反应对二语的教与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情感包括语言学习的动机、外语学习焦虑、学生语言学习的信念中,学习焦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很多焦虑都是跟理解和讲外语有关,在公共场合使用目标语是学生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尽管这些人在其他外语学习方面压力很小。
焦虑在外语学习的听和读中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尽管引起外语学习焦虑的原因并不是很清楚,但是发现一些测试和教学方法可以减轻学习焦虑。
焦虑对外语学习过程的影响使得外语焦虑的认定成为二语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语言焦虑的复杂性、多元现象使得它与学生的其他情感因素不同且不可避免紧密联系。
情感因素中尤其重要的一个是动机。
动机与焦虑的相关性在Mingwei的Thein,terrelatednessofaffec-tivejacLorsinEFLleam,in,g:an,examin,a-tion, ofmotivmionalpaZternsinrelaliontoanxietyinChina这篇论文中通过调查研究已经得到证实。
动机类型跟学习者的焦虑是有联系的。
动机主要有两种类型:工具型动机和综合型动机。
外语焦虑对大学生英语口语影响的原因及对策探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空前频繁,社会对人才的外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我国曾经学过或正在学习英语的人比美国人口还多,但是真正能用英语交流的人却寥寥无几。
他们辛苦耕耘英语十几年,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绝大多数人却还在“聋哑英语”的怪圈中苦苦挣扎,其口语水平远远达不到时代的要求。
如何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突破口语交流的障碍,是众多教师和研究者们一直不断尝试和潜心探索的问题。
而Arnold&Brown(1991)调查研究认为,影响学生口语水平的主要原因在于普遍存在学生当中的心理障碍,这些障碍主要有:焦虑感、自信心、动机、情感兴趣等,经过科学的方法研究表明,影响口语最大的因素是焦虑感。
焦虑作为一个情感变量是属于心理情感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焦虑是变态情绪之一,又称心理异常,一般认为焦虑是指个体对于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
在心理情感和英语口语关系的国内外研究中都很流行并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国外的研究成果有Krashen(1985)的情感过滤假说。
他认为,情感过滤控制着学习者接触到的输入的量,同时控制着输入转化为吸入的量。
动机强烈、焦虑弱和充满自信的学习者过滤就低,因此获得的输入量就大;反之,缺少动机、自信,并伴有焦虑的学习者过滤就高,因此获得的输入量也就大大减少。
党彩平(2005)在其研究中提到:“焦虑研究起源于…存在主义‟哲学领域,最早提出焦虑理论的人是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党彩平2005)。
他在《恐惧的概念》一书中指出,焦虑是人在面对自由选择时因无法预料新路彼岸潜藏的危险而形成的非理性的体验。
”然而焦虑研究真正出现繁荣却来自于认知理论的发展。
Scovel(1978)认为焦虑是一种情感状态,一种仅仅与某一对象间接相关的畏惧或模糊恐惧感。
Young(1992)则认为焦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外在表现形式,这种心理状态常是人们无法达到或实现预期目的的一种心理表现。
外语焦虑和外语学习研究综述摘要外语学习被分为三个阶段:输入、处理、输出。
焦虑会影响个体在这三个阶段的信息处理能力macintyre and gardner (1991)研究了焦虑在输出阶段中在生产、性能、课程成绩和其它指标方面的影响情况。
因为输出阶段的学习效果最容易被观测到,且被老师和家长认为是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
仅管焦虑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已被证实,但焦虑和外语学习的关系的研究结果仍然是混乱不清的(scovel, 1978)。
对于外语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当前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一部分研究认为外语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消极的,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外语焦虑对外语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把外语焦虑对外语学习影响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梳理,呈现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外语焦虑外语学习促进抑制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1促进论观点理解外语焦虑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正确区分促进性焦虑和抑制性焦虑(alpert和haber1960)一些研究者提出,语言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的”“促进的”。
如:能够保持学习者处于警觉状态(seovel1978)、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把焦虑归入到负性情绪因素中,并想方设法消除所有焦虑情绪。
例如,在大考以前,我们会受到考试焦虑的影响,以至于不能发挥原有水平。
但促进性焦虑却是完成任务的促进性因素,如果缺少这种促进性的紧张,学习者就不能保持警觉、清醒,不能达到紧张和松弛之间的平衡。
有经验的演讲者都会知道,在演讲之前如果不能保持足够的紧张那么演讲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bailey(1983)关于竞争力和焦虑在二语习得中的研究发现,促进性焦虑是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且它和竞争力有密切联系。
罗杰斯在他的人文主义理论中也指出,要让学习者处于低焦虑状态,就要让他们学习非防御姿势。
因为这种姿势让学习者觉得他们之间是不存在竞争关系的。
bailey分析发现竞争力有时候会阻碍课程,如:超过同伴的压力有时会导致学习者退缩甚至逃避上课。
另一些时候却能促进学习。
她解释到竞争的积极作用是通过促进性焦虑实现的。
2抑制论观点虽然一些语言学家认为焦虑的促进作用是存在的,但一些研究者仍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一些语言学的研究表明焦虑和语言学习表现之间有负相关。
这种负性焦虑有时被称为“抑制性焦虑”。
因为,它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学习者的表现。
在一些情况下它会通过担忧、自我怀疑等内在因素影响学习者的表现;当学习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如学习者数量的变更或者观众群体的改变,这种抑制性焦虑也会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macintyre and gardner (1991)的研究表明焦虑对第二语言学习有负面效用,他们在1993年的研究发现,阻碍语言目标的最重要负性情绪之一就是焦虑。
horwitz (1991)运用外语课堂焦虑量表的研究发现,焦虑与学生的外语表现之间有很强的负相关。
语言学家rardin说:“我们总是对焦虑有积极预期,但是却发现它只能引起负性不平衡现象出现。
”omaggio hadley指出,适当的紧张可能对语言学习有利,但她拒绝把这种紧张称为焦虑。
另外,一些研究显示,语言焦虑和学生标准化考试( gardner et al.,1987),课程成绩(aida,1994; chang, 1996;horwitz, horwitz and cope, 1986; liao,1999)和期中考试(chang, 1996; liao, 1999)表现之间有负相关。
这些结果表明,在输出阶段语言焦虑和外语学习之间有负相关。
为了解释外语课堂焦虑和第二语言表现之间的负相关,macintyre and gardner (1991)指出,随着经验和能力的增长焦虑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反之,如果学生的外语经验不足或者在课堂中的外语表现差则会加重外语焦虑程度。
一般,这两个变量会相互影响。
3其它观点chastain(1975)关于语言测试成绩和焦虑相关性的研究,得到了相互矛盾的结论。
他根据这一结论得出了轻度焦虑有利于语言学习这一观点。
这一观点在bailey(1983)的研究中得到证实,bailey 通过日记研究分析,判断竞争和焦虑是否引起了成功的自我形象或者失败的自我形象。
为此bailey构建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成功的自我形象和失败的自我形象受促进性焦虑的影响会使外语学习进入一个积极循环,焦虑使学习者强化学习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这种成果又进一步激励学习者更加努力的学习。
但失败的自我形象有可能引发促进性焦虑也有可能引发抑制性焦虑,当失败的自我形象受到抑制性焦虑影响时,学习者就有可能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消极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语言课程,这种消极循环就会破坏未来可能产生的促进性焦虑。
从而使语言学习效果变得越来越糟。
sparks和ganschow提出的语言编码赤字假设则认为,个人的语言能力是造成语言成就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这种观点似乎降低了语言焦虑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作用。
maclnytre(1995)却认为语言焦虑的影响要比sparks和ganschow认为的更加复杂。
作为一种认知活动,语言学习需要依赖编码、存储和检索过程,对于焦虑学生而言,焦虑会在各个阶段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stephen krashen却不能认同上述观点。
他认为,根据情感过滤假说,有很多情感变量都和外语学习有相关,但没有哪个因素能被认为和外语学习构成因果关系。
这些变量包括:动机、自信、焦虑。
krashen认为,有高动机、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而焦虑水平低的个体更容易在外语学习中取得好成绩;相反,低动机、低自尊和抑制性焦虑则会阻碍语言获得。
这种阻碍是这些情感变量综合作用于过滤装置的结果,所以不能简单说是某一个或某几个起着主要作用。
(下转第8页)(上接第6页)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支持外语焦虑和外语表现之间的倒u型关系(maelnytre和gardner1995)。
在倒u型假设中,人们若要取得最好的语言表现,就必须使焦虑处于中等水平。
焦虑水平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语言表现,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暗示,过高的焦虑水平会导致外语学习中的不良表现。
参考文献[1] maclntyre, p.d. & gardner, r.c. (199l).”language anxiety : its relation to other anxieties and to porcessing in native and second languages.” language learning,41,513-534.[2] scovel, t(1978).“the effect of affect on foreign language leaning :a review of the anxiety research.”language leaning 28,129-42.[3] alpert, r. & haber, r.n.(1960).”anxiety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situation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0,207-215.[4] bailey , k.m.(1983).”competitiveness and anxiety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looking at and through the diary studies.”in h. seliger and m. long(eds.),classroom-oriented research i 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 : newbury house.[5] maclntyre, p.d. & gardner, r.c. (1994a).“the effects of induced anxiety on cognitive processing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6,1-17.[6] maclntyre, p.d. & gardner, r.c. (1994b).”the subtle effects of language anxiety on cognitive processing in thesecond language.”language learning,44, 283-305.[7] horwitz , e.k., & young, d.j.(1991). language anxiety : from theory and research to classroom im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8] aida,y.(1994).”examination of hrowizt, howritz,and cope’s construct of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the case of students of japanese.”the modern journal 78/2,155-67.[9] gardner, r.c., lalonde, r.n., moorcroft, r., & evers,f.t(1987).”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 the role of motivation and use.”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6,29-47.[10] horwitz,e.k.,horwitz,m.b.and cope, j.(1986).”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 the modern journal,70,125-132.[11] chastain,k.(1975).”affective and ability factor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language learning,25,153-161.[12] sparks, r.l&ganschow, l.(1991).”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differences: affective or native language aptitude differences?”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5,3-16.[13] sparks, r.l&ganschow, l.(1993a).”the impact of native language learning problems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case study illustrations of the linguistic codingdeficit hypothesis.”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7,58-74.[14] sparks, r.l&ganschow, l. (1993b).”searching for the cognitive locus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difficulties : linking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7,289-302.[15] maclntyre,.pd.(1995).”how does anxiety affect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reply to spark and ganshow.”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9/1,90-99.[16] krashen,s.d.(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k: pergamo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