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第四章第一讲
- 格式:ppt
- 大小:542.50 KB
- 文档页数:236
第四章翻译理论常识简介4 . 2 我国传统译论要点1) 严复的“信、达、雅”:信:“忠实”,即“意义不倍(背)文本”,忠实于原文意义。
达:“流畅”,即不拘泥与原文形式,尽译语之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使译文通顺达意。
雅:“古雅”,原本指当时能登大雅之堂的文言文,一种古雅文体,即“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 严复 ) 。
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复的求“雅”实则是讲究“修辞”,讲究译文表达要有“文采”。
严复的的翻译实践:“与其伤雅,毋宁失真”,重在一个“雅”字,并不十分注重“信”:“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严复在其《天演论· 译例言》中对“信、达、雅”解释得非常清楚,就是“修词立诚”(信)、“词达而已”(达)、“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雅),“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所谓“行远”,就是提倡用“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这一所谓“桐城派”的古文体译书,已能让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普遍接受的效果。
这一点,王佐良先生曾说的极其透彻:“严复的翻译是有目的的,就是要引起他所认为真正有影响的人,即知识分子的注意……他所翻译的书都是形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想体系的经典著作。
他知道这种思想,对当时沉缅于中古世纪迷梦中的知识分子来说,等于一味苦药。
所以,他用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古雅文体给苦药裹上一层糖衣,使它容易下咽。
所谓‘雅'也者实际上是严氏的推销术。
……果然,不出数年,他的译作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他的思想攻势取得了成功”(王佐良:关于文学翻译答客问,《翻译通讯》1983/10 )。
他翻译的《天演论》,其文本实际是一种“信息型”功能的社科哲学读本,严复为了实现他特定的翻译目的,人为地在文本中设置了一些戏剧性场景,以增强吸引力迎合当时士大夫们的口味。
例如,他将原文中很平白的一句译为: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
翻译理论与实践(以《英语翻译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为基础)第一讲翻译概述一、翻译的概念1.广义的翻译指语言与语言、语言与非语言等代码转换和基本信息的传达。
它包括不同语言间的翻译(如英汉互译)语言变体间的翻译(如古今语言、不同方言的互译)、语言与其他交际符号的转换(如把交通规则画成交通标志)。
他对翻译的内容只强调“基本信息”,不强调“完全的忠实”。
也有翻译家提出“理解也是翻译”的理论,这就把语言与思维也包括在广义的翻译里了。
2.狭义的翻译指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中式地用另一种远表达出来。
这个定义强调“是一种语言活动”,表明它是人类多种交际方式中语言交际的沟通;强调“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排除了同一语言间各变体的互译;强调“忠实地”,避免了翻译与释义或改写的混淆。
奈达(Eugene Nida)“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 in terms of style.”(Nida &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我们的翻译课讲的就是狭义的翻译,并专指“书面表达内容”,以区别于有独特之处的口译(interpretation)。
二、翻译的分类1.从所涉及的代码性质看,可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语符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语内翻译是同一种语言见不同语言变体的翻译,如把古汉语译成现代汉语,把黑话译成一般语言(雷子,一方);语际翻译是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是狭义翻译研究的对象;语符翻译是用非文字符号解释文字符号,如图画、手势、音乐符号等。
翻译绪论一、翻译的性质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范存忠:“漫谈翻译”《翻译理论与技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p.80)。
翻译虽为个体所承作,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
翻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因为它集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信息理论等学科之特点于一身,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已经拥有了它自己的一套抽象的理论、原则和具体方法,形成了它自己独立的体系,而且在相当一部分的语言材料中这些方法正在逐渐模式化。
由此可见,视角的不同可以导致对翻译性质认识的差异。
下面是部分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的定义,由此可见人们在翻译性质认识上的差别: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Nida)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The replacement of textur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TL). (Catford)Translation is a process in which the parole of one language is transferred into the parole of another with the content i.e. meaning unchanged. (Barhudarov)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
第一讲翻译的性质、标准、过程和要求1.1 What is translation?1)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双语转换过程或结果。
就英汉翻译而言,就是把英语所表达的意义忠实准确地用汉语表达出来。
2) 翻译是跨语言(cross-linguistic),跨文化(cross-cultural),跨社会(cross-social)的交际活动。
3) 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4)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而且还涉及两种社会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5)翻译是通过语言机制的转换连接或沟通自身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桥梁;翻译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媒介。
6)翻译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它形成于社会、文化和语言现实之中,同时又为促进社会、文化和语言发展服务。
7)翻译属于交叉学科,它与语言学、符号学、修辞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有着密切联系。
它正在发展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翻译学。
8)翻译又是一门艺术。
翻译美学是翻译学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总之,翻译是一种融理论、技能、艺术于一体的语言实践活动。
1.2 翻译一般分为三类:口译(interpretation),笔译(translation)和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1.3 翻译的性质对翻译的性质,有过许多描述,其中奈达(Eugene.A.Nida)的论述是:“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target language, the close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1]再现原文的信息(message),而不是保持原文的形式结构[2]closest, natural[3] equivalence 对等;对等≠同一[4] meaning first[5] style is also important翻译不是一种语言中的词语和语句结构和另一种语言的词语和语句结构的简单转换,也不是在另一种语言中寻找与一种语言中对等的词语和语句结构然后将其串接成句的过程。
(完整版)翻译理论《翻译》课程理论汇编(基本概念)1.1 翻译的概念一般地,我们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口语或笔语形式)(译出语)转换或创造为另一种语言(译入语)。
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人类高级语言活动,这种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很难以图示、语言等其他方式阐释清楚的。
不同领域、不同派别的学者对翻译有着不同的定义。
1.1.1 语言学家对翻译的定义语言学家将翻译视为一种语言活动,同时认为,翻译理论属于语言学的一个部分,即研究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转换关系。
解释如下:(1)Catford(1965:20)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的文本等效转换。
(2)Nida 和Taber(1969:12)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意义和形式上的最紧密联系转换。
(3)Newmark(1982/1988:5)认为,翻译理论源自于比较语言学,属于语义学的一部分,而所有语义学的研究课题都与翻译理论息息相关。
1.1.2 文化角度对翻译的定义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是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文化间交流”。
通常我们把这一术语又改称为“文化间合作”或“跨文化交际”等。
Shuttleworth 和Cowie(1997:35)认为,与其说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不如说是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文化间的转换。
译者在处理涉及语言文化方面的译务工作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中都饱含着其文化中的相关元素(比如:语言中的问候语、固定搭配等),任何文本都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同时,由于各语言所代表的多元文化差异很大,语言间的转化和创造性生成模式千变万化。
Nida 认为,对于一个成功的翻译工作者而言,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语言中的词汇只有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才能具有正确的、合乎文化背景的义项。
王佐良先生指出(1989),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
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不仅如此,还要不断的将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